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9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陵谷陵寝陵山陵暴陵冢陵宇陵跨陵阳钓
陵溪陵阙陵云陵木陵气陵霄陵逼陵华
陵阳陵园陵空陵虚陵令陵晨陵宫陵冬
陵道陵墓陵邑陵冈陵厉陵峦陵屯陵园妾
陵树陵柏陵陆陵季陵霞陵京陵辱陵压
陵人陵风陵雨陵乱陵临陵掩陵夺陵海
陵台陵陂陵门陵藉陵使陵聚陵官陵薮
陵上陵原陵丘陵霜陵岑陵替陵阜陵阳山
陵迟陵庙陵居陵傲陵波陵夸陵轹陵邱
陵夷陵田陵阿陵突陵绝陵坟陵威陵猎

词语解释:陵谷  拼音:líng gǔ
(1).《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毛 传:“言易位也。” 郑玄 笺:“易位者,君子居下,小人处上之谓也。”后因以“陵谷”比喻君臣高下易位。《魏书·拓跋渊传》:“臣以疏滞,远离京輦,被其构阻,无所不为。然臣昔不在其后,自此以来,翻成陵谷。”
(2).比喻自然界或世事巨变。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是以勒此丰碑,惧从陵谷,植之松柏,不忍凋枯。” 唐 韩偓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 昆明 是劫灰。” 清 赵翼 《游狮子林题壁》诗:“数百年来几陵谷,此犹坚完缝不裂。” 郭沫若 《西江月》词:“能教沧海变桑田,陵谷一朝转换。”
(3).丘陵和山谷。 唐 韩愈 《杂说》之一:“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 宋 苏轼 《飓风赋》:“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吞泥沙於一卷,落崩崖於再触。”
(4).指陵墓。 清 顾炎武 《十月二十日奉先妣葬于先曾祖兵部侍郎公墓之左》诗:“六十年间事反覆,到今陵谷青模糊,止存松楸八百树,夜夜宿鸟还相呼。”
词语解释:陵溪  拼音:líng xī
山陵与溪涧。《管子·侈靡》:“制之陵谿,立鬼神而谨祭。” 尹知章 注:“每大陵深谿皆有灵焉,立鬼神之祠使人祭之。”
词语解释:陵阳  拼音:líng yáng
(1).即 陵阳子明 。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使五帝先导兮,反 太一 而从 陵阳 。”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仙人 陵阳子明 也。”《文选·郭璞〈游仙诗〉之六》:“ 陵阳 挹丹溜, 容成 挥玉杯。” 李善 注:“《列仙传》曰:‘ 陵阳子明 者, 銍乡 人也,好钓鱼,於 涎溪 钓得白鱼,肠中有书,教 子明 服食之法。’”
(2).山名。在今 安徽 石台 北。一说在 宣州 城内。相传为 陵阳子明 得仙之地。《文选·谢朓〈郡内登望〉诗》:“山积 陵阳 阻,溪流 春穀 泉。” 李善 注引 沉约 《宋书》:“ 陵阳子明 得仙於 广阳县 山。”参见“ 陵阳山 ”。
(3).古曲名。《文选·嵇康〈琴赋〉》:“绍《陵阳》,度《巴人》。” 李善 注:“ 宋玉 《对问》曰:‘既而曰《陵阳》《白雪》,国中唱而和者弥寡。’” 吕向 注:“《陵阳》《巴人》,并曲名。”
词语解释:陵阳山  拼音:líng yáng shān
(1).相传为 陵阳子明 得仙之地。在今 安徽 宣州 城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三》:“又东逕 安吴县 ,号曰 安吴溪 。又东, 旋溪 水注之,水出 陵阳山 下。逕 陵阳县 西,为 旋溪 水。昔县人 陵阳子明 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 子明 上 陵阳山 。山去地千餘丈。”参阅《元和郡县志·宣州》、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
(2).水银的别称。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 王明 注:“陵阳子明,水银别称……《石药尔雅》云:水银一名子明,一名阳明子。”
词语解释:陵道  拼音:líng dào
陵墓的甬道。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 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八:“在步下陵道的时候,我便脱下了我的中山装。”
词语解释:陵树  拼音:líng shù
(1).植于陵园的树木。《后汉书·虞延传》:“ 延 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諳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宋史·符瑞志中》:“太常丞上言,其日陵树叶有甘露,帝令百官采甘露。”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六和林卿韵》词:“投老泪,瞻 越山 紫翠,陵树青苍。”
(2). 汉 地名。在今 河南省 尉氏县 东北。《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冀州 平, 太祖 表封 攸 曰:‘军师 荀攸 ,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 攸 之谋也。’於是封 陵树亭侯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建武 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 尉氏县 之 陵树乡 ,又有 陵树亭 。 汉 建安 中,封尚书 荀攸 为 陵树乡侯 。”
词语解释:陵人  拼音:líng rén
