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阳春阳天阳节阳坡阳神阳朔阳报阳阳
阳关阳明阳子阳谷阳华阳晖阳爻阳平
阳和阳羡阳公阳阿阳狂阳台梦阳辉阳止
阳台阳秋阳雁阳冰阳鸟阳戈阳刚阳体
阳城阳侯阳间阳崖阳魂阳律阳风阳道州
阳生阳时阳精阳景阳关曲阳地阳会阳湖
阳山阳光阳复阳焰阳数阳云阳舒阳陵
阳乌阳气阳月阳桥阳林阳宅阳燧阳脉
阳道阳日阳九阳回阳馆阳台女阳功阳寿
阳人阳路阳德阳艳阳门阳浮阳位阳闲

词语解释:阳春  拼音:yáng chūn
(1).春天;温暖的春天。《管子·地数》:“君伐菹薪,煮 泲水 为盐,正而积之三万钟,至阳春,请籍於时。” 唐 酒肆布衣 《醉吟》:“阳春时节天气和,万物芳盛人如何。”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朝罢袖香微,换了轻裘朱履;阳春十月,梅花早破红蕊。” 徐迟 《我们工地的农场》:“秋天的阳光,胜似阳春。”
(2).比喻德政。 南朝 梁 沉约 《梁鼓吹曲·昏主恣淫慝》:“悠悠亿万姓,於此覩阳春。”
(3).比喻恩泽。 唐 欧阳詹 《上郑相公书》:“上天至仁之膏泽,厚地无私之阳春。”
(4).比喻温柔淫靡。《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叮嚀此去 姑苏城 ,花街莫听阳春声。”
(5).古歌曲名。是一种比较高雅难学的曲子。 汉 李固 《致黄琼书》:“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用以泛指高雅的曲调。 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 蜀 琴抽《白雪》, 郢 曲发《阳春》。” 唐 白居易 《张十八员外以新诗二十五首见寄因题卷后》诗:“《阳春》曲调高难和,淡水交情老始知。” 明 许潮 《写风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轻盈舞羽衣,务教他锦囊倾出阳春句。”参见“ 阳春白雪 ”。
词语解释:阳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1). 战国 时 楚国 的高雅歌曲名。《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 李周翰 注:“《阳春》《白雪》,高曲名也。”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 之涣 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那些个《阳春》《白雪》调偏高,赋写 甄 神醉里邀,风流难遇 五陵 豪。”
(2).喻指高深典雅、不够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二:“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当代》1981年第3期:“况且‘传统风格’完全可以写出堪称阳春白雪的作品。”
词语解释:阳关  拼音:yáng guān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后入 齐 。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偏东而南约六十里。《左传·襄公十七年》:“ 高厚 围 臧紇 于 防 。师自 阳关 逆 臧孙 ,至于 旅松 。”
(2).古聚落名。在今 河南省 禹州市 境内。《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光武 将数千兵,徼之於 阳关 。” 李贤 注:“聚名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 潁水 东南流,逕 阳关聚 ,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3).古关名。在今 甘肃省 敦煌市 西南 古董滩 附近,因位于 玉门关 以南,故称。《汉书·地理志下》:“ 敦煌郡 …… 龙勒 。有 阳关 、 玉门关 ,皆都尉治。”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 阳关 好像有意不开门。”
(4).古关名。常用以泛指远方。 元 顾瑛 《发阊门》诗:“ 閶门 西去是 阳关 ,迭迭秋风迭迭山。”
(5).古关名。 战国 时 巴国 三关之一。 三国 蜀 刘备 又置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 东逕 阳关 巴子梁 , 江 之两岸,犹有梁处, 巴 之三关,斯为一也。 延熙 中, 蜀 车骑将军 邓芝 为 江州 都督,治此。”
(6).古曲《阳关三迭》的省称。亦泛指离别时唱的歌曲。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宋 柳永 《少年游》词:“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上兰橈。” 清 姚鼐 《送演纶归里》诗:“金尊斟緑醅,为唱古《阳关》” 郁达夫 《奉赠》诗之一:“解识将离无限恨,《阳关》只唱第三声。”
词语解释:阳和  拼音:yáng hé
(1).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2).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3).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4).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 ,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5).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6).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7).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 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
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词语解释:阳城  拼音:yáng chéng
(1). 春秋 时 楚国 贵族的封邑。《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唐 李商隐 《无题》诗:“春风自共何人笑?枉破 阳城 十万家。”
(2).古城楼名。《文选·左思〈蜀都赋〉》:“结 阳城 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 刘逵 注:“ 阳城 , 蜀 门名也。”
(3).山名。《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杨伯峻 注:“古 阳城 在今 河南 登封县 东南,俗名曰 城山岭 。”参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府·登封县》
词语解释:阳生  拼音:yáng shēng
(1).即冬至。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雪下收 新息 ,阳生过 京 索 。”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阳生谓冬至。”参见“ 冬至 ”。
(2).指 杨朱 。《吕氏春秋·不二》:“ 陈駢 贵齐, 阳生 贵己。” 高诱 注:“ 孟子 曰:‘ 阳子 拔体一毛以利天下弗为也。’” 毕沅 辑校:“ 李善 注《文选》 谢灵运 《述祖德诗》引作 杨朱 。阳、杨,古多通用。”
词语解释:冬至  拼音:dōng zhì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词语解释:阳山  拼音:yáng shān
(1).山名。 秦 汉 时称 阴山 最西的一段为“ 阳山 ”。即今 内蒙古 乌拉特后旗 的 狼山 。《史记·蒙恬列传》:“於是渡 河 ,据 阳山 ,逶蛇而北。”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五原 西安 阳县 北有 阴山 。 阴山 在 河 南, 阳山 在 河 北。”参见“ 阴山 ”。
(2).古县名。在今 广东省 阳山县 东。 汉 置,属 桂阳郡 , 后汉 改为 阴山县 , 三国 吴 复置,历代因之。 唐 韩愈 《送区册序》:“ 阳山 ,天下之穷处也。”旧注:“ 阳山 ,县名,属 连州 。”
词语解释:阴山  拼音:yīn shān
(1).山脉名。即今横亘于 内蒙古自治区 南境、东北接连 内兴安岭 的 阴山山脉 。山间缺口自古为南北交通孔道。《管子·揆度》:“ 阴山 之马,具驾者千乘。” 晋 陆机 《饮马长城窟行》:“驱马陟 阴山 ,山高马不前。” 唐 王昌龄 《出塞》诗之一:“但使 龙城 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阴山 。” 明 夏完淳 《大哀赋》:“翻添月窟之哀,长有 阴山 之哭。”
(2).犹阴间。《三国志平话》卷上:“天公交俺宣陛下,在报寃殿中交我王阴司为君,断得阴间无私,交你做阳间天子。断得不是,贬在阴山背后,永不为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出身传》:“如不依此愿,天不遮,地不载,贬阴山之后,永不转人身。”《何典》第一回:“那 阎罗王 也不过是鬼做的,手下也有一班牛头马面,判官小鬼,相帮着筑个 酆都城 ,在阴山背后做个国都。”参见“ 阴间 ”。
词语解释:阳乌  拼音:yáng wū
(1).神话传说中在太阳里的三足乌。《文选·左思〈蜀都赋〉》:“ 羲和 假道於峻歧,阳乌迴翼乎高标。” 李善 注:“《春秋元命包》曰:‘阳成於三,故日中有三足乌,乌者,阳精。’” 南朝 陈 徐陵 《丹阳上庸路碑》:“阳乌驭日,寧惧武賁之弓;飞雨弥天,无待期门之盖。” 唐 李白 《上云乐》:“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因用以借指太阳。《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元帝 《郢州晋安寺碑铭》:“落霞将暮,鲜云夕布,峯下阳乌,林生阴兔。”
(2).指天色。 唐 高彦休 《唐阙史·崔碣》:“﹝ 杨生 ﹞即又勉之曰:‘阳乌已晚,幸择良辰。’”
(3).鸟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阳乌》﹝集解﹞引 陈藏器 曰:“阳乌出 建州 。似鸛而殊小,身黑,颈长而白。”
词语解释:阳道  拼音:yáng dào
(1).对外之事,政事。《礼记·昏义》:“故曰:‘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
(2).为君之道。《后汉书·方术传下·唐檀》:“ 檀 对曰:‘方今外戚豪盛,阳道微弱,斯岂嘉瑞乎?’”
