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七感上声 [详注1][音黕。亦虎视。又音禫。徐视也。][dàn,憺然,名词]欿[《集韵》乌感切,庵上声。覆取也。与掩同。]


注1:歜 蚕上声。《左传·僖三十年》王使周公阅来聘享有昌歜。《杜注》昌歜,昌蒲菹。正义曰:《周礼·醢人》:朝事之豆,其实有昌本。郑康成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菹,知昌歜即是昌蒲菹也。齐有邴歜,鲁有公甫歜,其音为触,此昌歜之音,相传为在感反。遍检书传,昌蒲之草无此别名,未知其所由也。《韩愈·赠无本诗》家住幽都远,未识气先感。来寻吾何能,无殊嗜昌歜。 又叔歜,海外国名。《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郭注》歜,乍感反。又音触。
首字词组
髧髦髧鬖髧右     

词语解释:髧髦  拼音:dàn máo
(1).古时小儿发式。语出《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 宋 苏轼 《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夜来梦见小於菟,犹是髧髦垂两耳。”
(2).小儿或幼时的代称。 宋 曾巩 《代皇子延安郡王谢表》:“欲善在身,忘髧髦之至弱。” 宋 陆游 《社饮》诗:“起舞非无垂白伴,暮归仍有髧髦扶。”
词语解释:髧鬖  拼音:dàn sān
头发散乱貌。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二折:“提着这箇採药篮,我头髮儿乱髧鬖。” 明 汤式 《新水令·秋怀》套曲:“ 潘安 惊惨,自怜老去鬢髧鬖。”
词语解释:髧右  拼音:dàn yòu
古代指女童或青年女子右边头发下垂的发式。亦借指青年女子。 王闿运 《李编修妻郭夫人墓志铭》:“本期百岁,才逾二年,璋祥未兆,髧右俄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