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兵革鞗革从革三革荆革降革鞮革面革
马革戈革老革鸱革南革人造革顺革鞈革
金革因革轨革易革调革除革书革耇革
偃革迁革牛革胶革删革休革鞣革鱼革
肤革不革筋革议革刊革军革匡革丕革
犀革齿革皮革危革详革车革蛟革朽革
变革匏革击革厘革创革兴革逮革杖革
鼎革革革支革贯革脩革鞔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棰革
更革改革鲛革豹革训革鞞革修革闭革
沿革裹革骨革责革参革韦革鹿革干革

词语解释:兵革  拼音:bīng gé
(1).兵器和甲冑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周礼·地官·酇长》:“若作其民而用之,则以旗鼓兵革帅而至。”《礼记·礼运》:“冕弁兵革,藏於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郑玄 注:“兵革,君之武卫及军器也。” 孔颖达 疏:“是国家防卫之器。”《韩非子·解老》:“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战国策·秦策一》:“朞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宋 陈亮 《酌古论四·封常清》:“古之善用兵者,士卒虽精,兵革虽鋭,其势虽足以扼敌人之喉而蹈敌人之膺,而未尝敢轻也。”
(2).指战争。《诗·郑风·野有蔓草序》:“君之泽不下流,民穷於兵革。”《陈书·虞寄传》:“且兵革已后,民皆厌乱。” 宋 苏轼 《策略一》:“国家无大兵革几百年矣。”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典故》:“ 崇禎 末,兵革扰乱,帝於宫中习学骑马,左右扶掖以上,不数步即坠。” 梁启超 《中国地理大势论》:“ 中国 ,干戈之国也。统览数千年之史乘,其三十载不见兵革者殆希。”
词语解释:马革  拼音:mǎ gé
见“ 马革裹尸 ”。
词语解释:马革裹尸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亦作“ 马革裹尸 ”。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北齐 朱瑒 《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復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宋史·崔翰传》:“臣既以身许国,不愿死於家,得以马革裹尸足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餘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歌》:“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亦作“ 马革盛尸 ”。 金 何宏中 《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亦省作“ 马革 ”。《隋书·李圆通陈茂等传论》:“终能振拔污泥之中,腾跃风云之上,符马革之愿,快生平之心,非遇其时,焉能至於此也。” 清 蒋士铨 《冬青树·勤王》:“我 文天祥 官树牙旗,志存马革,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敌也。”
词语解释:金革  拼音:jīn gé
(1).谓军械和军装。《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 孔颖达 疏:“金革,谓军戎器械也。” 朱熹 集注:“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 唐 白居易 《议守险策》:“以城池为固,以金革为备。” 清 恽本初 《泗上阻雨闻警》诗:“餘生本未辞金革,前路何曾厌癸庚。”
(2).偏指武器。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兽之猛者,用金革以杀之。”
(3).借指战争。《礼记·曾子问》:“ 子夏 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也者,礼与?’” 孔颖达 疏:“人遭父母之丧,卒哭之后,国有金革战伐之事,君使则行,无敢辞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其在金革,则逆党用檄,顺命资移。” 清 林则徐 《将出玉关得嶰筠前辈自伊犁来书》诗:“中原果得销金革,两叟何妨老戍边。”
(4).车铃和车前革制的车饰。一说为缰绳上端的铜饰。
词语解释:偃革  拼音:yǎn gé
