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药入声 [yuè,哀乐][ě è,善恶][yuē][同着][jiáo jiào jué][ruò][sháo][jué xué][duó,测度][mò][zhuó bó][lüè][gě gè]崿[chāo chuò chuo][háo hé][肉膜,名词][tuò][bó][zé zuó][nüè yào][zhuó][屐、鞋][bó bo][lào luò][详注1][chāo zhuō,明亮][详注2][gè luò][详注3][nuò][lì luò][zuò]礿[sháo][hè][cuò,名词][gē kǎ luò][zhuó què][luò gé][详注4][详注5][zhuó jué][详注6][同托][详注7][音鹊。馺也。《类篇》行貌。]笿


注1:穫 音濩。《说文》刈谷也。草曰刈,谷曰穫。《易·无妄》不耕穫,不菑畬。《诗·豳风》八月其穫。 又陨穫,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穫于贫贱。《注》陨如萚之陨而飘零,穫如禾之穫而枯槁。
注2:格 《唐韵》古落切《集韵》《韵会》《正韵》葛鹤切,音各。树枝也。《集韵》《韵会》历各切,音洛。篱落也。《前汉·鼌错传》谓之虎落。《扬雄·羽猎赋》谓之虎路。通作格。 又《类篇》曷各切,音鹤。格泽,妖星也。见《史记·天官书》。
注3:熇 《广韵》呵各切《集韵》《韵会》《正韵》黑各切,音郝。与謞同。《尔雅·释训》謞謞,崇谗慝也。《疏》引《诗》多将熇熇,多行惨毒之恶。謞熇音义同。《释文》謞虚各切。
注4:泽 《集韵》《韵会》《正韵》达各切,音铎。格泽,星名,音鹤铎。《史记·天官书》格泽,星如炎火之状。
注5:昔 《集韵》仓各切,音错。粗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注》昔读为交错之错,谓牛角粗理错也。 又《韵补》叶息约切。《左思·咏史诗》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
注6:躇 《集韻》《韻會》敕略切,音鄀。《公羊傳·宣七年》躇階而走。《註》躇,猶超遽不順以次。《釋文》與踱同。
注7:嫋 《集韵》《韵会》日灼切《正韵》如灼切,音弱。长貌。《司马相如·上林赋》妩媚姌嫋。
首字词组
雀罗雀钗雀步雀饰雀马鱼龙雀麻雀目鼠步雀喧鸠聚
雀鼠雀喜雀头香雀舌牙茶雀鸟雀麦雀稗雀弁
雀舌雀屏雀梅雀迷眼雀箓雀斑雀鹰雀子
雀噪雀扇雀离雀录雀蒙雀生雀离佛图雀书
雀台雀桁雀鷇雀金泥雀雉化雀献金环雀角鼠牙雀儿肠肚
雀儿雀眼雀角雀饧雀鼠耗雀盲眼雀蒙眼 
雀跃雀李雀环雀顶雀忭雀盲雀离浮图 
雀罗门雀豹雀鹞雀立雀息雀翎雀踊 
雀舫雀瓦雀爪雀芋雀瘢雀瓢雀头履 

词语解释:雀罗  拼音:què luó
捕雀的网罗。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时谓 道子 为东録, 元显 为西録。西府车骑填凑,东第门下可设雀罗矣。”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雀罗弔廷尉,秋扇悲婕妤。” 清 钱谦益 《岁暮杂怀》诗:“卒岁闻门有雀罗,流年徂谢意如何。”参见“ 雀罗门 ”。
词语解释:雀罗门  拼音:què luó mén
《史记·汲郑列传》:“始 翟公 为廷尉,宾客闐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后以“雀罗门”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 唐 刘禹锡 《有感》诗:“昨宵 凤池 客,今日雀罗门。”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惟君綈袍信,到我雀罗门。” 明 唐顺之 《宪副饶湖田见过陈渡草堂赋此为赠》:“岂知綉斧客,还过雀罗门。”
词语解释:雀鼠  拼音:què shǔ
(1).麻雀和老鼠。《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操 怒,谓 融 曰:‘ 禰衡 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 宋 苏轼 《寄刘孝叔》诗:“方将雀鼠偷太仓,未肯衣冠掛 神武 。”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
(2).粟鼠,大鼠。《诗·魏风·硕鼠》“硕鼠硕鼠” 三国 吴 陆玑 疏:“今 河 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头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
(3).比喻小人。 唐 周昙 《博陆侯》诗:“栋梁徒自保坚贞,毁穴难防雀鼠争。不是主人知诈伪,如何柱石免敧倾。”
词语解释:雀舌  拼音:què shé
茶名。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唐 刘禹锡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添炉烹雀舌,洒水浄龙鬚。”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拂券》:“玉壶烹雀舌,金碗注龙团。”
