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豪平声 [háo,号呼][把持,动词][sāo][音勞。撓也,轢也。][dāo][láo liáo][详注1]翿[详注2][详注3][nào]褿[音曹。卫邑名。《诗·邶风》土国城漕。][详注4]


注1:挑 《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
注2:咎 音高。《广韵》皋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
注3:绸 音韬。《礼·檀弓》绸练设旐。《注》以练绸旗之杠。《尔雅·释天》素锦绸杠。《注》以白地锦韬旗之竿。《前汉·司马相如传》靡屈虹而为绸。《注》绸,韬也。
注4:耗 音毛。《集韵》独貌。《增韵》无也,尽也。《前汉·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注》孟康曰:谓无有毛米在者也。师古曰:孟解非也。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又通作毛。《后汉·马衍传》饥者毛食。《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
共9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韬略韬敛韬涵韬面韬迹韬籥韬蕴韬晦奇才
韬光韬精韬潜韬映韬颖韬辉韬谲韬旗
韬藏韬隐韬縢韬秘韬采韬笔韬约韬戢
韬钤韬戈韬真韬碧韬钥韬谞韬翰韬晦之计
韬晦韬世韬舌韬蓄韬轶韬眚韬光隐晦韬光敛迹
韬弓韬奇韬袖韬吟韬瑜韬符韬光韫玉韬光晦迹
韬养韬默韬树韬迹隐智韬瑕韬藉韬云韬匿
韬日韬照韬旒韬邈韬词韬光用晦韬曜含光韬光养晦
韬霞韬力韬情韬阁韬袭韬光敛彩韬湮韬光俟奋
韬韫韬伏韬弦韬鳞韬神晦迹韬牙韬晦待时韬光灭迹

词语解释:韬略  拼音:tāo lüè
(1).古代兵书《六韬》《三略》的并称。泛指兵书。 唐 张说 《河西节度副大使安公碑铭》:“幼聚童儿,必为军阵之戏;长交英俊,唯谈韜略之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四:“ 唐 自 大中 已来,以兵为戏者久矣。廊庙之上,耻言韜略。” 严复 《救亡决论》:“ 中国 武夫识字,所恃为韜略者,不逾此种。”
(2).借指谋略,计谋。《旧唐书·越王係传》:“ 越王 係 幼禀异操,夙怀韜略,负 东平 之文学,藴 任城 之智勇。”《水浒传》第七六回:“枢相素读兵书,深知韜略。”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 常明义 有点韬略,是佃户当中的‘军师’,经常琢磨些对付 白眼狼 的点子。”
词语解释:韬光  拼音:tāo guāng
(1).敛藏光采。 汉 孔融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 ,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 ,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 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 ,亦省称 韬光 。 清 周準 《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 ,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
词语解释:韬藏  拼音:tāo cáng
隐藏;包藏。 五代 齐己 《渚宫自勉》诗之一:“形容侵老病,山水忆韜藏。” 宋 欧阳修 《〈仲氏文集〉序》:“而独韜藏抑鬱,久伏而不显者,盖其不苟屈以合世。”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既承洞察,焉敢韜藏?” 清 戴名世 《〈刘退菴先生稿〉序》:“而先生之韜藏自晦,其奇为世人所不识者,又岂特此而已也耶。”
词语解释:韬钤  拼音:tāo qián
(1).古代兵书《六韬》《玉钤篇》的并称。后因以泛指兵书。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赵蕤 者, 梓州 盐亭县 人也,博学韜鈐,长於经世。”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宋令文 、 彭博通 徒鬭气力,而不习韜鈐。”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一班儿晓夜习韜鈐,磨新剑,著先鞭,估量着直捣到 长山 、 黑水 边。”
(2).借指用兵谋略。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应制》诗:“礼乐逢明主,韜鈐用老臣。” 清 王韬 《拟上当事书》:“ 湘 军、 淮 军夙称劲旅,统兵大员皆身经百战之名将,久嫺行阵,深諳韜鈐。”
(3).借指武将。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凡縉绅之家,韜鈐之族……概无诛求,以示宽厚。”
