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末字词组
解駮议駮论駮乌駮非駮醇駮蠢駮癣駮
斑駮舛駮赤駮蓦駮徼駮庞駮朱駮 
翠駮反駮车駮句駮偏駮攻駮忽雷駮 
班駮芜駮霞駮六駮八百里駮封駮弹駮 
贬駮诡駮举駮讼駮骏駮指駮纠駮 

词语解释:解駮
亦作“ 解驳 ”。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词语解释:解驳  拼音:jiě bó
(1).离散间杂。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云阴解駮,日光穿漏。” 宋 陆游 《昆仑行》:“阴云解驳朝暾红, 黄河 直与 昆仑 通。” 金 元好问 《赋邢州鹊山》诗:“苍茫失层叠,解驳见縈带。” 清 钱谦益 《游黄山记》之三:“云气解駮,如浪文水势。”
(2).解释辩正。 清 毛岳 《赠奉直大夫福建台湾县知县姚君墓志铭》:“始编修君问学淹沉,穿并奥賾。凡有所考覈解駮,都不纂述,輒注于简,或写别纸附之。”
词语解释:斑駮
见“ 斑驳 ”。
词语解释:斑驳  拼音:bān bó
亦作“ 斑駮 ”。
(1).色彩错杂貌。 南朝 梁 江淹 《青苔赋》:“遂能崎屈上生,斑驳下布。”一本作“ 班駮 ”。 胡之骥 注:“《初学记》曰:苔名圆蘚,一名緑钱。或青或紫,故曰斑驳。” 唐 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婆娑緑阴树,斑駮青苔地。” 前蜀 贯休 《桐江闲居作》诗之九:“萧条秋病后,斑驳緑苔深。”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草树红碧,点缀斑駮。” 明 归有光 《项脊轩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
(2).引申为不纯,瑕疵。《朱子语类》卷一三六:“ 亮 ( 诸葛亮 )大纲却好,只为如此,便有斑驳处。”
词语解释:翠駮
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用以指骏马。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之三:“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 仇兆鳌 注:“此云翠駮,即翠黄、翠龙之意。”
词语解释:班駮
亦作“ 班驳 ”。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词语解释:班驳  拼音:bān bó
(1).杂色;色彩斑斓。《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同駑驘与椉駔兮,杂班駮与闒茸。” 王逸 注:“班駮,杂色也。”《西京杂记》卷一:“﹝山﹞上结藂条如车葢,叶一青一赤,望之班駮如锦绣。”《魏书·天象志一》:“十四年二月己巳朔未时,云气班驳,日十五分蚀一。”
(2).比喻有文采。 清 卢文弨 《〈逸老堂诗话〉跋》:“顾其书虽无大过人处,而叙述亦班驳可喜。”
(3).错落相间。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班駮椎之,名曰嫁枣。”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
(4).模糊,不清楚。 宋 陈武 《高帝封建论》:“大抵创业之君,这些规模,人不得尽识,所以其治,班駮而不可考。”
词语解释:贬駮
见“ 贬驳 ”。
词语解释:贬驳  拼音:biǎn bó
亦作“ 贬駮 ”。贬低,责难。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霅州 朱鲁公 丞相著《秀水閒居録》,一编之内,於南渡诸公行事,贬驳殆无全人。”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议者又谓 维摩 画像一本足矣,何用多为!盖贬駮他人易於为工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解元贬驳他道:‘我看你身上蓝缕,你既有这仙术,何不烧些来自己用度?’”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六:“不管先贤后达,偏检最有意思人之极名言极善行一两则,逢人便举,僻説谬谈,糊判乱断,指摘不已,贬驳尽情,駡絶古今。”
词语解释:议駮
见“ 议驳 ”。
词语解释:议驳  拼音:yì bó
亦作“ 议駮 ”。
(1).议论错杂不一。 汉 王充 《论衡·异虚》:“ 高宗 祭 成汤 之庙,有蜚雉升鼎而雊。 祖己 以为远人将有来者,説《尚书》家谓雉凶,议駮不同。”
(2).提出异议,予以驳回。《光绪政要》:“﹝二年,﹞特派 胡瑞澜 提讯。嗣据该侍郎仍照原拟具奏,经刑部以情节岐异议驳。”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二:“否则交部议奏时,我必议驳。”
词语解释:舛駮
见“ 舛驳 ”。
词语解释:舛驳  拼音:chuǎn bó