(3).朝祀之事;嘉庆之事。《诗·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毛 传:“左,阳道,朝祀之事;右,阴道,丧戎之事。” 孔颖达 疏:“左,阳道,嘉庆之事,故言宜之。右,阴道,为忧凶之事,不得言宜。”
(4).指房宿南二星中间的运行路线。《汉书·天文志》:“青赤出阳道,白黑出阴道。若月失节度而妄行,出阳道则旱风,出阴道则阴雨。”
(5).指男性生殖器。《宋书·五行志五》:“ 义熙 末, 豫章 吴平 人有二阳道,重累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此骨之至强者,所以能补骨血,坚阳道,强精髓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六·女化男》:“ 山东 济寧 有妇人,年四十餘,寡数年矣,忽生阳道,日与其子妇狎。”
(6).指精液。《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 唐 张守节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絶。”
词语解释:阳人  拼音:yáng rén
活着的人,阳世的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那儿子但听説‘召魂’,便道:‘要见爹爹。’只哄他道:‘你是阳人,见不得的。’儿子只得也罢了。” 明 屠隆 《修文记·流谤》:“朝报都在乡裡抄,阎罗也是阳人做。”
词语解释:阳天  拼音:yáng tiān
东南之天。九天之一。《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阳天,其星张、翼、軫。” 高诱 注:“东南,木之季也,将即太阳,纯乾用事,故曰阳天。”
词语解释:阳明  拼音:yáng míng
(1).阳光。《汉书·孔光传》:“臣闻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阴道盛彊,侵蔽阳明,则日蚀应之。”
(2).光明。《后汉书·五行志二》:“或以为凤皇阳明之应,故非明主,则隐不见。” 唐 韩愈 《题炭谷湫祠堂》诗:“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币》:“ 世皇 尝以钱币问太保 刘文贞公 ,公曰:‘钱用於阳,楮用於阴。华夏,阳明之区;沙漠,幽阴之域。今陛下龙兴朔漠,君临中夏,宜用楮币。’”
(3).指和蔼温顺的秉性。 清 方苞 《书直隶新安张烈妇荆氏行实后》:“天地之气,蔼然而温和者为阳,惨然而凛慄者为阴。凡妇人之顺於舅姑,宜於家人,慈於子姓者,皆阳明之发也;故其变也激而为义烈。”
(4).中医经脉名称。《周礼·天官·疾医》“参之以九藏之动。” 汉 郑玄 注:“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 贾公彦 疏:“阳明者,在大拇指本骨之高处,与第二指间。寸口者,大拇指本高骨后一寸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热上则熏阳明,烂流络,流络动则脉结发,脉结发则烂解,故络交。”
(5).指东方 青帝 。《云笈七籤》卷四九:“阳明主春,万童开门。”
(6).刚强。 明 李贽 《史纲评要·东汉纪·光武帝》:“ 光武 与 高祖 不同, 高祖 阳明, 光武 阴柔。”
(7). 明 王守仁 之号。《明史·王守仁传》:“ 守仁 天姿异敏……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 宋 周 程 二子后,惟 象山 陆氏 简易直捷,有以接 孟氏 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説。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词语解释:阳羡  拼音:yáng xiàn
借指 宜兴 出产的茶。 宜兴 ,在今 江苏 。 秦 汉 时称 阳羡 ,故名。 宋 梅尧臣 《得雷太简自制蒙顶茶》诗:“顾渚及阳羡,又復下 越 茗。”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张芸叟 《画墁録》云:‘ 有唐 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未著也。’”
词语解释:阳秋  拼音:yáng qiū
(1).指 孔子 所著《春秋》。 晋 时因避 晋简文帝 郑后 阿春 讳,改春为“阳”。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虽乏润色之功,夙慕《阳秋》之旨。” 清 钱谦益 《与吉水李文孙书》:“循览行状,文直事覈,大阐 定 哀 之微词,一洗《阳秋》之典笔。”
(2).史书的通称。 宋 梅尧臣 《依韵和钱深推官见寄》:“无才不敢学《阳秋》,嗜酒时能问大酋。” 清 孙枝蔚 《广化寺谒忠烈祠步吴梅村韵》之三:“何人直笔擅《阳秋》,可惜清流葬浊流。”
(3).谓褒贬。《晋书·褚裒传》:“ 譙国 桓彝 见而目之曰:‘ 季野 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郭生》:“ 王 諦视之,其所涂留,似有阳秋。”
(4).指年龄。《晋书·王献之传》:“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
词语解释:阳侯  拼音:yáng hòu
(1).古代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战国策·韩策二》:“塞漏舟而轻 阳侯 之波,则舟覆矣。” 鲍彪 注:“説 阳侯 多矣。今按《四八目》, 伏羲 六佐,一曰‘阳侯’,为江海。盖因此为波神歟?”《淮南子·览冥训》:“ 武王 伐 紂 ,渡於 孟津 , 阳侯 之波,逆流而击。” 清 顾炎武 《河上作》诗:“仰希圣明眷,下戢 阳侯 波。”
(2).借指波涛。《楚辞·九章·哀郢》:“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 马茂元 注:“阳侯,波涛之神,这里用作波涛的代称。” 晋 葛洪 《抱朴子·备阙》:“ 惠子 ,上相之标也,而不能役舟楫以凌阳侯。” 清 钱谦益 《寿福清公六十序》:“捩柁呼号,与阳侯争一旦之命。”
词语解释:阳时  拼音:yáng shí
春夏之时;温暖之时。《文选·张衡〈西京赋〉》:“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薛综 注:“阳,谓春夏。阴,谓秋冬。” 南朝 宋 孔宁子 《櫂歌行》:“君子乐和节,品物待阳时。”
词语解释:阳光  拼音:yáng guāng
(1).闪电之光。《礼记·月令》“﹝仲春之月﹞雷乃发声,始电” 唐 孔颖达 疏:“云始电者,电是阳光,阳微则光不见,此月阳气渐盛,以击於阴,其光乃见,故云始电。”
