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职入声 [shí,知识][shí sì,饮食]亿[sè sāi,闭塞][nì][详注1][详注2][fú][pì][yì]


注1:螣 音特。《诗·小雅》去其螟螣。《传》食叶曰螣。《陆玑疏》螣,蝗也。《许慎云》吏乞贷则生螣。
注2:冒 mò,《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默。《增韵》贪也。《左传·昭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又犯也。《前汉·卫青传》直冒汉围。又单于名。《史记·匈奴传》及冒顿立,攻破月氏。
共257,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食肉食新食酒食物食蛤蜊食力食啖食封
食人食菜食芹食肉相食既食单食品食性
食鱼食淡食案食官食味食墨食葚食钱
食贫食客食事食邑食苗食母食蓼虫食粮
食无鱼食息食竹食口食相食陈食色食椹
食指食日食路食柏食籍食浮食羹食饭
食牛食子食言食指动食间食店食气食雁
食时食蘖食禄食马食萍食土食三食欲
食天食檗食顷食玉食宿食生食堂食货
食饮食苹食地食糟食报食田食槽食器

词语解释:食肉  拼音:shí ròu
(1).吃鸟兽的肉。《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
(2).专指吃荤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二十七日释服,方镇岳牧,不用离任赴哀,天下吏人,誥至后,出临三日皆释服,无禁婚嫁、祠祀、饮酒、食肉。”
(3).谓做高官,封侯。语出《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杜预 注:“肉食,在位者。” 宋 秦观 《和蔡天启赠文潜》:“要当食肉似 班超 ,猛虎何曾窥案俎。”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出抚》:“飞而食肉,抱阴符 小范 胸中有。”参见“ 食肉相 ”。
词语解释:食肉相  拼音:shí ròu xiāng
封侯的骨相。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超 ﹞行诣相者……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宋 黄庭坚 《戏呈孔毅父》诗:“ 管城子 无食肉相, 孔方兄 有絶交书。” 明 唐顺之 《自述》诗:“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参见“ 食肉 ”、“ 封侯骨 ”。
词语解释:食人  拼音:shí rén
(1).侍候人。《庄子·应帝王》:“﹝ 列子 ﹞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 陆德明 释文:“食,音嗣。”
(2).供人食用。《荀子·富国》:“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矣。”
词语解释:食鱼  拼音:shí yú
比喻幕宾受到重视、优待。语出《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 孟尝君 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唐 方干 《赠处州段郎中》诗:“德重自将天子合,情高元与世人疏。寒潭是处清连底,宾席何心望食鱼。”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余﹞一旦为少保 胡公 罗致幕府……食鱼而居庐,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
词语解释:食贫  拼音:shí pín
谓过贫苦的生活。《诗·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马瑞辰 通释:“食贫犹居贫。” 宋 王禹偁 《谢弟禹圭授试衔表》:“伏念臣出自孤平,猥叨班列,虽累居近侍,而未免食贫。” 清 王晫 《今世说·栖逸》:“山居食贫,亦能不改其乐。”
词语解释:食无鱼  拼音:shí wú yú
《战国策·齐策四》:“ 齐 人有 冯諼 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 孟尝君 ,愿寄食门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鋏归来乎!食无鱼。’”后遂以“食无鱼”为待客不丰或不受重视、生活贫苦的典故。 宋 杨万里 《跋蜀人魏致尧抚干万言书》诗:“雨里短檠头似雪,客间长鋏食无鱼。” 清 曹寅 《饮椿下》诗:“前时旧宾客,恒叹食无鱼。”
词语解释:食指  拼音:shí zhǐ
(1).手的第二指。 宋 范成大 《新荔支》诗之一:“荔圃园林瘴雾中, 戎州 沽酒擘轻红。五年食指无占处,何意相逢万壑东。”《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引 清 葛筠亭 诗:“食指而今笑不灵,黄堂佳酿剩空瓶。”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六:“食指,啑盐指也……手之五指之名曰:巨指、食指、将指、无名指、小指也。”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三章:“一个人要指点一样东西,总是用食指的。”参见“ 食指动 ”。
(2).指家庭或家族人口。 明 钱子正 《溪上所见》诗:“家贫食指众,谋生拙於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小人把向市廛,日得数金,易升斗粟,一家十餘食指,无冻馁忧,是何宝如之?” 清 魏源 《军储篇》四:“岂独八旗之不善节嗇,亦其食指浩繁矣哉!”
词语解释:食指动  拼音:shí zhǐ dòng
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词语解释:食牛  拼音:shí niú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贤者之生亦然。”后以“食牛”赞美青少年志壮心雄,气概豪迈。 唐 杜甫 《徐卿二子歌》:“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明 李东阳 《题杜日川修撰日会中书兄弟趋朝图》诗:“食牛惊坐客,渡蚁识胡僧。” 清 黄遵宪 《和周朗山琨见赠之作》:“当时乳虎气食牛,众作蝉噪嗤噍啁。”参见“ 吞牛 ”。
词语解释:吞牛  拼音:tūn niú
《尸子》卷下:“虎豹之驹,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气;鸿鵠之鷇,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后因以“食牛”或“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 宋 王十朋 《潘岐哥》诗:“胸中之气已吞牛,开眼睛光如虎视。”亦泛指气概豪迈。 明 孙梅锡 《琴心记·誓志题桥》:“男儿汉壮气吞牛,丈夫志岂困荒丘?”
