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重来 拼音:chóng lái
(1).再来;复来。 晋 陶潜 《杂诗》之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宋 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词:“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事事堪嗟。” 刘大白 《丁宁·春雪》:“让寒飙卷将冻雨,重来称霸。”
(2). 汉 乐曲名。《宋书·乐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庙乐……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典为上陵食举。”《宋书·乐志一》:“ 汉 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词语解释:重阳 拼音: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崧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词语解释:重九 拼音:chóng jiǔ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唐 文丙 《牡丹》诗:“不同寒菊舒重九,只拟清香泛酒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初九日……是日为重九,高风鼓寒,以登高之候。” 闻一多 《红烛·忆菊》:“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参见“ 重阳 ”。词语解释:重重 拼音:chóng chóng
表示程度非常深。《水浒传》第八一回:“ 高太尉 被俺哥哥活捉上山,不肯杀害,重重管待,送回京师。” 清 洪楝园 《警黄钟·邻逼》:“军士们,各收取他军梨花,带回本营,解还吾国,重重有赏。” 沉从文 《新湘行记》:“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
(1).犹层层。《西京杂记》卷六:“洲上煔树一株,六十餘围,望之重重如盖。” 唐 张说 《同赵侍御望归舟》诗:“山庭迥迥面长川,江树重重极远烟。” 明 王九思 《蝶恋花·夏日》词:“门外长槐窗外竹。槐竹阴森,遶屋重重緑。” 刘大白 《再造·新秋杂感》:“一片片,一重重,蓬蓬松松,湿云满空。”
(2).形容事物繁多、浓密。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咸》:“受福重重,子孙蕃功。” 宋 叶适 《寄柳秘校》诗:“篱风索索苦瓠晚,山雨重重甘菊疎。”《三国演义》第四五回:“遥望 江 南岸旗旛隐隐,戈戟重重,料是东 吴 已动兵矣。” 鲁迅 《伪自由书·崇实》:“专车队队 前门 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3).反复;屡屡。 唐 张籍 《秋山》诗:“草堂不闭石牀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唐 王建 《镜听词》:“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壻远行凭镜听。”
(4).指一阵阵。《西游补》第四回:“却説 行者 受此无端谤议,被了辱詈,重重怒起,便要上前厮杀。”词语解释:重门 拼音:chóng mén
(1).谓层层设门。 汉 张衡 《西京赋》:“重门袭固,姦宄是防。” 晋 左思 《蜀都赋》:“华闕双邈,重门洞开。” 唐 杜甫 《彭衙行》:“延客已曛黑,张灯啟重门。” 宋 张先 《青门引》词:“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
(2).宫门;屋内的门。《文选·谢朓〈观朝雨〉诗》:“平明振衣坐,重门犹未开。” 吕向 注:“重门,帝宫门也。” 唐 李白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诗:“价重 铜龙楼 ,声高重门侧。” 宋 张元干 《怨王孙》词:“红潮醉脸,半掩花底重门。”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闺咏》:“锁香闺慵窥蝶翅,掩重门休看蜂队。” 清 王灼 《游歙西徐氏园记》:“由堂左折,循墙入重门,中敞以广庭,前繚以曲榭。”
(3).犹重关。喻指边防要塞。《梁书·武帝纪下》:“不能使重门不闭,守在海外,疆埸多阻,车书未一。”《明史·孙继鲁传》:“天设重险,以藩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词语解释:重九 拼音:chóng jiǔ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唐 文丙 《牡丹》诗:“不同寒菊舒重九,只拟清香泛酒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初九日……是日为重九,高风鼓寒,以登高之候。” 闻一多 《红烛·忆菊》:“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参见“ 重阳 ”。
词语解释:重阳 拼音: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崧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词语解释:重九 拼音:chóng jiǔ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阳。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序:“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 唐 文丙 《牡丹》诗:“不同寒菊舒重九,只拟清香泛酒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初九日……是日为重九,高风鼓寒,以登高之候。” 闻一多 《红烛·忆菊》:“那祖国底登高饮酒的重九,不又是你诞生底吉辰吗?”参见“ 重阳 ”。词语解释:重城 拼音:chóng chéng
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城市。 宋 苏轼 《荆州》诗之一:“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1).古代城市在外城中又建内城,故称。《文选·左思〈吴都赋〉》:“郛郭周匝,重城结隅。” 刘逵 注:“大城中有小城,周十二里。”
(2).泛指城市。 宋 柳永 《采莲令》词:“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清 黄遵宪 《不忍池晚游诗》:“蜃楼海气隐重城,浩浩风停远市声。”