(2).日光。《列子·汤问》:“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后汉书·桓帝纪》:“閒者,日食毁缺,阳光晦暗,朕祗惧潜思,匪遑启处。” 宋 杨万里 《小憩揭家冈谛观桐阴》诗:“仰看阳光只见空,不如影里看梧桐。”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一轮红日吊在西边高大建筑物的上空,橘红的阳光洒满一地。”
(3).指太阳。 唐 刘禹锡 《观市》:“交易而退,阳光西徂。” 唐 柳宗元 《零陵赠李卿元侍御简吴武陵》诗:“阳光竟四溟,敲石安所施。”原注:“阳光,谓日。”
词语解释:阳气  拼音:yáng qì
(1).暖气,生长之气。《管子·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淮南子·天文训》:“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胜则凝而为霜雪。”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十四:“仲春冻初解,阳气方满盈。”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四:“明亮的灯光洋溢在这小小的房间内,找不出半个阴森森的暗陬,精致而又舒服的陈设都像在放射温暖的阳气。”
(2).指活人的生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小道摄召亡魂渡桥来相会,却是只好留一个亲人守着,人多了阳气盛,便不得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其憧憧往来之鬼……遇人则避路,畏阳气也。”
(3).喜气;喜色。《文选·枚乘〈七发〉》:“然阳气见於眉宇之间,侵淫而上,几满大宅。” 李善 注:“《周书》曰:‘民有五气,喜气内蓄,虽欲隐之,阳喜必见。’”
(4).比喻精神焕发,得意洋洋。 李广田 《花潮》:“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东张张,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阳气得很。” 沙汀 《记贺龙》三八:“他阳气地笑着;而他的神情、态度,更加使我深切地感觉到,他正是一个除开革命利益,什么也不在乎的人。”
(5).中医学名词。指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等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因散布部位不同,其具体作用和名称亦各有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词语解释:阳日  拼音:yáng rì
(1).太阳。《晋书·李势载记》:“伏惟大 晋 ,天网恢弘,泽及四海,恩过阳日。”
(2).指阳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词语解释:阳路  拼音:yáng lù
(1).太阳运行的路线。《宋书·历志下》:“按日行黄道,阳路也,月者阴精,不由阳路,故或出其外,或入其内,出入去黄道不得过六度。八十三日有奇而出,出亦十三日有奇而入,凡二十七日而一入一出矣。”
(2).向南的大道。《文选·左思〈吴都赋〉》:“列寺七里,侠栋阳路。屯营櫛比,解署棊布。” 吕向 注:“向南之道。”《宋书·礼志一》:“今圣图重造,旧章毕新,南驛开涂,阳路修远。”
词语解释:阳节  拼音:yáng jié
(1).指轻疾猛厉、刚劲显露的气势。《国语·越语下》:“刚彊以御,阳节不尽,不死其野……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宜为人客,刚彊而力疾;阳节不尽,轻而不可取。” 韦昭 注:“彼阳势已尽而吾阴节盛满,则能夺之。先动为客,於时宜为人客,刚彊力疾,阳数未尽,虽轻易人犹不可得取也。”
(2).阳数。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阴节不尽,阳节不兴,故倾否开泰之大人,以极剥为极復。”
(3).阳春时节。 唐 张九龄 《巡属县道中作》诗:“矧逢阳节献,默听时禽鸣。”
词语解释:阳子  拼音:yáng zǐ
指 伯乐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阳子 驂乘, 孅阿 为御。”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揖 曰:“ 阳子 , 伯乐 也。 孙阳 字 伯乐 , 秦穆公 臣,善御者也。”
词语解释:阳公  拼音:yáng gōng
指传说中的 鲁阳 。 明 刘基 《一剪梅》词:“欲回西日掛扶桑,惆悵 阳公 ,不解挥戈。”参见“ 鲁阳挥戈 ”。
词语解释:鲁阳挥戈  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迴日”谓力挽危局。《文选·左思〈吴都赋〉》:“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鲁阳 挥戈而高麾,迴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刘逵 注:“此言酣饮与音乐,盖是其中半并会之际,欢情之所以留连,良辰之所以觉也。故追述 鲁阳 迴日之意,而将转西日於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第四道》:“至乃 邹衍 吹律而寒谷暖, 鲁阳 挥戈而暮景迴……不测此何故也。” 唐 王奉珪 《日赋》:“ 鲁阳 挥戈而三舍, 汉 皇握镜而再中。”
词语解释:阳雁  拼音:yáng yàn
亦作“ 阳鴈 ”。 大雁。语本《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鸟宿随阳雁,鱼藏缩项鯿。” 宋 梅尧臣 《寄送谢师厚馀姚宰》诗:“君南我赴北,日见阳鴈度。” 清 姚鼐 《九日渡湘水》诗:“凉风送阳鴈,空景弔阴蚪。”
词语解释:阳间  拼音:yáng jiān
见“ 阳閒 ”。
词语解释:阳闲  拼音:yáng xián
亦作“ 阳间 ”。
(1).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房宿南二星的中间。《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阳閒,骄恣。阳星,多暴狱。” 司马贞 索隐:“南为阳閒,北为阴閒,则中道房星之中閒也。”
(2).人世间。相对“阴间”而言。《四游记·华光闹蜻蜓观》:“我去阳间,又收得一白蛇精。” 清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盗亦有道,吾无如何,汝姑回阳间,一别妻孥可也。” 茅盾 《速写》二:“我怕要一定无疑地以为阳间的我此时正站在阴阳镜前面看见了在冥国的她的倩影!”