指停止战争。《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君臣同庆乐》:“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旧五代史·末帝纪上》:“方期偃革,遽叹遗弓。”参见“ 偃革为轩 ”。
词语解释:偃革为轩  拼音:yǎn gé wéi xuān
指停息武备,修治文教。《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裴骃 集解引 如淳 曰:“革者,革车也;轩者,赤黻乘轩也。偃武备而治礼乐也。”
词语解释:肤革  拼音:fū gé
(1).皮肤的表里;肌肤。《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 孔颖达 疏:“肤是革外之薄皮,革是肤内之厚皮革也。”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髮早衰白。” 宋 苏舜钦 《己卯冬大寒有感》诗:“不知百万师,寒刮肤革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数日后,肤革充盈。”
(2).借喻事物的表面。 宋 李昭玘 《上颜朝奉》:“自悔少时,务学鲜浅,不求深趣,区区所闻,正在肤革,今日思之,大是谬悠。”
词语解释:犀革  拼音:xī gé
犀牛皮。《左传·庄公十二年》:“ 陈 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南山 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晋书·张载传》:“及其无事也,则牛驥共牢,利钝齐列,而无长涂犀革以决之,此 离朱 与瞽者同眼之説也。”
词语解释:变革  拼音:biàn gé
(1).改变,改革。《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宋 曾巩 《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变革因循,号令必信,使海内观听,莫不震动。”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时代在决定着诗的形式的变革。”
(2).改朝换代。 明 徐枋 《朱师母六十寿序》:“变革之际,丧乱频仍。”
(3).指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二十世纪, 中国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历史变革。”
词语解释:鼎革  拼音:dǐng gé
见“ 鼎新革故 ”。
词语解释:鼎新革故  拼音:dǐng xīn gé gù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旧时多以“鼎新革故”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后泛指事物的破旧立新。《参同契》卷上:“御政之首,鼎新革故。”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序》:“配造物而相嫵媚,争妍竞巧于鼎新革故之际。”亦省作“ 鼎革 ”。 隋 许善心 《神雀颂》:“质文鼎革,沿习因成。” 唐 徐浩 《谒禹庙》诗:“鼎革固天啟,运兴匪人谋。”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朝廷多故,须知鼎革天之数。” 郭沫若 《我的学生时代》:“而且在那鼎革的时期,学校多是奉行故事。”
词语解释:更革  拼音:gēng gé
改革;变革。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明史·云南土司传一·云南》:“ 黔国公 沐绍勋 亦以为言,虽得旨允行,亦不能更革。”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伊勃生 之所描写,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邇万众不慑之强者也。”
词语解释:沿革  拼音:yán gé
(1).沿袭和变革。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历程。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至於礼乐沿革,刑政宽猛,则謳歌已远,万舞成风。”《新唐书·蒋乂传》:“﹝ 蒋乂 ﹞结髮志学,老而不厌,虽甚寒暑,卷不释于前,故能通百家学,尤明前世沿革。” 清 孙诒让 《〈周礼正义〉序》:“其政典沿革,犹约略可考。”《花城》1981年第6期:“她闭上眼睛,也能描绘出这所院子的沿革来。”
