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末字词组
结驷上驷玄驷骇驷鸾驷宛驷骍驷 
千驷驰驷下驷百驷燕驷文驷醇驷 
天驷隙驷月驷中驷龙驷九驷钧驷 
小驷羸驷风驷俴驷房驷逸驷壤驷 

词语解释:结驷  拼音:jié sì
(1).一车并驾四马。《楚辞·招魂》:“青驪结駟兮齐千乘,悬火延起兮玄颜烝。” 王逸 注:“结,连也。四马为駟。”《文选·张衡〈西京赋〉》:“旗不脱扃,结駟方蘄。” 薛综 注:“结驾駟马,方行而入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过桥亭雕簷峻宇,出没云霞,上可结駟,下可方舟。”
(2).用以指乘驷马高车之显贵。 晋 陶潜 《扇上画赞》:“至矣 於陵 ,养气浩然,蔑彼结駟,甘此灌园。”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对牀句,子真佳作。安用羡伊结駟,难儂罗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子自塾中归,见结駟於门,审所自来,骇奔告母。”
词语解释:千驷  拼音:qiān sì
(1).四千匹马,言马多。《论语·季氏》:“ 齐景公 有马千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何晏 集解:“ 孔 曰:‘千駟,四千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虽有窃 秦 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贵也。” 唐 温庭筠 《和周繇广阳公宴嘲段成式》诗:“ 齐 马驰千駟, 庐 姬逞十三。”
(2).犹千乘。《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词语解释:天驷  拼音:tiān sì
(1).房宿的别名。《国语·周语下》:“昔 武王 伐 殷 ,岁在鶉火,月在天駟。” 韦昭 注:“天駟,房星也。” 唐 杜甫 《魏将军歌》:“星缠宝校金盘陀,夜骑天駟超天河。” 清 钱谦益 《以顶骨饮器劝酒次秀才韵》:“酒旗已分临天駟,饮器休辞倒 月氏 。”
(2).神马。喻有才能的人。 宋 曾巩 《送李撰赴举》诗:“康衢四闢通万里,天駟得地方腾驤。”
词语解释:小驷  拼音:xiǎo sì
马名。亦泛指马。《左传·僖公十五年》:“ 步扬 御戎, 家僕徒 为右,乘小駟, 郑 入也。” 杜预 注:“ 郑 所献马名小駟。”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无何,小駟顿轡,閽者觉之,隔壁而问阿谁?”《宋史·外国传五·丹眉流》:“出则乘象车,亦有小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瞳人语》:“内一婢,乘小駟,容光絶美。”
词语解释:上驷  拼音:shàng sì
(1).上等马;良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 唐 李绛 《和裴相国答张秘书赠马》诗:“高才名价欲凌云,上駟光华远赠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上从容抚慰,并赐上駟与之乘。” 唐 韩愈 《入关咏马》诗:“岁老岂能充上駟,力微当自慎前程。”
(2).喻杰出者。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 许文忠 《圭塘乐府》, 元 词中上駟也。”
词语解释:驰驷  拼音:chí sì
犹驰骑。 明 徐渭 《〈亦陶集〉序》:“吾友 葛公旦氏 ,当其为生时,负奇姿,承世学,抱三寸管,以与一时雋彦校驰駟於上下之间。”
词语解释:隙驷  拼音:xì sì
1.亦作"?驷"。
2.《礼记。三年问》:"则三年之丧,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郑玄注:"驷之过?,喻疾也。"孔颖达疏:"驷谓驷马,?谓空?。驷马峻疾,空?狭小,以峻疾而过狭小,言急速之甚。"后因以"隙驷"比喻易逝的光阴。
词语解释:羸驷  拼音:léi sì
瘦弱的马。 宋 梅尧臣 《王公慥东归》诗:“羸駟嘶寒草,荒城背落暉。” 明 何景明 《骞赋》:“服罢驴与羸駟兮,又驥之所耻。”
词语解释:玄驷  拼音:xuán sì
同驾一车的四匹黑马。亦指四匹黑马同驾之车。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玄駟蔼蔼,扬鑣漂沫。”《文选·陆机〈挽歌诗〉之三》:“素驂佇轜轩,玄駟騖飞盖。” 刘良 注:“玄駟,四马也。”《梁书·昭明太子传》:“金华玉璪,玄駟班轮。”
词语解释:下驷  拼音:xià sì
(1).劣等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子 曰:‘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既驰三辈毕,而 田忌 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宋书·颜俊传》:“议者不过言互市之利在得马,今弃此所重,得彼下駟,千匹以上,尚不足言,况所得之数,裁不十百邪。”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裴珙》:“仲夏自 郑 西归,及端午以覲亲焉。下駟蹇劣,日势已晚,方至石桥。”
