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驳藓 拼音:bó xiǎn
亦作“駮蘚”。 颜色斑驳的苔藓。 唐 郑愔 《哭郎著作》诗:“荒阶罗驳蘚,虚座网浮埃。”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开元寺楼看雨联句》:“鮫蘚浄铺筵,低松溼垂鬋。”词语解释:驳犀 拼音:bó xī
亦作“駮犀”。 斑犀。《东汉观记·陈遵传》:“ 陈遵 破 匈奴 ,詔赐駮犀剑。” 吴树平 校注:“駮犀剑三字原误作‘骇犀剑’, 姚 本作‘駮犀剑’, 陈禹謨 刻本《书钞》同……駮犀剑,即以斑犀为装饰的剑。此条《编珠》卷二引作‘ 光武 赐 陈导 骇犀剑’,《御览》卷三四二引作‘ 光武 有骇犀之剑,以赐 陈遵 ’,所引皆有讹误。”《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以班犀饰剑也。”词语解释:驳阴 拼音:bó yīn
亦作“駮阴”。 由于枝叶疏密而形成的斑驳的树阴。 宋 梅尧臣 《游隐静山》诗:“駮阴漏斜先,徒欲穷巔幽。”词语解释:驳杂 拼音:bó zá
亦作“駮杂”。
(1).混杂不纯。《太平御览》卷四○三引 汉 桓谭 《新论》:“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王道纯粹,其德如彼;霸道駮杂,其功如此。” 唐 元稹 《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 元 诗駮杂真难辨, 白 朴流传用转新。”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礼记》驳杂,《月令》尤甚。”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人生识字胡涂始》:“从 周 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 明 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遭。”
(2).指颜色斑驳。 郭沫若 《山中杂记》:“这些鸡雏们真是可爱,有葱黄的,有黑的,有淡黑的,有白的,有如鹌鹑一样驳杂的,全身的茸毛如像绒团。”
(3).使混杂不纯;搅乱。《朱子语类》卷三三:“ 管仲 非不尊 周 攘夷,如何不是王道?只是功利驳杂其心耳。”
(4).紊乱不顺;困顿坎坷。《水浒传》第四回:“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兇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只为你謫尘世命运驳杂。因此上受着眼前折罚。”词语解释:驳正 拼音:bó zhèng
亦作“駮正”。 批驳纠正。《后汉书·延笃传》:“ 篤 论解经传,多所駮正,后儒 服虔 等以为折中。”《隋书·柳雄亮传》:“尚书省凡有奏事, 雄亮 多所驳正,深为公卿所惮。”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而给事中有所驳正,则先使诣执政禀议有异同,然后缴奏以闻。”《清史稿·刑法志三》:“然 明 制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駮正。”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不是信》:“那时我见了‘流言’字样,曾经很愤然,立刻加以驳正。”词语解释:驳议 拼音:bó yì
亦作“駮议”。
(1).古时臣属向皇帝上书的名称之一。就他人所论而予以辩驳。 汉 蔡邕 《独断》卷上:“凡羣臣上书於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若臺阁有所正处,而独执异议者,曰驳议。驳议曰:某官某甲议以为如是,下言臣愚戇议异。”《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駮议三十篇,以类相从,凡八十二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迄至 有汉 ,始立驳议……夫驳议偏辨,各执异见;对策揄扬,大明治道。”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后臺省駮议恐隳县官法,遂寝其行。”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汉 定礼仪,书亦四品:章有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别有谢恩,有封事,有让表,有驳议。”