(2).革除。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 僧伽罗 ﹞恭揖羣官,遂即王位。於是沿革前弊,表式贤良。” 唐 玄奘 《达摩悉铁帝国》:“曩无明导,佇足邪途,浇弊虽久,沿革在兹。”
词语解释:鞗革  拼音:tiáo gé
马络头的下垂装饰。《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 孔颖达 疏:“鞗革,轡首垂也。”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吴明彻墓志铭》:“畅轂文茵,鉤膺鞗革。” 宋 曾巩 《与定州韩相公启》:“ 韩侯 之鞗革金厄,暂殿方维, 周公 之衮衣綉裳,佇还钧轴。”
词语解释:戈革  拼音:gē gé
犹兵革。借指战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抟》:“ 摶 字 图南 ……时戈革满地,遂隐名。”
词语解释:因革  拼音:yīn gé
犹沿革。包括因袭与变革。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以画一之歌,救鼎涌之乱,非识因革之随时,明损益之变通也。” 宋 陆游 《跋朝制要览》:“先君 会稽公 晚岁喜观此书,间为子弟讲论因革,率至夜分。”《明史·地理志一》:“废兴因革,前史备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於至计者。”
词语解释:迁革  拼音:qiān gé
变革,变化。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五:“治歷明时,绍迁革之运;改宪敕法,审刑德之原。”《旧唐书·孝友传·王君操》:“ 贞观 初, 君则 自以世代迁革,不虑国刑;又见 君操 孤微,谓其无復仇之志,遂诣州府自首。” 宋 叶适 《晋元帝庙记》:“ 建康 虽 晋 都邑,千载既远,迁革尤多。寻 冶城 ,问 新亭 ,岂復异时髣髴哉!” 明 高攀龙 《说类》:“昔 朱子 初年,以人自有生即有知识,念念迁革,初无顷刻停息。”
词语解释:不革  拼音:bù gé
(1).不改变。《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八》:“今君不革,将危社稷,而为诸侯笑。”《商君书·靳令》:“故法立而不革。”
(2).未除。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故群臣议,以为 匈奴 困於 汉 兵,折翅伤翼,可遂击服。会先帝弃群臣,以故 匈奴 不革。”
词语解释:齿革  拼音:chǐ gé
上古特指象牙和犀牛皮。《书·禹贡》:“厥贡……齿革、羽毛。” 孔颖达 疏:“《诗》云:‘元龟象齿。’知齿是象牙也……革之所美,莫过於犀,知革是犀皮也。”《周礼·天官·内府》:“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引申为珍贵的器物材料。 明 唐顺之 《赠张地官督赋江南》诗:“舳艫接水通千里,齿革盈筐备五材。”
词语解释:匏革  拼音:páo gé
笙和鼓。皆八音之一。借指各种乐器。 唐 贾岛 《观冬设上东川杨尚书》诗:“匏革奏冬非独乐,军城未晓启重门。”
词语解释:革革  拼音:gé gé
象声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秦昌时》:“忽闻笔坠地,入视之,﹝ 秦昌时 ﹞已仆於胡牀,涎塞咽中革革然。” 萧三 《献给高尔基》诗:“皮靴革革响,巡捕把门敲。”
词语解释:改革  拼音:gǎi gé
(1).变更,革新。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后汉书·黄琼传》:“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梁书·武帝纪下》:“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未遑改革。”《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自开剏以来,其 汉 人等别无定制,以致相争词讼纷扰如此,若依旧例卒难改革。” 清 秋瑾 《满江红》词:“算弓鞋三寸大无为,宜改革。” 沉从文 《新与旧》:“这件事既已成为当地习惯,自然会好好的保存下来,直到社会一切组织崩溃改革时为止。”
(2).谓革除恶习劣行。《南齐书·刘祥传》:“上别遣敕 祥 曰:‘卿素无行检,朝野所悉……我当原卿性命,令卿万里思諐。卿若能改革,当令卿得还。’”
(3).谓删改诗文。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二公由文体不同,多纷争……故 雷 ( 雷希颜 )所作, 王 ( 王从之 )多改革, 雷 大愤不平。”
