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骇浪 拼音:hài làng
汹涌澎湃,令人心惊的浪涛。 汉 王粲 《浮淮赋》:“凌惊波以高騖,驰骇浪而赴质。”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已觉良宵永,何看骇浪翻。” 清 梅曾亮 《陆母林孺人像赞》:“祁祁守礼,骇浪如砥。”词语解释:骇机 拼音:hài jī
突然触发的弩机。比喻猝发的祸难。语出《后汉书·皇甫嵩传》:“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 唐 刘禹锡 《谢中书张相公》:“一坐飞语,如衝骇机。” 宋 陆游 《寄黄龙升老》诗:“世衰道丧士自欺,山林亦復践骇机。” 清 钱谦益 《次韵答士龙》之一:“白首孤臣践骇机,天门梦断翮犹飞。”词语解释:骇鸡 拼音:hài jī
亦作“ 骇鷄 ”。即骇鸡犀。《楚辞·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於腐井兮,弃鸡骇於筐簏” 汉 王逸 注:“鸡骇,文犀也……一作骇鸡。” 晋 左思 《吴都赋》:“其琛赂则琨瑶之阜,铜鍇之垠,火齐之宝,骇鸡之珍。” 唐 欧阳詹 《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 唐 元稹 《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因持骇鸡宝,一照浊水昏。”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谢集贤韦相公状》:“花犀腰带一条,右伏蒙仁恩,俯宠行迈,骇鷄等贵,画隼增辉,徒勒万里之肺肝,愧乏十围之腰腹。”参见“ 骇鸡犀 ”。
词语解释:骇鸡犀 拼音:hài jī xī
亦作“ 骇鷄犀 ”。犀角名。《战国策·楚策一》:“乃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於 秦王 。” 王念孙 《读书杂志·战国策二》:“鸡骇之犀,当为骇鸡之犀。”《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士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鷄犀、珊瑚、虎魄。”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又通天犀角,有一赤理如綖,有自本彻末,以角盛米,置鸡羣中,鸡欲啄之,未至数寸,即惊却退,故南人或名通天犀为骇鸡犀。”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又有骇鸡犀、辟尘犀、辟水犀、光明犀。此数犀,但闻其説,不可得而见也。” 元 宋本 《舶上谣送伯庸以番货事奉使闽浙》之八:“薰陆胡椒腽肭脐,明珠象齿骇鸡犀。”词语解释:骇目 拼音:hài mù
使人看了吃惊。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下:“时 河内 郡守,令乐工数百人於车上,皆衣以锦绣,伏厢之牛,蒙以虎皮,及为犀象形状,观者骇目。” 阿英 《洪宣娇》:“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词语解释:骇汗 拼音:hài hàn
亦作“駴汗”。 因惊恐、惶惧而流汗。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末乃取 闢 ,骇汗如写。” 宋 梅尧臣 《吴冲卿示和韩持国诗一卷辄以为谢》诗:“一日真物来,骇汗沛且渥。” 清 吴省钦 《题土番款塞图》诗:“惊呼駴汗手加额,公神人也诚斯投。”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五:“ 民国 十五年国民军北伐时代, 荷 属当局骇汗相告,说这一次 中国 的革命青年真要成功了,对侨胞的态度立刻转变。”词语解释:骇人 拼音:hài rén
惊人。《吕氏春秋·遇合》:“与师伐 陈 三月然后丧,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 高诱 注:“讎麋貌恶,足以惊人。”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五章:“刚刚走到村口,一幅骇人的景象,又把人们惊呆了。”词语解释:骇俗 拼音:hài sú
亦作“駴俗”。 震惊世俗。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三:“智人不骇俗,同朝皆用事。”《明史·陈潜夫传》:“家贫落魄,好大言以駴俗。” 清 刘大櫆 《方府君墓铭》:“虽士之修身洁行,非以謏闻而骇俗,不吾知则亦已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六章:“直抒所见,虽多骇俗之论,而毅然不顾,此真有契于四依之真諦矣。”词语解释:骇闻 拼音:hài wén
