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鞮汗 拼音:dī hàn
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隋 薛道衡 《出塞》诗之二:“长驱鞮汗北,直指 夫人城 ;絶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词语解释:鞮靺 拼音:dī mò
古代少数民族的乐舞。 唐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骠国乐》:“史馆书为朝贡传,太常编入鞮靺科。”词语解释:鞮译 拼音:dī yì
(1).“狄鞮”和“译”,原为古代把西方、北方地区少数民族语言译成汉语的译官.后亦指歌词已译成汉语的少数民族的乐曲。《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匭牘相寻,鞮译无旷。” 张铣 注:“言四夷献乐,译言岁时不旷也。” 唐 司空图 《成均讽》:“鱼龙息曼衍之陈,鞮译沮兜离之献。”
(2).引申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或外国的语言。 黄人 《〈清文汇〉序》:“劬古并治鈐符,著书旁通鞮译。”
(3).借指少数民族。 南朝 齐 谢朓 《元会曲》:“珪贄纷成序,鞮译憬来思。” 唐 李德裕 《上尊号玉册文》:“故名王结髮,冠带入臣, 坚昆 稽首,鞮译来献。” 陈去病 《出塞望蒙古》诗:“非徒鶩鞮译,将使明彝伦。”
(4).泛指边远地区。 唐 张说 《开元正历握乾符颂》:“鞮译穷天,琛维尽地。”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神威交鬯於遐荒,德教诞敷於鞮译。” 清 查慎行 《拟玉泉山大阅二十韵》:“鞮译销氛气,风云蓄睿謨。”参见“ 鞮译象寄 ”。
词语解释:鞮译象寄 拼音:dī yì xiàng jì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其业之精也,则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译象寄之语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为国家天下之用者,能贯而通之。”词语解释:鞮鍪 拼音:dī móu
亦作“ 鞮瞀 ”。 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 孙诒让 间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与甲连文。”《文选·扬雄〈长杨赋〉》:“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 李善 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择乡兵为四军罗苴子,戴朱鞮鍪,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词语解释:鞮译象寄 拼音:dī yì xiàng jì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其业之精也,则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译象寄之语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为国家天下之用者,能贯而通之。”词语解释:鞮瞀 拼音:dī mào
见“ 鞮鍪 ”。
词语解释:鞮鍪 拼音:dī móu
亦作“ 鞮瞀 ”。 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 孙诒让 间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与甲连文。”《文选·扬雄〈长杨赋〉》:“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 李善 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择乡兵为四军罗苴子,戴朱鞮鍪,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词语解释:鞮革 拼音:dī gé
皮制的鞋。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词语解释:鞮象 拼音:dī xiàng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词语解释:鞮芬 拼音:dī fēn
古代 西域 香名。 汉 张衡 《同声歌》:“洒扫清枕蓆,鞮芬以狄香。”《拜经楼诗话》卷三引《虫获轩笔记》:“《王制》:‘西方曰狄鞮。’古诗中所谓迷迭、兜纳诸香,大都出於 西域 。故曰‘鞮芬、狄香。’鞮芬即狄香,重言之者,古人常有此文法。”词语解释:鞮寄 拼音:dī jì
翻译。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馀论》:“彼同文馆等之设,其原奏档案,所称不过以交涉日伙,鞮寄需人,思通其语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繙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苏曼殊 《〈拜伦诗选〉自序》:“自餘译者,浇淳散朴,损益任情,寧足以胜鞮寄之任。”词语解释:鞮鞻 拼音:dī lóu
(1).鞮鞻氏。《文选·左思〈魏都赋〉》:“鞮鞻所掌之音,韎昧任禁之曲。” 吕向 注:“鞮鞻,乐官,掌四夷乐。”
(2).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白翎雀》:“《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 会稽 张思廉 宪 作歌以咏之曰:‘真人一统开正朔,马上鞮鞻手亲作。’”词语解释:鞮鞻氏 拼音:dī lóu shì
古代掌管少数民族歌舞的乐官名。《周礼·春官·鞮鞻氏》:“鞮鞻氏掌四夷之乐,与其声歌。”词语解释:鞮鞪 拼音:dī móu
即鞮鍪。《汉书·韩延寿传》:“被甲鞮鞪居马上。” 颜师古 注:“鞮鞪即兜鍪。”参见“ 鞮鍪 ”。
词语解释:鞮鍪 拼音:dī móu
亦作“ 鞮瞀 ”。 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 孙诒让 间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与甲连文。”《文选·扬雄〈长杨赋〉》:“鞮鍪生蟣蝨,介胄被霑汗。” 李善 注:“鞮鍪即兜鍪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择乡兵为四军罗苴子,戴朱鞮鍪,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词语解释:鞮海 拼音:dī hǎi
匈奴 中 私渠比鞮海 的省称。在今 蒙古 境内。 汉和帝 时 窦宪 击 匈奴 ,战于 稽落山 ,追临 私渠比鞮海 ,即此。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夫以公之奇胲在握,披靡无前,佐 路伏波 ,而驶驾楼船;随 竇车骑 ,而远临 鞮海 。”参阅《后汉书·窦宪传》 李贤 注。词语解释:鞮屦 拼音:dī jù
(1).革履。《礼记·曲礼下》:“鞮屨,素簚。” 孙希旦 集解:“鞮屨,革履也。”一说,指没有装饰的草鞋。参阅 郑玄 注、 孔颖达 疏。
(2).古代少数民族的舞鞋。以皮革制成。《周礼·春官·序官》“鞮鞻氏” 汉 郑玄 注:“鞻读为屨。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时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 孙诒让 正义:“盖凡舞履皆用革,而四夷舞屝尤殊异……故以名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