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末字词组
骅骝骐骝玉腕骝马骝騧骝驷骝宛骝春骝
紫骝黄骝紫燕骝华骝驳骝骍骝果骝 

词语解释:骅骝  拼音:huá liú
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驊騮騹驥纤离緑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杨倞 注:“皆 周穆王 八骏名。”《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乐而忘归。” 唐 耿湋 《上将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恨不得一步驊騮骋到 瀟湘 。” 柳亚子 《叔老病中惠题〈羿楼客籍〉第一册次韵奉和》:“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驊騮。”
词语解释:紫骝  拼音:zǐ liú
古骏马名。《南史·羊侃传》:“帝因赐 侃 河南国 紫騮,令试之。 侃 执矟上马,左右击刺,特尽其妙。” 唐 李益 《紫骝马》诗:“争场看鬭鸡,白鼻紫騮嘶。” 明 陆采 《明珠记·探留》:“暂向垂杨繫紫騮,拂拭征衣垢,朱门十丈蟠双兽。”
词语解释:骐骝  拼音:qí liú
亦作“ 騏駵 ”。
(1).青身骊文而黑鬣的马。《诗·秦风·小戎》:“騏駵是中,騧驪是驂。”
(2).泛指骏马。 晋 葛洪 《抱朴子·文行》:“廏马千駟,而騏騮有邈羣之价。”《南史·王融传》:“ 周穆 马迹遍於天下,若騏騮之性,因地而迁,则 造父 之策,有时而躓。” 唐 张九龄 《故太仆卿上柱国华容县男王府君墓志》:“挥干鏌之锋,截无不断;展騏騮之足,行无不至。” 宋 沉遘 《次韵和王仲至李审言见寄》:“顾惭局趣何能驾,望絶騏駵不得前。”
词语解释:黄骝  拼音:huáng liú
亦作“黄騮”。 黄色的良马。《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天子居大庙大室,乘大路,驾黄駵。”《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 旻 独乘 契丹 黄騮,自 鵰窠岭 间道驰去。” 元 张翥 《读灜海喜其绝句清远因口号数诗示九成皆实意也》之九:“结束黄騮粉画韉,更投西市买长鞭。”
词语解释:玉腕骝  拼音:yù wàn liú
骏马名。 唐 杜甫 《玉腕骝》诗:“闻説 荆 南马,尚书玉腕騮。”原注:“ 江 陵节度 卫公 马也。” 仇兆鳌 注引 邵博之 曰:“前足腕肉白,曰玉腕。騮,良马名也。”
词语解释:紫燕骝  拼音:zǐ yàn liú
古良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曰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絶羣,一名逸驃,一名紫鷰騮。”
词语解释:马骝  拼音:mǎ liú
方言。指猴子。 黄谷柳 《虾球传·第一课》:“ 方标 回过头来,看见三姐率领一批女孩子来看他们,他向三姐笑道:‘ 劳指导员 又要我来当马骝王。’”《羊城晚报》1981.10.22:“猴子, 广州 口语叫马骝,骤听颇觉费解。”参见“ 马留 ”。
词语解释:马留  拼音:mǎ liú
(1).同“ 马流 ”。《新唐书·南蛮传下·环王》:“又有 西屠夷 盖 援 还留不去者,才十户, 隋 末孳衍至三百,皆姓 马 。俗以其寓,故号‘马留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境异》:“ 马伏波 有餘兵十家不返,居 寿洽县 ,自相婚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 马留 。衣食与华同。” 清 惠士奇 《送陈秋田先生之官长宁》诗:“邑里时逢乌蜑户,居民半是 马留 人。”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马,氏也, 援 ( 马援 )之溃卒为 马留 ( 隋 唐 时称 马留 ,今曰 马来由 )。其种族又因姓氏起云。”
(2).猴子。《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宋朝杂记下》《桐江诗话》:“ 吕惠卿 察访 京东 , 吕 天资清瘦,语话之际,喜以双手指画,社人目之曰‘説法马留’,又凑为七字曰‘説法马留为察访’。”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今世猴为马留,与其人形似耳。”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四·猕猴》。参见“ 马流 ”。
词语解释:华骝  拼音:huá liú
即骅骝。骏马名。 周穆王 八骏之一。《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之骏:赤驥、盗驪、白义、踰轮、山子、渠黄、华騮、緑耳。” 郭璞 注:“色如华而赤,今名马驃赤者为枣騮;騮,赤马也。”《淮南子·主术训》:“夫华騮、緑耳,一日而至千里,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 南朝 梁 萧统 《相逢狭路间》诗:“华騮服衡轡,白玉鏤鞿羈。”
词语解释:騧骝  拼音:guā liú
亦作“ 騧駵 ”。 骏马名。《魏书·奚斤传》:“时国有良马曰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按,《北史》作“騧駠”。
词语解释:驳骝  拼音:bó liú
亦作“駮騮”。 毛色斑驳的红身黑鬃尾良马。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噬嗑》:“白马駮騮,更生不休,富有商人,利得如邱。”
词语解释:驷骝  拼音:sì liú
驾一车之四匹骝马。 明 何景明 《原有楚》诗:“原有杻,隰有蓼,子车駟駵。”
词语解释:骍骝  拼音:xīng liú
赤毛黑鬣的马。《晋书·王接传》:“夫騂駵不总轡,则非 造父 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 随侯 之掌。”
词语解释:宛骝  拼音:wǎn liú
宛 马。泛称千里马。 清 陈维崧 《贺新郎·题郁东堂》词:“龙爪槐张攫,驰突处, 宛 騮蹴铁,死生堪託。”
词语解释:果骝  拼音:guǒ liú
见“ 果下马 ”。
词语解释:果下马  拼音:guǒ xià mǎ
亦称“ 果马 ”。亦称“ 果騮 ”。 一种矮小的马。因乘之可行于果树之下,故名。《后汉书·东夷传·濊》:“﹝ 濊 ﹞又多文豹,有果下马,海出班鱼,使来皆献之。” 李贤 注:“高三尺,乘之可於果树下行。” 唐 李贺 《马诗》之八:“吾闻果下马,羈策任蛮儿。” 清 吴伟业 《清凉山赞佛诗》:“雪鹰异凡羽,果马殊羣材。” 清 赵翼 《岭南物产图》诗:“果马三尺高,犦牛一峰独。”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兽语·果下马》:“ 罗定 之 罗镜 、 西寧 之 怀乡 产小马,高仅三尺,可骑行树下,名果下马,一名果騮,多海石榴色,骏者有双脊骨,能负重凌高躡险,轻疾若飞。”
词语解释:春骝  拼音:chūn liú
游春之马。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七:“野棠花落城隅晚,各记春騮恋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