(1).以势压人。《左传·僖公十五年》:“重怒,难任;陵人,不祥。”《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形移势变,终始殊途,陵人者易败,自守者难攻。”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无闷子录遯翁苦口》:“ 涧翁 生平论学,好以气陵人。”
(2).侵袭人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虽三伏盛暑,犹须袭裘,寒吹陵人,不可暂停。”
词语解释:陵台  拼音:líng tái
(1).即陵署。 唐 开元 十三年改陵署为陵台。《新唐书·礼乐志四》:“ 贞元 四年,国子祭酒 包佶 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臺所由导至陵下,礼略无以尽恭。’”参见“ 陵署 ”。
(2).陵墓。《宋史·礼志二五》:“陵臺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尺。” 明 张居正 《孝恪皇太后迁祔挽歌》之六:“綵云偏有意,来去遶陵臺。”
词语解释:陵署  拼音:líng shǔ
典守天子陵园的官署。《新唐书·礼乐志四》:“二十年詔: 建初 、 启运 、 兴寧 、 永康陵 ,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食进……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 献 、 昭 、 乾 、 定 、 桥 五陵署为臺,令为臺令,陞旧一阶,是后诸署皆称臺。”
词语解释:陵上  拼音:líng shàng
(1).凌驾于他人之上。《国语·周语中》:“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 韦昭 注:“如能在人上者,人欲胜陵之也,故君子上礼让而天下莫敢陵也。”
(2).犯上。《管子·治国》:“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一本作“ 凌上 ”。
词语解释:陵迟  拼音:líng chí
(1).斜坡缓延。《文子·上仁》:“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杨倞 注:“陵迟,言丘陵之势渐慢也。”
(2).败坏;衰败。《诗·王风·大车序》:“《大车》,刺 周 大夫也。礼义陵迟,男女淫奔,故陈古以刺今。” 孔颖达 疏:“陵迟,犹陂阤,言礼义废坏之意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於 二世 ,天下土崩。” 唐 韩愈 《石鼓歌》:“ 周 纲陵迟四海沸, 宣王 愤起挥天戈。” 章炳麟 《文学说例》:“当文学陵迟,躁人喋喋,而欲救以淳质,非此莫由也。”
(3).折磨。《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苦见 陵 母不招儿,遂交转队苦陵迟。扑枷卧於枪下倒,失声不觉唤娇儿。”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叶德孚》:“告婆婆,当以钱奉还,愿乞命归乡,勿陵迟我。”
(4).剐刑。古代一种极残酷的死刑。《辽史·逆臣传中·耶律牒蜡》:“ 牒蜡 不降,陵迟而死。”参见“ 凌迟 ”。
词语解释:凌迟  拼音:líng chí
(1).斜平不陡。《韩诗外传》卷三:“夫一仞之墙,民不能踰;百仞之山,童子登而游焉,凌迟故也。”
(2).衰败,败坏。《汉书·刑法志》:“今隄防凌迟,礼制未立;死刑过制,生刑易犯……此刑之所以蕃也。” 唐 陈子昂 《上军国利害事·牧宰》:“不以才能任职,所以天下凌迟。”《明史·孙玮传》:“法纪凌迟,人心瓦解。” 清 戴名世 《刘陂千庶诗序》:“而其变愈下,彼此訾謷,互起迭仆,凌迟至於今。”
(3).封建时代一种残酷的死刑。又称“剐刑”。始于 五代 , 元 、 明 、 清 俱列入正条, 清 末始废。《宋史·刑法志一》:“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陈氏 不合通同奸夫杀死亲夫,大逆不道,凌迟示众。”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 张驴儿 毒杀亲爷,姦佔寡妇,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 明 沉采 《千金记·延访》:“告元帅,拿这 李左车 ,不知是要粗凌迟碎凌迟他。”《老残游记》第十六回:“六千金买得凌迟罪,一封书驱走丧门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隔膜》:“运命大概很悲惨,不是凌迟,灭族,便是立刻杀头,或者‘斩监候’,也仍然活不出。”
(4).折磨。《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
淩遲:1.衰退;衰败。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道化凌迟,流遁遂往,贤士儒者,所宜共惜。”《梁书·侯景传》:“兼属 魏国 凌迟,外无勍敌,故能西取 华陵 ,北封 淮泗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今日之事,反正而兴之在陛下,其遂凌迟不振,亦在陛下。”
(2).俗称剐刑。封建时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始于 五代 , 清 末始废。《宋史·刑法志一》:“凌迟者,先断其支体,乃抉其吭,当时之极法也。”凌,一本作“ 凌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香洲先生》:“忽命舆大搜 张 室,得木杵於牀下,血痕殷然,尺寸与格伤合,遂定以凌迟详报。”《清史稿·诸王传六·允禩》:“ 张明德 坐凌迟处死。”
词语解释:陵夷  拼音:líng yí
(1).山坡缓平貌。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故峻则 楼季 难三刃,陵夷则牧竖易山巔。”
