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钎子 拼音:qiān zǐ
(1).一种形似匕首的金属锐器。 黄新庭 《喧啸的柴林》:“最初用的是插在袜统里的钎子(小刀)、红樱枪、大刀、土炮和煤油桶。”
(2).用手工或机械打凿孔眼(如炮眼)的工具。常用于采掘工程。由钎头、钎杆和钎尾三部分构成。常用圆的或六角的中空炭素钢制作。钎头具有一定硬度和刃角(一字形、十字形),以提高打凿效果。参见“ 钢钎 ”。
词语解释:钢钎 拼音:gāng qiān
在岩石之类硬物上凿孔的工具。用六角、八角或圆形的钢棍制成,有的顶端有刃。 周立波 《铁水奔流》十五:“第一班工兵,带着鎯头和八角钢钎子……爬进炉里。” 綦水源 《三不吹》三:“战士们用钢钎在坚石上打炮眼。” 词语解释:钎锢 拼音:qiān gù
亦作“銲錮”。 焊接牢固。引申为修补加固。 唐 杜牧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涛坏人居,不一銲錮,侵败不休。”词语解释:钎焊 拼音:qiān hàn
焊接方法的一种。利用熔点较焊件为低的焊料(填充金属)和焊件连接处一同加热(用加热炉、气体火焰、电烙铁、电流等),焊料熔化后,渗入并填满连接处间隙而达到连接(焊件未经熔化)。钎焊时为了造成牢固的连接,通常须在连接处加焊剂,以保护金属表面和焊料在加热时不受氧化并去除氧化物,借以提高焊料对焊件的渗附能力。词语解释:钎拨 拼音:qiān bō
亦作“銲拨”。 即捍拨。弹奏琵琶用的拨子。 宋 张先 《定西番·执胡琴者九人》词:“銲拨紫槽金衬,双秀蕚,两回鸞。”参见“ 捍拨 ”。
词语解释:捍拨 拼音:hàn bō
弹奏琵琶用的拨子。因其质地坚实,故称。 唐 元稹 《琵琶歌》:“泪垂捍拨朱絃湿,冰泉呜咽流鶯涩。”《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象牙为捍拨。” 前蜀 牛峤 《西溪子》词:“捍拨双盘金凤,蝉鬢玉釵摇动。”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 明皇 ﹞又令 益州 织半臂背子、琵琶捍拨、鏤牙合子等。”词语解释:钎栅 拼音:qiān shān
亦作“銲栅”。 犹焊接。 宋 陆友仁 《砚北杂志》卷四:“ 汉 铜马式,藏 周公瑾 家,其初破为数段,铸工以药銲栅之,復完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