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英隽 拼音:yīng jùn
同“ 英俊 ”。
(1).才智出众的人。《文子·下德》:“故国治可与愚守也,而军旅可以法同也,不待古之英雋而人自足者,因其所有而并用之。”《汉书·礼乐志》:“至 武帝 即位,进用英雋。” 宋 曾巩 《雨中王驾部席上》诗:“英雋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2).才智出众。 宋 苏轼 《赐范纯仁上第二表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朕用慨然,当食不御,思得英雋之老,共收文武之用。” 明 朱鼎 《玉镜台记·下镜》:“我本傖荒鄙人,才非英雋。”
(3).容貌俊秀而有精神。 欧阳予倩 《潘金莲》第五幕:“想你们是同胞弟兄,怎么你哥哥那样丑陋,你这样英雋?”词语解释:贤隽 拼音:xián jùn
见“ 贤俊 ”。
词语解释:贤俊 拼音:xián jùn
亦作“ 贤雋 ”。亦作“ 贤儁 ”。亦作“ 贤嶲 ”。
(1).才德出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隋书·高祖纪下》:“开进仕之路,佇贤雋之人。”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明 归有光 《顾夫人杨氏七十寿序》:“其子之贤俊者,予往往于南宫识之。” 清 陈用光 《上翁学士书》:“古之士,其知慕乎道者,未尝不欲见贤儁之君子,而祓濯其心,以获尊闻行知之益。”
(2).才德出众的人。《汉书·元帝纪》:“延登贤俊,招显侧陋。”《晋书·忠义传·王豹》:“简良才,命贤儁,以为天子百官。” 唐 元稹 《桐花》诗:“君若傲贤雋,鹿鸣有食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草泽卑位之间,恐遗贤俊,宜令兵部即作牒目,徵召奏闻。”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脚靴手板实卑贱,贤雋未可吏书绳。” 清 钱良择 《寄内》诗:“无方贤俊皆簪笔,有道乾坤渐止戈。” 清 姚莹 《朝议大夫刑部郎中加四品衔从祖惜抱先生行状》:“四方贤嶲,自达官以至学人士,遇先生所在必求见焉。”词语解释:豪隽 拼音:háo jùn
见“ 豪俊 ”。
词语解释:豪俊 拼音:háo jùn
亦作“ 豪儁 ”。亦作“ 豪雋 ”。
(1).指才智杰出的人。 汉 贾谊 《过秦论上》:“隳名城,杀豪俊。”《汉书·董仲舒传》:“故广延四方之豪儁,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唐 杜甫 《洗兵马》诗:“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明史·刘基宋濂等传赞》:“ 太祖 既下 集庆 ,所至收揽豪雋,徵聘名贤,一时韜光韞德之士幡然就道。” 朱德 《上黔灵山》诗:“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2).气魄大,行为特出。《新五代史·东汉世家·刘旻》:“ 兀欲 性豪儁, 汉 使者至,輒以酒肉困之。”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晏元献公 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时名士多出其门。” 明 唐顺之 《葛母传》:“ 容菴翁 豪雋有气概,游於商贾中,能自见其奇。” 清 吴敏树 《吴云台哀辞》:“独其意气豪俊,可悲也。”
(3).谓诗文豪放雄劲。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揄扬九重万乘主,謔浪赤墀金锁贤’……集中此等语至多,世俱以其词豪俊动人,故不深考耳。”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萧从事涛夫〉序》:“其兄 敬夫 ,诗尤豪俊。”
(4).指笔力雄健浑厚。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子美 笔力豪雋,以超迈横絶为奇; 圣俞 覃思精微,以深远閒淡为意。”
(5).犹言豪华美丽。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到如今白马红缨彩色新,一弄儿多豪俊。”词语解释:才隽 拼音:cái jùn
见“ 才俊 ”。
词语解释:才俊 拼音:cái jùn
亦作“ 才雋 ”。
(1).才能出众。《晋书·嵇康传》:“ 康 临去, 登 ( 孙登 )曰:‘君性烈而才雋,其能免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边让 ﹞才儁辩逸。” 宋 梅尧臣 《吊唐俞》诗:“通闺年最少,才俊罕能双。” 清 秦瀛 《答王惕甫书》:“僕意方今少年中,非无才俊之士,而华而鲜实,类由渐染时习。”
