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风雷 拼音:fēng léi
(1).风和雷。《易·益》:“风雷,益。” 宋 曾巩 《喜雨》诗:“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上过船》:“ 乾隆 五十五年五月十四日,风雷大作。”
(2).形容响声巨大。 唐 方干 《因话天台胜异仍送罗道士》诗:“石上丛林碍星斗,窗前瀑布走风雷。” 宋 苏轼 《送郑户曹》诗:“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
(3).比喻威猛的力量或急剧变化的形势。 宋 苏轼 《送将官梁左藏赴莫州》诗:“一朝鼓角鸣地中,帐下美人空掩面;岂如千骑平时来,笑谈謦欬生风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 珠江 日夕起风雷,已倒狂澜孰挽迴?” 词语解释:春雷 拼音:chūn léi
亦作“ 春靁 ”。
(1).春天的雷。《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 唐 元稹 《芳树》诗:“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放归》:“春雷地奋,秋云风捲。” 茅盾 《子夜》三:“可就在这一刹那间,唢呐、笛子、大号筒的混合声音像春雷突发似的从外面飞进来了。”
(2).喻声音震响。 唐 元稹 《八骏图诗》:“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 元 宋无 《乌夜啼》诗:“鼙鼓鞭月行春雷,洞房花梦酣不廻。” 清 唐孙华 《照孙年五岁日戏堂前偶作》诗之二:“爱搦籚笙吹短弄,日挝腰鼓沸春雷。”
(3).古琴名。见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词语解释:云雷 拼音:yún léi
(1).云和雷。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雷在天,神於百物。” 宋 苏轼 《祈雨僧伽塔祝文》:“噫欠云雷,咳唾雨泽,救焚拯溺,不待崇朝。”《醒世姻缘传》第十六回:“一日,场内晒了许多麦,倐然云雷大作起来。”
(2).指云纹和雷纹。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云罇刻画云雷之形。” 宋 范成大 《古鼎作香炉》诗:“云雷縈带古文章,子子孙孙永奉常。” 明 李东阳 《台寺夏日》诗:“云雷画壁丹青壮,神鬼虚堂世代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徒取云雷傅,汝败漆朽壤。”
(3).《易·屯》:“《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按,《屯》之卦象为《坎》上《震》下,《坎》之象为云,《震》之象为雷。因以“云雷”喻险难环境。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道钟《屯》《剥》,世属云雷。” 宋 王禹偁 《刻石为丘行恭赞》序:“圣人创经纶之业,起草昧之时,云雷方兴,《屯》难必作,乃有忠果武勇之士以救之。”
(4).指不吉利的征兆。 宋 辛弃疾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词:“ 杜康 初筮,正得云雷。” 邓广铭 笺注:“意谓 杜康 筮仕而得不吉利之《屯卦》,亦即预示酒及造酒之人均将遭受拒絶也。”
(5).《易·屯》:“《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屯》之卦象是为云雷聚,云行于上,雷动于下。按《象传》以雨比恩泽,以雷比刑。谓君子观此卦象和卦名,则善于兼用恩泽与刑罚,以经纬国家。《南史·张弘策乐蔼等传论》:“ 蔼 虽异帷幄之勋,亦讚云雷之业,其当官任事,宠秩不亦宜乎。”
(6).指经纬治理国家的人。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三:“廊庙佇徵于旧德,云雷始洽于新恩。”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得意云雷捲勍敌,回头藜藿但空山。”
(7).行云下雨。 唐 卢纶 《寄赠库部王郎中》诗:“草木承风偃,云雷施泽均。” 刘初棠 校注:“《周易·上经乾》:‘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此易雨为雷,调声以就平仄。”
(8).比喻波涛。波涛翻卷如云,奔腾之声如雷,故称。 宋 苏轼 《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诗:“擘开翠峡走云雷,截破奔流作潭洞。” 金 元好问 《鹳雀崖北龙潭》诗:“云雷皷飞浪,喷薄齐万弩。”词语解释:惊雷 拼音:jīng léi
