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一马上声 [xià,上下,名词][jiǎ,真假][qiě][详注1][xià,华夏][rě][爹上声。鱼口张貌,唇下垂貌。][chà][jiǎ][rě][yǎ]粿


注1:苴 【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註】土苴,和糞草。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又伺也。
共14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风雅二雅高雅典雅不雅韶雅柔雅变大雅
大雅博雅豳雅南雅都雅方雅赡雅变小雅
骚雅周雅变雅纯雅温雅渊雅词雅训雅
文雅伯雅淡雅修雅洪雅宽雅沈雅介雅
儒雅三雅敦雅季雅端雅弘雅澹雅优雅
尔雅古雅娴雅秀雅欠雅媕雅静雅僩雅
小雅俨雅夷雅正雅轻雅妍雅淹雅仓雅
幽雅和雅寒雅宵雅皇雅奥雅舂容大雅傲雅
闲雅俊雅新雅粹雅通雅中雅冲雅典则俊雅
清雅雅雅仲雅谐雅详雅醇雅贤雅附庸风雅

词语解释:风雅  拼音:fēng yǎ
1.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汉 班固 《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唐 杜甫 《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曹秋岳 称 李天才 长律诗云:《风》《雅》以来,仅有斯製。”
2.指诗文之事。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五代 齐己 《送僧游龙门香山寺》诗:“且寻风雅主,细看 乐天 真。”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一·狐仙谈历代丽人》:“ 黔中 某孝廉以博学高才,主持风雅。”
3.风流儒雅。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风雅则 诸葛瑾 、 张承 、 步騭 ,以名声光国。”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坡 云:‘这汉病中瘦则瘦,儼然风雅。’”《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 宏道 ﹞与士大夫谈説诗文,以风雅自命。”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忆儿时》:“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
4.教化规范。《文选·皇甫谧〈三都赋序〉》:“至于 战国 ,王道陵迟,风雅寝顿。” 李善 注:“《汉书》曰: 春秋 之后, 周 道寝坏,而贤人失志。” 唐 李白 《赠常侍御》诗:“大贤有卷舒,季叶轻风雅。” 宋 司马光 《言张田第二状》:“ 唐太宗 见进士等第,怪其无 张昌龄 、 王公谨 名。 王师旦 曰:‘二人有文无行,恐变陛下风雅。’”
词语解释:大雅  拼音:dà yǎ
(1).《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为 周 王畿内乐调。《大雅》多为 西周 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 周 王室祖先乃至 武王 、 宣王 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 厉王 、 幽王 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 札 来聘……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体,其 文王 之德乎!’”后亦用以称閎雅淳正的诗篇。 唐 李白 《古风》之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自 杜甫 后,大雅不作,至 明 乃復振。”
(2).称德高而有大才的人。《文选·班固〈西都赋〉》:“大雅宏达,於兹为羣。” 李善 注:“大雅,谓有大雅之才者。《诗》《大雅》,故以立称焉。” 明 蒋灿 《题杜少陵像》诗:“大雅长往矣,遗容后代看。” 清 感惺 《断头台·受谳》:“那议会啊,聚四方里耆英大雅。”
(3).泛指学识渊博的人。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剪报一斑〉拾遗附文》:“至于分类分得不伦不类,那是小子底学识不到,还得大雅指正指正呢。”
(4).谓高尚雅正。 宋 叶适 《贺县尉》诗:“端庞还有北人风,大雅元非 楚 士同。”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其音和平而大雅,其旨绵渺而藴藉。”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这样不伤大雅而又含有象征意义的词儿正合于一个青年人寄兴的需要,他就常常用它。”
词语解释:骚雅  拼音:sāo yǎ
(1).《离骚》《诗经》《大雅》《小雅》的并称。借指由《诗经》《离骚》所奠定的古诗优秀风格和传统。 唐 杜甫 《陈拾遗故宅》诗:“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下》:“余尝谓二 李 之诗,词格骚雅,真可压倒 元 白 。” 清 张锡祚 《寒食日感旧述怀用昌黎寒食出游韵》:“忆昔 横山 有遗老,海内独司骚雅柄。”
(2).指诗文之才。 南唐 李中 《离亭前思有寄》诗:“若无骚雅分,何计达相思。” 宋 曾巩 《鹊山亭》诗:“ 少陵 骚雅今谁和? 东海 风流世谩传。”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杜甫》:“观 李 杜 二公……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於无今,集大成於往作。”
(3).风流儒雅。 清 陈确 《朴庵叔晚过小话两和来韵》:“骚雅不慙 唐 进士,迂狂全类 宋 诸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少年自言:‘ 陶 姓。’谈言骚雅。”
词语解释:文雅  拼音:wén yǎ
(1).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东观汉记·蒋迭传》:“久在臺阁,文雅通达,明故事。”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杜子美 《九日》诗云:‘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 清 侯方域 《谢安论》:“顾其数十年以来,熟见夫 江 东之门地声名,以文雅为高,以风流为美。”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着有花边的葱绿色的裙子,态度十分文雅。”
