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革命 拼音:gé mìng
(1).谓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代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称“革命”。《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孔颖达 疏:“ 夏桀 、 殷紂 ,凶狂无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主, 殷汤 、 周武 ,聪明睿智,上顺天命,下应人心,放 桀 鸣条 ,诛 紂 牧野 ,革其王命,改其恶俗,故曰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朕以不德,承运革命,君临万国,秉统天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君道》:“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貽厥子孙,传之万叶。”《明史·太祖纪二》:“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
(2).谓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 陶成章 《龙华会章程·檄文》:“怎样叫做革命?革命就是造反。”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陈毅 《记遗言》诗:“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亦指具有革命意识的。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 中国 ,没有 欧洲 那样的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所以除极少数的工贼之外,整个阶级(指无产阶级)都是最革命的。”
(3).根本性的改革。如: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词语解释:革履 拼音:gé lǚ
皮靴;皮鞋。《汉书·郑崇传》:“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 郑尚书 履声。’” 宋 陆游 《访昭觉老》诗:“久矣耆年罢送迎,喜闻革履下堂声。” 清 黄遵宪 《题樵野文运甓斋话别图》诗:“吉莫製革履,蒙戎缝旃裘。”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这小密斯失恋啦?’一个西服革履的洋学生对他的同伴悄悄地说。”词语解释:革带 拼音:gé dài
皮做的束衣带。《礼记·玉藻》:“肩革带,博二寸。” 郑玄 注:“凡佩繫於革带。”《晋书·舆服志》:“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共有囊綬,则以缀於革带。”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锈澁。”参见“ 鞶带 ”。
词语解释:鞶带 拼音:pán dài
皮制的大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易·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孔颖达 疏:“鞶带,谓大带也。”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鞶带翩纷,珍裘阿那。”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幅巾鞶带不掛身,头脂足垢何曾洗。”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忽然筵席撤,何异鞶带褫。”词语解释:革心 拼音:gé xīn
谓改正错误思想。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上》:“ 萇 不杀无辜,以谴訶为非,无赫赫大恶,可裁削夺,损其租赋,令得改过自新,革心向道。”《旧唐书·忠义传下·高沐》:“讽其不庭之咎,将冀革心;数其煮海之饶,聿求利国。” 宋 王安石 《送吴龙图知江宁》诗:“才高明主睠方深,属郡闻风自革心。”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三:“更进一步,便是说整个精神文明的堕落。要挽救它,当然就只有革心的一条方法了。”词语解释:革故 拼音:gé gù
《易·杂卦》:“革,去故也。”后因以“革故”指革除旧的。《梁书·武帝纪上》:“飞鸿满野,长彗横天,取新之应既昭,革故之徵必显。”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词语解释:革面 拼音:gé miàn
(1).谓改变脸色或态度。《易·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 王弼 注:“小人乐成则变面以顺上也。” 孔颖达 疏:“小人革面者,小人处之但能变其颜面容色顺上而已。”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覩几蝉蜕,悟主革面。” 宋 司马光 《任守忠第三札子》:“往来革面,进退异辞。”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令羣臣咸誓言上表,革面相从,于是国是定而议论一矣。”
