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共815,分11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高楼高情高兴高寒高深高宴高隐高致
高人高台高士高明高原高韵高空高闲
高卧高阁高节高论高车高张高价高岑
高下高秋高枝高怀高举高年高贤高踪
高堂高僧高会高斋高天高躅高蹈高盖
高低高枕高名高唐高义高丘高世高趣
高风高眠高门高轩高悬高牙高唱高真
高处高谈高飞高才高冈高咏高第高田
高歌高峰高阳高步高鸟高岸高翔高科
高山高吟高标高文高洁高尚高位高视

词语解释:高楼  拼音:gāo lóu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词语解释:高人  拼音:gāo rén
(1).超人,不同凡俗。《商君书·更法》:“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惊於民。” 蒋礼鸿 锥指:“高人,过人也。”
(2).指才识超人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余閲见知名之高人,洽闻之硕儒,果以穷理尽性,研覈有无者多矣。” 宋 苏轼 《净因院画记》:“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於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办。”《文汇报》1992.2.6:“不知是哪位高人一语道破:‘观众是傻子,演员是疯子,导演是骗子。’”
(3).志行高尚的人。多指隐士、修道者。《晋书·邵续传》:“ 续 既为 勒 ( 石勒 )所执,身灌园鬻菜,以供衣食。 勒 屡遣察之,叹曰:‘此真高人矣。不如是,安足贵乎!’” 唐 李咸用 《题刘处士居》诗:“干戈谩道因天意, 渭水 高人自钓鱼。”《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听见就像神附着的发了疯,从此不应考了,要做个高人。”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终于还引动了 首阳村 的第一等高人 小丙君 。”
词语解释:高卧  拼音:gāo wò
(1).安卧;悠闲地躺着。《晋书·隐逸传·陶潜》:“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颯至,自谓 羲皇 上人。”《三国演义》第三八回:“ 张飞 大怒,谓 云长 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 巴金 《家》十二:“高卧在箱子里的历代祖先的画像也拿出来。”
(2).指隐居不仕。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卿( 谢安 )屡违朝旨,高卧 东山 ,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 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次子 察 ,进士及第,累佐使府,后高卧 庐山 。” 许地山 《狐仙》:“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 祁山 。”
(3). 汉 汲黯 任 东海 太守时,因多病,“卧闺閤内不出。岁餘, 东海 大治。”后 汉武帝 又召拜 汲黯 为 淮阳 太守, 汲黯 不受印。 武帝 说:“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 居郡如故治, 淮阳 政清。事见《史记·汲郑列传》。后以“高卧”为无为而治之典。 南朝 齐 谢朓 《在郡卧病呈沉尚书》诗:“ 淮阳 股肱守,高卧犹在兹。” 清 钱谦益 《太仆寺少卿陈大绶授中宪大夫制》:“十年高卧,一旦升华。”
词语解释:高下  拼音:gāo xià
(1).上和下;高和低。《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国语·楚语上》:“地有高下,天有晦明。”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 西山 十亩强,高下略不齐。”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2).指声音的高低。 三国 魏 王弼 《〈周易〉略例·明爻通变》:“同声相应,高下不必均也;同气相求,体质不必齐也。”《全唐诗》卷八六二载《灵响词》之一:“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 明 沉德符 《敝帚轩剩语·李近楼琵琶》:“老稚高下,各各曲尽,又不杂一男音。”
(3).高处和低处。《荀子·儒效》:“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杨倞 注:“高下,原隰也。”《淮南子·修务训》:“於是 神农 乃始教民播种五穀,相土地,宜燥湿肥墝高下。” 高诱 注:“高,陵也;下,隰也。”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野寺隐乔木,山僧高下居。”
(4).参差起伏。 唐 李涉 《从秦城回再题武关》诗:“远别 秦 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 商州 。” 宋 王安石 《即事》诗:“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5).古代绘制地图时标明地形高低的一种方法。《晋书·裴秀传》:“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杂志》:“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準望、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
(6).犹反复。《隋书·刑法志》:“ 素 ( 杨素 )又稟性高下,公卿股慄,不敢措言。” 唐 许浑 《下第贻友人》诗:“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
(7).指高度。《西游记》第七三回:“那箱儿有八寸高下,一尺长短,四寸宽窄。”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生平所著之书,虽无裨于人心世道,若止论等身,几与 曹交 食粟之躯等其高下。” 叶圣陶 《登雁塔》:“原地颇有高下,可是坡度极平缓,车行不感颠簸。”
(8).犹差别。 郭沫若 《断断集·旋乾转坤论》:“女子的体魄,无论在生诞比率与年龄上,都表现着有比男子更强韧的抵抗力。独于智能,自有历史以来,总表示着有大相悬异的高下。”
(9).好坏;优劣得失。《吕氏春秋·任地》:“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大王一日得 楚 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然酷嗜图画,能第其高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举其人,而史之得失、文之高下瞭然矣。” 清 刘鹗 《〈老残游记〉叙》:“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亦指胜负。《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前集》:“二个将军争高下,一番一復用来吞。”
(10).多和少。《管子·版法》:“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尹知章 注:“高下,犹多少也。谓君之赋税,因其远近之别,以多少之差,轻重合宜,故可嗣之。”《宋史·王次翁传》:“视民产高下以为所输多寡之数,约期受输,不扰而集。” 清 史致谔 《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现在本地书捐者輒引 沪 上富绅絜量高下,以为口实,捐务益形棘手。”
(11).贵和贱。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鲁迅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生命的价值和生命价值的高下,现在可以不论。”
(12).褒贬,抬高和贬低。 马总 《意林》卷一引《文子》:“不布施以求德,不高下以相倾,此古人之德也。” 宋 刘炎 《迩言》:“士大夫以此高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
(13).轻和重。《魏书·孙绍传》:“但天性疏脱,言乍高下,时人轻之,不见採纳。”
词语解释:高堂  拼音:gāo táng
(1).高大的厅堂,大堂。《楚辞·招魂》:“高堂邃宇,槛层轩些。” 王逸 注:“言所造之室,其堂高显。”《后汉书·马融传》:“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 唐 郑鏦 《邯郸侠少年》诗:“执事非无胆,高堂念有亲。” 清 纳兰性德 《杂诗》之五:“鹤鸣引双雏,欲集高堂下。”
(2).借指华屋。 汉 桓谭 《新论·琴道》:“居则广厦高堂,连闥洞房。”
(3).借指朝廷。语本《汉书·贾谊传》:“人主之尊譬如堂,羣臣如陛,众庶如地。故陛九级上,廉远地,则堂高。” 唐 李白 《万愤词投魏郎中》:“恋高堂而掩泣,泪血地而成泥。”
(4).指父母。 唐 韦应物 《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诗:“秪应传善政,日夕慰高堂。” 明 夏完淳 《寄后张》诗:“汝为高堂不得来,我为高堂不得行。” 续范亭 《五百字诗》:“人人齐称讚,早早交公粮,可以悦妻子,可以奉高堂。”
(5).高敞。《魏书·恩倖传·赵脩》:“是年,又为 脩 广增宅,多所并兼,洞门高堂,房廡周博,崇丽拟於诸王。”
(6).复姓。 秦 有 高堂生 。见《史记·儒林列传》
词语解释:高低  拼音:gāo dī
(1).高高低低,或高或低。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松楸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唐 张碧 《山居雨霁即事》诗:“断续古祠鸦,高低远村笛。” 宋 杨侃 《皇畿赋》:“屈曲沟畎,高低稻畦。”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要不随手摘片树叶,他也能吹出高低音,吹成曲调。”
(2).尊卑贵贱。《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江居 禀道:‘相公白龙鱼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世情看冷煖,人面逐高低。”《红楼梦》第五五回:“你别混支使人!那都是办大事的管家娘子们,你们支使他要饭要茶的?连个高低都不知道!”