(2).犹文教。 汉 贾谊 《新语·道基》:“乃调之以管絃丝竹之音,设鐘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是以发祕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北齐书·邢邵传》:“自 孝明 之后,文雅大盛, 邵 彫虫之美,独步当时。”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 大观 中,命 广东 漕臣督採 端溪 石研上焉。”
(3).文才;文士。《周书·元伟传》:“ 伟 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北史·唐永传》:“﹝ 周文 ﹞乃貽 永 书曰:‘闻公有二子,曰 陵 、曰 瑾 , 陵 从横多武略, 瑾 雍容富文雅,并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新唐书·戴胄传》:“然好抑文雅,奬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词语解释:儒雅  拼音:rú yǎ
(1).指博学的儒士或文人雅士。《〈书〉序》:“ 汉 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庠塾大启,儒雅云集。” 宋 沉端节 《念奴娇》词:“千里江山供胜践,尊俎延登儒雅。” 清 孙枝蔚 《与客赴张果老崖》诗:“诸君年皆长,我齿犹少者,坐次反推让,此意尊儒雅。”
(2).谓学问渊博。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介洁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略者,非翼亮之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是时制度多闕,诸儒议封禪之事,及得精於诵读者,其制始定。而 固 独以儒雅称之,岂雅为博洽之异名乎?”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 愚山 以儒雅自命稍嫌腐气, 荔裳 则全学晚 唐 无深厚之力。”
(3).指儒术。《汉书·公孙弘等传赞》:“ 汉 之得人,於兹为盛。儒雅则 公孙弘 、 董仲舒 、 儿宽 ;篤行则 不建 、 不庆 。”《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加以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编在书记。”
(4).谓风度温文尔雅。《北齐书·封隆之传》:“ 子绣 外貌儒雅,而侠气难忤。” 鲁迅 《南腔北调集·〈守常全集〉题记》:“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
(5).谓优柔寡断。《南史·齐武帝诸子论》:“ 子良 物望所集,失在儒雅,当断不断,以及於灾。”
(6).风雅。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饮程昆仑署中》:“不为使君儒雅剧,何繇共对烛花红。”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善音乐,能鼓琴瑟,吹笙箫,甚至于可以作曲谱歌,是个儒雅的皇帝。”
(7).典雅;优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其十志该富,讚序弘丽,儒雅彬彬,信有遗味。”
词语解释:尔雅  拼音:ěr yǎ
(1).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 秦 汉 间学者缀辑 周 汉 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2).雅正,文雅。《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司马贞 索隐:“谓詔书文章雅正。”《汉书·王莽传中》:“其文尔雅依託。” 颜师古 注:“尔雅,近正也。” 宋 苏轼 《贺蒋发运启》:“蔚然 西汉 之文,深厚尔雅。” 马其昶 《濂亭集序》:“ 汉 隆儒术,其文辞彬彬尔雅,冠绝后代。”川剧《柳荫记》第七场:“想当初,弟本是白面书生,尔雅温文。”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他从对山的树梢,雍容尔雅的上来。”
词语解释:小雅  拼音:xiǎo yǎ
《诗经》组成部分之一。七十四篇。大抵产生于 西周 后期和 东周 初期。这时王政衰微,政治黑暗,诸多矛盾日益尖锐。故其中诗篇较多的是指斥朝政缺失,反映社会动乱,表现 周室 与西北 戎 狄 部族以及东方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少数是统治阶级宴会的乐歌。雅分小、大,主要有三说:有的认为以政事分,如《〈诗〉大序》;有的认为以道德分,如 司马迁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论》;有的认为以乐曲分,如 朱熹 《诗·小雅集传》。前人争论不决,莫衷一是。
词语解释:幽雅  拼音:yōu yǎ
幽静雅致。 宋 柳永 《望远行》词:“幽雅。乘兴最宜访 戴 ,泛小棹、 越溪 瀟洒。”《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只见篱上花枝鲜媚,四围树木繁翳,﹝ 张委 等﹞齐道:‘这所在倒也幽雅!是那家的?’”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不但是雄巍的 峨嵋 ,妩媚的 西湖 ,幽雅的 雁荡 ,与夫‘秀丽甲天下’的 桂林 山水,可以傲睨一世,令人称羡;其实 中国 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
词语解释:闲雅  拼音:xián yǎ
亦作“闲雅”。
(1).閒,通“ 嫺 ”。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 田駢 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陈奇猷 校释:“闲雅即嫺雅。《后汉书·马援传》注:‘嫺雅犹沉静也。’”《隋书·高祖纪上》:“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闲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 戴望舒 《秋》诗:“但是,独身汉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今天,我没有这闲雅的兴致。”