词语解释:雀噪  拼音:què zào
名声广为传播(多含贬义)例如:声名雀噪一时。
词语解释:雀台  拼音:què tái
即 铜雀台 。 汉 建安 十五年 曹操 所建,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南古 邺城 的西北隅。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 雀臺 ,东下望云闕。”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十二:“是以 隋 珠日月,无益 驪山 之火; 雀臺 絃管,空望 西陵 之松。”
词语解释:雀儿  拼音:què ér
麻雀;小鸟。 唐 韩愈 《赠侯喜》诗:“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 宋 梅尧臣 《朝》诗之一:“青苔井畔雀儿鬭,乌臼树头鸦舅鸣。”《儒林外史》第三九回:“那少年道:‘等我打了这个雀儿看。’手起弹子落,把麻雀打死了一个坠下去。”
词语解释:雀跃  拼音:què yuè
(1).如雀之跳跃。表示欣喜之极。《庄子·在宥》:“ 鸿蒙 方将拊脾雀跃而游。” 成玄英 疏:“雀跃,跳跃也。”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雀跃,东臺瞑坐觉乌飞。”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形容勇于任事。《旧唐书·姚南仲刘迺等传赞》:“ 宽夫 雀跃, 廷老 鸿轩。 姚卢 啟奏,君子之言。”
词语解释:雀罗门  拼音:què luó mén
《史记·汲郑列传》:“始 翟公 为廷尉,宾客闐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后以“雀罗门”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 唐 刘禹锡 《有感》诗:“昨宵 凤池 客,今日雀罗门。”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惟君綈袍信,到我雀罗门。” 明 唐顺之 《宪副饶湖田见过陈渡草堂赋此为赠》:“岂知綉斧客,还过雀罗门。”
词语解释:雀舫  拼音:què fǎng
古代形似鸟状的游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五侯閫外空狼燧,二水洲边自雀舫。” 王季思 注:“雀舫,即朱雀舫,是一种游船。”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三:“雀舫空沉泊,鳶梯莫暂停。”
词语解释:雀钗  拼音:què chāi
妇女首饰名。有雀形饰物的钗。《晋书·元帝纪》:“将拜贵人,有司请市雀釵,帝以烦费不许。” 南朝 梁 何逊 《嘲刘谘议诗》:“雀釵横晓鬢,蛾眉艷宿妆。” 唐 李贺 《贝宫夫人》诗:“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釵翘揭双翅关。” 王琦 汇解:“雀釵,《释名》:‘釵头及上施雀也。’”
词语解释:雀喜  拼音:què xǐ
旧谓晨起闻雀噪是喜庆之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萧七》:“犹冀七姊復至,晨占雀喜,夕卜灯花,而竟无消息矣。”
词语解释:雀屏  拼音:què píng
《旧唐书·后妃传上·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竇毅 ﹞谓长公主曰:‘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乃於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輒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前后数十辈莫能中。 高祖 后至,两发各中一目。 毅 大悦。遂归於我帝。”后因以“雀屏”择婿许婚的典故。 明 高明 《琵琶记·奉旨招婿》:“丝牵绣幕,射中雀屏。” 明 屠隆 《綵毫记·他乡持正》:“敢相期百年,雀屏难选,使君有妇恩非浅,感芳心自怜。” 清 李渔 《风筝误·凯宴》:“同事有高贤,恰好是雀屏佳选。”
词语解释:雀扇  拼音:què shàn
羽毛扇。 唐 温庭筠 《晚归曲》:“弯隄弱柳遥相瞩,雀扇圆圆掩香玉。”
词语解释:雀桁  拼音:què héng
朱雀桁 的简称。 东晋 南朝 时 建康 正南 朱雀门 外的古浮桥。 宋 岳珂 《经进百韵诗》:“驛召班龙节,犀军下 雀桁 。”
词语解释:雀眼  拼音:què yǎn
(1).端砚上的一种圆形纹。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砚品中,端石,人皆贵重之……或佳其有眼为端,或以无眼为贵……眼之品类不一,曰‘鸚哥眼’、曰‘鸜鵒眼’、曰‘了哥眼’、曰‘雀眼’、曰‘鷄翁眼’、曰‘猫眼’、曰‘菉豆眼’,各以形似名之。”