(3).高明低下,优劣。《西游记》第九十回:“两个才交手,还未见高低。”《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只听他文诌诌的説道:‘人品有个高低,飞禽走兽也有个贵贱。’” 郭小川 《正当山青水绿花开时》诗:“亿万歌手大唱跃进歌,与 李白 、 杜甫 比高低。”
(4).多少。 毛泽东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闹地位,闹名誉,讲究吃,讲究穿,比薪水高低,争名夺利,这些东西多起来了。”
(5).深浅轻重;利害得失。《西游记》第二六回:“那童子不知高低,贼前贼后的駡个不住。”《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陈旺 的老婆是个蠢货,那晓得甚么委曲?不顾高低,一直的对主母説了。”
(6).犹底细。《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回马间,只见一下锣声,喊杀连天,不知高低。”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耳目官骸样样奇,文人逐件有标题。休疑,少刻相逢,便见高低。”
(7).好歹。《水浒传》第三二回:“那三四个村汉叫声苦,不知高低,都下溪里来救起那大汉,自搀扶着投南去了。”
(8).不管怎样,无论如何。 明 汤显祖 《紫箫记·捧盒》:“今日到 十郎 书院,见他家 青儿 ,到也眉目乾浄爱人子,不如明日 十郎 到我府中,高低把 青儿 捨与我吧!” 高玉宝 《高玉宝》第七章:“ 玉宝 见 刘叔叔 没有衣服换,高低不穿。”
(9).指高低的程度。如:那山太远,估量不出它的高低。
(10).到底,终究。如:这本书找了好几天,高低找到了。
词语解释:高风  拼音:gāo fēng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词语解释:高处  拼音:gāo chù
(1).高的处所;高的部位。《后汉书·王常传》:“贼反走入城, 常 追迫之,城上射矢雨下,帝从百餘骑自城南高处望。” 宋 苏轼 《寄黎眉州》诗:“ 胶西 高处望 西川 ,应在孤云落照边。”《新民晚报》1992.10.9:“低处的花枝已经折光,只有高处的,还能如期吐出小骨朵儿。”
(2).长处;优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西厢》:“《歌舞丽堂春》云:‘四方’、‘八荒’、‘万邦’,俱六字三韵,稳贴圆美,他尚未易枚举,盖胜国词家高处自有在,此特其剩技耳。”
词语解释:高歌  拼音:gāo gē
(1).高声歌吟。 汉 枚乘 《七发》:“高歌陈唱,万岁无斁。” 唐 许浑 《秋思》诗:“高歌一曲掩明镜,昨日少年今白头。” 明 刘基 《过秦楼》词:“且高歌对酒,趁取韶华未晚。”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如谓《桑中》一篇,有渎圣明,则各本《诗经》,均存而不废,能受于庭下,吟于堂上,独不得高歌于大庭广众之中乎。”
(2).放声高唱的歌曲。 明 申涵光 《寓金陵柬诸知己》诗:“颜热听高歌,歌终带涕泗。” 李洪程 《放歌太行山水间》:“ 太行山 回应起雄壮的高歌。”
词语解释:高山  拼音:gāo shān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杜氏新书》:“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2).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
(3).少数民族名。 清 魏祝亭 《两粤傜俗记》:“其在西者,种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词语解释:高山景行  拼音:gāo shān jǐng xíng
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清 陆陇其 《上巡道吴公书》:“ 陇其 於声音之理,未能窥见万一,然仰 苑洛 、 椒山 两先生之遗风,不啻高山景行。”
词语解释:高情  拼音:gāo qíng
(1).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 唐 方干 《许员外新阳别业》诗:“莫恣高情求逸思,须防急詔用长材。” 宋 梅尧臣 《过山阳水陆院智洪上人房》诗:“遗墨悲 苏 倩,高情想遁 林 。” 朱东润 校:“遁 林 ,诸本皆作‘遁’。 冒广生 校作‘道’。”按, 道林 , 支道林 , 晋 时高僧。 明 李东阳 《不寐》诗:“闭门索古义,著书见高情。着鞭让 祖生 ,割席效 管寧 。从此毕餘生,垂休俟千龄。”
(2).高尚的情怀;高雅的情致。 唐 杨炯 《为薛令祭刘少监文》:“良辰美景,必躬於乐事;茂林脩竹,每协於高情。” 宋 曾巩 《东轩小饮呈坐中》诗:“高情坐使鄙吝去,病体顿觉神明还。” 鲁迅 《准风月谈·谈蝙蝠》:“西洋人可就没有这么高情雅量,他们不喜欢蝙蝠。”
(3).敬词。深厚的情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承老丈与令甥如此高情,小生岂敢不受人提挈!” 清 陆陇其 《答曹微之进士书》:“容徐徐亲麈,乞为叱谢高情,缕缕感愧,率復不尽。”
词语解释:高台  拼音:gāo tái
(1).高建楼台。《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 ,高臺广池,湛乐饮酒。”《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2).高的楼台。 晋 左思 《吴都赋》:“造 姑苏 之高臺,临四远而特建。”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黄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3).比喻京师。《文选·曹植〈杂诗〉之一》:“高臺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李善 注引《新语》:“高臺,喻京师。”
(4).头之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形貌·头》:“《黄庭经》:高臺通天临中野。”原注:“头为高臺。”
词语解释:高阁  拼音:gāo gé
(1).高大的楼阁。《后汉书·樊宏传》:“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 唐 王勃 《滕王阁》诗:“ 滕王 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鸞罢歌舞。” 陈毅 《广东》诗:“高阁 羊城 接大荒,骋怀极望鬱苍苍。”
(2).置放书籍、器物的高架子。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 清 王夫之 《杂物赞》:“高阁,小紫竹为架,下歛上张,以庋字画及藁纸,挂壁间。”
(3).高高地搁置起来。谓弃置。《宋书·王微传》:“恐君逢此时,或亦不免高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都给事升转》:“至於会议出,而年例遂因之不举矣。恐祖制终难高阁也。”
(4).星名。《文选·张衡〈思玄赋〉》:“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高阁之将将。” 吕延济 注:“高阁,星名。”
词语解释:高秋  拼音:gāo qiū
(1).天高气爽的秋天。 南朝 梁 沉约 《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唐 钱起 《江行无题》诗之四一:“见底高秋水,开怀万里天。旅吟还有伴,沙柳数枝蝉。” 明 徐祯卿 《送耿晦之守湖州》诗:“远下 吴江 向 霅川 ,高秋风物倍澄鲜。”
(2).深秋。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萧索高秋暮,砧杵鸣四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第宅》:“宅内有自雨亭子,簷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明 邵璨 《香囊记·闻讣》:“荒凉凉高秋时序,冷萧萧清霜天气。”
词语解释:高僧  拼音:gāo sēng
精通佛理、道行高深的和尚。 唐 刘长卿 《寄灵一上人诗》:“高僧本姓 竺 ,开士旧名 林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顶骨数珠者,以高僧顶骨中取圆厚如碁者为之。”《瞭望》1991年第50期:“ 曼殊 是个美食家,虽为高僧,不肯茹素。”
词语解释:高枕  拼音:gāo zhěn
(1).枕着高枕头。谓无忧无虑。《战国策·齐策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不虞。”《花月痕》第四七回:“ 皖 不肃清,我能高枕么?”