(2).才能出众的人。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三学士》诗:“同官尽才俊,偏善 柳 与 刘 。” 宋 文天祥 《江行有感》诗:“莫恨吾生误, 江 东才俊多。”《明史·太祖纪》:“所过不杀,收召才雋,由是人心日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沉荩》:“ 汉 事之败,吾国才俊之戮辱消耗殆不忍言。”词语解释:奇隽 拼音:qí jùn
见“ 奇俊 ”。
词语解释:奇俊 拼音:qí jùn
亦作“ 奇儁 ”。亦作“ 奇雋 ”。
(1).杰出的人物。《北史·儒林传序》:“於是超擢奇儁,厚赏诸儒。”
(2).才智特出。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其子甚奇俊,有父风。惟此一事,差慰吾辈意。” 清 吴伟业 《病中别孚令弟》诗之十:“穉子称奇俊,迎门笑语忙。”
(3).谓文词新奇俊美。 明 杨慎 《鹬蚌相持》:“古人之文,奇儁如此。”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樊绍述》:“ 樊绍述 《絳守居园池记》如涎玉沫珠……奇雋可讽。”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今观 美成 、 白石 诸家,嘉藻纷縟,靡不取材於 飞卿 、 玉溪 ;而於‘ 长爪郎 ’奇雋语,尤多裁制。”词语解释:少隽 拼音:shǎo jùn
见“ 少俊 ”。
词语解释:少俊 拼音:shǎo jùn
亦作“ 少雋 ”。 少年英俊。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缘初获美名,实皆少雋;既遇春节,难阻良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郭知运 ﹞ 临安 人,登科,以少俊选为孙壻。” 明 归有光 《上万侍郎书》:“今之时,独贵少俊耳。”词语解释:疏隽 拼音:shū jùn
亦作“疎雋”。 放达超逸。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续资治通鉴·宋徽宗重和元年》:“﹝ 黻 ﹞才疏雋而寡学术,然多智善佞。”词语解释:时隽 拼音:shí jùn
犹时俊。《三国志·魏志·何夔传》“是以终不见及”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公府掾属,古之造士也,必擢时雋,搜扬英逸。”词语解释:寒隽 拼音:hán jùn
寒俊。《法书要录》卷三引 唐 李嗣真 《书品后》:“右 范 如寒雋之士,亦不可弃。”词语解释:聪隽 拼音:cōng jùn
见“ 聪雋 ”。
亦作“ 聪隽 ”。同“ 聪俊 ”。 清 焦循 《忆书》五:“宾客甚多,内一人夸其子聪雋,令当众人诵壁上诗。”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三:“他年青时听说是很聪隽的,八股也做得很出色当行。”词语解释:翘隽 拼音:qiào jùn
见“ 翘俊 ”。
词语解释:翘俊 拼音:qiào jùn
亦作“ 翘儁 ”。亦作“ 翘雋 ”。 才智出众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官高势重,力足拔才,而不能发毫釐之片言,进益时之翘俊也。”《晋书·忠义传·虞悝》:“卿兄弟南夏之翘儁,而智勇远闻。” 明 宋濂 《赠朱启文还乡省亲序》:“故三 沉 有翘雋之声,二 徐 为俊髦之冠。”词语解释:获隽 拼音:huò jùn
会试得中。亦泛指科举考试得中。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五:“ 胡吏部 万青 等,会试皆以对策获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毛俟园 藻 ﹞赴 金陵 乡试……榜揭, 毛 获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书·赓缦堂杂俎》:“是岁春闈, 昆明 获雋七人,前所未有也。”参见“ 获隽公车 ”。
词语解释:获隽公车 拼音:huò jùn gōng chē
汉 代曾以公家车马送应举的人。后以公车指入京应试举人。“获隽公车”为会试得中的意思。《红楼梦》第一○三回:“学生自蒙慨赠到都,托庇获隽公车,受任贵乡,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飘举仙境。”词语解释:冷隽 拼音:lěng jùn
意味深长。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申定舫乐府》:“《铜雀臺》云:‘铜雀臺,分香履,一代雄风长已矣。臺上月明,臺下流水。’《佛骨表》云:‘欲佞佛,及於骨。然顶焚指,意在获福。谓可不死耶,佛如不死那得骨。’二首尤冷雋。” 茅盾 《子夜》九:“ 杜新箨 很大方地回答,附着个冷隽的微笑。” 应修人 《欢愉引》诗:“也有些人会漠漠地对着,或者取些冷隽的字眼儿来戏弄着。” 洪深 《辱国的“王宝川”》:“报纸上的批评,对 熊氏 算得客气,但不免有委宛而冷隽的微词。”词语解释:雄隽 拼音:xióng jùn