词语解释:食时  拼音:shí shí
(1).用膳的时候。《管子·弟子职》:“至於食时,先生将食,弟子馈饌。”
(2).特指进早餐的时刻。《诗·鄘风·蝃蝀》“崇朝其雨” 毛 传:“崇,终也。从旦至食时为终朝。” 汉 王逸 《九思·守志》:“朝晨发兮 鄢 郢 ,食时至兮增泉。”《北齐书·安德王高延宗传》:“ 延宗 ……以十二月十三日晡时受勑守 并州 ,明日建尊号,不间日而被围,经宿,至食时而败。”《文史知识》1989年第1期:“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3).谓食用时令物品。《礼记·坊记》:“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 孙希旦 集解:“食时不力珍者,食四时之利,则不得力求珍羞。”
词语解释:食天  拼音:shí tiān
比喻人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事物。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宋 姚勉 《沁园春·寿陶守》词:“春雨慳时,千金斗粟,民仰使君为食天。”
词语解释:食饮  拼音:shí yǐn
(1).吃喝。《周礼·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宗威愍政事》:“公谓参佐曰:‘此易事耳,都人率以食饮为先,当治其所先,则所缓者不忧不平也。’” 明 李贽 《答刘方伯书》:“夫天下曷尝有不思食饮之人哉!其所以不思食饮者有故矣:病在杂食也。”
(2).指酒和肴馔。《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
举行宴会。《管子·君臣下》:“是故明君饰食饮弔伤之礼,而物属之者也。” 尹知章 注:“饮食,谓享燕。”《后汉书·东夷传·夫馀》:“食饮用俎豆,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
词语解释:食新  拼音:shí xīn
吃新收获的粮食等农产品。《礼记·少仪》:“未尝,不食新。” 郑玄 注:“尝,谓荐新物於寝庙。” 孔颖达 疏:“未尝,则人子不忍前食新也。”《左传·成公十年》:“公觉,召 桑田 巫,巫言如梦。公曰:‘如何?’曰:‘不食新矣。’” 杜预 注:“言公不得及食新麦。” 唐 杜甫 《园人送瓜》诗:“食新先战士,共少及溪老。”
词语解释:食菜  拼音:shí cài
(1).吃蔬菜。《礼记·丧大记》:“食菜以醯酱。” 汉 班固 《白虎通·京师》:“公卿大夫皆食菜者,示与民同有无也。”
(2).见“ 食采 ”。
词语解释:食采  拼音:shí cǎi
亦作“ 食菜 ”。 享用封邑的租赋。《汉书·地理志下》:“ 周宣王 弟 友 ,为 周 司徒,食采於 宗周 畿内,是为 郑 。”《后汉书·冯鲂传》:“其先 魏 之支别,食菜 冯城 ,因以氏焉。”《魏书·常景传》:“窃谓公主之爵,既非食菜之君;家令之官,又无纯臣之式。” 清 陈梦雷 《解介士传》:“ 周 泰伯 入 吴 ,其子孙有 牟氏 实佐 之族,益蕃支庶,食采於 解 ,遂别为 解氏 。”
词语解释:食淡  拼音:shí dàn
(1).淡食,菜里不放盐。《宋史·张根传》:“父病蛊戒盐, 根 为食淡。”
(2).饮食清淡。 宋 苏轼 《与蒲传正书》:“退居之后,决不能食淡衣麄,杜门絶客。”
词语解释:食客  拼音:shí kè
(1).旧时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秦 之围 邯郸 , 赵 使 平原君 求救,合从於 楚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吕不韦 以 秦 之强,羞不如四国,亦招致士厚遇之,食客至三千人。” 明 李梦阳 《汉京篇》:“三千食客今谁在?十二珠楼空復高。” 沙汀 《淘金记》三:“他平日只顾自己穿着整齐,以及用他那半食客的身份,在镇上东吃西喝,妻女的生活,他是少关心的。”
(2).进食的客人。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茶肆》:“ 汴京 熟食店,张掛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 鲁迅 《花边文学·看书琐记》:“我想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颇有些像厨司和食客。”
词语解释:食息  拼音:shí xī
(1).饮食和呼吸。《庄子·应帝王》:“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聂绀弩 《辈分·寿命·体格》二:“好人或祸害的生与死,短命与长命,其实并非完全指他们个人生命的存亡以及食息于人间的岁月。”
(2).吃饭休息。亦泛指休息。《水浒传》第九六回:“当下同众将统领军马,回营食息。”《水浒传》第一○八回:“军士方欲造饭食息,忽见 病大虫 薛永 ,领兵巡哨,捉了一箇奸细,来报 柴进 説。”
(3).谓每时每刻。 宋 叶适 《受玉宝贺表》:“皇帝陛下师古以治身,奉先而纘服,何食息不存於祖业,曾斯须敢怠於孙谋。”
词语解释:食日  拼音:shí rì
指拂晓。《左传·昭公五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以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 杜预 注:“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 杨伯峻 注:“盖日上其中者,日由地中上,鸡初鸣也;食日者,昧爽也。”
词语解释:食子  拼音:sì zǐ
(1). 战国 时, 魏 将 乐羊 为表示忠于 魏国 ,而忍心吃了 中山国 烹其子所做的羹。事载《战国策·魏策三》《中山策》《韩非子·说林上》。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四:“ 乐羊 为 魏 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2).混饭吃的人。 郁达夫 《遇释无邻知旧友某尚客金陵作此寄之》诗:“食子只今迷日月,铜人应更泣觚棱。”
(3).方言。食物。 克非 《春潮急》三七:“两旁田里,成群结队寻觅食子的八哥、棬果儿见人走过,惊得迎着朝阳扑扑乱飞。”