犹言骇人听闻。 宋 范成大 《判命坡》诗:“ 钻天岭 上已飞魂, 判命坡 前更骇闻。”词语解释:骇心 拼音:hài xīn
犹惊心。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犹铃鐸警耳,钟鼓骇心。”词语解释:骇愕 拼音:hài è
亦作“駴愕”。 惊讶,惊愕。《晋书·赵王伦传》:“初与富室儿於城西贩马,百姓忽闻其尚主,莫不骇愕。”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秦九韶》:“父方宴客,忽有弹丸出父后,众宾骇愕,莫知其由。”《明史·杨嗣昌传》:“ 嗣昌 駴愕,疑左右皆贼。” 叶圣陶 《城中·在民间》:“听众觉得这个话很突兀,都用骇愕的眼光看着她。”词语解释:骇叹 拼音:hài tàn
亦作“駴嘆”。 惊叹。 晋 庾阐 《恶饼赋》:“王孙骇叹于曳绪,束子赋弱于春緜。”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下:“衢路观者如堵,无不骇叹。” 明 文秉 《先拨志始》卷下:“此祠毁民房二千餘间,起建宫殿九重,宏丽为古今所无,建标祠所,直书大工,见者骇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牛成章》:“旋视 牛 ,颜色惨变,委衣於地,化为黑气,亦寻灭矣。母子骇叹,举衣冠而瘞之。”词语解释:骇奇 拼音:hài qí
亦作“駴奇”。 惊奇。 清 李霨 《舟发浦城》诗:“駴奇豫初览,过险怕缕述。”词语解释:骇观 拼音:hài guān
惊奇地观看。《太平广记》卷四一引 唐 包湑 《会昌解颐录·黑叟》:“百万之众,引颈骇观,皆言所画神母,果不及耳。”词语解释:骇然 拼音:hài rán
惊讶的样子。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於其外,而骇然以惊。”《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性 不及隄防,早被一鎗搠透面门,死於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大家听了骇然,半晌无语。”词语解释:骇鹿 拼音:hài lù
(1).受惊的鹿。《列子·周穆王》:“ 郑 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
(2).犹逐鹿。《旧唐书·忠义传上·苏安恒》:“昔 有隋 失驭,小人道长,羣雄骇鹿,四海瞻乌。”词语解释:骇龙 拼音:hài lóng
受惊的鱼。《淮南子·兵略训》:“发如秋风,疾如骇龙。” 高诱 注:“龙,鱼也。飞之疾者也。”词语解释:骇骇 拼音:hài hài
象声词。鼓声。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公以宾燕,其鼓骇骇。”词语解释:骇神 拼音:hài shén
心神感到震惊。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竦众听而骇神,料殊功而比操。”词语解释:骇异 拼音:hài yì
亦作“駴异”。 惊异。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猛 乃以手中白羽扇画江水,横流,遂成陆路,徐行而过。过讫,水復。观者骇异。”《旧唐书·杜让能传》:“虽知深奥,罕测津涯,亦闻骇异羣情,颇是喧腾众口。”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续幸存录》:“ 姜忠慤 与 马 ( 马士英 )忿争朝堂,则谓两相閧朝,为千古絶可駴异之事。”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他见我一个人住在楼上,很骇异。”词语解释:骇电 拼音:hài diàn
亦作“駴电”。 惊人的电光。常形容快速无比。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凌惊靁以軼骇电兮,缀鬼谷於北辰。”《北堂书钞》卷一一八引《淮南子》:“发如猋风,疾如骇电。”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崔长史启》:“侧闻 丰城 戢耀,骇电之辉俄剖; 沙丘 踠迹,躡云之轡载驰。” 清 施闰章 《神船词》:“惊雷駴电纷纵横,桂楫兰舟平地行。”词语解释:骇涩 拼音:hài sè
犹吓呆。 唐 陆龟蒙 《吴俞儿舞歌·弩俞》:“鹿骇涩,隼击迟,析毫中睫,洞腋分龟。”词语解释:骇驷 拼音:hài sì
狂奔的驷马。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狭路倾华盖,骇駟摧双輈。”词语解释:骇惊 拼音:hài jīng
