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陕服 拼音:shǎn fú
指古 荆州 地。《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初, 沉攸之 跋扈上流,称乱 陕服 。” 吕向 注:“上流, 荆州 也。时 攸之 为 荆州 刺史, 宋顺帝 即位,起兵作乱。时以 荆州 比 陕州 ,为分 陕 之望也,如侯、甸之服,故云 陕 服也。” 唐 蔡希寂 《陕中作》诗:“西别 秦 关近,东行 陕 服长。”词语解释:陕西 拼音:shǎn xī
中国西北部的省,简称陕或秦。面积20万平方公里,人口2,890万,省会西安。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为关中平原,南部为秦岭、大巴山山地。森林、煤、钼、汞、石棉储量丰富,工业以轻工、纺织为主,是西北地区工业发达的省词语解释:陕洛 拼音:shǎn luò
陕县 和 洛阳 的并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二:“ 温公 熙寧 元丰 间尝往来于 陕 洛 之间。”词语解释:陕甘 拼音:shǎn gān
陕西 、 甘肃 的并称。《清会典事例·吏部·各省吏额》:“ 陕 甘 总督兼 甘肃 巡抚。”词语解释:陕甘宁 拼音:shǎn gān níng
陕西 、 甘肃 、 宁夏 的合称。 郭小川 《昆仑行》一:“当年 陕 甘 宁 的勇士啊,而今在此创建了现代的 南泥湾 。” 毛泽东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我 陕甘宁边区 军民,服从政府领导,努力救亡事业。” 左齐 《南泥湾屯垦·安营扎寨》:“一九四一年三月,我们肩负着保卫党中央和 陕甘宁边区 重任的三五九旅部队,从 绥德 向 延安 的 南泥湾 出发了。”词语解释:陕塞 拼音:shǎn sāi
指 陕津 。 唐 郑审 《奉使巡检两京路种果树事毕入奏因咏》:“ 陕塞 餘阴薄, 关 河 旧色微。”词语解释:陕津 拼音:shǎn jīn
即今 茅津 渡。以南岸在古 陕县 (今属 河南省 )城西北,故名。《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曹操 ﹞於是追拜 畿 为 河东 太守。 固 等使兵数千人絶 陕津 , 畿 至不得渡。”词语解释:陕输 拼音:shǎn shū
(1).不定貌。陕,通“ 闪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若夫动静轻脱,视听陕输,入则乱髮坏形,出则窈窕作态,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李贤 注:“陕输,不定貌。”
(2).引申为轻佻。 清 钱谦益 《诰封中大夫广东按察司按察使孙君墓志铭》:“君眉宇轩翥,笼盖人上,奋髯树颊,里中少年莫敢陕输视君者。”词语解释:陕甘宁边区 拼音:shǎn gān níng biān qū
原为陕甘苏区。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成为革命的中心根据地。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将陕甘苏区改名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边区政府,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总后方、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政治指导中心。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等率党中央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边区发动的重点进攻,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词语解释:陕甘革命根据地 拼音:shǎn gān gé mìng gēn jù dì
又称“陕甘苏区”。在陕西北部和陕西、甘肃边界地区。1932年至1934年间,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下,先后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成立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为首的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了对根据地的领导。同年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后,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陕甘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9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与当地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随后,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