亦作“ 惊靁 ”。
(1).使人震惊的雷声。 汉 刘向 《九叹·远游》:“凌惊靁以軼骇电兮,缀鬼谷於北辰。” 汉 张衡 《思玄赋》:“凌惊雷之砊礚兮,弄狂电之淫裔。” 宋 范成大 《题画卷》诗之四:“暑云泼墨送惊雷,坐见前山骤雨来。”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冥雨从东来,惊雷自西往。”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九疑山洞仙翁》:“每语倦,援瑟鼓之,如惊雷怒涛之声。”
(2).比喻使人震惊的大事变。 鲁迅 《集外集拾遗·〈无题〉诗》:“心事浩茫连广宇,於无声处听惊雷。”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但是这道电光后的一声惊雷,却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词语解释:轻雷 拼音:qīng léi
响声不大的雷;隐隐的雷声。 唐 高适 《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新秋归远树,残雨拥轻雷。” 宋 张元干 《点绛唇》词:“春晓轻雷,采苹洲上清明雨。” 明 刘基 《五月十九日大雨》诗:“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清 尤怡 《杂感》诗:“春至阳气动,轻雷殷方鼓。”词语解释:奔雷 拼音:bēn léi
声响猛烈的雷。 唐 杜甫 《朝》诗之二:“ 巫山 终可怪,昨夜有奔雷。”《水浒传》第一回:“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隻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词语解释:轰雷 拼音:hōng léi
响雷。《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 曹 家百万兵。”《红楼梦》第九六回:“外头轰雷一般,几个小厮齐声答应。” 茅盾 《子夜》三:“轰雷似的一声喝采!”词语解释:疾雷 拼音:jí léi
(1).急遽发出的雷声。《庄子·齐物论》:“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旧唐书·高祖纪论》:“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红楼梦》第九六回:“ 黛玉 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修黎 ﹞偕其友乘舟泛海,而暴风猝起,益以奔电疾雷,少顷波平,孤舟遂杳。”
(2).比喻汹涌的波涛声。《文选·枚乘〈七发〉》:“﹝涛﹞似神而非者三: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 李善 注:“言声似疾雷,而闻百里。”词语解释:震雷 拼音:zhèn léi
响雷。《国语·周语上》:“阴阳分布,震雷出滞。” 北魏 张彝 《上历帝图表》:“ 武乙 逸禽,罹震雷暴酷。” 唐 杜甫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清 郑燮 《峄山》诗:“曲径回肠盘,飞泉震雷泻。” 海默 《森林中的足迹·新发明》:“会场上立时发出震雷似的掌声。”词语解释:闻雷 拼音:wén léi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 备 因谓 操 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后因以“闻雷”谓借他事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勉从虎穴暂趋身,説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词语解释:殷雷 拼音:yǐn léi
轰鸣的雷声。亦指大雷。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动滴沥以成响,殷雷应其若惊。”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殷雷輷磕於龙潜之月,凝霜肃杀乎朱明之运。” 唐 温庭筠 《公无渡河》诗:“ 黄河 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清史稿·灾异志一》:“ 东莱 清岭 鸣声如殷雷。” 臧克家 《运河》诗:“晴天里铁锹闪起了电火,一串殷雷爆响在心窝。”词语解释:蛰雷 拼音:zhé léi