(2).犹高卧,谓弃官退隐家居。 清 汪懋麟 《赠于鼎文冶迭前韵》:“饱贪羊酪思高枕,纵癖鱼餐嬾上船。”
词语解释:高眠  拼音:gāo mián
(1).高枕安眠。 唐 耿湋 《春日题苗发竹亭》诗:“闲咏疏篁近,高眠远岫微。” 宋 王禹偁 《五更睡》诗:“左宦离双闕,高眠尽五更。” 清 李渔 《蜃中楼·姻阻》:“介寿归来, 河 清无事,龙宫尽日高眠。”
(2).指闲居。 唐 李华 《与弟莒书》:“未遇 赵公 之举,马厩高眠,古今一也。” 明 袁宏道 《初杜门》诗:“一笑挥铜綬,高眠谢部民。”
词语解释:高谈  拼音:gāo tán
亦作“ 高谭 ”。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词语解释:高峰  拼音:gāo fēng
亦作“ 高峰 ”。
(1).高的山峰。 南朝 宋 谢灵运 《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峯。” 元 宋旡 《鲸背吟·乳岛》:“远望浑如两乳同,近前方信两高峯。”《文汇报》1992.2.14:“世界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中有5座雄踞在 尼泊尔 和 中国 西藏 境内的 喜马拉雅山脉 腹心地带。”
(2).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徐迟 《直薄峨嵋金顶记》:“我们看到了古代艺术的高峰作品。”
词语解释:高吟  拼音:gāo yín
(1).高声吟诵;高声歌唱。《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二·伤歌行》:“佇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唐 郑谷 《作尉鄠郊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诗:“结綬位卑甘晚达,登龙心在且高吟。” 鲁迅 《花边文学·知了世界》:“蚂蚁在地面上辛辛苦苦地作工,知了却在枝头高吟,一面还笑蚂蚁俗。”
(2).高妙的吟唱。《文选·嵇康〈琴赋〉》:“慕 老童 於 騩 隅,钦 泰容 之高吟。” 刘良 注:“ 泰容 , 黄帝 乐师,故慕而钦之,以为高吟,而引清志也。”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昨日到大剧院,一见旧歌剧花露润融,高吟沉抑。”
词语解释:高兴  拼音:gāo xìng
谓兴建高楼。《文选·张衡〈西京赋〉》:“累层构而遂隮,望北辰而高兴。” 吕向 注:“望北极星之高以起此楼也。”
(1).高雅的兴致。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 杜荀鹤 《戏题王处士书斋》诗:“先生高兴似樵渔,水鸟山猿一处居。” 宋 司马光 《和鲜于子骏秋意》:“彩笔动高兴,瑶徽发幽思。”
(2).愉快而兴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於放浪。” 唐 武元衡 《酬王十八见招》诗:“高兴不辞千日醉,随君走马向 新丰 。”《英烈传》第十七回:“ 伯温 乘着高兴,只顾走进洞中。”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我知道您为什么老不高兴,就是为二姑娘的婚事。”
(3).指愉快而兴奋的情绪。《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老爷竟是依他的话,打起高兴来,管他呢,中了,好极了;就算不中,再白辛苦这一场,也不要紧。”
(4).喜欢;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做某件事。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四:“尽管这样慎重,弄得朋友们都不高兴我了,然而,依然一出马便闹出了岔子。”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八:“ 小王 高兴 萧队长 的那种明确的,对一切都有胜利信心的口气,他对他的满肚子的意见一下完全消除了。”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有些中农则说,‘等于朝了一次 木兰山 ’( 湖北 黄陂县 有一个 木兰山 ,山上有一个农民高兴去朝拜的 木兰庙 )。” 老舍 《茶馆》第三幕:“天晚了,高兴住下,您就住下。”
词语解释:高士  拼音:gāo shì
(1).志行高洁之士。《墨子·兼爱下》:“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高士例须怜麴糵,丈夫终莫生畦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爱心怎能没有?只是不分男女,却分轻重。譬如见了一个才子,美人,英雄,高士,却是从钦敬上生出来的爱心。” 冰心 《往事(二)》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
(2).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 欧阳修 《答资政邵谏议见寄》诗之二:“材薄力殫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说郛》卷六引《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註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龚尔位 《己酉三月送春麓山作》诗:“隔江有高士,脱然世外身。”
(3).特指僧人。 唐 韩愈 《送灵师》诗:“齐民逃赋役,高士著幽禪。” 唐 戴叔伦 《送东阳顾明府罢归》诗:“坐蓝高士去,继组鄙夫留。” 宋 陆游 《福州请仁王坚老疏》:“爰择名蓝,往迎高士。”
词语解释:高节  拼音:gāo jié
(1).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庄子·让王》:“若 伯夷 、 叔齐 者,其於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节也。”《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宋书·宗悫传》:“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 炳 ( 宗炳 )素高节,诸子羣从皆好学。”
(2).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 者, 齐 人也。好奇伟俶儻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唐 顾况 《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 清 周亮工 《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之二:“ 箕山 高节推 徐干 , 北海 雄姿重 孔融 。”
(3).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 唐 方干 《方著作画竹》诗:“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
(4).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 唐 贾岛 《颂德上贾长侍》诗:“高节羽书期独传,分符 絳郡 滞长材。”
词语解释:高枝  拼音:gāo zhī
(1).高树枝。 三国 魏 曹植 《公宴》诗:“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2).比喻高的地位或地位高的人。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红楼梦》第二七回:“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
词语解释:高会  拼音:gāo huì
(1).盛大宴会。《战国策·秦策三》:“於是使 唐雎 载音乐,予之五千金,居 武安 ,高会相与饮。” 鲍彪 注:“《高纪》注,大会也。”《新五代史·杂传八·王晏球》:“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徐珂 《清稗类钞·狱讼·岳锺琪被冤》:“已率众避寒山谷间,日置酒高会为乐。”
(2).泛指大规模地聚会。 晋 左思 《吴都赋》:“昔者 夏后氏 朝羣臣於兹土,而执玉帛者以万国,盖亦先王之所高会,而四方之所轨则。”《新唐书·王忠嗣传》:“ 天宝 元年,北讨 奚奴皆 ,战 桑乾河 ,三遇三克,耀武漠北,高会而还。”
(3).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某与大王虽未尝高会,嚮者同事朝廷。”
词语解释:高名  拼音:gāo míng
(1).盛名,名声大。《韩非子·十过》:“过而不听於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沉士尊 《过李白墓》诗:“千古高名在,青山片碣留。” 清 吴伟业 《夜宿阜昌》诗:“惜哉 鲁仲连 ,排难徒高名。”
(2).高大。《庄子·人间世》:“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 郭庆藩 集释:“名,大也。谓求高大之丽者,用三围四围之木也。”
词语解释:高门  拼音:gāo mén
(1).高大的门。《史记·韩世家》:“二十五年,旱,作高门。”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高门旦开,流水接軫。”
(2).借指富贵之家,高贵门等。《庄子·达生》:“有 张毅 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 成玄英 疏:“高门,富贵之家也。” 唐 刘知几 《史通·邑里》:“且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竞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瞭望》1991年第50期:“一面自矜名节,不就征辟;一面艳羡高门,要攀裙带。”
(3).《汉书·于定国传》:“始 定国 父 于公 ,其閭门坏,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 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駟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 定国 为丞相, 永 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因以“高门”指高大其门闾,比喻青云得志,光耀门庭。《后汉书·霍諝传》:“明将军德盛位尊,人臣无二,言行动天地,举厝移阴阳,诚能留神,沛然晓察,必有 于公 高门之福,和气立应,天下幸甚。” 唐 刘禹锡 《寄乐天》诗:“ 于公 必有高门庆, 谢守 何烦晓镜悲。”
(4).高祖。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高祖》:“ 段行琛 碑:‘高门 平原 忠武王 孝先 。’按高门,高祖也。”
(5). 汉 宫殿名。《史记·汲郑列传》:“ 黯 请閒,见 高门 。”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黄图》: 未央宫 中有 高门殿 。”
(6).门名。 清 钱谦益 《恭谒孔林先圣庙一百韵》:“ 高门 犹女謁, 齐 幕自 优施 。”自注:“庙东南二里,有门曰 高门 , 齐 人遗女乐,陈于 高门 外。”
词语解释:高飞  拼音:gāo fēi
(1).高高飞翔。《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汉 王逸 《九思·悼乱》:“玄鹤兮高飞,曾逝兮青冥。”
(2).比喻远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即传该房写票僉差,而胥捕故为延挨,潜驰报信,则已高飞远蹈,难于追获矣。”
(3).树名。即唐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扶栘》:“栘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栘也。’ 崔豹 曰:‘栘杨, 江 东呼为夫栘。圆叶弱蔕,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
词语解释:高阳  拼音:gāo yáng
(1).指高而向阳之地。《孙子·地形》:“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张预 注:“居高面阳。”《后汉书·冯衍传上》:“凿巖石而为室兮,託高阳以养仙。”
(2). 颛顼 有天下,号 高阳 。《楚辞·离骚》:“帝 高阳 之苗裔兮,朕皇考曰 伯庸 。” 王逸 注:“ 高阳 , 顓頊 有天下之号也。”《史记·五帝本纪》:“帝 顓頊 高阳 者, 黄帝 之孙而 昌意 之子也。” 汉 刘向 《九叹·逢纷》:“云余肇祖于 高阳 兮,惟 楚怀 之嬋连。”
(3).“高阳酒徒”的略语。 宋 贺铸 《答杜仲观登丛台见寄》诗:“何以遇 高阳 ?多营瓮头醁。”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古人嗜酒,以斗为节。十斗一石,量之极也。故善饮若 淳于髠 、 卢植 、 蔡邕 、 张华 、 周顗 之辈,未有逾一石者。独 汉 于定国 饮至数石不乱,此是古今第一 高阳 矣。”
(4).池名。 晋 山简 置酒游赏的园池。 唐 李白 《襄阳曲》之二:“ 山公 醉酒时,酩酊 高阳 下。” 唐 李百药 《王师渡汉水经襄阳》诗:“ 山公 不可遇,谁与访 高阳 。”参见“ 高阳池 ”。
词语解释:高阳池  拼音:gāo yáng chí
池名。在 湖北 襄阳 。原是 汉 侍中 习郁 于 襄阳 岘山 养鱼之所。 晋 山简 镇 襄阳 ,名之曰 高阳池 ,盖取 郦食其 高阳 酒徒之意。《晋书·山简传》:“ 简 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 习氏 , 荆 土豪族,有佳园池, 简 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 高阳池 。时有童儿歌曰:‘ 山公 出何许,往至 高阳池 。日夕倒载归,茗艼无所知。’” 宋 曾巩 《高阳池》诗:“ 山公 昔在郡,日醉 高阳池 。”参见“ 高阳酒徒 ”。
词语解释:高标  拼音:gāo biāo
(1).高枝,高树。《文选·左思〈蜀都赋〉》:“ 羲和 假道於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 刘逵 注:“言山木之高也。” 吕延济 注:“高标,高枝也。驭日至此,碍於高树,故假道而行。”
(2).泛指高耸特立之物。 唐 李白 《蜀道难》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王琦 注:“高标,是指 蜀山 之最高而为一方之标识者言也。 吕延济 注以为高树之枝,恐非。” 唐 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仇兆鳌 注:“首言塔不易登,领起全意。”
(3).高耸,矗立。 唐 韩愈 《新竹》诗:“高标陵秋严,贞色夺春媚。”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荆公 手种松在 定林庵 前,高标挺然,上侵霄汉。” 郭沫若 《星空·春潮》:“你请学着那森森的林木高标!自由地、刚毅地、稳慎地,高标出,向那无穷的苍昊!”
