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肿上声 [zhòng,轻重][zhǒng,种子][详注1][详注2][冲着][详注3][迅速]


注1:茸 音冗。草生貌。《前汉·司马相如传》丛以茏茸。《师古注》聚貌。
注2:蛩 音拱。虫名,百足也。《尔雅·注疏》蚰𧍢,江东人呼蛩。音巩。
注3:筩 音勇。箭室。《左传·昭十三年》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注》冰,箭筩盖,可以取饮。
共530,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重关重岩重客重三重深重言重负重使
重帘重离重熙重寄重载重念重恨重德
重轻重赋重玄重义重亲重怀重扃重风
重华重碧重明重镇重锦重衣重耳重利
重楼重名重读重思重压重价重知重难
重陈重问重臣重拜重险重溟重阻重宣
重轮重意重峦重林重茵重崖重烦重黎
重听重惜重举重拂重任重封重心重晖
重约重伤重冈重五重违重遇重色重昏
重结重金重檐重将重话重英重岭重阜

词语解释:重关  拼音:zhòng guān
险要的关塞。 康有为 《过虎门》诗:“ 粤 海重关二虎尊,万龙轰鬭事何存?”
(1).层层的宫殿门或屋门。 汉 王充 《论衡·雷虚》:“王者居重关之内,则天之神宜在隐匿之中。王者居宫室之内,则天亦有太微、紫宫、轩辕、文昌之坐。” 唐 李嘉祐 《送陆士伦宰义兴》诗:“知君日清浄,无事掩重关。” 明 边贡 《再送王文熙》诗:“明发不在兹,重关为谁掩。” 清 顾炎武 《元日》诗:“肃然至殿门,双扉护重关。”参见“ 重门 ”。
(2).两道闭门的横木。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明 汪道昆 《洛水悲》:“美女娇且闲,高门结重关。”
(3).谓重深的关塞。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清 侯方域 《定鼎说》:“山河四塞, 崤 函 重关。” 清 钱良择 《关山道中》诗:“于役方知行路难,兼程莽莽过重关。”
(4).佛教语。谓悟道的难关。《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释迦 关无穷之业,拔重关之险。”
词语解释:重门  拼音:chóng mén
(1).谓层层设门。 汉 张衡 《西京赋》:“重门袭固,姦宄是防。” 晋 左思 《蜀都赋》:“华闕双邈,重门洞开。” 唐 杜甫 《彭衙行》:“延客已曛黑,张灯啟重门。” 宋 张先 《青门引》词:“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2).宫门;屋内的门。《文选·谢朓〈观朝雨〉诗》:“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吕向 注:“重门,帝宫门也。” 唐 李白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价重 铜龙楼 ,声高重门侧。” 宋 张元干 《怨王孙》词:“红潮醉脸,半掩花底重门。”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闺咏》:“锁香闺慵窥蝶翅,掩重门休看蜂队。” 清 王灼 《游歙西徐氏园记》:“由堂左折,循墙入重门,中敞以广庭,前繚以曲榭。”
(3).犹重关。喻指边防要塞。《梁书·武帝纪下》:“不能使重门不闭,守在海外,疆埸多阻,车书未一。”《明史·孙继鲁传》:“天设重险,以藩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
词语解释:重帘  拼音:zhòng lián
一层层帘幕。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夜来皓月纔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 明 何景明 《后别思赋》:“开重帘之华灯,飞逸翰于清讌。” 清 厉鹗 《春寒》诗:“梨花雪后酴醿雪,人在重帘浅梦中。”
词语解释:重轻  拼音:zhòng qīng
(1).谓加重刑于轻罪。《商君书·去强》:“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2).指重与轻、高与下。 汉 贾谊 《新书·六术》:“丧服称亲疏以为重轻,亲者重,疏者轻。” 宋 曾巩 《王君俞哀辞》:“其为辞章可道,耻出较重轻,漠然自如。”
(3).谓品题、评论。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 东坡公 元祐 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公一代巨儒……如鄙不肖,曷足为公重轻。”
(4).指对全局有重大影响;关系全局的重要因素。《新唐书·裴度传》:“其威誉德业比 郭汾阳 ,而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一札子》:“盖以执政之臣,天下之所瞻望,朝廷以为重轻。” 清 钱谦益 《送张处士思任赴辽东参谋序》:“ 剧孟 , 雒阳 博徒耳, 吴 、 楚 之际, 亚夫 得之如一敌国。 张元 、 吴昊 之徒,曳石署书,以撼中国,而卒弃之为 西夏 用。布衣处士之能为人国重轻何如也?”