(2).犹异议。 叶圣陶 《多收了三五斗》:“‘到 范墓 去粜没有好处’,同伴间也提出了驳议。”词语解释:驳难 拼音:bó nán
亦作“駮难”。 驳诘,辩驳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迄 魏 , 王肃 駮难 郑 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词语解释:驳荦 拼音:bó luò
亦作“駮犖”。 文采间杂,斑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赤瑕驳犖,杂臿其閒。” 司马贞 索隐引 司马彪 曰:“駮犖,采点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淹水》:“故 杨氏 《南裔异物志》曰:‘髯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駮犖,其文锦章。’”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大壁旷凝浄,古画奇駮犖。”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苔駮犖兮草夤缘,芳羃羃兮水溅溅。”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夫其四冕皆帛衣,独杂以罽,非好为驳犖也。”词语解释:驳书 拼音:bó shū
内容驳杂之书。 唐 柳宗元 《辩〈文子〉》:“《文子》书十二篇,其传曰 老子 弟子,其辞时有若可取,其指意皆本 老子 ,然考其书,盖驳书也,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词语解释:驳乐 拼音:bó lè
亦作“駮乐”。 错杂不齐。词语解释:驳运 拼音:bó yùn
在岸和大船之间用小船转运客货。 清 林则徐 《收缴趸船烟箱章程七条稿》:“由 龙穴 驳运至 镇口 ,由 镇口 挑抬至提署,为途甚长,难保不遇风雨。”词语解释:驳辨 拼音:bó biàn
(1).驳正辨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新旧唐书得失》:“ 宋 吴縝 作《新唐书纠谬》,分二十目,层层驳辨是矣,然瑕瑜不可尽掩。”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 裴松之 补《三国志》,如驳辨 官渡 之兵数,核正 黎阳 之婚期……俱极允当。”
(2).指争辩。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作妇人传称夫家姓而称母家姓亦可》:“彼此驳辨不已。”词语解释:驳错 拼音:bó cuò
混杂错乱。《晋书·李重传》:“然承 魏氏 彫弊之跡,人物播越,仕无常朝,人无定处,郎吏蓄於军府,豪右聚於都邑,事体驳错,与古不同。”词语解释:驳乱 拼音:bó luàn
驳杂错乱。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词语解释:驳答 拼音:bó dá
对别人的问题作驳斥性的回答。 钱锺书 《围城》八:“ 鸿渐 夫妇全听清了,脸同时发红,可是不便驳答。”词语解释:驳窦 拼音:bó dòu
可资反驳的空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依律例以断罪,辩论精详,使无驳竇,能事毕矣。”词语解释:驳船 拼音:bó chuán
(1).转载人或货物的小船。 清 林则徐 《会谕义律饬交凶夷并遵式具结》:“既验之后,驳船装载入口,一般至少亦须两人押送,一大船分为驳船五六十隻,则押送约须百人。”《恨海》第七回:“ 伯和 解下两片金叶,代了船价,叫了驳船,载了行李,起岸,入了客栈。”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二九回:“他由 闸北 河道,坐驳船到 沪 。”
(2).一般指非自航的货船,它们可单只使用或编列成队后由拖船拖行或顶推船推行。内河中自航的驳船叫机动驳。 碧野 《江汉行·九曲回肠》:“ 长江 拖轮顶托一艘艘千吨驳船,日夜运来钢材和水泥。”词语解释:驳嘴 拼音:bó zuǐ
方言。吵嘴;争吵。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一章:“两口子常为这些事情驳嘴。”词语解释:驳蚌 拼音:bó bàng
亦作“駮蚌”。 色彩斑驳的蚌蛤。 汉 徐干 《齐都赋》:“其宝玩则玄蛤抱璣,駮蚌含璫。”词语解释:驳讥 拼音:bó jī