(2).由盛到衰。衰颓,衰落。《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汉书·成帝纪》:“帝王之道日以陵夷。” 颜师古 注:“陵,丘陵也;夷,平也。言其頽替若丘陵之渐平也。” 唐 白居易 《立碑》诗:“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明史·熹宗纪赞》:“ 明 自 世宗 而后,纲纪日以陵夷。” 郭沫若 《文艺论集·一个宣言》:“我们优秀的 中华 民族,终不会长此陵夷,未来的艺术天才已经在负势竞上。”
(3).平夷;平毁。 王西彦 《鱼鬼》:“那里原是块废弃了的义冢地,由于年代久远,古旧的坟墓几乎全数陵夷了。”
词语解释:陵寝  拼音:líng qǐn
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后汉书·祭祀志下》:“ 殤帝 生三百餘日而崩, 邓太后 摄政,以尚婴孩,故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陵寝盘空曲,熊羆守翠微。”《明史·太祖纪二》:“庚午,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 李瑛 《问明陵》诗:“珠贝绢帛,横征暴敛,为修筑你帝王的陵寝。”
词语解释:陵阙  拼音:líng què
(1).山陵和城阙。《文选·谢混〈游西池诗〉》:“回阡被陵闕,高臺眺飞霞。” 张铣 注:“陵,山陵;闕,城闕。”《南齐书·褚渊王俭等传论》:“市朝亟革,宠贵方来,陵闕虽殊,顾眄如一。”
(2).指皇帝的陵墓。阙,陵墓前的牌楼。 唐 李白 《忆秦娥》词:“西风残照, 汉 家陵闕。” 宋 徐积 《代人进太皇太后挽词》之五:“路指新陵闕,窗留蒨简书。” 明 何景明 《皇陵》诗:“陵闕皇灵閟,山河王气遥。” 清 顾炎武 《十庙》诗:“骑士处高庙,陵闕来牛羊。”
词语解释:陵园  拼音:líng yuán
帝王或诸侯的墓地。现指以陵墓为主的园林。《晋书·琅邪悼王焕传》:“营起陵园,功役甚众。”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陵园深暮景,霜露下秋旻。” 袁鹰 《深深的怀念》:“我们在 遵义 瞻仰红军烈士陵园时,看到墓前右侧平台上,苍松翠柏掩映之中,有几排整齐的墓碑。”
词语解释:陵墓  拼音:líng mù
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歷世而长存,何遽营乎陵墓。”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逝慙陵墓,存愧闕庭。”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二·葬》:“胡人之葬,务平实其地,望之则曰陵墓在焉。”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乾州 武则天 陵墓,遇客题诗訕笑者,必有风雷之异。” 李瑛 《一月的哀思·三》诗:“敬爱的 周总理 呀,你没有陵墓,没有碑文,你的名字却镌刻在亿万人心里。”
词语解释:陵柏  拼音:líng bǎi
亦作“ 陵栢 ”。 陵墓上的柏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山( 雷首山 )一名 独头山 , 夷 齐 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栢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 夷齐墓 。”一本作“ 陵柏 ”。 宋 刘克庄 《宫词》:“先帝宫人总道装,遥瞻陵柏泪成行。”
词语解释:陵风  拼音:líng fēng
(1).驾着风,乘风。 唐 周繇 《白石潭秋霁作》诗:“陵风舴艋謳哑去,山水鸕鷀薄泊飞。”
(2).形容高峻。 南朝 梁 沉约 《登玄畅楼》诗:“中有陵风榭,迴望川之阴。”
词语解释:陵陂  拼音:líng bēi
山坡;地势较高的田地。《庄子·外物》:“青青之麦,生於陵陂。” 唐 杜甫 《喜晴》诗:“青荧陵陂麦,窈窕桃李花。”
词语解释:陵原  拼音:líng yuán
(1).丘陵和平原。
(2).陵寝。 明 张居正 《孝恪皇太后迁袝挽歌》之五:“千秋霜露候,冠佩肃陵原。” 清 徐世溥 《汉宫春晓赋》:“被陵原以殊姿兮,草木寤而怀新。”
词语解释:陵庙  拼音:líng miào
陵墓与宗庙。《后汉书·陈忠传》:“ 河閒 託叔父之属, 清河 有陵庙之尊。”《南史·谢裕传》:“ 安泰 以令史职拜謁陵庙,为御史中丞 郑鲜之 所纠,白衣领职。”《新唐书·姜謩传》:“故事,太常职奉陵庙。”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八:“在陵庙下的一段平台上安置着一对大铜鼎,左右各一。”
词语解释:陵田  拼音:líng tián
陵墓旁的田地。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长孙俭神道碑》:“风云积惨,山阵连阴,陵田野寂,松逕寒深。”
词语解释:陵山  拼音:líng shān
山陵。《宋书·乐志四》:“储礼如江海,积善若陵山。”《南齐书·苏侃传》:“朝发兮江泉,日夕兮陵山。”
词语解释:陵云  拼音:líng yún
(1).驾云飞升。谓羽化登仙。《汉书·扬雄传下》:“往时 武帝 好神仙, 相如 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縹縹有陵云之志。”
(2).高矗至云霄。 南朝 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高楼大舰,概日陵云。”
(3).比喻志气高超或笔力矫健。《后汉书·冯衍传下》:“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 清 姚鼐 《送朱子颍知泰安府》诗之四:“ 禹卿 自入 滇 中路,不见陵云作赋才。”
词语解释:陵空  拼音:líng kōng