惊醒蛰虫之雷。谓初发的春雷。 唐 殷尧藩 《喜雨》诗:“一元和气归中正,百怪苍渊起蛰雷。” 明 张景 《飞丸记·故旧存身》:“相逢望出寒微外,暂隐阴崖听蛰雷。”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佚民玩则画箠不能令一羊,敖民狂则蛰雷不能破一墙。”词语解释:迅雷 拼音:xùn léi
犹疾雷。《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明史·李三才传》:“﹝ 李三才 ﹞復疏言:‘乃者迅雷击陵,大风拔木,洪水滔天,天变极矣。’” 茅盾 《子夜》十三:“这丝厂工人的全区域在大雨和迅雷下异常活动。”词语解释:地雷 拼音:dì léi
一种爆炸性武器,一般多埋入地下,装有特种引火装置。《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舖,内外皆伏地雷。”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火器》:“地雷:埋伏土中,竹管通引,衝土起击,其身从其炸裂。”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我已曾在总路头上,掘了深坑,埋下地雷飞焰,使他踏动机关,地雷自响。”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我们的平射炮》:“同志们抬着笨重的机器和材料,踏着烂泥,隐藏好机器,在工厂的四周埋满了地雷。”词语解释:陈雷 拼音:chén léi
东汉 陈重 和 雷义 的并称。 唐 黄滔 《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同戴大恩何处报,永言交道契 陈 雷 。” 清 李玉 《一捧雪·杯圆》:“ 陈 雷 友谊真堪拟,比 婴 杵 千秋易地。”参见“ 陈雷胶漆 ”。
词语解释:陈雷胶漆 拼音:chén léi jiāo qī
东汉 陈重 与 雷义 同郡为友,俱学《鲁诗》、《颜氏春秋》,推重相让,亲密无间。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知 雷 与 陈 。”见《后汉书·独行传·陈重》、《雷义》。后因以“陈雷胶漆”为友情笃厚之典故。 五代 李瀚 《蒙求》:“ 陈 雷 胶漆, 范 张 鸡黍。” 元 无名氏 《替杀妻》楔子:“哥哥您兄弟有句话对哥哥题,喒便似 陈 雷 胶漆,你兄弟至死呵不相离。”词语解释:蚊雷 拼音:wén léi
蚊群飞时所发出的巨大声音。语本《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众喣漂山,聚蟁成靁。” 颜师古 注:“蟁,古蚊字;靁,古雷字。言众蚊飞声有若雷也。” 宋 陆游 《宿沱江弥勒院》诗:“蛙吹喧孤枕,蚊雷动四廊。”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对千里青山,两岸啼猿,愁的是三秋雁字,一夏蚊雷,二月芦烟。”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四:“我们常常看见‘蚊雷’的字眼,总以为那不过是一个过火的形容词,如今身历其境,才知道它的确切。”词语解释:起雷 拼音:qǐ léi
(1).打雷。《列子·周穆王》:“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
(2).比喻声音洪亮。 宋 杨万里 《谢尤延之提举郎中自山间惠访长句》:“先生诵诗舌起雷,一字不似人间来。”
(3).扫雷,排除地雷。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挤垮它》:“人们起雷起得着了迷,也有了经验。”词语解释:转雷 拼音:zhuǎn léi
连续不断的雷鸣。《文选·张衡〈东京赋〉》:“撞洪钟,伐灵鼓……若疾霆转雷而激迅风也。” 薛综 注:“言钟鼓之声,又若雷霆之相转,亦如急风之迅疾也。” 宋 苏轼 《酒子赋》:“遂讽诵以忘食兮,殷空肠之转雷。”词语解释:新雷 拼音:xīn léi
最初的春雷。 宋 徐玑 《新春喜雨》诗:“昨夜新雷催好雨,蔬畦麦壠最先青。” 清 张维屏 《新雷》诗:“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词语解释:忽雷 拼音:hū léi
(1).响雷。 阮章竞 《赤叶河》:“今晚来个大诉苦,明天给 吕 家个大忽雷。”
(2).不怕雷。喻勇暴过人者。《太平广记》卷三九三引 唐 戴孚 《广异记·欧阳忽雷》:“ 绍 ( 欧阳绍 )率其徒二十餘人,持弓矢排鏘,与雷师战。衣并焦卷,形体伤腐,亦不之止。自辰至酉,雷电飞散……南人因呼 绍 为‘忽雷’。”
(3).琵琶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 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 尝弹小忽雷。” 清 赵翼 《屏迹》诗:“茶瀹大团月,琴弹小忽雷。”
