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南陌长陌足陌田陌花衢柳陌道陌三条九陌短陌
紫陌铜驼陌水陌省陌花街柳陌途陌铜陌祭陌
九陌绣陌街陌通陌贯陌通衢广陌钱陌塍陌
阡陌曲陌千陌里陌除陌露陌杨朱陌田连阡陌
巷陌春陌九城陌迥陌闾陌社陌畦陌垫陌
绮陌坊陌井陌市陌六街三陌桃蹊柳陌沟陌 
广陌乡陌路陌楸陌蜂窠巷陌楮陌篱陌 
柳陌槐陌郊陌涂陌逵陌连阡累陌衢陌 
杨柳陌连陌禁陌畛陌逸陌迒陌一陌 

词语解释:南陌  拼音:nán mò
南面的道路。 南朝 梁 沉约 《鼓吹曲同诸公赋·临高台》:“所思竟何在, 洛阳 南陌头。” 唐 沉佺期 《李舍人山园送庞邵》诗:“东邻借山水,南陌驻驂騑。” 清 宋琬 《舟中怀米吉土作长歌寄之》:“西郊芳草梨花岸,南陌春风明月轮。”
词语解释:紫陌  拼音:zǐ mò
指京师郊野的道路。 汉 王粲 《羽猎赋》:“济 漳 浦而横阵,倚紫陌而竝征。” 唐 刘禹锡 《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清 赵翼 《八十自寿》诗之二:“緑簔泛雨船双桨,紫陌看花杖百钱。”
词语解释:九陌  拼音:jiǔ mò
(1). 汉 长安城 中的九条大道。《三辅黄图·长安八街九陌》:“《三辅旧事》云: 长安城 中八街,九陌。”
(2).泛指都城大道和繁华闹巿。 唐 骆宾王 《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隅,万户千门平旦开。” 宋 万俟咏 《三台·清明应制》词:“好时代,朝野多欢,徧九陌太平簫鼓。”《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井色繁华,九陌上轮蹄来往。” 梁启超 《雷庵行》:“繁樱团锦穠於云,香车宝马照九陌。”
(3).指京城。 清 顾炎武 《蓟门送子德归关中》诗:“ 燕山 一别八年餘,再裹行幐来九陌。”
(4).田间的道路。 宋 苏轼 《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之一:“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
(5).痴呆。见“ 九百 ”。
词语解释:九百  拼音:jiǔ bǎi
(1).亦作“ 九伯 ”、“ 九陌 ”。 宋 、 元 、 明 时讥人痴呆、神气不足。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卷二三:“世以痴为九百,谓其精神不足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九百孩儿,休把人厮啈。”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二折:“我问你,你是风魔呵是九伯?”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言多语少,小人有些九陌风魔。”《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休唱报牓郎君去,且唱 包公 九百人。”
(2).指计较琐细事的人。 清 翟灝 《通俗编·数目》:“《爱日斋丛抄》:‘九百或取喻细琐之为者。’……今犹以较论细琐人为九百。”
(3).复姓。 汉 有 九百里 。见《通志·氏族五》《姓苑》
词语解释:阡陌  拼音:qiān mò
(1).田界。《史记·秦本纪》:“﹝ 商鞅 ﹞为田开阡陌。” 司马贞 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河 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如今大户田连阡陌,小民无立锥之地。” 徐迟 《狂欢之夜》:“山的那一面又是千顷万顷的黄金的熟稻田。山峰成了大地田园中的阡陌。”
(2).泛指田间小路。 汉 荀悦 《汉纪·哀帝纪下》:“又聚会祀 西王母 ,设祭於街巷阡陌,博奕歌舞。”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清 唐孙华 《春日病中杂咏》之五:“却羡田间多野老,往来阡陌杖藜轻。” 茅盾 《水藻行》一:“河流弯弯地向西去,像一条黑蟒,爬过阡陌纵横的稻田和不规则形的桑园。”
(3).田野,垄亩。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躡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秦 。”一说,“阡陌”当从《史记》作“什伯”,指行伍。见 清 俞樾 《诸子平议·贾子一》。 晋 陆机 《豪士赋》序:“援旗誓众,奋於阡陌之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儒者舍其耒耟,荒其阡陌,而皇皇持梃荷戈。” 夏衍 《秋瑾传》序幕:“蔚蓝的天,远远的阡陌,坟堆,路旁和坟边的樟柏杂树,太阳直射着。”