词语解释:裹革  拼音:guǒ gé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谓战死沙场。 唐 员半千 《陇头水》诗:“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儻暮齿之未衰,尚期裹革,伏愿蛮夷戎狄尽归神化之鑪。” 明 皇甫汸 《从军行寄赠杨用修》:“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 清 陆繁弨 《吴山伍公庙碑文》:“ 牧恭 走马,不足以拟其枕戈;弘演 纳肝 ,无以方其裹革。”参见“ 裹尸马革 ”。
词语解释:裹尸马革  拼音:guǒ shī mǎ gé
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忠勇无畏,战死沙场。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方今 匈奴 、 乌桓 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杨诚斋军门》:“如使 芳 执殳效命,早裹尸马革矣。”亦作“ 裹尸马革 ”。 宋 陆游 《陇头水》诗:“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清 孙义钧 《前定海行》:“裹尸马革壮夫心,囊骨鴟夷忠勇节。”
词语解释:从革  拼音:cóng gé
谓依从人的意愿而改变(其形状)。《书·洪范》:“木曰曲直,金曰从革。” 孔 传:“金可以改更。” 孔颖达 疏:“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汉书·五行志上》:“ 刘歆 以为金石同类,是为金不从革,失其性也。”《说文·金部》:“金,从革不韦。” 段玉裁 注:“从革……谓顺人之意以变更成器,虽屡改易而无伤也。”一说为从顺和变革。见 清 俞樾 《群经平议·尚书三》
词语解释:老革  拼音:lǎo gé
老兵。多用为詈词。《三国志·蜀志·彭羕传》:“ 超 问 羕 曰:‘卿才具秀拔……寧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 羕 曰:‘老革荒悖,可復道邪!’” 裴松之 注:“古者以革为兵,故语称兵革,革犹兵也。 羕 駡 备 为老革,犹言老兵也。”《隋书·裴蕴传》:“帝悟曰:‘老革多姦,将贼胁我。’” 明 纪坤 《快哉行》:“老革昔媚璫,正士皆碎首。”按, 明 陈士元 《俚言解》卷一:“奸狡詼謔谓之顽皮,又曰滑皮,言如驾辕之牛,项毛尽脱,其皮顽滑而坚厚也……古人駡老革,犹今人駡老顽皮耳。”与此说异。
词语解释:轨革  拼音:guǐ gé
古占验术之一。以图画占吉凶。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西川 费孝先 善轨革,世皆知名。”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沉持要登科》:“迟明,有占轨革者过门,筮之,得震卦。”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圆光古名轨革亦名卦影》:“据诸书所言,是今之圆光,古名轨革, 宋 名卦影。”
词语解释:牛革  拼音:niú gé
去毛加工过的牛皮。《易·革》“巩用黄牛之革” 唐 孔颖达 疏:“牛革,牛皮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古法以牛革为矢服,卧则以为枕。”
词语解释:筋革  拼音:jīn gé
弓与甲。《大戴礼记·夏小正》:“陈筋革者,省甲兵也。”《后汉书·耿弇传》:“数月,﹝ 耿恭 军﹞食尽穷困,乃煑鎧弩,食其筋革。”
词语解释:皮革  拼音:pí gé
(1).带毛的兽皮和去毛的兽皮。《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灋颁皮革于百工。”《国语·楚语下》:“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 韦昭 注:“皮,虎豹皮也,所以为茵鞬。革,犀兕也,所以为甲胄。” 唐 柳宗元 《贞符》:“惟人之初……雪霜风雨雷雹暴其外,於是乃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
(2).指用牛、羊、猪等动物的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韧和透气等性能,广泛用于机器轮带、皮鞋、皮箱等。
(3).人体的皮肤。《淮南子·泰族训》:“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 越 为之以求荣也。” 高诱 注:“ 越 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礼记·礼运》“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 唐 孔颖达 疏:“革是肤内之厚皮革也。”
