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五微平声 [衣服][芳菲][jī,微也。如见几][穀不熟][详注1][féi]岿鬿[详注2]


注1:蜚 與飛通。《史記·周本紀》麋鹿在牧,蜚鴻滿野。《楚世家》三年不蜚,蜚將沖天。
注2:騩 音归。山名。《后汉·郡国志》河南尹密县有大騩山。《山海经》大騩之山,其阴多铁,多美垩。
末字词组
疗饥啼饥荐饥失饥食不充饥兔死犬饥救公饥如渴如饥
朝饥救饥凶饥赈饥乐道忘饥己溺己饥荐饥天饥
苦饥调饥大饥凤凰饥养儿待老,积谷防饥小饥把饭叫饥眼饱肚中饥
充饥乐饥中饥兵饥养儿代老,积谷防饥画饼充饥噎饥坐儿不觉立儿饥
寒饥阻饥馁饥压饥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点饥积谷防饥 
年饥告饥愈饥饱汉不知饿汉饥养子防老,积谷防饥害饥号寒啼饥 

词语解释:疗饥  拼音:liáo jī
见“ 疗飢 ”。
亦作“ 疗饥 ”。 解饿,充饥。 汉 张衡 《思玄赋》:“聘 王母 於 银臺 兮,羞玉芝以疗飢。” 宋 王禹偁 《吊税人场文》:“如有霜径晨征,阴村墓宿,尔必搏以疗饥,嚼而充腹。” 明 刘基 《拟连珠》之二九:“摶沙为饼,不可疗飢。” 清 曹寅 《题马湘兰画兰长卷》诗:“可知名士能倾国,解道蛾眉不疗饥。”
词语解释:朝饥  拼音:cháo jī
亦作“ 朝饥 ”。 早晨空腹时感到的饥饿。《诗·周南·汝坟》“惄如调飢” 汉 郑玄 笺:“惄,思也。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飢之思食。”飢, 马瑞辰 通释:“《韩诗》《説文》 二徐 本作‘饥’。”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登峻则望远以忘百忧,临深则俯擥以遗朝飢。”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一:“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唐 郑嵎 《津阳门》诗:“开壚引满相献酬,枯肠渴肺忘朝飢。”
见“ 朝飢 ”。
词语解释:苦饥  拼音:kǔ jī
困于饥饿;很饿。 汉 贾谊 《新书·瑰玮》:“即遇凶旱,必先困穷迫身,则苦饥甚焉。” 唐 杜甫 《杜鹃行》:“穿皮啄朽觜欲秃,苦饥始得食一虫。” 唐 孟郊 《感伤》诗之二:“去去勿復道,苦饥形貌伤。”
词语解释:充饥  拼音:chōng jī
亦作“ 充饥 ”。 进食解饥。 唐 长孙佐辅 《陇西行》:“射雁旋充飢,斧冰还止渴。” 元 李寿卿 《伍员吹箫》第一折:“你将此饭与俺暂且充饥。”《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就是饭,也不过是粗糲之物,又怕众人抢夺,交了足钱,方纔取出来与你充饥。”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六章:“﹝大妈﹞想买点东西充饥,身上又没有带钱。”
见“ 充飢 ”。
词语解释:寒饥  拼音:hán jī
亦作“ 寒饥 ”。 寒冷和饥饿。 汉 陆贾 《新语·明诫》:“穷涉寒飢,织履而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不见三公后,寒飢出无驴。” 宋 秦醇 《谭意歌传》:“不惟今日重酬子,异日亦获厚利。无使其居子家,徒受寒饥。”
见“ 寒飢 ”。
词语解释:年饥  拼音:nián jī
亦作“ 年飢 ”。 年成荒歉。《论语·颜渊》:“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后汉书·孔融传》:“时年飢兵兴, 操 表製酒禁, 融 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
词语解释:啼饥  拼音:tí jī
因饥饿而号哭。 苏曼殊 《海哥美尔氏名画赞》:“此劳动者同盟罢工时,室人顦顇,幼子啼饥之状也。”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啼饥的猫头鹰也没有,吠月的犬声也没有。”参见“ 啼饥号寒 ”。
