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末字词组
精锐英锐利锐飙锐霜锐齿少心锐武锐猛锐
勇锐床锐刚锐蓄精养锐速锐杨锐岑锐犷锐
挫锐明锐敛锐藏锋敛锐悉锐披坚执锐尖锐焱锐
锋锐果锐孤锐口锐披坚持锐毛元锐简锐玉锐
蓄锐犀锐剽锐躁锐衄锐完锐剡锐神锐
养锐畜锐冲锋陷锐讲锐骁锐清锐员锐盛锐
轻锐铦锐冲锋陷锐蜂锐高锐栗锐练锐 
新锐执锐豪锐养精蓄锐栗锐悍锐被坚执锐 
敏锐骋锐凶锐养威蓄锐棱锐枭锐被甲执锐 
坚锐阻锐负坚执锐陷锐齿少气锐快锐劲锐 

词语解释:精锐  拼音:jīng ruì
(1).指精良的器材和锐利的武器。《管子·七法》:“故聚天下之精财,论百工之鋭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鋭为右。”
(2).精练勇锐。《战国策·魏策四》:“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鋭,而攻 邯郸 ,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东观汉记·冯异传》:“闻吏士精鋭,水火不避。” 唐 高适 《东平留赠狄司马》诗:“练兵日精鋭,杀敌无遗残。” 鲁迅 《二心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3).精干勇敢的部队。《后汉书·吴汉传》:“君何不合二郡精鋭,附 刘公 击 邯郸 ,此一时之功也。” 晋 潘岳 《关中诗》:“皇赫斯怒,爰整精鋭,命被上谷,指日遄逝。”《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河 南诸军皆 梁 之精鋭,恐僭窃之国潜以厚利诱之,宜加收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李世民 使 李元吉 围 洛阳 ,自率精锐三千五百人阻击 窦建德 军。”
(4).精力锐气。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咸洁身修德,吐情素而披心腹,各悉精鋭,以贡忠诚。”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我和你新进书生,风采不可轻露,且蓄精鋭,以待有为。”
词语解释:勇锐  拼音:yǒng ruì
犹勇悍。《六韬·敌强》:“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鋭冒将之士。”《后汉书·南匈奴传》:“ 张耽 性勇鋭,而善抚士卒,军中皆为用命。”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招来新进勇鋭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民军虽勇鋭无匹,而武器不及 清 军之利。”
词语解释:挫锐  拼音:cuò ruì
摧折锐气;锐气受挫。《孙子·作战》:“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鋭。”《孔子家语·颜回》:“好言兵讨而挫鋭於 邾 ,是智不足名也。”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东厢之乐,由是失次, 宋 亦觉其挫鋭。”《三国演义》第七五回:“ 于禁 被擒, 庞德 被斩, 魏 兵挫鋭。”
词语解释:锋锐  拼音:fēng ruì
(1).刀剑锐利。《吴子·治兵》:“锋鋭甲坚,则人轻战。”
(2).指锐利的刀剑。 唐 白居易 《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口譟雷霆,手操锋鋭。”
(3).尖兵,前锋。《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 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袁绍 与 瓚 书曰‘……又 乌丸 、 濊貊 ,皆足下同州,僕与之殊俗,各奋迅激怒,争为锋鋭。’”
(4).精兵。《陈书·高祖纪上》:“应分贼兵势,以弱制强,何故聚其锋鋭,令必死於我。”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土兵》:“各边将领,又专倚家丁为锋鋭。”
(5).指凌厉的气势。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赤眉新拔 长安 ,财赋日盛,锋鋭不可当也。”《三国演义》第六七回:“今可发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鋭,以安众心。”《明史·朱亮祖周德兴等传赞》:“介胄之士桀驁难驯,乘其锋鋭,皆能竖尺寸於疆埸。”
