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隋堤 拼音:suí dī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 隋堤 。 唐 韩琮 《杨柳枝》诗:“ 梁苑 隋堤 事已空,万条犹舞旧东风。” 宋 苏轼 《江城子》词:“ 隋堤 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 吴中 。”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翩翩之子归,正桃夭节候,红满 隋堤 。”词语解释:隋珠 拼音:suí zhū
隋侯 之珠。《战国策·楚策四》:“寳珍 隋 珠不知佩兮,褘布与丝不知异兮。” 南朝 梁 沉约 《咏帐》:“ 隋 珠既吐曜,翠被復含风。”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隋 珠一寸, 魏后 扬眉; 和 璧千金, 秦王 动色。” 清 孙枝蔚 《送方圣羽还山》诗之二:“令弟赠以诗,美言如 隋 珠。”参见“ 随侯之珠 ”。
词语解释:随侯之珠 拼音:suí hóu zhī zhū
传说中 随侯 所得的宝珠。《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故无因至前,虽出 随侯 之珠,月光之璧,犹结怨而不见德。”亦省作“ 随珠 ”。 汉 张衡 《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 随 珠以为烛。” 唐 韩愈 《通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 随 珠者乎?” 王闿运 《嘲哈密瓜赋》:“车仄担踣因缘而进者,家家以为 随 珠,人人忘其鱼目。”参见“ 随珠和璧 ”。词语解释:隋宫 拼音:suí gōng
指 隋炀帝 下 扬州 时兴建的离宫行苑。又称 江都宫 。 唐 罗隐 《春日独游禅寺》诗:“树远连天水接空,几年行乐旧 隋宫 。” 明 何景明 《大梁行》:“川原百代重回首, 宋寝 隋宫 亦何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这笙歌另卖, 隋宫 柳衰, 吴宫 花败。”词语解释:隋苑 拼音:suí yuàn
园名。 隋炀帝 时所建。即 上林苑 ,又名 西苑 。故址在 江苏省 扬州市 西北。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天接 海门 秋水色,烟笼 隋苑 暮鐘声。” 冯集梧 注:“《一统志》: 扬州 隋苑 ,在 江都县 北七里。”词语解释:隋岸 拼音:suí àn
即 隋堤 。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亟赴宋都序》:“ 隋岸 柳翠,浚郊草平。” 宋 柳永 《木兰花·柳枝》词:“章街 隋岸 欢游地,高拂楼臺低映水。”参见“ 隋堤 ”。
词语解释:隋堤 拼音:suí dī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 隋堤 。 唐 韩琮 《杨柳枝》诗:“ 梁苑 隋堤 事已空,万条犹舞旧东风。” 宋 苏轼 《江城子》词:“ 隋堤 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 吴中 。”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翩翩之子归,正桃夭节候,红满 隋堤 。”词语解释:隋炀帝 拼音:suí yáng dì
(569-618)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词语解释:隋堤柳 拼音:suí dī liǔ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所植的柳树。 唐 罗隐 有《隋堤柳》诗。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 隋堤 柳。”词语解释:隋和 拼音:suí hé
隋侯 之珠与 和氏 之璧。皆为宝器。亦喻人的美好才德。 汉 班固 《答宾戏》:“先贱而后贵者, 隋 和 之珍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吾子苟知老农之小功,未喻面墙之巨拙,何异拾琐沙而捐 隋 和 ,向炯烛而背白日也。” 宋 王安石 《送石赓归宁》诗:“微诗等瓦砾,持用报 隋 和 。”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家柳 拼音:suí jiā liǔ
即 隋堤 柳。 唐 罗邺 《流水》诗:“ 隋 家柳畔偏堪恨,东入长 淮 日又曛。”参见“ 隋堤柳 ”。
词语解释:隋堤柳 拼音:suí dī liǔ
隋炀帝 时沿 通济渠 、 邗沟 河岸所植的柳树。 唐 罗隐 有《隋堤柳》诗。 宋 刘弇 《清平乐》词:“东风依旧,著意 隋堤 柳。”词语解释:隋卞 拼音:suí biàn