词语解释:啼饥号寒  拼音:tí jī háo hán
形容贫困之极。语出 唐 韩愈 《进学解》:“冬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医》:“少子亦不肖,遂落魄,啼饥号寒,迄今不止云。”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故‘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
词语解释:救饥  拼音:jiù jī
(1).救济饥民。《国语·晋语四》:“ 晋 饥,公问於 箕郑 曰:‘救饥何以?’对曰:‘信。’”
(2).解除饥饿。 鲁迅 《南腔北调集·“密蜂”与“蜜”》:“蜜蜂为了采粉或者救饥,在一花上,可以有数匹甚至十余匹一涌而入。”
词语解释:调饥  拼音:zhōu jī
亦作“ 调饥 ”。
(1).朝饥。早上没吃东西时的饥饿状态。形容渴慕的心情。《诗·周南·汝坟》:“未见君子,惄如调飢。” 毛 传:“调,朝也。” 郑玄 笺:“未见君子之时,如朝飢之思食。” 清 洪昇 《长生殿·复召》:“思伊,纵有天上琼浆,海外珍饈,知他甚般滋味!除非可意立向跟前,方慰调饥。”
(2).喻穷困。 清 刘大櫆 《祭吴文恪公文》:“我来京国,茫然无归。维公授馆,悯其调飢。”
见“ 调飢 ”。
词语解释:乐饥  拼音:lè jī
亦作“ 乐饥 ”。 疗饥;充饥。乐,通“ 疗 ”。《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 之洋洋,可以乐飢。” 高亨 注:“乐,借为疗。《列女传·贤明》引作疗。” 宋 苏轼 《十二琴铭·玉磬》:“其清越以长者,玉也;听万物之秋者,磬也。宝如是,中藜藿,不再食。以是乐飢,不以告糴。”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孙侍读一致》:“纵放意於山水,山水果可乐饥,即肆力於诗文。”一说“乐”音lè,“乐飢”谓乐道而忘饥。参阅《诗·陈风·衡门》 毛 传。
见“ 乐飢 ”。
词语解释:阻饥  拼音:zǔ jī
亦作“ 阻饥 ”。 《书·舜典》:“帝曰:‘ 弃 ,黎民阻飢。汝 后稷 ,播时百穀。’” 孔 传:“阻,难;播,布也。众人之难在於饥。”后以“阻飢”指饥饿。《隋书·薛道衡传》:“仓廪有红腐之积,黎萌无阻飢之虑。” 宋 王禹偁 《籍田赋》:“民乃力穡,岁无阻饥。” 明 文徵明 《乡里祭沉都宪文》:“东人阻饥,公时在疚。”
见“ 阻飢 ”。
词语解释:告饥  拼音:gào jī
告以饥饿。 元 尹廷高 《巢燕行》:“乌衣失偶成孤飞,巢中黄口争告飢。”
告以饥馑。《左传·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糴於 宋 、 衞 、 齐 、 郑 ,礼也。”
词语解释:荐饥  拼音:jiàn jī
连年灾荒;连续灾荒。《左传·僖公十三年》:“ 晋 荐饥。”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连岁不熟曰荐。” 宋 苏轼 《喜雨亭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亦作“ 荐飢 ”。 连年灾荒;连续灾荒。荐,通“ 洊 ”。《北史·儒林传下·黎景熙》:“或恐极阳生阴,秋多雨水,年復不登,人将无颜。如又荐飢,为虑更甚。”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担粥》:“ 道光 癸巳, 林文忠公 抚 吴 ,冬荐饥。”
词语解释:凶饥  拼音:xiōng jī
亦作“ 凶飢 ”。 凶荒;灾荒。《管子·八观》:“课凶饥,计师役,观臺榭,量国费,而实虚之国可知也。” 汉 焦赣 《易林·咸之履》:“南国凶飢,民食糟糠。”《晋书·五行志上》:“ 太和 四年八月,大雨霖三十餘日, 伊 、 洛 、 河 、 汉 皆溢,岁以凶饥。” 宋 王安石 《郊行》诗:“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飢?”