(1).用乳汁哺育子女。《礼记·内则》:“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孔颖达 疏:“使其食子,须有乳汁。” 孙希旦 集解:“食子,使乳之也。”
(2).指奉祭祀、供养的人。《左传·文公元年》:“ 叔服 曰:‘ 穀 也食子, 难 也收子。 穀 也丰下,必有后於 鲁国 。’” 杜预 注:“食子,奉祭祀、供养者也。”
词语解释:食蘖  拼音:shí niè
见“ 食檗 ”。
词语解释:食檗  拼音:shí bò
亦作“ 食蘗 ”。亦作“食櫱”。
(1).服食味苦的黄檗。 唐 薛逢 《与崔况秀才书》:“饮冰励节,食蘗苦心。” 明 刘基 《懊憹歌》:“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
(2).比喻受辛苦。 唐 令狐楚 《谢赐春衣牙尺状》:“臣实何人,叨居重任,履冰非惧,食蘗为甘。”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一本作“ 食蘖 ”。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叨膺宰字,获诣仙山,虽食蘖苦心,饮冰洁己,功应无补,过必彰闻。”
词语解释:食檗  拼音:shí bò
亦作“ 食蘗 ”。亦作“食櫱”。
(1).服食味苦的黄檗。 唐 薛逢 《与崔况秀才书》:“饮冰励节,食蘗苦心。” 明 刘基 《懊憹歌》:“食檗苦在口,食莲苦在心。”
(2).比喻受辛苦。 唐 令狐楚 《谢赐春衣牙尺状》:“臣实何人,叨居重任,履冰非惧,食蘗为甘。” 唐 白居易 《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復食檗。”一本作“ 食蘖 ”。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甲申本命周天醮词》:“叨膺宰字,获诣仙山,虽食蘖苦心,饮冰洁己,功应无补,过必彰闻。”
词语解释:食苹  拼音:shí píng
(1).亦作“ 食萍 ”、“ 食蓱 ”。指天子宴群臣嘉宾。亦指参加天子宴贤臣的宴会。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信凯讌之在藻,知和乐於食苹。”《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元帝 《荆州放生亭碑》:“故知鱼鸟一观,俱在好生,欲使金牀之鴈,更及 衡阳 之侣;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 隋 江总 《劳酒赋》:“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讌。”
(2).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 南朝 宋 鲍照 《与伍侍郎别诗》:“民生如野鹿,知爱不知命……伤我慕类心,感尔食苹性。”
词语解释:食酒  拼音:shí jiǔ
饮酒;多饮。《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食酒至数石不乱。” 颜师古 注:“食酒者,谓能多饮,费尽其酒,犹云食言焉。” 唐 柳宗元 《序饮》:“余病痞。不能食酒,至是醉焉。”
词语解释:食芹  拼音:shí qín
《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於口,惨於腹。众哂而怨之。”后以“食芹”为谦词,表示自己位卑识浅,虽效忠君上,但贡献微薄,不足当意。 唐 韩愈 《归彭城》诗:“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 宋 真德秀 《进〈大学衍义〉表》:“伏以汗竹虽廑,何补圣经之奥;食芹欲献,误蒙天语之温。”亦用作虽处境贫困仍不忘君上的典故。 元 吴师道 《送人贡秔米之京》诗:“及兹幸充数,扬帆上天仓。惟民秉恒性,食芹犹不忘。”
词语解释:食案  拼音:shí àn
亦作“ 食桉 ”。
(1).餐桌。 唐 韩愈 《南山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飣餖。”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振武角抵人》:“顷年客游,曾於道店逢此人,纔近食案,踉蹌而倒。”参见“ 食案方丈 ”。
(2).进饭菜用的木盘。 宋 梅尧臣 《和李廷老家会饮》:“食桉施黄金,饌炙厌白鹅。” 郭沫若 《孟夫子出妻》:“她打着赤足,捧着一个食案,走到临着园子的廊沿上来,请 孟夫子 上车吃饭。”
词语解释:食案方丈  拼音:shí àn fāng zhàng
同“ 食前方丈 ”。 汉 桓宽 《盐铁论·孝养》:“高臺极望,食案方丈,而不可谓孝。”
词语解释:食事  拼音:shí shì
(1).吃喝之事。《楚辞·九辩》:“蓄怨兮积思,心烦憺兮忘食事。” 王逸 注:“思君念主,忽不食也。” 宋 范成大 《河豚叹》诗:“鮿生藜莧肠,食事一饱足。” 王西彦 《风雪》三:“食事告毕以后,趁着酒兴,两个人就畅快地谈起心来。”
(2).为事。《三国志·魏志·华陀传》:“ 佗 恃能厌食事。” 孙星衍 《尚书今古文注疏·尧典下》“食哉”:“《魏志·华佗传》云:‘ 陀 恃能厌食事。言厌为事也。’”
词语解释:食竹  拼音:shí zhú
指鼠。
词语解释:食路  拼音:shí lù
谋生之路。《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自己一想,可见宦海无定,食路有方。”
词语解释:食言  拼音:shí yán
言已出而又吞没之。谓言而无信。《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孔 传:“食尽其言,伪不实。” 宋 苏轼 《与曾子宣书》之七:“《塔记》非敢慢……实未有餘力,乞限一月,所敢食言者有如 河 ,愿公一笑而恕之。” 明 高明 《琵琶记·南浦嘱别》:“孩儿,既蒙 张太公 金诺,必不食言;你可放心早去。”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十四:“ 陆晓平 没有食言。他去看 珊裳 ,常常去看,天天去看。”
词语解释:食禄  拼音:shí lù
(1).享受俸禄。《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宋 司马光 《范景仁传》:“ 景仁 时年六十三,因上言:‘即不用臣言,臣无颜復居位食禄。’”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三:“奴隶可以赏赐,其意如后人之食禄。”
