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首字词组
鞋底鞋袜鞋脚钱鞋口鞋带鞋头鞋拔鞋袜
鞋子鞋样鞋鞓鞋匠鞋底板鞋油鞋弓袜浅 
鞋跟鞋踪鞋襻鞋粉鞋后跟鞋扣鞋弓袜小 
鞋脚鞋帮鞋脚手鞋篮鞋掌鞋皮鞋杯 
鞋尖鞋面鞋鞢鞋扇鞋刷鞋片鞋楦 
鞋里鞋脸鞋底鱼鞋山鞋套鞋爿鞋拽靶儿 

词语解释:鞋底  拼音:xié dǐ
(1).鞋的着地部分。
(2).指鞋底板。 艾芜 《手》:“母亲在灯下纳鞋底。” 王隐菊 等《旧都三百六十行·卖花样子的》:“她们一面看摊,一面坐着小板凳纳鞋底子。”
(3).指文章遭浓墨涂抹之处。 宋 温革 《隐窟杂志》:“ 杨文公 有重名於世,常因草制为执政者多所点窜, 杨 甚不平,因取藳上涂抹之处以浓墨傅之,就加为鞋底样,题其旁曰:‘世业 杨 家鞋底。’或问其故,乃曰:‘是他别人脚迹。’当时传以为嗢噱。自后舍人行词遇涂抹者,必相謔云:‘又遭鞋底。’”
词语解释:鞋子  拼音:xié zǐ
鞋的通称。 五代 和凝 《采桑子》词:“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对着那一双四寸有餘的金莲儿,穿着双藕色小鞋子,颜色配合得十分匀衬。” 沉从文 《边城》二:“白日里无事,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
词语解释:鞋跟  拼音:xié gēn
指鞋帮的后部。亦指鞋底的后部。 戴望舒 《旅思》诗:“故乡芦花开的时候,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如:把鞋跟拔起来。
词语解释:鞋脚  拼音:xié jiǎo
鞋袜之类。《金瓶梅》第七回:“妇人道:‘莫不奴的鞋脚,也要瞧不成?’”《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嫂子抢了一包被褥、衣裳、鞋脚,抱着哭哭啼啼,反往后走。”《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今日我连这东西,合你的素衣裳以至铺盖鞋脚,我都带来了……原来 汉 军人家的服制甚重,多与 汉 礼相同,除了衣裙,甚至鞋脚都用一色白的。”
词语解释:鞋尖  拼音:xié jiān
鞋头。《金瓶梅》第二九回:“要做一双大红素段子白綾平底鞋儿,鞋尖上扣绣鸚鵡摘桃。” 沉从文 《边城》二:“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参见“ 鞋头 ”。
词语解释:鞋头  拼音:xié tóu
(1).鞋尖。鞋的前部。《金瓶梅》第四回:“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祗一捏。”
(2).做鞋的零碎布料。秧歌剧《货郎担》:“满箱的杂货,一样又一样:白布、蓝布、直贡呢、丝缎、鞋头、网面、五色洋线。”
词语解释:鞋里  拼音:xié lǐ
鞋的衬里
词语解释:鞋袜  拼音:xié wà
见“ 鞋袜 ”。
词语解释:鞋样  拼音:xié yàng
做鞋的图样
词语解释:鞋踪  拼音:xié zōng
鞋印。指足迹。 五代 齐己 《寄韩蜕秀才》诗:“松门高不似侯门,蘚逕鞋踪触处分。”
词语解释:鞋帮  拼音:xié bāng