犹雄俊。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枕中》:“举 伊尹 ,收天下雄雋之士。”词语解释:轻隽 拼音:qīng jùn
见“ 轻俊 ”。
词语解释:轻俊 拼音:qīng jùn
亦作“ 轻雋 ”。
(1).轻清甘美。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粱米酒﹞芬芳酷烈,轻雋遒爽,超然独异,非黍秫之儔也。”
(2).飘逸潇洒。 宋 司马光 《乞罢提举官札子》:“彼年少则歷事未多,资浅则众所不服,轻俊则举措率易。”《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姓 张 ,双名 舜美 ,年方弱冠,是一个轻俊标致的秀士,风流未遇的才人。”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见里中有年少轻俊自喜者,輒谓 牧 曰:‘此其人尔虽旧相识,不得以为友也。’”
(3).指飘逸潇洒的文士。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六:“今中原豪杰,师尊 献吉 ,后俊开敏,服膺 何生 , 三吴 轻雋,后为 昌穀 左袒。”
(4).指诗文轻巧飘逸。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徐渊子词》:“﹝ 徐渊子 ﹞笔端轻俊,人品秀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院本》:“至若《诌梅香》、《倩女离魂》、《墻头马上》等曲,非不轻俊,然不出房帷窠臼。”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其声情之儇利轻雋,与《竹枝》大同小异,与七絶微分,亦歌謡之一体也。” 清 恽敬 《〈大云山房文稿〉二集目录跋》:“至若 黄初 、 甘露 之间, 子桓 、 子建 气体高朗, 叔夜 、 嗣宗 情识精微,始以轻雋为适意,时俗为自然。”
(5).轻盈俊美。 宋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词:“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 明 冯梦龙 《挂枝儿·釐等》:“俏娘儿,身材小,骨头轻俊。休把我满身上看做假星星。” 清 陈维崧 《倦寻芳·竹逸堂紫牡丹感赋》词:“画堂左侧,綉槛东偏,朵朵轻俊。”词语解释:超隽 拼音:chāo jùn
高超隽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偶尔挥毫,皆超雋不凡。” 清 钮琇 《觚賸·去年此日》:“众共服其超雋。”词语解释:遒隽 拼音:qiú jùn
见“ 遒俊 ”。
词语解释:遒俊 拼音:qiú jùn
亦作“ 遒雋 ”。 刚健俊美。《旧五代史·汉书·刘衮传》:“﹝ 刘衮 ﹞文彩遒雋,仕 周 为左拾遗,直史馆。”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忽顾笔吏,口占使书,不窜易一字。 鉉 伏其工, 后主 亦以为遒俊可爱。”词语解释:雅隽 拼音:yǎ jùn
文雅隽永。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然虽不识字,吐词雅雋。”词语解释:骁隽 拼音:xiāo jùn
勇猛超群。《宋史·忠义传八·薛庆》:“ 薛庆 ,起羣盗,据 高邮 ,兵数万人,多驍雋敢斗,能以少击众,附者日多。”词语解释:髦隽 拼音:máo jùn
见“ 髦俊 ”。
词语解释:髦俊 拼音:máo jùn
亦作“ 髦雋 ”。亦作“ 髦儁 ”。 才智杰出之士。《汉书·叙传下》:“ 世宗 曄曄,思弘祖业,畴咨熙载,髦俊并作。”《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靖 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自天子在东宫,及即位之后,每会羣贤,论天下髦雋之见在者,岂独人尽易为英,士鲜易取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方今朝士山积,髦俊成羣,犹鳞介之潜乎巨海,毛羽之集乎 邓林 。”《北齐书·文苑传序》:“ 有齐 自霸图云启,广延髦儁,开四门以纳之,举八紘以掩之。” 宋 司马光 《祭观文丁尚书文》:“羽仪髦儁,黼黻训辞,登赞机衡,进参臺鼎。” 黄远庸 《新旧思想之冲突》:“庚子之后,一復戊戌所变,其时新学髦俊,云集内外,势焰极张。”词语解释:元隽 拼音:yuán jùn