(5).犹重视;重要。《东周列国志》第三三回:“ 孝公 曰:‘有 楚 不必有 齐 。寡人流离万死之餘,幸社稷不陨,得从末歃为荣,何足重轻,而褻此简牘为耶?’”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我们这民族如是比 马雅 人还要劣等,那就让他死尽也无多大的重轻,然而这民族却是世界上的选民。”
词语解释:重华  拼音:zhòng huá
(1). 虞舜 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华 ,协于帝。” 孔 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尧 ,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驂白螭,吾与 重华 游兮瑶之圃。”一说, 舜 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 虞 舜 者,名曰 重华 。” 张守节 正义:“﹝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华 。”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宋 杨万里 《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诗:“ 有虞 有宋 双重华,两圣一心民一家。”《说郛》卷二九引 宋 无名氏《朝野遗记》:“重华( 孝宗 )闻上( 光宗 )疾,自临大内,抚视时,上噤不知人。”
(2).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实·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归厚之风,嘉穀茂重华之岁。”
(3).岁星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
词语解释:重楼  拼音:zhòng lóu
(1).层楼。《荀子·赋》:“志爱公利,重楼疏堂。” 南朝 梁 何逊 《登禅冈寺望和虞记室》:“北窗北溱道,重楼雾中出。” 宋 苏轼 《永安宫》诗:“不见重楼好,谁知昔日尊。” 清 钮琇 《觚賸续编·于家琵琶》:“ 晋 府初经兵燹,虽重楼叠阁,而栋折垣頽。” 鲁迅 《集外集·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
(2).道教语。喉咙的别名。《黄庭内景经·黄庭》“重堂焕焕明八威” 梁丘子 注:“重堂,喉咙名也。一曰重楼。”《封神演义》第四七回:“道人取一粒丹,用手捻开,口撬开,将药灌下十二重楼。”参见“ 重环 ”。
(3).黄精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黄精》
词语解释:重环  拼音:zhòng huán
(1).双环。《诗·齐风·卢令》:“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毛 传:“重环,子母环也。” 高亨 注:“重环,两个环,一个大环套在犬的脖子上,一个小环联在大环上,牵犬的绳子繫在小环上。”
(2).道教语。喉咙的别名。《黄庭内景经·黄庭》“重堂焕焕明八威” 梁丘子 注:“重堂,喉咙名也。一曰重楼,亦曰重环。”
词语解释:重陈  拼音:zhòng chén
再陈说,重复叙述。 晋 刘琨 《扶风歌》:“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 唐 白居易 《太行路》诗:“行路难,难重陈。” 五代 和凝 《菩萨蛮》词:“离恨又迎春,相思难重陈。”
词语解释:重轮  拼音:zhòng lún
(1).即重毂。《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轮贰辖,疏轂飞軨。” 薛综 注:“重轮,即重轂也。”《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舆有重轮之安,马无泛驾之佚。” 李周翰 注:“天子重轮,取其安也。”参见“ 重轂 ”。
(2).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隋书·音乐志中》:“烟云同五色,日月并重轮。” 唐 刘禹锡 《贺皇太子受册笺》:“苍震发前星之辉,黄离表重轮之瑞。” 明 何景明 《十五夜高铁溪同沉清溪赵雪舟马百愚过敝居对月》诗:“重轮烂五色,繽纷结文虹。”《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日月重轮珥食:日月之外又现光圈一二重,谓之重轮。”
(3).喻指帝王。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自述》:“重轮赫赫遮星月,独擅贞明耀万方。”
词语解释:重毂  拼音:zhòng gū
古代皇帝乘坐的车。有两个车毂,取其平稳。 汉 蔡邕 《独断》卷下:“凡乘舆,车皆羽盖,金华爪、黄屋……繁缨、重轂。” 汉 蔡邕 《独断》卷下:“重轂者,轂外復有一轂。”
词语解释:重听  拼音:zhòng tīng
听觉迟钝;耳聋。 汉 枚乘 《七发》:“虚中重听,恶闻人声。”《汉书·循吏传·黄霸》:“ 许丞 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唐 白居易 《欢喜二偈》诗:“眼暗头旋耳重听,唯餘心口尚醒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训》:“教官某,甚聋……人不知其重听。”
词语解释:重约  拼音:zhòng yuē
重要的誓约或诺言。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太祖 谓曰:‘尽吾一生,尽汝一生,令汝享有二 浙 也。’ 忠懿 以帝赐重约,既得归,喜甚,以为永保其国矣。”
词语解释:重结  拼音:zhòng jié
(1).谓郁结之甚。《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心重结,意不舒。”
(2).重新缔结。《花月痕》第六回:“千回万转情难灭,双飞若註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
词语解释:重岩  拼音:zhòng yán
重迭的山岩。常指高峻、连绵的山崖。 晋 枣据 《游览》诗:“重巖吐神溜,倾觴挹涌波。” 南朝 陈 张正见 《从永阳王游虎丘山》诗:“重巖摽虎据,九曲峻羊肠。” 唐 杜甫 《九日奉寄严大夫》诗:“小驛香醪嫩,重巖细菊斑。”
词语解释:重离  拼音:zhòng lí
(1).《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离》卦为离上离下相重,故以“重离”指太阳。 晋 陆云 《喜霁赋》:“尔乃俯顺习坎,仰炽重离,兼明畅而天地曄兮,羣生悦而万物齐。”《隋书·音乐志下》:“重离得位,芒种在时。” 清 王夫之 《南岳赋》:“母黄精之函载,焫相见於重离。”
(2).古以帝王喻日,因本《易·离》之义,以“重离”指帝王或太子。 南朝 梁 沉约 《谢立皇太子赐绢表》:“重离在天,八紘之所共仰;明两作贰,万国所以咸寧。”《隋书·杨素传》:“伏惟陛下照重离之明,养继天之德。”《隋书·史祥传》:“仰惟体元良之德,焕重离之暉。”
词语解释:重赋  拼音:zhòng fù
(1).苛重的赋税。《汉书·万石传》:“惟吏多私,徵求无已,去者便,居者扰,故为流民法,以禁重赋。” 颜师古 注:“朝廷特为流人设法,又禁吏之重赋也。”《汉书·谷永传》:“峻刑重赋,百姓愁怨。”
(2).加重征收赋税。《后汉书·翟酺传》:“卒有不虞,復当重赋百姓,怨叛既生,危乱可待也。”
词语解释:重碧  拼音:zhòng bì
(1).深绿色。 唐 杜甫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清 钱谦益 《淮阴逢雷司侍御五十寿诗》之一:“腊醅重碧泛深卮,花覆楸枰日未移。”
