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天险 拼音:tiān xiǎn
(1).谓天势高险。《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天之为险,悬邈高远,不可升上。”
(2).地势高险之处;天然险要之地。《后汉书·孔融传》:“前以露 袁术 之罪,今復下 刘表 之事,是使跛牂欲闚高岸,天险可得而登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又东逕 一合坞 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絶,惟筑西面即为固。 一合 之名,起於是矣。”《魏书·崔浩传》:“ 函谷关 号曰天险。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 宋 叶适 《故礼部尚书黄公墓志铭》:“ 剑阁 天险, 汉中 、 兴势 蔽遮於外,昔人守 蜀 之常也。”《明史·李祯传》:“幸层巖叠嶂,屹然天险,如 镇虏堡 为 漳腊 门户, 虹桥关 为 松城 咽喉。” 吴组缃 《山洪》二七:“因为西边山岭绵亘高峻,成为阻断敌人、保障本境的天险。”词语解释:地险 拼音:dì xiǎn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沉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词语解释:设险 拼音:shè xiǎn
谓利用险要之地建立防御工事。《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柳宗元 《邠宁进奏院记》:“设险西陲,而戎虏伏息。”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沟洫井田异制》:“一二百里之内,尚非难事,其必多为沟澮者,既有以备水旱,而设险守国之意即存乎其中。”词语解释:艰险 拼音:jiān xiǎn
困难和危险。《后汉书·虞诩传》:“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 唐 魏徵 《述怀》诗:“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缘小弟自 粤 来京,不避艰险,非图爵禄之荣,实欲备陈方策,以广圣闻。”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一次一次看来是不可逾越的艰险,也总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词语解释:山险 拼音:shān xiǎn
山势险阻之处。《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宿恶之民,放逸山险,则为劲寇,将置平土,则为健兵。” 金 刘迎 《出八达岭》诗:“山险略已出,弥望尽荒坡。”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臣哭夏》:“他恃着屠龙手气冲天,谁想道骑虎势行山险。”词语解释:夷险 拼音:yí xiǎn
(1).平险。 三国 魏 曹操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幸赖贤人不爱其谋,羣士不遗其力,是以夷险平乱,而吾得窃大赏,户邑三万。”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莫不夷险,平难,除莽,涤秽,犂巢,扫穴,奔魑,走魅,成为都会,邑居相望。”
(2).平坦与险阻。《魏书·程骏传》:“ 魏 昔与 燕 婚,既而伐之,由行人具其夷险故也。” 明 李东阳 《〈北上录〉序》:“平生一二朋旧,或取而观之,知道路之夷险,居起之劳逸。”《红楼梦》第五十回:“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
(3).指国运的平顺与艰险。 晋 陶潜 《五月旦和戴主簿》诗:“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 宋 王安石 《贺韩魏公启》:“毁誉几至万端,夷险常持于一意,故四海以公之用舍一时为国之安危。”
(4).犹言正与偏。《隋书·天文志上》:“视日在傍而大,居上而小者,仰瞩为难,平观为易也。由视有夷险,非远近之效也。”
(5).谓艰险。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又欲使悉得可与,经夷险而不易情,歷危苦而相负荷者,吾未见其可多得也。”《魏书·彭城王勰传》:“﹝ 咸阳王 禧 ﹞谓 勰 曰:‘汝非但辛勤,亦危险至极。’ 勰 恨之,对曰:‘兄识高年长,故知有夷险, 彦和 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国运方夷险,天心詎测量。”
(6).指险峻。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天地、风云、日星、河岳、草木、禽兽、虫鱼、花石之高旷夷险、清明黲露、奇丽诡譎,一切可喜可骇之状,以为之情。”词语解释:历险 拼音:lì xiǎn
经历险阻。《战国策·齐策三》:“歷险乘危,则騏驥不如狐狸。”《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涉危歷险,不远万里。”《北史·娄昭传》:“数随 神武 猎,每致请,不宜乘危歷险。”词语解释:行险 拼音:xíng xiǎn