(2).比喻细孔。 宋 王安石 《三月十日韩子华招饮归城》诗:“清明晓赴 韩侯 家,自买白杏丁香花。雀眼涂金银蔑笼,贮在当庭呼舞娃。”
词语解释:雀李  拼音:què lǐ
果树名。即郁李。《诗·豳风·七月》“六月食鬱及薁” 孔颖达 疏引《本草》:“鬱,一名雀李,一名车下李,一名棣,生高山川谷或平田中,五月时食。”
词语解释:雀豹  拼音:què bào
即雀鹰。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得雋蝇虎健,相残雀豹趟。” 宋 梅尧臣 《谕鸟》诗:“雀豹代雕鶚,博击肃秋霜。” 朱东润 注:“又称雀鹰,猛禽类,似鹰而小。”参见“ 雀鹰 ”。
词语解释:雀鹰  拼音:què yīng
鸟名。猛禽的一种。较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又名雀鹞。
词语解释:雀瓦  拼音:què wǎ
砚之一种。 清 钮琇 《觚賸·石言》:“澄泥歛色,雀瓦销英。”
词语解释:雀步  拼音:què bù
谓行走似雀跃。 唐 李贺 《黄家洞》诗:“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鏃。” 王琦 汇解:“雀步,状蛮人之行,犹雀之跃,蹙行沙上,促促有声。”
词语解释:雀头香  拼音:què tóu xiāng
即香附子。一种香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立 登 为太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是岁 魏文帝 遣使求雀头香。”《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载此事, 胡三省 注云:“《本草》以香附子为雀头香。此物处处有之,非珍也,恐别是一物。” 宋 梅尧臣 《赐酒》诗:“近亲龙尾道,远袭雀头香。”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莎草香附子》
词语解释:雀梅  拼音:què méi
树木名。即郁李。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唐棣之华》:“康棣,奥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花或白或赤,六月中成实,大如李子,可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郁李》:“薁李、郁李:车下李、爵李、雀梅、常棣。”
词语解释:雀离  拼音:què lí
梵语Cakra,或音译为“昭怙釐”。古 屈支国 寺名,在今 库车 北 苏巴什 地方。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后以“雀离”泛指佛寺,佛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 雀离大清浄 。” 杨守敬 注疏:“《唐西域记》: 屈支国 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 昭怙釐 。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釐、离亦音近, 昭怙釐 盖即此 雀离 也。又按《北史·西域传》:‘ 乾陁国 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 雀离佛图 。’《集古録》有 武平 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 赤沙 之寺有此名也。” 清 许承钦 《古寺》诗:“偶款松关到雀离,苔花蚀尽 至元 碑。”
词语解释:雀鷇  拼音:què kòu
幼雀。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探雀鷇而未饱,待熊蹯而未熟。” 杨慎 《丹铅总录·雀鷇熊蹯》引 南朝 齐 杜弼 《移檄梁武》:“徒探雀鷇,无救府藏之虚。”
词语解释:雀角  拼音:què jiǎo
(1).指狱讼;争吵。 明 沉鲸 《双珠记·吉筵叙故》:“我与那人争殴一场,就遭他鼠牙并雀角,险健搆虚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冤狱》:“偶因鹅鸭之争,致起雀角之忿。”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词讼》:“閭阎雀角,起於一时之忿争,因而趋告。”参见“ 雀角鼠牙 ”。
(2).《诗·召南·行露》有“谁谓雀无角”之句,因以“雀角”为该篇的代称。 姚华 《论文后编》:“《江汜》发三言之耑,《雀角》肇五言之始。”
词语解释:雀角鼠牙  拼音:què jiǎo shǔ yá
本谓强逼女子成婚而兴狱讼。后泛指狱讼,争吵。语本《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又:“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孔颖达 疏:“此强暴之男,侵凌贞女;女不肯从,为男所讼,故贞女与对,此陈其辞也。”《花月痕》第五十回:“泯雀角鼠牙之衅,絶狼吞虎噬之端。”