(6).指气势凌厉。 郭小川 《新路歌》:“我们就是这样,无比锋锐。”
(7).指卓越的才能。 宋 苏辙 《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之一:“同儕畏锋鋭,兄弟更驰逐。” 宋 叶适 《宋故宣教郎通判平江府姚君墓志铭》:“所歷之官,皆人立欲以其材能自振迅者,而 洪卿 摧敛锋鋭,若不敢有所为。”
(8).锋利;犀利。 宋 叶适 《徐德操墓志铭》:“梳櫛缴绕以赴绳墨,磨错椎钝以就锋鋭。” 罗正伟 《清廷预备立宪》:“聪明俊伟之士,持偏激之学説,挟锋鋭之文字,发行报纸,刊刻书籍。”
词语解释:蓄锐  拼音:xù ruì
蓄养锐气。 唐 杜甫 《北征》诗:“官军请深入,蓄鋭可俱发。”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故且养兵休卒,蓄鋭待敌。”《三国演义》第七二回:“ 马超 士卒,蓄鋭已久,到此耀武扬威,势不可当。”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为将要知蓄鋭之方。”
词语解释:养锐  拼音:yǎng ruì
保养锐气。《晋书·慕容德载记》:“既据之后,闭关养鋭,伺隙而动。”《明史·曹变蛟传》:“ 承畴 议遣 变蛟 、 光先 、 科 之兵入关养鋭。”
词语解释:轻锐  拼音:qīng ruì
(1).轻捷精锐的士卒。《吴子·论将》:“令贱而勇者,将轻鋭以尝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奇兵不可再》:“一日 倭 大至,而 戚 兵少,度与战必不利,乃匿勇壮於隐处,而以轻鋭挑之佯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庞涓 追了三天,以为 齐 军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一部分轻锐兼程追赶。”
(2).轻捷精锐。《汉书·卫青传》:“﹝ 卫青 ﹞遂西定 河 南地……讨 蒲泥 ,破 符离 ,斩轻鋭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一十七级。”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斩轻鋭之卒,以万万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曲壮闵本末》:“然将士轻鋭,不减前日。”
词语解释:新锐  拼音:xīn ruì
(1).年青气盛。 元 方回 《送刘都事五十韵》:“庄重异新鋭,详缓蔑虚讋。” 明 张居正 《处士立斋高翁墓志铭》:“里中新鋭少年,或用睚眦,怒鬭致讼,公徐以一二言折之,少年往往感伏,忿讼亦解。”
(2).新而锐利。 郭沫若 《羽书集·后来者居上》:“但在这种的情形之下,聪明的人便知道赶最新锐的利器来采用,而免掉先进者所走的枉路与其束缚。” 郭沫若 《历史人物·屈原研究》:“北方的奴隶解放运动和其意识上的新锐的革命思潮是已经荡到了南方。”
词语解释:敏锐
敏感,锐敏。《新唐书·吴凑传》:“ 凑 才敏鋭,而谦畏自将。” 宋 苏轼 《密州到任谢执政启》:“宜得敏鋭兼人之器,以副厉精更化之怀。” 明 唐顺之 《〈剑泉奏议集〉序》:“公为人敏鋭阔达,艺於世务而圆於应机。”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 王 氏和 罗 氏都是封建时代的人物,但是 王 氏具有现代科学的头脑,他眼光比较敏锐,思虑比较周密,成就更为突出。”
词语解释:坚锐  拼音:jiān ruì
(1).坚固锐利;坚强敏锐。《敦煌变文集·录降魔变文》:“金刚以坚鋭为喻,般若以智慧为称。” 清 张杓 《上杨侯陈善后事宜书》:“攻守器具宜造坚鋭者。”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六章:“眼睛闪出了一股坚锐的光。”
(2).指代兵器。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不及五载,悉为 台湾 ,割弃仓卒,呼号莫闻,虽有坚鋭,祇增盗粮。”
词语解释:英锐  拼音:yīng ruì
谓英明而勇于进取。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七:“ 唐明皇 以英鋭身致极治,以荒淫身致极乱。” 明 宋濂 《〈清啸后稿〉序》:“ 庐陵 胡 君 山立 生文献之邦,抱英鋭之志,敭歷仕涂,绰著声誉。” 清 刘大櫆 《〈马湘灵诗集〉序》:“余诵 湘灵 之诗,循环往復,益叹 湘灵 年虽老,而少年英鋭之气不衰。”《大马扁》第十五回:“ 嗣同 曰:‘像足下少年英鋭,若要做官,儘多日子,怎地要依附 康有为 ?’”