(3).指宫城、都城。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搥鐘速严妆,伐鼓启重城。” 宋 王禹偁 《李氏园亭记》:“重城之中,双闕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其来旧矣。” 明 何景明 《入朝遇雨》诗:“柳拂重城锁,花笼复道迴。”
(4).指城墙。 唐 于邺 《扬州梦记》:“ 牧 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 扬州 ,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娼楼之上,常有絳纱灯万数,辉罗燿列空中。” 宋 王安石 《示元度》诗:“思君携手安能得,上尽重城更上楼。”词语解释:重叠 拼音:chóng dié
亦作“ 重曡 ”。亦作“ 重迭 ”。
(1).相同的东西层层相积。形容多。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交加累积,重叠增益。”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上》:“吾惧富贵重曡,若再实,木根必伤也。” 宋 梅尧臣 《永城杜寺丞大年暮春白杏花》诗:“殷勤胜菖叶,重曡为农时。”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一折:“四时中惟有春三月,光阴富贵,景物重叠。” 清 梦麟 《夜过青浦》诗:“重迭林景昏,微茫峰色浅。” 冰心 《往事(二)》之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
(2).引申为再三。 唐 元稹 《赛神》诗:“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冀其可厚赂和解,勉諭重叠。”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卫公 惊喜垂涕,曰:‘大门官,小子岂敢当此荐拔?’寄谢重迭。”
(3).重复;雷同。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帝王运兆下·乾德名年》:“ 建隆 末将改年号,宣示宰臣,择前代所未用者,不得重曡。”词语解释:重云 拼音:chóng yún
重迭的云层。 晋 束晳 《补亡诗》之三:“黮黮重云,辑辑和风。” 唐 韩愈 《重云李观疾赠之》诗:“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宋 张先 《泛清苕》词:“飞槛倚,斗牛近,响簫鼓,远破重云。” 清 顾炎武 《怀人》诗:“乍迴别鹤下重云,一叫哀猿坠深木。”词语解释:重逢 拼音:chóng féng
再次遇到。 宋 张炎 《台城路》词:“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 明 文徵明 《丁未九日与履约诸君同泛石湖就登上方》诗:“携壶更醉湖山上,白髮重逢又一年。” 茅盾 《子夜》十八:“好比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昨天是第一次重逢,说不完那许多离情别绪。”词语解释:重湖 拼音:chóng hú
洞庭湖 的别称。 湖南 洞庭湖 南与 青草湖 相通,故称。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星沙初下,望 重湖 远水,长云漠漠。” 清 文廷式 《过洞庭湖》诗:“借取 重湖 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 贺锦斋 《西江月》词:“莫道 重湖 似海深,未抵寃仇一半。”词语解释:重山 拼音:chóng shān
重迭的山。 晋 左思 《魏都赋》:“由重山之束阨,因长川之裾势。”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蛮陬夷徼,重山万里。”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归恨隔重山,楼高莫凭栏。”词语解释:重光 拼音:chóng guāng
(1).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书·顾命》:“昔君 文王 、 武王 ,宣重光。” 孔 传:“言昔先君 文 武 ,布其重光累圣之德。” 汉 班固 《典引》:“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四》:“ 杨彪 累世清德,四叶重光。”《隋书·音乐志中》:“祖宗功德,重光袭映。” 清 龚自珍 《太仓王中堂奏疏书后》:“诞以我皇帝册立皇太子,明年行授受礼, 尧 坐於上, 舜 听於下,重光叠照者四年。”
(2).指日、月。《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 李善 注引 张晏 曰:“重光,谓日、月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旂鱼须,常重光。” 刘逵 注:“重光,谓日月画於旂上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重光丽天,而不能曲景於幽岫之中。”
(3).指日冕或日珥现象。古人以为瑞应。《汉书·儿宽传》:“癸亥宗祀,日宣重光。”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太平之世,日抱重光,谓日有重日也。”《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三》:“是以重光发藻,寻虚捕景。” 李善 注:“重光,日也。《尚书五行传》曰:‘明王践位,则日儷其精,重光以见吉祥。’”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一:“明君封禪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
(4).再放光明;光复。 徐铸成 《旧闻杂忆补篇·第一张照片》:“她没有等到四害清除,天地重光。”如:国土重光;日月重光。
(5).殿名。《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衍 年少荒淫……起 宣华苑 ,有 重光 、 太清 、 延昌 、 会真 之殿。”
(6).岁阳名称之一。《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词语解释:重阴 拼音:chóng yīn
亦作“ 重隂 ”。
(1).指云层密布的阴天。 汉 张衡 《南都赋》:“玄云合而重隂,谷风起而增哀。” 南朝 宋 谢惠连 《咏冬》:“繁云起重阴,迴飈流轻雪。”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连日重阴,人谓必雨。”