词语解释:雀环  拼音:què huán
《后汉书·杨震传》“父 宝 ”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用“雀环”为知恩报德之典。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呜呼!小人之説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宋庠 登科,此常事耳,而以为救蚁之报,甚至於绘之为图以惑世愚民。”参见“ 衔环 ”。
词语解释:衔环  拼音:xián huán
相传 东汉 杨宝 九岁时,至 华阴 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 宝 取雀以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自称 西王母 使者,以白环四枚与 宝 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当如此环矣。”事见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后用为报恩之典。 唐 王缙 《青雀歌》:“莫言不解衔环报,但问君恩今若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虵雀之报。”《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能邀格外之惠……当生生世世结草衔环。”
谓衔环报恩。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慰夏孤》:“啣环犬马,常存寐梦。”《封神演义》第三二回:“他日啣环,决不有负。” 清 陈梦雷 《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诗之三:“脱兔已非伤离罼,射乌偏误指啣环。”参见“ 啣环结草 ”。
词语解释:衔环结草  拼音:xián huán jié cǎo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醒世恒言·白玉孃忍苦成夫》:“大恩未报,刻刻於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既蒙壮士不弃……誓当衔环结草。”《镜花缘》第三六回:“倘脱虎穴,自当衔环结草,以报大恩。”亦省作“ 衔结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祈全螻蚁之命,当图衔结之报耳。”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所谓天恩高厚,臣下宜感激零涕衔结以报者,二公何莫不然。”参见“ 衔环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 魏武子 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 字 伯起 ……父宝”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华阴黄雀》:“ 宝 ( 杨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啣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老夫啣环结草之报,断不敢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啣环结草。”《再生缘》第二二回:“小儿性命皆君救,我只愿,世世啣环结草偿。”亦省作“ 啣结 ”。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更为我报讎雪耻,效啣结,敢忘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蒙恩啣结,至於没齿,则人有惭於禽兽者矣。”《再生缘》第二一回:“荷蒙雨露皇恩重,臣敢不,啣结生生世世间。”
词语解释:雀鹞  拼音:què yào
即雀鹰。 宋 梅尧臣 《偶书寄苏子美》诗:“有如秋空鹰,气压城雀鷂。”参见“ 雀鹰 ”。
词语解释:雀鹰  拼音:què yīng
鸟名。猛禽的一种。较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又名雀鹞。
词语解释:雀爪
像麻雀的爪形,为绘画法中的一种名称
词语解释:雀饰
用赤黑色的装饰
词语解释:雀舌牙茶
嫩芽茶
词语解释:雀迷眼  拼音:què mí yǎn
方言。雀至夕不见物。指黄昏。 杨朔 《大旗》:“雀迷眼的时候,修路的农民才散工。”
词语解释:雀录  拼音:què lù
见“ 雀籙 ”。
词语解释:雀箓
亦作“雀录”。
1.传说中赤雀所衔丹书。《史记·周本纪》 唐 司马贞 述赞:“ 后稷 居 邰 , 太王 作 周 ,丹开雀録,火降乌流。”
