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司隶 拼音:sī lì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 汉武帝 置司隶校尉,领兵一千二百人,捕巫蛊,督察大奸猾。后罢其兵,改察 三辅 、 三河 、 弘农 七郡。 哀帝 时称司隶, 东汉 复旧称,仍察七郡。 魏 晋 以后沿用, 唐 废。参阅《通典·职官十四》。词语解释:奴隶 拼音:nú lì
(1).为奴隶主无偿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后汉书·西羌传》:“ 羌无弋爰劒 者, 秦厉公 时为 秦 所拘执,以为奴隶。”《新唐书·魏元忠传》:“阉竖者,给宫掖扫除事,古以奴隶畜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三:“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
(2).引申为被奴役被压迫的人。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无数万成群的奴隶--农民,在那里打翻他们的吃人的仇敌。”
(3).婢仆。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 宋 苏洵 《广士》:“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坐之郡国,而不以为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但自有婢媪,不用 张 之奴隶耳。” 巴金 《灭亡》第十章:“然而我底母亲因为没有了人间的爱死去了,我底表妹被人强迫做奴隶去了。”
(4).奴役,役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梁》:“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庶我子子孙孙,或免奴隶於他族。”词语解释:篆隶 拼音:zhuàn lì
篆书和隶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篆隶相鎔,苍雅品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魏 正始 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 芾 於真楷篆隶不甚工,惟於行草,诚入能品。”词语解释:仆隶 拼音:pú lì
奴仆。《列子·仲尼》:“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僕隶。”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 王成 者, 固 之僕隶也。” 唐 姚合 《送孙山人》诗:“尘土衣裳重,腥羶僕隶饥。” 宋 苏辙 《历代论二·汉光武下》:“ 景 武 之后此风衰矣,大臣用舍仅如僕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火神》:“已而红焰满室,僕隶杂遝,拥一緋衣人至,据案而坐。”词语解释:皂隶 拼音:zào lì
古代贱役。后专以称旧衙门里的差役。《左传·隐公五年》:“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皁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皂隶若取那轻的,就知他得了钱了。” 鲁迅 《三闲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打人,也不行的。但大老爷要打斗殴犯人的屁股时,皂隶来一五一十的打,难道也算犯罪么?”词语解释:草隶 拼音:cǎo lì
(1).草书和隶书的合称。《文选·潘岳〈杨荆州诔〉》:“草隶兼善,尺牘必珍。” 李周翰 注:“言草隶之书皆善也。”《南史·刘孝绰传》:“兼善草隶,自以书似父,乃变为别体。”
(2).专指草隶书。初期草书乃为隶书的草写体,故名。《陈书·始兴王伯茂传》:“ 伯茂 大工草隶,甚得 右军 之法。” 唐 张怀瓘 《书断·王献之》:“ 王献之 字 子敬 ,尤善草隶,幼学於父,次习于 张芝 。”词语解释:古隶 拼音:gǔ lì
秦 汉 隶书。与 三国 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西京杂记》卷六:“ 杜陵 秋胡 者,能通《尚书》,善为古隶字。”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其草书,亦復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 明 陆深 《书辑》:“自 程邈 以降,谓之 秦 隶; 贾舫 《三仓》、 蔡邕 《石经》诸作,谓之 汉 隶; 钟 王 变体,谓之今隶;合 秦 汉 谓之古隶。”词语解释:徒隶 拼音:tú lì