(2).指阴雨。 三国 魏 曹植 《赠王粲》诗:“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文选·成公绥〈啸赋〉》:“济洪灾於炎旱,反亢阳於重隂。” 李周翰 注:“云雨谓之重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亢阳则出谷颺尘,重阴则滔天凌丘。”
(3).指地下。
(4).犹浓阴。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山冈有餘暎,巖阿增重阴。” 唐 王维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緑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5).双重庇荫。 晋 潘岳 《杨荆州诔》:“余以顽蔽,覆露重隂。仰追先考,执友之心。”词语解释:重围 拼音:chóng wéi
层层包围。《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冒白刃,突重围。” 明 孙如兰 《挽孙武公》诗:“回首中原事已非,书生百战出重围。” 茅盾 《子夜》十五:“女工们的怒潮把他们冲倒,把他们卷入重围。”词语解释:重瞳 拼音:chóng tóng
(1).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论》“吾闻之 周生 曰‘ 舜 目盖重瞳子’,又闻 项羽 亦重瞳子” 裴駰 集解引《尸子》:“ 舜 两眸子,是谓重瞳。”《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道场如讷禅师》:“师目有重瞳,手垂过膝。”
(2).泛指帝王的眼睛。 唐 李远 《赠写御真李长史》诗:“初分隆準山河秀,再点重瞳日月明。”《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应制诗是进御的,圣天子重瞳观览,还该要有些气象。”参见“ 重瞳子 ”。
(3).代称 虞舜 或 项羽 。(1)代称 舜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或言 尧 幽囚, 舜 野死, 九疑 连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清 厉鹗 《一半儿·上虞百官江口舜庙》曲:“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2)代称 项羽 。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跡已冥冥, 戯马臺 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 泗水 ,行人犹説 霸王厅 。” 清 周龙藻 《大墙上蒿行》:“ 亚父 好竒策,终被重瞳误。”(3)比喻像 舜 一样的圣明天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杨大年 ﹞以诗貽馆中诸公曰:‘闻戴宫花满鬢红, 上林 丝管侍重瞳。’”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三策献重瞳,独占鰲头圣恩重。”
词语解释:重瞳子 拼音:zhòng tóng zǐ
亦作“ 重童子 ”。 谓目中有两个瞳人。旧时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史记·项羽本纪论》:“吾闻之 周生 曰‘ 舜 目盖重瞳子’,又闻 项羽 亦重瞳子。 羽 岂其苗裔邪?” 裴駰 集解引《尸子》:“ 舜 两眸子,是谓重瞳。”《汉书·陈胜项籍传赞》:“ 周生 亦有言,‘ 舜 盖重童子’, 项羽 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 颜师古 注:“童子,目之眸子。”《梁书·沉约传》:“ 约 左目重瞳子……聪明过人。”《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 煜 字 重光 ……丰额、駢齿,一目重瞳子。”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夫人 黄氏 先大夫之长女。生重瞳子,眉目如画。”词语解释:重泉 拼音:chóng quán
(1).犹深渊。《淮南子·齐俗训》:“积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晋书·裴頠传》:“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 南朝 梁 丘迟 《夜发密岩口》诗:“万寻仰危石,百丈窥重泉。”
(2).指土壤的深层。 清 方文 《赠姚有仆进士》诗:“山势鬱且奇,文木托其巔。上枝拂垂云,下根入重泉。”
(3).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美人归重泉,悽愴无终毕。” 宋 苏轼 《祭单君贶文》:“云何不弔,衔痛重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独此技未有嫡传,重泉犹以为憾。”
(4).古地名。《楚辞·天问》:“ 汤 出 重泉 ,夫何辠尤?” 王逸 注:“ 重泉 ,地名也。”《史记·河渠书》:“ 临晋 民愿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东万餘顷故卤地。”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重泉 故城在 同州 蒲城县 东南四十五里,在 同州 西北亦四十五里。”
(5).苔藓名。《表异录·蔬穀》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苔名重泉,亦呼宣蘚,亦名妬草。”今本《述异记》卷下作“重钱”。词语解释:重新 拼音:chóng xīn
(1).又一次。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公仪龙图招诸公观舞及画》之三:“初约看花花已尽,重新邀客客应欢。”《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适来县君在卧房里,卸了妆饰,重新梳裹过了。” 刘半农 《瓦釜集·代自叙》:“关于语言,我前次写信给你,其中有一段,可以重新写出。”
(2).从头另行开始。《元代白话碑集录·1336年重编〈百丈清规〉法旨》:“各寺里近年来将那清规增减不一,教 百丈山 德辉 长老重新编了。” 清 李渔 《玉搔头·逆氛》:“万岁爷请息雷霆,待臣等重新説过。”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眼下政府对他们太宽大了,他们实在应当重新作人哪!”
(3).再次装修使面貌一新。如:庙宇重新。词语解释:重裘 拼音:chóng qiú
(1).厚毛皮衣。 汉 贾谊 《新书·谕诚》:“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 唐 王谏 《为郭子仪谢锦战袍表》:“重裘莫比,被练非坚。” 明 夏完淳 《春雪怀不识》诗:“重裘不知温,无乃衣裳单?”
