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贿上声 [zǎi,岁也][kē ké][ǎi]

[详注1][léi,败坏]贿[盛器、水流汇合][详注2][jǐ,几多][旧音妥][cuǐ][详注3]


注1:悔 音贿。悔吝也。《正字通》凡言人有悔吝,此悔字读上声。凡言人能改悔,此悔字读去声。今人混读者,非。
注2:嵬 音頠。嵬𡾊,山貌。《左思·魏都赋》或嵬𡾊而复陆。
注3:喂 《唐韵》奴罪切《集韵》《韵会》《正韵》弩罪切,音鮾。《玉篇》饥也。一曰鱼败曰喂。《楚语》民之羸喂,日日已甚。《前汉·魏相传》振乏喂。◎按喂馁古通,今相承,以喂为喂饲之喂,以馁为饥馁之馁,遂分为二。
末字词组
重铠六属铠首铠兜鍪铠小铠筒袖铠袍铠 
甲铠刚铠鞍铠两当铠忍辱铠禅铠石铠 
戈铠锁子铠兽铠马铠忍铠纸铠玄铠 

词语解释:重铠
多重的护身铁甲
词语解释:甲铠  拼音:jiǎ kǎi
铠甲。《礼记·曲礼上》“介者不拜” 唐 孔颖达 疏:“介者,甲鎧也。”《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大朝会行从,则受黄质甲鎧、弓矢於卫尉。”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兵器》:“国工署有南北作坊,岁造甲鎧、贝装、鎗、剑、刀……凡三万二千。”
词语解释:戈铠  拼音:gē kǎi
犹戈甲。《新唐书·王锷传》:“旗帜光鲜,戈鎧犀密。 回鶻 恐,不敢仰视, 鍔 偃然受其礼。”参见“ 戈甲 ”。
词语解释:戈甲  拼音:gē jiǎ
(1).戈和铠甲。亦泛指武器装备。《尉缭子·兵令下》:“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南史·刘之亨传》:“总督众军,杖节而西,楼船戈甲甚盛。”
(2).指战争或军队。 前蜀 杜光庭 《马尚书本命醮词》:“况封畿戈甲之餘,壠亩榛芜之后,疲羸未復,疮痏未平。”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阴风恶,戈甲遍荒郊,杀气黯青霄。” 清 顾炎武 《表哀诗》:“欲求 防 墓处,戈甲满江潯。”
词语解释:六属铠  拼音:liù shǔ kǎi
由六叶兕牛皮组连而成的铠甲。《周礼·考工记·函人》:“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 郑玄 注:“属,读如灌注之注,谓上旅、下旅札续之数也。革坚者札长。” 隋炀帝 《白马篇》:“文犀六属鎧,宝剑七星光。”
词语解释:刚铠  拼音:gāng kǎi
指铁甲。 三国 蜀 诸葛亮 《作刚铠教》:“勅作部皆作五折刚鎧、十折矛以给之。”
词语解释:锁子铠  拼音:suǒ zǐ kǎi
即锁子甲。 茅盾 《虹》二:“于是我又恍惚看见穿了锁子铠,戴着铁面具的骑士涌现在这半空的彩桥上。”参见“ 锁子甲 ”。
词语解释:锁子甲  拼音:suǒ zǐ jiǎ
一种铠甲。其甲五环相衔,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泛指制作精细的铠甲。 前蜀 贯休 《战城南》诗:“黄金锁子甲,风吹色如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金锁甲》:“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衔之密也。”《红楼梦》第五二回:“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
词语解释:首铠  拼音:shǒu kǎi
头盔。《书·费誓》“善敹乃甲胄” 唐 孔颖达 疏:“《説文》云:胄,兜鍪也。兜鍪,首鎧也。”参见“ 兜鍪 ”。
词语解释:兜鍪  拼音:dōu móu
亦作“ 兜牟 ”。
(1).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秦 汉 以前称冑,后叫兜鍪。《东观汉记·马武传》:“﹝ 武 ﹞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击。”《新五代史·杂传·李金全》:“ 晏球 攻 王都 于 中山 , 都 遣善射者登城射 晏球 ,中兜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牛疫鬼》:“﹝牧童﹞见壮夫数百辈,皆被五花甲,著红兜鍪,突而入。” 清 赵翼 《孙介眉招食鲢鱼头羹》诗:“鰱鱼之美乃在头,头大於身如兜鍪。”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2).比喻士兵。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语解释:鞍铠  拼音:ān kǎi