亦作“鞵帮”。 鞋的鞋底以外的部分;亦专指鞋的两侧面。《红楼梦》第三二回:“纔説了会子閒话儿,又瞧了会子我前日粘的鞋帮子,明日还求他做去呢。” 清 张韬 《戴院长神行蓟州道》:“头直上茜红花压帽簷低,脚底下鸭青云镇鞵帮细。”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鞋杯词》:“切不可指甲儿掐坏了云头,口角儿漏湿了鞋帮。” 沙汀 《卢家秀》:“到了十二三岁,她经常得照管大的一个兄弟,背上背个小的,一面做鞋帮子。”
词语解释:鞋面  拼音:xié miàn
鞋帮。也指鞋帮的面料。《金瓶梅》第七回:“毛青鞋面布,俺每问他贾,定就三分一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随后 卜 家第二个儿子 卜信 ,端了一个箱子,内里盛的是新娘子的针綫鞋面。” 艾芜 《左手行礼的兵士》:“鞋面是黑色哔叽做的。”
词语解释:鞋脸  拼音:xié liǎn
鞋帮的上部和前部。
词语解释:鞋脚钱  拼音:xié jiǎo qián
跑腿费;辛苦费。 明 无名氏 《女学士》第一折:“这厮酸寒襤褸真贫苦,着甚賷发鞋脚钱。”《金瓶梅》第九五回:“ 月娘 管待了酒饭,每人与了一两银子鞋脚钱。”
词语解释:鞋鞓  拼音:xié tīng
鞋带。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遇母》:“不载香车稳,趿的鞋鞓断。”
词语解释:鞋襻  拼音:xié pàn
鞋帮上用以系扣的物件。 沙汀 《开会》:“他身材不高,衣着朴素,足下穿着一双附有鞋襻的家制布鞋。”
词语解释:鞋脚手  拼音:xié jiǎo shǒu
鞋子。《金瓶梅》第七一回:“ 王经 道:‘是家中做的两双鞋脚手。’”
词语解释:鞋鞢
造鞋时所用的木制鞋型
词语解释:鞋底鱼  拼音:xié dǐ yú
比目鱼的别名。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比目鱼,南人谓之鞋底鱼, 江 淮 谓之拖沙鱼。”参见“ 比目鱼 ”。
词语解释:比目鱼  拼音:bǐ mù yú
(1).鳒、鲆、鲽、鳎、舌鳎等鱼类的统称。这几种鱼身体皆扁平而阔,成长后两眼逐渐移到头部的一侧,平卧在海底。又名鳒、魪、魼、鞋底鱼、婢簁鱼、奴屩鱼、板鱼、箬叶鱼、偏口鱼、拖沙鱼等。《尔雅·释地》:“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鰈。”《史记·封禅书》:“东海致比目之鱼。”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四·比目鱼》:“比,并也。鱼各一目,相并而行也。”
(2).旧说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故古代常用以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或朋友。 宋 梅尧臣 《八月二十二日回过三沟》诗:“不见沙上双飞鸟,莫取波中比目鱼。” 元 徐琰 《一枝花·间阻》套曲:“再几时能够那柔条儿再接上连枝树?再几时能够那暖水儿重温活比目鱼?” 明 张居正 《答石麓李相公书》:“昔为比目鱼,今作纷飞鸟,人生聚散离合,可胜嘆哉!”
