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齿颊 拼音:chǐ jiá
(1).牙齿与腮颊。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宋 张耒 《旦起》诗:“瓦盎汲石泉,漱濯齿颊凉。”《人民日报》1990.4.16:“但见茶色乳白,一口初饮,口舌生津,齿颊流香。”
(2).嘴巴。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我帛束玄云,知难再结。恨堕马妖妆,污人齿颊。”《明史·钱一本传》:“科塲弊竇,污人齿颊。”
(3).谓口头谈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灌夫 不负 竇婴 於摈弃之时, 任安 不负 卫青 於衰落之日, 徐晦 越乡而别 临贺 , 后山 出境而见 东坡 ,宜其足以馨千载之齿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每获餽饵,必分给其母,女亦略不置齿颊。”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吾非必谓情之一字,吾人不当置齿颊。”词语解释:拄颊 拼音:zhǔ jiá
(1).以手支颊。有所思貌。 唐 韩偓 《雨中》诗:“鸟湿更梳翎,人愁方拄颊。”
(2).悠然自得貌。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一生拄颊高谈妙, 君卿 唇舌 淳于 笑。”参见“ 拄笏看山 ”。
词语解释:拄笏看山 拼音:zhǔ hù kàn shā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王子猷 作 桓车骑 参军。 桓 谓 王 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 西山 朝来,致有爽气。’”按,手版,即笏。后以“拄笏看山”形容在官而有闲情雅兴。亦为悠然自得貌。 宋 陈与义 《漫郎》诗:“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 宋 陆游 《春晚书怀》诗:“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亦作“ 拄笏西山 ”。 金 元好问 《西山楼为王仲理赋》诗之二:“拄笏 西山 志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亦省作“ 拄笏 ”。 宋 刘过 《题凤凰台》诗:“时事不言惟拄笏,书生无用且衔杯。” 元 房皞 《题张信之见山堂》诗:“拄笏当此时,未觉功名大。”词语解释:玉颊 拼音:yù jiá
(1).美丽的脸颊。多指女子的容颜。 唐 戴叔伦 《早春曲》诗:“玉颊啼红梦初醒,羞见青鸞镜中影。” 金 刘迎 《张萱戏婴图》诗:“犀颅玉颊寧馨子,雾鬢云鬟窈窕娘。”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雪儿玉颊善歌舞,当筵一曲飘红裾。”
(2).比喻美丽的白花。 宋 王安中 《蝶恋花·迎春花口号》词:“年年节物欲争新,玉颊朱颜一笑频,勾引东风到池馆,春前花发自迎春。” 金 元好问 《梨花海棠》诗之一:“春工惜天真,玉颊洗风露。”词语解释:牙颊 拼音:yá jiá
牙齿和颊辅。亦指嘴巴。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 秦 亦厌战,虽鼓牙颊,未能吞诸侯。” 宋 苏轼 《雨后行菜》诗:“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剽窃其语,置牙颊间以誑惑人听。”词语解释:丰颊 拼音:fēng jiá
丰满的面颊。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明 吴宽 《封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吴府君墓志铭》:“ 武丘 之塘,流水溶溶,秀眉丰颊,乃有此翁。”《老残游记》第十回:“却看那 扈姑 ,丰颊长眉,眼如银杏。”词语解释:丹颊 拼音:dān jiá