(2).迷信者称人一生中注定应享之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復扣平生食禄,遂於袖中出大帙示之。”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有官禄者减官禄,无官禄者减食禄。”《红楼梦》第一○一回:“我也不久了!虽然活了二十五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衣禄食禄也算全了。”
词语解释:食顷  拼音:shí qǐng
吃一顿饭的时间。多形容时间很短。《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至 关 ……出如食顷, 秦 追果至 关 。” 宋 叶适 《郑仲酋墓志铭》:“旦出治事,不过食顷,輒闲静终日。”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龙门鲤》:“﹝ 朱大祺 之妻﹞率徒侦之。食顷,逮 李 至。”
词语解释:食地  拼音:shí dì
指可种粮食的田地。《管子·八观》:“彼野悉辟而民无积者,国地小而食地浅也;田半垦而民有餘食、而粟米多者,国地大而食地博也。”
词语解释:食物  拼音:shí wù
(1).吃的和其他东西。《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昭王 ……加赐相国 应侯 食物日益厚。” 唐 元稹 《酬乐天早夏》诗:“食物风土异,衾裯时节殊。”
(2).偏指吃的东西。《后汉书·韦彪传》:“﹝帝﹞乃赐 彪 珍羞食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有一个私贩,专门贩土(鸦片)……装在罎子里面,封了口,粘了茶食店的招纸,当做食物之类。” 丁玲 《杜晚香·欢乐的夏天》:“那些黑熊、野猪、狼、狐……还时常偷跑到庄稼地里找寻食物。”
(3).吃粮食等。 汉 王充 《论衡·商虫》:“变復之家,见其(食穀虫)希出,出又食物,则谓之灾。”《隋书·五行志下》:“ 梁 大同 初,大蝗,篱门松栢叶皆尽…… 京房 《易·飞候》曰:‘食禄无益圣化,天视以虫,虫无益於人而食万物也。’是时公卿皆以虚澹为美,不亲杂事,无益食物之应也。”
词语解释:食肉相  拼音:shí ròu xiāng
封侯的骨相。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超 ﹞行诣相者……相者指曰:‘生燕頷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封侯相也。’” 宋 黄庭坚 《戏呈孔毅父》诗:“ 管城子 无食肉相, 孔方兄 有絶交书。” 明 唐顺之 《自述》诗:“本非食肉相,犹是饭牛身。”参见“ 食肉 ”、“ 封侯骨 ”。
词语解释:食官  拼音:sì guān
(1).靠官府所给的粮食而生活。《国语·晋语四》:“工商食官。” 韦昭 注:“食官,官稟之。”
(2).谓侵害官府,贪污。食,通“ 蚀 ”。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扰民可以夺,食官可以窜。”
掌管饮食的官。《周礼·天官·序官》“膳夫上士二人” 汉 郑玄 注:“膳夫,食官之长也。”
词语解释:食邑  拼音:shí yì
(1).靠封邑租税生活。《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东南流,逕 山桑 邑南,俗谓之 北平城 ,昔 文钦 之封 山桑侯 ,疑食邑于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斅艺斋文》:“诸侯之国,大夫以上食邑,士食田。食田者死则收之,食邑者以渐而收。”
(2).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 将兵守 景陵 二十日, 三秦 使 章平 等攻 参 , 参 出击,大破之。赐食邑於 寧秦 。”《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不则一日,来至一所在,地名 樊川 ,乃 汉 时 樊噲 所封食邑之处。”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立大功的可以享受数百家直到万家以上的食邑,衣食其租税。”
(3). 唐 宋 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勋阶封号食邑实封之分》:“其食邑与实封有别者,如 余襄公 食邑二千六百户,实对二百户是也。”参阅《宋史·职官志十》
词语解释:食口  拼音:shí kǒu
(1).不劳动而吃闲饭的人。后亦指家口。《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唐 韩愈 《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秩卑俸薄食口众,岂有酒食开容颜。”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方君墓志铭》:“ 方氏 世业医,虽名著邑里,而食口浩繁。”
(2).指牲畜的胃口、食欲。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种田人少不得猪,大女婿家捉来那只乌花小猪倒也肯长,食口很好。”
词语解释:食柏  拼音:shí bǎi
(1).服食柏树叶实。传说可以延年成仙。《太平御览》卷九五四引 汉 刘向 《列仙传》:“ 赤须子 好食栢实,齿落更生。”又《太平广记》卷三五引《化源记》: 柏叶仙人 田鸾 求长生术,入 华山 ,“见黄冠自山而出。 鸞 遂礼謁,祈问隐诀。黄冠举头指栢树示之曰:‘此即长生药也。’” 田鸾 乃取柏叶晒干为末服之。隐居于 嵩阳 ,活至一百二十三岁,“无疾而终,顏色不改,盖尸解也。”“临终异香满室,空中闻音乐声,及造仙都赴仙约耳。”后遂以“食柏”表示修仙学道者的生活。 元 高明 《琵琶记·糟糠自弃》:“啮雪吞毡, 苏卿 犹健;餐松食柏,到做得神仙侣。”
(2).指柏树。 唐 罗隐 《香》诗:“沉水良材食柏珍, 博山 烟煖玉楼春。”
词语解释:食指动  拼音:shí zhǐ dòng