(4).比喻出类拔萃的人。 唐 卢照邻 《还京赠别》诗:“戏鳬分断岸,归骑别高标。” 唐 张九龄 《谢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状·御批》:“卿学府高标,士林贞干。”
(5).比喻高深的造诣。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古气参《彖》《繫》,高标摧《太玄》。” 宋 刘克庄 《跋赵明翁诗稿》:“因读 明翁 絶句,有云‘留取葡萄浮大白,肯将容易博 凉州 ’,叹其高标卓识,为之爽然自失。”
(6).高名次;高榜。 元 李寿卿 《度柳翠》第四折:“再不説阶梯一句,作怎么道千圣会中无影跡,万人丛里夺高标。”
(7).指科举考试得中高榜,名列前茅。 明 吴承恩 《寿贾百松障词》:“中臺选俊,喜驥子之高标;上国抡才,谅龙光之可待。”《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这回书话表 安老爷 家报喜的一声报道:‘公子中了,并且高标第六!’闔家欢喜非常。”
(8).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李元礼 风格秀整,高自标持。”后以“高标”指清高脱俗的风范。《旧唐书·外戚传·武攸绪》:“王( 武攸绪 )高标峻尚,雅操孤贞。” 明 刘基 《梅花绝句》之五:“借问高标谁得似?白头 苏武 在 天山 。” 明 何景明 《画鹤赋》:“假孤致於墨华,得高标於毫素。”
(9).古代杂技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玩戏·高竿》:“高标,《山堂肆考》,亦即上高竿也。”
词语解释:高寒  拼音:gāo hán
(1).指月光;月亮。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
(2).地势高而严寒。 元 刘郁 《西使记》:“自 和林 出 兀孙 中,西北行二百餘里,地渐高。入站,经翰海,地极高寒,虽暑酷雪不消。” 清 魏源 《关中览古·玉华宫》诗:“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飂。”
(3).谓人品格清峻。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省斋先生 太高寒,肯将好语博好官?”
词语解释:高明  拼音:gāo míng
(1).指天;上天。《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 传:“高明谓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 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2).指日月。《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3).高而明亮;高爽敞亮。《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4).指楼观。《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5).指显贵者。《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6).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 忠 愈恨 燮 ,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7).崇高明睿,聪明智慧。《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 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8).指崇高明睿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9).谓见解或技术高超。《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10).对人的敬词。《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11).谓性格高亢爽朗。《后汉书·王龚传》:“ 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词语解释:高论  拼音:gāo lùn
(1).纵谈,纵论。《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舜 之道,不忍 桀 紂 之性。” 宋 苏轼 《荀卿论》:“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 清 刘大櫆 《祭邵公文》:“余足在门,公履倒趿。高论一世,纵横酒榼。”
(2).高谈阔论;不切实际的议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文帝 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司马贞 索隐:“卑,下也。欲令且卑下其志,无甚高谈论,但令依时事,无説古远也。”《资治通鉴·汉献帝初平元年》:“ 孔公绪 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临锋决敌,非公之儔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曹聚仁先生信》:“但是现在的有些文章觉得不少是‘高论’,文章虽好,能说而不能行。”
(3).见解高明的议论。常用以称对方的言论的敬辞。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圣化之盛,诚如高论。” 唐 李白 《大鹏赋》:“吐峥嶸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
词语解释:高怀  拼音:gāo huái
大志;高尚的胸怀。 南朝 梁 荀济 《赠阴梁州》诗:“徒然怀伏剑,终无报国士。高怀不可忘,剑意何能已。” 唐 杜甫 《赠郑十八贲》诗:“高怀见物理,识者安肯哂。” 清 李渔 《蜃中楼·耳卜》:“咄咄晨昏,叹高怀莫副。”
词语解释:高斋  拼音:gāo zhāi
(1).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唐 孟浩然 《宴张别驾新斋》诗:“高斋徵学问,虚薄滥先登。” 明 徐祯卿 《在武昌作》诗:“高斋今夜雨,独卧 武昌 城。” 苏曼殊 《与高天梅论文学书》:“ 天梅居士 侍者:昨岁自 江户 归国,拟于桂花香里,趋叩高斋,而竟不果。”
(2). 唐 杜甫 书斋名。 唐 杜甫 《宿江边阁》诗:“暝色延山逕, 高斋 次水门。” 宋 陆游 《东屯高斋记》:“ 少陵先生 晚游 夔州 ,爱其山川不忍去。三徙居皆名 高斋 。质於其诗,曰‘次水门’者, 白帝 城之 高斋 也;曰‘依药饵’者, 瀼西 之 高斋 也;曰‘见一川’者, 东屯 之 高斋 也。故其诗又曰:‘ 高斋 非一处。’”
词语解释:高唐  拼音:gāo táng
(1). 战国 时 楚国 台观名。在 云梦泽 中。传说 楚襄王 游 高唐 ,梦见 巫山 神女,幸之而去。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 北周 庾信 《望美人山铭》:“ 高唐 碍石, 洛浦 无舟。何处相望,山边一楼。” 前蜀 韦庄 《谒巫山庙》诗:“乱猿啼处访 高唐 ,路入烟霞草木香。山色未能忘 宋玉 ,水声犹似哭 襄王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邂逅》:“束素腰,横波目,可使 高唐 赋梦。”后用为 巫山 的代称。 唐 杜甫 《晚晴》诗:“ 高唐 暮冬雪壮哉,旧瘴无復似尘埃。”
(2).借指男女幽会之所。 元 张可久 《折桂令·秋思》曲:“想像 高唐 ,縈损柔肠,梦见才郎。”《白雪遗音·银纽丝·盼五更》:“矇矓方才睡,一梦赴 高唐 ,与才郎携手只在 阳臺 上。”
(3).复姓。 辽 有 高唐英 。见《辽史·太宗纪下》
词语解释:高轩  拼音:gāo xuān
(1).堂左右有窗的高敞的长廊。《西京杂记》卷三:“﹝ 思贤苑 ﹞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廡高轩。”《文选·左思〈蜀都赋〉》:“开高轩以临山,列綺窗而瞰江。” 李善 注:“高轩,堂左右长廊之有牎者。” 唐太宗 《元日》诗:“高轩曖春色,邃阁媚朝光。”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六:“众宾集高轩,玉珮纷成行。”
(2).高车。贵显者所乘。亦借指贵显者。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高轩继路,飞盖相随。” 金 刘迎 《上施内翰》诗:“正以高轩肯相过,免教书客感秋蓬。”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淖险真停疋马迎,情深屡枉高轩顾。”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风尘贱地,何缘忽驻高轩。”参见“ 高车 ”。
词语解释:高车  拼音:gāo chē
(1).古代车篷高、供立乘的车。《释名·释车》:“高车,其盖高,立乘之车也。”《晋书·舆服志》:“车,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
(2).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车出 关 ,如其志焉。”《后汉书·郑玄传》:“昔 东海 于公 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閭,矧乃 郑公 之德,而无駟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借指贵显者。 唐 皎然 《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3).古代民族名。初号 狄历 ,也称 敕勒 、 铁勒 、 高车 、 丁零 。所乘车,车轮高大。参阅《魏书·高车传》《新唐书·回鹘传上》