发红的脸颊。 唐 许浑 《和李相国》诗:“霜合凝丹颊,风披敛素襟。” 宋 陈师道 《次韵晁无斁冬衣见寄》:“覆杯不待回丹颊,危坐犹能作直身。”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一折:“往常开怀常是笑呵呵,絳云也似丹颊若频婆。”词语解释:缓颊 拼音:huǎn jiá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汉王 ﹞谓 酈生 曰:‘缓颊往説 魏豹 ,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汉书·高帝纪上》引此文,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缓颊,徐言引譬喻也。”后用以称婉言劝解或代人讲情。《周书·刘璠传》:“ 璠 正色曰:‘卿欲缓颊於我耶?我与府侯,分义已定,岂以宠辱夷险易其心乎?’” 宋 苏轼 《与钱济明书》之二:“所问已得其端,通缓颊否?不倦日烈,见顾为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训》:“学使欲逐之,某又求当道者为之缓颊。”词语解释:马颊 拼音:mǎ jiá
(1).马的面颊。 唐 欧阳詹 《早秋登慈恩寺塔》诗:“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
(2).贝名。即江瑶柱。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望湖楼上五绝》之三:“菱角鸡头应已厌,蟹螯马颊更勤飡。”参见“ 马甲 ”。
(3).见“ 马颊河 ”。
词语解释:马甲 拼音:mǎ jiǎ
(1).马的护身甲。《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上》:“ 明宗 与 梁 人对栅於 德胜 ,时 晋高祖 为 梁 人所袭,马甲连革断,帝輟骑以授之,取断革者自跨之。”《水浒传》第五五回:“ 呼延灼 领了钧旨,带人往甲仗库关支, 呼延灼 选讫铁甲三千副,熟皮马甲五千副。”
(2).干贝。江珧肉柱。 宋 朱熹 《次秀野杂诗韵又五绝》:“向来试吏著南冠,马甲蠔山得飫餐。” 宋 周必大 《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同赋江珧诗牵强奉答》:“珠剖蚌胎那畏鷸,柱呈马甲更名珧。”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蜜丁马甲》:“蜜丁曾共品,马甲亦同名。”
(3).方言。背心。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罩甲》:“国朝 王应奎 《柳南续笔》云:‘今人称外套曰罩甲。’……按,今 吴 中犹有马甲之称,当即由罩甲而得。” 张天翼 《夏夜梦》:“那件密密扣着的马甲--把她显得更加瘦小。”
(4). 清 八旗制的兵丁。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然惟驍骑营之马甲、领催、匠役隶之。”原注:“ 满洲 、 蒙古 每佐领下马甲二十人…… 汉 军每佐领下马甲四十二人。” 章炳麟 《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圈地之 满 蒙 ,驻防之八旗,无置马甲,而除其名粮,一切受治於郡县。”
词语解释:马颊河 拼音:mǎ jiá hé
古九河之一,今已湮,故道约在今 河北省 东光县 之北、 泊头市 之南。《书·禹贡》“九河既道” 唐 孔颖达 疏:“ 马颊河 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 太史 、 马颊 、 覆釜 在 东光 之北, 成平 之南。” 元 范梈 《春日次韵友生绝句》之一:“ 马颊河 阳近北辰,去来犹尔恨通津。”亦省称“ 马颊 ”。 元 丁复 《送杨友直赴刑部主事》诗:“边静 龙堆 月,河清 马颊 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禹 九河故道,今传其名,尚有存者。 徒骇 在 沧州 , 太史 在 南皮县 之北, 马颊 在 东光县 界。”词语解释:赪颊 拼音:chēng jiá
脸红。 宋 陆游 《杂兴》诗:“旦欲燎衣无宿烬,暮思赬颊但空罍。”词语解释:面颊 拼音:miàn jiá
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颔的部位。 宋 苏轼 《赠黄山人》诗:“面颊照人元自赤,眉毛覆眼见来乌。”《水浒传》第七十回:“一个唤做 中箭虎 丁得孙 ,面颊连项都有疤痕,马上会使飞叉。” 巴金 《家》十:“眼泪沿着面颊流下来,她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词语解释:批颊 拼音:pī jiá
(1).掌嘴,打耳光。《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於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元诗纪事》卷四引 元 郝经 《武昌词》:“ 乌鬼山 头闹鼓鼙, 武昌 恭人携孺儿。黄髮 回鶻 便批颊,义感万乘真英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生以此畏若虎狼……女批颊而叱去之,益厌弃不以人齿。” 艾青 《我的父亲》诗:“用批颊和鞭子管束子女,他成了家庭里的暴君。”