2.泛指重要史籍文献。《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昔 百里 相 秦 ,名存雀籙; 萧 张 辅 沛 ,姓在 河 书。” 林纾 《赠伍昭扆太守序》:“顾观 伍君 方敝裘于于,纵情詼謔,穷搜鸡碑雀録之细廪为谈资,殆絶口不言西学焉。”
词语解释:雀金泥  拼音:què jīn ní
用孔雀毛织成的毛料。《红楼梦》第五二回:“这叫做‘雀金泥’。这是 俄罗斯国 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词语解释:雀饧  拼音:què xíng
凝结在树木上的一种露水。古人迷信,认为不祥之兆。 宋 王陶 《谈渊》:“翰林侍讲学士 杜镐 ,博学有识。都城外有坟庄,一日若有甘露降布林木。子姪辈惊喜,白於 镐 。 镐 味之,惨然不懌。子姪啟请, 镐 曰:‘此非甘露,乃雀餳。大非佳兆,吾门其衰矣。’”一说,即甘露,祥瑞之兆。 宋 王钦臣 《甲申杂记》:“冬月常出木醴, 后主 以为甘露之瑞,俗呼为雀餳。”
词语解释:雀顶  拼音:què dǐng
清 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清会典·礼部五·官员士庶冠服》:“举人、官生、贡生、监生冠,用金雀顶,带用明羊角圆版,银镶边。”《清会典·礼部五·官员士庶冠服》:“生员冠,用银雀顶,带用乌角圆版,银镶边。”
词语解释:雀立  拼音:què lì
犹鹤立。竦身而立。雀为“隺”字之讹。《战国策·楚策一》:“﹝ 棼冒勃苏 ﹞七日而薄 秦王 之朝,雀立不转,昼吟宵哭。” 朱祖耿 集注引 王引之 曰:“雀当为隺字之误也。隺与鹤同。鹤立,谓竦身而立也。《文选·求通亲亲表》‘实怀鹤立企佇之心’, 李善 注引此策:‘鹤立不转。’《初学记·人事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竝与《文选》注同。《鸿烈·脩务篇》曰:‘ 申包胥 (即 棼冒勃苏 )鹤跱而不食,昼吟宵哭。’皆其明证。”一说犹雀跃。 鲍彪 注:“雀立,踊也。”
词语解释:雀芋  拼音:què yù
芋之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雀芋,状如雀头,置乾地反湿,置湿处復乾。飞鸟触之堕,走兽遇之僵。”
词语解释:雀马鱼龙  拼音:què mǎ yú lóng
泛指珍禽异兽。语本《汉书·西域传赞》:“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於黄门,鉅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羣食於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宋 秦观 《望海潮·广陵怀古》词:“纹锦製帆,明珠溅雨,宁论雀马鱼龙。”
词语解释:雀鸟  拼音:què niǎo
鸟雀。 元 钱惟善 《至元六年庚辰十有二月朔己亥大雨雪戊申复雨雪》诗:“虎狼凭威肆贪虐,雀鸟冻死何哀伤。”《红楼梦》第三回:“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掛着各色鸚鵡、画眉等雀鸟。” 郭沫若 《一只手》四:“她自己就像被人家把翅子打断了的雀鸟一样,落在地下,要想飞怎么也飞不起来。”
词语解释:雀箓
亦作“雀录”。
1.传说中赤雀所衔丹书。《史记·周本纪》 唐 司马贞 述赞:“ 后稷 居 邰 , 太王 作 周 ,丹开雀録,火降乌流。”
2.泛指重要史籍文献。《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昔 百里 相 秦 ,名存雀籙; 萧 张 辅 沛 ,姓在 河 书。” 林纾 《赠伍昭扆太守序》:“顾观 伍君 方敝裘于于,纵情詼謔,穷搜鸡碑雀録之细廪为谈资,殆絶口不言西学焉。”
词语解释:雀录  拼音:què lù
见“ 雀籙 ”。
词语解释:雀箓
亦作“雀录”。
1.传说中赤雀所衔丹书。《史记·周本纪》 唐 司马贞 述赞:“ 后稷 居 邰 , 太王 作 周 ,丹开雀録,火降乌流。”
2.泛指重要史籍文献。《北齐书·文苑传·樊逊》:“昔 百里 相 秦 ,名存雀籙; 萧 张 辅 沛 ,姓在 河 书。” 林纾 《赠伍昭扆太守序》:“顾观 伍君 方敝裘于于,纵情詼謔,穷搜鸡碑雀録之细廪为谈资,殆絶口不言西学焉。”
词语解释:雀蒙  拼音:què méng
见“ 雀蒙眼 ”。
词语解释:雀蒙眼  拼音:què méng yǎn
夜盲。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你是不是雀蒙眼?为什么不早说呢?”亦省作“ 雀蒙 ”。《传统相声集·三近视》:“我三叔那叫‘雀蒙’,一到晚上什么也瞧不见。”
词语解释:雀雉化  拼音:què zhì huà
《礼记·月令》:“﹝季秋之月﹞爵入大海为蛤。”又:“﹝孟冬之月﹞雉入大水为蜃。”后遂以“雀雉化”指事物的变化。 晋 郭璞 《尔雅图赞·蚌》:“万物变蜕,其理无方。雀雉之化,含珠怀璫。”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惜无雀雉化,何用充海 淮 。”
词语解释:雀鼠耗  拼音:què shǔ hào