亦作“駮讥”。 反驳讥讽。《汉书·叙传上》:“ 永 ( 谷永 )指以駮讥 赵 李 ,亦无间云。”词语解释:驳行 拼音:bó xíng
亦作“駮行”。
(1).驳杂不纯美的德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故有术之主,信赏以尽能,心罚以禁邪,虽有駮行,必得所利。” 王先慎 集解:“駮行,不贞白而駮杂者。”
(2).谓交议奏参的公文被吏部驳回。《六部成语注解·吏部》:“驳行:交部参奏之件或有不合例者,则由部行文驳之。”词语解释:驳糅 拼音:bó róu
亦作“駮糅”。 杂糅。 宋 梅尧臣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俚歌纵喧譁,怪説多駮糅。”词语解释:驳责 拼音:bó zé
亦作“駮责”。 批驳责备。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舍人 李庾 行誥词,駮责深焉。”词语解释:驳诘 拼音:bó jié
亦作“駮詰”。 辩驳诘问。《红楼梦》第八六回:“知县查对尸格相符,早知书吏改轻,也不驳詰,胡乱便叫画供。”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其前后援引,漫与駮詰,理不足敌,且屈且穷,矛盾自苦,迷不知归,以窘人者自窘。” 茅盾 《昙》四:“女人这句话引起了更热闹的分辩和驳诘。”词语解释:驳论 拼音:bó lùn
亦作“駮论”。
(1).文体名。犹驳议。《晋书·杜轸传》:“ 軫 博闻广涉,奏议驳论多见施用。” 宋 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 常 之狱,有手刃佣主及家数人皆死,焚其庐。州以无证佐奏裁。公亟具駮论如法。”
(2).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词语解释:驳舛 拼音:bó chuǎn
错乱。《新唐书·黎干传》:“本末驳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训。”词语解释:驳脚 拼音:bó jiǎo
方言。跑腿。 欧阳山 《苦斗》七十:“他就在广州公安局找了一份小小的差事,当了一名‘驳脚侦缉’,每天混一毛几分度日。” 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他不是镇上人,附近又没有亲戚,又说不出到镇上来干什么,团部的副官就断定他是游击队的驳脚交通员。”词语解释:驳还 拼音:bó huán
犹驳回。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二二回:“当下电请政府,拟组织特别法庭,审讯案犯,当经司法部驳还。”参见“ 驳回 ”。
词语解释:驳回 拼音:bó huí
(1).反驳回绝。《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臺,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愿意对砖墙说话,砖墙从来不抬杠,不驳回。”
(2).掉转;回转。《歧路灯》第四九回:“ 绍闻 只得驳回牲口,向家而来。”
(3).法律用语。指法院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认为无理,不予处理的批覆。如:上诉驳回。词语解释:驳蚀 拼音:bó shí
亦作“駮蚀”。 犹剥蚀。 明 袁宏道 《灵岩》:“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 清 王士禛 《黄子文王叔明合作山水图》诗:“粉墨駮蚀神淋漓,巖谷高深气磐礴。”词语解释:驳落 拼音:bó luò
亦作“駮落”。
(1).颜色斑驳。 唐 白居易 《玩半开花赠皇甫郎中》诗:“浅深粧駮落,高下火参差。”
(2).黜退;落第。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选曹每年皆先立版,牓悬之南院。选人所通文书,皆依版样,一字有违,即被駮落。至有三十年不得官者。”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词语解释:驳选 拼音:bó xuǎn
亦作“駮选”。 旧指黜免已入选的官员。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其时吏部选人,或违例压缺,改易文凭,駮选停放,除授不公,给諫上书极论,纚纚数百言,指斥无隐,銓曹多被议者,直声大震。”参见“ 驳放 ”。
词语解释:驳放 拼音:bó fàng