(2). 宋 代 叙州 (故治为今 四川省 宜宾县 )酒名。 宋 费衮 《梁谿漫志·二州酒名》:“ 叙州 本 戎州 也。 老杜 《戎州诗》云:‘重碧倾春酒,轻红擘荔枝。’今 叙州 公醖,遂名以‘重碧’。”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下:“郡醖旧名重碧,取 杜子美 《戎州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之句。”
词语解释:重名  拼音:zhòng míng
(1).盛名,很高的名望或很大的名气。《后汉书·孔融传》:“ 孔文举 有重名。”《后汉书·袁术传》:“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 明 宋濂 《赠马氏复姓序》:“ 怡 氏名 宽 者,有重名於时。” 清 吴伟业 《圆圆曲》:“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 周郎 受重名。”
(2).指很高的名位。 清 钱谦益 《〈太祖实录〉辨证一》:“ 梅思祖 以 淮安 降,上諭之曰:‘汝等多故 赵均用 部曲,往往皆授重名,继归 张氏 ,復食其禄。’”
(3).重视名誉。《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犹同名。《红楼梦》第五四回:“重名重姓的多呢。”《红楼梦》第五六回:“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
词语解释:重问  拼音:zhòng wèn
(1).赠送厚礼。
(2).指古时大臣犯重罪而被审讯。
词语解释:重意  拼音:zhòng yì
深情厚意。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小生有何德能,着老相公这等重意管待也。”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量小官有何德能,着相公如此重意。”
词语解释:重惜  拼音:zhòng xī
十分珍惜。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陛下安得不以俭约为师,奢靡为戒,重惜国用,以狥民之急。”
词语解释:重伤  拼音:zhòng shāng
严重的伤害。
(1).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礼不重伤,班白必存於宽宥。”
(2).双重损伤。《庄子·让王》:“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 成玄英 疏:“情既不胜,强生抑挫,情欲已损,抑又乖心,故名重伤也。”
词语解释:重金  拼音:zhòng jīn
很多金钱;很高代价。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三闲书屋校印书籍》:“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
宋 代翰林学士以上的服饰例赐金带并赐佩鱼,谓之“重金”。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五:“旧制,学士以上赐御仙花带而不佩鱼,虽翰林学士亦然,惟二府赐笏头带佩鱼,谓之‘重金’。 元丰 官制行,始詔六曹尚书、翰林学士、杂学士皆得佩鱼。故 苏子瞻 《谢翰林学士表》云:‘玉堂赐篆,仰 淳化 之弥文;宝带重金,佩 元丰 之新渥。’” 宋 崔希甫 迁监察御史,处事多称上意,赐金带,又命佩鱼,时号“重金御史”。参阅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词语解释:重客  拼音:zhòng kè
犹贵客。《史记·高祖本纪》:“ 沛中 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 陶潜 彭泽 ,自得高人; 王吉 临邛 ,仍延重客。” 清 王晫 《今世说·惑溺》:“﹝ 邵弥 ﹞与人饮,不半升,頽然就睡,虽坐有重客弗顾。”
词语解释:重熙  拼音:zhòng xī
旧时用以称颂君主累世圣明。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至於帝皇,遂重熙而累盛。”《旧唐书·贾耽传》:“ 太宗 继明重熙,柔远能邇。” 宋 王禹偁 《谢手诏别录赐生辰国信表》:“伏念臣才非兼济,运偶重熙。” 王闿运 《哀江南赋》:“蒸重熙以慈驭,祀二百而盂安。”
词语解释:重玄  拼音:zhòng xuán
(1).天,天空。《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九地匪沉。” 李善 注:“重玄,天也。” 唐 王勃 《游山庙序》:“俯临万仞,平视重玄。”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论心》:“自有漫漫浩气,直贯重玄。”
(2).指很深的哲理。语本《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晋书·隐逸传·索袭》:“味无味於慌惚之际,兼重玄於众妙之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王琦 注:“重玄,即《老子》‘玄之又玄’之义。”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自序》:“推而至於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
词语解释:重明  拼音:zhòng míng
(1).两重光明。谓光明相继不已。《离》为火、为日;重卦《离》为下离上离。故称。《易·离》:“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高亨 注:“大人观此卦象,从而以相继不已之光明,照於四方。”后因以喻储君,太子。《梁书·昭明太子等传论》:“处重明之位,居正体之尊。”
(2).指日月。 唐 杨炯 《浑天赋》:“尔乃重明合璧,五纬连珠。”
(3).犹明明,显扬贤明之人。《荀子·致士》:“衡听、显幽、重明、退姦、进良之术。” 王先谦 集解:“重明,犹《书·尧典》之明明。此言用人之术。”
(4).指重瞳。《淮南子·修务训》:“ 舜 二瞳子,是谓重明。”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有 秖支 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双睛’,言双睛在目。”
词语解释:重读  拼音:zhòng dú
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再读,重新阅读。 宋 陈造 《谢朱宰借船》诗:“相过重读《借船帖》,我自卢胡君絶倒。” 丁玲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最近,我又重读了《多馀的话》。”
词语解释:重臣  拼音:zhòng chén
(1).犹权臣。《管子·明法解》:“治乱不以法断,而决於重臣……此寄生之主也。”《韩非子·八说》:“明主之国,有贵臣无重臣……重臣者,言听而力多者也。”《晋书·刘颂传》:“臣又闻国有任臣则安,有重臣则乱。”参见“ 重人 ”。
(2).国家倚重的、有崇高声望的大臣。《汉书·张汤传》:“车骑将军 安世 事 孝武皇帝 三十餘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第宅》:“太子太师 魏徵 ,当朝重臣也。”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当时 四川 的总督是 赵尔巽 ,他在 清 朝末年要算是一位有数的重臣。”
词语解释:重人  拼音:zhòng rén