(2).閒,通“ 嫺 ”。指文辞或言辞优雅。 晋 陆机 《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説煒曄而譎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八:“有诗集数十篇,闲雅清淡,不作晚 唐 体,自成一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 杜 喜,与閒话,辞均闲雅,无俚语。”
词语解释:清雅  拼音:qīng yǎ
(1).清高拔俗。《三国志·魏志·徐宣传》:“尚书 徐宣 ,体忠厚之行,秉直亮之性,清雅特立,不拘世俗。”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青裙素襦,神气清雅,宛若士大夫家。” 明 高启 《送丁至恭河南省亲序》:“ 丁儼 至恭 日抱琴与余游,余爱其清雅和易,且能相慰於寂寞之滨,故数与燕咏啸歌。”
(2).清新雅致。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于 范 袁 。”《四游记·张果老骑驴应召》:“﹝小道士﹞言词清雅,礼数中度。”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五:“ 京口 诗人,皆奉 梦楼先生 之教,诗多清雅。” 李斌奎 《天山深处的“大兵”》:“清雅的紫竹调伴着他灵活潇洒的舞步,宛如蜻蜓点水,萍浮河面。”
(3).清静幽雅。《西游记》第二五回:“那林里是个清雅的去处,决然没有妖精。”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长沙 小西门 外,望两岸居人,虽竹篱茅屋,皆清雅淡远,絶无烟火气。” 冰心 《离家的一家》:“好清雅的院子。”
词语解释:二雅  拼音:èr yǎ
(1).《诗经》《大雅》《小雅》的合称。 汉 班固 《幽通赋》:“盖惴惴之临深兮,乃二《雅》之所祗。” 唐 韩愈 《石鼓歌》:“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至于二《雅》,则或美或刺,较足见作者之情,非如《颂》诗,大率嘆美。”
(2).泛指诗作。 唐 许裳 《送刘校书游东鲁》诗:“内阁劳讎校,东邦忽纵游。才偏精二雅,分合遇诸侯。” 前蜀 贯休 《题弘式和尚院》诗:“二雅兼二密,愔愔祗自怡。”
词语解释:博雅  拼音:bó yǎ
(1).谓学识渊博,品行端正。《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明史·李默传》:“ 默 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 鲁迅 《朝花夕拾·后记》:“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2).指文章内容丰富、文辞优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崔駰 《七依》,入博雅之巧。” 明 刘刚 《日损斋笔记·后序》:“自 汉 以下,各纯萃羣见而发一义,故博雅可观者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其所以致病之由亦有三: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3).亦作“ 博邪 ”。长在屋瓦或墙头上的青苔。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博雅,在屋曰昔耶,在墙曰垣衣,《广志》谓之兰香,生於久屋之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部十·屋游》﹝释名﹞:“瓦衣、瓦苔、瓦鲜、博邪。”
(4).书名。即《广雅》的别称。因避 隋炀帝 ( 杨广 )讳而改称。
词语解释:周雅  拼音:zhōu yǎ
《诗经》中的《大雅》《小雅》。因《诗经》均为 周 诗,故称。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 开元 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元 王恽 《飞豹行》:“元戎兹猎似开先,我作《车攻》《周雅》。”
词语解释:伯雅  拼音:bó yǎ
古酒器名。《太平御览》卷四九七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谁与此翁相暖热,赖有平生伯雅。” 金 元好问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为韵赋》之六:“郑重伯雅生,藉汝聊吐气。”参阅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词语解释:三雅  拼音:sān yǎ
《太平御览》卷八四五引《典论》:“ 刘表 有酒爵三,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容七升,仲雅六升,季雅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明 袁宗道 《顾仲方画山水歌》:“朝朝暮暮停车马,娇歌急管催三雅。” 清 周亮工 《寄闽南江云客》诗:“难从酒伴浮三雅,自解诗囊咏《七哀》。”
词语解释:古雅  拼音:gǔ yǎ
古朴雅致。 唐 高彦休 《阙史·裴晋公大度》:“ 皇甫 郎中 湜 ,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五:“ 欧 苏 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栖霞 牟廷相 ,能以古文为时文,诗亦古雅可诵。” 艾芜 《我的青年时代》十五:“庭院里张着绿荫荫的树木,很给人一个又古雅又幽静的感觉。”
词语解释:俨雅  拼音:yǎn yǎ
恭敬庄重。《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胡人遥集於上楹,儼雅跽而相对。” 张载 注:“儼雅而相对,言敬恭也。”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忽松下见一丈夫,古服儼雅。” 宋 文天祥 《沁园春·双庙》词:“古庙幽沉,遗容儼雅,枯木寒鸦几夕阳。”
词语解释:和雅  拼音:hé yǎ
(1).温和文雅。《宋书·殷琰传》:“ 琰 性和雅静素,寡嗜欲。”《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贺知章 ,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先生(指 邹泰和 )戊戌翰林,和雅谦谨。” 郭沫若 《卷耳集·〈召南·野有死麕〉》:“你规矩些,你和雅些,不要拉我的手巾呀!”