(1).做冒险的事;走危险的路。《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郑玄 注:“险,谓倾危之道。” 孔颖达 疏:“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夫车之为道,岂乐於行险耶?度不得已而至乎险,期勿败而已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
(2).特指行于水上。《史记·河渠书》“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 裴駰 集解引《尸子》:“行涂以楯,行险以樶,以沙以轨。” 宋 杨时 《岳阳书事》诗:“忽看舟子玩行险,更欲飞帆借风力。”词语解释:奇险 拼音:qí xiǎn
(1).奇特险怪。《宋史·文苑传六·米芾》:“ 芾 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 金 王若虚 《文辨》:“凡为文章须是典实过於浮华;平易多於奇险,始为知本。”
(2).非常险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两 金川 地势奇险,碉卡柴立,兵将未言色沮。”词语解释:重险 拼音:zhòng xiǎn
(1).重迭的险象。《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 孔颖达 疏:“上下俱坎,是重迭有险。”
(2).层层险阻的地势。 汉 张衡 《西京赋》:“左有 崤 函 重险, 桃林 之塞。” 唐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 五凉 。” 宋 苏轼 《出峡》诗:“今朝脱重险, 楚 水渺平荡。” 明 陈子龙 《伤春》诗之五:“ 汉 塞依重险, 胡 兵去不难。”词语解释:履险 拼音:lǚ xiǎn
亦作“ 履嶮 ”。 身处险境。 晋 孙绰 《庾冰碑》:“履险思夷,处满思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陆机 犯顺履险, 潘岳 乾没取危。”《南史·侯安都传》:“ 周侯 交不择人,而推心过差,居危履嶮,猜防不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金溪渡谶》:“工役者日有履险之劳。”词语解释:恃险 拼音:shì xiǎn
倚仗险要;负险。《国语·郑语》:“ 虢叔 恃势, 鄶仲 恃险。” 晋 陆机 《辩亡论》:“《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蜀 恃险而富,当 唐 之末,士人多欲依 建 以避乱。”词语解释:涉险 拼音:shè xiǎn
(1).进入险要境地。《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是时, 唐 军涉险,以餉道为艰,自 潼关 以西,民苦转馈,每费一石不能致一斗。”
(2).冒险。《续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小的有一策,未免涉险。”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谓前倡独立各军,现皆潜逃,事属万难,不可涉险。”京剧《乌龙院》第四场:“ 宋江 :贤弟, 郓城县 耳目甚多,下次不可再来涉险。”词语解释:绝险 拼音:jué xiǎn
亦作“绝嶮”。
1.犹极险。亦指极险之处。《诗·小雅·正月》:“终踰絶险,曾是不意。”《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絶嶮而靡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西去 大剑 三十里,连山絶险,飞阁通衢,故谓之 剑阁 也。” 唐 韩愈 《应科目时与人书》:“无高山大陵,旷途絶险,为之关隔也。”
2.越过险阻。《慎子·威德》:“絶险歷远者,不慢於御。”《史记·刺客列传》:“乡使 政 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絶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 韩 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 严仲子 也。”
词语解释:绝崄 拼音:jué yǎn
见"絶险"。词语解释:波险 拼音:bō xiǎn
指书法用笔波折难测。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草书》:“ 张丞相 好草书而不工。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姪録之,当波险处,姪茫然,乃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詬其姪曰:‘何不早问,致予忘之。’”词语解释:傍险 拼音:bàng xiǎn
谓倚仗险要的地形。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词语解释:出险 拼音:chū xiǎn
(1).犹涉险。身临险境。《管子·形势解》:“缘高出险,蝚蝯之所长,而人之所短也。”
(2).谓施用对方无法捉摸的方法或策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壮节公》:“今相国以臺司重臣,不能出险用奇,使彼畏威革面,惟知置酒高会,挞辱士卒,终将何物归报天子?”