凌空。高入天际。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岿高臺之陵空兮,溢晨景之絜鲜。”
词语解释:陵邑  拼音:líng yì
(1). 汉 代为守护帝王陵园所置的邑地。借指帝王陵墓所在地。《文选·班固〈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 李善 注:“ 元帝 詔曰:‘往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人以奉园陵。自今所为陵者,勿置县邑。’然则 元帝 始不迁人陪陵。自 元 以上,正有七帝也。”《文选·颜延之〈拜陵庙〉诗》:“衣冠终冥漠,陵邑转葱青。”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 景帝 作 寿陵 ,起邑。” 明 唐顺之 《送柯佥事之楚序》:“其友人 武进 唐某 送而谓之曰:‘ 柯君 知斯职之不易乎!盖在 汉 时诸陵邑,习俗庞杂,豪猾所窟穴,故天子常为选用强察能治剧吏以附循而芟薙之。’”
(2).山丘和城邑。《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夫 河 者水阴,四瀆之长,今乃大决,没漂陵邑,斯昭阴盛盈溢,违经絶纪之应也。” 颜师古 注:“大阜曰陵。”
词语解释:陵陆  拼音:líng lù
山陵与平地。《管子·地图》:“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郭之大小,名邑、废邑、困殖之地,必尽知之。”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故圣人作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驾马,以达陵陆。”
词语解释:陵雨  拼音:líng yǔ
暴雨。 汉 扬雄 《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 李轨 注:“陵,暴。”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五十:“是以迅风陵雨,不谬晨禽之察;劲阴杀节,不凋寒木之心。” 清 黄宗羲 《董在中墓志铭》:“顾迅风陵雨,愚智同尽,将为生之者有意乎?”
词语解释:陵门  拼音:líng mén
(1).山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括地图》…… 河水 又出於 阳紆 陵门之山 ,而注於 冯逸之山 。”
(2).指墓地陵寝的大门。 明 李东阳 《中元谒陵遇雨记》:“出陵门数里,风骤作,前后笼烛数十尽灭,晦不辨色,遂失道。”
词语解释:陵丘  拼音:líng qiū
亦作“ 陵邱 ”。 大丘;大阜。《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宋 司马光 《陪同年吴冲卿登宿州北楼望梁楚之郊访古作是诗》:“乘高极回望,坦坦无陵邱。”
词语解释:陵居  拼音:líng jū
居于高地。《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陵居而多风。” 王冰 注:“居室如陵,故曰陵居。” 林亿 等新校正:“大抵西方地高,民居高陵,故多风也,不必室如陵矣。”
词语解释:陵阿  拼音:líng ā
(1).丘陵,山陵。 汉 蔡邕 《述行赋》:“率陵阿以登降兮,赴 偃师 而释勤。” 元 戴表元 《容容斋赋》:“丰狐之择燠,乾鹊之违风,知陵阿丛薄之功,而不知託气於太空。”
(2).登山,进山。《后汉书·申屠蟠传赞》:“悽悽硕人,陵阿穷退。” 李贤 注:“言贤者退而穷处。《诗·国风》曰:‘考槃在阿,硕人之薖。’曲陵曰阿;陵,升也。”
词语解释:陵暴  拼音:líng bào
轻侮。《尹文子·大道下》:“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路 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 孔子 。” 唐 韩愈 《荐士》诗:“勃兴得 李 杜 ,万类困陵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巧言》:“然则学者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
词语解释:陵木  拼音:líng mù
即陵树。 清 顾炎武 《孝陵图》诗:“相逢虞子大,独记陵木数。”参见“ 陵树 ”。
词语解释:陵树  拼音:líng shù
(1).植于陵园的树木。《后汉书·虞延传》:“ 延 进止从容,占拜可观,其陵树株蘖,皆諳其数,俎豆牺牲,颇晓其礼。”《宋史·符瑞志中》:“太常丞上言,其日陵树叶有甘露,帝令百官采甘露。”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六和林卿韵》词:“投老泪,瞻 越山 紫翠,陵树青苍。”
(2). 汉 地名。在今 河南省 尉氏县 东北。《三国志·魏志·荀攸传》:“ 冀州 平, 太祖 表封 攸 曰:‘军师 荀攸 ,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 攸 之谋也。’於是封 陵树亭侯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 建武 元年以户不满三千,罢为 尉氏县 之 陵树乡 ,又有 陵树亭 。 汉 建安 中,封尚书 荀攸 为 陵树乡侯 。”
词语解释:陵虚  拼音:líng xū
(1).飞行于空际。 晋 潘岳 《寡妇赋》:“如涉川兮无梁,若陵虚兮失翼。”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虽混成以无跡,寔遗训之可秉,始飡霞而吐雾,终陵虚而倒景。” 唐 慧净 《杂言》诗:“金花逸掌仪前奉,芳盖陵虚殿后过。”
(2).凭空,没有依凭。 章炳麟 《与人论国学书》:“陵虚画局,有若蛛丝,校軫既多,中窾无实,言国粹者,固若尔率易耶?”