(4).喻途径,门路。 晋 王羲之 《荀葛帖》:“大期贤达兴废之道,不审谓粗得阡陌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亦自可知。” 卢文弨 补注:“阡陌,犹言途径。” 唐 颜师古 《〈汉书〉叙例》:“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整,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局界。”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故余之文章,意度各殊,波澜不一,不可以一定之阡陌畦径求也。”
(5).千百。形容众多。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党,阡陌成羣。” 宋 王安石 《哭王会》诗:“布衣阡陌动成羣,卓犖高才独见君。”
词语解释:巷陌  拼音:xiàng mò
街巷的通称。 晋 葛洪 《神仙传·蓟子训》:“尸作五香之芳气,达于巷陌。” 唐 刘禹锡 《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诗:“门前巷陌三条近,墻内池亭万境閒。” 清 刘大櫆 《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 潁州 多盗,黑夜劫人,横行巷陌,莫敢攖当。”
词语解释:绮陌  拼音:qǐ mò
繁华的街道。亦指风景美丽的郊野道路。 南朝 梁简文帝 《登烽火楼》诗:“万邑王畿旷,三条綺陌平。” 唐 刘沧 《及第后宴曲江》诗:“归时不省花间醉,綺陌香车似水流。” 宋 柳永 《诉衷情近》词:“閒情悄,綺陌游人渐少。” 清 纳兰性德 《念奴娇》词:“尽日緇尘吹綺陌,迷却梦游归路。”
词语解释:广陌  拼音:guǎng mò
(1).大路。 晋 陶潜 《咏荆轲》诗:“素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唐 沉佺期 《临高台》诗:“高臺临广陌,车马纷相续。” 明 陈子龙 《春郊》诗:“轻罗吹广陌,和风袭芳洲。”
(2).犹巨万。形容数目很大。陌“百”的借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真个是家貲鉅万,产业广陌,有鸦飞不过的田地,扛抬不动的金银山。”陌,一本作“ 延 ”。
词语解释:柳陌  拼音:liǔ mò
(1).植柳之路。 唐 刘禹锡 《踏歌词》之二:“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 宋 周邦彦 《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全元散曲·红绣鞋》:“丽日和风柳陌,花开相间红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丝竹隐隐,载将来一队乌帽红裙。天然风韵,映着柳陌斜曛。”
(2).旧指妓院。 元 方壶 《一枝花·妓女》套曲:“自生在柳陌中,长立在花街内。”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驱逐娼妓》:“故欲觅盗踪,多从柳陌;欲追贜物,半费花街。”
词语解释:杨柳陌  拼音:yáng liǔ mò
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 唐 卢照邻 《首春贻京邑文士》诗:“寒辞杨柳陌,春满凤皇城。” 唐 王维 《观别者》诗:“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词语解释:长陌  拼音:cháng mò
长路。 晋 陶潜 《杂诗》之七:“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南朝 齐 谢朓 《送江水曹还远馆》诗:“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明 高启 《题陶生兼寄周记室》诗:“马头交语临长陌,我手持杯君揖策。”
词语解释:铜驼陌  拼音:tóng tuó mò
(1).即 铜驼街 。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诗:“ 金谷园 中鶯乱飞, 铜驼陌 上好风吹。”