(2).指质量极差、分量很重的皮衣(与轻裘相对)。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身上穿的都是破敝不堪的重裘,满身油腻。”词语解释:重天 拼音:chóng tiān
犹高天。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雕鐫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百千民拥听经座,始见重天社稷才。”词语解释:重数 拼音:chóng shù
既重且繁。 汉 贾山 《至言》:“赋敛重数,百姓任罢。”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赋役重数,刑罚懆剋。”《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吐蕃 责赋重数,悉夺其险立营候。”词语解释:重生 拼音:chóng shēng
(1).谓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道家以生命为贵,以富贵利欲足以妨其生,故强调重生轻物。《庄子·让王》:“重生则利轻。” 陆德明 释文引 李颐 曰:“重存生之道者,则名利轻。”《韩非子·解老》:“爱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贵功者慈於事。”《吕氏春秋·本生》:“故古之人有不肎富贵者矣,由重生故也。”
(2).谓以民命为重。 晋 挚虞 《祀皋陶议》:“祭用仲春,义取重生。”
再生;复活。《南史·谢惠连传》:“ 灵运 见其新文,每曰:‘ 张华 重生,不能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令爱小姐与小壻实是夙缘未絶,得以重生。” 鲁迅 《彷徨·伤逝》:“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词语解释:重复 拼音:chóng fù
亦作“ 重复 ”。
(1).谓相同的事物又一次出现。《汉书·艺文志》:“至 元始 中,徵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於庭中。 扬雄 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纂篇》,顺续《苍頡》,又易《苍頡》中重復之字,凡八十九章。” 唐 刘知几 《史通·摸拟》:“夫上书其字,而下復曰字,岂是事从简易,文去重复者邪?”《元典章·兵部三·站户》:“诚恐其餘路分亦有似此,重复差役,骚扰站户。”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先不要回来……’她低声重复着。”
(2).谓山重水复。 南朝 宋 颜延之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嶮,河山信重復。”一本作“ 重复 ”。 唐 宋之问 《温泉庄卧病寄杨七炯》诗:“ 伊 洛 何悠漫,川原信重复。”
(3).引申为遥远。 宋 苏舜钦 《送韩三子华还家》诗:“左丞镇 京亳 ,相去路重复,数遣令子来,千里弔荼毒。”参见“ 山重水复 ”。
(4).重新恢复。 明 黄周星 《垂虹桥新涨歌》:“今年闻説鳩僝功,重復故道濬 吴松 。”
见“ 重復 ”。
词语解释:山重水复 拼音:shān chóng shuǐ fù
谓山峦重迭,水流盘曲。 宋 陆游 《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清 戴名世 《意园制义自序》:“其或为山重水复,幽径相通,明月青松,清冷欲絶也。”词语解释:重行 拼音:chóng xíng
(1).谓不妄动,动必以礼。 汉 扬雄 《法言·修身》:“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
(2).重予,重加。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四出:“如犯约束,重行治罪。”
谓行列非一。 晋 左思 《吴都赋》:“山鸡归飞而来栖,翡翠列巢以重行。”
(1).谓再嫁。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寡陶婴》:“飞鸟尚然兮况於贞良,虽有贤雄兮终不重行。”
(2).重新开始。 鲁迅 《野草·死火》:“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叶圣陶 《夜》:“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词语解释:重修 拼音:chóng xiū
指优厚的薪俸。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我见各处丈田,须用重修聘好手为之经造。不知书算不能出重修。”
(1).重新修订或编纂。 宋 李心传 《旧闻证误》卷四:“ 赵元镇 作相,提举重修《泰陵实録》。书成,加恩。”《宋史·高宗纪八》:“命史馆重修 徽宗 大观 以前实録。”
(2).重新翻修。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百废俱兴,乃重修 岳阳楼 ,增其旧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这寺是 则天皇后 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 崔相国 重修的。” 朱自清 《欧游杂记·威尼斯》:“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
(3).大专院校学生学习成绩不及格的科目,必须重读,谓之重修。词语解释:重衾 拼音:chóng qīn
两层被子。《文选·张华〈杂诗〉》:“重衾无暖气,挟纊如怀冰。” 吕延济 注:“衾,被也。” 宋 周邦彦 《尉迟杯·离恨》词:“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词语解释:重午 拼音:chóng wǔ
指重五。 宋 李之仪 《南乡子·端午》词:“小雨溼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宋史·刘温叟传》:“明年重午,又送角黍、紈扇。” 清 王应奎 《箬包船纪事》诗:“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参见“ 重五 ”。
词语解释:重五 拼音:zhòng wǔ
农历五月初五日。即端午节,又称重午。 宋 王楙 《野客丛书·重三》:“今言五月五日曰重五,九月九日曰重九。” 明 袁宏道 《和伯修家字》:“京师盛重五,所在竞繁华。” 清 姚鼐 《祭侍潞川文》:“重五泛舟,万夫呼譟。”参见“ 端午 ”。词语解释:重江 拼音:chóng jiāng
(1).两条江。《文选·鲍照〈芜城赋〉》:“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 李善 注:“南临二江曰重。” 清 顾炎武 《杭州》诗:“重江险足凭,百货东南聚。”
(2).指二江或诸江合流。 唐 杜甫 《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诗之二:“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 仇兆鳌 注引 顾宸 曰:“重江,如 北江 、 中江 、 大江 之水,皆自峡而下。”词语解释:重闱 拼音:chóng wéi