词语解释:阳精  拼音:yáng jīng
(1).指太阳。《礼记·月令》“月令第六” 唐 孔颖达 疏:“月是阴精,日为阳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天为积气,地为积块,日为阳精,月为阴精。” 清 黄鷟来 《赠陈省斋》诗之三:“ 荆卿 适 秦 时,白虹贯阳精。”
(2).指玉。《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 汉 郑玄 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孙诒让 正义:“《易·説卦传》云‘乾为玉’,故为阳精。《白虎通义·考黜篇》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
(3).指山。《公羊传·成公五年》“为天下记异也” 汉 何休 注:“山者,阳精,德泽所由生,君之象。”
(4).指传说中的龙。《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惟以梳为枇耳”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是以龙者阳精,以潜为阴,幽灵上通,和气感神,二物相扶,故能兴云。”
(5).精液。《说郛》卷七四引 南朝 齐 褚澄 《褚氏遗书·受形》:“男女之合,二精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衝。”
(6).指上天之神。《说郛》卷七六引 宋 储泳 《祛疑说》:“盖天地之间,惟阴阳耳。天地者阴阳之祖也。神者,天之阳精,鬼者,地之阴气。”
词语解释:阳复  拼音:yáng fù
(1).犹言一阳来复。《宋书·礼志三》:“太常 顾和 表曰:‘ 泰始 中,合二至之祀于二郊。北郊之月,古无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阳復。’” 明 高启 《冬至夜喜逢徐七》诗:“雪明窗促曙,阳復座销寒。”参见“ 一阳来復 ”。
(2).比喻政治清明。 宋 朱熹 《答张敬夫书》:“但政本未清,倖门未窒,殊未有以见阳復之效。”
词语解释:一阳来复  拼音:yī yáng lái fù
古人认为天地间有阴阳二气,每年至夏至日,阳气尽而阴气始生;至冬至日,则阴气尽而阳气开始复生,谓之“一阳来復”。见《易·复》 孔颖达 疏。 宋 王安石 《回贺冬启》之二:“伏以四序密移,一阳来复,气验管灰之应,官书云物之占。” 元 侯克中 《春前一日》诗:“岁月催人不易禁,一阳来復又成临。”
词语解释:阳月  拼音:yáng yuè
农历十月的别称。 汉 董仲舒 《雨雹对》:“十月,阴虽用事,而阴不孤立。此月纯阴,疑於无阳,故谓之阳月。”《后汉书·马融传》:“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林衡戒田,焚莱柞木。” 唐 章孝标 《次韵和光禄钱卿》之二:“同期阳月至,灵寳祝葭灰。” 清 钱谦益 《蔚村温如陈翁八十寿序》:“ 蔚村 温如 陈翁 ,孝廉 确菴子 之父也。今年阳月,春秋八十。”
词语解释:阳九  拼音:yáng jiǔ
(1).古代术数家的学说。其说有二:(1)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其余尚有阴九、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等,阳为旱灾,阴为水灾。从入元至阳三,常岁四千五百六十年,灾岁五十七年,共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之气终。举其平均数则每八十年有一灾年。《汉书·律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百六阳九》:“史传称百六阳九为厄会,以歷志考之,其名有八。初入元百六曰阳九,次曰阴九;又有阴七、阳七、阴五、阳五、阴三、阳三,皆谓之灾岁。大率经岁四千五百六十,而灾岁五十七。以数计之,每及八十岁,则值其一。今人但知阳九之厄,云经岁者,常岁也。”(2)太乙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以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此外有所谓太乙数,能知运祚灾祥,刀兵水火,阴晴风雨……盖太乙数中,专考阳九,百六之数。以四百五十六年为一阳九,二百八十八年为一百六。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百六,偶数也,为阴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 洪文敏 公《五笔》中,载阳九、百六之説,与此不同。”
(2).道家称天厄为阳九,地亏为百六。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则有龟负龙擎,文籍其阳九阴六; 共 触 愚 移,倾缺其天枢地轴。”参阅《灵宝天地运度经》
(3).指灾荒年景和厄运。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会遭阳九,炎光中矇。 世祖 拨乱,爰建时雍。”《旧唐书·代宗纪》:“而犹有 李灵耀 作梗, 田承嗣 负恩,命将出军,劳师弊赋者,盖阳九之未泰,岂君道之过歟!” 明 邵璨 《香囊记·问卜》:“中途自伤分凤友,念他乡战骨谁收,奈何薄命遭阳九。” 清 钱谦益 《慈光寺》:“呜呼!卅年来沧桑逼阳九。”
词语解释:阳德  拼音:yáng dé
(1).阳气。《西京杂记》卷五:“阳德用事,则和气皆阳,建巳之月是也,故谓之正阳之月。”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乃諏令辰,正月壬午。誓戒臣工,大祀攸举。阳德显融,歛戢群阴。”
(2).指阳光。《艺文类聚》卷一引 晋 傅玄 《众星诗》:“阳德虽普济,非阴亦不成。”《文选·谢庄〈月赋〉》“日以阳德,月以阴灵” 唐 李善 注:“《春秋説题辞》曰:‘阳精为日。’《易辩终备》曰:‘日之既,阳德消。’ 郑玄 曰:‘日既蚀,明尽也。’” 唐 韩愈 《送惠师》诗:“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
(3).喻指皇帝的恩泽。 宋 苏轼 《内中御侍以下贺皇帝冬至词语》:“君道寖长,阳德光亨。”
(4).指古代乡射饮酒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 孙诒让 正义:“阳德亦即谓乡射饮酒之礼。本於性情之谓德,制其节文之谓礼,其实一也……以地产作阳德者,谓乡射饮酒有酒醴,献酬之礼,酒醴出於五穀也。”一说为分地利以致富。见 郑司农 注。
(5).指月中德神。 清 允禄 《协纪辨方书·义例四·阳德》:“《总要歷》曰:‘阳德者,月中德神也。所值之日,宜交易开市,结亲姻。’”
词语解释:阳坡  拼音:yáng pō
向阳的山坡。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三:“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仇兆鳌 注引 杜田 曰:“ 毛文锡 《茶谱》:‘ 宣州 宣城县 有 坞如山 ,其东为朝日所烛,号曰阳坡。’” 宋 王安石 《文师种松》诗:“阳坡风暖雪初融,度谷遥看积翠重。”《新华月报》1961年第12期:“干旱阳坡以及土层过薄的地区,只能采用轻度择伐方式,进行天然更新。”
词语解释:阳谷  拼音:yáng gǔ
(1).即 旸谷 。古代神话传说中日出日浴的地方。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夫如是, 吕梁 可以游, 阳谷 可以浴。方将观大鹏於南溟,又何忧於人间之委曲?” 南朝 梁 江淹 《空青赋》:“ 阳谷 之树, 崦嵫 之泉, 西海 之草, 炎州 之烟, 银臺 之鸟, 穆王 之马, 都广 之国, 番禺 之野,皆咫尺八极,镜见四荒。”
(2).借指太阳。 唐 刘商 《金井歌》:“瑞雪不散抱层岭,阳谷霞光射山顶。”
(3).喻指天子朝会处。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孟冬鑾舆出,阳谷羣臣会。”
(4).地名。在今 甘肃省 淳化县 北。 唐 高适 《送蹇秀才赴临洮》诗:“犹思 阳谷 去,莫厌 陇山 高。”
词语解释:阳阿  拼音:yáng ā
(1).乐曲名。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徘徊《房露》,惆悵《阳阿》。”