(1).刑徒奴隶,服劳役的犯人。《管子·轻重乙》:“今发徒隶而作之,则逃亡而不守。”《后汉书·隗嚣传》:“民坐挟铜炭,没入钟官,徒隶殷积,数十万人。”《三国演义》第六三回:“﹝ 彭羕 ﹞因直言触忤 刘璋 ,被 璋 髠钳为徒隶,因此短髮。”
(2).专指狱卒。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正惕息。”词语解释:舆隶 拼音:yú lì
亦作“轝隶”。 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因用以泛指操贱役者;奴隶。《吕氏春秋·为役》:“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温渥浹舆隶,和惠属后筵。” 唐 皮日休 《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因成一千言》诗:“或为舆隶唱,或被儿童怜。” 明 徐祯卿 《异林·饮客》:“亟呼家人设酒,劳轝隶。”词语解释:饿隶 拼音:è lì
飢饿之徒。《汉书·叙传下》:“ 信 ( 韩信 )惟饿隶, 布 ( 英布 )实黥徒。”《晋书·王羲之传》:“ 献之 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词语解释:贱隶 拼音:jiàn lì
役隶。以其地位低下,故称。 晋 傅咸 《禁奢上书》:“今之贱隶,乘轻驱肥。” 宋 陈亮 《酌古论·苻坚》:“以有衅攻无衅,虽妇人孺子,末工贱隶,皆知其不可。” 明 梁辰鱼 《红线女》第四折:“阴力见诛,罚为女子,使身居贱隶,气禀凡俚。”词语解释:秦隶 拼音:qín lì
秦 代隶书。又称佐书。 秦始皇 时 下杜 人 程邈 作。对今隶而言,故又称古隶。《北史·江式传》:“时有六书……四曰佐书, 秦 隶书也。” 宋 晁冲之 《和十二兄》:“简疎 秦 隶奇,譎怪 夏 篆丑。”词语解释:胥隶 拼音:xū lì
封建官府中的小吏和差役。 明 顾养谦 《赠温陵李先生致仕去滇序》:“自僚属、士民、胥隶、夷酋,无不化先生者,而先生无有也。”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呆官》:“某令持有护符,益逞贪墨,论案情之鉅细,索价值之重轻,激胥隶之狂狺,良有以也。”词语解释:台隶 拼音:tái lì
地位最低下的奴仆。《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舆马臺隶,应为科品。” 李贤 注:“臺、隶,贱职也。” 唐 卢照邻 《咏史》之一:“髠钳为臺隶,灌园变姓名。” 章炳麟 《五无论》:“非吾族也,孰有圣哲旧邦,而忍使其遗民陷为臺隶?”词语解释:僮隶 拼音:tóng lì
奴仆。《魏书·高谦之传》:“居家僮隶,对其儿,不挞其父母;生三子,便免其一。”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爵勋逮僮隶,簪笏自怀綳。” 清 唐孙华 《钱瞿亭舍人挽诗》:“约束戒僮隶,儐豆洽弟昆。”词语解释:汉隶 拼音:hàn lì
(1). 汉 代通行的隶书。 元 郝经 《书〈磨崖碑〉后》诗:“正笔篆玉藏 李斯 ,出笔存锋兼 汉 隶。”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尝见友人以 汉 隶自夸,余誚之曰:此不过於真字上加一二笔飞撇,遂枉其名曰隶。”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承安宫鼎铭》:“ 阮氏 《钟鼎彝器款识》定此器为 汉 物者,以铭文字体於 汉 隶为近。”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而先 伏生 所口授者,缘其写以 汉 隶,遂反称今文。”参见“ 隶书 ”。
(2).指 汉 朝的属吏。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至如身为 汉 隶,而迹入 魏 幕。”
词语解释:隶书 拼音:lì shū
(1).汉字字体名。也叫佐书、史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始于 秦 代,普遍使用于 汉 魏 。 秦 人 程邈 将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 程邈 创隶书之说。《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 始皇 使 下杜 人 程邈 附於小篆所作也,以 邈 徒隶,即谓之隶书。” 巴金 《秋》二:“五弟, 金冬心 写的隶书单条哪儿去了?”