亦作“ 舛駮 ”。庞杂,不纯一,不统一。《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成玄英 疏:“舛,差殊也;驳,杂糅也……道理殊杂而不纯,言辞虽辩而无当也。”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范缜》:“尚书左丞臣 范縝 ,衣冠绪餘,言行舛駮,夸谐里落,喧詬周行。” 宋 司马光 《进士策问》之十:“后之学者皆祖其言,乃以《书》为舛驳,非若他经之纯美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徽州汪子问继祖母之丧》:“此其鄙野舛驳,絶不可準於经典。”
词语解释:反駮
见“ 反驳 ”。
词语解释:反驳  拼音:fǎn bó
(1).亦作“ 反駮 ”。犹言对立,矛盾。《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伊 五帝 之不同礼, 三王 亦又不同乐,数极自然变化,非是故相反駮。”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眼中钉》:“但同时也觉得他的感触太枯燥,色彩太暗淡,总有点和自己的趣味相反驳。”
(2).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 巴金 《灭亡》第十章:“我想找话来反驳你们,但是我不能够。”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三:“他找不出理由反驳,虽说在心里觉得有许多委曲。”
(3).犹驳回。《红楼梦》第九一回:“岂知府里详上去,道里反驳下来了。”
(4).驳斥他人论证的一种逻辑方法。反驳的方法有三种,即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
词语解释:芜駮
庞杂不纯。 宋 范仲淹 《述梦诗序》:“《唐书》芜駮,因其成败而书之,无所裁正。”
词语解释:诡駮
1.责难驳斥。《后汉书·左雄黄琼等传论》:“自 左雄 任事,限年试才,虽颇有不密,固亦因识时宜。而 黄琼 、 胡广 、 张衡 、 崔瑗 之徒,泥滞旧方,互相诡駮,循名者屈其短,筭实者挺其効。”
2.诡异驳杂。 宋 王安石 《祭高枢密文》:“乖离诡駮,有万其辞。” 清 孙诒让 《〈周书斠补〉序》:“虽杂以阴符,间伤诡駮,然古事古谊,多足资考证。”
词语解释:论駮
见“ 论驳 ”。
词语解释:论驳  拼音:lùn bó
亦作“ 论駮 ”。
(1).辩论驳正。《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所论駮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餘篇。”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今百度伊始,六府载张,论駮是非,不可以不审;宣扬宪令,不可以不明。”《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国家倣 唐 旧制,分建三省,凡政令之失中,赏刑之非当,其在中书,则舍人得以封还,其在门下,则给事得以论驳。” 梁启超 《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第九章:“而近世诸国之学者所引申所论驳,亦皆以此为论理之中心。”
(2).评论辩驳的奏章。《新唐书·齐澣传》:“论驳及誥詔皆援準古谊,朝廷大政必咨之,时号‘解事舍人’。”
词语解释:赤駮
见“ 赤驳 ”。
词语解释:赤驳  拼音:chì bó
亦作“ 赤駮 ”。红色斑驳。 汉 朱仲 《相贝经》:“濯贝使人善惊,无以亲童子,黄脣点齿,有赤驳是也。”《尔雅·释虫》“蠪,朾螘” 晋 郭璞 注:“赤駮蚍蜉。” 邢昺 疏:“﹝螘﹞大而赤色斑驳者名蠪,一名朾螘。”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伏戎》:“止因他是玄驹,咱形赤驳,遂分中外,致有高低。”
词语解释:车駮
车马。 宋 方夔 《立冬前后大雷电震者数》诗:“云如车駮低压城,红光闪电枉矢行。”
词语解释:霞駮
如霞彩一样斑驳陆离。《文选·郭璞〈江赋〉》:“絶岸万丈,壁立赮駮。” 李善 注:“赮駮,如赮之駮也。赮,古霞字。” 唐 卢藏用 《衡岳十八高僧序》:“赮駮舒蔚,灿烂炳焕。”
词语解释:举駮
见“ 举驳 ”。
词语解释:举驳  拼音:jǔ bó
亦作“ 举駮 ”。提出理由,予以驳回。《宋史·仁宗纪一》:“詔大辟疑者奏讞,有司毋輒举驳。”《宋史·职官志一》:“ 元丰 七年有旨,举駮事,依中书舍人封还词头例。”
词语解释:乌駮
毛色青白相杂。《晋书·王献之传》:“﹝ 献之 ﹞工草隶,善丹青…… 桓温 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
词语解释:蓦駮
传说中一种跑得极快的猛兽。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古元之》:“及无虎、狼、豺、豹、狐狸、驀駮之兽,又无猫、鼠、猪、犬扰害之类。”