词语解释:鞋口  拼音:xié kǒu
(1).鞋帮的上缘。《中国歌谣资料·小妹做鞋送情人》:“鞋口锁成鱼脊梁,后跟锁成鱼眼睛。”
(2).指鞋帮上缘的前面部分。如:方鞋口,尖鞋口。
词语解释:鞋匠  拼音:xié jiàng
以制鞋或修鞋为职业的小手工业者。俗称皮匠。
词语解释:鞋粉  拼音:xié fěn
擦在鞋面上用的粉,有各种颜色。
词语解释:鞋篮  拼音:xié lán
鞋形的篮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刚转了个弯,忽见路旁站着一个年轻男子,手里抱着一个铺盖,地下还放着一个鞋篮。”
词语解释:鞋扇  拼音:xié shàn
没有缝的鞋帮。鞋帮一双四扇,故称。《金瓶梅》第二九回:“拿着针线筐儿,往翡翠轩臺基儿上坐着,描画鞋扇。”《金瓶梅》第二九回:“三人一处坐下,拿起鞋扇,你瞧我的,我瞧你的,都瞧了一遍。”
词语解释:鞋山  拼音:xié shān
即 江西 九江 大孤山 的别称。山形似鞋,故称。 明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西三·九江府》:“ 大孤山 在府东南四十里……西面洪涛,一峯独耸。 唐 顾况 云:‘ 大孤山 尽 小孤 出’,盖 彭泽 之 小孤山 与此山相望也。山形似鞋,一名 鞋山 。 明 初 陈友谅 败於 康郎山 ,欲退保 鞋山 ,即此。”参见“ 大孤山 ”。
词语解释:大孤山  拼音:dà gū shān
山名。在 江西省 鄱阳湖 出口处。又名 鞋山 。 唐 顾况 《小孤山》诗:“ 大孤山 远 小孤 出,月照 洞庭 归客船。”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九江府·德化县》:“ 大孤山 在府东南四十里 彭蠡湖 中,与 南康府 分界,西南洪涛,一峯独耸……山形似鞋,一名 鞋山 。”参见“ 大姑 ”。
词语解释:大姑  拼音:dà gū
(1).山名,即 大孤山 ,在 江西 鄱阳湖 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二:“ 西江 中有两山孤拔,号大者为 大孤 ,小者为 小孤 ……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艷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双髻道人》:“ 康郎 、 大姑 ,似螺嵌冰盘;万点风帆,若蝇矢集镜。”参见“ 大孤山 ”。
(2).称夫之姐。
词语解释:鞋带  拼音:xié dài
亦作“鞵带”。 穿鞋时用来把鞋系紧的带子。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小经纪》:“帽儿、鞵带、脩皮鞵。”
词语解释:鞋底板  拼音:xié dǐ bǎn
布鞋底的原坯。又称鞋底子。 沙汀 《风浪》:“﹝ 申大嫂 ﹞接着摸出鞋底板来,只管纳她的鞋底去了。”
词语解释:鞋后跟  拼音:xié hòu gēn
同“鞋跟”
词语解释:鞋跟  拼音:xié gēn
指鞋帮的后部。亦指鞋底的后部。 戴望舒 《旅思》诗:“故乡芦花开的时候,旅人的鞋跟染着征泥。”如:把鞋跟拔起来。
词语解释:鞋掌  拼音:xié zhǎng
钉或缝在鞋底前后的补钉。 清 蒲松龄 《增补幸云曲》第十四回:“那鞋掌子印着那澁道上边嗤的一声,抓下来了半边,走一步刮打一声。” 王隐菊 等《旧都三百六十行·皮匠》:“缝鞋的,俗称皮匠,以修旧鞋为主。所做之活,除缝绽外,还有钉前后鞋掌,钉偏掌,打虎皮头等。”
词语解释:鞋刷  拼音:xié shuā
用毛、棕、塑料丝等制成的清除鞋面脏物的用具。
词语解释:鞋套  拼音:xié tào
一种形似鞋靿,覆盖在鞋子或靴子上面的套子,用于防护或保温。 安柯钦夫 《在冬天的牧场上》:“从她翻毛的‘达哈’下面露出油亮的牛皮马靴,外面是翻毛的山羊皮鞋套。”
词语解释:鞋头  拼音:xié tóu
(1).鞋尖。鞋的前部。《金瓶梅》第四回:“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祗一捏。”