(4).鳄鱼的别名。《太平广记》卷四六四引 唐 郑常 《洽闻记》:“鰐鱼别号忽雷……一名骨雷。”词语解释:饥雷 拼音:jī léi
飢饿时腹鸣有声。饥,通“ 飢 ”。 宋 韩驹 《次韵何文缜种竹》:“坐诵 东坡 食无肉,诗肠日午转饥雷。”词语解释:大雷 拼音:dà léi
地名。在今 安徽省 望江县 。 晋 置 大雷戍 , 刘裕 讨 卢循 ,自 雷池 进军 大雷 ,即此。 南朝 梁 鲍照 有《登大雷岸与妹书》。 清 唐孙华 《送吴条闻赴望江学官》诗:“峰头树色连 彭泽 , 江 上潮声入 大雷 。”词语解释:鼻雷 拼音:bí léi
犹言鼻息如雷。 宋 王十朋 《前日寓邑偶值乍寒陈刘二生济我以衣童生济我以衾既别为二诗以赠》:“体粟不愁生旅舍,鼻雷想见撼比隣。” 明 陈献章 《与世卿闲谈兼呈李宪副》诗:“午枕清风汗不生,鼻雷打到日西倾。”词语解释:张雷 拼音:zhāng léi
晋 张华 、 雷焕 的并称。传说二人据天象在 丰城 掘得宝剑龙泉、太阿。 唐 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寄贺微之》诗:“ 夔 禼 定求才济世, 张 雷 应辩气衝天。”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 良 乐 知麒驥, 张 雷 验鏌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便烦问讯 张雷 ,甚斗宿无光剑不回。”参见“ 丰城剑气 ”。
词语解释:丰城剑气 拼音:fēng chéng jiàn qì
同“ 丰城剑 ”。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丰城 剑气衝天表, 雷焕 、 张华 分宝。” 清 王诒寿 《答施均父书》:“夫 丰城 剑气,待 茂先 而始腾; 雒阳 玉检,遇 子伯 而增寳。”参见“ 丰城剑 ”。词语解释:吼雷 拼音:hǒu léi
打响雷,雷鸣。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开头他们当成那面也开了火,停了停,才听出那里原来在吼雷了。” 路遥 《人生》第十七章:“什么时候闪电?什么时候吼雷?”词语解释:龙雷 拼音:lóng léi
震雷。喻指倾泻、轰鸣之瀑布。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恠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词语解释:法雷 拼音:fǎ léi
佛教语。谓佛法如雷,能惊觉群迷,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广行四等,被慈雨於枯眼;大阐三明,惊法雷於羣梦。”词语解释:空雷 拼音:kōng léi
无雨之雷。 唐 杜甫 《热》诗之二:“峡中都似火, 江 上只空雷。”词语解释:过雷 拼音:guò léi
越过雷池。泛指越礼、越规。 唐 王勃 《再上武侍极启》:“神交道合,君侯昭片善之荣;千载一时,下走得长鸣之所。是用谬凭高奬,曲撰芜音,游海无际,过雷自讋。”词语解释:电雷 拼音:diàn léi
即雷电。《韩诗外传》卷六:“夫电雷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下。” 唐 元稹 《人道短》诗:“天道昼夜迴转不曾住,春秋冬夏忙,颠风暴雨电雷狂。” 宋 刘攽 《鸿庆宫三圣殿赋》:“烈风云雨,电雷震曜。”词语解释:百雷 拼音:bǎi léi
比喻声响之大。 宋 李觏 《麻姑山赋》:“鸣泉百雷,跃下云窟。”词语解释:旱雷 拼音:hàn léi
(1).旱天雷,晴天里的雷。其声特别响亮。《太平御览》卷四八九引 晋 裴启 《语林》:“有人诣 谢公 别, 谢公 流涕,人了不悲。既去,左右曰:‘向客殊自密云。’ 谢公 曰:‘非徒密云,乃自旱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一言甫毕,旱雷聒耳,肉竹嘈杂,不復可闻言笑。” 高缨 《达吉和她的父亲》:“更想不到衰弱的 任老汉 竟也会暴跳起来,他用旱雷似的声音大叫。”
(2).指地雷。 严复 《救亡决论》:“不讲光、电、气、水,又何能为伏桩旱雷与通语探敌诸事也哉?”词语解释:涛雷
波涛汹涌,声大如雷词语解释:荐雷 拼音:jiàn léi
(1).相继而作的雷。《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 孔颖达 疏:“洊者,重也,因仍也。雷相因仍,乃为威震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 清 魏源 《默觚上·学篇七》:“人心能常如洊雷震罅之时,何患不与天合一?”