犹惊骇。《文选·左思〈吴都赋〉》“骇鸡之珍” 李善 注引 汉 宋衷 曰:“角有光,鷄见而骇惊也。”《魏书·蠕蠕传》:“诸军至漠南,舍輜重,轻骑齎十五日粮,絶漠讨之, 大檀 部落骇惊北走。”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孺子啜泣相告,隶妾骇惊。”词语解释:骇栗 拼音:hài lì
惊惧。《新唐书·李宗闵传》:“凡不附己者,皆指以二人党,逐去之。人人骇慄,连月雺晦。” 宋 梅尧臣 《豕》诗:“司原悔何由,肝胆空骇慄。”词语解释:骇政 拼音:hài zhèng
谓民心不安于政命。《荀子·王制》:“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杨倞 注:“骇政,不安上之政也。”词语解释:骇怒 拼音:hài nù
犹震怒。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四:“ 文忠 益叹骇,异时为侍从,因为 仁宗 道其事, 仁宗 骇怒,欲夺 良孙 官。”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人舆》:“ 张弘靖 以宰相镇 幽州 ,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骇怒。”词语解释:骇世 拼音:hài shì
震惊当世。 唐 刘禹锡 《因论·原力》:“异哉,果以力骇世而闻於上也。”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譬如在 印度 会首陀齐婆罗门创义之时,原为骇世之举动。乃今也拔擢男子之寒畯而全遗女子之秀彦,是於矫俗升平之义,知二五而不知十也。”词语解释:骇服 拼音:hài fú
亦作“駴服”。 惊佩;惊讶诚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尝筭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 玄 能者, 融 召令筭,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又改 元用 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 元用 骇服。”《金史·张中彦传》:“ 中彦 手製小舟纔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鉤带,谓之‘鼓子卯’,诸臣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 清 张岱 《陶庵梦忆·绍兴琴派》:“余曾与 本吾 、 紫翔 、 尔韜 取琴四张弹之,如出一手,听者駴服。”词语解释:骇胆 拼音:hài dǎn
犹惊心。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 宛 举国以降,効其器物,致其宝马, 乌孙 之属骇胆,请为臣妾。” 唐 李白 《鸣皋歌送岑徵君》:“危柯振石,骇胆慄魄。”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一)》:“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词语解释:骇震 拼音:hài zhèn
震惊。《后汉书·刘表传》:“初, 荆州 人情好扰,加四方骇震,寇贼相扇,处处麋沸。”《魏书·王仲兴传》:“ 咸阳王 禧 之出奔也,当时上下微为骇震。” 茅盾 《子夜》八:“上了几岁年纪的 冯云卿 现在觉得他的骇震迷惑的心灵不能再增加什么刺激了。”词语解释:骇耳 拼音:hài ěr
使人听后感到震惊。《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鏗鎗闛鞈,洞心骇耳。” 李周翰 注:“言可通心惊耳。”《文选·马融〈长笛赋〉》:“然后少息暂怠,杂弄间奏,易听骇耳,有所摇演。” 张铣 注:“换易旧听,惊营其耳。”词语解释:骇犀剑 拼音:hài xī jiàn
剑名。《东观汉记·陈导》:“ 光武 赐 陈导 骇犀剑。”《太平御览》卷三四二引《东观汉记》:“ 光武 有骇犀之剑,以赐 陈遵 。”词语解释:骇悸 拼音:hài jì
惊悸。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杨抽马》:“挑灯照之,女身首断为三,鲜血横流,如方被刑者,骇悸几絶。”词语解释:骇悉 拼音:hài xī
惊悉。一般用以指人死亡的消息。 钱锺书 《围城》一:“骇悉 淑英 病伤寒,为西医所误,遂于本月十三日下午四时长逝,殊堪痛惜。”词语解释:骇惶 拼音:hài huáng
惊惶;惊畏。 汉 马融 《围棋赋》:“横行阵乱兮,敌心骇惶。” 张素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湖山儻见之,亦復为骇惶。”词语解释:骇惧 拼音:hài jù