(2).常借指繁华、游乐之区。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四季里常开不断花, 铜驼陌 纷纷鬭奢华。” 清 姚鼐 《赠郭昆甫助教》诗:“五年见子 铜驼陌 ,澹沲东风吹鬢丝。”参见“ 铜驼街 ”。
词语解释:铜驼街  拼音:tóng tuó jiē
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故 洛阳城 中。以道旁曾有 汉 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 晋 陆机 《洛阳记》:“ 洛阳 有 铜驼街 , 汉 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 金马门 外集众贤, 铜驼陌 上集少年。’”
词语解释:绣陌  拼音:xiù mò
华丽如绣的市街。 南朝 陈 陈暄 《长安道》诗:“ 长安 开绣陌,三条向綺门。” 清 柴绍炳 《卓烈妇》诗:“只道罗綺铺绣陌,谁知烽火逼 江 头。”
词语解释:曲陌  拼音:qǔ mò
曲折的道路。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唐 王维 《寓言》诗之一:“曲陌车骑盛,高堂珠翠繁。”
词语解释:春陌  拼音:chūn mò
春日田野的小路。 南朝 陈后主 《舞媚娘》诗之一:“争弄游春陌,相邀开绣户。”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歌》:“麒麟公子朝天客,珂马璫璫度春陌。”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马嘶春陌金羈闹,鸟睡花林绣羽香。”
词语解释:坊陌  拼音:fāng mò
(1).指妓女居处。 宋 周邦彦 《瑞龙吟》词:“章臺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郑文焯 校引 杨慎 云:“当时(指 唐 时) 长安 诸倡家其选入教坊者,居处则曰坊。” 宋 姜夔 《霓裳中序第一》词:“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参见“ 坊曲 ”。
(2).泛指街巷。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一:“ 立 又封诸内藏库,将以奉北兵……又括刷在京金银,命百官分坊陌,穷治之,贵人富家俱被害。”
词语解释:坊曲  拼音:fāng qǔ
(1).泛指街巷。 唐 白居易 《昭国闲居》诗:“勿嫌坊曲远,近即多牵役。” 唐 康骈 《剧谈录·田膨郎偷玉枕》:“圣旨严切,收繫者渐多,坊曲閭巷,靡不搜捕。” 南唐 尉迟偓 《中朝故事》:“ 大中皇帝 多微行坊曲间,跨驴重载,纵目四顾,往往及暮方归大内。”
(2).指妓女所居之地。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 师师 无所归,有倡籍 李姥 者收养之。比长,色艺絶伦,遂名冠诸坊曲。” 明 杨慎 《词品·坊曲》:“ 唐 制,妓女所居曰坊曲。《北里志》有 南曲 、 北曲 ,如今之 南院 、 北院 。”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下·攟馀》:“傖父、大贾多借坊曲为宴会、交易之所。”
词语解释:乡陌  拼音:xiāng mò
乡路。 唐 高适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月换思乡陌,星迴记斗枢。”
词语解释:槐陌  拼音:huái mò
两旁植有槐树的街道。 唐 郑谷 《感怀投时相》诗:“孤吟马跡抛槐陌,远梦渔竿掷苇乡。” 唐 王涤 《和三乡诗》:“槐陌柳亭何限事,年年迴首向春风。”
词语解释:连陌  拼音:lián mò
(1).街道相连。 晋 潘岳 《上舍客议》:“十里萧条,则奸宄生心;连陌接馆,则寇情震慑。”
(2).阡陌相连。形容区域广阔或田地连片。 宋 王珪 《年节起居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表》:“万国来庭,犹想献珍之会;五陵连陌,空成拱木之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编审馀论》:“若弃粮而止论丁,是竭穷甿之脂髓,不足供公家之徭役,而拥连陌之膏腴,反得享安坐之乐。”
词语解释:足陌  拼音:zú mò