《梁书·张率传》:“在 新安 ,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 吴宅 ,既至,遂耗太半。 率 问其故,答曰:‘雀鼠耗也。’ 率 笑而言曰:‘壮哉雀鼠!’”后以指正税外加征之粮。《新五代史·汉臣传·王章》:“往时民租一石输二升为‘雀鼠耗’。”
词语解释:雀忭  拼音:què biàn
欢欣雀跃。《花月痕》第五十回:“高宴三日,自大将军以至走卒,无不雀忭。”
词语解释:雀息  拼音:què xī
犹屏息。形容恐惧,不敢做声。《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抱怖雀息,乞垂哀省。” 南朝 梁 陶弘景 《请雨词》:“顷亢旱积旬,苗稼焦涸,远近嗷嗷,瞻天雀息。”《北史·高丽传》:“ 柳 张目叱之,拳击 成 坠於牀下, 成 左右雀息不敢动。”
词语解释:雀瘢  拼音:què bān
见“ 雀斑 ”。
词语解释:雀斑  拼音:què bān
亦作“ 雀瘢 ”。 面上生的黄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患者以女性居多。《红楼梦》第四六回:“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 张天翼 《温柔制造者》:“这会儿他的嘴唇正钉在她眼睛下面。这儿有三粒雀斑。”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 大赤包 脸上的雀斑一粒粒的都发着光,像无数的小黑枪弹似的。”
词语解释:雀麻  拼音:què má
雀斑。 清 无名氏 《帝城花样·秋芙传》:“或乃以其面有雀麻,真欲以鸳鸯拟之,非其伦也。”
词语解释:雀麦  拼音:què mài
一年生草本植物。形似燕麦,叶稍长。夏季开花;小穗状花序,绿色。生于山坡、荒野和路旁。可作牧草,也可栽作水土保持植物。谷粒可作家畜饲料。
词语解释:雀斑  拼音:què bān
亦作“ 雀瘢 ”。 面上生的黄褐色或黑色小斑点。患者以女性居多。《红楼梦》第四六回:“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 张天翼 《温柔制造者》:“这会儿他的嘴唇正钉在她眼睛下面。这儿有三粒雀斑。”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 大赤包 脸上的雀斑一粒粒的都发着光,像无数的小黑枪弹似的。”
词语解释:雀生  拼音:què shēng
喻指微贱的生命。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恐葬鱼腹,犹贪雀生。”
词语解释:雀献金环  拼音:què xiàn jīn huán
相传 汉 杨宝 幼时将一受伤黄雀带回家中喂养,羽翼丰满后飞去。其夜化为黄衣童子,以白环四枚献 宝 ,表示感激。后用为知恩报德之典。 宋 戴复古 《诘燕》诗:“不望汝如灵蛇衔宝珠,雀献金环来报德。”参见“ 雀环 ”。
词语解释:雀环  拼音:què huán
《后汉书·杨震传》“父 宝 ”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 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用“雀环”为知恩报德之典。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方正学蛇报之妄》:“呜呼!小人之説不止蛇珠雀环之可笑也。 宋庠 登科,此常事耳,而以为救蚁之报,甚至於绘之为图以惑世愚民。”参见“ 衔环 ”。
词语解释:衔环  拼音:xián huán
相传 东汉 杨宝 九岁时,至 华阴 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 宝 取雀以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自称 西王母 使者,以白环四枚与 宝 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当如此环矣。”事见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后用为报恩之典。 唐 王缙 《青雀歌》:“莫言不解衔环报,但问君恩今若为。”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序》:“曾不闻吐珠衔环,效虵雀之报。”《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能邀格外之惠……当生生世世结草衔环。”
谓衔环报恩。 明 王世贞 《鸣凤记·邹慰夏孤》:“啣环犬马,常存寐梦。”《封神演义》第三二回:“他日啣环,决不有负。” 清 陈梦雷 《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诗之三:“脱兔已非伤离罼,射乌偏误指啣环。”参见“ 啣环结草 ”。
词语解释:衔环结草  拼音:xián huán jié cǎo