(1).重重宫门。指深宫。《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古之圣王,所以潜处重闈之内而知万里之情……任贤之功也。” 唐 张说 《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酬宴应制》:“御楼横广路,天乐下重闈。”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圣明纂绪,宗社又安,怡愉重闈,共享天下养。”
(2).闺门。《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闈。”
(3).旧称父母或祖父母。 宋 岳珂 《桯史·周益公降官》:“尊重闈而濡浹於庆施。” 明 何景明 《寿罗山胡侍御》诗:“更喜绣衣经故里,遥看綵服拜重闈。” 清 赵翼 《蒋心馀孙立中来谒感赋》诗:“报 刘 更听重闈老,存殁相关泪满巾。”词语解释:重译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荐宗庙。”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
(2).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 德 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
(3).指译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4).旧指南方荒远之地。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清 李重华 《剑阁》诗:“辽絶若 番 藏 ,倐瞬达重译。”
(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词语解释:重霄 拼音:chóng xiāo
犹九霄。指天空高处。 晋 左思 《吴都赋》:“思假道於丰隆,披重霄而高狩。” 唐 王勃 《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宋 王安石 《谢范资政启》:“窃陶大化,瞻若重霄。” 毛泽东 《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 杨 君失 柳 , 杨 柳 轻颺直上重霄九。”词语解释:重闉 拼音:chóng yīn
指几重宫门或城门。 唐 杨炯 《浑天赋》:“列长垣之百堵,启閶闔之重闉。” 清 厉鹗 《二月十四夜同周少穆胡又乾西湖泛月共赋》诗之三:“水静初鎔百顷银,游船归尽闭重闉。” 清 林则徐 《札广州府查催缴烟保甲事宜》:“ 广东 省会城郭重闉,仕宦星稠,客商云集。”词语解释:重渊 拼音:chóng yuān
(1).《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后遂以“重渊”指深渊。 汉 班固 《答宾戏》:“欲从堥敦而度高乎 泰山 ,怀氿滥而测深乎重渊。” 晋 陆机 《文赋》:“於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
(2).引申为极深极低处。 宋 范仲淹 《南京书院题名记》:“﹝文学之器﹞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东俯 放光寺 ,如在重渊之下。”词语解释:重屋 拼音:chóng wū
(1).重檐之屋。 商 代天子用以宣明政教的大厅堂。《周礼·考工记·匠人》:“ 殷 人重屋,堂脩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郑玄 注:“重屋者,王宫正堂,若大寝也。” 戴震 《〈考工记图〉补注》:“世室、重屋,制皆如明堂…… 姚姬 传曰:重屋,复屋也。别设栋以列椽,其栋谓之棼,椽栋既重,轩版垂檐皆重矣。” 孙诒让 正义:“ 殷 人重屋者,亦 殷 之明堂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复庙重屋,八达九房。” 薛综 注:“重屋,重栋也。谓明堂庙屋,前后异制。” 唐 李白 《明堂赋》:“採 殷 制,酌 夏 步。杂以代室重屋之名,括以辰次火木之数。”《宋史·礼志四》:“ 三代 之制不相袭, 夏 曰世室, 商 曰重屋, 周 曰明堂,则知皆室也。”
(2).指高楼。《新唐书·西域传上·东女》:“所居皆重屋,王九层,国人六层。” 宋 苏轼 《教战守策》:“今王公贵人处於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明 唐寅 《世寿堂》诗:“大枝为天立四极,小枝为君作重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河套喇嘛》:“而室则十二,开牕牖於上,若重屋然。”词语解释:重圆 拼音:chóng yuán
(1).一圈套一圈。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堋云五色,的晕重圆。”
(2).指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紫极舞》:“至道生元气,重圆法混成。”《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一·第二奏》:“百灵朝太上,万法祖重圆。”
(3).重新团圆。 明 马銮 《乐昌公主》诗:“玉颜顿减郎休怪,镜里重圆亦有痕。”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夫妇欣然,仍归故宅,骨肉重圆。”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上》:“几於章章怨别,语语伤离,或好合之难常,识重圆之匪易。”词语解释:重庆 拼音:chóng qìng
(1).指祖父母与父母俱存。 宋 杨万里 《题曾景山通判寿衍堂》诗:“人家具庆己燕喜,人家重庆更奇伟。” 宋 楼钥 《跋金花帖子绫本小录》:“祖、父俱存者,今曰重庆。”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与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
(2).再度庆祝。 宋 王安石 《答戚郎中启》:“重庆誥章,擢升郎署,闻报之晚,裁贺未皇。”词语解释:重温 拼音:chóng wēn
指对往事的重新回忆。 元 乔吉 《集贤宾·咏柳忆别》套曲:“只要你,盼行人,终日替我凝眸;只要你,重温 灞陵 别后酒。” 秦牧 《长河浪花集·献上一个花环》:“见到 朱委员长 ,我就每一次都要重温这一印象。”词语解释:重席 拼音:chóng xí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季氏 饮大夫酒, 臧紇 为客,既献, 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 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 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
(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 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 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 重坐 ”。
