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贿上声 [zǎi,岁也][kē ké][ǎi]

[详注1][léi,败坏]贿[盛器、水流汇合][详注2][jǐ,几多][旧音妥][cuǐ][详注3]


注1:悔 音贿。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读上声。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读去声。今人混读者,非。
注2:嵬 音頠。嵬𡾊,山貌。《左思·魏都赋》或嵬𡾊而复陆。
注3:喂 《唐韵》奴罪切《集韵》《韵会》《正韵》弩罪切,音鮾。《玉篇》饥也。一曰鱼败曰喂。《楚语》民之羸喂,日日已甚。《前汉·魏相传》振乏喂。◎按喂馁古通,今相承,以喂为喂饲之喂,以馁为饥馁之馁,遂分为二。
末字词组
颐颏颔颏下巴颏抬颏红点颏   
脑颏闷打颏下颏呆打颏    

词语解释:颐颏  拼音:yí kē
腮颊。 清 赵翼 《吴门喜晤王述庵司寇值其八十大庆作诗称祝兼简钱竹汀宫詹》:“喜公寿骨倍崚嶒,颐頦增长一寸半。”
词语解释:脑颏  拼音:nǎo kē
脑袋,脑壳。 老舍 《骆驼祥子》六:“他对你不错!丢不了,短一个我赔你俩!你个乡下脑颏!别让我损你啦!”
词语解释:颔颏  拼音:hàn kē
嘴下部分,下巴。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折:“恼的我不邓邓忿气盈腮,可怎生另巍巍把咱单搦,不由我这胡髯乍满頷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尸格式》:“上下齿、頷頦。”
词语解释:闷打颏  拼音:mèn dǎ kē
见“ 闷答孩 ”。
词语解释:闷答孩  拼音:mèn dá hái
亦作“ 闷打孩 ”。亦作“ 闷打頦 ”。 烦闷;闷闷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烦恼知何限,闷答孩地独自泪涟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闷打孩似吃着没心草,越越地哭到月儿落。” 元 白朴 《梧桐雨》第四折:“闷打頦和衣卧倒,软兀剌方纔睡着。”《全元散曲·斗鹌鹑·元宵》:“鬆却香罗带,慵整短金釵,无言无语闷答孩,不厌倦衫儿窄。”
词语解释:下巴颏  拼音:xià bā kē
颏的通称。《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下巴頦儿底下又没甚么,可儘伸着三个指头在那儿綹鬍子似的不住手的綹。” 李志君 《焦老旦和熊员外》:“他进村来了,身儿轻飘飘,步儿慢悠悠,凹心脸儿笑盈盈,下巴颏儿翘得高高。”
词语解释:下颏  拼音:xià kē
下巴,或称下巴颏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解颐》:“至今俗谚以人喜过甚者云兜不上下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只见一个人,生得一张狭长青灰色的脸儿,浓浓的眉毛,一双抠了进去的大眼睛,下頦上生成的挂脸鬍子,却不曾留。” 闻捷 《海燕》:“下颏有子弹穿过的伤痕,右嘴角因而微微下垂。”
词语解释:抬颏  拼音:tái kē
犹昂首。气宇轩昂貌。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你覷他交椅上抬頦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他对着那有期会的众英才,一个个稳坐擡頦。”
词语解释:呆打颏  拼音:dāi dǎ kē
亦作“ 呆答孩 ”。亦作“ 呆打孩 ”。 发呆,发楞。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二折:“諕的我呆打頦空张着口,惊急力怕抬头。” 明 范文若 《鸳鸯棒》:“ 鲁秋胡 学卖乖,到其间呆答孩。” 清 洪昇 《长生殿·见月》:“怎似伊情投意解,恰可人怀,思量到此呆打孩。”
词语解释:红点颏  拼音:hóng diǎn kē
鸟名。鸟身大小和麻雀相似,羽毛褐色。雄鸟喉部鲜红色,眼上有白色条纹,鸣声悦耳。雌鸟喉部白色,眼上条纹淡黄色。食虫益鸟,可以笼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