词语解释:韬晦  拼音:tāo huì
(1).指光芒收敛。《梁书·张充传》:“顷日路长,愁霖韜晦,凉暑未平,想无亏摄。” 清 郑燮 《夜光木歌》:“白日韜晦,宵暗晶明。”
(2).借指才能行迹隐藏不露。《旧唐书·宣宗纪》:“常梦乘龙升天,言之於 郑后 ,乃曰:‘此不宜人知者,幸勿復言。’歷 大和 、 会昌 朝,愈事韜晦。羣居游处,未尝有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既归,益自韜晦,读书不出,一跛嫗执炊而已。” 邹韬奋 《经历》八:“在那篇说教里特别提到我的名字,说我好得不得了,除学识是怎样怎样的精研通达外,性情又是怎样怎样的谦逊韬晦。”
词语解释:韬弓  拼音:tāo gōng
将弓放进盛弓袋。谓携带兵器。《诗·周颂·时迈》“载櫜弓矢” 唐 孔颖达 疏:“櫜者,弓衣,一名韜。故内弓於衣谓之韜弓。” 清 钱谦益 《〈孙楚惟诗稿〉序》:“ 楚惟 以佳公子韜弓珥笔,跃马以从。”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 长安城 头挥羽扇,卧甲韜弓不忘战。”
词语解释:韬养  拼音:tāo yǎng
韬,韬光;养,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劝君韜养待徵招,不用雕琢愁肝肾。”
词语解释:韬日
日光隐藏
词语解释:韬霞  拼音:tāo xiá
掩盖霞光。谓失去彩色的光芒。
词语解释:韬韫  拼音:tāo yùn
怀藏;蕴含。《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韜韞儒墨,潜化傍流,畅于殊俗。”
词语解释:韬敛  拼音:tāo liǎn
敛藏。 明 文徵明 《太傅王文恪公传》:“晚益韜敛,以踰越为戒。”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并跋》:“日丽乎天而含於地,见乎南而潜乎北,故其韜敛而若无所事者,所以厚畜其力而用其壮者也。”
词语解释:韬精  拼音:tāo jīng
(1).掩藏才华。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刘参军》:“韜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之十:“沉饮似韜精,佯狂非畏患。”
(2).隐藏光芒。 明 刘基 《圣人出》诗:“阴灵韜精星灭芒,群氛辟易归大荒。”
词语解释:韬隐  拼音:tāo yǐn
隐藏不露。《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若用之,当令外自韜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能韜隐其质,故致全性也。”
词语解释:韬戈  拼音:tāo gē
收藏兵器。引申指息兵。《晋书·慕容德载记》:“此志未遂,且韜戈耳。”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方当偃伯于灵臺,韜戈于武库。”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韜戈制胜,舞 舜 戚于两阶。”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特勒大酋,韜戈款塞。”
词语解释:韬世  拼音:tāo shì
谓度量大。《文选·潘岳〈寡妇赋序〉》:“ 乐安 任子咸 ,有韜世之量。” 李善 注:“《广雅》曰:韜,藏也。言度之大,包藏一世也。”
词语解释:韬奇  拼音:tāo qí
谓怀藏奇才。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 淮阴 隐勇於跨下,不损其龙跃而虎视也; 应侯 韜奇於溺簀,不妨其鸞翔而凤起也。”一本作“鞱奇”。
词语解释:韬默  拼音:tāo mò
隐匿沉默。 明 文徵明 《谢李宫保书》:“至於怀珍抱奇,道义自将者,方且韜默远名,人又乌得而知之哉!”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明内阁诸臣》:“ 景泰 诸臣,因人碌碌;强者恣睢,弱者韜默。”
词语解释:韬照  拼音:tāo zhào
犹韬映。谓掩藏才智、行迹。 唐 顾况 《归阳萧寺作诗》:“韜照多密用,为君吟此篇。”
词语解释:韬力  拼音:tāo lì
谓蕰藏勇力。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方城》:“王师嶷嶷,熊羆是式。衔勇韜力,日思予殛。”
词语解释:韬伏  拼音:tāo fú
犹藏匿。《后汉书·申屠蟠传赞》:“韜伏明姿,甘是堙曖。”
词语解释:韬涵  拼音:tāo hán
包含;蕴蓄。 唐 柳宗元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韜涵太虚,澹灧里閭。” 清 刘大櫆 《郑山子诗序》:“其胸中之所有,韜涵侵渍,既无以窥其涯涘,独其文章可传於世。”
词语解释:韬潜  拼音:tāo qián
隐匿潜伏。 唐 张仲甫 《雷赋》:“或殷轔而鼓作,或灭没而韜潜。”
词语解释:韬縢  拼音:tāo téng