词语解释:重坐 拼音:zhòng zuò
重罚,重刑。《魏书·孝感传·长孙虑》:“母因饮酒,其父 真 呵叱之,误以杖击,便即致死。 真 为县囚执,处以重坐。”
(1).指层迭列置的坐位。《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高廊四注,重坐曲阁。” 郭璞 注引 司马彪 曰:“廊廡上级下级皆可坐,故曰重坐。”一说,重坐即重轩;或谓重坐即重室,指两层的楼房。参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裴駰 集解引 晋 郭璞 注, 清 王先谦 《汉书补注》。
(2).谓所坐席位铺有多层坐垫。《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令羣臣能説经者更相难詰,义有不通,輒夺其席以益通者, 凭 遂重坐五十餘席。”词语解释:重出 拼音:chóng chū
重复出现。 晋 挚虞 《讨论新礼表》:“臣犹谓卷多文烦,类皆重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三:“其説汪洋奥义,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 清 杭世骏 《质疑》卷上:“昔儒所谓 周公 所未施行之书,重出以见义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其中恐怕每期只一本,且有和先前重出的罢。重出者请弃去,毋须寄还。”词语解释:重台 拼音:chóng tái
(1).奴婢的奴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重台》:“凡婢役於婢者,俗谓之重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交河 某令,蚀官帑数千,使其奴齎还。奴半途以 黄河 覆舟报,而阴遣其重臺携归。”
(2).用以比喻同类事物中最低下者。《说郛》卷六九引 宋 赵构 《翰墨志》:“公( 米芾 )效 羊欣 ,而评者以婢比 欣 ,公岂俗所谓重儓者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如 白莲 、 回回 、 色目 ,及吾 闽 三教等项,然皆猥琐庸劣,无甚见解,此又异端之重儓,而不足与辩者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甘泽謡》别自有书,今 杨梦羽 所传,皆从他书抄撮而成,伪本也。或曰: 梦羽 本未出时,已有抄《太平广记》中二十餘条为《甘泽謡》以行者,则 梦羽 本又贋书中之重儓矣。”
(3).复瓣的花。 唐 韩偓 《妬媒》诗:“好鸟岂劳兼比翼,异华何必更重臺。” 前蜀 毛文锡 《月宫春》词:“红芳金蕊绣重臺,低倾马脑盃。”
(4).指同一枝上开出的两朵花。 清 赵翼 《牡丹》诗:“最是香魂奇幻处,有时结撰出重臺。”
(5).药草名。玄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玄参》。
(6).药草名。蚤休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蚤休》:“重臺,三层,因其叶状也。金綫重楼,因其花状也。”词语解释:重孙 拼音:chóng sūn
曾孙,孙子的儿子。也叫重孙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恭喜你,阿叔,添了重孙了!” 巴金 《家》六:“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参见“ 曾孙 ”。
词语解释:曾孙 拼音:zēng sūn
(1).孙子的儿子。《左传·昭公七年》:“余将命而子 苟 与 孔烝鉏 之曾孙 圉 相 元 。”《晋书·荀勗传》:“ 荀勗 字 公曾 , 潁川 潁阴 人, 汉 司空 爽 曾孙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还有个曾孙,叫做 卜兑 ,只有八岁,代人家放牛去了。”
(2).对曾孙以下的统称。《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 文王 ,曾孙篤之。” 郑玄 笺:“曾,犹重也。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清 金人瑞 《古墓吟》:“物理自无定,曾孙非不贤。”词语解释:重唱 拼音:chóng chàng
声乐演唱形式之一。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歌曲。按人数多少,可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词语解释:重阍 拼音:chóng hūn
(1).重重宫门。《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遗备物乎营寝,掩重閽於窒皇。”
(2).泛指重重门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重閽有阻,绵力难支。” 宁调元 《癸丑狱中作》诗:“生世何堪当五浊,问天毕竟阻重閽。”词语解释:重合 拼音:chóng hé
(1).重逢;再相见。 明 高启 《送贾凤进士》诗:“重合谅有日,长歌聊自宽。”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几何图形占有同一个空间时叫做重合。词语解释:重文 拼音:chóng wén
(1).指严苛的法令条文。 清 黄宗羲 《忠襄徐公神道碑铭》:“时 贯城 滞狱不下万人,重文横入,多穷怒之所迁。”
(2).谓以文事为重。参见“ 重文轻武 ”。
重出的异体字。《四库全书总目·小学二·说文解字》:“分五百四十部,为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註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字。”
词语解释:重文轻武 拼音:chóng wén qīng wǔ
重视文职官员而轻视武职官员。《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而今重文轻武,老伯是按院题的,若武职官出名自辩,他们不容起来,反致激怒弄坏了事。”亦指重视文治,轻视武功。词语解释:重趼 拼音:chóng jiǎn
见“ 重茧 ”。
词语解释:重茧 拼音:chóng jiǎn
(1).厚绵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杜预 注:“茧,緜衣。”
(2).手脚上的厚茧。多指跋涉辛苦。《战国策·宋卫策》:“ 墨子 闻之,百舍重茧,往见 公输般 。” 姚宏 注:“重茧,累胝也。”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 干木 息偃以藩 魏 , 包胥 重蠒而存 郢 。”《晋书·温峤传》:“昔 包胥 楚国 之微臣,重趼致诚,义感诸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手足重茧,不堪其苦。”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序:“二年,公长子 世瑞 重趼入 秦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词语解释:重阳酒 拼音:chóng yáng jiǔ