指 隋侯 之珠和 卞和 之璞。泛指宝物。 晋 陆云 《赠顾彦先》诗之一:“光莹之伟, 隋 卞 同珍。”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珍 拼音:suí zhēn
指 隋 珠。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想天朝罗网收豪儁,献皇家 楚 璧 隋 珍。”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圜 拼音:suí huán
椭圆。《周礼·考工记·庐人》“是故句兵椑” 汉 郑玄 注:“ 齐 人谓柯斧柄为椑,则椑隋圜也。” 贾公彦 疏:“云椑隋圜者,谓侧方而去楞是也。” 孙诒让 正义:“案圜而匾即隋圜也。”词语解释:隋衅 拼音:suí xìn
谓杀牲荐血以祭祀。《周礼·春官·大祝》:“隋衅,逆牲逆尸,令鐘鼓,右亦如之。” 郑玄 注:“隋衅,谓荐血也。凡血祭曰衅。” 孙诒让 正义:“《説文》肉部云:‘隋,裂肉也。’血祭必先杀牲,故取割裂之义。”词语解释:隋祭 拼音:suí jì
古祭祀名。《仪礼·士虞礼》:“祝命佐食隋祭,佐食取黍稷肺祭授尸,尸祭之。” 郑玄 注:“下祭曰隋。” 胡培翚 正义:“黍稷肺之祭为隋祭。”词语解释:隋窳 拼音:suí yǔ
懈怠;懒怠。隋,通“ 惰 ”。 清 冯桂芬 《与吉抚部书》:“某等奉詔以来,三年于兹,虽备用其训练申警之方,讫未改其苶靡隋窳之习,万一有警,断不足恃。” 严复 《救亡决论》:“后世学者,乐其径易,便于隋窳敖慢之情,遂群然趋之,莫之自反。”词语解释:隋落 拼音:suí luò
坠落。《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毛 传:“摽,落也。盛极则隋落者,梅也。尚在树者七。” 陈奂 传疏:“隋,亦落也。”词语解释:隋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隋侯 之珠与 和氏 之璧。泛指珍宝。 明 何景明 《送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学歌》:“ 隋 珠 和 璧世珍重,眼前点毁终难动。”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珠和玉 拼音:suí zhū hé yù
即 隋 珠 和 璧。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二折:“他的质当从来饶本,有的是 隋 珠 和 玉,赤仄黄银。”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琛 拼音:suí chēn
犹 隋 珠。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尔诸生沐浴圣化,景行前修,谅当人握 隋 琛,家怀 荆 寳。”词语解释:隋珠荆璧 拼音:suí zhū jīng bì
即 隋 珠 和 璧。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立神明通天之臺,造甲乙之帐,络以 隋 珠 荆 璧。”参见“ 随珠和璧 ”。
词语解释:随珠和璧 拼音:suí zhū hé bì
随侯 珠与 和氏 璧的并称。传说古代 随国 姬 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 随侯 珠,又称灵蛇珠。 楚 人 卞和 于 荆山 得一璞玉,先后献给 武王 、 文王 ,均以为石, 和 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 成王 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 和氏 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后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汉书·西域传赞》:“兴造甲乙之帐,落以 随 珠 和 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看书画亦有三等,至真至妙为上等,妙而不真为中等,真而不妙为下等。上等为 随 珠 和 璧。”词语解释:隋珠弹雀 拼音:suí zhū tán què
比喻处事轻重失当。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道存则尊,德胜则贵; 隋 珠弹雀,知者不为。” 明 张居正 《与南台长言中不干外政》:“ 隋 珠弹雀,羣虎捕羊,殊可笑也。”参见“ 随珠弹雀 ”。
词语解释:随珠弹雀 拼音:suí zhū tán què
《庄子·让王》:“今且有人於此,以 随侯 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后因以“随珠弹雀”比喻处理事情轻重失当,得不偿失。《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张子并 《诮青衣赋》:“ 随 珠弹雀,堂溪刈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