惊惶恐惧。《晋书·孙恩传》:“寻又集众,欲向京都,朝廷骇惧,陈兵以待之。”《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众小儿都吃一惊,齐説神道出现,偏是 婆留 全不骇惧。” 曹禺 《雷雨》第四幕:“骇惧地闭上目。”词语解释:骇惋 拼音:hài wǎn
惊叹,惊异。 南朝 宋 谢灵运 《诣阙自理表》:“披疏骇惋,不解所由。”《南史·刘敬宣传》:“及在 江陵 ,知 敬宣 还,寻知为 江州 ,大骇惋。”《新唐书·刘晏传》:“不加实验,先诛后詔,天下骇惋。”词语解释:骇恻 拼音:hài cè
震惊伤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巡抚 恩铭 突被戕害,殊深骇惻。”词语解释:骇怪 拼音:hài guài
惊讶。《宋书·殷孝祖传》:“时贼据 赭圻 , 孝祖 将进攻之,与大统 王玄謨 别,悲不自胜,众并骇怪。”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刘姓》:“桃初实,子往攀摘, 刘 怒驱之,指为己有。子啼而告诸父,父方骇怪, 刘 已詬駡在门,且言将讼。” 茅盾 《追求》一:“有多少件事使人痛哭流涕,又有多少件事使人惊疑骇怪,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词语解释:骇怛 拼音:hài dá
惊恐。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若夫婴儿之临坑,凡人为之骇怛,圣者岂独不仁哉?” 元 姚燧 《少中大夫叙州等处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已陈,公驰马射之,矢出盾背半笴。其种骇怛曰:‘何物弓矢,如是其力也!’”词语解释:骇怖 拼音:hài bù
惊恐。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金陵邸》:“举手指胸曰:胸中有玉环,问君知不知?瞥然復入,士骇怖不能支,几欲堕地。” 王统照 《刀柄》:“可是他一看到这里,脸上现出奇诧与骇怖的神色!”词语解释:骇恫 拼音:hài dòng
惊怕。 汉 马融 《广成颂》:“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词语解释:骇恨 拼音:hài hèn
吃惊愤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建文君出亡》:“即名士辈亦有明知其伪,而哀其乞怜,为之序论,真可骇恨。”词语解释:骇恐 拼音:hài kǒng
惊恐。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炮祸》:“未几,透入炮房,诸炮併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以为急兵至矣,仓皇莫知所为。”词语解释:骇沐 拼音:hài mù
古国名。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 越 之东有 骇沐之国 ,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词语解释:骇水 拼音:hài shuǐ
指奔腾的水流。《文选·木华〈海赋〉》:“惊浪雷奔,骇水迸集。” 张铣 注:“惊散如雷奔也。骇,亦惊也。”词语解释:骇涛 拼音:hài tāo
犹骇浪。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驰峻坂,则羣儆善御之衔绥;犯骇涛,则羣戒舵师之针向。”词语解释:骇殚 拼音:hài dān
惊惧。《后汉书·班固传上》:“六师发胄,百兽骇殫。” 李贤 注:“骇殫,言惊惧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后汉书》:“ 李 训骇殫为惊惧,则殫字本作惮。今作殫者,后人据误本《文选》改之也。”词语解释:骇扰 拼音:hài rǎo
惊慌骚乱。《晋书·姚兴载记下》:“禁兵见 兴 ,喜跃,贯甲赴贼,贼众骇扰。”《隋书·天文志中》:“三日,拂枢动乱,骇扰无调时。”《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今出其不意,大军猝至,彼必骇扰,不知所为,擒之必矣。”词语解释:骇形 拼音:hài xíng
谓形骸变化。《庄子·大宗师》:“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 郭象 注:“以变化为形之骇动耳,故不以死生损累其心。” 南朝 宋 何承天 《答宗居士书》:“潜谢不住,岂非自生入死,自有入无之谓乎。故其言曰,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愤死。”词语解释:骇人闻见 拼音:hài rén wén jiàn
