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首字词组
飂飂飂戾飂叔飂飕飂叔安飂冽飂泪飂风

词语解释:飂飂  拼音:liù liù
(1).风声。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声飂飂以洋洋,若登 崑崙 而临 西海 ,超遥茫渺,不能究其所在。” 宋 王禹偁 《月波楼咏怀》:“鱼网雪离离,酒旗风飂飂。”
(2).阴冷貌。《淮南子·览冥训》:“故至阴飂飂,至阳赫赫,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
词语解释:飂戾  拼音:liáo lì
(1).疾貌。
(2).象声词。形容风声。 晋 潘岳 《西征赋》:“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鬱蓊。” 南朝 宋 鲍照 《代櫂歌行》:“飂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五郊歌》:“金风萧杀,商威飂戾,严风鼓茎,繁霜殞蔕。”
词语解释:飂叔  拼音:liù shū
见“ 飂叔安 ”。
词语解释:飂叔安  拼音:liù shū ān
飂 ,古国名。 叔安 ,其君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 飂叔安 ,有裔子曰 董父 ,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 舜 ,帝赐之姓曰 董 ,氏曰 豢龙 。” 杜预 注:“ 飂 ,古国也。 叔安 ,其君名。”亦省称“ 飂叔 ”。 唐 李贺 《马诗》之九:“ 飂叔 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词语解释:飂飕  拼音:liù sōu
风疾吹貌。 唐 李群玉 《移松竹》诗:“龙髯凤尾乱飂颼,带雾停风一亩秋。”一本作“ 颼颼 ”。
词语解释:飂叔安  拼音:liù shū ān
飂 ,古国名。 叔安 ,其君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昔有 飂叔安 ,有裔子曰 董父 ,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 舜 ,帝赐之姓曰 董 ,氏曰 豢龙 。” 杜预 注:“ 飂 ,古国也。 叔安 ,其君名。”亦省称“ 飂叔 ”。 唐 李贺 《马诗》之九:“ 飂叔 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词语解释:飂冽  拼音:liù liè
形容风快疾而寒冷。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地裂而氷凝,清风飂冽,霜雪严凝。”
词语解释:飂泪  拼音:liù lèi
飂戾。疾貌。
词语解释:飂风  拼音:liù fēng
西风。《吕氏春秋·有始》:“西方曰飂风。” 高诱 注:“兑气所生,一曰閶闔风。”参见“ 八风 ”。
词语解释:八风  拼音:bā fēng
(1).八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条风,东南曰景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丽风,北方曰寒风。”《说文·风部》:“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閶闔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陆德明 释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閶闔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方融风。”
(2).八种季候风。《易纬通卦验》:“八节之风谓之八风。立春条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
(3).指八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古者八音谓之八风。 襄 二十九年传:‘五声和,八风平。’谓八音克谐也。”参见“ 八音 ”。
(4).佛教语。谓世间能煽动人心之八事: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后排拨为“毁”,背后赞美为“誉”,当前赞美为“称”,当前排拨为“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名“乐”。见《释氏要览下·躁静》。 唐 王维 《能禅师碑》:“不着三界,徒劳八风。” 宋 范成大 《偶箴》诗:“情知万法本来空,犹復将心奉八风。” 岭南羽衣女士 《东欧女豪杰》:“索性枯坐一年,参透那八风不动的道理。”
词语解释:八音  拼音:bā yīn
(1).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 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 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2).泛指音乐。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 离朱 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3).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 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 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 高 谓八卦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