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队去声 [zài,载运][sài,边塞][详注1][ké ài][lài][cài][详注2][ài]

退[详注3][duì][bèi][《集韵》莫佩切,音妹。《博雅》好也。][详注4][duì,盘敦][lěi]


注1:裁 音在。亦制裁也。《谷梁传序》准裁靡定。《注》读去声。
注2:栽 音再。《说文》筑墙长板。《左传·桓五年》水昏正而栽。《注》设筑板。
注3:回 音悔。绕也。《左传·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读上声。又《集韵》《韵会》音缋。《前汉·赵充国传》回远千里。《注》回谓路迂回也,音胡悔反。又畏避也。《前汉·王温舒传》即有避回。《注》谓不尽意,捕击盗贼。又《盖宽饶传》刺举无所回避。
注4:谇 《广韵》苏内切《集韵》《韵会》苏对切,音碎。《前汉·贾谊传》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服虔曰》谇,犹骂也。《张晏曰》责让也。《师古曰》谇音碎。
末字词组
拘阂该阂关阂辍阂障阂伤阂支阂窒阂
隔阂艰阂阻阂踬阂格阂抵阂挂阂疑阂
凝阂限阂九阂遮阂辩才无阂滞阂絓阂 

词语解释:拘阂  拼音:jū hé
亦作“ 拘碍 ”。 束缚阻碍。《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轡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李贤 注:“阂与碍同。”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夫论管穴者,不可问以九垓之无外;习拘阂者,不可督以拔萃之独见。” 南朝 梁 何逊 《刘博士等同顾不值》诗:“吾人少拘碍,得性便游逸。”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庄子》:“夫游而至於逍遥,则意欲乡而神已达,了无形迹得为拘阂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河渠》:“ 禹 之治水,随地施功,无所拘碍。”
词语解释:隔阂  拼音:gé hé
(1).谓被阻隔。 晋 江统 《徙戎论》:“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絶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刘琨 虽隔阂寇戎,志存本朝。”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寒暑隔阂於簷楣,雷风击薄於轩牖。”
(2).阻隔。 清 薛福成 《密陈帕米尔情形片》:“ 英 冀 中国 得地稍多,支格其间;可隔阂 俄 兵之南下。”
(3).隔膜,互不了解。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隔阂之异,殊於 胡 越 。”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多少年来在各民族间造成的隔阂和冤仇逐渐消失,互相建立起手足般的感情。”
词语解释:凝阂  拼音:níng hé
凝滞阻隔。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变化不繫滞於规矩之方圆,旁通不凝阂於一涂之逼促。”
词语解释:该阂  拼音:gāi hé
包藏和充塞。《汉书·律历志上》:“故孳萌於子,纽牙於丑……毕入於戌,该阂於亥。”
词语解释:艰阂  拼音:jiān hé
犹阻隔。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自二圣嗣位已来,恩贷指挥,多被有司巧为艰阂,故四方皆有黄纸放白纸收之语。”
词语解释:限阂  拼音:xiàn hé
阻碍。《晋书·郗超传》:“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
词语解释:关阂  拼音:guān hé
妨碍。 清 袁枚 《答洪稚存书》:“则是 江陵 一身之私罪,与宗社安危毫无关阂,有何缓不及待之有?”
词语解释:阻阂  拼音:zǔ hé
阻隔。《宋书·武帝纪中》:“ 譙纵 怙乱,寇窃一隅,王化阻阂, 三巴 沦溺。”
词语解释:九阂  拼音:jiǔ hé
见“ 九垓 ”。
词语解释:九垓  拼音:jiǔ gāi
(1).亦作“ 九畡 ”、“ 九陔 ”。中央至八极之地。《国语·郑语》:“王者居九畡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 韦昭 注:“九畡,九州之极数。”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今普天一统,九垓同风。” 北齐 魏收 《枕中篇》:“九陔方集,故眇然而迅举;五纪当定,想窅乎而上征。”《明史·韩爌传》:“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
(2).亦作“ 九阂 ”、“ 九陔 ”。九层。指天。《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 注:“垓,重也……言其德上达於九重之天。”《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阂亦陔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日未移晷,周章九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升降随长烟,飘飘戏九垓。” 唐 吴筠 《秋日彭蠡湖中观庐山》诗:“ 董氏 出六合,王君升九垓。”