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醒世恒言·白玉孃忍苦成夫》:“大恩未报,刻刻於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既蒙壮士不弃……誓当衔环结草。”《镜花缘》第三六回:“倘脱虎穴,自当衔环结草,以报大恩。”亦省作“ 衔结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梨花》:“祈全螻蚁之命,当图衔结之报耳。” 甘簃 《辛亥和议之秘史》:“所谓天恩高厚,臣下宜感激零涕衔结以报者,二公何莫不然。”参见“ 衔环 ”、“ 结草 ”。
《左传·宣公十五年》:“ 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 武子 疾,命 颗 ( 魏武子 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 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 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 , 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 杨震 字 伯起 ……父宝” 李贤 注引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华阴黄雀》:“ 宝 ( 杨宝 )年九岁时,至 华阴山 北,见一黄雀为鴟梟所搏,坠於树下,为螻蚁所困。 宝 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 宝 再拜曰:‘我 西王母 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 宝 :‘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啣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元 秦简夫 《东堂老》楔子:“老夫啣环结草之报,断不敢忘。”《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啣环结草。”《再生缘》第二二回:“小儿性命皆君救,我只愿,世世啣环结草偿。”亦省作“ 啣结 ”。 明 王錂 《春芜记·诉怨》:“更为我报讎雪耻,效啣结,敢忘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花姑子》:“蒙恩啣结,至於没齿,则人有惭於禽兽者矣。”《再生缘》第二一回:“荷蒙雨露皇恩重,臣敢不,啣结生生世世间。”
词语解释:雀盲眼  拼音:què máng yǎn
方言。夜盲。
词语解释:雀盲  拼音:què máng
夜盲症。《太平广记》卷四六二引旧题 唐 李淳风 《感应经》:“雀皆至夕而不见物。人有至夕昏不见物者,谓雀盲、夕昏是也。”
词语解释:雀翎  拼音:què líng
指孔雀或鹖的尾毛。 清 代用作赏给贵族与高级官员的冠饰。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双眼、三眼者是因功勋得到的特殊赏赐。因用以借指朝廷大臣。《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只见那座宫门的臺阶儿倒有一人多高,正门左门掩着,只西边这间的门开着一扇,豹尾森排,雀翎拱卫。”
词语解释:雀瓢  拼音:què piáo
即芄兰。草名。《诗·卫风·芄兰》“童子佩觿” 三国 吴 陆玑 疏:“一名萝摩, 幽州 人谓之雀瓢。”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女青》﹝集解﹞引 苏恭 曰:“生平泽。叶似萝摩,两叶相对。子似瓢形,大如枣许,故名雀瓢。”
词语解释:雀目鼠步  拼音:què mù shǔ bù
比喻惶恐之极。《东观汉记·阳球传》:“乃磔 甫 尸,署曰‘贼臣 王甫 ’。於是权门惶怖股慄,莫不雀目鼠步,京师肃然。”
词语解释:雀稗  拼音:què bài
多年生草本植物。秆丛生。叶线形。秋季开花,总状花序,绿色或紫色。生于荒野潮湿之处。可作饲料。也可作护堤植物。
词语解释:雀鹰  拼音:què yīng
鸟名。猛禽的一种。较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又名雀鹞。
词语解释:雀离佛图  拼音:què lí fó tú
见“ 雀离浮图 ”。
词语解释:雀离浮图  拼音:què lí fú tú
古代巨塔名。相传为公元78-100年间由 大月氏 国王 迦尼色伽 (Kaniska)所建。为佛教四大塔之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西域浮图,最为第一。”亦作“ 雀离佛图 ”。。《魏书·西域传·乾陀国》:“﹝ 乾陀国 ﹞所都东城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参见“ 雀离 ”。
词语解释:雀角鼠牙  拼音:què jiǎo shǔ yá