(1).即足陌钱。《隋书·食货志》:“﹝ 梁 ﹞ 中大同 元年,天子乃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参见“ 足陌钱 ”。参阅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省钱百陌》
(2).足额的钱数。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 吴 顺义 年中,差官兴版簿,定租税,厥田上上者,每一顷税钱二贯一百文,中田一顷税钱一贯八百,下田一顷千五百,皆足陌见钱,如见钱不足,许依市价折以金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自今年七月后,於夏秋田苗上,每亩纳麴钱伍文足陌,一任造麴酒货卖,则是再增酒麴钱矣。” 清 郑珍 《经死哀》诗:“陷父不义罪何极,欲解父悬速足陌。”
词语解释:水陌  拼音:shuǐ mò
水边小路。 唐 李贺 《追和柳浑》:“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宋 姜夔 《惜红衣·荷花》词:“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词语解释:街陌  拼音:jiē mò
街道;街巷。《后汉书·袁绍传》:“既累世臺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輜軿柴轂,填接街陌。”《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天子入 洛阳 ,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閒。” 唐 温庭筠 《题薛昌之所居》诗:“花白风露晓,柳清街陌闲。”《清史稿·德宗纪二》:“詔步军统领神机营、虎神营、武卫中军会巡大臣巡察街陌。”
词语解释:千陌  拼音:qiān mò
阡陌。千,通“ 阡 ”。 清 姚燮 《岁暮四章》诗:“横江千陌无春色,积雪山城变惨容。”参见“ 千伯 ”。
词语解释:千伯  拼音:qiān bó
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千,通“ 阡 ”;伯,通“ 陌 ”。《管子·四时》:“修封疆,正千伯。”
词语解释:九城陌  拼音:jiǔ chéng mò
都城的大路。 唐 白居易 《郡中即事》诗:“遥思九城陌,扰扰趋名利。”
词语解释:井陌  拼音:jǐng mò
街道。《南齐书·徐孝嗣传》:“井陌壃里,长轂盛於 周朝 。” 唐 李绅 《登禹庙迴降雪五言二十韵》:“裂繒分井陌,连壁混楼臺。”
词语解释:路陌  拼音:lù mò
(1).道路。《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 嶷 以将还都,脩治廨宇及路陌。” 明 陈子龙 《送勒卣之金陵省试》诗之四:“飞尘日以扬,豺虎横路陌。”
(2).比喻门径。《朱子语类》卷一一九:“虽不读书,只恁做将去。若是路陌正当,即便是义。”
词语解释:郊陌  拼音:jiāo mò
郊野的道路。 唐 孟郊 《酬友人见寄新文》诗:“郊陌絶行人,原隰多飞蓬。”
词语解释:禁陌  拼音:jìn mò
京城中的道路。 明 高启 《寓天界寺雨中登西阁》诗:“红尘禁陌净,緑树层城绕。”
词语解释:田陌  拼音:tián mò
(1).田野。 南朝 宋 鲍照 《从拜陵登京岘》诗:“深德竟何报,徒令田陌空!” 唐 李白 《赠何七判官昌浩》诗:“老死田陌间,何因扬清芬。”
(2).田间小路。 邹韬奋 《经历》十:“我每日下午五点钟放课后,便独自一人在田陌中乱跑,跑到山墩上瞭望一番。”
词语解释:省陌  拼音:shěng mò
古时钱币,以百数为一百者谓之足陌,不足百数作为一百者谓之“省陌”。陌,借作“百”。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用钱之法,自 五代 以来以七十七为百,谓之省陌。”《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旧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 章 ( 王章 )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 胡三省 注:“ 唐 皇甫鎛 为垫钱法,至 昭宗 时乃定八十为陌。”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唐 末以八十为陌, 汉隐帝 时, 王章 又减三钱,始有省陌之名。”
词语解释:通陌  拼音:tōng mò
畅通的道路。 唐 李绅 《过吴门二十四韵》:“候火分通陌,前旌驻外邮。”