旧俗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唐 郑谷 《漂泊》诗:“黄花催促重阳酒,何处登高望二京。” 明 何景明 《樊秀才园内菊》诗:“明日重阳酒,殷勤为尔携。”参见“ 重九登高 ”。
词语解释:重九登高 拼音:chóng jiǔ dēng gāo
旧俗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菊酒,谓可以避邪免灾。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重阳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竹阴读画》:“而且我在几天前的重九登高的时候,分明是从这儿经过过的,那真可算是‘过门而不入’了。”词语解释:重提 拼音:chóng tí
一再提出 ,再把[某事]端出来。例如:不愿意在我年老,头发都花白的时候,再向我重提此事。词语解释:重弹 拼音:chóng tán
比喻重新提起旧的主张等。例如:老调重弹。词语解释:重茧 拼音:chóng jiǎn
(1).厚绵衣。《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鲜食而寝。” 杜预 注:“茧,緜衣。”
(2).手脚上的厚茧。多指跋涉辛苦。《战国策·宋卫策》:“ 墨子 闻之,百舍重茧,往见 公输般 。” 姚宏 注:“重茧,累胝也。”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 干木 息偃以藩 魏 , 包胥 重蠒而存 郢 。”《晋书·温峤传》:“昔 包胥 楚国 之微臣,重趼致诚,义感诸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劳山道士》:“手足重茧,不堪其苦。” 清 吴伟业 《雁门尚书行》序:“二年,公长子 世瑞 重趼入 秦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然彼不惮重茧,入吾内地,狼顾而鹰睨,将胡为者?”词语解释:重沓 拼音:chóng tà
重迭;重复。 汉 贾谊 《旱云赋》:“运清浊之澒洞兮,正重沓而并起。”《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韩遂 请与公相见”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贼将见公,悉于马上拜; 秦 胡 观者,前后重沓。”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輒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老残游记》第八回:“只是这左右两条大峪,就是两批长岭,冈峦重沓,到此相交。”词语解释:重聚 拼音:chóng jù
又一次聚在一起。例如:老友重聚。词语解释:重现 拼音:chóng xiàn
再次出现。如:二十年前的情景,今天仿佛又重现在眼前。词语解释:重奏 拼音:chóng zòu
器乐演奏形式之一。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按声部或人数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并因所用乐器种类不同,而有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等区别。词语解释:重铠
多重的护身铁甲词语解释:重裀 拼音:chóng yīn
见“ 重茵 ”。
词语解释:重茵 拼音:zhòng yīn
亦作“ 重鞇 ”。亦作“ 重裀 ”。 指双层的坐卧垫褥。《韩诗外传》卷六:“又与子从君而东至 阿 ,遭 齐君 重鞇而坐。吾君单鞇而坐。”《东观汉记·祭遵传》:“时 遵 有疾,詔赐重茵,覆以御盖。”《宋史·赵普传》:“已而 太宗 至,设重裀地坐堂中,炽炭烧肉。” 明 陈铎 《二犯江儿水·四时闺怨》曲:“綉被与重裀,炉香夜夜熏。”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五十:“眇目谈诗 谢茂秦 ,白头 康 邸醉重茵。”词语解释:重建 拼音:chóng jiàn
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新组建。例如:重建家园;重建共产党。词语解释:重规 拼音:chóng guī
(1).指日月俱圆。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星辰焕列,日月重规。”后用以喻指两代帝王功德相继。《晋书·乐志上》:“今我圣皇,焜耀前暉,奕世重规,明照九畿。” 南朝 梁 何逊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皇德无餘让,重规袭帝勋。”
(2).谓前后相合;重复。参见“ 重规叠矩 ”。
词语解释:重规叠矩 拼音:chóng guī dié jǔ
(1).谓前后相合,合乎同样的规矩法度。《晋书·周访传赞》:“曰子曰孙,重规叠矩。”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天子建德,重规叠矩。” 清 龚自珍 《大誓答问第二十》:“伟哉此论,与 季长 重规叠矩。”
(2).比喻因袭、重复。《宣和书谱·李磎》:“如 磎 能破万卷之书,则其字岂可以重规叠矩之末,当以气韵得之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一书既成,十有九序;或前后两序并备;甚则前序纍然,若重规而叠矩也。”词语解释:重印 拼音:chóng yìn
指纯金官印。因金重,故称。 唐 李贺 《沙路曲》:“独垂重印押千官,金窠篆字红屈盘。” 王琦 汇解:“金窠则以纯金为印。”
谓书刊重新印刷。 徐念慈 《〈小说林〉缘起》:“《小説林》之於新小説,既已译著并刊,二十餘月,成书者四五十册,购者纷至,重印至四五版。”词语解释:重返 拼音:chóng fǎn
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词语解释:重味 拼音:chóng wèi
两种以上菜肴。《文子·上仁》:“国有饥者,食不重味。”《史记·平準书》:“ 公孙弘 以 汉 相,布被,食不重味。”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 范文正公 幼孤,随母再适 朱氏 ,公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及显,非賔客不重味。”词语解释:重演 拼音:chóng yǎn
重新演出。比喻相同、相似的事情再一次出现。 闻一多 《五四运动的历史法则》:“谁说历史不会重演?”词语解释:重述 拼音:chóng shù
详细复述词语解释:重映 拼音:chóng yìng
再度上映。例如:重映历史题材片。词语解释:重审 拼音:chóng shěn
旧时六壬课课名。《镜花缘》第七六回:“四课起毕,然后照著古法再起三传,如‘元首’、‘重审’之类,课经所载甚详。” 张友鹤 注:“重审,六壬课课名……被星相家认为是以下犯上、可吉可凶应该考虑的课。”词语解释:重头 拼音:chóng tóu