(2).古之名倡 阳阿 善舞,后因以称舞名。《淮南子·俶真训》:“足蹀 阳阿 之舞,而手会《緑水》之趋。” 高诱 注:“ 阳阿 ,古之名倡也。《緑水》,舞曲也。”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 阳阿 奏奇舞, 京洛 出名謳。”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虽 邯郸 其敢伦,岂 阳阿 之能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旧院……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结駟连骑,选色徵歌,转车子之喉,按 阳阿 之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朝阳初升时所经之处。《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 咸池 ,晞女髮兮阳之阿。” 王逸 注:“阿,曲隅,日所行也。言己愿托司命,俱沐 咸池 ,乾髮 阳阿 。”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岩上宿》诗:“美人竟不来, 阳阿 徒晞髮。” 明 何景明 《九咏》:“晞温暾兮 扶桑 ,讯灵居兮 阳阿 。”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先五十韵》:“晚岁思丹鸟, 阳阿 放白鷴。”
词语解释:阳冰  拼音:yáng bīng
结于水面之冰。《晏子春秋·杂上十七》:“阴水厥,阳冰厚五寸。”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二》:“阴冰者,不见日之冰也;阳冰者,见日之冰也。言不见日之冰皆凝,见日之冰则但厚五寸也。” 吴则虞 集释引 黄以周 曰:“按 王 读是也,而义又未尽。阴冰者,阴寒之冰,冻于地下者也;阳冰者,阳烜之冰,结於水上者也。” 晋 木华 《海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 唐 林滋 《阳冰赋》:“考庶物於朱垠,得阳冰於碧海。”
词语解释:阳崖  拼音:yáng yá
向阳的山崖。《文选·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峯。” 刘良 注:“山南曰阳也。” 唐 畅当 《天柱隐所重答江州应物》诗:“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 唐 皎然 《顾渚行寄裴方舟》诗:“由来惯採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词语解释:阳景  拼音:yáng jǐng
阳光。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阳景所临,由来无隔。”《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早晨浓阴大雾,旋即开晴,阳景舒长,天气亦热。”
词语解释:阳焰  拼音:yáng yàn
亦作“ 阳燄 ”。亦作“ 阳焱 ”。
(1).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隋 智顗 《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唐 元稹 《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
(2).指炽热的阳光。 五代 齐己 《移居西湖作》诗之一:“火云阳焰欲烧空,小槛幽窗想旧峯。”
词语解释:阳桥  拼音:yáng qiáo
亦作“ 阳乔 ”。亦作“ 阳鱎 ”。 鱼名。 汉 刘向 《说苑·政理》:“夫投纶错饵,迎而吸之者,阳桥也。” 明 杨慎 《阳鱎》:“阳乔,鱼名,不钓而来,喻士之不招而至者也。其鱼之形则未详……乔从鱼为鱎,字义乃全。”比喻不召而自至的人。 清 周亮工 《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公闭户服古,固不屑为阳鱎也。”
词语解释:阳回
阳气回转
词语解释:阳艳  拼音:yáng yàn
明媚鲜艳。 唐 李白 《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一:“桃李卖阳艷,路人行且迷。” 唐 元稹 《春》诗:“虚逢好阳艷,其那苦昏懜。”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烧火盆行》:“将迎阳艷作好春,政要火盆生煖热。”
词语解释:阳神  拼音:yáng shén
(1).日魂。《参同契》卷上:“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
(2).泛指生魂,灵魂。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火到阴魂清,丹熟阳神出。独往还独来,天地入超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甚飞丝繾的阳神动,弄悠扬风马叮咚。” 明 李贽 《李中谿先生告文》:“勿谓灌顶阳神可出,公固精神在天矣,又何用劳神求出乎?”
词语解释:阳华  拼音:yáng huá
(1).古泽薮名。《吕氏春秋·有始》:“ 楚 之 云梦 , 秦 之 阳华 。” 高诱 注:“ 阳华 在 凤翔 ,或曰在 华阴 西。”
(2).山名。(1)在 江 浙 一带。《吕氏春秋·本味》:“ 阳华 之芸, 云梦 之芹。” 高诱 注:“ 阳华 乃 华阳 ,山名也……在 吴 越 之间。”(2)在 陕西省 华阴县 东南。《山海经·中山经》:“ 阳华之山 ,其阳多金玉。”
词语解释:阳狂  拼音:yáng kuáng
假装疯颠。也作“佯狂”
词语解释:阳鸟  拼音:yáng niǎo
(1).鸿雁之类候鸟。《书·禹贡》:“ 彭蠡 既猪,阳鸟攸居。” 孔 传:“随阳之鸟,鸿鴈之属。” 孔颖达 疏:“此鸟南北与日进退,随阳之鸟,故称阳鸟。” 唐 梁献 《王昭君》诗:“一闻阳鸟至,思絶 汉 宫春。”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二:“ 秦望 云空阳鸟散, 冶山 天远朔风迴。” 王蘧常 汇注:“《书·禹贡》伪 孔 传云:‘阳鸟,随阳之鸟,鸿雁之属。’”
(2).指鹤。《说郛》卷十五引 南朝 宋 浮丘公 《相鹤经》:“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依火精以自养。”
词语解释:阳魂  拼音:yáng hún
日的别称。亦指日的魂魄、精气。 宋 梅尧臣 《长歌行》:“日中不见影,阳魂与鬼并。”《西游记》第三六回:“月至三十日,阳魂之金散尽,阴魄之水盈轮,故纯黑而无光,乃曰‘晦’。”
词语解释:阳关曲  拼音:yáng guān qǔ
(1).琴曲名。即《阳关三迭》。详“ 阳关三叠 ”。
(2).词牌名。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西出 阳关 无故人”句而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宋 苏轼 有《阳关曲》词。
词语解释:阳关三叠  拼音:yáng guān sān dié
古曲名。又称《渭城曲》。因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 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盃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而得名。后入乐府,以为送别之曲,反复诵唱,逐谓之《阳关三叠》。 宋 苏轼 《仇池笔记·阳关三迭》:“旧传《阳关三叠》今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着,又是四叠,皆非是。每句三唱,已应三叠,则丛然无復节奏。有 文勛 者,得古本《阳关》,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叠,乃知 唐 本三叠如此。 乐天 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则一句不叠审矣。”
词语解释:阳数  拼音:yáng shù
(1).奇数。《汉书·杜周传》:“礼壹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阳数一三五七九,九,数之极也。” 三国 魏 曹丕 《九日与锺繇书》:“九为阳数,而日月竝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
(2).指阳寿。《西游记》第五七回:“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儿阳数未尽,冥司悉不收録。”
词语解释:阳林  拼音:yáng lín
(1).生在山南的林木。《文选·左思〈招隐诗〉之一》:“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阳木生於山南也。’”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惠风佇芳於阳林,醴泉涌溜於阴渠。” 唐 皎然 《读〈张曲江集〉》诗:“春杼弄緗綺,阳林敷玉英。”
(2).古地名。《文选·曹植〈洛神赋〉》:“容与乎 阳林 ,流眄乎 洛川 。” 李善 注:“ 阳林 ,一作 杨林 ,地名。生多杨,因名之。”
词语解释:阳馆  拼音:yáng guǎn
殷 人称天子听政之所。《尸子·君治》:“ 黄帝 曰合宫, 有虞氏 曰总章, 殷 人曰阳馆, 周 人曰明堂,此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后亦泛指帝王听政之所。 唐 陈子昂 《申宗人冤狱书》:“今陛下方御寳图,以临阳馆。”
词语解释:阳门  拼音:yáng mén