玄隽,玄妙隽永。 王闿运 《罗熙赞传》:“ 熙赞 博通 庄 列 ,词理元雋,同试诸生,并敛手嘆服。”词语解释:幽隽 拼音:yōu jùn
清逸、隽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 华亭 吴钧 诗﹞思致幽隽,於艳体中独闢一境。”词语解释:清隽 拼音:qīng jùn
亦作“ 清俊 ”。亦作“ 清隽 ”。
(1).清高超群。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蜀郡太守颍川刘胜》:“ 刘胜 位故大夫……清雋就义,隐居篤学,时所不综,而 密 达之。”
(2).清新隽永。《宋书·礼志一》:“儒者称 公羊高 亲受 子夏 ,立於 汉 朝,辞义清俊。” 明 杨慎 《词品·洪觉范梅辞》:“梅辞如此清俊,亦仅有者。” 清 阮元 《石渠随笔·明太祖仁宗宣宗三帝书卷》:“今晨览卿为余所改之诗,甚是丰采清雋,真有益于日新。” 陈衍 《〈知稼轩诗〉序》:“ 弢庵 意在学 韩 ,实似 荆公 ,於 韩 专学清隽一路。”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面通常放着两张籐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3).清秀俊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四君年二十餘,修晳清俊,不似边陲之产。”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许 本农家,父子皆木訥,生貌特清雋。” 杨朔 《海天苍苍》:“这个十分清俊的青年,两只明亮的大眼睛里藏着无限美丽的感情,美丽的思想,美丽的灵魂。”
见“ 清雋 ”。词语解释:整隽 拼音:zhěng jùn
整齐秀美。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万寿寺》:“铜质精好,字画整雋,相传为 沉度 笔。”词语解释:敏隽 拼音:mǐn jùn
聪明俊秀。 唐 元稹 《故中书令赠太尉沂国公墓志铭》:“公本讳 兴 ,司空第某子。幼敏雋,年十八为 魏博 衙前都知兵马使。”词语解释:明隽 拼音:míng jùn
同“ 明俊 ”。 宋 沉辽 《张司勋墓志铭》:“ 隐直 ,其长子也。少明雋好学,有器识。”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赵太监时赏〉序》:“神采明雋,议论慷慨。”词语解释:峭隽 拼音:qiào jùn
挺拔俊逸。雋,同“ 俊 ”。 清 许宗衡 《玉井山馆笔记》:“ 山阳 潘四农 丈,谓今人诗无一句不求伟丽峭雋,而怒张之气,侧媚之态,令人不可嚮邇,此中不足而饰其外之过也。”词语解释:朗隽 拼音:lǎng jùn
见“ 朗儁 ”。
词语解释:朗俊 拼音:lǎng jùn
亦作“ 朗雋 ”。亦作“ 朗俊 ”。 高雅俊秀。《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陆机 《愍怀太子诔》:“茂德克广,仁姿朗儁。”《世说新语·德行》“ 顾荣 在 洛阳 ”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骘 《文士传》:“ 荣 少朗俊机警,风颖标彻。”《北齐书·李绘传》:“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世子、 宣城 ,俱有朗雋之美,而世子年长。”词语解释:简隽 拼音:jiǎn jùn
简约隽永。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白头吟》寄兴高奇,选言简雋。”词语解释:秀隽 拼音:xiù jùn
秀美俊逸。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介然自守,辞气清雅,风采秀雋。”词语解释:名隽 拼音:míng jùn
见“ 名俊 ”。
词语解释:名俊 拼音:míng jùn
亦作“ 名儁 ”。亦作“ 名雋 ”。
(1).俊杰,杰出的人。 明 归有光 《通议大夫李公行状》:“公雅自修飭,好交名俊,视庸辈不屑也。” 明 张居正 《答宗伯董幼海》:“当圣皇御极之时,正名儁汇登之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当未撤棘时,学使者 冯云驤 籍 三川 名雋三十人,验其得失。” 朱自清 《三家书店》:“假使有闲工夫,去领略领略那名隽的谈吐,倒也值得的。”
(2).谓俊秀出众。 清 龚自珍 《好事近·补记仲夏情事》词:“名俊出天然,字近《曹娥碑》格。何以报他紈扇,馈一筐梅实。”词语解释:灵隽 拼音:líng jùn
空灵隽永。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唯有一种説事説物单句语,於义无与,亦无所碍,可以灵雋之思致,写令生活。此当以 唐 人小文字为影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