(2).亦称“ 批鵊 ”。鸟名。 唐 卢延让 《冬夜》诗:“树上諮諏批鵊鸟,窗间壁駮叩头虫。” 唐 吴融 《闻提壶鸟》诗:“早於批鵊巧於鶯,故国春林足此声。” 宋 王安石 《寄蔡天启》诗:“翳林窥搏黍,藉草听批颊。” 明 杨慎 《升庵诗话·批颊》:“批颊盖鸟名,但不详为何形状耳。或曰即鵯鵊也,催明之鸟。一名夏鸡,俗名隔隥鸡。”词语解释:颧颊 拼音:quán jiá
颧骨与颊骨。借指人的面部轮廓容颜。 清 曹寅 《舅氏顾赤方先生拥书图纪》:“出像瞻拜,颧颊宛然。” 叶圣陶 《儿童节》:“ 李诚 抿着嘴,耸着颧颊,表示得意。”词语解释:梨颊 拼音:lí jiá
亦作“棃颊”。
(1).指梨实表面。 宋 陈师道 《家山晚立》诗:“遶舍苔衣积,倚墙棃颊红。”
(2).借指女子的面颊。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 胡澹庵 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 湘潭 胡氏 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傍有梨颊生微涡。’谓侍妓 黎倩 也。”词语解释:怒颊 拼音:nù jiá
鼓腮。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钩登大鮎,怒颊豕豞。”词语解释:梅颊 拼音:méi jiá
指梅花瓣。 宋 范成大 《元夕大风雨》诗之二:“冻涩笙簧犹可耐,滴皴梅颊势须嗔!”词语解释:口颊 拼音:kǒu jiá
(1).指嘴附近的部位。《艺文类聚》卷十九引 晋 孙楚 《笑赋》:“徐疾任其口颊,员合得乎机要。” 宋 苏轼 《戏用晁补之韵》:“知君忍飢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穀。”
(2).借指言语。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致仕文字为众 楚 所咻,费了无限口颊,今方得州府判押。”词语解释:腾颊 拼音:téng jiá
犹翻脸。《新唐书·李岘传》:“ 器 与 吕諲 皆齪齪文吏,操常议,不及大体,尚腾颊固争。”词语解释:颐颊 拼音:yí jiá
即腮颊。 宋 上官融 《友会谈丛·沧州节度使米信》:“供奉者形质么么,颐颊尖薄,克肖猢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 李 晕生颐颊,俯首转侧而视其履。”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叶氏姊》:“﹝ 叶氏姊 ﹞终日向空絮语,两手作支吾拒抵之状,颐颊间时有伤痕,彻夜呼号,侍婢皆不得眠。”参见“ 颐頷 ”。
词语解释:颐颔 拼音:yí hàn
(1).腮颊。 汉 无名氏 《杂事祕辛》:“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靨颐頷,位置均适。”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王大笑曰:‘駙马竟未能忘情於小女颐頷间乎?’” 宋 俞文豹 《吹剑三录》:“《易·颐卦》曰:‘舍我灵龟,观尔朶颐,凶。’灵龟,心也。颐頷肥拥如朵下垂也。从事口腹而失其良心,故凶也。” 清 沉宗骞 《芥舟学画编·相势》:“又将耳根一笔,细细对定,落準其颐頷相接之处。”参见“ 腮颊 ”。
(2).谓点头。表示同意。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上帝追摄王远知易总》:“ 远知 ( 王远知 )战悸对曰:‘ 青邱元老 ,以臣不逮,故传授焉。’老人颐頷。”词语解释:辅颊 拼音:fǔ jiá
上颔与面颊。泛指面颊。《明史·忠义传一·郁采》:“ 采 駡不輟,贼碎其辅颊而死。”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虽鎗伤辅颊,血渍重襟,犹能裹创巡营。” 章炳麟 《訄书·消极》:“言谈者寧无佗语,而颂説变革,不去於辅颊,如何其自忘邪?”词语解释:腮颊 拼音:sāi jiá
(1).指腮。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而字,《説文》象人顋颊之毛。”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她的左手托着顋颊,兴味地问:‘搞得很好吧?’”