本谓强逼女子成婚而兴狱讼。后泛指狱讼,争吵。语本《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又:“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孔颖达 疏:“此强暴之男,侵凌贞女;女不肯从,为男所讼,故贞女与对,此陈其辞也。”《花月痕》第五十回:“泯雀角鼠牙之衅,絶狼吞虎噬之端。”
词语解释:雀蒙眼  拼音:què méng yǎn
夜盲。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你是不是雀蒙眼?为什么不早说呢?”亦省作“ 雀蒙 ”。《传统相声集·三近视》:“我三叔那叫‘雀蒙’,一到晚上什么也瞧不见。”
词语解释:雀离浮图  拼音:què lí fú tú
古代巨塔名。相传为公元78-100年间由 大月氏 国王 迦尼色伽 (Kaniska)所建。为佛教四大塔之一。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惠生使西域》:“东南七里有雀离浮图……西域浮图,最为第一。”亦作“ 雀离佛图 ”。。《魏书·西域传·乾陀国》:“﹝ 乾陀国 ﹞所都东城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雀离佛图’也。”参见“ 雀离 ”。
词语解释:雀离  拼音:què lí
梵语Cakra,或音译为“昭怙釐”。古 屈支国 寺名,在今 库车 北 苏巴什 地方。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后以“雀离”泛指佛寺,佛塔。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 雀离大清浄 。” 杨守敬 注疏:“《唐西域记》: 屈支国 城北四十餘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 昭怙釐 。在国北,里数与此寺略同,釐、离亦音近, 昭怙釐 盖即此 雀离 也。又按《北史·西域传》:‘ 乾陁国 都城东南七里有佛塔,高七十丈,周三百步,即所谓 雀离佛图 。’《集古録》有 武平 元年《龙华寺浮图碑》,称‘造爵离一区’。然则‘爵离’为寺之通称,不第 赤沙 之寺有此名也。” 清 许承钦 《古寺》诗:“偶款松关到雀离,苔花蚀尽 至元 碑。”
词语解释:雀踊  拼音:què yǒng
犹雀跃。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跂踵国》:“厥形惟大,斯脚则企。跳步雀踊,踵不阂地。”参见“ 雀跃 ”。
词语解释:雀跃  拼音:què yuè
(1).如雀之跳跃。表示欣喜之极。《庄子·在宥》:“ 鸿蒙 方将拊脾雀跃而游。” 成玄英 疏:“雀跃,跳跃也。”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给事省宿》:“朔野按行犹雀跃,东臺瞑坐觉乌飞。”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形容勇于任事。《旧唐书·姚南仲刘迺等传赞》:“ 宽夫 雀跃, 廷老 鸿轩。 姚卢 啟奏,君子之言。”
词语解释:雀头履  拼音:què tóu lǚ
古代女子所穿的一种鞋子。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姚鷟尺牍》:“ 马嵬 老媪,拾得 太真 袜以致富。其女名 玉飞 ,得雀头履一隻,真珠饰口,以薄檀为苴,长仅三寸, 玉飞 奉为异宝,不轻示人。”
词语解释:雀喧鸠聚  拼音:què xuān jiū jù
形容纷乱吵闹。 唐 罗隐 《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还有市鄽沽酒客,雀喧鳩聚话蹄涔。” 清 钱谦益 《依韵答江上李贯之》:“雀喧鳩聚亦汹汹,寂寞秋江媿 卧龙 。”
词语解释:雀弁  拼音:què biàn
古代比冕次一级的礼冠。广八寸,长一尺二寸。如雀头色,赤而微黑,故称。《书·顾命》:“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赤黑曰雀,言如雀头色也。雀弁,制如冕,黑色,但无藻耳。”
词语解释:雀子  拼音:qiāo zǐ
(1).麻雀。亦泛指小鸟。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夜即梦见鵶鹊、鴝鵒、雀子各乘车。”《北齐书·神武帝纪》:“先是童謡曰:‘可怜青雀子,飞来 鄴城 里。’”
(2).雀斑。
词语解释:雀书  拼音:què shū
雀所衔的丹书。古代迷信,以为帝王受命之瑞应。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二二引《尚书中候》:“赤雀御丹书,入 豊 ,止於 昌 前。” 南朝 陈 沉炯 《归魂赋》:“龟图雀书之秘。”
词语解释:雀儿肠肚  拼音:què ér cháng dù
形容度量狭小。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四:“王师既平 蜀 ,詔 昶 赴闕。 曹武肃王 密奏曰:‘ 孟昶 王 蜀 三十年,而 蜀 道千餘里,请擒 孟氏 而赦其臣以防变。’ 太祖 批其后曰:‘你好雀儿肠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