(3).脱离险境。 陈少白 《兴中会革命史要》二:“ 孙先生 自从在公使馆出险以后,就在 欧洲 各国考察政治风俗。”
(4).发生危险。如:河堤出险了。词语解释:冒险 拼音:mào xiǎn
(1).承受风险;不顾危险。《后汉书·张禹传》:“闻车驾当进幸 江陵 ,以为不宜冒险远行,驛马上諫。” 唐 沉颂 《送金文学还日东》诗:“冒险当不惧,皇恩措尔躬。” 清 李渔 《比目鱼·办贼》:“那焚巢捣穴之事,不但自家冒险,捐伤的性命也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这儿黑暗、龌龊,别处还不是一样。你,一个年轻女孩子可不能再去冒险。”
(2).指不顾主、客观条件的盲动、蛮干。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一章:“抓住敌人的弱点给它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是勇敢,不是冒险!冒险是盲目的冲动,而我们是机智的勇敢!”词语解释:跻险 拼音:jī xiǎn
登上高险处。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躋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唐 杜甫 《赤谷西崦人家》诗:“躋险不自安,出郊已清目。” 宋 无名氏 《鬼董》:“﹝ 韦自东 ﹞遂仗剑从道士而去,躋险躡峻,当 太白 之高峰将半,有一石洞。”词语解释:弄险 拼音:nòng xiǎn
(1).谓冒险以求一逞。《三国演义》第九五回:“ 懿 曰:‘ 亮 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2).犹冒失。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一折:“女孩儿家休要弄险,俺读书人岂肯做这等非礼之事。”词语解释:蜀险 拼音:shǔ xiǎn
谓 蜀 道险阻。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 蜀 险豁关防, 秦 师纵横猾。” 方世举 注:“《秦国策》:‘今夫 蜀 ,险僻之国也。’”《新唐书·陈子昂传》:“ 蜀 所恃,有险也, 蜀 所安,无役也;今开 蜀 险,役 蜀 人,险开则便寇,人役则伤财。” 宋 周邦彦 《汴都赋》:“ 蜀 险 汉 坌, 荆 惑 闽 鄙,惟此中峙,不首不尾。”词语解释:岩险 拼音:yán xiǎn
高峻险要之地。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巖险去 汉 宇,衿卫徙 吴 京。”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衿带穷巖险,帷帟尽谋选。”词语解释:遇险 拼音:yù xiǎn
遭遇危险。《易·蹇》“往蹇来誉” 宋 朱熹 本义:“往遇险,来得誉。” 清 宗渭 《浦城下水》诗:“舟子下滩常鬭水,估人遇险只呼神。”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南海经行记》:“恐夜行遇险,因而停泊。”词语解释:穷险 拼音:qióng xiǎn
(1).荒远险要。《史记·货殖列传》:“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新唐书·循吏传·韦景骏》:“后迁 房州 刺史,州穷险,有蛮夷风。”
(2).极为险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蜀 汉 之土与 秦 同域,南跨 卭笮 ,北阻 褒斜 ,西即隈碍,隔以 剑阁 ,穷险极峻。”词语解释:走险 拼音:zǒu xiǎn
(1).奔赴险峻处;奔走于险峻之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鋌而走险,急何能择。” 杜预 注:“鋌,疾走貌,言急则欲荫茠於 楚 ,如鹿赴险。”《北史·獠传》:“依山走险,若履平地。”《明史·云南土司传二·威远》:“其俗勇健,男女走险如飞。”
(2).冒险。 朱自清 《回来杂记》:“这也许真是到了无可奈何才来走险的。” 萧红 《生死场》十三:“亡国后的 老赵三 ,蓦然念起那些死去的英勇的伙伴!留下活着的老的,只有悲愤而不能走险了, 老赵三 不能走险了!”词语解释:湍险 拼音:tuān xiǎn
水势急速险恶。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 沧江 路穷此,湍险方自兹。”《明史·河渠志三》:“ 宝应 氾光湖 ,诸湖中最湍险者也。”亦谓水急路险。 唐 刘禹锡 《谢中使送上表》:“陟水陆湍险之途,当炎夏鬱蒸之候。”词语解释:据险 拼音:jù xiǎn