预兆将有口福。语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 人献黿於 郑灵公 。 公子宋 与 子家 将见。 子公 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黿,相视而笑。公问之, 子家 以告。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 怒,染指於鼎,尝之而出。” 宋 朱松 《答保安江师送米》诗:“朝来食指动,忽接送米书。”
词语解释:食马  拼音:sì mǎ
供作肉食的马。《穆天子传》卷二:“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 郭璞 注:“食马,可以供厨膳者。”
喂马。《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枕轡而寝,食马而食。” 杨伯峻 注:“先饲马而后己食。” 唐 韩愈 《杂说》之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词语解释:食玉  拼音:shí yù
饰玉的食器。一说为服食玉屑。《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 云:‘王齐当食玉屑。’” 孙诒让 正义:“ 先郑 説盖据 汉 时神仙服食家言,若 俞氏 所举是也。然其説不经,於古未闻,殆不足据……盖王齐备盛饌,则饌具之器,亦宜备饰。食玉者,殆即以玉饰食器,若玉敦、玉豆之类皆是与?”参阅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周官一》
词语解释:食糟  拼音:shí zāo
可以腌制食品的糟。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八月·时品》:“中秋桂饼之外,则滷馅芽韭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炉肉,配食糟发麪团。”
词语解释:食蛤蜊  拼音:shí gé lí
亦作“ 食蛤梨 ”。
词语解释:食蛤梨  拼音:shí gé lí
见“ 食蛤蜊 ”。
词语解释:食蛤蜊  拼音:shí gé lí
亦作“ 食蛤梨 ”。
词语解释:食既  拼音:shí jì
日全食或月全食过程中,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或地球阴影与月亮圆面第一次内切时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亦指食尽发生的时刻。食既发生在初亏之后。食,通“ 蚀 ”。语出《左传·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杜预 注:“既,尽也。”《清史稿·时宪志五》:“求食既、生光时刻,以食甚距纬之餘弦为一率。”
词语解释:食味  拼音:shí wèi
品尝滋味,吃食物。《礼记·礼运》:“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郊特牲》:“籩、豆之荐,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褻味而贵多品,所以交於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
词语解释:食苗  拼音:shí miáo
《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苗。”后以“食苗”比喻不劳而获。亦比喻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 唐 罗隐 《谢大理薛卿启》:“何争名竞利之场,有蠹节食苗之辈。” 明 朱隗 《络纬》诗:“食苗非尔志,篱落兴翛然。”
词语解释:食相  拼音:shí xiāng
日食(或月食)时,月球阴影与太阳(或地球阴影与月球)的不同位置关系。亦指不同位置发生的时刻。全食时有五个食相: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偏食时有三个食相:初亏,食甚,复圆。食,通“ 蚀 ”。
词语解释:食籍  拼音:shí jí
迷信传说阴间记载每人一生所享用食禄的簿籍。 宋 黄庭坚 《戏赠彦深》诗:“世传寒士有食籍,一生当饭百瓮葅。” 清 唐孙华 《挑菜》诗:“书生食籍闻前定,应许支消百瓮虀。”参见“ 食禄 ”。
词语解释:食禄  拼音:shí lù
(1).享受俸禄。《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宋 司马光 《范景仁传》:“ 景仁 时年六十三,因上言:‘即不用臣言,臣无颜復居位食禄。’”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三:“奴隶可以赏赐,其意如后人之食禄。”
(2).迷信者称人一生中注定应享之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端明入冥》:“復扣平生食禄,遂於袖中出大帙示之。”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有官禄者减官禄,无官禄者减食禄。”《红楼梦》第一○一回:“我也不久了!虽然活了二十五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衣禄食禄也算全了。”
词语解释:食间  拼音:shí jiān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即所谓尸)一食九饭的时间。《仪礼·士虞礼》:“祝闔牗户,降,復位于门西,男女拾踊三,如食间。” 郑玄 注:“隐之,如尸一食九饭之顷也。” 贾公彦 疏:“隐之者,谓闔牗户也。九饭之顷,时节也。”参见“ 九饭 ”。
词语解释:九饭  拼音:jiǔ fàn
(1).谓“尸”受饭九次。古代祭礼,由活人扮“尸”代表被祭者受饭,受饭次数因尊卑而不同。士之礼为九饭。《仪礼·有司》:“尸又三饭” 汉 郑玄 注:“士九饭,大夫十一饭,其餘有十三饭、十五饭。”
(2). 汉 刘向 《说苑·立节》:“ 子思 居於 卫 ,緼袍无表,三旬而九食。”后以“九饭”喻贫寒。 晋 陶潜 《有会而作》诗:“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词语解释:食萍  拼音:shí píng
见“ 食苹 ”。