词语解释:句駮
见“ 句剥 ”。
词语解释:句剥  拼音:jù bāo
(1).搜刮。《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 禄山 至,怒,乃大索三日,民间财貲尽掠之,府县因株根牵连,句剥苛急,百姓愈骚。”《新唐书·皇甫鎛传》:“ 鎛 以吏道进,既由聚敛句剥为宰相,至虽市道皆嗤之。”
(2).亦作“ 句駮 ”。查核批驳。
词语解释:六駮
1.兽名。亦省称“ 駮 ”。《尔雅·释畜》:“駮,如马,倨牙,食虎豹。” 晋 左思 《吴都赋》:“驀六駮,追飞生。”《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先是州境数有猛兽为暴,自 华原 临州,忽有六駮食之,咸以化感所致。”
2.树木名。即梓榆。《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櫟,隰有六駮。” 孔颖达 疏引 陆玑 疏:“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駮犖,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六駮,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驳。”按,《晨风》之“六駮” 毛 传以为兽名,但其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以木名相配,当以 陆 疏为长。
词语解释:讼駮
争论、喧哗。《墨子·号令》:“围城之重禁……讼駮言语,及非令也而视敌动移者,斩。” 孙诒让 间诂引 毕沅 曰:“《説文》云‘駮,兽如马。’‘驳,马色不纯。’据此义当为‘驳’。”
词语解释:非駮
见“ 非驳 ”。
词语解释:非驳  拼音:fēi bó
亦作“ 非駮 ”。非难辩驳。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互相非駮,莫肯相视。”《晋书·儒林传·董景道》:“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 郑 旨。”
词语解释:徼駮
谓揭发、批驳
词语解释:偏駮
亦作“ 偏驳 ”。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
词语解释:偏驳  拼音:piān bó
(1).不周遍。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所以自奉者,殫天下,竭民力,偏駮自私,不能以及人。”《汉书·谷永传》:“抗湛溺之意,解偏駮之爱。” 颜师古 注:“駮,不周普也。”
(2).不纯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袁 张 所製,偏驳不伦。”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不以华为辩,不以意为觉,无偏驳之説,无新特之论。”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初十》:“其道不免偏駮,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不信然歟!”
词语解释:八百里駮
牛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王君夫 ( 愷 )有牛,名八百里駮,常莹其蹄角。 王武子 ( 济 )语 君夫 :‘我射不如卿,今指赌卿牛,以千万对之。’ 君夫 既恃手快,且谓骏物无有杀理,便相然可,令 武子 先射。 武子 一起便破的,却据胡牀,叱左右:‘速探牛心来!’须臾炙至,一臠便去。”駮,骏马之称。八百里,状其善于奔驰。《晋书·王济传》作“驳”,古字同。后用为气概豪迈的典实。 宋 苏轼 《约公择饮是日大风》诗:“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 宋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词语解释:骏駮
毛色斑驳的良马。《文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彫軫,六骏駮。” 薛综 注:“天子驾六马。駮,白马而黑画为文如虎者。”
词语解释:醇駮
见“ 醇驳 ”。
词语解释:醇驳  拼音:chún bó
亦作“ 醇駮 ”。精纯与驳杂。 清 钱谦益 《〈瑞芝山房初集〉序》:“古之人,其胸中无所不有,天地之高下,古今之往来,政治之污隆,道术之醇駮,苞罗旁魄,如数一二。”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銖黍之得,毫釐之失,皆辨析之,醇驳较然。”
词语解释:庞駮
庞杂,驳杂。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故音庞駮,师法多门。”
词语解释:攻駮
见“ 攻驳 ”。
词语解释:攻驳  拼音:gōng bó