(4).复姓。 北魏 有 高车门 。见《魏书·庾业延传》
词语解释:高才  拼音:gāo cái
亦作“ 高材 ”。
(1).才智过人。《汉书·宣帝纪》:“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叹,焉独 公明 而已哉!” 明 李东阳 《〈东泷遗稿〉序》:“盖先生始以经学魁天下,名翰林,高才博识,肆为丰溢奔放之辞。” 清 姚鼐 《朱竹君先生家传》:“先生与 伯思 皆高才耽酒。”
(2).指才智过人者。《孔丛子·答问》:“夫圣人者,诚高材美称也。” 唐 黄滔 《和吴学士对春雪献韦令公次韵》:“高才兴咏处,真宰答殊功。” 梁启超 《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五:“亦以其公司之大,能备各种之资料,能吸集多数之高才,故惊天动地之新製,往往而见也。”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三:“不过,像你这样的高才,我是没有资格教你的。”
词语解释:高步  拼音:gāo bù
(1).阔步,大步。 晋 左思 《咏史》之五:“被褐出 閶闔 ,高步追 许由 。” 明 雷士俊 《寄王筑夫》诗:“琴书敦宿好,高步蹈 颜 曾 。”
(2).犹高蹈。指隐居。 唐 刘长卿 《颍川留别司仓李万》诗:“想君畴昔高步时,肯料如今折腰事。” 宋 曾巩 《送郑州邵资政》诗:“隽游追幕府,高步集 蓬莱 。”
(3).超群出众。 唐 颜真卿 皇甫曾 等《七言重联句》:“顷持宪简推高步,独占诗流横素波。”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下》:“ 戣 ( 孔戣 )高步公卿间,以方严见惮。”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上》:“ 成化 以还,诗道旁落, 唐 人风致,几於尽隳。独 李文正 才具宏通,格律严整,高步一时,兴起 李 何 ,厥功甚伟。”
词语解释:高文  拼音:gāo wén
(1). 汉高祖 刘邦 和 汉文帝 刘恒 的并称。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将上以攄 高 文 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
(2). 唐高祖 李渊 和 唐太宗 (谥 文皇帝 ) 李世民 的并称。 唐 杜牧 《感怀诗》:“ 高 文 会 隋 季,提剑徇天意。”
(3).指优秀诗文。亦用作对对方诗文的敬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格言高文,岂患莫赏而减之哉。” 宋 曾巩 《回傅侍讲启》:“高文大策,久耸动於朝端。”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六:“高文存逸调,豁达远权利。”
词语解释:高深  拼音:gāo shēn
(1).指高度与深度。《文选·卢谌〈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覿高深。” 李善 注:“ 李斯 上书曰:‘ 太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子长 谓‘上 会稽 ,探 禹穴 ’,言极其高深也。探者,取极深之义。” 清 沉大成 《〈九章〉解》:“以句股中容方容圜,求山水之高深,城涂之广远。”
(2).高的和深的。指高山和江海。《文选·谢朓〈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诗》:“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李善 注:“高深,谓江山也。” 吕延济 注:“言远尽见江山也。”
(3).指山峰与山谷。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高深变气候,俯仰暮天晴。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4).高大深邃。 唐 高适 《同郭十题杨主簿新厅》诗:“华馆曙沉沉,惟良正在今。用材兼柱石,开物像高深。”
(5).指夜深之时。 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仇兆鳌 注:“更深月出。”
(6).水平高,程度深(多指学问、技术的造诣)。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尝辱示诗及书,读而爱之不已,以谓閎博高深,必有放纵奔驰而可喜者。” 明 方孝孺 《赠周礼素序》:“圣人之道虽高深博大,然其要不过乎脩己以治人。” 老舍 《骆驼祥子》七:“在政治上,艺术上,他都并没有高深的见解。”
(7).指学问博大精深的人。 清 顾炎武 《与潘次耕札》:“接手书,具感急难之诚,尤钦好学之篤。顾惟鄙劣,不足以裨助高深,故从游之示,未敢便诺。”
(8).高低深浅的略语。 唐 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巖泉。变化合羣有,高深侔自然。”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岂伊凡庶,可测高深。”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书内所称如先法 宪皇帝 之严明,后法 仁皇帝 之宽仁等语,妄测高深,意存轩輊,狂谬已极。”
词语解释:高原  拼音:gāo yuán
(1).高地。 汉 扬雄 《羽猎赋》:“徽车轻武,鸿絧緁猎,殷殷軫軫,被陵缘阪,穷冥极远者,相与迾虖高原之上。” 唐 王维 《田园乐》诗之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2).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平地。
词语解释:高车  拼音:gāo chē
(1).古代车篷高、供立乘的车。《释名·释车》:“高车,其盖高,立乘之车也。”《晋书·舆服志》:“车,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
(2).高大的车。贵显者所乘。《东观汉记·郭丹传》:“﹝ 郭丹 ﹞自去家十二年,果乘高车出 关 ,如其志焉。”《后汉书·郑玄传》:“昔 东海 于公 仅有一节,犹或戒乡人侈其门閭,矧乃 郑公 之德,而无駟牡之路!可广开门衢,令容高车。”借指贵显者。 唐 皎然 《咏史》:“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3).古代民族名。初号 狄历 ,也称 敕勒 、 铁勒 、 高车 、 丁零 。所乘车,车轮高大。参阅《魏书·高车传》《新唐书·回鹘传上》
(4).复姓。 北魏 有 高车门 。见《魏书·庾业延传》
词语解释:高举  拼音:gāo jǔ
(1).高飞。《楚辞·九辩》:“鳧雁皆唼夫粱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 汉 贾谊 《惜誓》:“登苍天而高举兮,歷众山而日远。”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诗:“携家就 赤诚 ,高举凌黄鵠。”
(2).谓远行。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 吴 地。”
(3).谓退隐。
(4).谓逝世。 清 刘大櫆 《祭张闲中文》:“悵别泪之方新,讶凶音之遽至……子高举以离羣,余索居而寡慰。”
(5).犹首倡。 汉 扬雄 《羽猎赋》:“狭三王之阨僻,嶠高举而大兴。” 宋 司马光 《朝鸡赠王乐道》诗:“星河满天月光白,东望扶桑悄染色。一声高举耳目醒,四远羣阴皆辟易。”
(6).高抬(物价)。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 充 ( 卢充 )后乘车入市卖鋺,高举其价,不欲速售,冀有识。”
(7).高其行,行为超出凡俗。《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王逸 注:“独行忠直。” 唐 韩愈 《与祠部陆员外书》:“独执事眇然高举,有深思长虑,为国家树根本之道。”
(8).高高地举起。如:他高举着奖杯向观众致意。
词语解释:高天  拼音:gāo tiān
(1).上天,上苍。《韩非子·说疑》:“杀身以安主,以其主为高天 泰山 之尊,而以其身为壑谷鬴洧之卑。” 唐 杜甫 《题郪原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诗:“频惊适小国,一拟问高天。”
(2).高空。 唐 李白 《大猎赋》:“状若乎高天雨兽,上坠於大荒。” 毛泽东 《冬云》诗:“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3).高朗的天空。 隋 薛道衡 《夏晚》诗:“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挥泪临大江,高天意悽惻。” 仇兆鳌 注:“高天,指秋时。《楚辞》:天高而气清。”
词语解释:高义  拼音:gāo yì
(1).行为高尚合于正义。《战国策·齐策二》:“夫救 赵 ,高义也;却 秦 兵,显名也。” 宋 苏轼 《送吕行甫司门倅河阳》诗:“子生公相家,高义久峥嶸。”《二刻拍案惊奇》卷七:“ 东老 道:‘ 宋公 如此高义,此女不幸中大幸矣。’”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三章:“即有仁人,提携抚养,视犹己子,则以为高义矣。”
(2).正大的道理。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周书》﹞上自 文 武 ,下终 灵 景 ,甚有明允篤诚,典雅高仪;时亦有浅末恒説,滓秽相参,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参见“ 高义薄云 ”。
(3).深情厚谊。《魏书·李谐传》:“奉盛王之高义,游 兔园 而容与,缀鸿鷺之末行,连英髦之茂序。” 清 周亮工 《有介漫游遂至江南今日忽返得家书感赋》:“顿首故人高义絶,平安为寄两三函。”
词语解释:高义薄云  拼音:gāo yì bó yún
亦作“ 高义薄云天 ”。