词语解释:食苹  拼音:shí píng
(1).亦作“ 食萍 ”、“ 食蓱 ”。指天子宴群臣嘉宾。亦指参加天子宴贤臣的宴会。语出《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自从食蓱来,唯见今日美。”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信凯讌之在藻,知和乐於食苹。”《艺文类聚》卷七七引 南朝 梁元帝 《荆州放生亭碑》:“故知鱼鸟一观,俱在好生,欲使金牀之鴈,更及 衡阳 之侣;雪山之鹿,不充食萍之宴。” 隋 江总 《劳酒赋》:“乃遵执爵之典,爰降食苹之讌。”
(2).比喻秉志高洁,不慕爵禄。 南朝 宋 鲍照 《与伍侍郎别诗》:“民生如野鹿,知爱不知命……伤我慕类心,感尔食苹性。”
词语解释:食宿  拼音:shí sù
吃饭与住宿。亦泛指生活。 唐 韩愈 《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鲁迅 《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在现在的 中国 ,文学和艺术,也还是一种所谓文艺家的食宿的窠。” 靳以 《一个中国姑娘》:“到了 莫斯科 ,我们特意介绍了大使馆来接我们的同志,请他为她安排好食宿。”
词语解释:食报  拼音:shí bào
受报答或受报应。《明史·徐达常遇春传赞》:“顾 中山 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 开平 天不假年,子孙亦復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虽后来食报无可证明,天道昭昭,谅必无倖免之理也。” 王毓岱 《示和甫》诗:“食报有达人,饱閲八千卷。”
词语解释:食力  拼音:shí lì
(1).靠劳动生活。《国语·晋语四》:“庶人食力。” 宋 苏轼 《籴米》诗:“知非笑昨梦,食力免自愧。” 清 顾炎武 《刈禾长白山下》诗:“食力终全节,依人尚厚颜。”
(2).指靠劳动生活的人。《礼记·礼器》:“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 郑玄 注:“食力,谓工、农、商也。” 陈澔 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农、工、商贾,庶人之属也……礼不下庶人,故无食数,饱即止也。”
(3).靠租税生活。《礼记·曲礼下》:“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 孔颖达 疏:“食力,谓食民下赋税之力也。”
(4).粮食和人力。 南朝 陈 徐陵 《司空章昭达墓志铭》:“ 周迪 资其食力,更事窥窬。”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扑魅驱貍,潜消沴气,农商并劝,食力兼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今 霍集占 困守危城,食力已尽。”
(5).指腹中有食物而产生的气力。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不是我无食力身躯闪这一滑,多管是少人行山路凹凸。”
词语解释:食单  拼音:shí dān
(1).铺地供摆食品进行野餐的布单子。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七:“棘树寒云色,茵蔯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 仇兆鳌 注:“栜树之阴,展食单而倍凉。” 清 曹寅 《和毛会侯席上初食鲥鱼韵》:“婪尾花残水驛忙,晚庭清荫食单凉。”
(2).食谱;菜单。 宋 郑望之 《膳夫录·食单》:“ 韦僕射 巨源 有烧尾宴食单。” 明 王志坚 《表异录·饮食》:“ 晋 何曾 有 安平公 食单。” 清 黄景仁 《午窗偶成》诗:“只餘僮僕劝加餐,那望园官进食单。”
词语解释:食墨  拼音:shí mò
龟卜术语。指灼龟时龟兆与事先画好的墨画相合。《书·洛诰》“惟 洛 食” 孔 传:“卜必先墨画龟,然后灼之,兆顺食墨。”
词语解释:食母  拼音:sì mǔ
谓守道,用道。《老子》:“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王弼 注:“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於人。” 河上公 注:“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也。” 陈鼓应 今注:“贵食母:以守道为贵。‘母’,喻道。”
乳母。《礼记·内则》:“大夫之子有食母。” 郑玄 注:“选於傅、御之中,《丧服》所谓‘乳母’也。”
词语解释:食陈  拼音:shí chén
(1).吃陈粮。《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毛 传:“尊者食新,农夫食陈。” 汉 桓宽 《盐铁论·未通》:“温衣饱食,藏新食陈。”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事实上当时的土地一切都是公田,农人只是食陈的奴隶。”
(2).饮用陈茶叶。 宋 朱松 《答卓民表送茶》诗:“揽云飞雪一番新,谁念幽人尚食陈。”
词语解释:食浮  拼音:shí fú
谓俸禄优厚,超过才能所应得。语出《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 唐 刘禹锡 《代赐谢春衣表》:“臣素乏器能,谬膺驱使,每慙效薄,常惧食浮。”
词语解释:食店  拼音:shí diàn
饮食店;点心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食店》:“大凡食店,大者谓之‘分茶’,则有头羹、石髓羹、白肉、胡饼、软羊、大小骨角。”《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只见食店前一个官人,坐在店前大惊小怪,呼左右教打碎这食店。”
词语解释:食土  拼音:shí tǔ
(1).种粮食的田地。《国语·吴语》:“食土不均,地之不修,内有辱於国,是子也。”
(2).享受封邑的租税。 汉 班固 《十八侯铭·将军棘津侯陈武》:“功成食土,德被遐邇。”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诸侯饗食土之实,万国受世及之祚矣。”