词语解释:陵冈  拼音:líng gāng
亦作“ 陵岗 ”。
(1).升登山冈。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晋书·文苑传·李充》:“狡兔陵冈,游鱼遁川。”
(2).山陵;山冈。 晋 潘岳 《京陵女公子王氏哀辞》:“于以祖之,于掖闺庭;于以送之,陵冈崔嵬。”
词语解释:陵季  拼音:líng jì
末世,衰微之世。 南朝 梁 沉约 《为南郡王侍皇太子释奠宴》诗之一:“陵季相沿,训随世殆。政缺雅乖,风漓化改。”
词语解释:陵乱  拼音:líng luàn
杂乱无次序。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高臺骤登践,清浅时陵乱。” 唐 杨巨源 《月宫词》:“藻井浮花共陵乱,玉阶零露相裴回。”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一篇:“其叙述颇陵乱,多失实,而文笔明丽,情致亦时有绰约可观览者。”
词语解释:陵藉  拼音:líng jiè
欺辱践踏。《魏书·崔休传》:“挟持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一年》:“ 奂 ( 王奂 )曰:‘我不作贼,欲先遣启自申;正恐 曹 吕 等小人陵藉,故且闭门自守耳。’” 胡三省 注:“陵者,侮之而出其上;藉者,蹈之使荐於下。” 宋 刘克庄 《卜算子·惜海棠》词:“风雨於花有底讎?著意相陵藉。”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今夫动物之情虽异,而其喜自尊贵,不欲为外物所陵藉者,则动物之同情也。”
词语解释:陵霜  拼音:líng shuāng
傲霜。 南朝 梁 沉约 《伤谢朓》诗:“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 唐 蒋涣 《和徐侍郎中书丛篠咏》:“为重陵霜节,能虚应物心。” 唐 顾况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诗:“陵霜之华,我心忧嗟。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词语解释:陵傲  拼音:líng ào
凌侮轻慢。《晋书·孙楚传》:“ 楚 才藻卓絶,爽迈不羣,多所陵傲,缺乡曲之誉。”《隋书·文学传·王胄》:“ 胄 性疎率不伦,自恃才大,鬱鬱於薄宦,每负气陵傲,忽略时人。” 清 洪昇 《〈坚瓠补集〉序》:“开人心狙诈之端,启风俗陵傲之习。”
词语解释:陵突  拼音:líng tū
(1).凌犯;触犯。《宋书·索虏传论》:“自是兵摧势弱,边隙稍广,壮骑陵突,鸣鏑日至。”《北史·崔亮传》:“后因 宴集 , 怀 ( 广平王 )恃亲使忿,欲陵突 亮 。”《新唐书·张又新传》:“尝买婢迁约,为牙侩搜索陵突,御史劾举, 逢吉 庇之,事不穷治。”
(2).超越;突出。 宋 董逌 《广川书跋·子敬杂帖》:“此帖超軼陵突,似欲出其家学,宜诸人有逸气过父之语也。” 宋 董逌 《广川书跋·李太白稿》:“轩前輊后,度越陵突,令人想见酒酣赋诗时也。”
词语解释:陵冢  拼音:líng zhǒng
帝王的陵墓。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五:“天子、诸侯即位,即立太子,起陵塚。”
词语解释:陵气  拼音:líng qì
山陵之气。《隶释·汉济阴太守孟郁脩尧庙碑》:“ 赤精 之胄,为 汉 始别,陵气炎煴,上交仓玄。”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至於衍气多仁,陵气多贪,云气多痺,谷气多寿,恐亦未尽然也。”
词语解释:陵令  拼音:líng lìng
守护天子陵墓的长官。《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 建武 二年,以皇祖、皇考墓为 昌陵 ,置陵令守视。”《新唐书·礼乐志四》:“皇帝至行宫,即斋室。陵令以玉册进署。”
词语解释:陵厉  拼音:líng lì
(1).超越,凌驾于……之上。《晋书·葛洪传》:“假令奋翅则能陵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躡景。”《明史·熊廷弼传》:“其才既笼盖一时,其气又陵厉一世,揭辩纷纷,致攖众怒。”
(2).蜿蜒貌。 三国 魏 曹植 《九咏》:“冠北辰兮岌峩,带长虹兮陵厉。” 赵幼文 校注:“陵厉,蜿蜒之貌。”
(3).咄咄逼人貌。《南史·沉庆之传》:“每从游幸及校猎,据鞍陵厉,不异少壮。”《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圣历二年》:“ 頊 魁岸辩口, 懿宗 短小傴僂, 頊 视 懿宗 ,声气陵厉。”
(4).气势猛烈。 章炳麟 《夏口行》诗:“朔风忽陵厉,白露转为霜。”
词语解释:陵霞  拼音:líng xiá
犹凌云。比喻超然物外。《晋书·谢安传论》:“ 文靖 始居尘外,高谢人间,啸咏山林,浮泛江海,当此之时,萧然有陵霞之致。”
词语解释:陵临  拼音:líng lín