(2).《易·说卦》以震卦象征长子,因以“洊雷”比喻太子。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游洊雷之讲肆,齿明离之胄筵。”词语解释:五雷 拼音:wǔ léi
(1).即五雷法。 明 张居正 《得道长生颂》:“法太乙以命将,按五雷以治兵。”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再痴时,请箇五雷打他。”
(2).雷。《天地会诗歌选·把守乾坤圈歌》:“忠心义气为兄弟,奸心必定五雷焚。”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章:“ 周长安 ,你这个忤逆不孝、遭天打五雷劈的东西!”词语解释:辊雷 拼音:gǔn léi
滚动的雷声。 宋 苏轼 《虞美人·琵琶》词:“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 开元 遗老泪纵横。” 清 沉廉 《锦江观涨》诗:“桃花落尽春水生, 锦江 忽作辊雷鸣。” 清 赵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见贻》诗:“炎乡三冬辊雷吼,阴岭六月阵雪饕。”词语解释:水雷 拼音:shuǐ léi
布设在水中的一种爆炸武器。用以炸毁敌方舰艇或限制其活动。据 明 嘉靖 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武编》一书中的记载,已有“水底雷”这种武器。 孙中山 《第二次护法宣言》:“陆地为变兵所据,四面环攻,益以炮垒水雷,进袭不已。”词语解释:火雷 拼音:huǒ léi
雷电。 唐 顾况 《庐山瀑布歌》:“火雷劈山珠喷日, 五老峰 前 九江 溢。”词语解释:南雷 拼音:nán léi
即 南雷里 。 浙江省 余姚县 之南,有大、小 雷峰 ,峰下有 南雷里 。 唐 陆龟蒙 《四明山诗序》:“ 谢遗尘 者,有道之士也,尝隐於 四明 之 南雷 。” 清 黄宗羲 建 续钞堂 於此,隐居著书,世称 南雷先生 。有《南雷文定》行世。词语解释:阴雷 拼音:yīn léi
(1).犹闷雷。声响极小近似无声之雷。 唐 卢纶 《途中遇雨马上口号留别张刘二端公》:“阴雷慢转野云长,骏马双嘶爱雨凉。” 明 高启 《赠步炼师祷雨》诗:“阴雷填填天欲怒,灵飈吹旗紫坛暮。”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天语·阴雷》:“ 雷州 之雷,其无声者曰阴雷。”
(2).迷信谓阴间的雷击。《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吏向 迪 道:‘此震击者阴雷也,吹者业风也。’”词语解释:霆雷 拼音:tíng léi
(1).迅雷。比喻巨大的声威。《梁书·武帝纪上》:“治兵教战,则霆雷赫於万里。”
(2).喻盛怒。 清 顾炎武 《淮东》诗:“徬徨闕门前,一时下霆雷。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词语解释:车雷 拼音:chē léi
如雷的车声。 宋 韩琦 《上巳》诗:“絮雪暖迷 西苑 路,车雷晴起 曲江 尘。” 清 丘逢甲 《客楼夕感》诗:“茫茫泥雪征鸿急,隐隐车雷虏马骄。”词语解释:笑雷 拼音:xiào léi
《易·震》:“震来虩虩,笑言哑哑。” 孔颖达 疏:“虩虩,恐惧之貌也;哑哑,笑语之声也。震之为用,天之威怒,所以肃整怠慢,故迅雷风烈,君子为之变容。施之於人事,则是威严之教行於天下也。”又《说卦》:“震为雷。”后因以谓笑语而施威严之教,如震雷之肃整怠慢。 唐 韩偓 《赠吴颠尊师》诗:“笑雷冬蛰震,巖电夜珠明。”词语解释:雄雷 拼音:xióng léi
猛烈的雷。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岁月日风雷雄雌》:“春雷始起,其音格格,其霹靂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参见“ 雌雷 ”。
词语解释:雌雷 拼音:cí léi
声音不大的闷雷。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岁月日风雷雌雄》:“春雷始起,其音格格,其霹靂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依,音不大霹靂者,所谓雌雷水气也。” 明 许承钦 《茶详》诗:“昼夜见雌雷,击碎横飞孛。”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遂闻雌雷转水底, 飞廉 屏翳 驱相从。”词语解释:狞雷 拼音:níng léi
犹炸雷。 唐 杜牧 《李甘诗》:“烈风驾地震,狞雷驱猛雨。”词语解释:冻雷 拼音:dòng léi