(1).朝廷中执掌大权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重人者,能行私者也。”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地大以远,故常选用重人;既贵而富,且不习海事。”《明史·马永梁震等传赞》:“其抗怀奋激,无以结欢在朝柄政重人,宜其齟齬不相入也。”
(2).谨慎而持重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据体度以动静,每清详而无悔者,重人也。”
(3).押送重车的人。《左传·成公五年》:“ 晋 侯以传召 伯宗 。 伯宗 辟重,曰:‘辟传。’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 杨伯峻 注:“重人,押送重车之人。”
词语解释:重峦  拼音:zhòng luán
犹重岩。 北周 庾信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臺。”
词语解释:重举  拼音:zhòng jǔ
谓举动慎重。 三国 魏 曹操 《〈孙子〉序》:“吾观兵书战策多矣, 孙武 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重新提出;再次列举。 唐 韩愈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今因大庆,伏乞令有司重举旧章,一皆放免。”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戴震》:“经文每一水,云某水出某郡县,此下不更举水名。注则兼及所纳羣川,故须重举,经云过某县者,统一县而言。”
词语解释:重冈  拼音:zhòng gāng
重迭的山冈。 宋 梅尧臣 《送阎中孚郎中知磁州》诗:“重冈古猎场,惊兔离衰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 独秀 、 莲蕊 二峯,为此峯门户,其内环壑深堑,亏蔽日月,重冈间之,人无至者。” 清 厉鹗 《自栖霞至金陵道中得四绝句》之三:“蹔憩吟鞍拜 蒋王 ,云旗髣髴护重冈。”
词语解释:重檐  拼音:zhòng yán
亦作“ 重簷 ”。 两层屋檐。《礼记·明堂位》:“復庙重檐。” 郑玄 注:“重檐,重承壁材也。” 孔颖达 疏引 皇侃 曰:“谓就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辟风雨之洒壁。” 南朝 梁 王僧孺 《初夜文》:“拂高轩而徐薄,名香郁馥;出重檐而轻转,金表含映。” 唐 骆宾王 《四月八日题七级》诗:“复栋侵黄道,重簷架紫烟。”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纳曲甍之轻暾,散重簷之清旭。”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一:“寺有大悲殿,重檐架之中。”
词语解释:重三  拼音:zhòng sān
(1).即重卦。两个三爻的单卦相重。《京氏易传》卷下:“重三成六,能事毕矣。”参见“ 重卦 ”。
(2).即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日。 唐 张说 《三月三日定昆池奉和萧令得潭字韵》:“暮春三月日重三,春水桃花满禊潭。” 宋 陆游 《上巳》诗:“残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则三月三日亦宜曰重三也。” 清 赵翼 《金二雅绘禊游图》诗:“重三从此增故事,不数典午 永和 时。”参见“ 上巳 ”。
词语解释:重卦  拼音:zhòng guà
谓重迭八卦以成六十四卦,每卦由两个单卦组成,凡六爻。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第二论重卦之人》:“然重卦之人,诸儒不同……今依 王辅嗣 ,以 伏牺 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 清 孙星衍 《〈周易集解〉序》:“ 司马季主 言演爻,不言重卦。”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数学的程度渐渐进化,晓得三三相重,八八更可以得六十四种不同的方式了,于是乎数学的秘密更加浓重起来;一百九十二片的长砖(阳爻)和三百八十四片的短砖(阴爻)便一片一片地都发出神秘的声音,神秘的天启来了。这便是重卦,这便是繫辞,这便是《周易》之所以产生。”
词语解释:上巳  拼音:shàng sì
旧时节日名。 汉 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 魏 晋 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不必取巳日。《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宋书·礼志二》《韩诗》:“ 郑国 之俗,三月上巳,之 溱洧 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唐 席元明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日惟上巳,时亨 有巢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 晋 时。 唐 朝赐宴 曲江 ,倾都褉饮踏青,亦是此意。”但也有仍取巳日者。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乃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 洛阳 王孙士女,倾城翫赏。”
词语解释:重寄  拼音:zhòng jì
重大的托付。《史记·龟策列传》:“盛德不报,重寄不归。” 宋 张元干 《满庭芳·为赵西外寿》词:“丝纶,膺重寄,遥防迁美,本镇恩隆。” 清 钱谦益 《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贾鸿洙授朝议大夫制》:“属有甄陞,俾当重寄。”
词语解释:重义  拼音:zhòng yì
(1).谓以道义为重。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 明 何景明 《放歌行》:“自昔慕豪胜,重义还轻身。”
(2).谓看重义气。 明 何景明 《怀旧吟赠阮世隆》:“知君重义多豪游,满门宾客为我留。”
词语解释:重镇  拼音:zhòng zhèn
(1).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镇。《晋书·义阳成王望传》:“ 吴 将 施绩 寇 江夏 ,边境骚动。以 望 统中军步骑二万,出屯 龙陂 ,为二方重镇。” 宋 曾巩 《送赵宏序》:“天子、宰相以 潭 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 清 钱谦益 《山西大同府东路同知刘士琏授奉政大夫制》:“ 云中 为 幽 并 重镇,控制虏衝。”
(2).指国家倚重的大臣。《三国志·吴志·王蕃传》:“﹝常侍 王蕃 ﹞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 大吴 之 龙逢 也。” 郑振铎 《桂公塘》:“ 家铉翁 是太老了, 吴坚 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
词语解释:重思  拼音:zhòng sī
稻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酆都 稻名重思,其米如石榴子,粒稍大,味如菱。 杜琼 作《重思赋》曰:‘霏霏春暮,翠矣重思。云气交被,嘉穀应时。’”
词语解释:重拜  拼音:zhòng bài
