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尤平声 [详注1][móu,绸缪][ōu,水泡,名词][通‘不’,未定之辭也,多用于句末。][gōu][chóu][tōu][chōu chóu][liú][lōu][zhōu][chóu][音鎪。][音鄒。][dōu][gōu][ǒu][lǚ][zōu][sōu][详注2][jiū liú][fú][zōu zhōu chōu][yóu][ōu][zhōu][音浮。《集韵》或从包从不。][详注3][详注4]絿[qiū][yōu][róu qiú][qiū][yōu][yóu][zōu][gōu][音抔。《博雅》䥯䎧,耕也。]帿瀀[音求。《诗·周南》施于中逵。叶下仇。][fú fū][详注5][详注6]


注1:不 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䳡其鳺鴀。《邢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䳕鸠,幽州人或谓鷎鴡,梁宋闲谓之隹,扬州人亦然。 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注2:窭 音娄。《史记·淳于髡传》瓯窭满箦。《裴骃注》瓯窭,便侧之地。
注3:救 《韵补》叶居尤切。《诗·邶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武王盘铭》溺于渊,尚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救也。
注4:蹂 揉擦。通“揉”。《广韵》耳由切《集韵》《韵会》《正韵》而由切,音柔。《诗·大雅》或簸或蹂。《笺》蹂之言润也。《疏》蹂黍,以水润米,必当蹂之使湿。《朱传》簸扬去糠也。蹂,蹂禾取谷以继之也。
注5:軥 《广韵》古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侯切,音钩。《广韵》车軥心木。
注6:涑 音锼。《说文》浣也。一说以手曰涑,以足曰浣。
末字词组
荒陬炎陬穷陬溟陬偏陬觜陬暗陬 
蛮陬孟陬城陬夷陬江陬区陬  
遐陬山陬边陬干陬隅陬郊陬  
海陬卑陬林陬訾陬僻陬毕陬  

词语解释:荒陬  拼音:huāng zōu
荒远的角落。 晋 左思 《吴都赋》:“其荒陬譎诡,则有龙穴内蒸。” 唐 元稹 《蛮子朝》诗:“西南‘六詔’有遗种,僻在荒陬路寻壅。” 清 方苞 《书〈熊氏家传〉后》:“破家亡身,残其支体者,荒陬小邑必有数人焉。”
词语解释:蛮陬  拼音:mán zōu
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文选·左思〈魏都赋〉》:“蛮陬夷落,译道而通。” 张载 注:“陬落,蛮夷之居处名也。一名聚居为陬。”《晋书·刑法志》:“ 江 左无外,蛮陬来格。” 唐 李涉 《岳阳别张祜》诗:“ 巫峡 洞庭 千里餘,蛮陬水国何亲疏。” 明 唐顺之 《重修泾县儒学记》:“国家建学徧宇内,蛮陬海徼,莫不有学。”
词语解释:遐陬  拼音:xiá zōu
边远一隅。《宋书·谢灵运传》:“内匡寰表,外清遐陬。” 宋 陆游 《会庆节贺表》:“臣迹滞遐陬,心驰魏闕。” 清 赵翼 《树海歌》:“ 禹 刊 益 焚所不到,剩作丛箐森遐陬。”
词语解释:海陬  拼音:hǎi zōu
海隅,海角。亦泛指沿海地带。 唐 韩愈 《别知赋》:“岁癸未而迁逐,侣虫蛇於海陬。” 宋 梅尧臣 《送许璋监簿归泰州》诗:“家声喜未坠,辞我还海陬。” 郭沫若 《游上海豫园》诗:“小刀会址忆 陈 刘 ,一片红巾起海陬。”
词语解释:炎陬  拼音:yán zōu
指南方炎热边远地区。 宋 蔡襄 《四贤一不肖·余靖》诗:“炎陬此去数千里,橐中狼耤唯蠹书。” 清 钮琇 《觚賸·广东月令》:“迺知炎陬譎诡,固不止於再稻八蚕已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海天行》:“ 述祖 虽炎陬贱民,而志切云霄。”
词语解释:孟陬  拼音:mèng zōu
孟春正月。正月为陬,又为孟春月,故称。《楚辞·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王逸 注:“孟,始也。贞,正也。于,於也。正月为陬。”《汉书·律历志上》:“闰餘乖次,孟陬殄灭。” 清 赵翼 《门神》诗:“五彩桃符耀孟陬,司閽常赖职勤修。”
词语解释:山陬  拼音:shān zōu
山角落。借指山区偏僻处。 明 高道素 《上元赋》:“洵山陬之寂寞,亦炎热之喧填。” 清 李渔 《意中缘·赴任》:“料想那皇都,定不比山陬小邑。”
词语解释:卑陬  拼音:bēi zōu
(1).惭愧不安貌。《庄子·天地》:“ 子贡 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 成玄英 疏:“卑陬,慙怍之貌。” 陆德明 释文:“ 李 云:‘卑陬,愧惧貌。’一曰颜色不自得也。” 唐 石镇 《罔两赋》:“於是罔两卑陬改容,逡巡徐避。”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卑陬拳缩兮,宅体险微。”
(2).低下鄙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随巢胡非子》:“ 胡非 之言曰:‘ 曹劌 匹夫之士,一怒而刼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君子之勇也。’其説亦卑陬无过人处。” 明 胡应麟 《诗薮·周汉》:“格律卑陬,音调乖舛,风神兴象,无一可观,乃诗家大病。”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科举之学不坏人材论》:“读 刘祁 《归潜志》,千万卑陬之士,谋树一帜,择庸陋空滑,不著边际之文,立为格调。”