(1).指诗文所表达的义理、境界极其高妙。《宋书·谢灵运传论》:“ 屈平 、 宋玉 导清源於前, 贾谊 、 相如 振芳尘於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宋 张守 《雨中复惠诗仍次前韵》:“好句时时慰愁絶,仰慙高义薄云天。”
(2).形容人很讲义气。 宋 魏了翁 《回生日启》:“某官淡交如水,高义薄云。” 明 李开先 《赠少棠张举人》诗:“万丈文光摇北斗,一生高义薄云天。” 章炳麟 《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逾数日得 君遂 手书,并墨银三百元,资助讼费,高义薄云,感激无量。”
词语解释:高悬  拼音:gāo xuán
高高挂起
词语解释:高冈  拼音:gāo gāng
高的山脊。《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郑玄 笺:“山脊曰冈。” 唐 韩愈 《岐山下》诗之一:“昔 周 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盖西北有高冈一支,垂而东南下。”
词语解释:高鸟  拼音:gāo niǎo
(1).高飞的鸟。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唐 杜甫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诗之一:“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 章炳麟 《狱中闻湘人某被捕有感》诗:“神狐善埋搰,高鸟喜回翔。”
(2).比喻信使。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二:“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词语解释:高洁  拼音:gāo jié
亦作“ 高絜 ”。
(1).高尚纯洁。《汉书·马宫传》:“ 师丹 荐 宫 行能高絜。” 唐 赵璘 《因话录·角》:“有僧甚高洁,好事因説其先师。” 陈毅 《冬夜杂咏·青松》:“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2).指高洁之士。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下》:“简练高洁,斥退佞邪。”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有道之世而臻此者,犹不得復厕高洁之条贯。”
(3).指诗文风格高古洗炼。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明 唐顺之 《书黄山谷诗后》:“ 黄豫章 诗真有凭虚欲仙之意…… 唐 人盖絶未见到此者也。虽 韦苏州 之高洁,亦须让出一头地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 钱唐 陈文水 孝廉设帐於 香亭 家,性爱苦吟,诗境高洁。”
(4).谓风力劲急而霜色皓洁。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词语解释:高宴  拼音:gāo yàn
亦作“ 高讌 ”。 盛大的宴会。 南朝 梁 沉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充待詔于 金马 ,奉高宴于 柏梁 。”《隋书·音乐志下》:“载择良辰,式陈高宴。”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高宴诸侯礼,佳人上客前。”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三:“高讌陈诗 铜雀台 , 子桓 兄弟不须猜;胡牀粉髻天人语,独有 思王 八斗才。”
词语解释:高韵  拼音:gāo yùn
(1).高雅。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诚喜惧於劝沮,焉识玄旷之高韵哉。”《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帝自受法,出入六年,意旨清畅,高韵自许。” 明 宋濂 《兰隐亭记》:“虽海外名香旃檀婆律之属,不足喻其高韵也。”
(2).高雅的诗文。《宋书·谢灵运传论》:“缀 平臺 之逸响,採 南皮 之高韵,遗风餘烈,事极 江 右。” 五代 齐己 《题玉泉寺》诗:“高韵双悬 张曲江 ,联题兼是 孟襄阳 。”
(3).高雅的风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冀州 刺史 杨淮 二子 乔 与 髦 ,俱总角为成器。 淮 与 裴頠 、 乐广 友善,遣见之。 頠 性弘方,爱 乔 之有高韵,谓 淮 曰:‘ 乔 当及 卿 , 髦 小减也。’” 宋 陆游 《答福州察推启》:“高韵照人,清言絶俗。”
词语解释:高张  拼音:gāo zhāng
(1).谓居高位而嚣张跋扈。《楚辞·卜居》:“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王逸 注:“高张,居朝堂也。” 洪兴祖 补注:“张音帐,自侈大也。”《水浒传》第一○八回:“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 随和 ,行若 由 夷 的,终不能达九重。”
(2).谓高涨。 明 徐枋 《送远诗》:“世路悲嶮巇,谗言何高张!” 闻一多 《文·画展》:“在这复古气焰高张的年代,自然正是你们扬眉吐气的时机。”
(1).高高张挂。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芳香郁烈,黼帐高张。”《汉书·礼乐志》:“高张四县,乐充宫廷。”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四县,乐四县也,天子宫县。’谓设宫县而高张之。” 唐 韩愈 《短灯檠歌》:“一朝富贵还自恣,长檠高张照珠翠。”
(2).大事铺张。 晋 左思 《魏都赋》:“置酒 文昌 ,高张宿设。” 宋 司马光 《御筵送李宣徽知真空府口号》:“秋风萧瑟引华旌,祖宴高张出斗城。”
(3).谓将弦绷紧。《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文选·颜延之〈秋胡诗〉》:“高张生絶絃,声急由调起。” 李周翰 注:“高张必致絶弦,立节有以尽命;声急自於调起,词苦由乎恨深。” 唐 顾况 《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玉作搔头金步摇,高张苦调响连宵。”
词语解释:高年  拼音:gāo nián
(1).老年人。 汉 桓宽 《盐铁论·未通》:“扶不足而息高年。” 唐 耿湋 《慈恩寺残春》诗:“若问同游客,高年最断肠。”《明史·太祖纪三》:“六月甲辰,詔有司存问高年。”
(2).年岁大。《汉书·宣帝纪》:“詔曰:鰥寡孤独高年贫乏之民,朕所怜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你合这姑娘既有个师生之谊,况又这等的高年,他但有个见不到的去处,自然就仗你指引。”
(3).特指年迈的双亲。京剧《黑旋风李逵》:“俺 李鬼 是好汉,自幼生来爱习拳。恨恶霸与赃官,逼得俺不能奉高年。”
词语解释:高躅  拼音:gāo zhú
(1).崇高的品行。《晋书·隐逸传赞》:“确乎羣士,超然絶俗,养粹巖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唐 颜真卿 《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体浑元之正性,秉弘毅之高躅。” 明 李东阳 《送南京国子祭酒谢公诗序》:“其他名师硕士,踵高躅而延餘光者,盖亦多矣。”
(2).指有崇高品行的人。 宋 苏舜钦 《送安素处士高文悦》诗:“近臣上荐书,天子渴高躅。”
(3).指归隐。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咏见寄》:“唯当俟高躅,归止共抽簪。”《太平广记》卷七五引 唐 张读 《宣室志·王先生》:“有 弘农 杨晦之 ,自 长安 东游 吴 楚 。行至 乌江 ,闻先主高躅,就门往謁。”
(4).健步。
(5).比喻雄健豪迈的艺术风格。 唐 窦臮 《述书赋》:“高躅莫究其涯,雄风于焉已扇。”
(6).比喻艺术风格雄健豪迈的诗文作品。
词语解释:高丘  拼音:gāo qiū
(1). 楚国 山名。《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 高丘 之无女。” 王逸 注:“ 楚 有 高丘 之山。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復顾念 楚国 无有贤臣,心为之悲而流涕也。”一说,泛指高山。见 游国恩 纂义。 唐 杨炯 《西陵峡》诗:“ 楚 都昔全盛, 高丘 烜望 杞 。” 鲁迅 《集外集·湘灵歌》:“ 高丘 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餘春。”
(2).高山。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或大泽而康帝图,或高丘而济王业。” 明 朱茂暉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吾登高丘,思与仙人游;吾望远海,仙人又安在?”
(3).复姓。 唐 有 高丘词 。见《新唐书·艺文志三》
词语解释:高牙  拼音:gāo yá
(1).大纛;牙旗。《文选·潘岳〈关中诗〉》:“桓桓 梁 征,高牙乃建。” 李善 注:“牙,牙旗也。兵书曰:牙旗,将军之旗。” 李周翰 注:“牙,大旗也。”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送施枢密圣与帅江西》词:“高牙千里东下,笳鼓万貔貅。”
(2).指高官官衙。 宋 范仲淹 《寄馀杭金安石段少连二从事》诗:“分擕俱是佐高牙,两地官尘自等差。”
词语解释:高咏  拼音:gāo yǒng
(1).朗声吟咏。 晋 王羲之 《与谢万书》:“兴言高咏,衔杯引满。” 唐 李白 《夜泊牛渚怀古》诗:“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七:“自别 吴郎 高咏减,珊瑚击碎有谁听?”