高下相凌。谓相颉颃,比个你高我低。 隋 杨素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诗之二:“花草共縈映,树石相陵临。”
词语解释:陵使  拼音:líng shǐ
古代四时巡察省视皇陵的陵官。《通典·礼十二》:“今圣灵日远,仙驾难攀,进止起居,恐乖先典,请停四季及降诞并节日起居,陵使但準式,二时巡陵,庶义合礼经。”
词语解释:陵岑  拼音:líng cén
高峻的山岭。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絶。” 逯钦立 注:“高岭。”
词语解释:陵波  拼音:líng bō
(1).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 南朝 陈 徐陵 《移齐文》:“ 巴 汉 楼船,陵波无际。”《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愿陛下许 高丽 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邇安。”
(2).形容女子步履轻盈。《文选·曹植〈洛神赋〉》:“体迅飞鳧,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韤生尘。” 李善 注:“《淮南子》曰:‘圣人行於水,无跡也,众生行於霜,有跡也。’”
词语解释:陵绝  拼音:líng jué
跨越;横越。 晋 左思 《吴都赋》:“陵絶嶛嶕,聿越巉险。”
词语解释:陵宇  拼音:líng yǔ
帝王的陵墓。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明陵》:“身履其地,目击陵宇坍頽殆尽。”
词语解释:陵霄  拼音:líng xiāo
(1).直上云霄。形容飞得极高。《淮南子·原道训》:“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舒吾陵霄羽,奋此千里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既有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翫?”一本作“ 凌霄 ”。
(2).宫殿名。《宋书·符瑞志下》:“乃造 陵霄 ,遂作 景阳 。”
词语解释:陵晨  拼音:líng chén
凌晨;清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遭脣舌之纷罗,独陵晨而孤雊。” 唐 韩愈 《戏题牡丹》诗:“陵晨併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词语解释:陵峦  拼音:líng luán
(1).攀越山峦。《文选·张衡〈西京赋〉》:“毚兔联猭,陵峦超壑。” 薛综 注:“峦,山也。”
(2).丘陵峰峦。
词语解释:陵京  拼音:líng jīng
(1).高大的丘陵。 宋 苏轼 《和陶〈咏荆轲〉》:“功成志自满,积恶如陵京。”
(2).陵寝。 清 顾炎武 《五十初度时在昌平》诗:“举目陵京犹旧国,可能鐘鼎一扬名?” 王蘧常 汇注:“《明史·志·地理一》 昌平州 注:‘北有 天寿山 , 成祖 以下陵寝咸在。’”
词语解释:陵掩  拼音:líng yǎn
遮掩。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而月道与黄道不相近,自不相侵,同度而又近黄道,月道之交,日月相值,乃相陵掩。”
词语解释:陵聚  拼音:líng jù
积聚如山。形容多。《文选·扬雄〈羽猎赋〉》:“创淫轮夷,丘累陵聚。” 李善 注:“丘累陵聚,言积兽之多也。”
词语解释:陵替  拼音:líng tì
(1).《左传·昭公十八年》:“於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后因以“陵替”谓纲纪废弛,上下失序。《梁书·武帝纪中》:“ 晋 氏陵替,虚诞为风。”
(2).衰落;衰败。《南齐书·武帝纪》:“三季浇浮,旧章陵替,吉凶奢靡,动违矩则。” 唐 杜甫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长啸宇宙间,高才日陵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梅》:“ 王 族多无赖,共凭陵其孤寡,田禾树木,公然伐取,家日陵替。”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况值风教陵替之时,朝贵既惟金钱是务。”
词语解释:陵夸  拼音:líng kuā
骄傲自夸。 金 元好问 《荆棘中杏花》诗:“天公无心物自物,得意未用相陵夸。”
词语解释:陵坟  拼音:líng fén
陵墓。《宋书·后妃传·孝懿肃皇后》:“ 孝皇 陵坟本用素门之礼,与王者制度奢俭不同,妇人礼有所从,可一遵往式。”
词语解释:陵跨  拼音:líng kuà
(1).跨越;凌驾。《后汉书·梁冀传》:“臺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
(2).侵越。《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论》:“ 蹋顿 凶桀……其陵跨中国,结患生人者,靡世而寧焉。”