词语解释:大饥  拼音:dà jī
亦作“ 大飢 ”。 大饥荒;严重的饥荒。《左传·文公十六年》:“ 楚 大饥, 戎 伐其西南。”《公羊传·襄公二十四年》:“大饥。” 何休 注:“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为大饥。”《吕氏春秋·上农》:“因胥岁不举銍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冢中弃儿吸蟾气》:“ 富彦国 在 青社 , 河 北大飢,民争归之。”
词语解释:中饥  拼音:zhōng jī
中等程度的饥荒。《汉书·食货志上》:“小飢则发小孰之所歛,中飢则发中孰之所歛,大飢则发大孰之所歛,而糶之。”
词语解释:馁饥  拼音:něi jī
飢饿。亦指飢饿之人。 唐 孟云卿 《田园观雨兼晴后作》诗:“秋成不廉俭,岁餘多馁飢。”
词语解释:愈饥  拼音:yù jī
犹充饥。 汉 刘向 《说苑·建本》:“ 孟子 曰:‘人皆知以食愈飢,莫知以学愈愚。’”
词语解释:失饥  拼音:shī jī
谓忘却饥饿。 唐 薛能 《海棠》诗:“负赏惭休饮,牵吟分失飢。”
词语解释:赈饥  拼音:zhèn jī
见“ 賑饥 ”。
亦作“ 賑飢 ”。 救济饥民。 明 归有光 《寄王太守书》:“今春量拨賑饥之穀,召募饥民,或可即工。”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四四:“而于弭盗賑飢,尤为切要。”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学校二》:“既而 淮 上水灾,流离接踵,又开賑饥之例。” 清 郑世元 《官赈谣》:“黄鬚大吏骏马肥,朱旗前导来賑飢。”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自声势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賑飢济困之事兴。”
词语解释:凤凰饥  拼音:fèng huáng jī
唐 杜甫 《述古》诗之三:“凤凰从东来,何意復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后用“凤凰饥”比喻贤者受难。 清 高晫 《寄答桑楚执见怀》诗:“自笑 子长 牛马走,谁怜 杜甫 凤凰饥。”
词语解释:兵饥  拼音:bīng jī
亦作“ 兵飢 ”。 战争造成的饥馑。《后汉书·申屠蟠传》:“及大驾西迁,公卿多遇兵飢,室家流散。”《南史·王勱传》:“时兵饥之后,郡中彫弊, 勱 为政清简,吏人便安之。”
词语解释:压饥  拼音:yā jī
谓吃东西缓解饥饿。 罗通 《营盘山上橘子红》:“我一面走,一面观察着那望不到边的橘林,估谋着一颗树能摘多少,够多少人吃的,打算买一些分给部队压饥。”
词语解释:饱汉不知饿汉饥  拼音: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比喻处境好的不能理解处境差的。语本《晏子春秋·谏上二十》:“ 晏子 曰:‘ 婴 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飢,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清 黄彭年 《家书》:“明知不可充飢,仍復时时画饼,旁观者谅必讥笑,所谓饱汉不知饿汉飢也。”参阅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饮食》
词语解释:食不充饥  拼音:shí bù chōng jī
犹言食不果腹。 南朝 宋 刘彧 《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纊不温体,食不充飢,付之姆妳之手。”《三侠五义》第二八回:“老汉衣不遮体,食不充飢,如何还能够开茶楼呢?”亦作“ 食不充肠 ”。 唐 元稹 《同州刺史谢上表》:“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词语解释:乐道忘饥  拼音:lè dào wàng jī
谓醉心于圣道。《晋书·乐志下》:“与君周旋,乐道忘饥。我心虚静,我志霑濡。”
词语解释: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拼音:yǎng ér dài lǎo , jī gǔ fáng jī
同“ 养儿防老,积穀防飢 ”。 《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自古道:‘养儿待老,积穀防饥。’你我年过四旬,尚无子嗣。光阴似箭,眨眼头白。百年之事,靠着何人?”《平妖传》第十六回:“常言道:‘养儿待老,积穀防饥。’”
词语解释: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拼音:yǎng ér dài lǎo , jī gǔ fáng jī
同“ 养儿防老,积穀防飢 ”。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小姐谏父》:“[贴]爹爹,正是养儿代老,积穀防飢。”
词语解释: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拼音:yǎng ér fáng lǎo , jī gǔ fáng jī
谓养育儿子以防老年无依靠,积存谷物为防备饥荒。《里语徵实》卷下引 宋 左圭 《百川学海》:“ 婺源 詹惠明 乞代父偿命,临刑无惧色,曰:‘养儿防老,积穀防飢。’太守 曾天游 奏之,乃免死。”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三引此文,作“养儿防老,积穀防饥”。 朱自清 《给亡妇》:“你对孩子一般儿爱,不问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只拼命的爱去。”
见“ 养儿防老,积穀防飢 ”。
词语解释: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拼音:yǎng zǐ fáng lǎo , jī gǔ fáng jī
同“ 养儿防老,积穀防飢 ”。 元 无名氏 《认金梳》第一折:“儿也,可不道养子防老,积穀防飢,抬举的你成人长大,剗的説这等言语那!”