(2).正书的古称。正书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成,故 唐 以前仍有把正书沿称隶书的。为区别于 汉 魏 时代通用的隶书,又称正书为“今隶”。
(3).指官司刑狱所用的文字。 章炳麟 《訄书·订文》:“ 北宋 之亡,而民日啙媮,其隶书无所增。增者起於俗儒鄙夫,犹无增也。”词语解释:氓隶 拼音:méng lì
犹贱民。旧时对劳动人民的贬称。 汉 贾谊 《过秦论上》:“然而 陈涉 ,瓮牗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本作“ 甿隶 ”。 南朝 宋 鲍照 《征北世子诞育上疏》:“凡在氓隶,莫不忭悦。” 元 柳贯 《送马伯庸御史出使河陇》诗:“入关先见父老喜,出节始通氓隶逆。” 明 何景明 《何子·上作》:“正之与邪,公之与私,氓隶之人能辨其所好恶。”词语解释:楷隶 拼音:kǎi lì
(1).指隶书。 汉 魏 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南史·萧确传》:“ 确 字 仲正 ,少驍勇,有文才,尤工楷隶。”
(2).楷书与隶书。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瘞鹤铭》:“ 元魏 间尽习隶法。自 隋 平 陈 ,中国多以楷、隶相参。”词语解释:小隶 拼音:xiǎo lì
(1).小奴。 宋 范成大 《甬东道院午坐》诗:“梳头小隶那知此,强向窗前数鬢丝。”
(2).小的隶书。《太平广记》卷二三一引《异闻录》:“镜炉前获素书一纸,文字小隶。”词语解释:疲隶 拼音:pí lì
犹贱臣。 晋 卢谌 《赠刘琨》诗:“谬其疲隶,授之朝右。”词语解释:陪隶 拼音:péi lì
犹陪台。 汉 应劭 《风俗通·过誉·长沙太守汝南郅恽》:“自 君章 之后,转相放式,好干上怵忮,以采名誉,末流论起於爱憎,政在陪隶也。” 吴树平 校释:“陪隶,犹陪臺,即奴隶。”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昔 毛遂 赵 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 魏 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 宋 叶适 《上殿札子》:“册命行於至尊,陪隶施於宰辅。”参见“ 陪臺 ”。
词语解释:陪台 拼音:péi tái
臣之臣,末等奴隶。泛指微贱罪隶。《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僕,僕臣臺……若从有司,是无所执逃臣也。逃而舍之,是无陪臺也。”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斋》:“ 魏王 兵马接踵出,旗纛千里相搪挨。当时谋臣非不众,上国拔取多陪臺。”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仆臣台义》:“僕则三代奴戮,今罪人为奴矣。谓之臺者,罪人为奴又逃亡,復获之则为陪臺。”词语解释:黥隶 拼音:qíng lì
(1).犹黥徒。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孙忌 ﹞擢拜学士,为中书舍人, 宋齐丘 排出 舒州 观察使,州多黥隶凶人,曰归化军。”
(2).犹刺配。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王公衮复仇》:“遂闻於官,具服其罪,止从徒断,黥隶他州。”《宋史·郑戩传》:“ 戩 闻,悉召至庭下,推首谋者数十人,黥隶他州,事乃定。”词语解释:常隶 拼音:cháng lì
指职位低微的吏役。《左传·成公十六年》:“ 婴齐 , 鲁 之常隶也,敢介大国以求厚焉!” 杜预 注:“隶,贱官。”词语解释:配隶 拼音:pèi lì
(1).犹隶属。《后汉书·冯异传》:“及破 邯郸 ,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 光武 以此多之。” 李贤 注:“隶,属也。”《晋书·殷仲堪传》:“割此三郡,配隶 益州 。”
(2).将流放犯人发配至某地服役。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潭州 妇人 阿毛 ,其夫 杨全 ,配隶 房陵 ,既死本州,请陈愿负夫骨归葬故乡。” 宋 叶适 《厢禁军弓手土兵》:“又有配隶罪人,牢犴充塞,亦州郡所养。”《宋史·刑法志三》:“ 太宗 以国初诸方割据,沿 五代 之制,罪人率配隶西北边,多亡投塞外,诱 羌 为寇。”《宋史·刑法志三》:“初,京师裁造院募女工,而军士妻有罪,皆配隶南北作坊。”词语解释:分隶 拼音:fēn lì