(2).比喻彻底悔改。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旧唐书·武宗纪》:“ 刘公直 、 安全庆 等各凭地险,屡抗王师,每肆悖言,罔怀革面。”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今相国以台司重臣,不能山险用奇,使彼畏威革面,惟知置酒高会,挞辱士卒,终将何物归报天子?” 柳亚子 《题夏内史集》诗:“鴟梟革面化鸞皇, 禹 甸 尧 封旧土疆。”
(3).用皮革做的面子。《魏书·乌洛侯传》:“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词语解释:革囊 拼音:gé náng
(1).皮口袋。《史记·殷本纪》:“﹝帝 武乙 ﹞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而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於炉前。”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革囊,以革为之,用代筐筥罌盎……或谓之皮餛飩,盖俗呼也。”
(2).佛教称人的躯体。《后汉书·襄楷传》:“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 李贤 注:“《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於佛,佛曰:‘此是革囊盛众秽耳。’”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焚修》:“我心已如死灰,何以革囊见试。” 清 赵翼 《古玉琀歌》:“我笑古人太痴絶,一副革囊已破裂。”词语解释:革靴 拼音:gé xuē
亦作“ 革鞾 ”。 皮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一声长呼……细缨革靴者,皆乌集鵠立。” 清 余庆远 《维西见闻记》:“著茜红革鞾,或以文罽为之。”词语解释:革弊 拼音:gé bì
革除弊害。《宋史·唐恪传》:“革弊当以渐,宜择今日之所急者先之。”《辽史·礼志一》:“变通革弊,与时宜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有司分考》:“革弊而反以滋弊,釐姦而重以为姦,似非计之得者。”词语解释:革车 拼音:gé chē
古代兵车的一种。《左传·闵公二年》:“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 杜预 注:“革车,兵车。”《孙子·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駟,革车千乘。” 梅尧臣 注:“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凡轻车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北史·文苑传序》:“既而革车电迈, 渚宫 云撤。” 宋 叶大庆 《考古质疑》卷二:“古者,车兼攻守,合而言之,皆曰革车;分而言之,曰革车,又曰轻车、重车。”词语解释:革去 拼音:gé qù
革除;去除。《元典章·吏部三·儒学官员》:“如此,似望革去滥保之弊。”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牢头名色,竟行革去。”词语解释:革音 拼音:gé yīn
(1).革鼓之声。古代表示结阵进军。《风后握奇经》:“革音五:一持兵;二结阵;三行;四趋走;五急鬭。”
(2).变更恶声。谓改恶从善。 南朝 宋 谢灵运 《佛影铭》:“庶推诚心,颇感羣物,飞鴞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词语解释:革木 拼音:gé mù
古乐器名,鼗鼓与柷敔。《国语·周语下》:“是以金尚羽,石尚角,瓦丝尚宫,匏竹尚议,革木一声。” 韦昭 注:“革,鼗鼓也,木,柷敔也。”词语解释:革革 拼音:gé gé
象声词。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秦昌时》:“忽闻笔坠地,入视之,﹝ 秦昌时 ﹞已仆於胡牀,涎塞咽中革革然。” 萧三 《献给高尔基》诗:“皮靴革革响,巡捕把门敲。”词语解释:革道 拼音:gé dào
指自然界与社会变革的规律。《易·革》“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三国 魏 王弼 注:“在革之初,革道未成,固夫常中,未能变应者也。此可以守成,不可以有为也。”《易·革》“革之时大矣哉” 唐 孔颖达 疏:“革之时大矣哉者,备论革道之广,讫总结,叹其大。”词语解释:革命军 拼音:gé mìng jūn
(1).为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或集团服务的军队。 鲁迅 《而已集·文艺和革命》:“外国是革命军兴以前,就有被迫出国的 卢梭 ,流放极边的 珂罗连珂 。”
(2).特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民革命军队。 清 邹容 《狱中答西狩》诗:“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亦省称“ 革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苏起义清方档案》:“革军兵舰已开至 下关 , 浦口 站尚安静。”