(2).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洞穴条风,生和雅之曲;圆珠积水,流清妙之音。”《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及奏《黄钟》之调,帝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
(3).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丁飞涛 亦工为艷词,较 周冰持 为和雅。”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亦嚣 性情閒雅……故其为诗,冲淡和雅。”
词语解释:俊雅  拼音:jùn yǎ
(1).古乐曲名。 南朝 梁 沉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序》:“众官出入, 宋 元徽 仪注奏《肃咸乐》,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也。”
(2).秀美文雅。 元 季子安 《粉蝶儿·题情》套曲:“想当初,倚翠偎红。我风流,他俊雅,恩深情重。” 明 高明 《琵琶记·察宅祝寿》:“仪容俊雅,也休夸桃李之姿;德性幽闲,尽可寄苹蘩之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他出口落笔,吟诗作赋,清新俊雅。”
词语解释:雅雅  拼音:yǎ yǎ
(1).文雅之士众多貌。《晋书·刘惔传》:“时人语曰: 洛中 雅雅有三 嘏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洛中 雅雅有三 嘏 : 刘粹 字 纯嘏 , 宏 字 终嘏 , 漠 字 冲嘏 ,是亲兄弟。”
(2).整肃貌。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天兵四罗,旂常婀娜,驾龙十二,鱼鱼雅雅。” 宋 王令 《梦蝗》诗:“雍雍材能官,雅雅仁义儒。”
(3).洁净整齐貌。 宋 叶适 《睦山堂铭》:“有简婉婉,有竹雅雅; 睦山 之下,尚启来者。”
词语解释:高雅  拼音:gāo yǎ
(1).高超雅正。与“平庸邪恶”相对。《三国志·魏志·崔林传》:“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 唐 王勃 《鞶鉴图铭》序:“句读曲屈,韵调高雅。” 明 李东阳 《明故封大安人舒氏墓志铭》:“ 仲律 学识高雅,志操修洁。”
(2).高尚风雅,与“猥琐粗俗”相对。《红楼梦》第三七回:“倒是三妹妹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他同尘俗人处,他一样的尘俗;同高雅人处,他又一样的高雅。”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自从可怜老汉眼睛看不见了, 蛤蟆滩 谁还当面叫他那些不高雅的外号来呢?”
词语解释:豳雅  拼音:bīn yǎ
《诗·豳风·七月》篇。《周礼·春官·籥章》:“凡国祈年于田祖,龡《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 郑玄 注:“《豳雅》,亦《七月》也。《七月》又有‘于耜举趾,饁彼南亩’之事,是亦歌其类。谓之雅者,以其言男女之正。”后亦泛指农事之歌。 宋 陆游 《十一月十一日夜闻雨声》诗:“丰年儻可期,击壤歌《豳雅》。”
词语解释:变雅  拼音:biàn yǎ
(1).《诗经》《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与“正雅”相对,一般是指反映 周 政衰乱的作品。《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小大雅谱》:“《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 孔颖达 疏:“《劳民》《六月》之后,其诗皆王道衰乃作,非制礼所用,故谓之变雅也。”
(2).引申指有真实内容而具讽世作用的作品。 唐 元稹 《上令狐相公诗启》:“江湖间为诗者,復相倣傚,力或不足,则至於颠倒语言,重复首尾……亦自谓为 元和 诗体,而司文者考变雅之由,往往归咎於 稹 。”参见“ 正雅 ”。
词语解释:正雅  拼音:zhèng yǎ
《诗》中正《小雅》、正《大雅》的统称。与变雅相对。据《小大雅谱》载:自《鹿鸣》《菁菁者莪》为正小雅,自《文王》《凫鹥》为正大雅;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为正雅。 汉 平当 《乐议》:“ 河间 献王 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 公孙弘 、 董仲舒 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风雅正变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此兼雅之正变言之。盖雅以述其政之美者为正,以刺其恶者为变也。 文 武 之世不得有变风变雅; 夷 、 厉 、 宣 、 幽 之世有变风未尝无正风,有变雅未尝无正雅也。”
词语解释:淡雅  拼音:dàn yǎ
(1).清淡高雅。《隋书·牛弘传》:“ 牛弘 篤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公终身富贵,而诗能淡雅若此。”《红楼梦》第四九回:“满口里説的是什么:怎么是‘ 杜工部 之沉郁, 韦苏州 之淡雅?’”