词语解释:击革  拼音:jī gé
击鼓。 唐 庄南杰 《雁门太守行》:“击革摐金燧牛尾,犬羊兵败如山死。”
词语解释:支革  拼音:zhī gé
肢体肌肤。支,“ 肢 ”的古字。《后汉书·西羌传论》:“若乃陷击之所歼伤,追走之所崩籍,头颅断落於万丈之山,支革判解於重崖之上,不可校计。其能穿窜草石,自脱於锋鏃者,百不一二。” 李贤 注:“支谓四支。革,皮也。”
词语解释:鲛革  拼音:jiāo gé
鲛鱼皮制成的革。《荀子·议兵》:“ 楚 人鮫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 杨倞 注:“以鮫鱼皮及犀兕为甲,坚如金石之不可入。”《新唐书·地理志五》:“﹝ 江南道 ﹞厥贡:金、银、纱、綾、蕉、葛、绵、綀、鮫革、藤纸、丹沙。”
词语解释:骨革  拼音:gǔ gé
骨骼。指躯体。 宋 苏辙 《服茯苓赋》:“虽復效骨革於刀几,尽性命於杵臼,解急难於俄顷,破奇邪於邂逅,然皆受命浅薄,与时变迁。”
词语解释:三革  拼音:sān gé
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 河 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 韦昭 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於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 杨倞 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管子·小匡》:“定三革,偃五兵。” 尹知章 注:“车、马、人皆有革甲,曰三革。”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三革不累,五刃不砥。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词语解释:鸱革  拼音:chī gé
指用革囊浮之于江的 春秋 吴 人 伍子胥 。 明 刘基 《钱唐怀古得吴字》诗:“鴟革愁何极,羊裘钓不迂。”参见“ 鴟夷 ”。
词语解释:鸱夷  拼音:chī yí
(1).革囊。《战国策·燕策二》:“昔者 五子胥 説听乎 闔閭 ,故 吴王 远迹至於 郢 。 夫差 弗是也,赐之鴟夷而浮之江。”《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王 闻之大怒,乃取 子胥 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取马革为鴟夷。鴟夷,榼形。”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你一死之后,当取汝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
(2).借指 春秋 吴 伍员 。 明 高启 《行路难》诗之二:“ 鉤弋 死 云阳 , 鴟夷 弃江沙。”
(3).指盛酒器。《艺文类聚》卷七二引 汉 扬雄 《酒赋》:“鴟夷滑稽,腹如大壶,尽日盛酒,人復藉酤。” 宋 司马光 《柳溪对雪》诗:“鴟夷赊美酒,油壁繫轻车。” 清 陈维崧 《满庭芳·吾邑茶具俱出蜀山暮春泊舟山下漫赋此词》:“看鴟夷扑满,磊磊邱樊。”一本作“ 鴟彝 ”。
(4).即 鸱夷子皮 。 唐 杜牧 《杜秋娘诗》:“ 西子 下 姑苏 ,一軻逐 鴟夷 。” 冯集梧 注:“《史记·货殖传》: 范蠡 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词:“欲酹 鴟夷 、 西子 ,未辨当年功业,空繫五湖船。” 郁达夫 《留别》诗之二:“ 鴟夷 应笑先生拙,难买轻舟泛五湖。”参见“ 鴟夷子皮 ”。
(5).拇指。行酒令的手势。
词语解释:鸱夷子皮  拼音:chī yí zǐ pí
春秋 越 范蠡 之号。《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鴟夷子皮 ,耕于海畔,苦身勠力,父子治产。” 司马贞 索隐:“ 范蠡 自谓也。盖以 吴王 杀 子胥 而盛以鴟夷,今 蠡 自以有罪,故为号也。 韦昭 曰:‘鴟夷,革囊也。’或曰生牛皮也。”《汉书·货殖传》:“﹝ 范蠡 ﹞乃乘扁舟,浮江湖,变姓名,适 齐 为 鴟夷子皮 ,之 陶 为 朱公 。” 颜师古 注:“自号 鴟夷 者,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怀,与时张弛也。鴟夷,皮之所为,故曰子皮。”
词语解释:易革  拼音:yì gé
改革,变革。《陈书·世祖纪》:“污罇土鼓,诚则唯追,画卵彫薪,或可易革。”
词语解释:胶革  拼音:jiāo gé
用皮革熬成的遇水能化的黏性物质。 清 唐甄 《潜书·太子》:“如置膏泽于冶火之中,如置胶革于淫雨之中,岂有幸哉!”