词语解释:里陌  拼音:lǐ mò
犹乡里。《后汉书·儒林传上·孙期》:“里落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 期 里陌,相约不犯 孙先生 舍。”
词语解释:迥陌  拼音:jiǒng mò
漫长的道路。《文选·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严车临迥陌,延瞰歷城闉。” 张铣 注:“迥,远。”
词语解释:市陌  拼音:shì mò
市街。 宋 梅尧臣 《依韵和乌程李著作·霅上》:“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
词语解释:楸陌  拼音:qiū mò
旁植楸树的行道。 宋 柳永 《少年游》词:“王孙走马长楸陌,贪迷恋、少年游。”
词语解释:涂陌  拼音:tú mò
犹道路。《宋书·刘穆之传》:“ 穆之 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復閭里言謔,涂陌细事,皆一二以闻。”
词语解释:畛陌  拼音:zhěn mò
泛指田间的道路。《楚辞·王逸〈九思·悯上〉》:“逡巡兮圃藪,率彼兮畛陌。”原注:“田间道曰畛。陌,塍分界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昔 贾逵 为 魏 豫州 刺史,通运渠二百里餘,亦所谓 贾侯渠 也。而川渠逕復,交错畛陌,无以辨之。”
词语解释:花衢柳陌  拼音:huā qú liǔ mò
见“ 花街柳陌 ”。
词语解释:花街柳陌  拼音:huā jiē liǔ mò
犹言花街柳市。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那 李秀才 不离了花街柳陌,占场儿贪杯好色,看上那柳眉星眼杏花腮。”《水浒传》第六回:“花街柳陌,众多娇艷名姬; 楚 馆 秦 楼,无限风流歌妓。” 明 王錂 《寻亲记·劝勉》:“若荣耀,早归驰驛,莫留恋花街柳陌。”亦作“ 花衢柳陌 ”。 元 李邦祐 《转调淘金令·思情》曲:“花衢柳陌,恨他去胡沾惹; 秦 楼 谢 舘,怪他去闲游冶。”
词语解释:花街柳陌  拼音:huā jiē liǔ mò
犹言花街柳市。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那 李秀才 不离了花街柳陌,占场儿贪杯好色,看上那柳眉星眼杏花腮。”《水浒传》第六回:“花街柳陌,众多娇艷名姬; 楚 馆 秦 楼,无限风流歌妓。” 明 王錂 《寻亲记·劝勉》:“若荣耀,早归驰驛,莫留恋花街柳陌。”亦作“ 花衢柳陌 ”。 元 李邦祐 《转调淘金令·思情》曲:“花衢柳陌,恨他去胡沾惹; 秦 楼 谢 舘,怪他去闲游冶。”
词语解释:贯陌  拼音:guàn mò
贯百。陌,通“ 百 ”。 宋 吕陶 《奏具置场买茶旋行出卖远方不便事状·贴黄》:“若蒙朝廷垂察,即乞下本路取索 熙寧 八年九月分 永康县 银价,比对茶场折银贯陌,自见有无侵损园户,免令将来高价折银,亏损本州卖茶之家。”《文献通考·市籴一》:“ 熙寧 理财,多折见钱,而诸郡犹有添起贯陌不等之弊,朝廷随即行遣。” 明 王祎 《泉货议》:“乃自顷岁,以 中统 交钞重其贯陌,与 至元 宝钞相等并行,京师復铸 至正 新钱,使配异代旧钱,与二钞兼用,其意殆将合古而达今,而不知适以起天下人心之疑。”
词语解释:除陌  拼音:chú mò
见“ 除陌钱 ”。
词语解释:除陌钱  拼音:chú mò qián
唐德宗 时所征杂税名。 建中 四年(公元783年),户部侍郎 赵赞 奏设除陌钱。凡公私买卖,由旧定每千钱官留二十文,增至五十文,物物交换,折钱计税。偷逃税款一百文者没收价款,至二千文则刑杖六十。税法实行后,民怨沸腾。 兴元 二年正月罢停。《旧唐书·德宗纪上》:“﹝ 建中 四年﹞六月庚戌,初税屋间架、除陌钱。”亦省称“ 除陌 ”。《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七年》:“今市易之为虐,駸駸乎间架、除陌之事矣。”参阅《旧唐书·食货志下》《文献通考·征榷六》
词语解释:闾陌  拼音:lǘ mò
犹里巷。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是以閭陌之拙诗,军旅之鞫誓,或词鄙喻陋,简不盈十,犹见撰録。”《新唐书·胡証传》:“ 証 厚殖财自奉,养奴数百人,营第 脩行里 ,弥亙閭陌。”
词语解释:六街三陌  拼音:liù jiē sān mò
见“ 六街三市 ”。
词语解释:六街三市  拼音:liù jiē sān shì