词语解释:床锐
床稜。 宋 苏辙 《闲居五咏·杜门》:“牀鋭日日销,髀肉年年肥。”
词语解释:明锐  拼音:míng ruì
(1).聪明锐敏。《新唐书·元稹传》:“性明鋭,遇事輒举。” 宋 叶适 《龟山杨先生祠堂记》:“异时 景瞻 明鋭果敢,是非贤否立见。”
(2).明亮锐利。 王西彦 《古屋》第二部三:“她的脸孔是瘦长的,一个显示聪明智睿的高额角和一双明锐的眼睛。”
词语解释:果锐  拼音:guǒ ruì
果断敏锐。《晋书·楚王玮传》:“ 瑋 少年果鋭,多立威刑,朝廷忌之。”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刘晏 为度支,专用果鋭少年,务在急速集事。”《明史·董兴传》:“ 兴 果鋭,不能戢下, 軾 戒之。”
词语解释:犀锐  拼音:xī ruì
(1).坚固锐利。《新唐书·李德裕传》:“繇是 蜀 之器械皆犀鋭。” 宋 叶适 《福建运使直显谟阁少卿赵公墓铭》:“ 兴国 虽小郡,而……器用犀鋭,东西依为重蔽。” 明 杨慎 《四月建昌兵备道题名记》:“其利鏐銕,故其兵犀鋭。”
(2).借指精锐部队。《新唐书·颜真卿传》:“合十万众徇 洛阳 ,分犀鋭制其衝。”
词语解释:畜锐  拼音:chù ruì
积蓄锐气。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 李公 军政 郑云逵 ,时为行军司马,收 长安 为前驱焉,畜鋭披坚,拔距摧敌。” 宋 梅尧臣 《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所宜畜鋭保城壁,转馈先在通行商。”
词语解释:铦锐  拼音:xiān ruì
(1).锋利,锐利。指爪牙。 唐 杜甫 《天狗赋》:“天子骑白日,御东山,百兽踿蹌以皆从兮,肆猛仡銛鋭乎其间。” 仇兆鳌 注:“銛鋭,言爪牙。”
(2).形容山峰耸直而尖锐。 元 黄石翁 《望九峰山》诗:“病翁生愁午睡去,身行失却 九峰山 。前瞻数点颇銛鋭,沿流计程只此是。”
谓投机取巧。 宋 苏舜钦 《两浙路转运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作事有本末,不尚銛鋭,久而必立。”
词语解释:执锐
手持兵器
词语解释:骋锐  拼音:chěng ruì
显示威力。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凡此诸君,非能攻城野战,折衝拓境,悬旌効节,祈连方,转元功,骋鋭絶域也。”《梁书·武帝纪上》:“公爰命英勇,因机骋鋭,气冠 版泉 ,势踰 洹水 。”
词语解释:阻锐  拼音:zǔ ruì
高而危险。 南朝 宋 谢惠连 《前缓声歌》:“处山勿居峯,在行勿为公。居峯太阻鋭,为公遇谗蔽。”
词语解释:利锐  拼音:lì ruì
(1).锐利。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释争》:“君子之求胜也,以推让为利鋭。” 刘昞 注:“推让所往,前无坚敌。”
(2).尖细。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舞屣,赤色花纹,薄底,头利鋭,缀以珠,似即今女人之鞋式也。”
词语解释:刚锐  拼音:gāng ruì
(1).坚强锐利。《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庶朕宗族子孙刚鋭如铁,皆堪伐人。”
(2).谓刚强而锋芒毕露。《新唐书·虢王凤传》:“ 巨 刚鋭果决,略通书史,好属辞。” 宋 苏轼 《留侯论》:“深折其少年刚鋭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大率少年刚鋭之士,不患乎进之难精,而常患乎志之不一。”
词语解释:敛锐  拼音:liǎn ruì
收敛锐气。 宋 刘子翚 《云际会刘致中》诗:“少年鼻哂轻流俗,敛鋭收豪今碌碌。” 清 李渔 《凰求凤·先声》:“ 吕子 才容,虑风流太过,敛鋭藏锋,青楼人不捨,绣户意偏钟。”
词语解释:孤锐  拼音:gū ruì
独出峭立。 宋 杨万里 《明发陈公经过摩舍那滩石峰下》诗:“石峯矜孤鋭,喜以江自隔。”
词语解释:剽锐  拼音:piāo ruì
强悍勇猛。《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今若急之,彼则併力死战, 楚 兵剽鋭,未易当也。” 宋 范成大 《海云回按骁骑于城北原时有吐番出没大渡河上》诗:“牙门列校俱剽鋭,檄与河边 秃髮 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盖剽鋭不如节制,其成败判然若此。”
词语解释:冲锋陷锐  拼音:chōng fēng xiàn duì