见“ 骇人视听 ”。
词语解释:骇人视听 拼音:hài rén shì tīng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宋 安焘 等《〈周书〉序》:“唯府兵之设,敛千岁已散之民而係之兵,庶几得 三代 之遗意,能不骇人视听以就其事,而效见於后世。”亦作“ 骇人闻见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词语解释:骇人视听 拼音:hài rén shì tīng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隋书·王劭传》:“或文词鄙野,或不轨不物,骇人视听,大为有识所嗤鄙。” 宋 安焘 等《〈周书〉序》:“唯府兵之设,敛千岁已散之民而係之兵,庶几得 三代 之遗意,能不骇人视听以就其事,而效见於后世。”亦作“ 骇人闻见 ”。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词语解释:骇慌 拼音:hài huāng
惊慌。 黄谷柳 《虾球传·不是冤家不碰头》:“她骇慌得脸色发青,两脚酸软,半晌说不出话来。”词语解释:骇乱 拼音:hài luàn
惊恐扰乱。 晋 刘琨 《与石勒书》:“将军诞禀雄姿,勇略自然,大呼於纷扰之中,奋臂於骇乱之际。”《南史·沉攸之传》:“今众军同举,而姓号不同,若有耕夫渔父夜相呵叱,便致骇乱,此败道也。”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归 汉 於缔搆之辰,游 梁 於骇乱之际。”词语解释:骇人闻听 拼音:hài rén wén tīng
见“ 骇人听闻 ”。
词语解释:骇人听闻 拼音:hài rén tīng wén
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明 文秉 《先拨志始》卷下:“奇贪异秽,骇人听闻。”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梨花之事,新奇怪异,骇人听闻久矣。” 峻青 《秋色赋·女英雄孙玉敏》:“和 日 寇的血腥蹂躏的同时,也发生了几件骇人听闻的奇事。”亦作“ 骇人闻听 ”。《豆棚闲话·小乞儿真心孝义》:“﹝ 吴贤 ﹞忽一日仰天而叹,説出一句骇人闻听之言,道人生天地间,上不做玉皇大帝,下情愿做卑田乞儿,若做个世上不沉不浮,可有可无之人,有何用处?”词语解释:骇浪惊涛 拼音:hài làng jīng tāo
犹言惊涛骇浪。 元 贾蓬莱 《龙剑合曲》:“鏗然一跃同骏奔,骇浪惊涛白昼昏。”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粉城公主》:“海中骇浪惊涛,声如奔马。”《1959-1961儿童文学选》序:“在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遇到骇浪惊涛,经得起风险。”词语解释:骇怕 拼音:hài pà
害怕。《粉妆楼全传》第六八回:“仙童道:‘女星官休要骇怕,只随我来!’”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于是比较自爱的人,一听到这些冠冕堂皇的名目就骇怕了,竭力逃避。”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巴结有钱的,骇怕掌权的,瞧不起穷庄稼人,这是他的习惯了。”词语解释:骇唬 拼音:hài hǔ
惊吓。 郭沫若 《屈原》第四幕:“ 南后 ,你不要骇唬我,我现在一点也不怕你了。”词语解释:骇吁 拼音:hài yù
惊叹。 元 郝经 《开平新宫五十韵》:“谁与重休息,徒为妄骇吁。”词语解释:骇龙走蛇 拼音:hài lóng zǒu shé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夫人皆为其主笔,呼风唤雨,警天动地,号神泣鬼,骇龙走蛇,而 法国 中央之气象一变。”词语解释:骇诧 拼音:hài chà
惊异。 明 唐顺之 《西峪草堂记》:“想见乎挥戈溅血,虓虎喑呜之雄,此皆险怪瓌伟,世所骇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媪方惊其谬妄,而女已杳矣。骇诧不已。”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一旦编入剧曲,摹拟容声,骇诧愤激,亦无足怪。”词语解释:骇呼 拼音:hài hū
犹掠呼。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中州僧食蛇》:“﹝客﹞既寝,觉胷上蠕蠕,摸之,则蛇也,顿起骇呼。”词语解释:骇飙 拼音:hài biāo