亦作“ 攻駮 ”。责难反驳。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正朔六》:“其天行历筭皆可復其疎密,为説甚美,而其畴人自相攻駮,固皆其见失实矣。” 郑振铎 《桂公塘》三:“那两位贵酋,也高高兴兴的和 天祥 折难,攻驳。”
词语解释:封駮
亦作“ 封驳 ”。 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此制 汉 时已有,但无专职掌管。如 西汉 哀帝 益封 董贤 ,丞相 王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见《汉书·王嘉传》。 东汉 明帝 时, 锺离意 为尚书仆射,亦“独敢諫争,数封还詔书”,见《后汉书·锺离意传》。至 唐 始由门下省掌管,对有失宜诏敕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 五代 废。 宋 太宗 时复 唐 旧制。 明 罢门下省长官,诏敕有不便者,由六科给事中驳正。 清 代给事中与御史职掌合并,此制遂废。 唐 白居易 《郑覃可给事中制》:“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於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於理者,得駮正之。” 宋 司马光 《乞合两省为一札子》:“盖以中书出詔令,门下掌封駮,日有争论,纷紜不决,故使两省先於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唐 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明 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駮之任。”参阅《唐六典·门下省》。参见“ 封还 ”。
词语解释:封还  拼音:fēng huán
(1).缄封退还。多指封还诏敕。《汉书·王嘉传》:“﹝ 哀帝 ﹞益封 董贤 二千户…… 嘉 封还詔书,因奏封事。”
(2). 唐 以后为门下省给事中的主要职务之一。 宋 费衮 《梁谿漫志·学士不草诏》:“ 唐 制惟给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郑公 在西掖封还 遂国夫人 词头,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封驳》:“ 唐 制,凡詔勅皆经门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还。”参见“ 封駮 ”。
词语解释:指駮
见“ 指驳 ”。
词语解释:指驳  拼音:zhǐ bó
亦作“ 指駮 ”。指摘驳斥。 清 薛福成 《书两江总督何桂清之狱》:“ 祁公 之疏,尤令人不敢指駮。” 沙汀 《淘金记》二二:“不是吹牛,我做的事都会受高明人指驳,那就假了!”
词语解释:蠢駮
杂乱。 清 钱谦益 《复吴江潘力田书》:“大意耑为刊削 有宋 诸人伪注、繆解、烦仍、惷駮之文,冀少存 杜陵 面目。”
词语解释:朱駮
骏马名。其毛色黄赤相杂。 南朝 宋 谢庄 《舞马赋》:“方叠鎔於丹镐,亦联规於朱駮。”《广雅·释兽》:“朱駮。” 王念孙 疏证:“黄赤色马也。”
词语解释:忽雷駮
唐 初将领 秦叔宝 所乘马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秦叔寳 所乘马号‘忽雷駮’,常饮以酒,每于月中试,能竖越三领黑毡。及 胡公 卒,嘶鸣不食而死。”后用为骏马名。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俺这里在先有一万匹好马……一丈乌、九花虬、望云騅、忽雷駮、卷毛騧。”
词语解释:弹駮
见“ 弹驳 ”。
词语解释:弹驳  拼音:dàn bó
(1).弹劾驳斥。《三国志·魏志·曹爽传》“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謐 为人外似疎略,而内多忌。其在臺阁,数有所弹駮,臺中患之,事不得行。”《魏书·李冏传》:“ 冏 性鯁烈,敢直言,常面折 高祖 ,弹驳公卿,无所迴避,百僚皆惮之。”
(2).犹指摘。 沙汀 《淘金记》二十:“‘二爸他们当事的时候,哪里像这样呀!’寡妇说,有点感慨万端。‘他哥子哪还有弹驳的!’”
词语解释:纠駮
见“ 纠驳 ”。
词语解释:纠驳  拼音:jiū bó
亦作“ 纠駮 ”。纠举驳正。《宋书·礼志三》:“ 虞喜 《志林》曰:‘ 吴主 纠驳郊祀,追贬 匡衡 ,凡在见者,莫不慨然称善也。’”《南齐书·王琨传》:“廷尉 虞龢 议社稷合为一神, 琨 案旧纠駮。”《隋书·律历志下》:“今随事纠驳,凡五百三十六条。”《明史·文苑传四·艾南英》:“始 王李 之学大行,天下谈古文者悉宗之,后 钟 谭 出而一变。至是 钱谦益 负重名於词林,痛相纠駮。”
词语解释:癣駮
犹斑驳。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駮,名曰六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