词语解释:议革  拼音:yì gé
谋议革除、裁撤。 明 马从聘 《议举营田疏》:“俟数年之后,屯田就绪,议留议革,悉听圣裁,无所不可。” 明 郑钦 《条陈六事疏》:“先固财絀民穷,议革冗员,以省麋费。”
词语解释:危革  拼音:wēi gé
危急。多指病情。《旧唐书·哀帝纪》:“伤疻既深,已及危革。”
词语解释:厘革  拼音:lí gé
改革。《宋书·孔琳之传》:“然苟无关於情,而有愆礼度,存之未有所明,去之未有所失,固当式遵先典,釐革后谬。”《旧唐书·文宗纪上》:“帝在藩邸,知两朝之积弊,此时釐革,并出宸衷,士民相庆,喜理道之復兴矣!”《清史稿·高宗纪二》:“以 江苏 逋赋积至二百二十餘万,諭釐革催徵积弊。”
词语解释:贯革  拼音:guàn gé
(1).射穿甲铠。《礼记·乐记》:“散军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贯革之射息也。” 郑玄 注:“贯革,射穿甲革也。” 孔颖达 疏:“贯,穿也;革,甲鎧也。所谓军射也。言军中不习於容仪,又无别物,但取甲鎧张之而射,唯穿多重为善,谓为贯革也。” 宋 曾巩 《饮归亭记》:“其贵力而尚技以立武,《记》之所谓四时教士贯革之射是也。” 清 钱谦益 《梅长公传》:“虏酋小王子入谢,公返其金玉,取所贡矢与诸将耦射,十射皆贯革,矢矢相属。”借指兵事。 元 王逢 《淮安忠武王箭歌·题垂虹桥亭》:“ 宋 家降璽朝暮得,思罢贯革垂无穷。”
(2).兵器名。亦用作仪仗。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兵器·贯革》:“贯革之状,略如鞉鼓,两边皆有皮耳,动摇有声,贯於矛上。每队约二十人,大礼则以千牛左右仗衞军执之。”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节仗·次千牛卫》:“鼓角之次,即有仪物,贯革鐙杖,千牛军衞执之,相比而行。”
词语解释:豹革  拼音:bào gé
豹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夜叉国》:“至一大洞,广阔数亩。中有石,滑平如几,四围俱有石坐;上一坐蒙一豹革,餘皆以鹿。”
词语解释:责革  拼音:zé gé
处罚、撤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出堂规》:“如敢任意躭延沉阁,以致差票提催,定行解究责革。” 清 林则徐 《定期放告颁发状式告示》:“若代书於违式之呈,混加戳记,尤必从重责革不贷。” 姚锡光 《中日战争》一:“ 文奎 犯禁令责革,乃转事中军副将 黄翼德 ,充什长。”
词语解释:荆革  拼音:jīng gé
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清 黄宗羲 《密庵陆公墓碑》:“未离仕籍,不得妄施荆革。”
词语解释:南革  拼音:nán gé
指 清 末活动于南方的革命党。《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南革之乱,起於戊戌,成於甲辰,至庚戌、辰戌一冲而爆发,然其兴也渐进,其灭也潜消,南方之强也。”
词语解释:调革  拼音:diào gé
变革。 唐 皮日休 《悼贾》诗序:“欲以制屈诸侯,推定正朔,调革舆服,通流货币。”
词语解释:删革  拼音:shān gé
删改;革除。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製同他文,理宜删革。”《陈书·宣帝纪》:“思从卑菲,约己济民,虽府帑未充,君孰与足,便可删革,去其甚泰。”
词语解释:刊革  拼音:kān gé
删改。 唐 刘知几 《史通·编次》:“夫 东观 秉笔,容或諂於当时,后来所修,理当刊革者也。” 宋 王安石 《乞改三经义札子》:“伏望清燕之闻,垂赐省览,倘合圣心,谓当刊革,即乞付外施行。”
词语解释:详革  拼音:xiáng gé
谓报请革除功名。《文明小史》第四回:“虽説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然而也得详革功名,方好用刑。”
词语解释:创革  拼音:chuàng gé
创立变革。《后汉书·张纯传》:“窃以经义所纪,人事众心,虽实同创革,而名为中兴,宜奉先帝,恭承祭祀者也。”《梁书·武帝纪上》:“圣明肇运,厉精惟始,虽曰纘戎,殆同创革。”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禺山戏语》:“古今制度创革,诚有大不同者。如书籍之雕板,妇人之缠足,皆 唐 末 五代 始之,盛於 宋 ,极於 元 ,而又盛於今。”
词语解释:脩革  拼音:xiū gé
改正革新;改变。《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脩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新唐书·韦叔夏传》:“五礼仪物,司礼博士有所脩革,须 叔夏 、 钦明 等评处,然后以闻。”
