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虞平声 [pū,铺盖][tú][wū,污秽][详注1][gū][yú][详注2][详注3][dū][fú][qú][fú][音于。《老子·道德经》动而愈出。][wū]洿[yú][xū][nú][同摹][拜也,动词][qú][wú wū][详注4][详注5][通逾][xū][chú]跿[音拘。《周礼·司救》刘昌宗读。][qú][详注6][详注7][直诛切,襌衣也。][qú,盤錯][wū][详注8][音儒。与嚅同。][详注9][详注10][hū]


注1:桴 无切,音敷。编竹木代舟也。大曰筏,小曰桴。《论语》乘桴浮于海。《管子·小匡篇》方舟投柎,乘桴济河。
注2:镂 龙珠切,音慺。剑名。《史记·吴太伯世家》赐子胥属镂之剑。《注》属镂,剑名。
注3:牾 音吾。獸名。◎按啎,俗刻誤作牾。前漢王莽傳:亡所牾意。後漢桓典傳:以牾宦官賞不行。楊子方言:適牾也。穆天子傳:白鹿一牾。皆啎字之譌。其善本原作啎。
注4:怃 音呼。大也。《诗·小雅》乱如此怃,叶上辜。《注》火吴反。《毛传》怃,大也。
注5:娄 《集韵》龙珠切《正韵》凌如切,音慺。曳也。《诗·唐风》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注6:呕 《集韵》《韵会》《正韵》匈于切,音吁。《集韵》悦言也。《正韵》慈爱之声。《史记·韩信传》言语呕呕。《汉书》作姁姁。《集韵》同呴。 又《集韵》亏于切,音区。呕夷,水名。《周礼·呕夷释文》一音驱。 又《集韵》《类篇》春朱切,音枢。怒声。
注7:臑 音儒。《广韵》𡟓耎貌。《集韵》肱骨也。一曰衣名。襦者,本取臑义。
注8:芋 音于。草盛貌。又音吁。《扬子·方言》大也。《诗·小雅》君子攸芋。《注》香于反。又火吴反。或作吁。又陈有芋尹,见《左传》盖以鸟名官。
注9:溇 音慺。《说文》雨溇溇也。一曰小雨不绝貌。又《扬子·方言》汝南谓饮酒习之不醉曰溇。
注10:驺 叶逡须切,音趋。《前汉·叙传》舞阳鼓刀,滕公厩驺。颖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又叶窗俞切,音刍。《淮南子·原道训》四时为马,阴阳为驺,乘云凌霄,与造化者俱。
末字词组
锱铢一铢四铢九铢黍铢租铢  
六铢分铢毛铢辎铢星铢直百五铢  
五铢毫铢以镒称铢算尽镏铢算尽锱铢   

词语解释:锱铢  拼音:zī zhū
(1).锱和铢。比喻微小的数量。《庄子·达生》:“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錙銖。”《淮南子·兵略训》:“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则数倍不足。” 唐 柳宗元 《披沙拣金赋》:“观其振拔污涂,积以錙銖,碎清光而竞出,耀直质而特殊。”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吾无遗债累汝,汝亦无父母兄弟掣肘,得行己志,可勿受錙銖聘金。”
(2).比喻微利,极少的钱。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曼云先生家传》:“余常谓公平生有数反。家无常物,而用财如泥沙,不计有无,至錙銖之入,輒相顾动色,不苟取。”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一钱致富》:“夫云:‘柰无錙銖何?’女即褪藕覆……并探抹胸带结上真珠一串,曰:‘以此易银,货殖有资矣。’”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近 娄 东某人诗有‘题无轩冕诗方贵,囊絶錙銖手亦香’之句。”
词语解释:六铢  拼音:liù zhū
(1).四分之一两。铢,古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南史·张畅传》:“此诸盐各有所宜:白盐是 魏 主所食;黑者疗腹胀气懣,细刮取六銖,以酒服之。”
(2).古钱币名。详“ 六銖钱 ”。
(3).指六铢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岑文本 ﹞又问曰:‘比闻六銖者天人衣,何五銖之异?’﹝ 上清童子 ﹞对曰:‘尤细者则五銖也。’” 宋 叶适 《和李参政》:“传观弓力异常钧,衣我六銖羞问。” 金 元好问 《隐秀君山水为范庭玉赋》诗:“万壑风烟入座寒,六銖仙帔想驂鸞。”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廿四桥边载野航,六銖縹緲浣红妆。”
词语解释:六铢钱  拼音:liù zhū qián
南朝 陈宣帝 所铸货币名。《陈书·宣帝纪》:“﹝ 太建 十一年﹞秋七月辛卯,初用大货六銖钱。”
词语解释:五铢  拼音:wǔ zhū
(1).即五銖钱。《后汉书·公孙述传》:“ 蜀 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銖当復。’” 清 顾炎武 《钱法论》:“ 汉 承 秦 半两,已为荚钱,为四銖,为三銖,为五銖,为赤仄,为三官。”
(2).见“ 五銖衣 ”。
词语解释:五铢衣  拼音:wǔ zhū yī
亦称“ 五銖服 ”。亦称“ 五铣衣 ”。 传说古代神仙穿的一种衣服,轻而薄。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岑文本》:“﹝ 文本 ﹞又问曰:‘衣服皆轻细,何土所出’对曰:‘此是上清五銖服。’” 唐 李商隐 《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銖衣。”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贫道身微贱,……不着五铣衣,身披一幅绢。”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五銖衣薄太风流,细骨轻驱称远游。”亦省作“ 五銖 ”。 唐 李涉 《寄荆娘写真》诗:“五銖香帔结同心,三寸红牋替传语。” 清 陈维崧 《霓裳中序第一·咏水仙花》词:“看尽人间,多少蜂蝶,五銖寒到骨。”
词语解释:一铢  拼音:yī zhū
(1).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商君书·定分》:“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銖。”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2).喻轻微。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诗:“重士过三哺,轻才抵一銖。” 宋 陆游 《夜坐求酒诗》:“清笳嫋嫋已三弄,残火荧荧纔一銖。”
词语解释:分铢  拼音:fēn zhū
(1).一分一铢。《后汉书·方术传·华佗》:“精於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銖,不假称量。”
(2).形容极少。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人有数妇,暴面於道,寻道争分銖,以给其夫舆马衣资。” 唐 沉亚之 《上使主第三书》:“ 亚之 幸蒙过意,提在宾阶,虽无分銖之能以事万一,然誓将鞭励,孱谨以效终身。”
(3).古代弓上测定射箭远近的标志。《文选·潘岳〈射雉赋〉》:“於是筭分銖,商远邇,揆悬刀,骋絶技。” 徐爰 注:“分銖,弩牙后刻画定矢所至远近之处也。”
词语解释:毫铢  拼音:háo zhū
指极轻微的分量。毫、铢均是微小的重量单位。 唐 沉亚之 《郭常传》:“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计量於毫銖之间。”旧题 宋 苏轼 《渔樵闲话录》上编:“今之所谈,果有毫銖可补於见闻,亦足以发也,又且何间於野人之论哉!”