犹言冲锋陷阵。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秉中事》:“前队二千人皆用洋鎗,衝锋陷鋭,发无不中,号之曰:‘此 张 家背嵬军也。’”
词语解释:冲锋陷锐  拼音:chōng fēng xiàn ruì
犹言冲锋陷阵。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张秉中事》:“前队二千人皆用洋鎗,衝锋陷鋭,发无不中,号之曰:‘此 张 家背嵬军也。’”
词语解释:豪锐  拼音:háo ruì
强横凶悍。《新唐书·崔植传》:“且惧部将构乱,乃先籍豪鋭不检者送京师。”
词语解释:凶锐  拼音:xiōng ruì
凶猛势盛。《梁书·侯景传》:“ 韦黯 之守 寿阳 ,众无一旅, 慕容 凶鋭,欲饮马 长江 ,非臣退保 淮南 ,其势未之可测。”
词语解释:负坚执锐  拼音:fù jiān zhí ruì
犹言披坚执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君等久负坚执鋭,卫驾远征。”
词语解释:飙锐  拼音:biāo ruì
亦作“飇锐”。亦作“飈锐”。指勇猛精锐的军队。《后汉书·西羌传论》:“ 段熲 受事,专掌军任,资 山西 之猛性,练 戎 俗之态情,穷武思尽飇鋭以事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 智高 乘飈鋭窃发,二 广 之民日徯官军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然则穷武节、殫飇鋭以事之,奋伐罙入,圣心亦岂得已哉!”
词语解释:蓄精养锐  拼音:xù jīng yǎng duì
犹言养精蓄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正值烟瘴炽发,钦奉諭旨,軫念士卒,乃令停兵,蓄精养鋭。”
词语解释:藏锋敛锐  拼音:cáng fēng liǎn duì
同“ 藏锋歛鍔 ”。 清 李渔 《比目鱼·窃发》:“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烧坏我许多猛兽,只得逃入深山,藏锋歛鋭,休息了半年,纔觉得精还力復。”
词语解释:口锐  拼音:kǒu ruì
口齿伶俐,善辩。 汉 刘向 《说苑·尊贤》:“口鋭者多诞而寡信。”
词语解释:躁锐  拼音:zào ruì
急躁而好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平子 淹通,故虑周而藻密; 仲宣 躁鋭,故颖出而才果。”
词语解释:讲锐  拼音:jiǎng ruì
习武练兵。《后汉书·蔡邕传》:“於是智者骋诈,辩者驰説,武夫奋略,战士讲鋭。” 李贤 注:“讲,习也。”
词语解释:蜂锐  拼音:fēng ruì
亦作“蠭锐”。
(1).锋利。指兵力武器十分厉害。蜂,通“ 锋 ”。《新唐书·忠义传上·高叡》:“初虏至,有为 叡 计者:‘ 突厥 蠭鋭,所向无完,公不能亢,且当下之。’”
(2).谓办事敏锐。《新唐书·循吏传·李至远》:“ 至远 子 畬 ,字 玉田 ,少聪警。初歷 汜水 主簿,遇事蠭鋭,虽廝竖,一閲輒记姓名。”
词语解释:养精蓄锐
保养精神,积蓄力量。《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不如以现在之兵,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鋭。” 清 沉起凤 《谐铎·祥鸦》:“俟吾弟得意南宫,当养精蓄鋭,努力作凤凰鸣也。” 叶圣陶 《四三集·得失》:“他们个个像跑道上的选手,养精蓄锐,伸足擦腿,准备显身手。”
词语解释:养威蓄锐
培植威力,积蓄锐气。 唐 于公异 《李晟收复西京露布》:“养威蓄鋭,直殄元凶。”《隋唐演义》第五八回:“殿下自领精鋭,速据 成皋 ,养威蓄鋭,以逸待劳,出奇计一鼓而即可破 建德 。”亦作“ 养鋭蓄威 ”。《清史稿·洪承畴传》:“我军亦得养鋭蓄威,居中制外。”
词语解释:陷锐  拼音:xiàn ruì
犹冲锋。《韩非子·存韩》:“夫进而击 赵 不能取,退而攻 韩 弗能拔,则陷鋭之卒,懃於野战,负任之旅,罢於内攻。”参见“ 衝锋 ”。
词语解释:冲锋  拼音:chōng fēng
(1).谓突向敌阵冲击。《魏书·肃宗纪》:“妖党狂丑,必可荡涤,衝锋斩级,自依恆赏。” 明 无名氏 《东明闻见录·永历四年》:“屯田须牛种,练兵须足食,衝锋须坚甲利兵。” 清 李渔 《奈何天·分扰》:“衝锋的,争先赴敌休回头;接应的,要审机观变把前军护。”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四章:“这个滋味可不如打几个冲锋痛快!”