词语解释:陵逼  拼音:líng bī
亦作“ 陵偪 ”。 欺凌逼迫。《左传·成公十八年》“师不陵正,旅不偪师” 晋 杜预 注:“言上下有礼,不相陵偪。” 前蜀 贯休 《战城南》诗之一:“胡兵尚陵逼,久住亦非强。” 章炳麟 《与篁溪书述狱中事》:“且白人内相陵逼,而外犹恶其名。”
词语解释:陵宫  拼音:líng gōng
即陵寝。《宋史·乐志十六》:“山阴处,茂林修竹芊芊。望陵宫,应弗远,金粟堆前。” 清 顾炎武 《侨居神烈山下》诗:“犹餘 伯玉 当年事,每过陵宫一下车。”参见“ 陵寝 ”。
词语解释:陵寝  拼音:líng qǐn
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后汉书·祭祀志下》:“ 殤帝 生三百餘日而崩, 邓太后 摄政,以尚婴孩,故不列于庙,就陵寝祭之而已。”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陵寝盘空曲,熊羆守翠微。”《明史·太祖纪二》:“庚午,遣使祭歷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 李瑛 《问明陵》诗:“珠贝绢帛,横征暴敛,为修筑你帝王的陵寝。”
词语解释:陵屯  拼音:líng tún
丘阜。《列子·天瑞》:“生於陵屯,则为陵舃。” 张湛 注:“陵屯,高洁处也。”
词语解释:陵辱  拼音:líng rǔ
欺凌侮辱。 晋 石崇 《王明君辞》:“父子见陵辱,对之慙且惊。”《宋书·五行志二》:“是年三月, 王敦 有 石头 之变,二宫陵辱,大臣诛死。”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又 梁钦差 的兄弟,也被 美国 的巡捕陵辱一番,不敢作声。”
词语解释:陵夺  拼音:líng duó
侵凌劫夺。《后汉书·董卓传论》:“夫以刳肝斮趾之性,则羣生不足以厌其快,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百喻经·灌甘蔗喻》:“世人亦尔,欲求善福,恃己豪贵,专形挟势,迫胁下民,陵夺财物。”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至於此国,方欲兴工,而此池龙恐见陵夺,乃变作婆罗门。” 章炳麟 《五无论》:“苦寒地人与温润地人,每岁爰土易室而居,迭相迁移,庶不以执着而生陵夺。”
词语解释:陵官  拼音:líng guān
宿卫皇陵的官吏。 清 顾炎武 《孝陵图序》:“当先朝时,又为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於陵者,非中贵则武弁,又不能通諳国制;以故其传鲜矣。”
词语解释:陵阜  拼音:líng fù
(1).丘陵。《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宫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晋 张协 《七命》:“陵阜霑流膏,谿谷厌芳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 范阳 之旁,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
(2).坟墓。 唐 刘长卿 《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诗:“古来壮臺榭,事往悲陵阜。”
词语解释:陵轹  拼音:líng lì
(1).欺压,欺蔑。《史记·孔子世家》:“ 楚灵王 兵强,陵轢中国。”《后汉书·朱浮传》:“帝以 浮 陵轢同列,每衔之,惜其功能,不忍加罪。” 李贤 注:“陵轢,犹欺蔑也。” 宋 司马光 《与王介甫书》:“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轢州县,骚扰百姓者。”
(2).凌驾,超越。《梁书·文学传上·锺嵘》:“ 元嘉 初,有 谢灵运 ,才高辞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 刘 郭 ,陵轢 潘 左 。”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 战国 之世,言道术既有 庄周 之蔑诗礼,贵虚无,尤以文辞,陵轢诸子。”
词语解释:陵威  拼音:líng wēi
谓以威势使之折服。《晋书·孙楚传》:“偏师同心,上下用力,陵威奋伐,罙入其阻,并敌一向,夺其胆气。”《宋书·临川烈武王道规传》:“爰始协规,则翼赞景业,陵威致讨,则克剪梟鲸。”
词语解释:陵阳钓  拼音:líng yáng diào
相传 陵阳子明 于 涎溪 钓得白龙,放之,后白龙来迎 子明 去,止 陵阳山 上百馀年,成仙而去。见《艺文类聚》卷九六引 汉 刘向 《列仙传》。后常以“陵阳钓”为垂钓之典。 南朝 齐 谢朓 《将游湘水寻句溪》诗:“既从 陵阳 钓,挂鳞驂亦螭。”
词语解释:陵华  拼音:líng huá
凌霄花。《诗·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 唐 孔颖达 疏:“陵华衰则将落,落则苕干特立矣。”参见“ 凌霄 ”。