(3).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北伐军。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好些革命军军官家里的年尊老太爷,烟瘾极重,靠一杆‘枪’救命的,都被‘万岁’(劣绅讥诮农民之称)们缴了去。” 沉从文 《王谢子弟》:“革命军定都 南京 后,新的机会又来了。”词语解释:革天 拼音:gé tiān
改革天命。 唐 李白 《明堂赋》:“伊皇 唐 之革天创元也,我 高祖 乃仗大顺,赫然雷发以首之。” 王琦 注:“革天,谓改革天命。”词语解释:革薄 拼音:gé báo
革除薄俗。《宋书·周朗沉怀文传论》:“降及 宋祖 ,思反前失,虽革薄捐华,抑扬名教,而闢聪之路未启,采言之制不弘。” 清 林则徐 《批新会县林星章禀查保甲二十条》:“诚能父戒兄勉,革薄还淳,则鸦片既永远销除,而鳩民亦作新鼓舞。”词语解释:革然 拼音:gé rán
像八音中革(鼗鼓)发出的乐音那样。形容鸟鸣声。 唐 柳宗元 《鹘说》:“今夫鶻,其立趯然,其动砉然,其视的然,其鸣革然,是不亦近於翘翘者耶。” 宋 梅尧臣 《潘歙州怪予遂行与黄君同路黄先游浙矣依韵酬寄》:“作诗远见招,值我将西行。譬彼矫翼鸟,革然顾侣鸣。”词语解释:革舄 拼音:gé tuō
生皮制的鞋。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无为称于革舃,至治表于垂衣。”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宁皇二屏》:“自以补革舃,浣紬衣为便。”词语解释:革橐 拼音:gé tuó
皮袋子。 唐 林宽 《寄何绍馀》诗:“风波冻马遥逢见,革橐飢僮尚挈行。”词语解释:革孽 拼音:gé niè
谓解除忧患。《楚辞·天问》:“帝降 夷羿 ,革孽 夏 民。” 王逸 注:“革,更也。孽,忧也。言 羿 弑 夏 家,居天子之位,荒滛田猎,变更 夏 道,为万民忧患。”一说为簒夺剪除。 游国恩 纂义:“孽者,古通作蘖。《诗·白华》疏:孽者,蘖也。树木斩而復生谓之蘖。《诗·长发》:‘苞有三蘖’,《释文》引《韩诗》云:蘖,绝也。《汉书·食货志》:然犹山不茬蘖。注云:蘖,髠斩之也。革蘖连文,犹言篡夺剪除也。”词语解释:革辂 拼音:gé lù
见“ 革路 ”。
词语解释:革路 拼音:gé lù
亦作“ 革輅 ”。 五路之一。古代帝王所乘的一种兵车。覆之以革,无他饰,用于作战或巡视诸侯国土或四境。《周礼·春官·巾车》:“革路,龙勒,条缨五就,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衞。” 郑玄 注:“革路,鞔之以革而漆之,无他饰。” 孙诒让 正义:“‘革路’者,五路之四也。《戎右》谓之戎车,《左·庄六年传》谓之戎路。”《隋书·礼仪志五》:“革輅,以巡兵即戎。”《新唐书·车服志》:“革路者,临兵、巡守所乘也,白质,鞔以革。”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其后,革輅之 太原 ,亦徇於师曰:‘朕今取 河 东,誓不杀一人。’”词语解释:革风 拼音:gé fēng
谓改变风气。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铭》:“逋滞攸除,姦讹革风。袪蔽于目,释负于躬。”词语解释:革包 拼音:gé bāo
指皮包。 黄中黄 《孙逸仙》第四章:“警官无词,检及钞票,则其所携约三万金,见之愕然,详记其数,纳于革包。”词语解释:革易 拼音:gé yì
革除改变。《后汉书·荀彧传》:“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周书·苏绰传》:“ 太祖 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彊国富民之道,故 绰 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 明 李东阳 《绍兴府学乡射圃记》:“由是以教,则薰陶革易,不劳而化。”词语解释:革军 拼音:gé jūn
见“ 革命军 ”。
词语解释:革命军 拼音:gé mìng jūn
(1).为先进的、革命的阶级或集团服务的军队。 鲁迅 《而已集·文艺和革命》:“外国是革命军兴以前,就有被迫出国的 卢梭 ,流放极边的 珂罗连珂 。”
(2).特指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民革命军队。 清 邹容 《狱中答西狩》诗:“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亦省称“ 革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苏起义清方档案》:“革军兵舰已开至 下关 , 浦口 站尚安静。”
(3).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北伐军。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好些革命军军官家里的年尊老太爷,烟瘾极重,靠一杆‘枪’救命的,都被‘万岁’(劣绅讥诮农民之称)们缴了去。” 沉从文 《王谢子弟》:“革命军定都 南京 后,新的机会又来了。”词语解释:革典 拼音:gé diǎn
变更法度。《国语·周语下》:“ 厉 ( 周厉王 )始革典,十四王矣。” 韦昭 注:“革,更也;典,法也。”词语解释:革兰氏阳性菌 拼音:gé lán shì yáng xìng jūn