(1).指八分书和隶书。《隶释·汉安平相孙根碑》 洪适 释:“今之言 汉 字者则谓之隶,言 唐 字者则谓之分,殆不知在 秦 汉 时,分隶已兼有之。” 元 揭傒斯 《赠吴主一并序》:“国朝分隶谁最长, 赵 虞 姚 萧 范 与 杨 。” 清 钮琇 《觚賸·石经》:“按六朝以前用分隶,今石经皆正书。”
(2).分别隶属。《宋史·吕颐浩传》:“招降 赵延寿 于 分寧 ,得其精鋭五千,分隶诸将。” 秦牧 《社稷坛抒情》:“天上二十八宿的分隶青雀、黄龙、白虎、玄武(乌龟)四方,都是和这种的观念紧密地联结起来的。”词语解释:散隶 拼音:sàn lì
以散笔作的隶书。《南史·周朗传》:“﹝ 周顒 ﹞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欧阳修 《〈牡丹记〉跋尾》:“右 蔡君謨 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古人以散笔作隶书,谓之散隶。”词语解释:凤凰皂隶 拼音:fèng huáng zào lì
铁鹦鹉的别名。一说指伯劳。 明 杨慎 《丹铅总录·鸟兽》:“鵙,即博劳也……性亦能搏击。鹰集於林,则盘旋鸣聒,俟鹰飞,輒击之。俗呼为凤凰皁隶,言百鸟畏之也。”词语解释:貉隶 拼音:mò lì
司寇的属官,掌驯养猛兽之事。因从东北方少数民族俘虏中选任,故称。《周礼·秋官·序官》:“貉隶百有二十人。” 郑玄 注:“征东北夷所获。凡隶众矣,此其选以为役员,其餘谓之隶民。”《周礼·秋官·貉隶》:“掌役服不氏而养兽,而教扰之,掌与兽言。”词语解释:臣隶 拼音:chén lì
犹臣仆。《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沉委篤痾,寝疾弥留,逋违臣隶颠倒之节。”《南史·傅昭传》:“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 隋 薛道衡 《隋高祖文皇帝颂》:“柳塞毡裘之长,皆为臣隶;瀚海 蹛林 之地,尽充池苑。”参见“ 臣僕 ”。
词语解释:臣仆 拼音:chén pú
古指奴仆。亦为罪人与执役者及臣下的通称。《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 毛 传:“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则役之圜土,以为臣僕。”《晏子春秋·问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轻臣僕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 白狼 等国﹞举种奉贡,称为臣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彼虽才能,终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凌君,而忘其己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听到了 耶稣 的名声和他的行事,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 约翰 从死里复活。’”词语解释:厮隶 拼音:sī lì
犹厮役。《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遨游市里,杂於廝隶。” 明 张居正 《王承奉传》:“乃其廝隶,亦莫不有大臣风节焉。”词语解释:刑隶 拼音:xíng lì
因犯罪被官府判作奴隶的人。亦特指阉人。《后汉书·刘陶传》:“陛下既不能增明烈考之轨,而忽 高祖 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国柄,使羣丑刑隶,芟刈小民,彫敝诸 夏 ,虐流远近。”词语解释:众隶 拼音:zhòng lì
(1).百官。《左传·文公六年》:“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委之常秩,道之礼则,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
(2).指下级官吏。《晋书·艺术传·佛图澄》:“今可断 赵 人悉不听诣寺烧香,以遵典制,其百辟卿士下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祀同罪。”词语解释:优隶 拼音:yōu lì