(1). 春秋 宋 之城门名。《礼记·檀弓下》:“ 阳门 之介夫死,司城 子罕 入而哭之哀。” 郑玄 注:“ 阳门 , 宋国 门名。”
(2).东南方之门。《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方曰 波母之山 ,曰 阳门 。” 高诱 注:“东南月建在巳,纯阳用事,故曰 阳门 。据天下诸城东南角门皆阳门,是其类也。”
(3).指 汉明帝 时 开阳门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 饰豪眉之象,夜臺图紺髮之形,邇来奔竞,其风遂广。” 周祖谟 校释引 牟融 《理惑论》:“﹝ 汉明帝 ﹞於 南宫 清凉臺 及 开阳门 上作佛像。”
(4).古星名。属亢宿。《晋书·天文志上》:“东北二星曰阳门,主守隘塞也。”《晋书·天文志上》:“南河曰南戍,一曰南宫,一曰阳门,一曰越门,一曰权星,主火。”
(5).命门。《黄庭内景经·上有》:“幽室内明照阳门。” 务成子 注:“幽室,肾也。阳门,命门也。”参见“ 命门 ”。
词语解释:命门  拼音:mìng mén
(1).中医名词。一般指右肾。《难经·三十六难》:“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云笈七籤》卷五六:“右肾谓之命门。”
(2).中医名词。经络穴位名,在第十四至十五脊椎之间骨缝中,属督脉经。主治腰痛、遗精、便泄、崩漏等症。《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奇经八脉总歌》:“腰俞阳关入命门,悬枢脊中中枢长。”《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奇经八脉总歌》:“十六阳关十四命,三一悬枢脊中央。”原注:“十四椎下,命门穴也。”
(3).中医名词。睛明穴的别称。亦用以代指眼睛。《灵枢经·根结》:“太阳根於至阴,结於命门,命门者,目也。”
(4).相术家名词。谓面部左右当耳处。《天雨花》第八回:“黑绕太阳天庭暗,青遮口角命门昏。”
词语解释:阳朔  拼音:yáng shuò
(1).农历十月初一。《后汉书·马融传》:“乘舆乃以吉月之阳朔,登于疏鏤之金路。” 李贤 注:“阳朔,十月朔也。”
(2).地名。在 广西 。以风景秀丽著名 中 外,为我国旅游胜地之一,俗有“ 桂林 山水甲天下, 阳朔 山水甲 桂林 ”之说。 陈毅 《游阳朔》诗:“ 桂林 阳朔 不可分,妄为甲乙近愚庸。”
词语解释:阳晖  拼音:yáng huī
日光。 唐 杨衡 《游陆先生故岩居》诗:“深林无阳暉,幽水转鲜碧。”
词语解释:阳台梦  拼音:yáng tái mèng
(1).指男女欢会。 五代 李存勗 《阳台梦》词:“ 楚 天云雨却相和,又入 阳臺 梦。”《水浒传》第六五回:“寃魂不赴 阳臺 梦,笑煞痴心 安道全 。”参见“ 阳臺 ”。
(2).词牌名。此调有两体,四十九字者,调见《尊前集》, 五代 李存勗 ( 唐庄宗 )制,因词又有“又入阳台梦”句,遂取以为名;五十七字者,调见《花草粹编》, 宋 解昉 制,两体截然不同。
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词语解释:阳戈  拼音:yáng gē
鲁阳 之戈。典出《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 明 张景 《飞丸记·盟寻泉石》:“总然借挥日 阳 戈,难挽西飞箭。”参见“ 鲁阳挥戈 ”。
词语解释:鲁阳挥戈  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淮南子·览冥训》:“ 鲁阳公 与 韩 搆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撝之,日为之反三舍。”后以“鲁阳挥戈”、“鲁阳迴日”谓力挽危局。《文选·左思〈吴都赋〉》:“酣湑半,八音并,欢情留,良辰征, 鲁阳 挥戈而高麾,迴曜灵於太清,将转西日而再中,齐既往之精诚。” 刘逵 注:“此言酣饮与音乐,盖是其中半并会之际,欢情之所以留连,良辰之所以觉也。故追述 鲁阳 迴日之意,而将转西日於中盛之时,以适己之盛观也。” 唐 白居易 《礼部试策第四道》:“至乃 邹衍 吹律而寒谷暖, 鲁阳 挥戈而暮景迴……不测此何故也。” 唐 王奉珪 《日赋》:“ 鲁阳 挥戈而三舍, 汉 皇握镜而再中。”
词语解释:阳律  拼音:yáng lǜ
(1).指阳气。《南齐书·乐志》:“阳律亢,阴晷伏。”
(2).指春季。 唐 蒋防 《春风扇微和》诗:“幸当阳律候,惟愿及佳辰。”
(3).按古代纳音之法,六律之间,亦有阴阳,其属于阳纪者,谓之“阳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自子至巳为阳律、阳吕,自午至亥为阴律、阴吕。”参见“ 阴律 ”、“ 阳纪 ”。
(4).阳间的法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冥律不比阳律憒憒,凡投考不到者,便捉去下刖足狱。”
词语解释:阳地  拼音:yáng dì
(1).向阳的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桃柰》:“樱桃,二月初山中反栽,阳中者,还种阳地,阴中者,还种阴地。”
(2).指人世。 唐 无名氏 《冥音录》:“地府当有大变,得以流传人世……会以吾之十曲,献阳地天子,不可使无闻於明代。”
词语解释:阳云  拼音:yáng yún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以“阳云”指男女幽会之所。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哂 阳云 於 荆 梦,赋《洛》篇於 陈 想。” 唐 李白 《惜馀春赋》:“披 卫 情於 淇水 ,结 楚 梦於 阳云 。” 王琦 注:“ 阳云臺 即 阳臺 也。”参见“ 巫山云雨 ”。
词语解释:巫山云雨  拼音:wū shān yún yǔ
指男女合欢。《白雪遗音·七音车·十二月》:“斜倚着门儿作了一个梦。梦裡梦见郎回家, 巫山 云雨多有兴。”参见“ 巫山 ”。
词语解释:巫山  拼音:wū shān
(1). 战国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之立庙,号曰 朝云 。”后遂用为男女幽会的典实。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之七:“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 巫山 路。”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今夜同欢会,梦魂飞, 巫山 一对暮云归。”《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但求一见,为荣多矣,谁敢妄想 巫山 之梦。”
(2).山名。在 四川 、 湖北 两省边境。北与 大巴山 相连,形如“巫”字,故名。 长江 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八:“我行 巫山 渚,寻古登 阳臺 。” 宋 陆游 《三峡歌》:“十二 巫山 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
词语解释:阳宅  拼音:yáng zhái
(1).旧时堪舆家称活人的住宅。与墓地阴宅相对。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儒学》:“庙后 明德堂 ,堂后 尊经阁 ,高大主事,庙门与学门,二木皆受乾金之尅,阳宅以门为口气,生则福,尅则祸。”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某立身无玷,居官有绩,然门径向凶方,营建犯凶日……故阳宅之説,余终不谓然也。”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二章:“把 常明义 那一亩地靠到‘阴宅’上,‘阴宅’就方正了;将 梁宝成 那二分宅基改成‘拴马场’,‘阳宅’便文武并茂了。”
(2).指看陵人所住的屋宅。《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实在没法儿了,便放下活计,同上 张太太 ,带上两个婆子丫鬟,同他从阳宅的角门出去走走望望。”
词语解释:阳台女  拼音:yáng tái nǚ
指传说中 巫山 神女。常用以喻指多情女。 唐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诗:“细看只似 阳臺 女,醉著莫许归 巫山 。” 唐 孟浩然 《同张明府碧溪赠答》诗:“自有 阳臺 女,朝朝拾翠过。” 唐 李嘉祐 《江上曲》:“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独浣纱。可怜应是 阳臺 女,对坐鷺鷥娇不语。”参见“ 阳臺 ”。
词语解释:阳台  拼音:yáng tái