(2).泛指面颊。《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止要姑娘眼皮儿一低。顋颊儿一热,含羞不语,这门亲事就算定规了。”词语解释:柳颊 拼音:liǔ jiá
指柳叶。因其形如面颊,故称。 唐 刘象 《早春池亭独游》诗之一:“蒲茸纔簇岸,柳颊已遮楼。”词语解释:赤颊 拼音:chì jiá
鹤的一种。《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 三国 吴 陆玑 疏:“﹝鹤﹞或有苍色者,今人谓之赤颊,当夜半鸣。”词语解释:搏颊 拼音:bó jiá
打嘴巴。《三国志·魏志·何晏传》“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 裴松之 注引《魏末传》:“﹝ 何晏 ﹞有一男,年五六岁, 宣王 遣人録之。 晏 母归藏其子王宫中,向使者搏颊,乞白活之。” 宋 吴聿 《观林诗话》:“如 半山 《观棊》诗云:‘旁观各技痒,窃议儿女囁。讳输寧断头,悔悟乃搏颊。’亦曲写人情之妙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年》:“至如 萨里干 ,资性贪愚,同恶相济,昨在 同州 ,已为 李世辅 擒缚,搏颊求哀,仅脱微命。”词语解释:頩颊 拼音:pīng jiá
泛红晕的脸颊。 宋 苏轼 《红梅》诗之三:“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词语解释:头颊 拼音:tóu jiá
脸颊。《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姑娘一见 静观 ,青头白脸,桃花般的头颊,吹弹得破的皮肉,心里也十分喜欢。”词语解释:曾颊 拼音:zēng jiá
面容丰满,颊肉若重颐。曾,通“ 层 ”。《楚辞·大招》:“曾颊倚耳,曲眉规只。” 王逸 注:“曾,重也。”词语解释:谗颊 拼音:chán jiá
犹谗口。 宋 苏过 《思子台赋》:“吁犬臺之谗颊兮,实咀毒而衔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彼若鼓其谗颊,咀毒衔锋,谓 巢由 污, 龙逢 、 比干 佞,谓 周 孔 不仁,则帝之聪明,将怒殛之矣。”词语解释:脸颊 拼音:liǎn jiá
脸的两侧。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二五:“那些粉红的花瓣也就像我所爱的姑娘的脸颊。”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五:“酒过三巡, 韩爱贞 醉了,脸颊泛出桃花色。”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啪、啪两个耳光打在女孩子的脸颊上。”词语解释:胲颊 拼音:hǎi jiá
谓口头,言谈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后世虽暂文明,而数极三五之説,传之故老,习於胲颊,故亦相沿而弗普。”词语解释:颏颊 拼音:kē jiá
犹情面,面子。 明 王穉登 《答范尧卿司马书》:“不虞公之臆间亦有 王生 也,将无 田叔 辈頦颊邪?” 明 王穉登 《与侍御朝肃书》:“门下推轂不肖者,皆 姜君 頦颊之餘也。”词语解释:频荐齿颊
总挂在嘴边词语解释:曼颊
细嫩的面颊词语解释:杏腮桃颊 拼音:xìng sāi táo jiá
同“ 杏脸桃腮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柳眉星眼,杏腮桃颊,口儿小,脚儿弓,扮得蔚贴。”词语解释:门颊 拼音:mén jiá
门旁的墙壁。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富池庙》:“復手自掷之,一堕地,一不见。俄附著於门颊上,去地数尺,屹立不坠。”词语解释:黄颊 拼音:huáng jiá
即黄颊鱼。 元 张翥 《浮山道中》诗:“一溪春水浮黄颊,满树暄风叫画眉。”参见“ 黄顙鱼 ”。
词语解释:黄颡鱼 拼音:huáng sǎng yú
鱼名。体延长,前部平扁,后部侧扁,长十余厘米。青黄色,大多有不规则褐色斑纹。生活于江湖底层。我国各地均产。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黄颡鱼》:“黄顙,无鳞鱼也。身尾俱似小鮎。腹下黄,背上青黄,腮下有二横骨,两鬚,有胃。羣游作声如轧轧。”词语解释:鼓颊 拼音:gǔ jiá
鼓起腮帮子。指说话。 元 马祖常 《饮酒》诗之五:“鼓颊説古今,证据称云为。”词语解释:弄颊 拼音:nòng jiá
鼓颊。谓动以言词。《新唐书·李轨传》:“今兴兵讨击尚为难,单使弄颊可下邪?”词语解释:披颊 拼音:pī jiá
掌嘴,打耳光。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子不语娘娘》:“又喝曰:‘掌嘴!’ 王五 自己披颊不已。”词语解释:泚颊 拼音:cǐ jiá
汗流脸颊。多表示羞愧。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庆府前后遭变》:“盖前王先赏后罚,后王先贬后褒,虽所被国典不同,总之变起意外,屈节两番,抑扬互见,言之均堪泚颊。”词语解释:犀颅玉颊 拼音:xī lú yù jiá
额角骨突出如犀,脸颊洁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轻人。 宋 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之四:“空使犀颅玉颊,长怀髯舅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