倡优和仆役。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采芳集》:“优隶也以为俊秀,贫窶也以为豪华,在媒早以微言温语,任意相欺,而妁乃更从而点缀。”词语解释:佣隶 拼音:yōng lì
仆役;奴隶。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身为佣隶,妻为僕妾,往而不返,客死敌国。” 唐 司空图 《泽州灵泉院记》:“常念蓄役之外,以逮佣隶,虽豢养至丰,莫不苦于受制。” 清 唐甄 《潜书·思愤》:“其於愚人则流於佣隶,入于窃乞。”词语解释:僚隶 拼音:liáo lì
僚与隶,皆为服苦役的罪人。因以“僚隶”泛指奴隶。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驰轻足於嶮峻之上,暴僚隶於盛日之下,举火而往,乘星而返,机事废而不修,赏罚弃而不治。”词语解释:储隶 拼音:chǔ lì
太子的属官。《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三妨储隶,五尘朝黻。” 李周翰 注:“三妨储隶,谓三任东宫官。五尘朝黻,谓五任朝官也。”词语解释:边隶 拼音:biān lì
犹边民。《宋书·夷蛮传·倭国》:“而 句驪 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词语解释:闽隶 拼音:mǐn lì
周 代掌管驯养鸟的小官。《周礼·秋官·闽隶》:“闽隶掌役畜养鸟而阜蕃教扰之。”词语解释:贩夫皂隶 拼音:fàn fū zào lì
泛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 王古鲁 《本书(《二刻拍案惊奇》)的介绍》:“ 金 的所以腰斩《水浒》修改《水浒》,为的是不愿‘贩夫皂隶都看’。”参见“ 贩夫騶卒 ”。
词语解释:贩夫驺卒 拼音:fàn fū zōu zú
小商贩和隶役。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清 龚自珍 《王仲瞿墓表铭》:“以故 大江 之南, 大河 之北,南至 闽 粤 ,北至 山海关 、 热河 ,贩夫騶卒,皆知 王举人 。”亦作“ 贩夫走卒 ”。 阿英 《吃茶文学论》:“若夫乡曲小子,贩夫走卒,即使在疲乏之馀,也要跑进小茶馆去喝点茶。” 徐兴业 《金瓯缺》第二五章:“﹝龙翔队﹞向来眼高于顶,岂可与这些贩夫走卒为伍?”词语解释:附隶 拼音:fù lì
仆从,下属。《宋书·恩倖传·阮佃夫》:“ 泰始 初,军功既多,爵秩无序, 佃夫 僕从附隶,皆受不次之位。”《南史·刘湛传》:“ 义康 僚属及 湛 诸附隶潜相约勒,无敢歷 殷氏 门者。”《隋书·裴藴传》:“宾客附隶,徧於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词语解释:今隶 拼音:jīn lì
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 秦 程邈 所创,称 汉 隶,又称古隶;楷书自 汉 隶演化而来,相传为 三国 魏 钟繇 所创,称今隶。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四·书画》:“郡人 王次仲 少有异志,弱冠,变 苍頡 旧文为今隷。”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当 汉 末至此百年,今古相际,文质斑燐,当为今隶之极盛矣。”词语解释:萌隶 拼音:méng lì
犹百姓。《战国策·燕策二》:“﹝先王﹞弃羣臣之日,餘令詔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於后世。” 鲍彪 注:“萌、氓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地可垦闢,悉为农郊,以赡萌隶。” 刘良 注:“氓隶,百姓也。” 明 何景明 《势成篇》:“ 陈涉 非有诸侯之权,甲士之众,以其萌隶之民,戍役之卒……一呼而四海嚮应。”词语解释:卒隶 拼音:zú lì
指服兵役、劳役的人。《汉书·刑法志》:“穷武极作,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讎。” 颜师古 注:“谓 陈胜 、 吴广 、 英布 之徒也。”词语解释:兵隶 拼音:bīng lì
士兵中之担当差役者。 明 何景明 《赠胡君宗器序》:“听役之者,有仓吏,有塲吏,有吏胥,有兵隶,有车人,有揽户。”词语解释:走隶 拼音:zǒu lì