(2).比喻作事领先。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我们一块儿去干,一块儿去忙,一块儿冲锋打胜仗!”
词语解释:霜锐  拼音:shuāng ruì
借指精锐的士卒。《宋书·孔觊传》:“霜鋭五千,熊腾虎步。”
词语解释:速锐  拼音:sù ruì
谓士卒精锐而行动快速。《宋书·武帝纪上》:“彼兵速鋭,计出万死。”
词语解释:悉锐
尽其全部精锐
词语解释:披坚持锐
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
词语解释:衄锐
挫其锋锐
词语解释:骁锐  拼音:xiāo ruì
(1).勇猛敏锐。《晋书·慕容皝载记》:“ 汗 ( 慕容汗 )性驍鋭,遣千餘骑为前锋而进。”《新唐书·王智兴传》:“﹝ 智兴 ﹞少驍鋭,为 徐州 牙兵,事刺史 李洧 。”
(2).勇猛精锐之士。《北史·崔延伯传》:“ 天生 悉众来战, 延伯 身先士卒,陷其前锋,於是驍鋭竞进,大破之,俘斩十餘万,追奔及於 小陇 。”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募兵先尽本地方驍鋭,若 浙江 处兵、 江 南沙兵之类。”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于各部精简驍鋭,百中抽一。”
(3).古代军队组织名。《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乃训练兵甲,阴有王 蜀 之志。益置义胜、定远、驍鋭、义寧、飞棹等军七万餘人,命 李仁罕 、 赵廷隐 、 张业 等分将之。”
词语解释:高锐  拼音:gāo ruì
高耸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四》:“溯峡西入,三里,一石中立山峡,高鋭殊絶;两旁危障隘夹,益觉峥嶸。”
词语解释:栗锐  拼音:lì ruì
谓具有令人战栗的锐气。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靖》:“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併力死战, 楚 兵慄鋭,未易当也。”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序》:“寇氛已逼,恃其慄鋭,突进无前。”
词语解释:棱锐  拼音:léng ruì
突兀高峻。
词语解释:齿少气锐  拼音:chǐ shǎo qì ruì
见“ 齿少心锐 ”。
词语解释:齿少心锐  拼音:chǐ shǎo xīn duì
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 宗元 曩者齿少心鋭,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於大阨。”亦作“ 齿少气鋭 ”。 宋 王禹偁 《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鋭,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词语解释:齿少心锐  拼音:chǐ shǎo xīn duì
年轻气盛,锐意进取。 唐 柳宗元 《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 宗元 曩者齿少心鋭,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於大阨。”亦作“ 齿少气鋭 ”。 宋 王禹偁 《答丁谓书》:“夫刚直之名,吾诚有之。盖嫉恶过当,而贤、不肖太分,亦天性然也。而又齿少气鋭,勇于立事,今四十有三矣。”
词语解释:杨锐  拼音:yáng ruì
(1857-1898)清末维新派。四川绵竹人。曾任内阁中书。先后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并倡立蜀学会,开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时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政变时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被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词语解释:披坚执锐
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唐 刘长卿 《请赴行营表》:“披坚执鋭,虽未经於戎行;制胜伐谋,亦尝习於事业。” 明 王玉峰 《焚香记·藩篱》:“战陈军旅,此武夫之常;披坚执鋭,乃臣子之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提镇抚标,名食粮而身倚市,出应伍而归刺绣,尚望其披坚执鋭乎?”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一旦有事,则披坚执鋭,冒矢石,当前敌。”
词语解释:毛元锐  拼音:máo yuán ruì
唐 代 文嵩 仿 韩愈 《毛颖传》《四侯传》,给毛笔戏题的姓名。取其形圆而尖,以毛制成。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器用·四侯》:“ 管城侯 毛元鋭 , 即墨侯 石虚中 , 好畤侯 褚知白 , 松滋侯 易玄光 。”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文具·笔》:“ 宣城 毛元鋭 ,字 文锋 ,封为 管城侯 。”参阅 宋 苏易简 《文房四谱》卷二。
