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铜鞮 拼音:tóng dī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词语解释:铜鞮曲 拼音:tóng dī qǔ
即《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 沉约 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词语解释:白铜鞮 拼音:bái tóng dī
(1).见“ 白铜蹄 ”。
(2).见“ 白铜堤 ”。
词语解释:白铜蹄 拼音:bái tóng tí
亦作“ 白铜鞮 ”。 南朝 梁 歌谣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 唐 李涉 《汉上偶题》诗:“今日 汉江 烟树尽,更无人唱《白铜鞮》。”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小妇劝杯酒,能唱《白铜鞮》。”
词语解释:白铜堤 拼音:bái tóng dī
古代 襄阳 境内 汉水 堤名。 唐 刘禹锡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 汉水 青山郭, 襄阳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春》之一:“ 白铜堤 下烟苍苍,林端细蕊参差香。”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之四:“緑树藏鶯鶯正啼,柳丝斜拂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词语解释:东鞮 拼音:dōng dī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黄支 之南, 大夏 之西, 东鞮 北女 ,来贡其珍。” 南朝 齐 王融 《上北伐图疏》:“ 东鞮 献舞,南辫传歌, 羌 僰 踰山, 秦 屠 越海。”词语解释:狄鞮 拼音:dí dī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 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韦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词语解释:若鞮 拼音:ruò dī
匈奴语“孝”的意思。词语解释:络鞮 拼音:luò dī
皮制长筒靴。鞮,革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履考》:“《急就章》…… 徐氏 云:鞮亦履,今胡人履连脛,谓之络鞮。”词语解释:象寄译鞮 拼音:xiàng jì yì dī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词语解释:译鞮 拼音:yì dī
翻译。《辽史·陈昭衮传》:“工译鞮,勇而善射。”参见“ 译象 ”。
词语解释:译象 拼音:yì xiàng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 越雋 至 夔 巫 百舍,而同於 蜀 语; 宜章 隔 乐昌 一领,而动资译象。文之判代,亦犹是矣。”参见“ 象胥 ”。词语解释:象鞮 拼音:xiàng dī
见“ 象寄译鞮 ”。
词语解释:象寄译鞮 拼音:xiàng jì yì dī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诗:“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词语解释:鞔鞮 拼音:mán dī
皮鞋。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及其后则綦下不借,鞔鞮革舄。”词语解释:革鞮 拼音:gé dī
皮鞋。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贱骑绳控,革鞮皮廌而已。”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下堂寻革鞮,革鞮忽已失。”词语解释:寄鞮 拼音:jì dī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清 蒋平阶 《送李分虎之滇黔》诗:“荒服开州郡,穷边走寄鞮。”参见“ 寄象 ”。
词语解释:寄象 拼音:jì xiàng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