词语解释:凌霄  拼音:líng xiāo
(1).凌云。 晋 陆机 《遂志赋》:“陈顿委於 楚 魏 ,亦凌霄以自濯。”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依冰山》:“ 张生 曰:‘大丈夫有凌霄盖世之志,而拘於下位,若立身於矮屋中,使人抬头不得。’遂拂衣长往,归遯於 嵩山 。” 宋 王安石 《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英雄志寧教垂老,剑气尚凌霄。” 贺宜 《我们是同班的同学》诗:“我也许将飞越长空,凌霄冲天,征服神秘的天空,作星际的探险。”
(2).落叶藤本植物,攀援茎,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边缘有锯齿,花鲜红色,花冠漏斗形,结蒴果。花、茎、叶都可入药。 唐 元稹 《解秋》诗之三七:“寒竹秋雨重,凌霄晚花落。” 宋 张镃 《北山早兴》诗:“啄木声穿竹,凌霄色映松。”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凌霄》:“藤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然望之如天际真人,卒急不能招致,是可敬亦可恨也。”
淩霄:凌云。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大夏凌霄,赖羣橑之积。”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斥鷃因惊风以凌霄,朽舟託迅波而电迈。”
词语解释:陵冬  拼音:líng dōng
傲然不为冬寒所屈;敢于冒犯冬天的寒威。《晋书·文苑传·曹毗》:“固能全真养和,夷跡洞润,陵冬扬芳,披雪独振也。”《南史·齐始兴简王鉴传》:“ 刘亮 为刺史,斋前石榴树陵冬生华。”
词语解释:陵园妾  拼音:líng yuán qiè
唐 制,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陵园供奉朝夕,事死若生时,谓之“陵园妾”。 唐 白居易 《陵园妾》诗:“陵园妾,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
词语解释:陵压  拼音:líng yā
凌辱欺压。 宋 苏洵 《审势策》:“ 羗 胡强盛,陵压中国。” 宋 苏轼 《教战守策》:“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 清 谭嗣同 《仁学》三七:“且天又以元统之,人亦非天所得而陵压也,平等也。”
词语解释:陵海  拼音:líng hǎi
山陵和沧海。比喻世事巨变。 明 徐渭 《蒋扶沟公诗》序:“陵海尚变,人寿几何!”
词语解释:陵薮  拼音:líng sǒu
山陵和湖泽。泛指山野。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词语解释:陵阳山  拼音:líng yáng shān
(1).相传为 陵阳子明 得仙之地。在今 安徽 宣州 城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三》:“又东逕 安吴县 ,号曰 安吴溪 。又东, 旋溪 水注之,水出 陵阳山 下。逕 陵阳县 西,为 旋溪 水。昔县人 陵阳子明 钓得白龙处,后三年,龙迎 子明 上 陵阳山 。山去地千餘丈。”参阅《元和郡县志·宣州》、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十·宁国府》
(2).水银的别称。 晋 葛洪 《抱朴子·黄白》:“凡方书所名药物,又或与常药物同而实非者,如河上姹女,非妇人也;陵阳子明,非男子也。” 王明 注:“陵阳子明,水银别称……《石药尔雅》云:水银一名子明,一名阳明子。”
词语解释:陵邱  拼音:líng qiū
见“ 陵丘 ”。
词语解释:陵丘  拼音:líng qiū
亦作“ 陵邱 ”。 大丘;大阜。《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堀穴而处焉。”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 宋 司马光 《陪同年吴冲卿登宿州北楼望梁楚之郊访古作是诗》:“乘高极回望,坦坦无陵邱。”
词语解释:陵猎  拼音:líng liè
(1).欺凌践踏。猎,通“ 躐 ”。《魏书·恩倖传·赵脩》:“不识人伦之体,不悟深浅之方,陵猎王侯,轻触卿相。”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故 契丹 奄有 幽 陵,遂絶 古北 之隘,往来全师入寇,径度 常 山,陵猎全 魏 。”
(2).逾越次序;平步青云。猎,通“ 躐 ”。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总统之选,非能自庸妄陵猎得之,必其尝任方面与为国务官者,功伐既明,才略既著,然后得有被选资格。”
共190,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