(3).吃泥土,栖息于土中。《孔子家语·执辔》:“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 宋 苏轼 《定惠院颙师为余竹下开啸轩》诗:“食土蚓无肠,亦自终夕叫。”
词语解释:食生  拼音:shí shēng
见“ 食生不化 ”。
词语解释:食生不化  拼音:shí shēng bù huà
谓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清 阎尔梅 《〈破山和尚语录〉序》:“惊人,恐其不根也;援古,恐其食生不化也。” 清 张谦宜 《絸斋诗谈·统论上》:“凡物之精者必变……即如诗家临摹 老杜 ,岂少名手,然食生不化,反受其累。”亦省作“ 食生 ”。 清 贺裳 《载酒园诗话·刘攽》:“余极喜其《茂陵徐生歌》……通篇惟‘鲁酒之薄’一句,稍嫌食生,不脱 宋 气。”
词语解释:食田  拼音:shí tián
食若干田亩的租税;靠田地的租税生活。《国语·晋语四》:“士食田。”《战国策·楚策一》:“ 叶公子 高 ,食田六百畛。”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一节:“士生活主要是依靠‘食田’。‘食田’就是食若干田的租税。”
词语解释:食啖  拼音:shí dàn
(1).吃。《后汉书·献帝纪》:“是时穀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
(2).饭食清淡。《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 吕后 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 裴駰 集解:“ 徐广 曰:‘啖一作“淡”。’ 駰 案: 如淳 曰:‘食无菜茹为啖。’” 司马贞 索隐:“《説文》云:‘淡,味薄也。’”
食啗:吃。《仪礼·特牲馈食礼》“举肺脊以授尸” 汉 郑玄 注:“肺,气之主也。脊,正体之贵者。先食啗之,所以导食通气也。” 宋 苏轼 《渔樵闲话》下篇:“某等性命既为虎之所食啗,固当附心刻志以报寃。”
词语解释:食品  拼音:shí pǐn
(1).指荤食。 宋 洪巽 《旸谷漫录》:“厨娘请食品、菜品资次, 守 书以示之,食品第一为羊头僉,菜品第一为葱虀。” 宋 陶穀 《清异录·虚飣玲珑石镇羊》:“ 游士藻 为 晋王 记室,予过其居,知昨夜命客。问食品,曰:‘第一虚装玲瓏石镇羊。’”
(2).泛指供食用的物品。 高晓声 《陈奂生转业》三:“﹝ 陈奂生 ﹞索性不再回去,去那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细细看了一遍。”《新民晚报》1992.3.8:“ 夫子庙 与 上海 豫园 一样、各类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吸引着游客品尝。”
词语解释:食葚  拼音:shí shèn
亦作“ 食椹 ”。 比喻受人恩惠。语本《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毛 传:“黮,桑实也。” 郑玄 笺:“言鴞恒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之二:“降贵深知己,寧思食椹恩。”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宋 王安石 《酬王伯虎》诗:“鴞声虽云恶,革去在食葚。”
词语解释:食蓼虫  拼音:shí liǎo chóng
以苦蓼为食的虫。 唐 白居易 《自咏》:“水旱合心忧,飢寒须手抚。何异食蓼虫,不知苦是苦。” 清 赵翼 《哭黄月山》诗:“读书七十年,苦如食蓼虫。”
词语解释:食色  拼音:shí sè
(1).未挨饿的气色。《左传·昭公十五年》:“围 鼓 三月, 鼓 人或请降,使其民见,﹝ 穆子 ﹞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
(2).饮食与美色,食欲与性欲。《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 赵岐 注:“人之甘食悦色者,人之性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食色,性也;不知 子都 之姣者,无目者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七发》借 吴 楚 为客主,先言舆輦之损,宫室之疾,食色之害。”
词语解释:食羹  拼音:shí gēng
指羹汤一类食物。
词语解释:食气  拼音:shí qì
(1).指鬼神享用祭品的气味。《诗·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 唐 孔颖达 疏:“鬼神食气谓之歆。”
(2).食物的气味。 晋 葛洪 《神仙传·沉建》:“主人饮奴婢,奴婢闻食气,皆逆吐不用。”
(3).服食空气或芝兰之气。道家养生之一法。《孔子家语·执辔》:“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 汉 王充 《论衡·道虚》:“闻食气者不食物,食物者不食气。若士者食物如不食气,则不能轻举矣。”
饭料,主食。气,“ 餼 ”的古字。《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词语解释:食三  拼音:shí sān
蚕经过三眠三度进食。谓已接近生命之终了。 宋 王十朋 《三月晦日与同舍送春于梅溪因序齿分韵》:“却因送别还惊我,我境如蚕已食三。”
词语解释:食堂  拼音:shí táng
(1).旧时寺院或公堂中的会食之所。 晋 法显 《佛国记》:“入食堂时,威仪齐肃,次第而坐。” 唐 赵璘 《因话录·徵》:“每公堂食会,杂事不至,则无所检辖,惟相揖而已……又序行,至食堂门,揖侍御史。凡入门至食,凡数揖。” 唐 柳宗元 《新食堂记》:“ 贞元 十八年五月某日,新作食堂於县内之右,始会食也。”
(2).指机关、团体等供应本单位成员用膳之所。 魏巍 《走在时代的前面》:“建成社会主义的日子,并不会像我们的表针一指到十二点食堂里就开午饭那样的准确。” 冰心 《离家的一年》:“进了食堂,他便坐在 小唐 的桌上。”
(3).泛指经营和管理公共伙食的机构。如:机关食堂;居民食堂。
(4).饭馆。
词语解释:食槽  拼音:shí cáo
(1).犹伏枥。