(1).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 ,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 ,愿荐枕蓆。’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后遂以“阳臺”指男女欢会之所。 南唐 严续姬 《赠别》诗:“风柳摇摇无定枝, 阳臺 云雨梦中归。” 宋 曾觌 《菩萨蛮》词:“ 阳臺 云易散,往事寻思懒。”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演舞》:“青簇簇花笼蝉鬢,软迷离似 阳臺 一片云。”
(2).即 王屋山 。 唐 李商隐 《寄永道士》诗:“共上云山独下迟, 阳臺 白道细如丝。” 朱鹤龄 注:“《真誥》:‘ 王屋山 ,仙之别天,所谓 阳臺 是也。始得道者,皆诣 阳臺 ,是清虚之宫也。’” 刘学锴 案:“‘ 阳臺 白道’即 王屋山 上之细径。”参见“ 王屋 ”。
(3).楼上房间外面的小平台。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九:“我走过她的门前,常常看见她坐在阳台上。” 韩北屏 《金字塔的启示》:“我坐在 开罗 ‘岛屿之宫’旅店的阳台上,俯瞰平静的 尼罗河 。”
词语解释:王屋  拼音:wáng wū
(1).王者所居之屋。《史记·周本纪》:“﹝ 武王 ﹞既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云。” 裴駰 集解引 马融 曰:“王屋,王所居屋。”
(2).山名。在 山西省 阳城 、 垣曲 两县之间。山有三重,其状如屋,故名。《书·禹贡》:“ 厎柱 、 析城 ,至于 王屋 。” 唐 卢照邻 《郑太子碑铭》:“左右原野,表里山河。 析城 、 王屋 , 汾川 帝歌。” 清 孔广森 《转连珠》之二:“然而 太形 王屋 , 愚公 之山或移。”
(3).相传 黄帝 曾访道于 王屋山 ,故以泛指修道之山。 唐 王维 《送张道士归山》诗:“先生何处去? 王屋 访 茅君 。” 清 宋琬 《祭沉少参岫阳》诗:“言将归 王屋 ,终老营菟裘。”
词语解释:阳浮  拼音:yáng fú
表面顺从。 宋 苏轼 《大臣论》下:“若夫智者则不然。内以自固其君子之交,而厚集其势;外以阳浮而不逆於小人之意,以待其间。”
词语解释:阳报  拼音:yáng bào
在人世间得到的报应。与“阴报”相对。《淮南子·人间训》:“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世说新语·德行》“古之美谈”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母曰:‘夫有阴德,必有阳报,尔无忧也。’” 北周 庾信 《孙叔敖逢蛇赞》:“ 叔敖 朝出,容悴还家,母氏顾访,知埋怪蛇。尔有阴德,阳报将加。终为 楚 相,卒有荣华。”参见“ 阴报 ”。
词语解释:阴报  拼音:yīn bào
(1).暗中报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 弘 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於 胶西 ,皆 弘 之力也。”
(2).迷信谓在阴间得到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那阴报事也儘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词语解释:阳爻  拼音:yáng yáo
(1).《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叫爻。“—”是阳爻。与阴爻“--”相对。《易·大壮》“大壮利贞。彖曰大壮,大者,壮也” 三国 魏 王弼 注:“‘-’者谓阳爻。小道将灭,大者获正,故利贞也。”
(2).指乾卦。乾卦象阳、象君、象天。《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厄运初遘,阳爻在六。” 李善 注:“言 晋 之遇灾也。《周易》曰:‘上九: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阳爻在六’,谓乾上九也。” 张铣 注:“‘在六’谓乾卦第六,画辞云:‘亢龙有悔’,喻天子运极而有穷厄之灾。”
词语解释:阳辉  拼音:yáng huī
指太阳。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五:“阳辉昇景耀,苍翠加润泽。”
词语解释:阳刚  拼音:yáng gāng
(1).刚强。《易·说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 高亨 注:“六爻有阴柔,有阳刚,两者迭用,交错成文。” 宋 陈亮 《朱晦庵画像赞》:“体备阳刚之纯,气含喜怒之正。”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典钗》:“天地之道,阳刚阴柔;人伦之宜,男贵女贱。”
(2).强劲有力。 清 管同 《与友人论文书》:“取道之原,六经其至极也。而论其从入之涂,则《公羊》《国策》、 贾谊 、 太史公 皆深得乎阳刚之美者。”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六节:“所谓猖狂云云,就是 韩愈 兴儒反佛,理直气壮,表现阳刚爽朗,文章雄伟的气象。”
词语解释:阳风  拼音:yáng fēng
(1).东风。 三国 魏 曹植 《感节赋》:“愿寄躯於飞蓬,乘阳风之远飘。亮吾志之不从,乃拊心以叹息。”
(2).南风。 清 顾炎武 《元日》诗:“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 王蘧常 汇注:“阳风句, 徐 ( 徐嘉 )注:‘《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参见“ 景风 ”。
词语解释:景风  拼音:jǐng fēng
(1).祥和之风。《尸子》卷上:“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列子·汤问》:“景风翔,庆云浮。”《法苑珠林》卷七:“ 李巡 曰:‘景风,太平之风也。’”
(2).八风之一。南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蕤宾,乐律名,配阴历五月。 唐 李白 《过汪氏别业》诗之二:“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明 杨慎 《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
(3).八风之一。东南风。《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南风曰巨风。”
(4).八风之一。东风。《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 刘良 注:“景风,东风也。”
词语解释:阳会  拼音:yáng huì
古代风俗,女子于每月十九日之夜置酒欢聚,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谓之“阳会”。 元 伊世珍 《嫏嬛记》卷中引《采兰杂志》:“九为阳数,古人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每月下九置酒为妇女之欢,名曰阳会。盖女子阴也,待阳以成,故女子於是夜为藏钩诸戏,以待月明,至有忘寐而达曙者。”
词语解释:阳舒  拼音:yáng shū
(1).语本 汉 张衡 《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后因以“阳舒”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气氛。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阳舒阴惨,生民大情,忧合驩离,品物恒性。”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闻阴惨者刑也,阳舒者德也。”
(2).借指书法中笔划的舒展。 唐 皎然 《张伯英草书歌》:“阴惨阳舒如有道,鬼状魑容若可惧。”
词语解释:阳燧  拼音:yáng suì
见“ 阳遂 ”。
词语解释:阳遂  拼音:yáng suì
(1).清畅通达貌。《文选·王褒〈洞箫赋〉》:“被淋洒其靡靡兮,时横溃以阳遂。” 李善 注:“阳遂,清通貌。言其声或盛壮而细密,时復横溃而清通也。”
(2).亦作“ 阳燧 ”。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 汉 郑玄 注:“夫遂,阳遂也。” 贾公彦 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 孙诒让 正义:“古阳遂盖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窐而生光,有似夫隧。’” 汉 王充 《论衡·率性》:“阳遂取火於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鍊五石,铸以为器,磨礪生光,仰以嚮日,则火来至。”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以艾承之,则得火也。” 严复 《救亡决论》:“方诸阳燧,格物所宗。”
(3).古代车上的一种采光装置。《晋书·舆服志》:“阳遂四望繐窗皁轮小形车,驾牛。”