词语解释:穷陬  拼音:qióng zōu
偏远的角落。 清 龚自珍 《〈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今之世,有穷陬荒滨,貊乡鼠攘,悍顽煽乱,而自外於天地父母者。”
词语解释:城陬  拼音:chéng zōu
城角。 唐 韦应物 《虞获子鹿》诗:“虞获子鹿,畜之城陬。”
词语解释:边陬  拼音:biān zōu
(1).边地。《新唐书·魏知古卢怀慎等传赞》:“终之胡雏乱华,身播边陬,非曰天运,亦人事有致而然。” 元 柳贯 《文子方寓直翰林数日即以使往云南典选诗用识别》:“得结数十辈,参错置边陬。” 章炳麟 《箴新党论》:“特以边陬之地,期月之时,见闻不周,则不能无所拘滞。”
(2).边际。 南唐 陈陶 《海昌望月》诗:“天花辟膻腥,野云无边陬。”
词语解释:林陬  拼音:lín zōu
林隅。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 石室 冠林陬,飞泉发山椒。” 元 贡奎 《登虎丘山》诗:“颇闻山僧贤,飞锡下林陬。” 傅尃 《九日登嵭冈山作》诗:“求仙寻洞口,探石出林陬。”
词语解释:溟陬  拼音:míng zōu
海角。 宋 曾巩 《送徐紘著作知康州》诗:“里閭多娱宴,歌鼓震溟陬。”
词语解释:夷陬  拼音:yí zōu
古代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之称。《晋书·吕光等载记论》:“蕞尔夷陬,承风雾卷,宏图壮节,亦足称焉。”
词语解释:干陬  拼音:gàn zōu
见“ 干掫 ”。
词语解释:干掫  拼音:gàn zōu
亦作“ 干陬 ”。 本指夜间巡逻击捕,后亦泛指捍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杨伯峻 注:“干掫有淫者即巡夜捕击淫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畿辅·四辅城》:“立四辅以拟三辅,为非时干陬之用。” 清 钱谦益 《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公密檄卫弁,简壮士数十人,备干掫。”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君虽有臣不能为君持干掫,君实有弟不获传国如金甌。”
词语解释:訾陬
复姓
词语解释:偏陬  拼音:piān zōu
僻远之地。 清 曾国藩 《翰林院庶吉士遵义府学教授莫君墓表》:“及君出而为吏,恩信行於异域;退而教授,儒术兴於偏陬。” 郭沫若 《百花齐放·玉簪花》诗:“如果把我们栽种在阴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气暮气,苗而不秀。”
词语解释:江陬  拼音:jiāng zōu
江隅,沿江地区。 宋 范成大 《秦淮》诗:“ 大帝 开 吴 天,定鼎临 江 陬。”
词语解释:隅陬  拼音:yú zōu
角落。《广雅·释诂》:“隅陬,角也。”引申为边远之地。《隶释·汉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隅陬壅蔼,未由骋焉。”
词语解释:僻陬  拼音:pì zōu
荒远偏僻的角落。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应谐》:“ 中和里 ,僻陬也。居民多老死不见官府。”
词语解释:觜陬  拼音:zī zōu
十二星次之一。与十二辰相配为亥,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室、壁两宿。其位置相当于现代天文学上黄道十二宫中的双鱼宫。古代传说主管架屋的星宿。《尔雅·释天》:“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於是详察其栋宇,观其结构,规矩应天。上宪觜陬。” 吕延济 注:“觜陬星,主架屋。”参见“ 娵觜 ”、“ 諏訾 ”。
词语解释:区陬  拼音:qū zōu
亦作“ 区娵 ”。 角落。引申指偏僻。《文选·张衡〈东京赋〉》:“目察区陬,司执遗鬼。” 薛综 注:“区陬,隅隙之间也。” 前蜀 冯涓 《自嘲绝句》:“早知 蜀 地区娵与,悔不 长安 大比丘。”
词语解释:郊陬  拼音:jiāo zōu
郊野村落。 清 冯桂芬 《上海果育堂记》:“党庠遂序,散布郊陬,以是民无失所,俗鲜犯法。”
词语解释:毕陬  拼音:bì zōu
亦作“ 毕聚 ”。 月名。指农历得甲的正月。《尔雅·释天》:“月在甲曰毕……正月为陬。” 郝懿行 义疏:“正月得甲为毕陬也。”《史记·历书》:“月名‘毕聚’。” 司马贞 索隐:“聚,音娵……月,雄在毕,雌在訾,訾,訾娵之宿。”
词语解释:暗陬  拼音:àn zōu
黑暗的角落。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锦瑟》:“生亦过墙,见主婢伏於暗陬。” 茅盾 《动摇》八:“春的气息,吹开了每一家的门户,每一个闺闼,每一处暗陬,每一颗心。”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