(2).喂牲口时贮饲料的器具。 萧也牧 《秋葵》:“我到了圈边,见她搬开了喂猪的石食槽,下面露出了洞口。”《文汇报》1990.3.28:“只见穿白大褂的饲养员提桶先往食槽里倒上拌有白糖、鸡蛋、奶粉和粮食等配比而成的混合饲料。”
词语解释:食封  拼音:shí fēng
谓享用所封食邑的租赋收入。《文史知识》1989年第1期:“ 汉 代凡封王侯者,都有一块作为俸禄的食邑,称为‘食封’。”
词语解释:食性  拼音:shí xìng
(1).对食物的好恶习性。
(2).今指动物吃食料的习性。以动物为食的叫肉食性,以植物为食的叫草食性,以动物和植物为食的叫杂食性。
词语解释:食钱  拼音:shí qián
(1).粮食与钱财。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兴师者,必先蓄积食钱布帛。”
(2).饭钱。《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汪端明 説:‘朝廷塑一 显仁皇后 御容,三年不成,却是一行人要希逐日食钱,所费不貲。’”《宋史·兵志五》:“自都副指挥使岁给锦袍,月给食钱,指挥使给食钱。”
词语解释:食粮  拼音:shí liáng
亦作“ 食粮 ”。
(1).吃的粮食,如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墨子·鲁问》:“取其狗豕食粮衣裘。” 唐 元稹 《田家词》:“月月食粮车轆轆,一日官军收海服。” 郭小川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诗:“一切生产谷物的地区,都为自己的战士和人民准备好了食粮。”
(2).比喻其他赖以生存或必不可少的东西。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五:“哭泣声愈益增大,一个以痛苦为食粮的生命,从死亡里苏醒过来了。”如:青少年需要充足的精神食粮。
(3).吃公家发给的粮食。 宋 岳飞 《奏李兴吴琦转官状》:“本府有番人七千餘人,马五千餘匹,食粮军三千餘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迎刃》:“铸印局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食粮儒士二名。”
词语解释:食椹  拼音:shí shèn
见“ 食葚 ”。
词语解释:食葚  拼音:shí shèn
亦作“ 食椹 ”。 比喻受人恩惠。语本《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鴞,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毛 传:“黮,桑实也。” 郑玄 笺:“言鴞恒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之二:“降贵深知己,寧思食椹恩。” 唐 吴仁璧 《投谢钱武肃》诗:“累重虽然容食椹,力微无计报焚林。” 宋 王安石 《酬王伯虎》诗:“鴞声虽云恶,革去在食葚。”
词语解释:食饭  拼音:shí fàn
饭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准备了筵席,造下食饭,盃盘水陆地补裀,今日是良辰。”参见“ 食次 ”。
词语解释:食次  拼音:shí cì
(1).就食之时。《法苑珠林》卷五三:“皇帝当此十月之内,每因食次於齿下得舍利;皇后亦然。”
(2).食品。多指酒菜、点心之类。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 东坡 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 同州 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酒肆》:“有一等直卖店,不卖食次下酒,谓之‘角球店’。”《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叫抬上菓桌饮酒,又进了一两套食次,説些闲话,问了些鎗法。”一本作“ 饮饌 ”。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今年 张状元 及第,赐宴琼林,本官着我舖排筵席,点检食次。”
词语解释:食雁  拼音:shí yàn
亦作“ 食雁 ”。 谓以贿赂得官职。语本《后汉书·王符传》:“后度 辽 将军 皇甫规 解官归 安定 ,乡人有以货得 鴈门 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謁 规 。 规 卧不迎。既入而问:‘卿前在郡食鴈美乎?’” 宋 苏轼 《荆州诗》之六:“食雁君应厌,驱车我正劳。”
词语解释:食欲  拼音:shí yù
人进食的要求。 宋 梅尧臣 《中道小疾见寄》诗:“寝欲来於梦,食欲来於羹。”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五章二:“一个人凡是在平时欲求满足他的食欲与性欲,或处危险中欲求维持他的生命,或遇阻碍时欲求完成他的企图,他的有效的行为,都是这样的。”
词语解释:食货  拼音:shí huò
(1).古代用以称国家财政经济。语出《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孙星衍 疏:“《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穀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东观汉记·马援传》:“富民之本,在於食货。” 严复 《有如三保》:“既通矣,则中外食货,犹水互注,必趋於平,又无疑也。”
(2).食和货。粮食等食物和钱财、货物。《汉书·叙传下》:“厥初生民,食货惟先。”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晃神道碑》:“崇高在於宠禄,大欲存於食货。”
词语解释:食器  拼音:shí qì
盛食物的器具。《礼记·少仪》:“食器不刻鏤。”《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 唐 刘存 《事始》:“ 韩子 曰:‘ 舜 作食器,黑漆其上。’”
共257,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