(2).素净雅致。 宋 丘崈 《洞仙歌》词:“丰肌腻体,淡雅矜贵,不与群芳竞姝丽。” 明 高明 《琵琶记·两贤相遘》:“梳妆淡雅,看丰姿堪描堪画。” 碧野 《晓溪晨曲》:“每当星星沉落,曙光东升,那塔影照临溪流上,显得剔透玲珑,淡雅多姿,更增添了深山的幽静。”
词语解释:敦雅  拼音:dūn yǎ
敦厚雅正。《三国志·蜀志·麋竺传》:“ 竺 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明史·吴山顾锡畴等传赞》:“要其守正自立,不激不争,淳静熟雅,承平士大夫之风流,概可想见矣。”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文之既立,何殊駢散? 西汉 以前,浑朴敦雅,駢不虑杂,散不病野。”
词语解释:娴雅  拼音:xián yǎ
同“嫺雅”。
文静优雅;文静大方。
词语解释:夷雅  拼音:yí yǎ
平和闲雅。《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李善 注:“夷,平也……言 王公 平雅之性,无待此韦弦以成也。”《南齐书·王玄载传》:“ 玄载 夷雅好玄言,脩士操。” 宋 陆游 《陆郎中墓志铭》:“公为人夷雅旷远,与人言,惟恐伤之。”
词语解释:寒雅  拼音:hán yǎ
寒鸦。 明 刘基 《有感》诗之六:“日暮无人唁亡国,寒雅犹带夕阳飞。”
词语解释:新雅  拼音:xīn yǎ
新颖雅致。例如:风格新雅。
词语解释:仲雅  拼音:zhòng yǎ
酒器名。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受七升,仲受六升,季受五升。”
词语解释:典雅  拼音:diǎn yǎ
(1).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汉 王充 《论衡·自纪》:“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典雅者,鎔式经誥,方轨儒门者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七》:“ 梅村 熟於两《汉》《三国》《晋书》《南北史》,故所用皆典雅,不比后人猎取稗官丛説,以炫新奇者也。”
(2).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一折:“原来是箇秀才抚琴,端的是箇典雅的人儿也。”《白雪遗音·马头调·叹五更》:“先画他的温柔,后画他的典雅。”
(3).泛指古代典籍。《文选·马融〈长笛赋〉》:“ 融 既博览典雅,精核数术。” 吕向 注:“典谓《坟》《典》;雅谓《雅》《颂》。”
词语解释:南雅  拼音:nán yǎ
《诗经》中的《周南》《召南》《小雅》《大雅》。 宋 陈傅良 《送谢倅景英赴阙》诗:“言诗必《南雅》、自《鄶》吾无讥。”
词语解释:纯雅  拼音:chún yǎ
(1).纯正高雅。 宋 范仲淹 《举张讽李厚充青州职官状》:“前御史臺主簿 张讽 文学懿赡,履行纯雅。”
(2).纯正典雅。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有平淡纯雅者,试摘其古体数篇,与 韦 ( 韦应物 )酷似,而世或未之知也。”
词语解释:修雅  拼音:xiū yǎ
高雅,不粗俗。《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适间在饭店中,见公修雅,不像他人轻薄,故此相敬。”
词语解释:季雅  拼音:jì yǎ
古酒器名,“三雅”之一, 东汉 刘表 所制。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仲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升,仲雅受六升,季雅受五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 閬州 有 三雅池 出 潘远 《记闻谭》,云‘昔有人修此池,得三铜器,状如盃盏,上各有二篆字:一云伯雅,二云仲雅,三云季雅。’”参见“ 三雅 ”、“ 三雅池 ”。
词语解释:秀雅  拼音:xiù yǎ
秀丽文雅;秀丽雅致。《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穉朱颜只。”《三国演义》第三七回:“﹝ 刘备 ﹞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 隆中 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王兰洲 ,尝於舟次买一童,年十三四,甚秀雅。”
词语解释:正雅  拼音:zhèng yǎ
《诗》中正《小雅》、正《大雅》的统称。与变雅相对。据《小大雅谱》载:自《鹿鸣》《菁菁者莪》为正小雅,自《文王》《凫鹥》为正大雅;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故大雅十八篇、小雅十六篇为正雅。 汉 平当 《乐议》:“ 河间 献王 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 公孙弘 、 董仲舒 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风雅正变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此兼雅之正变言之。盖雅以述其政之美者为正,以刺其恶者为变也。 文 武 之世不得有变风变雅; 夷 、 厉 、 宣 、 幽 之世有变风未尝无正风,有变雅未尝无正雅也。”
词语解释:宵雅  拼音:xiāo yǎ
《诗经》中的《小雅》《礼记·学记》:“《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郑玄 注:“宵之言小也;肄,习也。习《小雅》之三,谓《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也。” 黄节 《题寒琼水榭谈诗图》诗:“万变坐沦《宵雅》意,千春将付掉头吟。”
词语解释:粹雅  拼音:cuì yǎ
精纯典雅。 明 宋濂 《〈田氏哀慕诗集〉序》:“卷中诸诗,丰縟而紆徐,粹雅而冲和,固皆一时之杰作。”
词语解释:谐雅  拼音:xié yǎ