指春天的雷。因天气未暖,还没解冻,故称。 宋 欧阳修 《戏答元珍》诗:“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词语解释:闷雷 拼音:mēn léi
(1).声音低沉的雷。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 桑干河 上打了闷雷,下了初夏的小雨。”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童年》:“水流通过粗大的铁管,喷到半空,又倒泄下来,发出闷雷一样的声音。”
(2).比喻精神上受到的突然打击。《红楼梦》第八四回:“ 贾政 要试 宝玉 的文字,令 李贵 传唤。 宝玉 听了,又是一个闷雷。”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田万顺 像是触了一个闷雷,直直溜溜地站在那里,用手紧紧捏着草帽边发呆。”按,闷,今读mèn。词语解释:绕殿雷 拼音:rào diàn léi
(1). 宋 代大朝会时,廷下禁卫高声山呼,响声如雷,称为“绕殿雷”。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元旦大朝会》:“宰执百僚听召宣,领班蹈舞,皆称寿再拜,声传折槛边。禁卫人高声嵩呼,声甚震,名谓‘绕殿雷’。”
(2).科举时代,进士录取后,皇帝召见,按甲第唱名传呼,称“臚传”,亦称“ 绕殿雷 ”。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登第·卫士传名》:“进士在 集英殿 唱第日,皇帝临轩,宰臣进一甲三名卷子,读于御案前。读毕,宰臣拆视姓名,则曰某人,由是阁门承之,以传於阶下,卫士凡六七人,皆齐声传其名而呼之,谓之‘臚传’,亦谓之‘绕殿雷’。”
(3).琵琶的别名。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冯道 之子能弹琵琶,以皮为絃。 世宗 令弹,深善之,因号琵琶为‘绕殿雷’。”词语解释:响雷 拼音:xiǎng léi
很响的雷声。例如:响雷声声。
天上打雷。例如:响雷了。词语解释:石雷 拼音:shí léi
用石头作壳的简易地雷。 邢野 《儿童团》第三幕:“ 卧虎山 上必有一场大战,咱们得把地雷、石雷全给它使上。”《诗刊》1977年第9期:“石雷似遍地瓜果,土炮像扬谷机嘶鸣。”词语解释:撼雷 拼音:hàn léi
旧时一种决定献艺次序的方法。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酒坊两户各求优人之善者,较艺於府会,以骰子置於合子中撼之,视数多者得先,谓之‘撼雷’。”词语解释:百面雷 拼音:bǎi miàn léi
宋 苏轼 《惜花》诗:“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 凉州 花自开。”原谓许多腰鼓的巨声。后因以“百面雷”指众腰鼓。 宋 范成大 《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 凉州 百面雷。”词语解释:旧雷 拼音:jiù léi
立春前的雷。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天语》:“ 雷州 之俗,以雷在春前为旧雷,交春为新雷。”词语解释:琼雷 拼音:qióng léi
琼州 、 雷州 的并称。即今 海南岛 、 雷州半岛 一带。 宋 苏轼 《寄子由》诗:“莫嫌 琼 雷 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元史·世祖纪七》:“甲申, 宋 张世杰 所部将校百五十八人诣 琼 雷 等州来降。”词语解释:雷雷 拼音:léi léi
亦作“靁靁”。 鼓声。 明 何景明 《处州别驾行》:“别驾来邮吏,驰骑连连鼓靁靁。”词语解释:沉雷 拼音:chén léi
响声大而低沉的雷;闷雷词语解释:含雷 拼音:hán léi
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 玄冥 而右 含靁 兮,前 陆离 而后 潏湟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 含靁 , 黔嬴 也,天上造化神名也。或曰水神。”词语解释:震天雷 拼音:zhèn tiān léi
古代的一种火炮。《金史·赤盏合喜传》:“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砲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全元散曲·红绣鞋·失题》:“惊得胆丧,諕得魂扬,便是震天雷不恁响。”词语解释:小忽雷 拼音:xiǎo hū léi