犹鞍甲。《新唐书·李愬传》:“敕士少休,益治鞍鎧。”
词语解释:兽铠  拼音:shòu kǎi
饰有兽首之形的铠甲。 明 王世贞 《政德宫词》之十三:“平明东阁下恩纶,兽鎧鸞翿色色新。”
词语解释:兜鍪铠
战士戴的头盔和铠甲
词语解释:两当铠  拼音:liǎng dāng kǎi
保护胸、背的铠甲。《北堂书钞》卷一二一引 三国 魏 曹植 《上先帝赐铠表》:“先帝赐臣……两当鎧一领。”《初学记》卷二二引 晋 庾翼 《与慕容皝铠书》:“ 邓百川 昔送此犀皮两当鎧一领,虽不能精好,復是异物,故復致之。”
词语解释:马铠  拼音:mǎ kǎi
战马之甲。 三国 魏 曹操 《军策令》:“ 袁本初 鎧万领,吾大鎧二十领, 本初 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吾遂出奇破之。”《宋史·仪卫志六》:“甲骑具装,甲,人鎧也;具装,马鎧也。”
词语解释:小铠  拼音:xiǎo kǎi
防身内甲。《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闻之,以为 毖 琼 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董卓 作乱,百僚震慄。 孚 著小鎧,於朝服里挟佩刀见 卓 ,欲伺便刺杀之。”
词语解释:忍辱铠  拼音:rěn rǔ kǎi
佛教语。袈裟的别名。谓忍辱能防一切外难,故以甲铠为喻。《法华经·持品》:“恶鬼入其身,駡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鎧。” 南朝 梁简文帝 《谢赉纳袈裟启》:“忍辱之鎧,安施九种,功德之衣,惭愧八法。”亦省作“ 忍鎧 ”。《大智度论》卷十:“忍鎧心坚固,精进弓力强。”
词语解释:忍铠  拼音:rěn kǎi
见“ 忍辱鎧 ”。
词语解释:忍辱铠  拼音:rěn rǔ kǎi
佛教语。袈裟的别名。谓忍辱能防一切外难,故以甲铠为喻。《法华经·持品》:“恶鬼入其身,駡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鎧。” 南朝 梁简文帝 《谢赉纳袈裟启》:“忍辱之鎧,安施九种,功德之衣,惭愧八法。”亦省作“ 忍鎧 ”。《大智度论》卷十:“忍鎧心坚固,精进弓力强。”
词语解释:筒袖铠  拼音:tǒng xiù kǎi
古代用以保护身体的一种战服。《南史·殷孝祖传》:“御仗先有 诸葛亮 筒袖鎧、铁帽,二十石弩射之不能入,上悉以赐 孝祖 。”
词语解释:禅铠  拼音:chán kǎi
谓修持禅定犹如铠甲之坚不可摧。 清 钱谦益 《十一月初六日召对文华殿旋奉严旨革职待罪》诗之二十:“酒兵胜后消愁垒,禪鎧坚时折慢幢。”
词语解释:纸铠  拼音:zhǐ kǎi
即纸甲。用布帛裱糊实以纸筋的铠甲。古时战争时用以护身。《南史·齐纪下·东昏侯》:“及至近郊,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鎧。”参见“ 纸甲 ”。
词语解释:纸甲  拼音:zhǐ jiǎ
古代的一种简易的护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 宋 代的士卒、民间武装曾用之。 清 代有前胸安铁叶絮纸布甲。《宋史·兵志十一》:“ 康定 元年四月,詔 江 南、 淮州 军造纸甲三万,给 陕西 防城攻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脱套》:“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参阅《清文献通考·兵十六》
词语解释:袍铠  拼音:páo kǎi
战袍与铠甲。《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过了险峻,路稍平坦。 操 回顾止有三百餘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鎧整齐者。”《明史·李远传》:“ 远 以轻兵六千,诈为南军袍鎧,人插柳一枝於背,径 济寧 、 沙河 至 沛 ,无觉者。”
词语解释:石铠  拼音:shí kǎi
坚固的铠甲。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序:“石鎧犀衣之士,连七萃而云屯;珠旗日羽之兵,亙五营而星列。”
词语解释:玄铠  拼音:xuán kǎi
铁甲。《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以木牛运”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获甲首三千级,玄鎧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