犹再拜。《左传·襄公四年》:“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 杨伯峻 注:“重拜,一再而三拜也。”《国语·鲁语下》:“君貺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
词语解释:重林  拼音:zhòng lín
犹层林。常指远望中众多的树木。 南朝 梁 江淹 《望荆山》诗:“悲风挠重林,云霞肃川涨。”
词语解释:重拂  拼音:zhòng fú
过分违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长者之求,不可重拂。”
词语解释:重五  拼音:zhòng wǔ
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重午。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 明 袁宏道 《和伯修家字》:“京师盛重五,所在竞繁华。” 清 姚鼐 《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万夫呼譟。”参见“ 端午 ”。
词语解释:端午  拼音:duān wǔ
(1).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亦以纪念相传于是日自沉 汩罗江 的古代爱国诗人 屈原 ,有裹粽子及赛龙舟等风俗。《初学记》卷四引 晋 周处 《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五花丝粽》:“ 屈原 五月五日投 汨罗水 , 楚 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 汨罗 遗风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採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端午》:“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后汉书·郎顗传》以五月丙午遣太尉,又《论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时铸阳燧’,是午节宜用午日或丙日,后世专用五日,亦误。按《周官·壶涿氏》‘午贯象齿’ 郑 注:‘午故书为五’,然则午五本通用……后世以五月五日为午节,盖午五相通之误。”
(2).泛指农历每月初五日。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八月端午》:“ 唐玄宗 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 张説 《上大衍历序》云:‘谨以 开元 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 宋璟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词语解释:重将  拼音:zhòng jiāng
主管辎重的将领。一说,持重的将领。《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南安严侯 宣虎 ﹞以重将破 臧荼 ,侯,九百户。” 颜师古 注:“重将者,主将领輜重也。一曰持重之将也。”
词语解释:重深  拼音:zhòng shēn
(1).幽深;深邃。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躕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祕。” 三国 魏 曹植 《离思赋》:“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 明 何景明 《白菊赋》:“迺若閒舘重深,高幕虚凉,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2).谓困难或险阻多而大。《文选·张载〈拟四愁诗〉》:“愿因流波超重深,终然莫致增咏吟。” 吕延济 注:“重深阻险,喻谗佞也。” 唐 张九龄 《感遇》诗之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词语解释:重载  拼音:zhòng zài
(1).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左传·成公五年》“ 伯宗 辟重” 晋 杜预 注:“重载之车。” 杨伯峻 注:“重,重车,装载货物之车。”
(2).指装载辎重等货物的车辆。《宋史·五行志一下》:“ 雍熙 二年冬, 南康军 大雨雪,江水冰,胜重载。”
(3).满载;超载。 鲁迅 《野草·死后》:“一辆独轮车从我的头边推过,大约是重载的。”
(4).指超载的车。 叶圣陶 《游临潼》:“一辆大车往往挤着一二十人……骡子拉着重载本来跑得很慢。”
词语解释:重亲  拼音:zhòng qīn
(1).婚姻之家复结婚姻,俗说亲上加亲。《史记·外戚世家》:“ 吕后 长女为 宣平侯 张敖 妻, 敖 女为 孝惠皇后 。 吕太后 以重亲故,欲其生子万方。”
(2).祖父母与父母的并称。《金石萃编·汉郃阳令曹全碑》:“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闕。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
(3).兵书上指多次重金收买对方人员,引为己用。《六韬·文伐》:“凡文伐有十二节……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
词语解释:重锦  拼音:zhòng jǐn
(1).指精美的丝织品。《左传·闵公二年》:“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杜预 注:“重锦,锦之熟细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球琳重锦,充於府库。”
(2).用以形容波光粼粼的水面。 宋 王安石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诗:“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
词语解释:重压  拼音:zhòng yā
谓沉重的压力或负担。 鲁迅 《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将给读者一种‘重压之感’的作品,却特地竭力抽掉了。” 巴金 《在门槛上》:“我已经把我肩膀上多年来的黑暗的重压摔掉了。” 茅盾 《子夜》一:“四小姐 蕙芳 像是摆脱了什么重压似的松一口气。”
词语解释:重险  拼音:zhòng xiǎn
(1).重迭的险象。《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彖曰:习坎,重险也。” 孔颖达 疏:“上下俱坎,是重迭有险。”
(2).层层险阻的地势。 汉 张衡 《西京赋》:“左有 崤 函 重险, 桃林 之塞。” 唐 岑参 《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古戍依重险,高楼见 五凉 。” 宋 苏轼 《出峡》诗:“今朝脱重险, 楚 水渺平荡。” 明 陈子龙 《伤春》诗之五:“ 汉 塞依重险, 胡 兵去不难。”
词语解释:重茵  拼音:zhòng yīn
亦作“ 重鞇 ”。亦作“ 重裀 ”。 指双层的坐卧垫褥。《韩诗外传》卷六:“又与子从君而东至 阿 ,遭 齐君 重鞇而坐。吾君单鞇而坐。”《东观汉记·祭遵传》:“时 遵 有疾,詔赐重茵,覆以御盖。”《宋史·赵普传》:“已而 太宗 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明 陈铎 《二犯江儿水·四时闺怨》曲:“綉被与重裀,炉香夜夜熏。”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五十:“眇目谈诗 谢茂秦 ,白头 康 邸醉重茵。”