凭险而守;凭借险要。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东窥 白马 ,北距 飞狐 ;即仓 敖庾 ,据险 三涂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 昶 幸 晋 汉 之际,中国多故,而据险一方,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至於溺器,皆以七寳装之。”《三国演义》第一一○回:“ 蜀 地浅狭,钱粮鲜薄,不宜远征;不如据险守分,恤军爱民,此乃保国之计也。”词语解释:惊险 拼音:jīng xiǎn
场面情景危险,使人紧张害怕。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虽然目下多惊险,保汝平安去復来。” 孔厥 《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六章:“平常,他不大说话;只是爱看惊险的,侠义的小说。”词语解释:脱险 拼音:tuō xiǎn
脱离危险。 唐 韩愈 《南山诗》:“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朱自清 《执政府大屠杀记》:“一位女学生曾经帮助两个男学生脱险。”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慈航普渡》:“满船乘客全部脱险。” 邓颖超 《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那时,我因为难产还在医院里,依靠党组织的及时通知和群众的仗义帮助,才得以脱险。”词语解释:幽险 拼音:yōu xiǎn
(1).阴险。《荀子·天论》:“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杨倞 注:“幽险谓隐匿其情而凶虐难测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 范雎 蔡泽 皆辩士, 太史公 以之连传。然 雎 倾危, 泽 明坦, 雎 幽险诡祕,危人骨肉。”
(2).幽远险阻。 清 严如熤 《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跨越两省,宽数十里,袤长三四百里,极为幽险。”
(3).指险阻僻远之处。 晋 张华 《鹪鹩赋》:“鵾鷄窜於幽险,孔翠生乎遐裔。”词语解释:危险 拼音:wēi xiǎn
(1).亦作“ 危嶮 ”。艰危险恶,不安全。谓有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韩非子·有度》:“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险,一本作“ 嶮 ”。 汉 匡衡 《奏徙南北郊》:“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欲泛 孟津 ,又虑危险。”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把自己的快乐完全放在一个人的身上是危险的。”
(2).指险恶、险要之地。《列子·黄帝》:“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南史·垣护之传》:“ 楷 愴然许之,厚为之送,於是间关危险,遂得至乡。”词语解释:深险 拼音:shēn xiǎn
(1).深沉阴险。《北史·文苑传·温子昇》:“ 子昇 外恬静,与物无竞,言有準的,不妄毁誉,而内深险,事故之际,好豫其间,所以终致祸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里人 张某 ,深险诡譎,虽至亲骨肉,不能得其一实语。”
(2).更加危险。《易·坎》“初六,习坎,入於坎窞,凶” 宋 程颐 传:“柔弱无援,而处不得当,非能出乎险也,唯益陷於深险耳。”
(3).偏僻险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 策 虽有 会稽 、 吴郡 、 丹阳 、 豫章 、 庐江 、 庐陵 ,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宋史·兵志四》:“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词语解释:凭险 拼音:píng xiǎn
倚仗险要,据险。《梁书·武帝纪上》:“凭险作守,兵食兼资,风激电骇,莫不震叠。”《新唐书·卢怀慎传》:“边徼之地,夷夏杂处,凭险恃远,易扰难安。”词语解释:济险 拼音:jì xiǎn