谐和雅正。《四库全书总目·别集二四·大复集》:“至 梦阳 雄迈之气,与 景明 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妨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词语解释:不雅  拼音:bù yǎ
(1).不正。《荀子·儒效》:“道过 三代 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法后王》:“‘法贰后王谓之不雅’,以居下倍上,是邪説也。不雅者,不正也。”
(2).不雅观,不好看。 清 李渔 《凰求凤·避色》:“我这园亭里面,常有附近的女子,借游玩为名,不时进来走动,旁人观看甚是不雅。从今以后,须要严词拒絶。”
词语解释:都雅  拼音:dōu yǎ
美好闲雅。《三国志·吴志·孙韶传》:“身长八尺,仪貌都雅。”《隋书·韦冲传》:“ 冲 容貌都雅,宽厚得众心。”《明史·蜀王椿传》:“性孝友仁慈,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常尝呼为‘蜀秀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兄弟候试郡中,见一少年,容服都雅。”
词语解释:温雅  拼音:wēn yǎ
(1).温润典雅。《汉书·扬雄传上》:“ 蜀 有 司马相如 ,作赋甚弘丽温雅。”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而 子华 笔力豪赡, 公仪 文思温雅而敏捷,皆勍敌也。” 清 黄宗羲 《朱康流先生墓志铭》:“词旨清夷,风格温雅。”
(2).温和文雅。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司徒九江朱伥》:“ 李统 内省不疚,进对温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更举止轻盈,诸餘里又稔腻,天生万般温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见小童隐映疎竹间,年可十四五,端丽温雅如靚粧女子。” 朱自清 《背影·哀韦杰三君》:“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
词语解释:洪雅  拼音:hóng yǎ
谓才德高尚。 唐 贾公彦 《序〈周礼〉废兴》:“ 众 ( 郑众 ) 逵 ( 贾逵 )洪雅博闻,又以经书记转相证明为解。”
词语解释:端雅  拼音:duān yǎ
庄重文雅。《宋书·明帝纪》:“帝少而和令,风姿端雅。”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尊荣真不忝,端雅独翛然。”《明史·沉鲤传》:“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説,独契帝心。”《红楼梦》第五七回:“因 薛姨妈 看见 邢岫烟 生得端雅稳重,且家道贫寒,是个釵荆裙布的女儿,便欲説给 薛蟠 为妻。”
词语解释:欠雅  拼音:qiàn yǎ
不够风雅。《儒林外史》第三四回:“﹝ 高老先生 ﹞纔进书房就问道:‘ 钱朋友 怎么不见?’ 薛乡绅 道:‘他今日回了不得来。’ 高老先生 道:‘没趣!没趣!今日满座欠雅矣!’”《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你这人怎的这等欠雅?对着美人,赏此名花,若无旨酒,岂不辜负了良辰美景?”
词语解释:轻雅  拼音:qīng yǎ
飘逸高雅。 叶圣陶 《搭班子》:“那人望见了 泽如 ,急速而又轻雅地走前几步,曲起两臂,似乎要作揖的样子。”
词语解释:皇雅  拼音:huáng yǎ
南朝 梁 雅乐歌名。 沉约 制。《隋书·音乐志上》:“皇帝出入, 宋 孝建 二年秋《起居注》《永至》, 齐 及 梁 初亦同。至是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
词语解释:通雅  拼音:tōng yǎ
通达高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长文 通雅,义格终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通雅博畅,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 严复 《〈蒙养镜〉序》:“今者 桐城 吴君 燕来 ,以通雅之才,躬迻译之事,明白晓畅,殊便家人。”
词语解释:详雅  拼音:xiáng yǎ
(1).安详温雅。详,通“ 祥 ”。《晋书·王衍传》:“ 衍 字 夷甫 ,神情明秀,风姿详雅。” 唐 权德舆 《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 彭城 刘禹锡 实首是科,始予见其丱已习诗书,佩觹韘,恭敬详雅,异乎其伦。”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十》:“ 九石 举止详雅,是一儒者。”
(2).周详雅正。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壁记》:“故为记之体,贵其説事详雅,不为苟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唐书》:“予尝论《新唐书》不及《旧书》,盖矜奇字句,全失本色。又制詔等文词,率皆削去,虽谓事增於前,辞省於旧,远逊《旧书》之详雅矣。”
词语解释:韶雅  拼音:sháo yǎ
(1).《韶》乐和《雅》乐的合称。
(2).俊美优雅。 清 叶奕苞 《金石录补》卷七引《宋临澧侯刘使君墓志铭》:“神姿韶雅,英议独发。”
词语解释:方雅  拼音:fāng yǎ
(1).雅正。《晋书·蔡谟传》:“ 謨 性方雅。丞相 王导 作女伎,施设牀席。 謨 先在坐,不悦而去。”《南史·何点传》:“ 点 明目秀眉,容貌方雅。” 唐 王勃 《平台秘略论·善政》:“守方雅以调蕃政,用公直而掌朝论。”《新唐书·孔纬传》:“ 纬 方雅,疾恶若讎,中外闻风,未绳輒肃。”
(2).谓诗文旨意方正风雅。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崔拾遗》:“ 崔拾遗 文彩炳然,意思方雅。”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窃谓词学自 宋 迄 元 ,乃至 云閒 等辈,清妍婉润,未坠方雅之遗。”