词语解释:重任  拼音:zhòng rèn
(1).重担;重负。《管子·戒》:“以重任行畏涂至远期,唯君子乃能矣。”《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礼记·王制》:“轻任并,重任分。”
(2).指车和船的重载或超载。《周礼·考工记·轮人》:“虽有重任,轂不折。” 唐 元稹 《奉制试乐为御赋》:“臣以为引重任者,无御不可。”《说郛》卷六四引 宋 赵寅 《韩魏公事》:“公以 黄河 屡溺渡人,以大印印船腹,定力券,由是人皆安济。葢溺者失在重任耳。”
(3).比喻重大责任;重要职位。《荀子·王霸》:“国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佞諂凡庸,委以重任。”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初 皋 自以前辈旧人,累更重任,颇以简倨自高。” 清 李渔 《玉搔头·呼高》:“寡人一向要私行出宫,自往民间选择,只是根本重任,无人可托,去不放心。”
(4).犹言担当重任,或委以重任。《左传·襄公十年》:“余羸老也,可重任乎?” 杜预 注:“不任受女此责。”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中郎将 周举 清高忠正,可重任也。”
词语解释:重违  拼音:zhòng wéi
犹难违。《汉书·孔光传》:“ 傅太后 欲与 成帝 母俱称尊号……唯 师丹 与 光 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 傅太后 ,猗违者连岁。” 颜师古 注:“重,难也。”《隋书·李安传》:“ 安 请为内职, 高祖 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世传 太祖 将禪位於 太宗 ,独 赵韩王 密有所启, 太祖 以重违太母之约,不听。”《明史·刘健传》:“帝重违太后意,曲从之,而 健 等諫甚力。”
词语解释:重话  拼音:zhòng huà
有分量、措词严厉的话。 唐 无名氏 《大唐传载》:“礼部尚书 刘禹锡 与友人三年同处,其友人云:‘未尝见 刘公 説重话。’” 王汶石 《大木匠》:“一清早,她就拿重话收拾 桃叶 两回了。”
词语解释:重言  拼音:zhòng yán
(1).谓为世人所尊重者的言语。《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成玄英 疏:“重言,长老乡閭尊重者也。” 陆德明 释文:“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 王先谦 集解:“其( 庄子 )託为 神农 、 黄帝 、 尧 、 舜 、 孔 、 颜 之类,言足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一说反复言之。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重,当为直容切。《广韵》:重,复也。 庄生 之文,注焉而不穷,引焉而不竭者是也。” 宋 司马光 《酬胡侍讲先生瑗字翼之见寄》诗:“常恐负吹嘘,终为重言累。”
(2).意味深重,语重心长的话。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许吾终不击 都 ,以子父交为誓,吾乃慨然感足下重言,慰解 都 , 都 遂释然,不復兴意。” 唐 李濬 《松窗杂录》:“﹝ 德宗 ﹞常於便殿语 玄宗 朝,尤惜谬用 李林甫 ,因再三嘆息重言曰:‘中原之祸,自 林甫 始也。’”
(1).再次申说。《列子·说符》:“吾知之矣,子勿重言。”《后汉书·郎顗传》:“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李贤 注:“重,再也。” 唐 陈子昂 《答制问事·安宗子科》:“然臣復重言者,贵以微诚,披露肝胆。”
(2).口吃。《灵枢经·忧恚无言》:“其厌大而厚,则开闔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
(3).修辞方式之一种。也叫迭字。如:《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灼灼”。如: 宋 李清照 《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悽悽惨惨戚戚!”连用七组重言,以造成一种凄惋的情与景。
词语解释:重念  拼音:zhòng niàn
犹再思。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赵伯美》:“ 嘉庆 ( 赵伯美 )为大蓬供职,后復有申省状云:‘重念 嘉庆 重遭诬罔,沮於威势,不容分疏。’”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 君实 视遇厚,於反復不宜卤莽。”
词语解释:重怀  拼音:zhòng huái
沉重的心怀。《后汉书·质帝纪》:“寤寐永叹,重怀惨结。”
词语解释:重衣  拼音:zhòng yī
(1).衣上加衣。《礼记·内则》“寒不敢袭” 汉 郑玄 注:“袭,谓重衣。”《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有鐘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唐 孔颖达 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
(2).谓重复多馀的衣服。《明史·王溥传》:“居官数年,笥无重衣,庖无兼饌。”
词语解释:重价  拼音:zhòng jià
犹高价。 唐 李白 《赠从弟冽》诗:“ 楚 人不识凤,重价求山鸡。”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畿辅·元夕放灯》:“侯门戚里,贵主大璫,则又先期重价,各占灯楼。”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文求 老头子惜而不卖,他以为还可以得重价。”
词语解释:重溟  拼音:zhòng míng
指海。《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或倒景於重溟,或匿峯於千岭。” 李善 注:“重溟,谓海也。” 唐 孙樵 《与贾希逸书》:“珊瑚之丛,必茂重溟。” 明 宋濂 《进〈元史〉表》:“风波徒沸于重溟,海岳竟归于真主。”
词语解释:重崖  拼音:zhòng yá
重迭的山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一入大路,遂举步甚艰。所称 蜀 道,不在重崖,而在康庄。”
词语解释:重封  拼音:zhòng fēng
加封两爵号。《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樊噲 ﹞西至 酈 ,以却敌,斩首二十四级,捕虏四十人,赐重封。” 司马贞 索隐:“ 小颜 以为重封者,兼二号,盖为得也。”按,《汉书·樊哙传》 颜师古 注:“重封者,加二号耳。”《北齐书·孝昭帝纪》:“丙申,詔九州勋人有重封者,听分授子弟,以广骨肉之恩。” 唐 李商隐 《少年》诗:“外戚平 羌 第一功,生年二十有重封。”
词语解释:重遇  拼音:zhòng yù
特殊的礼遇。《北齐书·孝昭帝纪》:“武卫 娥永乐 武力絶伦,又被 文宣 重遇,抚刃思效。”
词语解释:重英  拼音:zhòng yīng