(2).好诗篇;佳作。 宋 梅尧臣 《晏成续太祝遗双井茶》诗:“神还气主读高咏,六十五篇金出沙。” 明 张居正 《寿马年兄母八十》诗:“况是 茂陵 词赋客,可无高咏续《南陔》?”
词语解释:高岸  拼音:gāo àn
(1).高崖,高峻的山崖。《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汉书·孔融传》:“前以露 袁术 之罪,今復下 刘表 之事,是使跛牂欲闚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
(2).高峻的堤岸。 宋 王安石 《闵旱》诗:“风助乱云阴更密,水争高岸气尤雄。”
(3).傲岸严竣。《北齐书·神武帝纪下》:“ 神武 性深密高岸,终日儼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至於军国大略,独运怀抱,文武将吏罕有预之。” 宋 苏洵 《上余青州书》:“达者安於逸乐,而习为高岸之节。”
词语解释:高尚  拼音:gāo shàng
(1).使保持高洁。《易·蛊》:“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高亨 注:“下‘事’字,伪《孟子外书文説》篇引作‘志’,必有所据,当从之……意谓: 夷 齐 不为 周 臣,高尚其志,而得凶祸,饿死于 首阳山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匡章 盖 齐 之处士,亦是高尚其志者。”
(2).指高洁的节操。《晋书·隐逸传·陶潜》:“ 潜 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羈,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宋 范仲淹 《赠方秀才楷》诗:“高尚继先君,嵓居与俗分。”
(3).指志行高洁的人;隐逸之士。《北史·李先传》:“﹝ 昭徽 ﹞寻师访道,不远千里。遇高尚则倾盖如旧,见庸识虽王公蔑如。”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善长 挈家草莽,诣军门,俯伏于前,岂隐居高尚者耶?”
(4).崇尚,提倡。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一》:“时五侯羣弟竞为奢侈……然皆通敏人事,好士养贤,倾财施与,以相高尚。”《宋书·五行志二》:“ 王愷 、 羊琇 之畴,盛致声色,穷珍极丽。至 元康 中,夸恣成俗,转相高尚, 石崇 之侈,遂兼 王 何 而儷人主矣。”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萨他泥湿伐罗国》:“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闲幻术,高尚异能。”
(5).崇高。与“卑鄙”相对而言。 元 胡用和 《粉蝶儿·题金陵景》套曲:“讲景物稀奇,凤城围遶,士民高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这个女人,道德之高尚,品格之清洁,我们男人,是万万不能及的。”
(6).指有意义的、非低劣的。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高尚的娱乐总得有一些。”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高尚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词语解释:高隐  拼音:gāo yǐn
隐居。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宾亭记》:“古者有高隐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玄德玄晏是也。” 明 范汭 《琴川夜泊怀孙齐之》诗:“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得十五首》之八:“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词语解释:高空  拼音:gāo kōng
距地面较高的空间。 唐 杜甫 《义鹘行》:“高空得蹭蹬,短草辞蜿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我走近我住的小村,见那两棵白杨树,宁静的伸向高空。”《文汇报》1992.8.1:“失去了控制的飞机犹如落叶从万米高空急速下坠。”
词语解释:高价  拼音:gāo jià
(1).很高的价值;高昂的价格。《后汉书·文苑传·边让》:“阶级名位,亦宜超然。若復随辈而进,非所以章瓌伟之高价,昭知人之絶明也。” 宋 叶适 《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 栗 又言:‘ 熹 欲索高价,妄意要津,傲睨累日,不肯供职,以为作伪有不可掩。’” 明 于谦 《急处粮运以实重边以保盛业疏》:“今 河南 、 湖 广 赤地千里,麦禾一空,虽有高价,无处告糴。” 周立波 《卜春秀》三:“你父亲下湖里去收了棉花,贩到街上,高价卖出。”
(2).指珍贵的物品。 三国 魏 曹植 《盘石篇》:“方舟寻高价,珍宝丽以通。”
(3).谓声价高。 唐 高适 《河西送李十七》诗:“高价人争重,行当早着鞭。”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
词语解释:高贤  拼音:gāo xián
(1).以之为高尚、贤良。《战国策·赵策一》:“天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行义。”
(2).高尚贤良。《吕氏春秋·审分》:“誉以高贤,而充以卑下;赞以洁白,而随以污德。”
(3).指高尚贤良的人。《汉书·礼乐志》:“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唐 陈子昂 《上薛令文章启》:“然则文章薄伎,固弃於高贤;刀笔小能,不容於先达。”《花月痕》第十四回:“丈夫垂名动万年,记忆细故非高贤。”
词语解释:高蹈  拼音:gāo dǎo
(1).举足顿地。(1)远行。《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 齐侯 、 邾子 盟于 顾 。 齐 人责稽首,因歌之曰:‘ 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 杜预 注:“高蹈,犹远行也。” 孔颖达 疏:“高蹈,高举足而蹈地,故言犹远行也。”一说暴跳貌。《吕氏春秋·知化》“ 子胥 两袪高蹶而出於廷” 汉 高诱 注:“两手举衣而行。蹶,蹈也。《传》曰‘ 鲁 人之皋,使我高蹈’,瞋怒貌,此之谓也。”(2)喜悦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 詹鍈 义证:“高蹈是説高兴得举足顿地,犹之乎説手舞足蹈。”(3)感奋貌。《列子·汤问》:“ 师襄 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马骏声 《端阳赫丽楼独酌》诗:“客里光阴草草过,抚心高蹈奈愁何?”
(2).指隐居。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跡 微子 之踪,措身 陈平 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乐业。”《梁书·止足传序》:“虽祸败危亡,陈乎耳目,而轻举高蹈,寡乎前史。”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党祸起新朝,正士寒心,连袂高蹈。”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二章四:“有少数的个人英雄索性高蹈,讽刺‘前线主义’,而强调‘宣传不是艺术’。”
(3).指隐士。 唐 皮日休 《移元徵君书》:“如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则 舜 不为高蹈也, 舜 不为真隐也。”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且僕非不愿为高蹈,而有恋於此也。”
(4).崛起;特出。 唐 韩愈 《荐士》诗:“国朝盛文章, 子昂 始高蹈。”
(5).高超;超脱。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葆光既清尚,命尹亦高蹈。”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自抗战发动以后,多数的作家执笔从戎,参加了战地服务工作,便是平常态度最高蹈的,也都把生活习惯和精神动向改变了,力求与时代配合。”
词语解释:高世  拼音:gāo shì
(1).高超卓绝,超越世俗。《战国策·赵策二》:“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 宋 王安石 《答吴子经书》:“ 子经 诚欲以文辞高世,则无为见问矣。” 许地山 《集外·女国士》:“夫有高世材,要须遇时乃发。”
(2).出尘离世,清高脱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王右军 与 谢太傅 共登 冶城 。 谢 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王 谓 谢 曰:‘ 夏禹 勤王,手足胼胝; 文王 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3).指出尘离世的所在。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人散众嚣絶,庭空星斗垂。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4).指上古时代。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
词语解释:高唱  拼音:gāo chàng
(1).高声歌唱。旧题 汉 李陵 《录别诗》:“乃令丝竹音,列席抚高唱。” 唐 韩愈 《送灵师》诗:“有时醉花月,高唱清且緜。”
(2).指格调高绝的诗歌。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絶节高唱,非凡耳所悲;肆义芳讯,非庸听所善。” 南朝 梁 沉约 《〈梁武帝集〉序》:“兴絶节於高唱,振清辞於兰畹。”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
词语解释:高第  拼音:gāo dì
(1).经过考核,成绩优秀,名列前茅。《史记·儒林列传》:“一岁皆輒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
(2).常指科举中式。 唐 贾岛 《送陈商》诗:“联翩曾数举,昨登高第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儘有贫苦的书生向富贵人家求婚,便笑他阴沟洞里思量天鹅肉吃。忽然青年高第,然后大家懊悔起来,不怨悵自己没有眼睛,便嗟叹女儿无福消受。”
(3).指科举中式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四:“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 唐 。”