封藏。 宋 张舜民 《京兆安汾叟赴辟临洮幕府南舒李君自画阳关图并诗以送行浮休居士为继其后》诗:“酒阑童僕各辞亲,结束韜縢意气振。”
词语解释:韬真  拼音:tāo zhēn
指隐居。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 南昌 晦跡,共 梅福 而齐衡;左部韜真,与 乔玄 而等列。”
词语解释:韬舌  拼音:tāo shé
缄口不言。 唐 杜牧 《感怀诗》:“韜舌辱壮心,叫閽无助声。”
词语解释:韬袖  拼音:tāo xiù
古代射猎用的皮护臂。
词语解释:韬树  拼音:tāo shù
深藏地下的树。谓千年老树。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望石门》诗:“埋冰或百年,韜树必千祀。” 钱仲联 集注引 黄节 曰:“《广韵》:‘韜,藏也。’按:埋冰、韜树,言其深。”
词语解释:韬旒  拼音:tāo liú
犹垂旒。帝冕前后垂下的玉串。借指皇帝。 唐 许敬宗 《奉和元日应制》:“待旦敷玄造,韜旒御紫宸。”
词语解释:韬情  拼音:tāo qíng
谓隐藏实情。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多智韜情,权在譎略,失在依违。”
词语解释:韬弦  拼音:tāo xián
藏起弓箭。指息兵停战。 晋 张协 《七命》:“论最犒勤,息马韜弦。”
词语解释:韬面
遮面
词语解释:韬映  拼音:tāo yìng
掩藏光芒。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列宿掩縟,长河韜映。”《旧唐书·刘洎传》:“综宝思於天文,则长河韜映;摛玉字於仙札,则流霞成彩。”
词语解释:韬秘  拼音:tāo mì
隐藏不露。 明 宋濂 《郑景彝传》:“ 景彝 亦自韜祕,絶不与人交。”
词语解释:韬碧  拼音:tāo bì
失去青碧之色。谓(大雪)覆盖青山。 唐 许敬宗 《奉和喜雪应制》:“连山分掩翠,绵霄远韜碧。”
词语解释:韬蓄  拼音:tāo xù
隐藏不露。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平生所韜蓄,到死不开豁。” 明 唐顺之 《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岂公善韜蓄,以为既隐矣,不欲以言自文耶?”
词语解释:韬吟  拼音:tāo yín
谓停止吹奏。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叶笙鏞之律吕,参钟石之经纬,於是凤簫輟吹,龙笛韜吟。”
词语解释:韬迹隐智  拼音:tāo jì yǐn zhì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迹隐智,以密其外。”
词语解释:韬邈  拼音:tāo miǎo
谓隐退远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策 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歆 既无 夷 皓 韜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
词语解释:韬阁  拼音:tāo gé
收藏,搁置。 汉 焦赣 《易林·屯之临》:“家给人足,颂声并作,四夷宾伏,干戈韜阁。”
词语解释:韬鳞  拼音:tāo lín
鱼潜于深水。比喻人隐退深藏。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羣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韜鳞括囊。”
词语解释:韬迹  拼音:tāo jì
隐藏踪迹。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禪师括囊泉石,韜跡烟霞。”《明史·刘基传》:“ 基 惊起称民,谢去,终不復见。其韜跡如此,然究为 惟庸 所中。”
词语解释:韬颖  拼音:tāo yǐng
谓藏起刀剑。 明 唐顺之 《日本刀歌》:“古来神物用有时,且向囊中试韜颖。”
词语解释:韬采  拼音:tāo cǎi
隐藏美丽的光泽。比喻埋没才华。《隋书·炀帝纪上》:“汇芳寂寞,投竿罕至,岂美璞韜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
词语解释:韬钥  拼音:tāo yào
藏起管笛。指停止奏乐。
词语解释:韬轶  拼音:tāo yì
超过;凌越。《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跨蹍 昌姬 ,韜軼 炎汉 。” 张铣 注:“韜,藏;軼,过也。言 齐 帝之德,踰越蹍蹋於 文王 ;怀藏超过於 炎汉 也。”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圣 唐 照临万方,韜軼 三代 。”
词语解释:韬瑜  拼音:tāo yú
谓藏匿玉般的光彩。 唐 李德裕 《知止赋》:“徙奇树於 台岭 ,隐翠叶而垂珠,得怪石於 震泽 ,耸青岑而韜瑜。”
词语解释:韬瑕  拼音:tāo xiá