词语解释:完锐  拼音:wán ruì
(1).完备精良。《新唐书·马燧传》:“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衝冒,器用完鋭。”
(2).坚固锐利。《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 駢 恶之,悉兵出营 东塘 ,舟二千艘,戈鎧完鋭,日讨金鼓以侈士志。”
词语解释:清锐  拼音:qīng ruì
犹清脆。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香云》:“其音清鋭,如雏鶯之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旋復有答应者,声清鋭如燕语。”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药娘》:“其音清鋭,絶不类 緑媚 。”
词语解释:栗锐
谓具有令人战栗的锐气。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李靖》:“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併力死战, 楚 兵慄鋭,未易当也。”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序》:“寇氛已逼,恃其慄鋭,突进无前。”
词语解释:悍锐  拼音:hàn ruì
强悍勇锐。《新唐书·藩镇传·吴少诚》:“地少马,乘骡以战,号‘骡子军’,尤悍鋭。”
词语解释:枭锐  拼音:xiāo ruì
(1).勇猛精锐。 宋 苏舜钦 《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公自负筑版,率梟鋭士建 小落门寨 ,开边远甚,詔书嘉之。”
(2).指勇猛精锐的士兵。 清 无名氏 《李姬传》:“ 椿 曰:‘ 士德 已入城,吾闻巷战将勇者胜,请以身当大敌。’乃自率梟鋭,直赴 士德 搏斗。”
词语解释:快锐  拼音:kuài ruì
敏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墨池编》曰:‘…… 邵与完 笔思快鋭。’”
词语解释:武锐  拼音:wǔ ruì
勇猛精锐。《文馆词林》卷六二引 三国 魏 曹丕 《伐吴诏》:“ 孙权 小丑,凭 江 悖暴,因有外心,凶顽有性。故奋武鋭,顺天行诛。”《新唐书·王重荣传》:“且 温 ( 朱温 )武鋭可用,杀之不祥。”
词语解释:岑锐  拼音:cén ruì
山高锐貌。 明 宋濂 《四明佛陇禅寺兴修记》:“ 鄞 之 天童山 ,岑鋭緜鬱,上接空际。”
词语解释:尖锐  拼音:jiān ruì
(1).尖而锋利。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尝见其庙像甚勇,手持屠刀尖鋭,按膝而坐。”《朱子语类》卷十六:“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箇尖鋭底物事。如公所説,只似箇桩,头子都粗了。”《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一鬼曰:‘吾赠以哨风之嘴。’即以一铁嘴加於其唇,尖鋭如鸟喙焉。”
(2).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 郭沫若 《残春》四:“ 门司市 北有座尖锐的高峰,名叫 笔立山 。”
(3).形容声音的尖厉。 巴金 《新生》:“于是一个尖锐的声音叫起来,声音很凄惨。”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隔巷有骡车慢慢地滚过去,远远传来两声尖锐的火车汽笛声。”
(4).敏锐;灵敏而深刻。 沙汀 《闯关》四:“ 左嘉 尖锐的感觉到: 余明 的笑是外交式的。” 柳杞 《好年胜景》:“对于自己的母亲,孩子们有特别尖锐的识辨能力。”
(5).谓十分明确,毫不含糊,不留情。 毛泽东 《团结起来,划清敌我界限》:“ 孙中山 先生是个好人,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其原因:一,没有分土地;二,不晓得镇压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锐。” 徐迟 《狂欢之夜》:“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的,诗人们不约而同的都写讽刺诗了。都尖锐地、刻毒地嘲弄现状。”
(6).紧张、激烈。 巴金 《军长的心》:“你起初也许会奇怪,怎么这么多的好人集中在这个斗争最尖锐的地方。”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他的作品……习惯于把他的主人公们置于尖锐的冲突之中,来塑造新英雄人物的豪迈性格。”
词语解释:简锐  拼音:jiǎn ruì
简选精锐。 明 张居正 《答宣大巡抚郑范溪》:“彼敢来犯,即简鋭击之;若不来犯,亦不必往讨也。”
词语解释:剡锐  拼音:yǎn ruì
锐利。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造剡鋭之器,长侵割之患。”
词语解释:员锐  拼音:yuán ruì
喻指圆滑钻营。 汉 王充 《论衡·状留》:“﹝贤儒﹞鋭意於道,遂无贪仕之心。及其仕也,纯特方正,无员鋭之操……贤儒方节而行,无针锥之鋭,故安能自穿,取畅达之功乎!”