亦作“駮放”。 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駮放,则小人也却寻归路。”《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尝谓优人 石野猪 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 尧 舜 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 胡三省 注:“駮,纠駮也。放,黜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进士试题》:“ 唐穆宗 长庆 元年,礼部侍郎 钱徽 知举,放进士 郑朗 等三十三人。后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书舍人 王起 ,知制誥 白居易 重试,驳放 卢公亮 等十人,贬 徽 江州 刺史。” 明 即空观主人 《〈二刻拍案惊奇〉小引》:“虽现稗官身为説法,恐 维摩 居士知贡举,又不免驳放耳。” 清 恽敬 《祭张皋文文》:“春官駮放,归途载阻,共职四门,艰屯可数。”词语解释:驳违 拼音:bó wéi
纷杂乖违。《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五年》:“今重其任而轻其人,使驳违之论横於州里,嫌讎之隙结於大臣。”词语解释:驳辞 拼音:bó cí
(1).芜杂不纯之辞。
(2).驳正他人意见的话。词语解释:驳冗 拼音:bó rǒng
驳杂冗繁。词语解释:驳争 拼音:bó zhēng
辩驳争论。《三国志·魏志·卢毓传》:“在职三年,多所驳争。”词语解释:驳倒 拼音:bó dǎo
成功地否定了对方的意见。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九回:“ 段总理 驳倒 李 陈 等电文,乐得放心做去。” 鄢国培 《漩流》第十二章:“他斜视了一眼 徐宁山 ,觉得不先驳倒他,今后就不好办。”词语解释:驳估 拼音:bó gū
亦作“駮估”。 对估价持不同意见而互相辩驳。 清 林则徐 《请将烟犯财产充赏片》:“盖州县承领估变,例应会同委员勘造估册,上下衙门,层层駮估,总须报部核定,方能作準。”词语解释:驳龙仪同 拼音:bó lóng yí tóng
北齐 后主 为马所取的封号。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兽畜·马》:“ 北齐 高纬 御马号为‘驳龙仪同’。”参阅《北齐书·高思好传》、《北史·齐纪下·后主》。词语解释:驳骆 拼音:bó luò
犹驳荦。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东有云石,广五百里,驳骆如锦,扣之片片,则蓊然云出。”词语解释:驳面子 拼音:bó miàn zi
不给情面。例如:自信与他结交至深,不至于会驳面子。词语解释:驳阻 拼音:bó zǔ
亦作“駮阻”。 驳斥阻止。 清 薛福成 《通筹南阳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凡在他国通商之口,必设领事,以保护商人。遇有苛例,随时駮阻,所以旅居乐业。”词语解释:驳驳劣劣 拼音:bó bó liè liè
莽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 王季思 校注:“ 毛西河 曰:‘驳劣,借字声作爆烈。’友人 钱南扬 曰:‘言其莽戇也。’”词语解释:驳马 拼音:bó mǎ
亦作“駮马”。
(1).毛色斑驳之马。《管子·小问》:“ 桓公 乘马,虎望见之而伏。 桓公 问 管仲 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 对曰:‘意者君乘駮马而洀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周书·齐炀王宪传》:“ 太祖 尝赐诸子良马,惟其所择, 宪 独取驳马。”
(2).梓榆的别名。《诗·秦风·晨风》“隰有六驳” 三国 吴 陆玑 疏:“驳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犖,遥视似驳马,故谓之驳马。”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梓榆,南人谓之朴, 齐 鲁 间人谓之驳马。”
(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书·回鹘传下》:“又有 駮马 者,或曰 弊剌 ,曰 遏罗支 ,直 突厥 之北,距京师万四千里……以马耕田,马色皆駮,因以名国云。”词语解释:驳勘 拼音:bó kān