词语解释:兔死犬饥  拼音:tù sǐ quǎn jī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明 张居正 《答两广刘凝斋言贼情军情民情》:“鸟尽弓藏,兔死犬饥,故诸将士多张大贼势者,亦未可尽以为然也。”
词语解释:己溺己饥  拼音:jǐ nì jǐ jī
亦作“ 己飢己溺 ”。 语出《孟子·离娄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飢”或“己飢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 李贽 《答周柳塘》:“盖自有受命治水之 禹 ,承命教之 稷 ,自然当任己飢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忧,我辈安能代大匠斲哉!” 清 周济 《介存斋论词杂著》:“或己溺己飢,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 扬州 去劝捐,做得那种痌瘝在抱,愁眉苦目的样子,真正有‘己飢己溺’的神情,被 述农 讥誚了两句。”
词语解释:小饥  拼音:xiǎo jī
粮食小歉收。 战国 魏 李悝 平籴法把歉收分为大饥、中饥、小饥三等。《汉书·食货志上》:“小饥则收百石……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而糶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平岁百亩之收,收百五十石,今小饥收百石,收三分之二也。”
词语解释:画饼充饥  拼音:huà bǐng chōng jī
(1).《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后以“画饼充饥”比喻徒有虚名,无补于实用。 唐 冯用之 《权论》:“圣人知道德有不可为之时,礼义有不可施之时,刑名有不可威之时,由是济之以权也。其或不可为而为,则礼义如画饼充饥矣。”《续传灯录·行瑛禅师》:“谈玄説妙,譬如画饼充饥。”
(2).喻以空想自慰。 宋 李清照 《打马赋》:“説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驤之志。”《水浒传》第五一回:“官人今日见一文也无,提甚三五两银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 鸞 拆书看了,虽然不曾定个来期,也当画饼充饥,望梅止渴。”
词语解释:点饥  拼音:diǎn jī
稍微吃点东西解解饿。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三折:“我恰纔送些茶饭与俺哥哥且点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朱三 平日卖汤粉,这五虎日日在衙门前后走动,时常买他的点飢。” 茅盾 《全运会印象》:“这里什么都有,点饥的解渴的,甚至于消闲的。”
词语解释:害饥  拼音:hài jī
感到饥饿。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四折:“我害饥也,买个蒸饼喫哩。”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眼见的千死千休,折倒的半人半鬼,为甚这思竭损的枯肠不害饥,苦懨懨一肚皮。”
词语解释:救公饥  拼音:jiù gōng jī
方言。早稻的别称。 清 方文 《家人乏食萧尺木等饷米赋此谢之》诗:“晚臼忽舂云子白,故人先送救公饥。”原注:“ 江 南谓早稻曰‘救公饥’。”
词语解释:荐饥  拼音:jiàn jī
连年饥荒。 宋 陆游 《思蜀》诗:“白首躬耕遇洊饥, 江 南自笑欲畴依。”《明史·焦源溥传》:“岁洊饥,民淘马粪以食。”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往年 晋 省洊饥,费数十金不能运米一石。”
词语解释:把饭叫饥  拼音:bǎ fàn jiào jī
比喻多此一举。 宋 苏轼 《答程彝仲推官书》:“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饭叫飢,聊发千里一笑。”
词语解释:噎饥  拼音:yē jī
犹充饥。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三折:“我我我两三步走向前,将将将把饭食从头劝。我我我一匙匙都抄徧,你你你胡噎饥,你你你润喉咽。”
词语解释:积谷防饥  拼音:jī gǔ fáng jī
谓储存谷物,以防饥荒。《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人家积穀本防飢,养子还徒(图)被老时。”《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养儿防老从来有,积穀防飢自古闻。” 阮章竞 《漳河水》诗:“积谷防饥儿养老,我养孩子不成材!”
词语解释:号寒啼饥  拼音:háo hán tí jī
因冻馁而号哭。形容极为贫困。语出 唐 韩愈 《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飢。”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其家虽号寒啼飢,而 凝式 不屑屑也。”《老残游记》第六回:“彷彿他不是号寒啼飢,却是为有言论自由的乐趣,来骄这 曹州府 百姓似的。”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游其市镇,则商况凄凉;行其遂郊,则农声顦顇。号寒啼飢之声,不絶於耳。”
词语解释:如渴如饥  拼音:rú kě rú jī
见“ 如饥如渴 ”。
词语解释:如饥如渴  拼音:rú jī rú kě
亦作“ 如渴如饥 ”。 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四:“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愴矣其悲。”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永远前进》:“我如饥如渴地读着各种文学书和理论书,也学了外科医药知识。”
同“ 如饥如渴 ”。 隋 王度 《古镜记》:“明公好奇爱古,如飢如渴,愿与君今夕一试。”
词语解释:天饥  拼音:tiān jī
天灾造成的饥荒。《逸周书·文传》:“《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
词语解释:眼饱肚中饥  拼音:yǎn bǎo dù zhōng jī
谓看得见食物,但吃不到。常用以形容空欢喜。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那 孙 家摆的好席面,只是我 刘封 没造化,单只看的一看,做了眼饱肚中飢哩。”《水浒传》第三二回:“正是眼饱肚中飢, 武行者 酒又发作,恨不得一拳打碎了那桌子。”《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我只道本利已在手了,原来还是空口説白话,眼饱肚中飢。耳边到説得热哄哄,还不知本在何处,利在那里,便信以为真。”
词语解释:坐儿不觉立儿饥  拼音:zuò ér bù jué lì ér jī
比喻有钱有势的人不知道贫穷无势的人的疾苦。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老虔婆坐儿不觉立儿饥,甚黑子东行不见西行利。没道理,全不怕咆哮两行公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