亦作“ 骇猋 ”。 狂风。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 汉 张衡 《七辩》:“逸骇飆于 青丘 ,超广汉而永逝。”词语解释:骇动 拼音:hài dòng
惊动。《三国志·蜀志·秦宓传》:“震惊邻国,骇动四方。”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曹瑋 帅 秦州 ,当 赵德明 叛,边庭骇动。”词语解释:骇噩 拼音:hài è
犹骇愕。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南丰知县》:“自牗窥之,一妇人徘徊月明下,方骇噩间,已傍窗相揖。”词语解释:骇目惊心 拼音:hài mù jīng xīn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於楼臺,骇目惊心,声如万马。”《三侠五义》第三八回:“﹝ 包兴 ﹞不觉骇目惊心,失声道:‘哎哟……这是那里来的刀。’”亦作“ 骇目振心 ”。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餘暉映远。”词语解释:骇痛 拼音:hài tòng
惊骇痛切。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骇痛,逃归 孟艮 。”词语解释:骇目振心 拼音:hài mù zhèn xīn
见“ 骇目惊心 ”。
词语解释:骇目惊心 拼音:hài mù jīng xīn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於楼臺,骇目惊心,声如万马。”《三侠五义》第三八回:“﹝ 包兴 ﹞不觉骇目惊心,失声道:‘哎哟……这是那里来的刀。’”亦作“ 骇目振心 ”。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何景明》:“一以为霆惊电煜,骇目振心;一以为落日明霞,餘暉映远。”词语解释:骇疑 拼音:hài yí
惊恐疑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觉头堕地作声,魂方骇疑,即有二鬼来,反接其手,驱之行。” 清 吴俊 《过石湾感上年捕大盗何德广事》诗:“兵凶忌尝试,行速滋骇疑。”词语解释:骇心动目 拼音:hài xīn dòng mù
犹言惊心动目。 宋 苏轼 《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传观左右,失手坠於江中,乃祷於神,愿復得之,当藏之庙中,为往来者骇心动目诡异之观。”词语解释:骇炫 拼音:hài xuàn
惊扰迷惑。 清 薛福成 《赵鞅论》:“且有缘 秦穆公 上天之説,饰为登天之梦,以骇炫末俗者。”词语解释:骇眙 拼音:hài yí
惊骇。《新唐书·杨思勗传》:“贼骇眙不暇谋,遂大败。”词语解释:骇状殊形 拼音:hài zhuàng shū xíng
犹言奇形怪状。 清 祝德麟 《海啸》诗:“ 阳侯 拜, 天吴 舞,骇状殊形不可数。”词语解释:骇跳 拼音:hài tiào
暴跳。形容暴戾。 严复 等《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于是乎有豪杰之士,析木以为箠,摩石以为刃,以战胜于狰狞骇跳之伦,得以食其肉而衣其皮。”词语解释:骇窜 拼音:hài cuàn
惊惶逃窜。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涉栈道者五千餘骑,人无徒步而进者,马有羡力,兵不劳困, 蜀 人骇窜,自我功为多。”《旧唐书·杨国忠传》:“辰时,至 咸阳 望贤驛 ,官吏骇窜,无復贵贱,坐宫门大树下。” 清 蒲松龄 《大人行》:“农人榜人废生业,下下骇窜真仓皇!”词语解释:骇讹 拼音:hài é
惊扰不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内外骇讹,人情汹汹。” 何垠 注:“骇,异也;讹,动也。谓不自安也。”词语解释:骇遽 拼音:hài jù
惊慌。《楚辞·九章·惜诵》:“众骇遽以离心兮,又何以为此伴也。” 洪兴祖 补注:“言众人见己所为如此,皆惊骇遑遽,离心而异志也。”词语解释:骇猋 拼音:hài biāo
见“ 骇飆 ”。
词语解释:骇飙 拼音:hài biāo
亦作“ 骇猋 ”。 狂风。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 汉 张衡 《七辩》:“逸骇飆于 青丘 ,超广汉而永逝。”词语解释:骇轰 拼音:hài hōng
象声词。形容鼓声等轰响。词语解释:骇讶 拼音:hài yà
惊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钱葆馚》:“有僧至门,持一椷书云自 天童 来,舍人啟视之,殊不骇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