驳回原判,重行审勘。《宋史·刑法志三》:“比詔诸提刑司,取翻异驳勘之狱,从轻断决。”《元典章·刑部二·断狱》:“虽经按察司审録无寃,中间却有漏落情节,追勘不完,以致再行驳勘。”词语解释:驳击 拼音:bó jī
搏击。《英烈传》第五九回:“ 张金箔 説:‘此城竟是龟形, 盘门 是头, 齐门 是尾…… 刘军师 当择水木干支的日子,借风驳击其尾,则其首必出,决当歼灭伪 周 矣。’”词语解释:驳吏 拼音:bó lì
指信奉学说驳杂不纯一之吏。《三国志·魏志·梁习传》“ 王 ( 王思 )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苛吏传》:“ 思 与 薛悌 、 郤嘉 俱从微起,官位略等。三人中, 悌 差挟儒术,所在名为閒省。 嘉 与 思 事行相似。 文帝 詔曰:‘ 薛悌 驳吏, 王思 、 郤嘉 纯吏也,各赐关内侯,以报其勤。’”词语解释:驳问 拼音:bó wèn
驳回审问。《元典章·朝纲一·政纪》:“及结案重囚,虽经廉访司审録无寃,中间却有漏落情节,追勘不完,必致再行驳问,淹禁囚徒不能与决。”《明史·詹尔选传》:“驳问之事烦,上意在惩奸顽也,而或疑明启之刑书,几禁加等之纷乱。”词语解释:驳回 拼音:bó huí
(1).反驳回绝。《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臺,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愿意对砖墙说话,砖墙从来不抬杠,不驳回。”
(2).掉转;回转。《歧路灯》第四九回:“ 绍闻 只得驳回牲口,向家而来。”
(3).法律用语。指法院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认为无理,不予处理的批覆。如:上诉驳回。词语解释:驳放 拼音:bó fàng
亦作“駮放”。 谓科举时代否定已发榜公布的中式者而贬黜之。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今员外吹毛求瑕,务在駮放,则小人也却寻归路。”《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尝谓优人 石野猪 曰:‘朕若应击毬进士举,须为状元。’对曰:‘若遇 尧 舜 作礼部侍郎,恐陛下不免駮放。’” 胡三省 注:“駮,纠駮也。放,黜也。”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进士试题》:“ 唐穆宗 长庆 元年,礼部侍郎 钱徽 知举,放进士 郑朗 等三十三人。后以 段文昌 言其不公,詔中书舍人 王起 ,知制誥 白居易 重试,驳放 卢公亮 等十人,贬 徽 江州 刺史。” 明 即空观主人 《〈二刻拍案惊奇〉小引》:“虽现稗官身为説法,恐 维摩 居士知贡举,又不免驳放耳。” 清 恽敬 《祭张皋文文》:“春官駮放,归途载阻,共职四门,艰屯可数。”词语解释:驳换 拼音:bó huàn
抵换。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革官银匠》:“官银匠之设,大端有二:一为花户完粮,欲其倾销纹足,以杜封纳低潮;一为起解藩库,欲其倾销大锭,以防驳换责成。”词语解释:驳彩 拼音:bó cǎi
亦作“駮彩”。 色彩斑驳。 唐 黄滔 《误笔牛赋》:“况乎鸟文黛暗,駮彩花新,兔翰初停,旁起落毛之想,鼠鬚尚对,遥怀食角之因。”词语解释:驳子 拼音:bó zǐ
绑缚成一排并由一拖轮推进的驳船词语解释:驳复 拼音:bó fù
否定的回复。 叶圣陶 《四三集·逃难》:“ 李先生 一手支着多胡的下颔,爽脆地给她个驳复。”词语解释:驳岸 拼音:bó àn
(1).装卸货物的码头。
(2).保护堤岸的建筑。多用石块筑成。词语解释:驳斥 拼音:bó chì
亦作“駮斥”。
(1).反驳指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嗣后该国屡欲翻悔,均经駮斥。”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我也知道拳术家中间,必有不信鬼道的人,但既然不见出头驳斥,排除谬见,那便是为潮流遮没,无从特别提开。”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六章:“大妈驳斥道:‘谁要好了疮疤忘了疼,那就该叫他多想一想。’”
(2).法律用语。犹驳回。 巴金 《谈〈灭亡〉》:“他们在六年前受到诬告被判决死刑,上诉八次都遭驳斥。”参见“ 驳回 ”。
词语解释:驳回 拼音:bó huí