亦称“ 六街三陌 ”。 唐 时 长安 左右有六街,后代都城多保存此制,遂以“六街三市”指都市中热闹繁华区。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六街三市通车马,风流人物类京华。”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二折:“恰便似玉琢成六街三陌,恰便似粉粧就殿阁楼臺。”《三国演义》第六九回:“六街三市,竞放花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种地方好叫名胜,那六街三市,没有一处不是名胜了。”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种地方好叫名胜,那六街三市,没有一处不是名胜了。”参见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种地方好叫名胜,那六街三市,没有一处不是名胜了。”参见参见参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种地方好叫名胜,那六街三市,没有一处不是名胜了。”参见“六街”。
词语解释:蜂窠巷陌  拼音:fēng kē xiàng mò
亦作“蠭窠巷陌”。 见“ 蜂窠户巷 ”。
词语解释:蜂窠户巷  拼音:fēng kē hù xiàng
亦作“蠭窠户巷”。 旧喻暗娼麇集之地。 宋 陶穀 《清异录·蜂窠》:“四方指 南海 为烟月作坊,以言风俗尚淫故也。今京师鬻色户将及万计,至于男子举体自货,迎送恬然,遂成蠭窠户巷,又不止烟月作坊也。”一本作“蠭窠巷陌”。
词语解释:逵陌  拼音:kuí mò
犹道路。 元 周伯琦 《大口》诗:“《簫韶》殷九天,欢声溢逵陌。”
词语解释:逸陌  拼音:yì mò
幽静安闲的道路。《梁书·沉约传》:“傍逸陌之脩平,面 淮 流之清直。” 南朝 梁 张缵 《谢东宫赉园启》:“前逼逸陌,朝夕爽塏;后望 钟阜 ,表里烟霞。” 南朝 陈 顾野王 《长安道》诗:“ 章臺 京兆马,逸陌 富平 车。”
词语解释:道陌  拼音:dào mò
道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罗友 ﹞从 桓宣武 平 蜀 ,按行 蜀 城闕,观宇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 清 黄宗羲 《迁祠记》:“昔 诸葛忠武 未立庙之先,百姓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是矣。”
词语解释:途陌  拼音:tú mò
途路,道路。《刘知远诸宫调·知远走慕家沙佗村入舍》:“行路闕少盘费,途陌受飢恓。” 凌景埏 校注:“途陌,途路。”
词语解释:通衢广陌  拼音:tōng qú guǎng mò
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王遂行, 绍 次之,二使者押 绍 之后,通衢广陌,杳不可知际。”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一》:“譬夫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
词语解释:露陌  拼音:lù mò
宝刀名。《初学记》卷二二引《典论》:“ 魏 太子 丕 造百辟宝刀,一曰灵宝,二曰含章,三曰素质,又作露陌刀,一名曰龙鳞刀。”《太平御览》卷三四六引 晋 张协 《露陌刀铭》:“露陌在服,威灵远振。”一本作“ 露拍 ”。 明 许自昌 《水浒记·慕义》:“有那昆吾刀、鸣鸿刀、灵宝刀、含章刀、露陌刀。”
词语解释:社陌
社会,社团
词语解释:桃蹊柳陌  拼音:táo qī liǔ mò
亦作“ 桃蹊柳曲 ”。 指春景艳丽的地方。 唐 刘禹锡 《蹋歌词》之二:“桃蹊柳陌好经过,鐙下妆成月下歌。” 宋 周邦彦 《迎春乐》词:“桃蹊柳曲閒踪跡,俱曾是大堤客,解春衣貰酒城南陌。”
词语解释:楮陌  拼音:chǔ mò
旧俗祭祀时用的纸钱。陌,钱一百文。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闽 人最重中元节,家家设楮陌、冥衣,具列先人号位,祭而燎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俗皆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余於戊子岁,以二十五日至 姑苏 , 苏 人家家烧楮陌茹素,无论男妇皆然。”
词语解释:连阡累陌  拼音:lián qiān lèi mò
形容田多。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一身财主》:“若坐拥仓箱,刻剥小民,连阡累陌,粟红而不可食,铜臭而不可闻。”