(1). 唐 代乐器名,形似琵琶。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壬:“﹝ 唐 韩滉 奉使入 蜀 ,得良木。﹞匠曰:‘为胡琴槽,他木不可并。’遂为二琴,名大者曰大忽雷,小者曰小忽雷。”
(2). 清 孔尚任 、 顾采 合撰有《小忽雷》传奇二卷,以小忽雷为全剧线索,写 唐 梁厚本 同 郑盈盈 的婚姻遭 盈盈 之兄及 仇士良 破坏,几经周折,终于团圆的故事。词语解释:炮雷 拼音:pào léi
亦作“礮雷”。 巨大的炮声。 清 魏源 《秦淮镫船引》:“礮雷 江 口震天来,惊得鐙船如雨散。”词语解释:乘雷 拼音:chéng léi
谓发出雷声。 北周 庾信 《和李司录喜雨》诗:“离光初绕电,震气始乘雷。”
谓车轮声有如雷鸣。《楚辞·九歌·东君》:“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旂兮委蛇。” 胡文英 注:“乘雷,车乘之声如雷动也。”词语解释:乾雷
无雨伴随的雷。 茅盾 《雷雨前》:“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
西北方的响雷。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词语解释:出卖风雷 拼音:chū mài fēng léi
亦作“ 出卖风云雷雨 ”。 比喻使用诳骗手段,玩弄花样。 明 茅维 《闹门神》:“无奈你手段神,出卖风雷。心肠毒,难当蠭蠆。”《官场现形记》第三七回:“倘若发作起来,毕竟姨太太出卖风云雷雨,於自己的声名也有碍。”词语解释:自动跟踪水雷 拼音:zì dòng gēn zōng shuǐ léi
也称“自导水雷”。能自动跟踪攻击目标的水雷。雷体内装有自导鱼雷,当目标进入水雷引信作用范围时,识别装置自动进行判别、确认后,自导鱼雷从雷体中射出,自动搜索、跟踪、攻击目标。词语解释:饵雷 拼音:ěr léi
隐蔽的爆炸装置,通常安装在外表无害的物体上词语解释:聚蚊成雷 拼音:jù wén chéng léi
《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夫众煦漂山,聚蟁成靁,朋党执虎,十夫橈椎,是以 文王 拘於 牖里 , 孔子 阨於 陈 蔡 ,此乃烝庶之成风,增积之生害也。” 颜师古 注:“蟁,古蚊字。靁,古雷字。言众蚊飞声若有雷也。”因用以喻众口诋毁,积小可以成大。《梁书·武陵王纪传》:“季月烦暑,流金鑠石;聚蚊成雷,封狐千里。”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聚蚊成雷,羣轻折轴,况於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 郭沫若 《天地玄黄·世界和平的柱石》:“战争结束后才仅仅一年多,世界的疮痍并未恢复,而对于 苏联 的诽谤却又快要聚蚊成雷,淹没一切了。”词语解释:顶心雷 拼音:dǐng xīn léi
谓当头的雷击。《文明小史》第二九回:“ 大头 听见这话,犹同青天里打下了一个顶心雷,也无心去找 二虎 打架了。”词语解释:踏雷 拼音:tà léi
地雷的一种。踩雷即炸,故称。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十回:“ 雷石柱 们下到沟里大路上,连忙挖坑掏土,一字长蛇埋下三颗踏雷。” 王文 《樊家窑的石雷阵》:“他是个布雷的老手了,拉雷、踏雷、弓雷、子母雷……安排得多样而巧妙。”词语解释:雌雷 拼音:cí léi
声音不大的闷雷。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岁月日风雷雌雄》:“春雷始起,其音格格,其霹靂者,所谓雄雷旱气也;其鸣依依,音不大霹靂者,所谓雌雷水气也。” 明 许承钦 《茶详》诗:“昼夜见雌雷,击碎横飞孛。” 清 黄景仁 《大雷雨过太湖》诗:“遂闻雌雷转水底, 飞廉 屏翳 驱相从。”词语解释:郁雷 拼音:yù léi
即郁垒。《战国策·齐策三》“今子之东国之桃梗也” 汉 高诱 注:“ 东海 中,有山名曰 度朔 。上有大桃,屈槃三千里,其卑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由往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 荼与 ,一曰 鬱雷 ,主治害鬼。”详“ 鬱垒 ”、“ 鬱垒神荼 ”。词语解释:霹雷 拼音:pī léi
霹雳,响雷。 老舍 《四世同堂》六十:“像一个霹雷震动了浓厚的黑云,大雨马下降下来。” 梁斌 《播火记》二十:“听见你的名字,就像打个霹雷。” 浩然 《艳阳天》第二十五章:“‘乡里要来人翻粮食’这句话,像晴天里一声霹雷,把 韩百安 这个胆小人的魂吓丢了。”词语解释:鱼雷 拼音:yú léi