(1).反驳回绝。《红楼梦》第四二回:“我又不会这工细楼臺,又不会画人物,又不好驳回,正为这个为难呢。”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愿意对砖墙说话,砖墙从来不抬杠,不驳回。”
(2).掉转;回转。《歧路灯》第四九回:“ 绍闻 只得驳回牲口,向家而来。”
(3).法律用语。指法院对诉讼当事人提出的要求认为无理,不予处理的批覆。如:上诉驳回。词语解释:驳映 拼音:bó yìng
亦作“駮映”。 斑驳辉映。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南裔志》:“蚺惟大蛇,既洪且长,采色駮映,其文锦章。”词语解释:驳究 拼音:bó jiū
驳正追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查原册》:“如有舛错,必严行驳究。”词语解释:驳瑕指颣 拼音:bó xiá zhǐ lèi
亦作“駮瑕指纇”。 指斥缺点。《太平广记》卷二○八引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购兰亭序》:“ 辨才 曰:‘禪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於吾,付受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 翼 ( 萧翼 )到,师自於屋梁上槛内出之, 翼 见讫,故駮瑕指纇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词语解释:驳审 拼音:bó shěn
(1).驳问审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龙飞桐公》:“自 戴 入井,邻人殴杀其妇,为妇翁所讼,驳审年餘,仅存皮骨而归。”
(2).驳回再审。《红楼梦》第一百回:“不想刑部驳审,又托人花了好些钱,总不中用。”词语解释:驳滥 拼音:bó làn
亦作“駮滥”。 驳杂失实。 宋 司马光 《贾生论》:“不知夫駮滥刻深,非吾党也。”词语解释:驳查 拼音:bó zhā
驳回核查。 明 焦竑 《玉堂丛语·铨选》:“凡投选及各项文移,吏辈多假驳查送问为骗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解给》:“若结末一批,须将本项从前结算但有渺漠俱宜算入,否则上房驳查补解,又是一番多费矣。”词语解释:驳文 拼音:bó wén
旧时对下属呈文批驳不准的公文。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十三章:“ 傅知县 把‘北门’听作了‘驳文’,就大声叫道:‘有什么驳文到来?日来咱们还没有上行文书递去呀!’”词语解释:驳跞 拼音:bó luò
交错。 汉 贾谊 《新书·壹通》:“大国包小国为境,小国阔大国而为都,小大驳躒,远近无衰。”词语解释:驳费 拼音:bó fèi
驳运的费用。 清 魏源 《淮北票盐记》:“次年奏復钱粮旧制,并经费共徵银一两四钱,其后酌加杂颗二钱,盐价驳费三钱。”词语解释:驳瑕 拼音:bó xiá
亦作“駮瑕”。 巨虾。瑕,通“ 虾 ”。《文选·张衡〈南都赋〉》:“巨蜯函珠,駮瑕委蛇。” 李善 注:“ 郭璞 《尔雅》注曰:‘虾大者长一二丈。’瑕与虾古字通。”词语解释:驳弹 拼音:bó dàn
亦作“駮弹”。 纠弹黜退。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奈何尸禄素餐,滥处上官,黜陟失所,选补伤残,小人在位,君子駮弹。”参见“ 包弹 ”。
词语解释:包弹 拼音:bāo dàn
批评;指责。 唐 李商隐 《杂纂·不达时宜》:“筵上包弹品味。”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夫松石无知之物,一为二朝名宠所点染,犹不免万世之包弹,矧士大夫其於进退辞受之际,可苟乎哉?”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看他仪容娇媚,一个没包弹的俊脸,似一片美玉无瑕。” 赵树理 《登记》:“不论说人,不论说家,都没有什么包弹的。”词语解释:驳异 拼音:bó yì
亦作“駮异”。
(1).驳杂歧异。《后汉书·张奋传》:“臣以为 汉 当制作礼乐,是以先帝圣德,数下詔书,愍伤崩缺,而众儒不达,议多駮异。”《宋书·礼志一》:“ 黄初 以来,诸儒共论正朔,或以改之为宜,或以不改为是,意取驳异,于今未决。”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石经》:“ 后汉 明帝 时,公卿言五经駮异,请开 吕不韦 冢,是未焚《诗》《书》前本。” 章炳麟 《訄书·哀焚书》:“何一人之言,而前后驳异如是也?”