差役。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募民中有曾为吏胥走隶者,皆倍给其食,令供簿书。” 元 李致远 《还牢末》楔子:“你便是厅上的孔目,我便是泥鞋窄袜走隶公人。”词语解释:阇婆隶
佛教用语。饿鬼词语解释:内隶 拼音:nèi lì
犹臣民。《晏子春秋·杂下十二》:“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此臣之罪也。” 张纯一 校注:“隶,属也。”词语解释:蛮隶 拼音:mán lì
由南方少数民族人充当的奴隶。《周礼·秋官·蛮隶》:“蛮隶,掌役校人养马。” 郑玄 注:“征南夷所获者。” 贾公彦 疏:“云掌役校人者,为校人所役使以养马。” 唐 柳宗元 《岭南节度飨军堂记》:“问役焉取?则蛮隶是徵。” 康有为 《大同书》丙部:“ 刘歆 伪为《周官》,以 汉 制纬之,乃託为罪隶、闽隶、蛮隶、夷隶、貉隶诸名,以为 周公 之制。”词语解释:傔隶 拼音:qiàn lì
仆役。《辽史·杨佶传》:“三请致政,许之,月给钱粟傔隶,四时遣使存问。”词语解释:驺隶 拼音:zōu lì
驺仆。 明 李东阳 《长至祀陵纪行》诗:“传教騶隶齐迴节,逢著樵夫屡问岐。”词语解释:五隶 拼音:wǔ lì
指 周 代的五种奴隶。《周礼·秋官·司隶》:“司隶,掌五隶之法。” 郑玄 注:“五隶,谓罪隶、四翟之隶也。”罪隶,因罪沦为奴隶者。翟,通“ 狄 ”。四狄之隶,即蛮隶、闽隶、夷隶、貉隶,皆战俘而为奴隶者。词语解释:愍隶
服苦役的奴隶词语解释:甿隶
农夫与皂隶词语解释:严家饿隶 拼音:yán jiā è lì
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 献之 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清 姚鼐 《论书绝句》:“薑芽敛处成何状,正得严家饿隶伦。”词语解释:驿隶 拼音:yì lì
驿站的仆役。《太平广记》卷四二七引 唐 张读 《宣室志·李徵》:“向者见君,有二吏驱而前,驛隶挈印囊以导,庸非为御史而出使乎。” 唐 韩愈 《刘统军碑》:“驛隶走呼,有中使来;公迎于驛,遂行不迴。”词语解释:迁隶 拼音:qiān lì
指被俘流放的奴隶。《新唐书·王起传》:“闻贼用骑兵,乃閲所部,得 吐蕃 、 回鶻 迁隶数百,发 龙陂监 牧马起用之。”词语解释:门隶 拼音:mén lì
守门的仆役。《庄子·秋水》:“动不为利,不贱门隶。” 王先谦 集解:“固不为利,亦不以求利之守门僕隶为贱。”词语解释:鼓隶 拼音:gǔ lì
书体的一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针书……楷书、横书、芝英隶、钟隶、鼓隶、龙虎篆、麒麟篆。”词语解释:俘隶 拼音:fú lì
被俘而为奴隶者。《周书·晋荡公宇文护传》:“而子为公侯,母为俘隶,热不见母热,寒不见母寒,衣不知有无,食不知饥饱,泯如天地之外,无由暂闻。”词语解释:钟隶 拼音:zhōng lì
三国 魏 锺繇 工隶书,世称“钟隶”。词语解释:佐隶 拼音:zuǒ lì
即隶书。《晋书·卫恒传》:“鸟跡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参见“ 佐书 ”。
词语解释:佐书 拼音:zuǒ shū
指隶书。 王莽 时所称“六书”之一。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及亡 新 居摄,使大司空 甄丰 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四曰佐书,即 秦 隶书。”佐,一本作“ 左 ”。词语解释:余隶 拼音:yú lì
微贱隶卒。官宦子弟谦称其做官父亲之词。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臣父故司徒臣 郃 ,受先帝厚恩,子孙不敢自比於餘隶。”词语解释:庸隶 拼音:yōng lì
泛指执贱役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弃细人之近恋,捐庸隶之所欲。”词语解释:正隶 拼音:zhèng lì
谓符合标准写法的隶书。《北史·江式传》:“文得正隶,不差篆意也。”词语解释:家隶 拼音:jiā lì
春秋 列国卿大夫的家臣。后泛指富贵人家的仆役。《左传·定公十年》:“敢以家隶勤君之执事。”《三国志·吴志·陆凯传》:“臣闻宰相国之柱也,不可不彊,是故 汉 有 萧 曹 之佐,先帝有 顾 步 之相。而 万彧 琐才凡庸之质,昔从家隶,超步紫闥,於 彧 已丰,於器已溢,而陛下爱其细介,不访大趣,荣以尊辅,越尚旧臣。” 唐 罗隐 《谗书·齐叟事》:“彼邻嫗者,始衣食於吾家,今虽外居,犹吾之家隶也。” 宋 苏轼 《与郑嘉会书》之一:“小客 王介石 者,有士君子之趣,起屋一行, 介石 躬其劳辱,其於家隶,然无丝髮之求也。”词语解释:庶隶 拼音:shù lì