词语解释:训革  拼音:xùn gé
训诫。《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至於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 李善 注:“《苍頡篇》曰:‘革,戒也。’” 李周翰 注:“革,改。”参见“ 训诫 ”。
词语解释:训诫  拼音:xùn jiè
亦作“ 训戒 ”。 教导和劝诫。 唐 白居易 《晋谥恭世子议》:“若垂末代以为训戒, 居易 惧后之臣子有失大义、守小节者将奔走之,将欲商榷,敢徵义类。” 宋 吕陶 《明任策上》:“其言皆出於恳诚,而其道各务於训戒。” 清 朱之瑜 《寿中山风轩八十启》:“意专矜式乎高深,不谓盛修夫宾主;嘉礼成而训诫少,惜别易而继见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陈百史》:“比至,凡书数百言,皆言家事及训诫之语。” 叶圣陶 《倪焕之》八:“他以为已经把犯罪的部属交给头目去训诫和惩罚,自有头目负责;自己只有从旁批判那头目处理得得当不得当的事情了。”
词语解释:参革  拼音:cān gé
旧时官吏因受弹劾而被革职。《红楼梦》第三回:“ 雨村 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 张如圭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微员食禄有定数》:“制军谓此等劣员,亟应参革。”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一章:“他决定赶快将老朽无能的现任知府参革,在奉旨以前就便宜处置,举荐一位年轻有为的人接任知府。”
词语解释:降革  拼音:jiàng gé
降级免职。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缘事降革,復还级职。”
词语解释:人造革  拼音:rén zào gé
类似皮革的塑料制品。将塑料薄膜滚压在棉布上或将混有增塑剂的合成树脂涂在棉布上制成。
词语解释:除革  拼音:chú gé
革除,废除。《天雨花》第十三回:“积年蠹吏须除革,贿赂人情切莫听。”
词语解释:休革  拼音:xiū gé
罢免,革除。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休革官员,发遣官犯,及吏民有罪,皆许捐勇赎罪。”
词语解释:军革  拼音:jūn gé
犹兵甲。《后汉书·臧洪传》:“时黄巾羣盗处处飇起,而 青 部殷实,军革尚众。”
词语解释:车革  拼音:chē gé
兵车和甲胄。引申指军队。《管子·轻重甲》:“吾不籍吾民,何以奉车革。”
词语解释:兴革  拼音:xīng gé
创建和革除。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 世宗 皇帝在位最久,又好讲求典礼,故四十五年之中,其大建置大兴革,何所不有。”《明史·于谦传》:“ 谦 至官,轻骑徧歷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
词语解释:鞔革  拼音:mán gé
蒙鼓的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相传 黎干 为京兆尹时, 曲江 涂龙祈雨,观者数千。 黎 至,独有老人植杖不避, 干 怒;杖背二十,如击鞔革,掉臂而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珠儿》:“宰拘僧讯鞫,亦辨给无情词。笞之,似击鞔革。”
词语解释:鞞革  拼音:bǐ gé
鼙鼓。 南朝 梁 江淹 《萧让前部羽葆鼓吹表》:“故勒岫铭海之功,鞞革写其咏;龕难夷邦之业,簫管凝其声。”
词语解释:韦革  拼音:wéi gé
熟皮革。《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主乳马,以韦革为夹兜,受数斗,盛马乳。挏取其上肥,因名曰挏马。”
词语解释:鞮革  拼音:dī gé
皮制的鞋。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词语解释:顺革  拼音:shùn gé
《易·革》:“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后因以“顺革”谓改变旧态而归顺。《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异牟寻 ﹞且赠 皋 黄金、丹砂。 皋 护送使者京师,使者奏 异牟寻 请归天子,为 唐 藩辅。献金,示顺革;丹,幸心也。”
词语解释:书革  拼音:shū gé
书写在皮革上。谓以皮革为书写材料。《汉书·西域传上·安息国》:“书革,旁行为书记。” 颜师古 注:“今西方 胡 国及南方 林邑 之徒,书皆横行,不直下也。革为皮之不柔者。”