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后呈紫色的细菌。细胞壁没有脂多糖成分,能与龙胆紫(或结晶紫)牢固结合。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破伤风杆菌。词语解释:革制品 拼音:gé zhì pǐn
全部或部分制自皮革的某些东西词语解释:革出 拼音:gé chū
开除出去。词语解释:革凡登圣 拼音:gé fán dēng shèng
见“ 革凡成圣 ”。
词语解释:革凡成圣 拼音:gé fán chéng shèng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南朝 梁武帝 《敕舍道事佛》:“ 老子 、 周公 、 孔子 等虽是 如来 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閒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亦作“ 革凡登圣 ”。 隋炀帝 《答释智顗遗旨书》:“世世生生,师资不闕,革凡登圣,给侍无亏。”词语解释:革世 拼音:gé shì
犹革代。《魏书·任城王澄传》:“寻两纪之事,穷革世之尤。”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蔡陈市舶》:“革世后,﹝ 方元 ﹞隶 张万 下为头目。”词语解释:革佃 拼音:gé diàn
谓佃户退除佃田。《宋史·周沆传》:“民避寇弃业,吏用常法,满岁则听人革佃。”词语解释:革任 拼音:gé rèn
犹革职。 明 张居正 《议处黔国公沐朝弼疏》:“先帝亦不忍加刑,止令革任閒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个甲科与 闻参将 辩白前事,世间情面哪有不让縉绅的,逐件贜罪得以开释,只处得他革任回卫。”词语解释:革僚 拼音:gé liáo
中国 少数民族名。即今之 仡佬 族。《明史·贵州土司传·安顺》:“ 西堡 阿得 、 狮子孔 阿江 二种,皆 革僚 也。”参见“ 仡3佬族 ”。词语解释:革修 拼音:gé xiū
革心修善。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上》:“‘乡里 贾子序 者,实有匈险之行,为国人所弃。闻我遭丧,而洗心来弔,此亦未被大道之训,而有修善之志也……’ 子序 闻之,更自革修,终成善人。”词语解释:革俗 拼音:gé sú
谓革除弊俗。《战国策·齐策六》:“上辅孤主,以制羣臣;下养百姓,以资説士。矫国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 鲍彪 注:“矫革,言变其国俗。”词语解释:革命英雄主义 拼音:gé mìng yīng xióng zhǔ yì
代表先进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勇于向社会上的反动、守旧势力作英勇斗争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是革命战士的行为准则。 朱德 《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革命的英雄主义,是视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革命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革命之忧为忧,以革命之乐为乐,赤胆忠心,终身为革命事业奋斗……因而革命的英雄主义,必然是群众的英雄主义。”词语解释:革变 拼音:gé biàn
改革;改变。《魏书·任城王澄传》:“ 高祖 心方革变,深善其对,笑曰:‘非 任城 无以识变化之体,朕方创改朝制,当与 任城 共万世之功耳。’” 宋 曾巩 《为人后议》:“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革变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词语解释:革化 拼音:gé huà
改变。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 蜀 地肥饶,民多富实,掾吏官属皆鲜车肥马,( 伦 第五伦 )欲革化之,乃举贫而有志者。”词语解释:革命乐观主义 拼音:gé mìng lè guān zhǔ yì
指革命者对事业、前途和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面貌。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表现之一。它对实现共产主义抱必胜信念,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始终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词语解释:革听 拼音:gé tīng
改变听闻。指提高名声。 南朝 宋 颜延之 《谢子竣封建城侯表》:“爵踰三等,户越兼千。生邀洪礼,身茂盛世。闔宗革听,尽室改观。”词语解释:革号 拼音:gé hào
谓改换年号。《周书·静帝纪》:“踰祀革号,宪章前典,可改 大象 三年为 大定 元年。”词语解释:革凡成圣 拼音:gé fán chéng shèng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南朝 梁武帝 《敕舍道事佛》:“ 老子 、 周公 、 孔子 等虽是 如来 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閒之善,不能革凡成圣。”亦作“ 革凡登圣 ”。 隋炀帝 《答释智顗遗旨书》:“世世生生,师资不闕,革凡登圣,给侍无亏。”词语解释:革制 拼音:gé zhì