(1).谓矛柄上有两重画饰。《诗·郑风·清人》:“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毛 传:“重英,矛有英饰也。” 郑玄 笺:“二矛,酋矛、夷矛也,各有画饰。” 马瑞辰 通释:“重英宜谓矛有重饰。”一说,指矛上的两层缨。参阅 高亨 《诗经今注》《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重英曲瑵之饰,絶景遗风之骑。” 张铣 注:“重英,綵画之矛也。” 明 王慎中 《海上平寇记》:“重英之矛,七注之甲。”
(2).犹繁花。 唐肃宗 《延英殿玉灵芝》诗:“重英发秀,连叶分房。”
词语解释:重负  拼音:zhòng fù
沉重的负担。《穀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 出奔,民如释重负。” 南朝 梁 沉约 《齐明帝谥议》:“流涕而膺宝位,如就重负。” 叶圣陶 《倪焕之》三:“这一年,他父亲因旧有的肾脏病去世了。摧心地伤痛,担上家计的重负,工作又十二分不如意,他憔悴了。”
词语解释:重恨  拼音:zhòng hèn
犹深恨。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
词语解释:重扃  拼音:zhòng jiōng
(1).关闭着的重重门户。 汉武帝 《落叶哀蝉曲》:“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於重扃。”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闢重扃於华閫,岂蓬蒿所能及。” 唐 王勃 《九成宫颂》:“金锁银铺,接重扃而炫色。”
(2).泛指重重门户。 宋 苏轼 《四时词》:“夜香烧罢掩重扃,香雾空濛月满庭。”
(3).特指墓门。《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重扃閟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 张铣 注:“重扃,谓墓门重关闭也。” 明 何景明 《悼往》诗:“重扃一以闭,千秋寧復开。”
词语解释:重耳  拼音:zhòng ěr
即重较。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重耳,古重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参见“ 重较 ”。
词语解释:重较  拼音:zhòng jiào
指古代卿士所乘车箱前左右有伸出的弯木(车耳)可供倚攀的车子。《诗·卫风·淇奥》:“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陆德明 释文:“较,古岳反。车两傍上出軾者。” 朱熹 集传:“重较,卿士之车也。较两輢上出軾者,谓车两傍也。”
词语解释:重知  拼音:zhòng zhī
谓极为知遇,异常器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以威摄贼军,乱清 蒲 右,蒙天子重知,数月前,特授镇西将军、 蒲州 太守,兼 关 右兵马处置使。”
谓重复已知的东西。《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篤 以 关中 表里山河,先帝旧京,不宜改营 洛邑 ,乃上奏《论都赋》曰:‘臣闻知而復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词语解释:重阻  拼音:zhòng zǔ
重重险阻。 汉 祢衡 《鹦鹉赋》:“流飘万里,崎嶇重阻。” 晋 左思 《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抗 峨眉 之重阻。” 宋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 沂州 山谷重阻,为逋逃渊藪,盗贼每入 徐州 界中。”
词语解释:重烦  拼音:zhòng fán
沉重而繁多。 章炳麟 《文学总略》:“古者,简帛重烦,多取记忆。”
词语解释:重心  拼音:zhòng xīn
(1).力学上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叶紫 《夜雨飘流的回忆》二:“我的鞋子很滑,跑起来常常使我失掉重心,而几乎跌倒。”
(2).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 孙中山 《解释自由--在湖北军政界代表欢迎会演说词》:“未统一以前,政事、军事皆极重要,而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四:“但在这个会议之后,军政重心又暂时移到 衡山 去了。”
(3).几何学上指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相交的中点。
词语解释:重色  拼音:zhòng sè
(1).爱好女色。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汉 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2).指深浓的颜色。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仁宗 晚年,京师染紫,变其色而加重……自后只以重色为紫,色愈重,人愈珍之。”
词语解释:重岭  拼音:zhòng lǐng
重迭起伏的山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羣山叠秀,重岭干霄。” 唐 张说 《华巅应制》诗:“玉凿重岭应,緹綺薄云迎。”
词语解释:重使  拼音:zhòng shǐ
(1).负有全权重任的使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不如发重使为媾。”《后汉书·班固传下》:“故自 建武 之世,復脩旧典,数出重使,前后相继。”
(2).加重役使。《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於食。”
词语解释:重德  拼音:zhòng dé
(1).大德;厚德。亦指大德之人。《汉书·车千秋传》:“ 千秋 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唐 罗隐 《投宣武郑尚书二十韵》:“物情须重德,时论在明公。”《宋史·向敏中传》:“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
(2).以品德为重。 汉 阮瑀 《吊伯夷文》:“东海让国,西山食薇,重德轻身,隐景潜暉。”
词语解释:重风  拼音:zhòng fēng
病名。中风。《水浒传》第一回:“﹝ 洪太尉 ﹞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
词语解释:重利  拼音:zhòng lì
(1).以利为重;贪图利益。《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 浮梁 买茶去。”
(2).大的利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七:“高名令志惑,重利使心忧。” 清 李渔 《凰求凤·阻兵》:“但愿你不取轻财把重利收。”
(3).高利息;高利润。如:牟取重利。参见“ 重利盘剥 ”。
词语解释:重利盘剥  拼音:zhòng lì pán bō
谓用高利贷的方式进行剥削。《红楼梦》第一○六回:“你父亲所为,固难諫劝,那重利盘剥,究竟是谁干的?” 严复 《原强》:“往者 英国 常禁酒矣,而民之酗酒者愈多;常禁重利盘剥矣,而私债之息更重。”
词语解释:重难  拼音:zhòng nán
(1).繁重而艰难。 唐 罗隐 《淮南送卢端公归台》诗:“道从上国曾匡济,才向牢盆始重难。” 宋 范仲淹 《奏杜曾张沔》:“钱穀重难,实所諳练。”《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偶然见了﹝字纸﹞,便轻轻拾将起来,付之水火,有何重难的事?”