庶人和隶人。泛指操贱业者。 汉 王符 《潜夫论·相列》:“或王公孙子,仕宦终老,不致於穀;或庶隶廝贱,无故腾跃,穷极爵位。”词语解释:旧隶 拼音:jiù lì
老部下,昔日的部属。《宋书·武帝纪上》:“昔天祸皇室,巨狡纵篡,臣等义惟旧隶,豫蒙国恩。”《南史·鲁爽传》:“自以非 武帝 旧隶,屡建大功,有自疑之志。”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 江 淮 旧隶,悉已招携,方稟英謨,共翦讐难。”词语解释:御隶 拼音:yù lì
皇帝的近侍。《晋书·石苞传》:“会謁者 阳翟 郭玄信 奉使,求人为御,司马以 苞 及 邓艾 给之。行十餘里, 玄信 谓二人曰:‘子后并当至卿相。’ 苞 曰:‘御隶也,何卿相乎?’” 宋 曾巩 《再乞登对状》:“无侧行之一跡,得参於御隶之间;无尝试之半词,得彻於巖廊之上。”词语解释:扈隶 拼音:hù lì
跟随帝王的臣隶。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操勒负羈,班荣扈隶。”词语解释:民隶 拼音:mín lì
指平民。《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艾 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词语解释:流隶 拼音:liú lì
旧谓流亡他乡的微贱之民。《文选·班彪〈王命论〉》:“饿饉流隶,饥寒道路。” 李善 注:“流隶,流移贱隶也。”《陈书·世祖纪》:“或亲属流隶,负土无期,子孙冥灭,手植何寄。”词语解释:悯隶 拼音:mǐn lì
犹氓隶。服苦役的奴隶。《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生为愍隶,死为转尸。” 颜师古 注:“愍隶者,言为徒隶,可哀愍之也。”词语解释:役隶 拼音:yì lì
(1).服贱役的人。《北齐书·文宣帝纪》:“詔免诸伎作、屯、牧、杂色役隶之徒为白户。”
(2).谓服役。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十:“役隶金庭亚左神,乍看痴肉似凡身。”词语解释:童隶 拼音:tóng lì
亦作“ 童隷 ”。 犹童仆。《后汉书·樊宏传》:“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隷,各得其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桓石虔 , 司空豁 之长庶也。小字 镇恶 ,年十七八,未被举,而童隷已呼为‘镇恶郎’。”隷,一本作“ 隶 ”。 明 方孝孺 《宗仪》之二:“有士者之子孙不能修身篤行而屈为童隷。”词语解释:私隶 拼音:sī lì
犹私奴。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序》:“而州之有司乃以私隶数口,穀十斛,考讯吏兵,以檟楚之辞连之。”词语解释:程隶 拼音:chéng lì
相传 秦 程邈 创造隶书,后世称之为“程隶”。 清 刘熙载 《艺概·书概》:“虽 程 隶世已无传,然以 汉 隶逆推之,当必不如《阁帖》中所谓 程邈 书直是正书也。”词语解释:罪隶 拼音:zuì lì
(1).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周礼·秋官·序官》:“罪隶百有二十人。” 贾公彦 疏:“古者身有大罪,身既从戮,男女缘坐,男子入於罪隶,女子入於舂稾。”
(2).泛指罪人。《陈书·世祖纪》:“屡亏听览,事多壅积,寃滞靡申,幽枉弗鉴。念兹罪隶,有甚纳隍。”词语解释:纤隶 拼音:xiān lì
小卒。含蔑视意。《宋书·桂阳王休范传》:“重气轻死,排藪竞出,练甲照水,总戈成林,劋此纤隶,何患不克。”词语解释:割隶 拼音:gē lì
划分归属。《新五代史·杂传·贺德伦》:“为我报皇帝,三军不负朝庭,朝庭负三军,割隶无名,所以乱耳。”《新五代史·职方考三》:“ 监利 ,故属 復州 , 梁 割隶 江陵 。”词语解释:行隶 拼音:xíng lì
带有隶书笔意的行书。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行草》:“吾以 山谷 为行篆, 鲁公 为行隶, 北海 为行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