一种能在水中航行的武器。略呈圆筒状,内装引信、炸药、燃料和操纵装置等。由舰艇或飞机发射、投掷,用以摧毁敌方舰船或其他目标。词语解释:骨雷 拼音:gǔ léi
鳄鱼的别名。《太平广记》卷四六四引 唐 郑常 《洽闻记·骨雷》:“鰐鱼别号忽雷,熊能制之,握其觜至岸,裂擘食之,一名骨雷。”词语解释:钻天雷 拼音:zuān tiān léi
一种点燃后升空爆炸的爆竹。亦指在高空爆炸的高射炮弹。 杜鸿 《高射炮》诗:“敌机来捣乱,他说我不让!一声钻天雷,叫它见阎王。”词语解释:平地风雷 拼音:píng dì fēng léi
犹言平地一声雷。 元 汤式 《南吕一枝花·言志》套曲:“若説道 董仲舒 入朝, 公孙弘 见招,看平地风雷奋头角。”词语解释:平地起雷 拼音:píng dì qǐ léi
犹言平地一声雷。 许地山 《海角底孤星》:“这一问,真是个平地起雷咧!”词语解释:平地一声雷 拼音:píng dì yī shēng léi
(1).平地突发巨响。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之事。 前蜀 韦庄 《喜迁莺》词:“凤衔金榜出云来,平地一声雷。”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只等待桃花浪暖蛰龙飞,平地一声雷。” 明 高明 《琵琶记·文场选士》:“一举鰲头独占魁,谁知平地一声雷。”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这桩喜事,若还是读书读出来,赴考赴出来的,就不奇了。妙在平地一声雷,方纔诧异。”
(2).炮仗名。《红楼梦》第五四回:“説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词语解释:干雷 拼音:gàn léi
无雨伴随的雷。 茅盾 《雷雨前》:“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晚快边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
西北方的响雷。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天鼓鸣》:“ 嘉靖 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未申时,天鼓震西北,俗云乾雷响。” 词语解释:鼻气如雷 拼音:bí qì rú léi
见“ 鼻息如雷 ”。
词语解释:鼻息如雷 拼音:bí xī rú léi
形容熟睡时鼾声特别大。 唐 韩愈 《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墻睡,鼻息如雷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上使人微覘 準 ( 寇準 )所为,而 準 方酣寝於中书,鼻息如雷。”《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 飞 腹。”亦作“ 鼻鼾如雷 ”、“ 鼻气如雷 ”。 宋 黄庭坚 《题东坡字后》:“ 东坡居士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黄谷柳 《虾球传·一样礼物两样心情》:“天一亮,当那些醉酒鬼们横七倒八地在椅上鼻鼾如雷时, 虾球 就带着他的礼物,跑去看 亚娣 。”《三国志平话》卷上:“ 吕布 提剑入堂,见 董卓 鼻气如雷,卧如肉山……一剑断其颈,鲜血涌流。”词语解释:鼻息如雷 拼音:bí xī rú léi
形容熟睡时鼾声特别大。 唐 韩愈 《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墻睡,鼻息如雷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上使人微覘 準 ( 寇準 )所为,而 準 方酣寝於中书,鼻息如雷。”《三国演义》第八一回:“因闻鼻息如雷,方敢近前,以短刀刺入 飞 腹。”亦作“ 鼻鼾如雷 ”、“ 鼻气如雷 ”。 宋 黄庭坚 《题东坡字后》:“ 东坡居士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 黄谷柳 《虾球传·一样礼物两样心情》:“天一亮,当那些醉酒鬼们横七倒八地在椅上鼻鼾如雷时, 虾球 就带着他的礼物,跑去看 亚娣 。”《三国志平话》卷上:“ 吕布 提剑入堂,见 董卓 鼻气如雷,卧如肉山……一剑断其颈,鲜血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