(1).词曲用语。词的上下片节拍完全相同的称重头;散曲中以同一曲调重复填写几遍、几十遍,甚至百遍的亦称重头。这种形式,大都用来合述一事,或分咏各事,也有用来演述故事的,如以一百首《小桃红》来咏唱《西厢》故事等。 宋 刘攽 《贡父诗话》:“﹝ 晏元献 ﹞有云:‘重头歌絃响璁琤,入破舞腰红乱旋。’重头、入破,皆絃管家语也。” 任讷 《散曲概论》:“词中前后闋完全相同者谓之重头……曲中於前后闋首重同一调者,亦称重头。盖借用耳。”
(2).犹从头。 宋 欧阳修 《与渑池徐宰无党书》:“《五代史》,昨见 曾子固 议,今却重头改换,未有了期。”词语解释:重算 拼音:chóng suàn
重新计算或重新估计词语解释:重犯 拼音:chóng fàn
犯严重罪行的人。《六部成语注解·刑部》:“重犯,身犯重罪之人也。”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它在‘叔’上添一‘干’字,于是‘女’就化为‘侄女’, 杨江生 也因此成了‘逆伦’或准‘逆伦’的重犯了。”词语解释:重采 拼音:chóng cǎi
亦作“ 重彩 ”。亦作“ 重綵 ”。 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句践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衣不重彩,食不兼味。”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 伍子胥 ﹞三年自咎,不亲妻子,饥不饱食,寒不重綵,结心於 越 ,欲復其仇。”《晋书·姚萇载记》:“﹝ 姚萇 ﹞身食一味,妻不重綵。”《南史·陈纪上·武帝》:“﹝ 武帝 ﹞子女玉帛皆班将士。其充闈房者,衣不重采,饰无金翠。”词语解释:重挂 拼音:chóng guà
尤指用新的、不同的方式再挂词语解释:重九译 拼音:chóng jiǔ yì
语言经过辗转翻译才能听懂。借指边远之地。《史记·大宛列传》:“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张守节 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参见“ 重译 ”。
词语解释:重译 拼音:chóng yì
(1).辗转翻译。《尚书大传》卷四:“ 成王 之时, 越裳 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汉书·平帝纪》:“ 元始 元年春正月, 越裳氏 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詔使三公以荐宗庙。” 颜师古 注:“译谓传言也。道路絶远,风俗殊隔,故累译而后乃通。”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剪叶成文,重译未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若使新造之言而作此等拗句,则几与海外方言无别,必经重译而后知之矣。”
(2).特指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近因校《铁流》,看看 德 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重译真是一种不大稳当的事情。”
(3).指译使。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絶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於道。”亦泛指异域之人。 唐 柳宗元 《柳州峒氓》诗:“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4).旧指南方荒远之地。 唐 张说 《南中送北使》诗之二:“待罪居重译,穷愁暮雨秋。” 清 李重华 《剑阁》诗:“辽絶若 番 藏 ,倐瞬达重译。”
(5).重新翻译。如:他这次重译时又作了不少修改与补充。词语解释:重洋 拼音:chóng yáng
(1).指远洋。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游数万里,重洋之外,而华员雅集至三十餘人之多,亦盛事也。”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祁连山下》:“奇怪的是你要看 中国 的古代绘画,你得远涉重洋,跑到外国去。”
(2).犹海洋。 清 鲁一同 《关忠节公家传》:“公至,则亲歷重洋,观阨塞,建臺守,排铁索。” 郭沫若 《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诗:“像静穆的崇山峻岭,像浩渺无际的重洋。”词语解释:重婚 拼音:chóng hūn
(1).指已有亲缘关系的双方再结姻缘之好或重迭交互为婚姻。《史记·秦本纪》:“ 申骆 重婚, 西戎 皆服。”《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旧昬媾” 晋 杜预 注:“重昬曰媾。” 孔颖达 疏:“媾与昬同文,故先儒皆以为重昬曰媾。”
(2).重新婚配,再次结婚。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当替你别选高门,重婚俊杰,也不误你一世。”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大逼》:“他那里重婚,我这里改嫁。”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一旦怜新弃旧,逼使重婚。”
(3).法律上特指已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 石三友 《金陵野史·胡小石和杨仲子》:“西洋人的风俗习惯,是不许重婚,更不许纳妾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总则”规定,禁止重婚。词语解释:重申 拼音:chóng shēn
再次申述。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帝嘉茂庸,重申前册,执五礼以正民,简八刑而罕用。”《魏书·肃宗纪》:“秋七月庚午,重申杀牛之禁。”如:重申组织纪律。词语解释:重影 拼音:chóng yǐng
一张彩色照片上几部分之间定位不准而造成的模糊双线词语解释:重山峻岭 拼音:chóng shān jùn lǐng
连绵起伏的高山。《宣和画谱·赵令穰》:“使周览 江 、 浙 、 荆 、 湘 重山峻岭, 江 湘 溪涧之胜丽,以为笔端之助,则亦不减 晋 宋 流辈。”词语解释:重山复岭 拼音:chóng shān fù lǐng
谓山峦重迭层接。 明 何景明 《进舟赋》序:“予使於 滇 ,行将万里,所越皆重山复岭,以舆以马,颠顿驰跋,而不任其劳。”词语解释:重孙女 拼音:chóng sūn nǚ
孙子的女儿。词语解释:重床叠架 拼音:chóng chuáng dié jià
比喻重复繁多。 茅盾 《清明前后》第五幕:“重床迭架的法令,何尝不严密堂皇,然而,解决了问题么?” 周恩来 《“七七”四年》:“战时的政治机关,贵简单而不贵复杂,机关应集中而不应重床迭屋。”词语解释:重床叠屋 拼音:chóng chuáng dié wū
见“ 重床迭架 ”。词语解释:重帛 拼音:chóng bó
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绸衣。《尹文子·大道上》:“昔 晋 国苦奢, 文公 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