(1).犹言攀越险阻。 唐 裴铏 《传奇·韦自东》:“遂仗剑从道士而去。济险躡峻,当 太白 之高峰,将半,有一石洞,可百餘步,即道士烧丹之室。”
(2).犹救险,救危。《“五四”爱国运动资料·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诸公老成谋国,必有嘉猷至计,济险扶危,引领下风,佇领明教。”词语解释:蹈险 拼音:dǎo xiǎn
(1).犹历险。《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经危蹈险,不易其节。”
(2).指冒险。 清 沉用济 《黄河大风行》:“男儿勿恃胆气粗,要知蹈险非良图。”词语解释:轻险 拼音:qīng xiǎn
(1).轻躁奸险。《晋书·石季龙载记下》:“ 季龙 心昧德义,幼而轻险,假豹姿於羊质,骋梟心於狼性,始怀怨懟,终行篡夺。”《旧唐书·文苑传中·齐澣》:“ 麻察 轻险无行,常游 太平 之门,此日之事,卿岂不知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诵佛经论下》:“操行无闻,轻险有素,毒螫满怀,妄敦戒业,躁竞盈胸,谬称清净。”
(2).轻靡奇险。《北齐书·文苑传序》:“ 江 左 梁 末,弥尚轻险,始自储宫,刑乎流俗。杂惉懘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周书·王褒庾信传论》:“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轻险为宗。”
(3).藐视危险。 唐 顾况 《险竿歌》:“ 宛陵 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已能轻险若平地,岂肯身为一家妇。”词语解释:蹑险 拼音:niè xiǎn
谓经历险境。《文选·曹植〈求自试表〉》:“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躡险,骋舟奋驪,突刃触锋,为士卒先。” 李周翰 注:“危、险、谓 吴 蜀 之路。”一本作“ 蹈险 ”。 唐 许棠 《经八合坂》诗:“躡险入高空,初疑势不穷。”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跨虎而行,登危躡险,由中峰入石洞向所开便门,顾视左右,金庭玉室。”词语解释:凶险 拼音:xiōng xiǎn
(1).亦作“ 凶嶮 ”。狠毒奸险。《宋书·高道庆传》:“ 道庆 凶险暴横,求欲无已,有失其意,輒加捶拉,往往有死者。” 唐 刘知几 《史通·品藻》:“此乃凶险之顽人,强梁之悍妇,輒与贞烈为伍,有乖其实者焉。” 宋 苏辙 《再论渠阳边事札子》:“今者若用 彭孙 ,凶嶮多端,事有不可知者。”
(2).危险可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少奶奶一看病情凶险,便暗地里哀求姨妈,求他在婆婆跟前再求一个天高地厚之恩,准他昼夜侍疾。”
(1).凶狠险恶。《北史·宇文化及传》:“ 化及 , 述 长子也。性兇险,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騖道中,由是 长安 谓之轻薄公子。” 宋 叶适 《中奉大夫曾公墓志铭》:“右史 陈子翀 归自 泉州 ,众畏其兇险。”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我敢于说, 中国 人中,仇视那真诚的青年的眼光,有的比 英国 或 日本 人还凶险。”
(2).危险可怕。《水浒传》第四一回:“感谢众位豪杰,不避兇险,来虎穴龙潭,力救残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迎头遇着一个家人,那家人见势头来得兇险,叫声:‘老爷不好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四章:“不要说得过于凶险,也不要太平观念,只要有准备就好了。”词语解释:城险 拼音:chéng xiǎn
指城池险要处的防御设施。《尉缭子·攻权》:“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词语解释:投险 拼音:tóu xiǎn
投赴危险之地。《北史·孝行传·吴悉达》:“时有 齐州 人 崔承宗 ,其父於 宋 世仕 汉中 ,母丧因殯彼。后 青 徐 归 魏 ,遂为隔絶。 承宗 性至孝,万里投险,偷路负丧还京师。”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躬率褊裨,聊与挑战,虏便土崩瓦解,投险赴坑,大小皆禽,鲸鯢尽戮。”词语解释:水险 拼音:shuǐ xiǎn