(4).指官吏的考绩优等。《汉书·儒林传·严彭祖》:“ 彭祖 为 宣帝 博士,至 河南 、 东郡 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或疑‘天子圣德方日新,公少年论諫,盍顺导婉达’,由是不得高第。”
(5).指学习成绩优异。 汉 赵岐 《〈孟子〉题辞》:“於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 公孙丑 、 万章 之徒难疑答问。”
(6).指高材生。《北齐书·儒林传·李铉》:“ 鉉 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州里 杨元懿 、 河间 宗惠振 等结侣诣大儒 徐遵明 受业,居 徐 门下五年,常称高第。”《朱子语类》卷一○一:“看道理不可不子细。 程 门高第如 谢上蔡 、 游定夫 、 杨龟山 辈,下梢皆入禪学去。” 清 俞樾 《群经平议·论语二》“ 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故不曰商贾,而曰货殖, 子贡 以圣门高第,亦復为之。”
词语解释:高翔  拼音:gāo xiáng
高飞。《战国策·楚策四》:“﹝黄鵠﹞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宋 曾巩 《题张伯常汉上茅堂》诗:“故栖勿回眄,黄鵠本高翔。” 明 胡其毅 《送洪仲闇还霍丘》诗:“鸿雁且高翔,江寒暮鸦散。”
词语解释:高位  拼音:gāo wèi
(1).显贵的职位。《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敢辱高位,以速官谤?” 宋 王安石 《谢皇亲叔敖启》:“顾薄材之难强,岂高位之敢安。”《光明日报》1992.10.9:“那位客人走后,两老就琢磨如何接待这位身处高位的新女婿。”
(2).指肢体靠上的部位。《新民晚报》1992.8.13:“按考分她完全可以进入一个理想的学校,然而她是个高位截肢的残疾人,按历来招生规定,没有一个学校能够接纳她。”如:高位截瘫。
词语解释:高致  拼音:gāo zhì
(1).极致,最高程度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 汉 何休 注:“颂声者,太平歌颂之声,帝王之高致也。”《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衝之位,号至将军,诚士之高致也。”
(2).高尚或高雅的情致、格调。《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干 ( 蒋干 )还,称 瑜 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牧之》:“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诗》,皆有高致。” 明 王廷相 《雅述》下篇:“ 晋 永嘉 之后, 谢鯤 、 王澄 旷达虚诞之风污被时流,而朝士大夫竞相祖习,以为高致。”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 陶彭泽 体’,自以为合于 渊明 的高致。”
(3).清高雅致。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王维 好释氏,故字 摩詰 。立性高致。得 宋之问 輞川 别业,山水胜絶,今 清源寺 是也。”
(4).指致仕高隐。《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父亲 潘郎 ,曾做 长沙 太守,高致在家。”
词语解释:高闲  拼音:gāo xián
清高闲适。 唐 孟郊 《忆周秀才素上人时闻各在一方》诗:“浮云自高闲,明月常空浄。” 宋 王禹偁 《高闲》诗:“謫居 滁 上欲何为,唯把高闲度岁时。” 宋 曾巩 《寄致仕欧阳少师》诗:“旷达林中趣,高闲物外身。”《剪灯馀话·洞天花烛记》:“高闲孰是可作对? 震泽 尊居百川长。”
词语解释:高岑  拼音:gāo cén
(1).高山。《文选·王粲〈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 荆山 之高岑。” 李善 注:“山小而高曰岑。”《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前去之间,忽见石壁高岑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 鲁迅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2). 唐 诗人 高适 、 岑参 的并称。 唐 杜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诗:“ 高 岑 殊缓步, 沉 鲍 得同行。”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高 岑 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清 赵翼 《再简稚存》诗:“其他 高 岑 徒,但赏十数篇。”
词语解释:高踪  拼音:gāo zōng
亦作“ 高踪 ”。
(1).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的事迹。《汉书·扬雄传上》:“軼五帝之遐迹兮,躡三皇之高踪。” 晋 陆云 《盛德颂》:“绍 轩辕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踪。”
(2).高尚的行跡。《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岂不企高踪,麟趾邈难追。” 张铣 注:“岂不慕高轨,但踪跡邈远难可追攀也。” 唐 包佶 《双山过信公所居》诗:“传心不传法,谁可继高踪。” 明 李东阳 《徐州洪苏墨亭》诗:“由来一代不几见,沉我异世怀高踪。”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便做道伴、孤灯,偕隻影,闭长门,捱永夜,也甘受凄其。况有这明师足倚,高踪可追,少不得莲臺狮象,共坐同骑。”
(3).指高的造诣。《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 平子 艷发,文以情变,絶唱高踪,久无嗣响。”
(4).指隐退。《汉书·盖宽饶传》:“君不惟 蘧氏 之高踪,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躯,临不测之险,窃为君痛之。” 颜师古 注:“ 蘧伯玉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唐 卢照邻 《初夏日幽庄》诗:“闻有高纵客,耿介坐幽庄。”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贤之礼数,在先朝为九老人授道之师承,继 巢 由 之高踪,辞 夔 龙 之盛举。”
词语解释:高盖  拼音:gāo gài
(1).指高车。 汉 张衡 《东都赋》:“结飞云之袷輅,树翠羽之高盖。”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宋 沉遘 《七言送句谌通判颍州》:“朱颜緑鬢出尘土,长缨高盖生清风。”
(2).对他人车驾的敬称。 明 徐渭 《与许口北书》:“昨漫往观煆,因佇柳下,思 叔夜 好此,久之不得其故。遂失候二公高盖,悚惶悚惶。”
(3).借指显贵者。 唐 顾况 《哭从兄苌》诗:“身终一骑曹,高盖者为谁?” 明 唐顺之 《赠王潼谷出守保定》诗:“不为 长城 寄,谁令高盖来。”
词语解释:高趣  拼音:gāo qù
高雅的志趣。《宋书·隐逸传·陶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唐 郑谷 《次韵和王驾校书结绶见寄之什》:“梦见君高趣,天凉自浇园。” 宋 梅尧臣 《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词语解释:高真  拼音:gāo zhēn
(1).道教的教义。《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唐太清宫乐章第三奏》:“元符传紫极,宝祚启高真。道德先垂裕,冲和已化淳。” 唐 吕岩 《满庭芳》词:“大道渊源,高真隐祕。” 宋 范仲淹 《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金函祕宝籙,奉之如高真。”
(2).得道成仙的人。 前蜀 杜光庭 《贾璋醮青城丈人真君词》:“瑶宫璿闕,深秘於洞臺;翠壁丹崖,仰呀於云雾。高真之所栖息,上圣之所宴游。” 宋 罗烨 《醉翁谈录·裴航遇云英于蓝桥》:“ 航 问左右,言是小娘子之姊 云翘夫人 , 刘纲 天师之妻,已是高真,为 玉皇 女史。”
词语解释:高田  拼音:gāo tián
(1).上等田。《管子·山权数》:“ 桓公 曰:‘何谓国无制、地有量?’ 管子 对曰:‘高田十石,閒田五石,庸田三石,其餘皆属诸荒田。’”
(2).地势高的田。《汉书·沟洫志》:“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宋 范成大 《垫江县》诗:“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
词语解释:高科  拼音:gāo kē
(1).犹凸凹。《韩非子·有度》:“故绳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 陈奇猷 集释:“《孟子·离娄篇》‘盈科而后进’,注:‘科,坎也。’高坎,谓木之凸凹也。”
(2).科举高第。 唐 贾岛 《送令狐綯相公》诗:“下第能无恧,高科恐有神。” 宋 欧阳修 《相州昼锦堂记》:“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清 戴名世 《〈蔡瞻岷文集〉序》:“殊不知其人虽登高科,躋膴仕,而不可谓读书之有成矣。”
词语解释:高视  拼音:gāo shì
(1).向高处看。 汉 扬雄 《甘泉赋》:“仰撟首以高视兮,目冥眴而亡见。”《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 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耳。’” 唐 刘沧 《夏日登西林白上人楼》诗:“几到 西林 清浄境,层臺高视有无间。”
(2).傲视,小看。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德璉 发迹於此 魏 ,足下高视於上京。” 唐 张九龄 《奉敕送学士张说上赐燕序》:“ 文王 多士, 周 室以寧; 武帝 得人, 汉 家为盛。而高视前古,独不在於今乎?” 金 王若虚 《送李鹏举赴试序》:“辞欲其精,意欲其明,势欲其若倾,故必探《语》《孟》之渊源,擷 欧 苏 之菁英……勿怪勿僻勿猥,而并若是者,所向如志,敌功无劲,可以高视而横行矣。”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宂篇下》:“ 钟 ( 钟会 )高视一世,而居 诞 ( 诸葛诞 )二子间,其人可想。”
共815,分11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