改革制度。《墨子·七患》:“士不入学,君朝之衣不革制。”《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传》:“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词语解释:革刬 拼音:gé chǎn
废除,削除。《汉书·叙传下》:“ 三代 损益,降及 秦 汉 ,革剗五等,制立郡县。” 唐 孙逖 《宰相及百官定昆明池旬宴序》:“乃命革剗浮靡,导扬雅颂。” 词语解释:革代 拼音:gé dài
改朝换代。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一国不治,天下不为之乱。故时有革代之变,而无土崩之势。”《周书·静帝纪》:“籙表革代之文,星垂除旧之象。”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术数》:“歷数 汉 唐 以来, 河 清为革代之兆。”词语解释:革劝 拼音:gé quàn
劝勉,规劝。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或称《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以革劝其心。”词语解释:革削 拼音:gé xuē
撤职。《再生缘》第六回:“如有破敌之策,冠军之能,不论九流三教及有罪革削之人亦皆赦免。”词语解释:革命家 拼音:gé mìng jiā
具有革命思想,从事革命工作,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言》:“这些干部许多都是久经锻炼的革命家。”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我佩君忠贞不屈,服务人民,不愧革命家的气概。”词语解释:革作 拼音:gé zuò
重新建造。 唐 韦表微 《翰林学士院新楼记》:“而庭宇逼仄,屋室卑陋,非圣朝待贤之意,岂羣彦养德之所,於是梧桐高则可以栖灵凤,巖岭秀则可以韞美玉,是宜革作,以新其居。”词语解释:革争 拼音:gé zhēng
争执;争吵。《水浒传》第三八回:“自古赌钱场上无父子,你明明地输了,如何倒来革争?”词语解释:革乱 拼音:gé luàn
变革,动乱。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时圣上行幸,羣臣疑贰。革乱之间, 段公 以戎服见 泚 ,共议匡復。”词语解释:革拨 拼音:gé bō
取消;废除。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盖凡得士庶言章,先令诸朝贵……披详,可,然后得进,多为诸人革拨,百无一达者。”《元典章·圣政二·均赋役》:“在先若有免役圣旨懿旨,并行革拨。”词语解释:革抉 拼音:gé jué
古代弓箭手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工具。以革为之,故称。词语解释:革役 拼音:gé yì
革除差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逃人》:“如有真窝诈钱卖放,非窝诬害唆,扳查出定行枷责革役。” 清 林则徐 《通饬各属选练忤作札》:“该某每月当堂考问数次,如果讲解明白,以优奬赏;倘讲解错谬者,初次责罚,二次枷示,三次革役,另行募充。”词语解释:革故立新 拼音:gé gù lì xīn
见“ 革故鼎新 ”。
词语解释:革故鼎新 拼音:gé gù dǐng xīn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遂以“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创建新的。 唐 张说 《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碑》:“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於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陛下革故鼎新,为人除害,而有司未改其所为。” 陈毅 《示儿女》诗:“看我 中华 跃上游,革故鼎新事事侔。”亦作“ 革故立新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单于。”词语解释:革政 拼音:gé zhèng
(1).指改朝换代。《史记·天官书》:“﹝太白﹞经天,天下革政。”
(2).谓改革政令。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后汉书·郎顗传》:“《诗氾歷枢》曰:‘卯酉为革政,午亥为革命。’”词语解释:革改 拼音:gé gǎi
改革;革新。《通典·礼二》:“明年黄龙见 成纪 ,拜 公孙臣 为博士,申明土德,革改歷服色事。”词语解释:革当 拼音:gé dāng
象声词。《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兀朮 举起金雀斧革噹一响,掀开枪,回斧就砍。” 词语解释:革异 拼音:gé yì
变迁。《梁书·萧子恪传》:“我初平 建康城 ,朝廷内外皆劝我云:‘时代革异,物心须一,宜行处分。’”《梁书·萧子恪传》:“我今为卿报仇,且时代革异,望卿兄弟尽节报我耳。”词语解释:革新能手 拼音:gé xīn néng shǒu
