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土锉 拼音:tǔ cuò
炊具,犹今之砂锅。 唐 杜甫 《闻斛斯六官未归》诗:“荆扉深蔓草,土銼冷疏烟。”《宋史·隐逸传下·苏云卿》:“土銼竹几,地无纤尘。” 明 李东阳 《斋居日待诸同官不至》诗:“砚田晓滴蔷薇露,土銼春回榾柮烟。”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山薪土銼续,村酿瓦罌提。”词语解释:冷锉 拼音:lěng cuò
久不使用的饭锅。形容家境贫寒。 元 刘詵 《城角春声》诗:“牛衣有人久待旦,冷銼三尺冰花长。”词语解释:顿锉 拼音:dùn cuò
犹顿挫。指诗意跌宕转折,回旋起伏。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其道欲与 见素 ( 韦见素 )别,则曰‘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此句中命意也。盖如此,然后可以顿剉高雅矣。” 词语解释:揩锉
摩擦词语解释:折锉 拼音:shé cuò
见“ 折挫 ”。
词语解释:折挫 拼音:shé cuò
亦作“ 折剉 ”。亦作“ 折銼 ”。
(1).挫折;挫败;挫伤。《韩非子·八说》:“甲兵折挫,士卒死伤,而贺战胜得地者,出其小害,计其大利也。”《旧唐书·史宪诚传》:“ 宪诚 尝遣驍将至闕下,恣为张大。宰相 韦处厚 以语折剉之。”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只因为 英布 自恃英勇无敌,怕他有藐视 汉 家之心,故以此折挫其鋭气。”
(2).压制;抑制。《隋书·梁毗传》:“但 素 任寄隆重,多所折挫,当时朝士无不慴伏。”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当时志气类足下,时遭訕駡詬辱……虽甚自折挫,然已得号为狂疎人矣。”
(3).折磨。 宋 苏轼 《临江仙》词:“苦被多情相折挫。病绪厌厌,浑似年时箇。”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三折:“眼见的折挫杀女娇姝。”《红楼梦》第八十回:“﹝ 香菱 ﹞今復加以气怨伤肝,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乾血之证。”《快心编三集》第十一回:“我与你及 佩珩 受许多颠连磨折,也还是男儿常有之事,他们闺阁之人,亦遭此等折挫。”
(4).谓折价抵偿。《元典章·吏部六·库子》:“以致亏兑失陷,致将应有财产、房舍、孳畜等物,尽行折剉。”《元典章新集·户部·银课》:“ 陈以忠 言……如有亏兑,愿将家产折挫还官。”词语解释:摧锉 拼音:cuī cuò
挫折。 宋 苏辙 《次韵子瞻病中大雪》:“空记乘峡船,行意被摧剉。”词语解释:捣锉 拼音:dǎo cuò
谓铡碎捣烂。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绢纸》:“ 蔡伦 以布擣剉作纸,故字从巾。” 词语解释:慑锉 拼音:shè cuò
同“慑剉”。折断。慑,通“ 摺 ”。词语解释:板锉 拼音:bǎn cuò
锉工常用的一种工具。横剖面呈长方形的锉刀。词语解释:斫锉 拼音:zhuó cuò
剁切草料。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夫斫剉养马,妻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面无恨色。”词语解释:斩锉 拼音:zhǎn cuò
同“斩剉”。
斩杀并碎割尸体。
词语解释:斩剉 拼音:zhǎn cuò
斩杀并碎割尸体。《南史·文学传·任孝恭》:“ 侯景 寇逼, 孝恭 啟募兵……城陷, 景 斩剉之。”词语解释:扁锉 拼音:biǎn cuò
板锉。词语解释:心如刀锉 拼音:xīn rú dāo cuò
犹心如刀割。 元 周文质 《蝶恋花·悟迷》曲:“病魔,心如刀剉,对青铜知鬢皤。”词语解释:绳床土锉
简单的坐具和瓦锅。形容生活清苦。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功伟》:“训课蒙童以为糊口计,绳牀土銼,终日书声喧聒不已,而先生不以为厌也。”词语解释:眼锉 拼音:yǎn cuò
见“ 眼错 ”。
词语解释:眼错 拼音:yǎn cuò
亦作“ 眼剉 ”。 谓一时没注意到。《全元散曲·耍孩儿·拘刷行院》:“眼剉间準备钳肴馔,酩子里安排搠按酒。”《水浒传》第二六回:“你到临时,只做去送丧,张人眼错,拿了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见证。”《海上花列传》第十七回:“ 洪善卿 已略有酒意,又听得窗外雨声淙淙,因此不敢过醉,赶个眼错,逃席而去。” 茅盾 《谈迷信之类》:“他们往往挤在菩萨轿子边说些不尴不尬的话,乘人家一个眼错,就把菩萨头上的帽子摘了下来。”词语解释:磔锉 拼音:zhé cuò
砍杀。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六·霸州城》:“姦淫妇女,磔剉兇残,不可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