(2).辩论不同意见。《新唐书·窦参传》:“然多与宰相驳异,数为排却,卒无以伤。”词语解释:驳壳 拼音:bó ké
见“ 驳殻枪 ”。
词语解释:驳壳枪 拼音:bó ké qiāng
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可把木盒移装在枪后,作为托柄。能连发,射程比普通手枪远。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连长 周大勇 把驳壳枪插在腰里的皮带上。”亦省称“ 驳殻 ”。 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他只本能地感觉得有自卫的必要,他就解下他的驳壳,上了一夹子弹。”词语解释:驳轹 拼音:bó lì
车轮交错碾过。比喻陵藉。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凡赏於国,此不可以均,赏均则国窾,而赏薄不足以动人。故善赏者踔之,驳轢之,从而时厚之,令视之足见也,诵之足语也,乃可倾一国之心。”词语解释:驳壳枪 拼音:bó ké qiāng
手枪的一种。外有木盒,射击时可把木盒移装在枪后,作为托柄。能连发,射程比普通手枪远。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连长 周大勇 把驳壳枪插在腰里的皮带上。”亦省称“ 驳殻 ”。 黄谷柳 《虾球传·触须》:“他只本能地感觉得有自卫的必要,他就解下他的驳壳,上了一夹子弹。”词语解释:驳龙 拼音:bó lóng
骏马名。词语解释:驳骝 拼音:bó liú
亦作“駮騮”。 毛色斑驳的红身黑鬃尾良马。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噬嗑》:“白马駮騮,更生不休,富有商人,利得如邱。”词语解释:驳骏 拼音:bó jùn
亦作“駮骏”。 毛色斑驳的骏马。《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张衡 《七辩》:“駟秀騏之駮骏,载軨猎之輶车。”词语解释:驳饬 拼音:bó chì
驳斥告诫。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致刘次白抚部事》:“继闻此事,已奉中旨再三驳飭。” 清 龙启瑞 《上梅伯言先生书》:“有一、二能办之员,且多方驳飭之,使逆知吾意而不敢为。”词语解释:驳火 拼音:bó huǒ
犹交火。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十章:“你把枪带到船上去吧,说不定海上会驳火。”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五章:“他们一定以为对方是追来的官兵,相互驳火起来。”词语解释:驳屈 拼音:bó qū
驳倒。 宋 叶适 《观文殿学士陈公文集序》:“国有大事,议定俄顷,无缩瑟顾望。意姿坚峭,所论驳屈,明主委曲调护不能回。”词语解释:驳尧 拼音:bó yáo
亦作“駮尧”。 指 汉 光武帝 议郊祀, 杜林 力驳祀 尧 事。《后汉书·杜林传》:“明年,大议郊祀制。多以为 周 郊 后稷 , 汉 当祀 尧 。詔復下公卿议。议者僉同,帝亦然之。 林 独以为 周 室之兴,祚由 后稷 , 汉 业特起,功不缘 尧 。祖宗故事,所以因循。定从 林 议。”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寿王 议鼎, 杜林 駮 尧 。”词语解释:驳榜 拼音:bó bǎng
亦作“駮牓”。 晓示落选斥退的榜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梦》:“秘书郎 韩泉 善解梦, 卫中行 为中书舍人,时有故旧子弟赴选,投 卫 论属, 卫 欣然许之。駮牓将出,其人忽梦乘驴蹶坠水中,登岸而靴不湿焉。选人与 韩 有旧,访之。 韩 被酒半戏曰:‘公今选事不谐矣,据梦, 卫生 相负,足下不沾。’及牓出,果駮放。”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捷智·卫中行》引此文作“驳榜”。词语解释:驳炙 拼音:bó zhì
亦作“駮炙”。 剥蚀和曝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