在设想和制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方面有非凡才能的人词语解释:革心易行 拼音:gé xīn yì xíng
谓改正错误思想,改变错误行为。《汉书·严助传》:“ 南越王 甚嘉被惠泽,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从使者入谢。”词语解释:革拿 拼音:gé ná
革职拿问。《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等到奉着革拿上諭,家眷立刻赶到京城。”词语解释:革旧图新 拼音:gé jiù tú xīn
抛弃旧的事物,谋求新的途径。 宋 刘克庄 《宝学颜尚书神道碑》:“国势岌岌如此,乞下哀痛之詔,风厉有位,革旧图新,以回天意。”词语解释:革旧从新 拼音:gé jiù cóng xīn
同“ 革故鼎新 ”。 《魏书·食货志》:“今革旧从新,为里党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烦即简之要。”词语解释:革斥 拼音:gé chì
革除、斥退。 邹鲁 《山西光复》:“其餘或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或革斥,或放逐。”词语解释:革昊 拼音:gé hào
犹革天。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高祖与周宰相书》:“昔有天地,便立帝王,革昊唯农,迁 虞 斯 夏 ,莫不三灵所佑,五运相推。”词语解释:革枭 拼音:gé xiāo
革除枭雄。比喻讨定乱寇。 明 陈子龙 《讨山寇至平昌憩项中丞双溪园》诗:“孚鱼在秉德,革梟来好音。怀此修文意,愧彼师武心。”词语解释:革情 拼音:gé qíng
改变心意。 汉 牟融 《理惑论》:“今也闻命,霍如汤雪,请得革情,洒心自敕。”词语解释:革文 拼音:gé wén
谓改变繁文缛节。《后汉书·郎顗传》:“修礼遵约,盖惟上兴,革文变薄,事不在下。”词语解释:革斁刬浇 拼音:gé yì chǎn jiāo
谓革除败坏的风尚。 唐 王履贞 《辟雍赋》:“革斁剗浇,何莫由之而克著。化人成俗,靡不因兹而允臧。” 词语解释:革故鼎新 拼音:gé gù dǐng xīn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遂以“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创建新的。 唐 张说 《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扬州刺史大都督梁国文贞公碑》:“夫以革故鼎新,大来小往,得丧而不形於色,进退而不失其正者,鲜矣。”《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陛下革故鼎新,为人除害,而有司未改其所为。” 陈毅 《示儿女》诗:“看我 中华 跃上游,革故鼎新事事侔。”亦作“ 革故立新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单于。”词语解释:革新变旧 拼音:gé xīn biàn jiù
谓更造新的,改易旧的。《南齐书·文学传·祖冲之》:“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综覈始终,大存缓密,革新变旧,有约有繁。”词语解释:革新 拼音:gé xīn
改革,更新。 梁启超 《近世文明初祖倍根笛卡儿之学说·绪言》:“近世史与上世中世特异者不一端,而学术之革新,其最著也。”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思想革新的结果,是发生社会革新运动。” 老舍 《四世同堂》四十:“像 钱先生 所有的那样一套旧的,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词语解释:革旧鼎新 拼音:gé jiù dǐng xīn
同“ 革故鼎新 ”。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诵经者,所以明心见性;礼懺者,所以革旧鼎新。” 柳隅 《〈留日女学会杂志〉题辞》:“是故社会上种种之积弊,使女子而有革旧鼎新之志焉。”词语解释:革命文学 拼音:gé mìng wén xué
指 中国 二十年代革命作家与进步作家所倡导的文学思潮。二十年代初, 李大钊 、 邓中夏 、 恽代英 、 萧楚女 等首先提出有关“革命文学”的建设问题;1924年和1926年 蒋光慈 、 郭沫若 等又相继重新倡导。1928年初在 上海 展开一次规模较大的论争,论争中初步提出了文学应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等一系列理论问题,鼓舞了当时广大文艺工作者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争。词语解释:革命战争 拼音:gé mìng zhàn zhēng
被压迫阶级和民族为实现阶级解放或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的表现形式之一。词语解释:革命创制 拼音:gé mìng chuàng zhì
谓变革天命,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汉书·叙传下》:“革命创制,三章是纪,应天顺民,五星同晷。”《晋书·慕容儁载记》:“大 燕 虽革命创制,至於朝廷銓謨,亦多因循 魏 晋 。”《隋书·许善心传》:“革命创制,竹素之道稍彰,纪事记言,笔墨之官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