(1).水上险要之处。《管子·七法》:“不明於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檝而欲经於水险也。”《汉书·严助传》:“﹝ 越 ﹞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於水鬭,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 宋 岳飞 《奏措置杨幺水寇事宜》:“贼众多凭恃水险,出没作过。”
(2).水上保险的略语。词语解释:探险 拼音:tàn xiǎn
探赏险境。亦谓到无人或很少有人去过的地方去考察。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 陇 西 辉用 真才子,搜奇探险无伦比。” 宋 欧阳修 《上山》诗:“躡蹻上高山,探险慕幽赏。”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五:“我和诸同志当时也是飘流震荡于这种狂涛海浪之中……决然想探一探险,求实际的结论。”如:到 南极 去探险。词语解释:阴险 拼音:yīn xiǎn
表面和善,内心险恶。 唐 柳宗元 《逐毕方文》:“幽形扇毒兮,阴险诡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金司寇》:“ 金司寇 光悌 , 安徽 含山 人,性谿刻,外貌刚果,心实阴险。” 茅盾 《一个女性》三:“人们既使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无邪气,却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阴险鬼祟。”词语解释:机险 拼音:jī xiǎn
机诈险恶。《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勾践 为人机险,今为釜中之鱼,命制庖人,故諂词令色,以求免刑诛。”词语解释:负险 拼音:fù xiǎn
亦作“ 负嶮 ”。 凭借险固的地形。《三国志·魏志·刘廙传》:“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 孙权 负险於 吴 , 刘备 不宾於 蜀 。”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 刘 王负嶮,寇我西邻。” 唐 韦贯之 《南平郡王高崇文神道碑》:“蠢尔 庸 蜀 ,负险专地,帝谓 南平 ,总戎为帅。” 明 归有光 《送嘉定县令序》:“一二小丑,负险逋诛,出入洪波,肆行钞掠。”词语解释:跨险 拼音:kuà xiǎn
跨据险要。 唐 王勃 《武都山净惠寺碑》:“如意山中,即有经行之地,尔其盘基跨险,列嶂凭霄。”词语解释:排险 拼音:pái xiǎn
排除险情词语解释:崎险 拼音:qí xiǎn
险阻。 元 石德玉 《紫云亭》第二折:“比俺娘那熬煎增十倍,恰才这些崎险艰难好做一回。”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拒奸》:“深山里,崎嶮屈曲路难通。”词语解释:怪险 拼音:guài xiǎn
犹艰僻。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 嘉祐 中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险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词语解释:奸险 拼音:jiān xiǎn
亦作“奸险”。
(1).奸诈阴险。《商君书·慎法》:“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姦险。”《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及 邓艾 至 蜀 ,闻 皓 ( 黄皓 )姦险,收闭,将杀之,而 皓 厚赂 艾 左右,得免。”《明史·欧阳一敬传》:“ 一敬 为 应嘉 讼,斥 博 及 拱 ,詆 拱 奸险横恶,无异 蔡京 。”
(2).指奸诈阴险的人。《新唐书·朱敬则传》:“去萋斐之角牙,顿姦险之茫刃。”词语解释:突险 拼音:tū xiǎn
险峻貌。 唐 郑损 《星精石》诗:“突险呀空龙虎蹲,由来英气蓄寒根。”词语解释:积险 拼音:jī xiǎn
谓险阻之处接连不断。 晋 陆机 《辨亡论》下:“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轂之径;川阨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词语解释:邪险 拼音:xié xiǎn