(3).指方正风雅的诗文家。 清 谭献 《唐诗录序》:“折衷诗教,匪用爱憎,庶閎达方雅,与为商榷云尔。”
(4).指门第高雅。《晋书·列女传·周顗母李氏》:“ 顗 等既长, 络秀 谓之曰:‘我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汝不与我家为亲亲者,吾亦何惜餘年!’ 顗 等从命。由此 李氏 遂得为方雅之族。”
词语解释:渊雅  拼音:yuān yǎ
深远高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论》:“ 管寧 渊雅高尚,确然不拔。” 明 归有光 《二子字说》:“若其渊雅高尚,以道素自居,则士诚不可一日而无此。” 郑振铎 《桂公塘》:“虽在流离颠沛之中,他的高华的气度,渊雅的局量,还不曾改变。”
词语解释:宽雅  拼音:kuān yǎ
谓宽大能容。雅,酒器。喻容积。《后汉书·袁绍传》:“ 绍 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於色。”《宋书·刘义真传》:“ 义真 无子, 太祖 以第五子 绍 字 休胤 为嗣。 元嘉 九年,袭封 庐陵王 。少而宽雅, 太祖 甚爱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洧水》:“ 茂 字 子康 , 南阳 宛 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词语解释:弘雅  拼音:hóng yǎ
犹高雅。《后汉书·周荣传》:“臣伏惟古者帝王有所号令,言必弘雅,辞必温丽。”《周书·独孤信传》:“ 信 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宋 世诸书,大约数百家,弘雅之流,稍加博焉。”
词语解释:媕雅  拼音:ān yǎ
谓情致高雅。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六:“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
词语解释:妍雅  拼音:yán yǎ
美丽高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明年三月中,移植於厅斋之前,华浄妍雅,极为可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叉始罗国》:“此太子正后生也,仪貌妍雅,慈仁夙著。” 宋 丘崈 《锦帐春·己未孟冬乐净见梅英作》词:“好是天寒,倍添妍雅,正雪意垂垂欲下。”
词语解释:奥雅  拼音:ào yǎ
深奥典雅。 宋 叶适 《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公推衍大义,载於训词,扶善警姦,得承平奥雅之意。” 元 刘壎 《隐居通义·理学三》:“公学造深醇,所为文,奥雅篤厚,刊落华腴,而宿於理。”
词语解释:中雅  拼音:zhōng yǎ
酒器名。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酒诲》:“ 荆州 牧 刘表 ,跨有南土。子弟骄贵,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升),中雅受六胜,小雅受五胜。”
谓合乎《大雅》《小雅》的声律。《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咏叹中《雅》,转运中律。” 吕延济 注:“中,合也。《雅》,大、小《雅》。”
词语解释:醇雅  拼音:chún yǎ
(1).淳厚雅正。 明 李东阳 《明故征西将军镇守宁夏后军都督佥事周公墓志铭》:“公醇雅有礼度,中亦负气,蒞事斩斩。”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其为文,源流兼賅,粹然一出於醇雅。” 姚锡钧 《〈春声〉自序》:“ 锡钧 撰次是书,一衷醇雅。”
(2).淳朴雅致。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祖宗设立内官,其巾帽服佩,自有一定制度,其名色多非外廷所晓,而旧制醇雅,每寓等威节省之谊。”
词语解释:柔雅  拼音:róu yǎ
温和文雅。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子昂》:“ 子昂 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篤朋友之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清明前后,肩担卖食之辈,类皆俊秀少年……卖豆腐脑、茯苓糕,唤声柔雅,渺渺可听。”
词语解释:赡雅  拼音:shàn yǎ
广博而高雅。《宋书·天文志一》:“ 郑玄 有赡雅高远之才,沉静精妙之思。” 姚公鹤 《上海闲话》:“文词赡雅,斐然可观。”
词语解释:词雅  拼音:cí yǎ
言词雅正。 宋 范仲淹 《与李宗易向约堪任清要状》:“﹝ 李宗易 ﹞ 天禧 三年进士第九人及第,素负词雅,居常清慎,有静理之才,无躁进之跡。”
词语解释:沈雅  拼音:shěn yǎ
深沉雅正。《晋书·伏乞乾归载记》:“ 乾归 , 国仁 弟也。雄武英杰,沉雅有度量。”《北史·刘芳传》:“ 芳 沉雅方正,概尚甚高。”《宋史·毕士安传》:“ 士安 端方沉雅,有清识,醖藉,美风采,善谈吐,所至以严正称。”
词语解释:澹雅  拼音:dàn yǎ
淡泊高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沉鬱澹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章炳麟 《与邓实书》:“ 简文 变古,志在 桑中 ; 徐 庾 承其流化,澹雅之风,於兹沫矣。”
词语解释:静雅  拼音:jìng yǎ
娴静文雅;幽静雅致。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良吏平反冤狱》:“及 张君 蒞任,过堂见此妇,神气静雅,举止大方。” 冰心 《去国·两个家庭》:“进到中间的屋子……错错落落的点缀得非常静雅。”
词语解释:淹雅  拼音:yān yǎ