词语解释:阳功  拼音:yáng gōng
人间功德。 唐 黄滔 《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碑》:“大矣哉!所谓阐六韜,濬七德,建阳功,配阴隲。”
词语解释:阳位  拼音:yáng wèi
(1).正南的方位。《礼记·郊特牲》:“兆於南郊,就阳位也。”《孔子家语·郊问》:“ 孔子 曰:‘兆丘於南,所以就阳位也;於郊,故谓之郊焉。’”《宋书·礼志一》:“ 晋氏 南迁,立南郊於巳地,非礼所谓阳位之义也。”
(2).处于奇数的位置。 明 张纶 《林泉随笔》:“盖以九虽阳爻,而四非阳位故也。”
词语解释:阳阳  拼音:yáng yáng
(1).色彩鲜明貌。《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毛 传:“言有文章也。” 孔颖达 疏:“龙旂者,旂上画为交龙,故知阳阳,言有文章。” 朱熹 集传:“阳,明也。”
(2).形容温暖如春。《管子·轻重己》:“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不藏之害也。” 马非百 新诠:“此处‘阳阳’二字,从下文‘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二语观之,似是指温阳而言,谓冬天气候温暖如阳春时也。”《楚辞·王褒〈九怀·尊嘉〉》:“季春兮阳阳,列草兮成行。” 王逸 注:“三月温和,气清明也。”《南齐书·乐志》:“景阳阳,风习习。”
(3).壮健貌。 宋 王安石 《杜涣墓志铭》:“翼翼而才,頎而阳阳。”
(4).自得貌。阳,通“ 扬 ”。《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毛 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朱熹 集传:“阳阳,得志之貌。” 元 迺贤 《颍州老翁歌》:“聒天丝竹夜酣饮,阳阳不问民嗁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对簿时,君虽引嫌不问,而阳阳有德色。”
(5).自若貌。阳,通“ 扬 ”。《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 叔陵 修饰虚名,每入朝,常於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巡 ( 张巡 )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 陶文毅公 ﹞在 安徽 藩任时,尝与 孙平叔 中丞以火酒角量,自辰至亥, 孙 已酩酊,而公仍阳阳如平常也。”
词语解释:阳平  拼音:yáng píng
(1).普通话字调的第二声,主要由古汉语平声字中浊音声母字分化而成。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二:“上与阳平均为昂上调,而阳平高于上声。”参见“ 四声 ”。
(2).古关隘名。在今 陕西省 勉县 西。《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若乃距 阳平 ,据 石门 。” 李善 注:“《周地图记》曰: 褒谷 西有古 阳平关 。”《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进临 汉中 ,则 阳平 不守。”
词语解释:四声  拼音:sì shēng
(1).汉语字音的声调。古汉语字音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种,总称“四声”。《南史·陆厥传》:“ 汝南 周顒 善识声韵。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新唐书·权德舆传》:“ 德舆 生三岁,知变四声。” 罗常培 《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自 齐 梁 之际始。”
(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声调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由古四声演变而来的。
词语解释:阳止  拼音:yáng zhǐ
指农历十月。止,助词。《诗·小雅·杕杜》:“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郑玄 笺:“十月为阳。”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青帝》:“岁云阳止,飭农分地。”
词语解释:阳体  拼音:yáng tǐ
指天。 宋 郑獬 《圜丘象天赋》:“心在国南,播宏基之高厚;用符阳体,取大运之周旋。”
词语解释:阳道州  拼音:yáng dào zhōu
指 唐 阳城 。城于 德宗 时曾任 道州 刺史,故名。 唐 元稹 《阳城驿》诗:“ 商 有 阳城驛 ,名同 阳道州 。”
词语解释:阳湖  拼音:yáng hú
清 代 乾隆 、 嘉庆 时期的散文流派。由 恽敬 、 张惠言 所创。 恽 为 阳湖 (今属 常州 )人,故名。该派在接受桐城派主张的同时,又别开新路,提出了一些不同的主张,作文取法儒家经典,又参以诸子之书,因此文风较为自由。 姚锡钧 《论诗绝句》:“篆刻虫雕笑壮夫,凿山铸铁叹阳湖。”
词语解释:阳陵  拼音:yáng líng
古曲名。又称《阳阿》。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其为《阳陵》《採薇》,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参见“ 阳阿 ”。
词语解释:阳阿  拼音:yáng ā
(1).乐曲名。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 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南朝 宋 谢庄 《月赋》:“徘徊《房露》,惆悵《阳阿》。”
(2).古之名倡 阳阿 善舞,后因以称舞名。《淮南子·俶真训》:“足蹀 阳阿 之舞,而手会《緑水》之趋。” 高诱 注:“ 阳阿 ,古之名倡也。《緑水》,舞曲也。”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 阳阿 奏奇舞, 京洛 出名謳。” 南朝 宋 鲍照 《舞鹤赋》:“虽 邯郸 其敢伦,岂 阳阿 之能拟。”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旧院……逢秋风桂子之年,四方应试者毕集,结駟连骑,选色徵歌,转车子之喉,按 阳阿 之舞。”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朝阳初升时所经之处。《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 咸池 ,晞女髮兮阳之阿。” 王逸 注:“阿,曲隅,日所行也。言己愿托司命,俱沐 咸池 ,乾髮 阳阿 。”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岩上宿》诗:“美人竟不来, 阳阿 徒晞髮。” 明 何景明 《九咏》:“晞温暾兮 扶桑 ,讯灵居兮 阳阿 。”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怀伯先五十韵》:“晚岁思丹鸟, 阳阿 放白鷴。”
词语解释:阳脉  拼音:yáng mài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灵枢经·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府。”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辨脉法〉》“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注:“见阳脉,谓见阳热脉也。阳热脉,即浮、大、数、动、滑类也。”
词语解释:阳寿  拼音:yáng shòu
指人在世间的寿命。《西游记》第三回:“那两人道:‘你今阳寿该终,我两人领批,勾你来也。’” 明 单本 《蕉帕记·采真》:“天地神明:奴家弱妹,因母亲有病,愿减自己阳寿,增我母亲遐龄一纪。”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七章:“他最苦情,共产党来了他高兴,病势就一天一天见轻,等于续了他的阳寿。”
词语解释:阳闲  拼音:yáng xián
亦作“ 阳间 ”。
(1).古代天文学名词。指房宿南二星的中间。《史记·天官书》:“月行中道……阳閒,骄恣。阳星,多暴狱。” 司马贞 索隐:“南为阳閒,北为阴閒,则中道房星之中閒也。”
(2).人世间。相对“阴间”而言。《四游记·华光闹蜻蜓观》:“我去阳间,又收得一白蛇精。” 清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盗亦有道,吾无如何,汝姑回阳间,一别妻孥可也。” 茅盾 《速写》二:“我怕要一定无疑地以为阳间的我此时正站在阴阳镜前面看见了在冥国的她的倩影!”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