词语解释:练锐  拼音:liàn ruì
精锐。《吴子·图国》:“此五者,军之练鋭也。”
词语解释:被坚执锐  拼音:bèi jiān zhí duì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鋭,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汉书·陈胜传》:“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之社稷,功宜为王。” 颜师古 注:“坚,坚甲也;鋭,利兵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 政和 乃悉易以大夫、郎之称,此岂被坚执鋭驰骤弓马者之所宜称乎?”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已而之 细柳 军,军吏被甲执鋭,彀弓弩持满。”
词语解释:被甲执锐  拼音:pī jiǎ zhí ruì
见“ 被坚执鋭 ”。
词语解释:被坚执锐  拼音:bèi jiān zhí duì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鋭,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汉书·陈胜传》:“将军身被坚执鋭,伐无道,诛暴 秦 ,復立 楚 之社稷,功宜为王。” 颜师古 注:“坚,坚甲也;鋭,利兵也。”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 政和 乃悉易以大夫、郎之称,此岂被坚执鋭驰骤弓马者之所宜称乎?”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已而之 细柳 军,军吏被甲执鋭,彀弓弩持满。”
词语解释:劲锐  拼音:jìn ruì
(1).坚劲锐利。 北齐 刘昼 《新论·大质》:“不用干将,何以知其鋭;不引乌号,何以知其劲,劲鋭之质,较然是见。”《管子·幼官》“行搏鋭” 唐 尹知章 注:“兑金性劲鋭,时方肃杀,故曰以劲鋭搏击,所以顺杀气也。”
(2).精锐的士卒或军队。《三国志·吴志·陈表传》:“今除国贼,报父之仇,以人为本。空枉此劲鋭以为僮僕,非 表 志也。”《魏书·序纪·穆帝》:“馈 琨 马牛羊各千餘,车令百乘,又留劲鋭戍之而还。” 明 唐顺之 《请游兵疏》:“但恐摄属隔别,挑选间非劲鋭,託言窵远;在途稍有迟缓,则重地所恃者虚矣。”
词语解释:猛锐  拼音:měng ruì
勇猛而富有锐气。《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论》:“ 策 英气杰济,猛鋭冠世。”《隋书·天文志下》:“凡猛将之气如龙。两军相当,若气发其上,则其将猛鋭。”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气序温暑,风俗淳质,猛鋭驍雄,轻财好学。”
词语解释:犷锐  拼音:guǎng ruì
犹言粗野好斗。 宋 叶适 《庐州钱公墓志铭》:“州县恶其獷鋭难制,死亡不復补,甚者抑不令赴州,失本意矣。”
词语解释:焱锐  拼音:yàn ruì
犹剽悍。《新唐书·李光弼传》:“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焱鋭,弗能持重,图之万全。”
词语解释:玉锐  拼音:yù ruì
尖形的玉粒。《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陆机 《七徵》:“神皋奇稌,嘉禾之穗;含滋发馨,素颖玉鋭。” 南朝 梁元帝 《与萧谘议等书》:“米如玉鋭,盐类虎笋。”
词语解释:神锐  拼音:shén ruì
宋 代军伍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军伍名额·神锐》:“ 咸平 六年四月,以 河东 州兵为神鋭、神虎指挥。先此自京师发禁旅戍 河东 ,数不足,则取州兵材勇者补之,十不得二三,又弗整,於是命 张延禧 料简得三千人,立为此军,令常教习。”
词语解释:盛锐  拼音:shèng duì
气盛志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材理》:“善攻彊者,下其盛鋭,扶其本指,以渐攻之。” 宋 胡铨 《上高宗封事》:“今国势稍张,诸将盛鋭,士卒思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