(1).宽宏儒雅。《世说新语·政事》“ 陆太尉 诣 王丞相 咨事” 刘孝标 注引《陆玩别传》:“ 玩 器量淹雅。”《魏书·乐志》:“卫军将军、尚书右僕射臣 高肇 器度淹雅,神赏入微。”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八·论人》:“ 褚中郎 向 淹雅有器量。”
(2).犹高雅。《宋书·王微传》:“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有士子容止可观,进趋淹雅。” 宋 陆游 《南唐书·陈乔传》:“ 乔 风度淹雅,小心守法度。”
(3).犹渊博。 清 张海鹏 《〈曲洧旧闻〉跋》:“寧徒援据精博,足夸淹雅乎哉?”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余同年生 谢梦渔 ,以庚戌进士第三人及第,学问淹雅。”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 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
词语解释:舂容大雅  拼音:chōng róng dà yǎ
指文章气度雍容,用辞典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宋 末文格猥琐, 元 末文格纤穠,故 宋景濂 诸公,力追 韩 欧 ,救以舂容大雅。”
词语解释:冲雅  拼音:chōng yǎ
亦作“冲雅”。 典雅;淡雅。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上》:“ 吕圣功 之清浄, 李太初 之冲雅, 王孝先 之沉毅,其学所入虽不同,固各有所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赵忠毅公择言》:“《论语》之文,和平冲雅。”《明诗纪事戊籤·王立道》引 明 张治 《龙湖集》:“ 懋中 诗冲雅駸駸,入 韦 柳 门户。”
词语解释:贤雅  拼音:xián yǎ
贤能高雅。 宋 王銍 《默记》卷上:“其子 询 ,字 仲谋 ,贤雅能诗。”
词语解释:变大雅  拼音:biàn dà yǎ
古人所谓六诗(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之一。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六诗》:“五曰变大雅。诗云:‘蝉离 楚 树鸣犹少,叶到 嵩山 落更多。’”
词语解释:变小雅  拼音:biàn xiǎo yǎ
古人所谓六诗之一。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六诗》:“六曰变小雅。诗云:‘塞禽黏古树,积雪占苍苔。’”参见“ 变大雅 ”。
词语解释:变大雅  拼音:biàn dà yǎ
古人所谓六诗(大雅、小雅、正风、变风、变大雅、变小雅)之一。 五代 齐己 《风骚旨格·六诗》:“五曰变大雅。诗云:‘蝉离 楚 树鸣犹少,叶到 嵩山 落更多。’”
词语解释:训雅  拼音:xùn yǎ
《诗》《书》的代称。训为《书》六体之一;雅为《诗》六义之一,故称。泛指诗书。《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汉 王粲 《儒吏论》:“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艺文类聚》卷二六引 晋 傅咸 《申怀赋》:“将反初服,毕志训雅,尽乌鸟之至情,竭欢敬於膝下。”
词语解释:介雅  拼音:jiè yǎ
古代乐府诗的一种。《隋书·音乐志上》:“上寿酒,奏《介雅》,取《诗》‘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
词语解释:优雅  拼音:yōu yǎ
优美高雅。 茅盾 《创造》:“她的优雅的举止,有教育的谈吐……都证明她是 君实 的卓绝的创造品。”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二章:“ 刘眉 用一种优雅的姿态把名片递到 剑平 手里。”
词语解释:僩雅  拼音:xiàn yǎ
文雅。僩,通“ 嫺 ”。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明慈爱以道之仁,明僩雅以道之文。” 卢文弨 注:“僩与‘嫻’同。”
词语解释:仓雅  拼音:cāng yǎ
《三仓》《尔雅》等文字训诂之书的统称。《魏书·袁式传》:“ 式 沉靖乐道,周览书传,至於詁训仓雅,偏所留怀。” 清 赵翼 《题李静庵印谱》诗:“此编援仓雅,耽玩勤所肄。”
词语解释:傲雅  拼音:ào yǎ
犹雍容。谓宴乐时举止文雅大方,从容不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 文蔚 、 休伯 之儔, 于叔 、 德祖 之侣,傲雅觴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
词语解释:典则俊雅  拼音:diǎn zé jùn yǎ
端庄高雅而标致。《红楼梦》第十四回:“一切张罗款待,都是 凤姐 一人周全承应……﹝ 凤姐 ﹞洒爽风流,典则俊雅,真是‘万緑丛中一点红’了,--那里还把众人放在眼里,挥霍指示,任其所为。”
词语解释:附庸风雅  拼音:fù yōng fēng yǎ
指某些人为装点门面,追随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方面的活动(多含贬义)。风雅,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等,这里泛指文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临川梦》:“ 钱牧翁 评騭 陈仲醇 ,谓聊可装点山林,附庸风雅。”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既不得逞,则涂饰章句,附庸风雅,造为艰深以文浅陋。”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六章二:“为了附庸风雅,不得不矫揉造作一番,骗骗自己而已。”
共143,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