词语解释:鞣革  拼音:róu gé
用树皮、矿物盐、单宁或替代物通过浸泡将生皮制成革。亦称“硝皮”
词语解释:匡革  拼音:kuāng gé
纠正,改正。《晋书·丁潭传》:“在三之义,礼有达制,近代以来,或随时降杀,宜一匡革,以敦于后。”
词语解释:蛟革  拼音:jiāo gé
鲨鱼皮。蛟,通“ 鮫 ”。《韩诗外传》卷四:“ 楚 人蛟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新唐书·地理志五》:“ 台州 临海郡 ,土贡金漆、乳柑、乾薑、甲香、蛟革、飞生鸟。”
词语解释:逮革  拼音:dǎi gé
逮捕革职。《明史·兵志二》:“军多死,班将往往逮革。”
词语解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拼音:dǎng hé guó jiā lǐng dǎo zhì dù de gǎi gé
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问题。指出制度方面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以及各种特权。建议调整国务院领导成员和更新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逐步实现领导人员年轻化、专业化;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企事业单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等等。
词语解释:修革  拼音:xiū gé
同“脩革”。
改正革新;改变。
词语解释:脩革  拼音:xiū gé
改正革新;改变。《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脩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新唐书·韦叔夏传》:“五礼仪物,司礼博士有所脩革,须 叔夏 、 钦明 等评处,然后以闻。”
词语解释:鹿革  拼音:lù gé
鹿皮。《新唐书·地理志一》:“ 灵州 灵武郡 ,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蓯蓉,代赭,白胶,青虫,鵰,鶻,白羽,麝,野马,鹿革。” 明 吴承恩 《金陵客窗对雪戏柬朱祠曹》诗:“狂舖鹿革坐翳花,长笛横吹古时铁。”
词语解释:面革  拼音:miàn gé
谓脸色改变。 明 刘基 《春秋明经·会于萧鱼秦人伐晋莒人伐我东鄙围台》:“﹝ 晋悼公 ﹞讲好会而却担盟,推至诚以待 郑 ,使反覆之人,不惟面革,而有服其心。”
词语解释:鞈革  拼音:gé gé
古代用皮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 尹知章 注:“鞈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词语解释:耇革
老人枯皮如革
词语解释:鱼革  拼音:yú gé
鱼皮。《尚书大传》卷一下:“南海:鱼革、珠璣、大贝。” 郑玄 注:“鱼革,今以饰小车、缠兵室之口。”
词语解释:丕革  拼音:pī gé
大变革。 唐 柳宗元 《天对》:“时之丕革,由是而门。”
词语解释:朽革  拼音:xiǔ gé
腐烂、破旧的皮革。《魏书·孟表传》:“后 萧鸞 遣其 豫州 刺史 裴叔业 攻围六十餘日,城中食尽,唯以朽革及草木皮菓为粮。”
词语解释:杖革  拼音:zhàng gé
处以杖刑并革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书〈芦城平话〉后》:“ 傅櫆 参内阁中书 汪文言 ,即 休寧县 犯赃遣戍之库吏 汪守泰 。六月,审确,杖革为民。”
词语解释:棰革  拼音:chuí gé
杖鞭。泛指刑具。《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泉铸岁远,类多翦凿, 江 东大钱,十不一在。公家所受,必须轮郭﹝完全﹞,遂买本一千,加子七百,犹求请无地,棰革相继。”
词语解释:闭革  拼音:bì gé
谓因君臣乖背,上下隔塞而引起变革。《后汉书·王刘张等传赞》:“天地闭革,野战羣龙。” 李贤 注:“革,改也。《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又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词语解释:干革  拼音:gàn gé
干,盾;革,甲胄之类。泛指兵器武备。《史记·太史公自序》:“ 始皇 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干革,尊号称帝,矜武任力; 二世 受运, 子婴 降虏。”
共12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