邪恶凶险。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説,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张诚一》:“邪险害政,有亏孝行。”词语解释:栖险 拼音:qī xiǎn
谓凭险而据守。 宋 刘子翚 《题将军岩》诗:“昔年栖险人何在,髣髴楼臺杳靄间。事去长空飞鸟没,时清宴坐一僧閒。”词语解释:粗险 拼音:cū xiǎn
谓遣词造句粗豪奇险。 清 彭定求 杨中讷 等《全唐诗·韩愈》:“至 愈 ,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麤险,格之变亦自 愈 始焉。”词语解释:谲险 拼音:jué xiǎn
诡诈阴险。 唐 卢仝 《月蚀诗》:“譎险万万党,架搆何可当。”《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 全诲 等素譎险,常为 全忠 、 胤 所惮,乃请先杀之,以迎天子。”词语解释:颇险 拼音:pō xiǎn
犹险詖。邪恶不正。 汉 刘向 《说苑·臣术》:“中实颇险,外貌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 向宗鲁 校证:“‘颇险’,《治要》、《政要》、《长短经》,皆作‘险詖’,‘颇’‘詖’通。”词语解释:赴险 拼音:fù xiǎn
进入险地;投身于危险的境地。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径峻赴险,越壑厉水。”《魏书·节义传论》:“赴险如夷,惟义所在。” 任光椿 《戊戌喋血记》第十六章:“他们见 谭嗣同 决心赴险,坚决不肯出来,心中都很焦虑。”词语解释:偏险 拼音:piān xiǎn
偏颇邪僻。《荀子·性恶》:“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宋书·刘怀慎传》:“ 荣祖 为人轻财贵义,善抚将士,然性偏险褊隘,颇失士君子之心。”词语解释:忧险 拼音:yōu xiǎn
(1).谓心中忧危。《荀子·荣辱》:“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一》:“险以心言,非以境言,忧险犹忧危,谓中心忧危之也。”
(2).忧患险恶。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 通 之地湿垫卑褊,人士稀少……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夫復何以僕之命不厚也如此,智不足也又如此,其所诣之忧险也又復如此。”词语解释:隘险 拼音:ài xiǎn
狭窄险要。《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唐 孔颖达 疏:“ 太王 初迁於 岐 ,民稀国小,地又隘险。”《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五年》:“车驾东还,经 大斗拔谷 ,山路隘险,鱼贯而出。”词语解释:怙险
凭恃险固词语解释:扼险 拼音:è xiǎn
控制要害。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 李昭德 ﹞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餘,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会 赵葵 南仲 、 范武仲 、 全子才 三数公惑於降人 谷用安 之説,谓非扼险无以为国,於是守 河 据 关 之议起矣。”《宋史·冯拯传》:“备边之要,不扼险以制敌之衝,未易胜也。”词语解释:升险 拼音:shēng xiǎn
登上险要处。《后汉书·马援传》:“贼每升险鼓譟, 援 輒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词语解释:峻险 拼音:jùn xiǎn
亦作“ 峻嶮 ”。 险峻,高而陡。《文选·张衡〈西京赋〉》:“襄岸夷涂,脩路峻险。” 薛综 注:“峻,陡也;险,危也。” 汉 班昭 《东征赋》:“既免脱於峻嶮兮,歷 滎阳 而过 卷 。” 宋 陆游 《入蜀记》:“洞大如三间屋,有一穴通人过,然阴黑峻嶮,尤可畏。” 明 李东阳 《山行记》:“凡为殿五层,最上有小殿,极峻险。”词语解释:阻险 拼音:zǔ xiǎn