掩盖玉的疵病。谓隐瞒瑕过。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媿韜瑕而举秀,竢新命於 衡阳 ,费薪芻於馆候。”
词语解释:韬词  拼音:tāo cí
不写作诗文。谓停笔。 南朝 梁简文帝 《上大法颂表》:“况廼道出百非,义高 三代 ,而可阁笔韜词,咏歌不作者也。”
词语解释:韬袭  拼音:tāo xí
珍藏。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八四:“琅函锦篋深韜袭,留付 松阴 后辈看。”
词语解释:韬神晦迹  拼音:tāo shén huì jì
谓隐藏踪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 高祖文皇帝 ,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韜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词语解释:韬籥  拼音:tāo yuè
藏起管笛。指停止奏乐。 晋 潘岳 《笙赋》:“弛絃韜籥,彻塤屏箎。”
词语解释:韬辉  拼音:tāo huī
谓不显露才华。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故乃 宋伟 、 緑珠 之好声, 文君 、 慎女 之清角,尚掩面而不前,言韜辉而耻学。”
词语解释:韬笔  拼音:tāo bǐ
藏笔。指不写文章。《晋书·王接传》:“而识智之士钳口韜笔,祸败日深,如火之燎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昔 潘勗 锡 魏 ,思摹经典;羣才韜笔,乃其骨髓峻也。”
词语解释:韬谞  拼音:tāo xū
掩藏才谋。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智意之人,以原意为度,故能识韜諝之权,而不贵法教之常。”
词语解释:韬眚  拼音:tāo shěng
谓不再为患。 唐 陈子昂 《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枯竹由其再生,蝗虫为之韜眚。”
词语解释:韬符  拼音:tāo fú
古代兵书《六韬》《阴符经》(一说《阴符经》为道书)的并称。泛指兵书。 清 冯桂芬 《方恬庵先生家传》:“士大夫优游太平,口不读韜符,手不习弓矢。”
词语解释:韬藉  拼音:tāo jiè
指衬垫包裹物品的布、缎之类东西。 明 宋濂 《送钱允一还天台诗》:“天使持书往徵取,有翁橐负来丹墀。鞠躬俯伏再拜起,旋解韜藉重重披。”
词语解释:韬光用晦  拼音:tāo guāng yòng huì
同“ 韜光养晦 ”。 唐 黄滔 《知白守黑赋》:“圣人所以立言於彼,垂训於后,将令学者得韜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衒实矜华之丑。”
词语解释:韬光敛彩  拼音:tāo guāng liǎn cǎi
收敛光采。比喻隐匿才华,无声无息。 明 宋濂 《史处士墓版文》:“贵与富岂专萃吾一门耶……自是益韜光敛彩,击情山水间。”
词语解释:韬牙  拼音:tāo yá
藏匿齿牙。谓不显露凶相。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若乃耀灵翳景於云表,则丽天之明不著;哮虎韜牙而握爪,则搏噬之捷不扬。”
词语解释:韬蕴  拼音:tāo yùn
掩藏。 宋 司马光 《二先札子》:“陛下上畏皇太后之严,欲尽人子之礼,避专命之嫌,韜藴聪明,未敢施设。”
词语解释:韬谲  拼音:tāo jué
怀藏诡诈。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韜譎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
词语解释:韬约  拼音:tāo yuē
谓隐退。 明 文徵明 《谢李宫保书》:“若夫怀藏道德,抱节守贞,某实非其人;即其人,将自韜约远引,不令公知矣。”
词语解释:韬翰  拼音:tāo hàn
犹韬笔。谓不写作。 南朝 梁 刘孝绰 《答湘东王书》:“韜翰吮墨,多歷寒暑。”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梁元帝萧绎》:“听讼之暇,众艺之餘,时遇挥毫,造化惊絶,足使 荀 卫 阁笔, 袁 陆 韜翰。”
词语解释:韬光隐晦  拼音:tāo guāng yǐn huì
同“ 韜光养晦 ”。 郭沫若 《〈虎符〉附录·写作缘起》:“这也与其说是由于 信陵君 的悲观、失望而至于消极,倒宁可说是由于 魏王 的猜忌、残忍,而使他不得不韬光隐晦的。”
词语解释:韬光韫玉  拼音:tāo guāng yùn yù
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隶释·汉小黄门谯敏碑》:“君商时度世,引己倍权,守静彻冗,韜光韞玉,以远悔咎。”
词语解释:韬云  拼音:tāo yún
谓凌驾云霞之上。 唐 骆宾王 《上廉察使启》:“源控玉轮,激神涛而涵地;基疏金闕,驾飞岊而韜云。”
词语解释:韬曜含光  拼音:tāo yào hán guāng