词语解释:四铢  拼音:sì zhū
见“ 四銖钱 ”。
词语解释:四铢钱  拼音:sì zhū qián
(1).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汉 币。《史记·平準书》:“至 孝文 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銖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
(2). 中国 古钱币名。亦省称“ 四銖 ”。 南朝 宋 币。《宋书·文帝纪》:“﹝ 元嘉 七年十月﹞戊午,立钱署,铸四銖钱。”《南史·颜竣传》:“ 元嘉 中铸四銖钱……及 孝武 即位,又铸 孝建 四銖。”参见“ 半两 ”。
词语解释:毛铢  拼音:máo zhū
形容极微小的利益。《晋书·隐逸传·祁嘉》:“所得未毛銖,所丧如山崖。” 宋 洪迈 《容斋五笔·李彦仙守陕》:“﹝ 李彦仙 ﹞每拜君赐暨取敌金资,悉均之,毛銖不入己。”
词语解释:以镒称铢  拼音:yǐ yì chēng zhū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孙子·形》:“胜兵若以鎰称銖。”参见“ 以銖称鎰 ”。
词语解释:以铢称镒  拼音:yǐ zhū chēng yì
用銖同鎰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孙子·形》:“故胜兵若以鎰称銖,败兵若以銖称鎰。” 王晳 注:“言銖、鎰者,以明轻重之至也。” 张预 注:“二十两为鎰,二十四銖为两。此言有制之兵对无制之兵,轻重不侔也。”
词语解释:九铢  拼音:jiǔ zhū
新莽 时的钱币名。又称“壮钱”。直径一寸,重九铢,值四十文。见《汉书·食货志下》
词语解释:辎铢  拼音:zī zhū
犹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岂知夷人之利,皆天朝所予,倘一旦上干圣怒,絶市闭关,彼各国皆无輜銖之利可图,而何有於尔等乎?”《清史稿·世祖纪一》:“设关征税,原以讥察奸宄,非与商贾较輜銖也。”
词语解释:算尽镏铢
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
词语解释:黍铢  拼音:shǔ zhū
比喻微细之处。黍、铢均为轻微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两之为两。二十四銖为两。”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六经之道,虽闢而芜。惟公治之,究其根株,如受衡量,不溢黍銖。” 清 方东树 《书〈望溪先生集〉后》:“后人虽有丹堊之巧为密丽,至於不失黍銖,终不如虑始者精神开闔於空虚杳冥之际,而与造物相往来也。”
词语解释:星铢  拼音:xīng zhū
喻指细微之物。《宣和遗事》后集:“﹝ 金 人﹞拘括民户金、银、釵、釧、鐶、鈿等,星銖无餘。”
词语解释:算尽锱铢  拼音:suàn jìn zī zhū
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谓苛敛钱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吴制府》:“其父为 西安 驻防,家甚富,尝牟利於主算者,主算者算尽錙銖,其父犹以为未足。”
词语解释:租铢  拼音:zū zhū
计其所卖物价,依其数量而收税。《汉书·食货志下》:“除其贩卖租銖之律。” 颜师古 注:“租銖,谓计其所卖物价,平其錙銖而收租也。”
词语解释:直百五铢  拼音:zhí bǎi wǔ zhū
三国 时, 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与直百钱价值相等。《隋书·食货志》:“百姓或私以古钱交易,有直百五銖,五銖。”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这大概就是 建安 十九年(公元二一四年)攻入成都时所铸的。初铸很厚重,每枚在八公分以上,后来渐薄。”参见“ 直百钱 ”。
词语解释:直百钱  拼音:zhí bǎi qián
三国 时, 蜀 刘备 所铸货币的一种。一枚金属钱币抵币值一百。《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军用不足, 备 甚忧之。 刘巴 曰:‘此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 备 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胡三省 注:“直百钱,一钱值百也。 杜佑 曰:‘ 蜀 铸直百钱,文曰直百。亦有勒为五銖者,大小称两如一焉。’” 彭信威 《中国货币史》第二章第一节:“ 刘蜀 有两种直百钱:第一种是直百五铢……第二种是直百,大概是由第一种演变成的,最大的只有四铢重,后来越变越小,每枚不到半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