(2).比喻物之粗劣者,犹言下品或下等。 宋 李纲 《荔支后赋》:“ 汉 贡 南海 , 唐 驛 西川 ,皆荔支之下駟,乃并驾于中原,当时所见,得其粗焉。”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六:“ 穀人 所长者,律赋试帖耳……至古今体诗,则下駟之乘矣。” 胡适 《寄陈独秀书》:“此种诗在排律中,但可称下驷。”
词语解释:月驷  拼音:yuè sì
犹天马,神马。《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稟灵月駟,祖云螭兮。” 李善 注:“《春秋考异记》云:‘地生月精为马。’《汉书》曰:‘汉中星曰天駟。’” 明 沉一贯 《日方升赋》:“盖月駟之所不能追,而云螭之所不敢当也。”
词语解释:风驷  拼音:fēng sì
《初学记》卷一引 汉 仲长统 诗:“春云为马,秋风为駟。”后以“风駟”指神仙的车驾。 隋 卢思道 《神仙篇》:“云轩游紫府,风駟上丹梯。”《宋史·乐志十》:“言旋风駟,祚我修龄。”
词语解释:骇驷  拼音:hài sì
狂奔的驷马。 晋 刘琨 《重赠卢谌》诗:“狭路倾华盖,骇駟摧双輈。”
词语解释:百驷  拼音:bǎi sì
四百匹马或四百辆车。驷,计算马或车的单位;古代一车套四马,故称四马为驷,亦称一车为驷。《左传·宣公二年》:“ 宋 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駟,以赎 华元 於 郑 。”《史记·滑稽列传》:“於是 齐威王 乃益齎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駟。” 唐 李乂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駸駸百駟驰,悯悯羣龙饯。”
词语解释:中驷  拼音:zhōng sì
中等的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后以比喻中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评汇六》:“‘秦时明月’一絶,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駟。 于鳞 遽取压卷,尚须商榷。”
词语解释:俴驷  拼音:jiàn sì
驾一辆兵车的四匹披薄甲的马。一说四匹不披甲的马。《诗·秦风·小戎》:“俴駟孔羣。” 陆德明 释文引《韩诗》:“駟马不著甲曰俴駟。” 朱熹 集传:“駟马皆以浅薄之金为甲,欲其轻而易於马之旋习也。”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驱俴駟,整车攻,金甲耀,宝刀雄。”
词语解释:鸾驷  拼音:luán sì
鸾驾的车。指仙车。 唐 许敬宗 《奉和七夕宴悬圃应制》之一:“牛闺临浅汉,鸞駟涉秋河。”
词语解释:燕驷  拼音:yàn sì
北方良马所驾之车。 南朝 齐 谢朓 《永明乐》之七:“ 燕 駟游 京洛 , 赵 服丽有辉。”
词语解释:龙驷  拼音:lóng sì
(1).驾车的四匹良马。《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晋 湛方生 《七欢》:“策龙駟以偕逝,问虞人於中林。”
(2).驾车的飞龙。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九:“登仙抚龙駟,迅驾乘奔雷。”
词语解释:房驷  拼音:fáng sì
即房宿。《尔雅·释天》:“天駟,房也。” 郭璞 注:“龙为天马,故房四星谓之天駟。” 宋 范仲淹 《天骥呈才赋》:“厥生也,足比乎房駟之异,其来也,寧惮乎渥洼之远。” 金 元好问 《画马为邢将军赋》诗:“将军此纸何处得,便觉房駟无光芒。”参见“ 房宿 ”、“ 房星 ”。
词语解释:宛驷  拼音:wǎn sì
即宛马。 唐 上官仪 《谢都督挽歌》:“ 鲁 幕飘欲卷, 宛 駟悲还顾。”
词语解释:文驷  拼音:wén sì
毛色有文彩的马。驷,古代一车的四马。《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祕寳盈於玉府,文駟列乎华厩。” 李善 注:“《周书》曰: 犬戎 文马,赤鬣白身。” 唐 韩愈 《楚国夫人墓志铭》:“文駟雕轩,往来有煒。”
词语解释:九驷  拼音:jiǔ sì
三十六匹马。驷,四匹马。《史记·周本纪》:“ 閎夭 之徒患之,乃求 有莘氏 美女, 驪戎 之文马, 有熊 九駟,他奇怪物,因 殷 嬖臣 费仲 而献之 紂 。” 张守节 正义:“九駟,三十六匹马也。”
词语解释:逸驷  拼音:yì sì
指同驾一辆车飞奔前进的四匹马。《晋书·文苑传·曹毗》:“俗我纷以交争,利害浑而弥重,何异执朽轡以御逸駟,承劲风以握秋蓬?”
词语解释:骍驷  拼音:xīng sì
赤色的驷马。 汉 焦赣 《易林·随之颐》:“亡羊补牢, 张 氏失牛,騂駟奔走,鵠盗我鱼。”
词语解释:醇驷  拼音:chún sì
谓四匹马的毛色一样。《汉书·食货志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将相或乘牛车。” 颜师古 注:“醇,不杂也。无醇色之駟,谓四马杂色也。”
词语解释:钧驷  拼音:jūn sì
毛色纯一的驷马。《史记·平準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 司马贞 索隐:“天子驾駟马,其色宜齐同。” 明 李贽 《世纪总论》:“ 汉 初,天子不能具钧駟,虽欲不质可得耶。”
词语解释:壤驷  拼音:rǎng sì
复姓。 春秋 时有 壤驷赤 , 孔子 弟子。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说,单姓“壤”, 尧 时壤父之后。见《姓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