亦作“ 阻嶮 ”。 险阻。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 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闔,长戟不刺,彊弩不射。”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零陵县》:“ 兰陵山 ,其路阻嶮,絶人行跡。”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遡 鸣弦泉 而上,地皆阻险,行者如鼯鼠之穿林。”词语解释:断险 拼音:duàn xiǎn
占据、截断险要之处。《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今疾进,出其不意,此所谓‘先人以夺其心’也,贼见吾兵必走。若待后军,贼已断险,兵虽多何益!”词语解释:遐险 拼音:xiá xiǎn
高峻险要。 晋 陆机 《鼓吹赋》:“惨 巫山 之遐险,欢芳树之可荣。” 隋 王胄 《白马篇》:“海外平遐险,来庭识负褰。”词语解释:邃险 拼音:suì xiǎn
深邃险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上》:“山谷邃险,人迹罕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馀水》:“林鄣邃险,路才容轨。”词语解释:限险 拼音:xiàn xiǎn
险阻。《韩诗外传》卷四:“ 秦 师至於 鄢郢 ,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限险也哉?”词语解释:豁险 拼音:huō xiǎn
深邃险要貌。《文选·左思〈蜀都赋〉》:“峻岨塍埒 长城 ,豁险吞若巨防。” 刘逵 注:“豁,深貌也。” 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此江称豁险,兹山復鬱盘。”词语解释:猜险 拼音:cāi xiǎn
亦作“ 猜嶮 ”。 猜忌阴险。《晋书·王导传》:“ 峻 ( 苏峻 )猜险,必不奉詔。”《新唐书·刘文静传》:“ 文静 多权诡,而性猜险。” 宋 苏辙 《论张颉不可用札子》:“今 頡 猜嶮闇愎,又甚於 义问 ,而朝廷復加委任,则又三失之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逆贤羽翼纪略》:“﹝ 李永贞 ﹞贪愎猜险,更善负心。”词语解释:雄险 拼音:xióng xiǎn
雄伟险要。 唐 张祜 《入潼关》诗:“都城三百里,雄险此迴环。” 清 乐钧 《罗台山逸事》:“尝慕 蜀中 瞿塘 、 灧澦 、 峨眉 、 剑阁 山水之雄险。”《说岳全传》第二九回:“细看山势,果然雄险。”词语解释:要险 拼音:yào xiǎn
(1).犹险要。 汉 贾谊 《新书·匈奴》:“使者反,因於要险之所,多为凿开,众而延之,关吏卒使足以自守。”
(2).指险要之地。《魏书·邢峦传》:“藉势乘威,经度 大剑 ,既克 南安 ,据彼要险。” 宋 陈亮 《酌古论·李靖》:“要险设伏而梟 冉肇 ,乘水傅垒而破 萧铣 。”词语解释:屯险 拼音:tún xiǎn
艰险。 三国 魏 嵇康 《答二郭》诗:“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虑。” 北周 庾信 《周兖州刺史宇文公神道碑》:“绩著屯险,诚贯风霜。”词语解释:四险 拼音:sì xiǎn
四周险要。又指四周的险要处。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 周 在中枢,西阻 崤谷 ,东望 荆山 ,南面 少室 ,北有 太岳 ,三河之分,雷风所起,四险之国也。” 唐 杨炯 《和刘侍郎入隆唐观》诗:“山川凌四险,城树隐三臺。”词语解释:诡险 拼音:guǐ xiǎn
(1).诡诈奸险。《新唐书·崔湜传》:“其( 崔湜 )猜毒诡险殆天性,虽蠆虺不若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九:“ 金陵 司马 徐玠 者,性诡险,深忌於主,屡讽 温 曰:‘辅政之权,不宜假也,请以嫡子 知询 代之,以收其势。’”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宋武帝二》:“ 谢晦 、 傅亮 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
(2).变幻奇险。 清 张之洞 《哀六朝》诗:“白昼埋头趍鬼窟,书体诡险文纤佻。”词语解释:刚险 拼音:gāng xiǎn
强悍凶险。《南齐书·王融传》:“ 融 姿性刚险,立身浮竞,动迹惊羣,抗言异类。”词语解释:诐险 拼音:bì xiǎn
佞谄险恶。《后汉书·第五伦传》:“詖险趣埶之徒,诚不可亲近。” 李贤 注引《苍颉篇》:“詖,佞諂也。”词语解释:佻险 拼音:tiāo xiǎn
浇薄阴险。《新唐书·郑注传》:“ 注 妻兄 魏逢 尤佻险,赞 注 为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