词语解释:迒陌  拼音:háng mò
布满兽蹄迹印的田间小路。 章炳麟 《〈新方言〉序》:“有数字同从一声,《唐韵》已来,一字转变,餘字则犹在本部,而俗语或从之俱变者,迒陌纷错,不可究理。”
词语解释:三条九陌  拼音:sān tiáo jiǔ mò
泛指帝都的纵横大道。 唐 骆宾王 《帝京篇》:“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唐 徐凝 《寄白司马》诗:“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元 曾瑞 《留鞋记》第二折:“多情月送我在三条九陌,又不曾泛桃花流下 天台 。”参见“ 三条路 ”。
词语解释:三条路  拼音:sān tiáo lù
都城的三条大道。亦泛指都城通衢。《后汉书·班固传》:“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李贤 注:“《周礼》:‘国方九里,旁三门。’每门有大路,故曰三条。”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南郊礼毕酺宴》诗:“春发三条路,酺开百戏场。” 唐 刘禹锡 《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忆昔三条路,居隣数仞墙。”亦省作“ 三条 ”。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宗室书》:“三条不远,五达非难。” 唐 刘禹锡 《洛下初冬拜表有怀上京故人》诗:“凤楼南面控三条,拜表郎官早渡桥。” 明 杨慎 《垂柳篇》:“千门万户旌旗色,九陌三条雨露姿。”
词语解释:铜陌  拼音:tóng mò
铜驼陌 、 铜驼街 的简称。 唐 王勃 《秋日宴洛阳序》:“近临 铜陌 ,斜控银墟。”参见“ 铜驼街 ”。
词语解释:铜驼街  拼音:tóng tuó jiē
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故 洛阳城 中。以道旁曾有 汉 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 晋 陆机 《洛阳记》:“ 洛阳 有 铜驼街 , 汉 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 金马门 外集众贤, 铜驼陌 上集少年。’”
词语解释:钱陌  拼音:qián mò
本为一百文的钱串。后成为钱的计量单位,名为一陌而实不足百文。《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姚顗》:“ 顗 为人仁恕,不知钱陌銖两之数,御家无法,在相位齪齪无所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布帛杂事·钱陌》:“自古用钱,贯皆以千,百皆以足。 梁武帝 时,自 破岭 以东,八十为陌,名东钱; 江 郢 以上,七十,名西钱;京师,九十,名长钱。 大同 元年,詔通用足,而人不从,钱陌益少,末年遂以三十五为陌。钱以八十为陌,盖自 梁 始也,其事见《通典》。 唐昭宗 时,京师用钱,八百五十为贯; 河南府 以八百为贯。《笔谈》曰: 汉隐帝 时,三司使 王章 每出官钱,以七十七为陌,为之省陌,盖自 五代 汉 始也。”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都市钱陌》:“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
词语解释:杨朱陌  拼音:yáng zhū mò
见“ 杨朱路 ”。
词语解释:杨朱路  拼音:yáng zhū lù
泛指歧路、分别的路。 北周 庾信 《别张洗马枢》诗:“君登 苏武 桥,我见 杨朱 路。” 唐 唐彦谦 《离鸾》诗:“尘埃一别 杨朱 路,风月三年 宋玉 墙。” 元 汤式 《普天乐·友人为人所诬赴杭》曲:“袖拂 庾公 尘,人上 杨朱 路。”亦作“ 杨朱陌 ”。 五代 梁嵩 《代母作倚门望子赋》:“ 杨朱 陌上,萧条而恨泪潸潸; 汉武 臺边,宛转而残霞漠漠。”参见“ 杨朱泣岐 ”。
词语解释:杨朱泣岐  拼音:yáng zhū qì qí
《荀子·王霸》:“ 杨朱 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 杨朱 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 杨朱 泣岐路, 墨子 悲染丝。” 唐 李商隐 《荆门西下》诗:“ 洞庭湖 阔蛟龙恶,却羡 杨朱 泣路岐。” 五代 李翰 《蒙求》:“ 墨子 悲丝, 杨朱 泣岐。”