(2).做鞋的零碎布料。秧歌剧《货郎担》:“满箱的杂货,一样又一样:白布、蓝布、直贡呢、丝缎、鞋头、网面、五色洋线。”
词语解释:鞋油  拼音:xié yóu
擦在皮鞋或其它皮革制品上面使发光泽并起保护作用的蜡状物。
词语解释:鞋扣  拼音:xié kòu
一种通常为黑色而有光泽的球形钮扣,用来扣紧鞋子
词语解释:鞋皮  拼音:xié pí
鞋片。 茅盾 《有志者》:“他夫人的脚步声从房门外来了,--是夫人的脚步声,决不会错。老是像拖着鞋皮--拖噜拖噜。”
词语解释:鞋片  拼音:xié piàn
指当拖鞋穿时的布鞋,鞋面的后半部分贴在鞋底上。 老舍 《牺牲》:“他蹋拉着鞋片,穿着短衣,看着很自在;我想他大概是没有功课。”
词语解释:鞋爿  拼音:xié pán
鞋片。《中国歌谣资料·养媳妇》:“养媳妇,苦弗过,倒拖鞋爿嘎刮婆。”
词语解释:鞋拔  拼音:xié bá
穿鞋工具,形如匙。穿较紧的鞋时,放在鞋后跟里往上拔,使鞋上脚。 清 李光庭 《乡言解颐·物部上·杂物十事》:“世之角,牛者为用多矣。而其因材製器,审曲面埶,以成其巧者,莫鞋拔若也……男子之鞋只求适足,而欲其峭紧者,则用鞋拔。” 王隐菊 等《旧都三百六十行·打瓢的》:“还附带日用杂品,如鞋拔子、鞋刷、炕笤帚。”
词语解释:鞋弓袜浅  拼音:xié gōng wà qiǎn
见“ 鞋弓袜小 ”。
词语解释:鞋弓袜小  拼音:xié gōng wà xiǎo
指旧时妇女小脚。 明 周朝俊 《红梅记·夜走》:“鞋弓袜小行不便,却如何跋涉颠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公主鞋弓袜小,如何离得归来?”亦作“ 鞋弓袜浅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琵琶记·寻夫》改本:“顾不的鞋弓袜浅;讲不起抛头露面。手拨琵琶,原非自遣,要诉出衷肠一片。”
词语解释:鞋弓袜小  拼音:xié gōng wà xiǎo
指旧时妇女小脚。 明 周朝俊 《红梅记·夜走》:“鞋弓袜小行不便,却如何跋涉颠连?”《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公主鞋弓袜小,如何离得归来?”亦作“ 鞋弓袜浅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琵琶记·寻夫》改本:“顾不的鞋弓袜浅;讲不起抛头露面。手拨琵琶,原非自遣,要诉出衷肠一片。”
词语解释:鞋杯  拼音:xié bēi
亦作“ 鞋盃 ”。 指置杯于女鞋中以行酒。 宋 郑獬 《觥记注》:“ 王深 辅道 有双鳧杯诗,则知昔日狂客,亦以鞋杯为戏也。”《金瓶梅》第六回:“少顷, 西门庆 又脱下他一隻綉花鞋儿,擎在手内,放一小盃酒在内,吃鞋盃耍子。”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行酒之法》:“行酒以碧筩为最雅,鞋盃则俗矣。”
词语解释:鞋楦  拼音:xié xuàn
亦作“鞵楦”。 用来楦鞋的楦子。多用硬木做成。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木履》:“有人献木履於 齐宣王 者,无刻斲之迹。 王 曰:‘其美如此,岂非生成?’ 艾子 曰:‘鞵楦乃其核也。’”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小经纪》:“鞵楦、桶鉢、搭罗儿。”
词语解释:鞋拽靶儿  拼音:xié zhuài bǎ ér
附缝在鞋后帮上的布耳朵,用以提鞋使上脚。《金瓶梅》第二八回:“这 经济 向袖中取出来,提着鞋拽靶儿,笑道:‘你看这个是谁的?’”
词语解释:鞋袜  拼音:xié wà
亦作“ 鞋韈 ”。 鞋子与祙子。亦偏指鞋子。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大父廉俭》:“大父少傅素廉俭……待子弟僕甚严,虽甚暑,未始去背子鞋韈。”《金瓶梅》第七一回:“忽听得窗外有妇人语声甚低,即披衣下牀,靸着鞋袜悄悄启户视之。”《红楼梦》第二七回:“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