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 明 何景明 《七述》:“出则施声教,欵遐荒,臻盛美,流休祥;处则韞匵深藏,韜曜含光。”
词语解释:韬湮  拼音:tāo yān
埋没。 宋 王安石 《贺章参政启》:“久於韜湮,乃遇明主。”
词语解释:韬晦待时  拼音:tāo huì dài shí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茅盾 《蚀·动摇六》:“辛亥那年 国光 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词语解释:韬晦奇才  拼音:tāo huì qí cái
指怀抱非常之才而隐匿不仕的人。 唐 朝征召贤士有“韜晦奇才”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朱放》:“ 贞元 二年,詔举韜晦奇才。詔下聘礼,拜左拾遗,不就。” 傅璇琮 校笺引 徐松 《登科记考》卷十二:“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 朱放 。”
词语解释:韬旗  拼音:tāo qí
收藏军旗。谓息兵罢战。《晋书·王鉴传》:“卷甲韜旗,广农桑之务,播愷悌之惠,除烦苛之赋。”
词语解释:韬戢  拼音:tāo jí
收藏;敛藏。 前蜀 杜光庭 《罗天普告词》:“五兵韜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韜戢干戈。” 明 李东阳 《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韜戢,卜居山中。”
词语解释:韬晦之计  拼音:tāo huì zhī jì
谓收敛锋芒,隐蔽才华意图,待时而起的计谋。《三国演义》第二一回:“ 玄德 也防 曹操 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韜晦之计。”
词语解释:韬光敛迹  拼音:tāo guāng liǎn jì
同“韜光晦蹟”。 明 袁宏道 《德山麈谭》:“学道人须是韜光敛跡,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若逞才华,求名誉,此正道之所忌。”
词语解释:韬光晦迹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ì
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太平御览》卷六五六引《高僧传》:“释 僧同 ,韜光晦迹,人莫能知,居 寒山 。”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一折:“我和你韜光晦迹老山中,煞强如齐家治国平天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韜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亦作“ 韜光晦跡 ”。《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韜光晦跡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於泥土之中。”
见“ 韜光晦迹 ”。
词语解释:韬匿  拼音:tāo nì
敛藏;隐藏。谓不为人所知。《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六年》:“ 太和 以后,益自韜匿,羣居游处,未尝发言。” 明 文徵明 《胡参议传》:“﹝ 胡 ﹞生平寡与,既归,益事韜匿。” 林纾 《与魏季渚太守书》:“干济之士,先求韜匿,愿执事留意焉。”
词语解释:韬光养晦  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
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荡寇志》第七六回:“贤侄休怪老夫説,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你此去,须韜光养晦,再看天时。” 郑观应 《〈盛世危言〉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韜光养晦。”
词语解释:韬光俟奋  拼音:tāo guāng sì fèn
谓掩藏才智,待时奋起。《晋书·慕容垂载记》:“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韜光俟奋耳。”
词语解释:韬光灭迹  拼音:tāo guāng miè jì
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太平广记》卷四九二引 唐 无名氏 《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韜光灭跡,易姓变名,避仇於 新平 真寧县 安村 。”
共9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