词语解释:畦陌  拼音:qí mò
田间的道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庸客致力而疾耘耕,尽巧而正畦陌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词语解释:沟陌  拼音:gōu mò
喻途径。 章炳麟 《訄书·订文》:“凡象形字,其沟陌又为二:一以写体貌;一以借形为象。”
词语解释:篱陌  拼音:lí mò
谓篱边和田头。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
词语解释:衢陌  拼音:qú mò
街道。 宋 周去非 《岭外代答·大食诸国》:“城市衢陌,居民豪侈,多宝物珍段,皆食饼肉酥酪,少鱼菜米。”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戊·湘乡祥兆》:“ 淳熙 七年, 辛幼安 作守,创飞虎营,广辟衢陌,许僧民得以石赎罪,皆凿於潭中,所取不胜计。”
词语解释:一陌  拼音:yī mò
(1).旧时一百纸钱之称。亦泛指一串纸钱。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三折:“今日当村众父老在我家赛牛王社,烧一陌纸,祈保各家平安。”《水浒传》第二六回:“只见 何九叔 手里提着一陌纸钱,来到场里。” 清 洪昇 《长生殿·神诉》:“仙官可怜见波,小神官卑地苦,接待不周,特带得一陌黄钱在此,送上仙官,望在娘娘前方便咱。”
(2).犹一向。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一陌儿来,直恁地难偎傍,死冤家无分同罗幌也囉。”
词语解释:短陌  拼音:duǎn mò
“足陌”的对称。以不足实数一百而当百钱使用的钱。陌,通“ 百 ”。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取人长钱,还人短陌。” 宋 楼钥 《北行日录上》:“有旧亲事官,自言月得粟二斗,钱二贯短陌,日供重役,不堪其劳。” 清 金和 《印子钱》诗:“或有短陌情近欺,计钱千九十有奇。”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短陌》
词语解释:祭陌  拼音:jì mò
古地名。故址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境内。相传 战国 时俗巫为 河伯 娶妇,祭于此,因而得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漳水 又北逕 祭陌 西。 战国 之世,俗巫为 河伯 取妇,祭於此陌。 魏文侯 时, 西门豹 为 鄴 令,淫祀虽断,地留 祭陌 之称焉。”
词语解释:塍陌  拼音:chéng mò
田间小路。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渐沼沚於霤垂,周塍陌於堂下。” 南朝 梁 徐勉 《为书诫子崧》:“桃李茂密,桐竹成阴,塍陌交通,渠畎相属。”
词语解释:田连阡陌  拼音:tián lián qiān mò
亦作“ 田连仟伯 ”。 形容田地广阔。《汉书·食货志上》:“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剪灯馀话·凤尾草记》:“不然,我之嫁人,非商家郎,则耕家子,纵金玉满堂,田连阡陌,不愿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贾 赵 等指手画脚道:‘公子田连阡陌,地佔半州,足跡不到所在,不知多少。’”
词语解释:垫陌  拼音:diàn mò
唐 代货币制度的一种变通措施。从一缗中抽除若干钱仍作一缗计算,以此弥补国家的财用不足。一缗即一贯,足数是千钱。陌,指百钱。从缗推算至百,百钱中抽除若干仍作百钱计算,叫“垫陌”,又称“除陌”。《新唐书·食货志四》:“经费屈竭, 皇甫鎛 建议,内外用钱每緡垫二十外,復抽五十送度支以赡军……寻以用钱垫陌不一,詔从俗所宜,内外给用,每緡垫八十。” 宋 程大昌 《考古编·缗钱省陌》:“ 元和 十二年,民间垫陌有至七十者。”按,垫陌的实际数,各时期不同。如 元庆 元年九月敕,以九百二十文为一贯,每陌合九十二文。 天祐 二年四月敕,以八百五十文为一贯,每陌合八十五文。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泉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