(2).严重困难。《汉书·五行志上》:“ 董仲舒 对曰……陛下正当大敝之后,又遭重难之时,甚可忧也。”
(3).见“ 重难钱 ”。
词语解释:重难钱  拼音:zhòng nán qián
宋 代衙前为重难之役,役者往往破产,朝廷酬劳以钱,名“重难钱”。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又言衙前一役,可即用旧人,仍一依旧数支,月给重难钱。”亦省称“ 重难 ”。《宋史·食货志上五》:“衙前既用重难分数,凡买扑酒税坊场,旧以酬衙前者,从官自卖,以其钱同役钱随分数给之。”《宋史·食货志上六》:“凡支酬衙前重难及纲运公皂迓送飱钱,用坊场、河渡钱给赋。”
词语解释:重宣  拼音:zhòng xuān
佛教语。谓教主说法告一段落,以偈颂重复概括精义。 清 龚自珍 《正译第六》:“凡见佛者,则有唄偈,乐器赞颂;问佛咨义,往往用偈颂。佛説法毕,则有重宣之颂,如东土之有歌诗谐声者也。”
词语解释:重黎  拼音:zhòng lí
(1). 重 与 黎 ,为 羲 和 二氏之祖先。《书·吕刑》:“乃命 重 黎 ,絶地天通,罔有降格。” 孔 传:“ 重 即 羲 , 黎 即 和 。 尧 命 羲 和 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 孔颖达 疏:“ 羲 是 重 之子孙, 和 是 黎 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 重 黎 言之。”《国语·楚语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属民…… 尧 復育 重 黎 之后,不忘旧者,使復典之,以至於 夏 商 。”
(2).亦作“ 重蔾 ”。指 颛顼 高阳氏 之后,为 帝喾 高辛氏 火正。《史记·楚世家》:“ 高阳 生 称 , 称 生 卷章 , 卷章 生 重黎 。 重黎 为 帝嚳 高辛 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 帝嚳 命曰祝融……﹝ 帝嚳 ﹞诛 重黎 ,而以其弟 吴回 为 重黎 后,復居火正,为祝融。” 司马贞 索隐:“今以 重黎 为一人,仍是 顓頊 之子孙者, 刘氏 云:‘ 少昊氏 之后曰 重 , 顓頊氏 之后曰 重黎 ,对彼 重 则单称 黎 ,若自言当家则称 重黎 。’”《隶释·楚相孙叔敖碑》:“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继 高阳 、 重蔾 、 五举 、 子文 之统。”《晋书·宣帝纪》:“其( 司马氏 )先出自 帝高阳 之子 重黎 ,为夏官祝融。” 章炳麟 《答铁铮》:“中国 重黎 司火,於火教本有因缘,郊之为祭,大报天而主日,此明以火为最上之神。”参阅 清 严杰 《经义丛钞·重黎解》引 陶定山 说。
词语解释:重晖  拼音:zhòng huī
谓前后相继的光辉业绩。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仁义在躬,用之不匱。尚想重暉,载挹载味。”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 魏 晋 以降,弈世重暉。”
词语解释:重昏  拼音:zhòng hūn
亦作“ 重昬 ”。
(1).谓思绪非常昏乱。《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王逸 注:“昬,乱也。言己不逢明君,思虑交错,心将重乱,以终年命。”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明 归有光 《赵汝渊墓志铭》:“ 宋 失维城,宗沦于 朔 。哀哉重昏,鼎折覆餗。”
(2).十分昏暗;愚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昬夜晓。” 李周翰 注:“言二比丘演説佛化,万物见明,如日照於道,重深昬暗之处,夜中亦晓。”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 摩腾 、 竺法兰 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昬之见曶爽。”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
(3).指愚昧之人。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4).见“ 重婚 ”。
词语解释:重婚  拼音:chóng hūn
(1).指已有亲缘关系的双方再结姻缘之好或重迭交互为婚姻。《史记·秦本纪》:“ 申骆 重婚, 西戎 皆服。”《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旧昬媾” 晋 杜预 注:“重昬曰媾。” 孔颖达 疏:“媾与昬同文,故先儒皆以为重昬曰媾。”
(2).重新婚配,再次结婚。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当替你别选高门,重婚俊杰,也不误你一世。”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大逼》:“他那里重婚,我这里改嫁。”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一旦怜新弃旧,逼使重婚。”
(3).法律上特指已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 石三友 《金陵野史·胡小石和杨仲子》:“西洋人的风俗习惯,是不许重婚,更不许纳妾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总则”规定,禁止重婚。
词语解释:重阜  拼音:zhòng fù
高而重迭的山冈。 晋 陆机 《挽歌》之二:“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閒。”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徘徊九皋之内,慷慨重阜之巔。”
共530,分7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