词语解释:辍阂  拼音:chuò hé
亦作“ 輟硋 ”。 阻碍,阻隔。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輟阂。”《史记·乐书》“其声麤以厉” 唐 张守节 正义:“若外境乖失,故己心怒恚,怒在心,心随怒而发扬,故无輟硋,则乐声麤彊而严厉也。”
词语解释:踬阂  拼音:zhì hé
踬碍。《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将士诸为 俭钦 所迫胁者,悉归降”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钦 《与郭淮书》:“孤军 梁昌 ,进退失所,还据 寿春 , 寿春 復走,狼狈躓阂,无復他计。”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序》:“夫以焦侥之步,而企及 夸父 之踪,近才所以躓阂也。”一本作“ 躓碍 ”。参见“ 躓硋 ”。
词语解释:踬碍  拼音:zhì ài
亦作“ 躓碍 ”。 使人绊跌的障碍。《宋书·袁淑传》:“绵地千里,弥行阻深,表里躓硋,后先介逼。” 清 乐钧 《耳食录·芙蓉馆扫花女》:“乃抽簪於石壁画之,石随簪而中分,望如深巷,幽暗不见人,不知其远近,曳 谷 而行,畧无躓碍。”
词语解释:遮阂  拼音:zhē hé
犹阻隔。《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其王常欲通使於 汉 ,而 安息 欲以 汉 繒綵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词语解释:障阂  拼音:zhàng hé
阻碍隔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 瞿曇 之书,能入诸夏,而 宣尼 之书,不能入 跋提河 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 罗臺山 与 二林 交最久,旁涉佛氏,乃二人性之所近,是以 二林 作 臺山 身后文,持论或过或不及,盖由耽心禪悦,障阂未除,过推其虚,反没其实也。”
词语解释:格阂  拼音:gé hé
阻隔,隔阂。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夫子论二》:“此有以畀,彼无以受,则一木之枯,一石之顽,岂足以格阂大生之德哉。”
词语解释:辩才无阂  拼音:biàn cái wú hé
同“ 辩才无碍 ”。 《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王筠 《国师草堂寺智者约法师碑》:“显证一乘,宣扬三慧,辩才无阂,游戏神通。”
词语解释:伤阂  拼音:shāng hé
伤害阻隔。《列子·黄帝》:“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
词语解释:抵阂  拼音:dǐ hé
抵挡。《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公又自出击 淳于琼 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
词语解释:滞阂  拼音:zhì hé
停留;阻隔。 凡人 《无圣篇》:“然以吾国士夫素崇 孔子 ,莫敢怀疑,故数千年来思想滞阂不进,学术陵迟,至不可救。”
词语解释:支阂  拼音:zhī hé
障碍。《后汉书·隗嚣传》:“ 嚣 復上言:‘ 白水 险阻,栈阁絶败。’又多设支阂。帝知其终不为用,叵欲讨之。” 李贤 注:“支柱障阂。” 清 黄宗羲 《紫环姜公墓志铭》:“当公创议时,势家私此水利者,謡啄繁兴,多设支阂。公毅然不顾。”
词语解释:挂阂  拼音:guà hé
见“ 挂碍 ”。
词语解释:挂碍  拼音:guà ài
亦作“掛碍”。
(1).阻碍。《北堂书钞》卷九八引 晋 郭澄之 《郭子》:“法师今日如著敝絮,在荆棘间行,触地挂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作“挂阂”。 宋 苏舜钦 《感兴》诗之三:“天王下牀走,仓猝畏挂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如行荆棘中,步步挂碍。”
(2).牵挂。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四折:“从今日填还了妻子寃家债,我心上别无掛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仗侠》:“我孑然一身,有何挂碍?”《红楼梦》第二二回:“ 寳玉 提笔立占一偈……自觉心中无有挂碍,便上牀睡了。” 鲁迅 《〈伪自由书〉前记》:“然若生而失母,却也并非完全的不幸,他也许倒成为更加勇猛,更无挂碍的男儿的。”
词语解释:絓阂  拼音:guà hé
挂碍;牵掣。《晋书·挚虞传》:“此三者,度量之所由生,得失之所取徵,皆絓阂而不得通,故宜改今而从古也。”
词语解释:窒阂  拼音:zhì hé
闭塞,阻隔。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民死其乡,吏死其牖下,川谷郡县鬲越而不达,风俗臭味窒阂而不流,若是,则其害於文明也最甚。”
词语解释:疑阂  拼音:yí hé
疑难障碍。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学而不思,则疑阂实繁;讲而不精,则长惑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