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共11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释迦释菜释结释兵释渴释绋释黻释肩
释子释道释衔释憾释愤释冤释蹻释罪
释氏释缚释累释放释旨释巾释采释绖
释老释屩释难释驾释神释学释缚焚榇释获
释耒释怨释宗释冕释种释急释词释軷
释褐释闷释位释侣释感释尤释跷释躧
释然释奠释帝释儒释去仔肩释念释读释迦牟尼
释梵释事释家释网释情消迹释币释鞍释聃
释手释卷释流释甲释四增美释宥释险释绶
释门释劳释教释怀释厄释绂释释释警

词语解释:释迦  拼音:shì jiā
(1). 印度 种族名。 释迦牟尼 即出生于此族。参阅《释氏要览》
(2). 释迦牟尼 的简称。 南朝 梁 沉约 《答陶华阳》:“《难》云, 释迦 之现,近在 庄王 , 唐 虞 夏 殷 ,何必已有, 周公 不言,恐由未出。” 元 耶律楚材 《燕京大觉禅寺奥公乞经藏记既成以诗戏之》:“词源老去苦无多,强著闲文讚 释迦 。”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今诸山知识,往往互詆为魔, 释迦 之预记,胡不爽乃尔耶?”
词语解释:释子  拼音:shì zǐ
僧徒的通称。取 释迦 弟子之意。《杂阿念经》:“若欲为福者,应於沙门释子所作福。” 唐 韦应物 《寄皎然上人》诗:“ 吴兴 老释子,野雪盖精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玄宗 虽崇奉道流,那 惠妃 却篤信佛教,各有所好。 惠妃 信的释子,叫做 金刚三藏 。”
词语解释:释氏  拼音:shì shì
佛姓 释迦 的略称。亦指佛或佛教。《晋书·何充传》:“于时 郗愔 及弟 曇 奉天师道,而 充 与弟 準 崇信 释氏 。” 南朝 梁 沉约 《究竟慈悲论》:“ 释氏 之教,义本慈悲。” 唐 罗隐 《代文宣王答》诗:“ 释氏 宝楼侵碧汉,道家宫殿拂青云。”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崔侍郎 安潜 ,崇奉 释氏 ,鲜茹荤血。”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余平生不信 释氏 之学,而梦中所见如此,殆不可解。” 清 王锡 《法相寺》诗:“ 释氏 贵无生,不在形骸久。”
词语解释:释老  拼音:shì lǎo
释迦牟尼 和 老子 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周书·武帝纪上》:“帝御 大德殿 ,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 释 老 义。” 宋 司马光 《子厚先生哀辞》:“ 释 老 比尤炽,羣伦将荡然。” 清 戴名世 《陈大士稿序》:“当是时, 释 老 诸子之书盛行。”
词语解释:释耒  拼音:shì lěi
放下农具。谓停止耕作。《史记·淮阴侯列传》:“﹝将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輟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耕夫释耒,桑妇下机。” 唐 白居易 《息游惰策》:“农夫之心,尽思释耒而倚市。”
词语解释:释褐  拼音:shì hè
(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汉 扬雄 《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释褐中林,鬱为时栋。”《周书·李基传》:“ 大统 十年,﹝ 李基 ﹞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2).指进士及第授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 太平兴国 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 吕蒙正 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陈国佐》:“ 政和 癸巳, 国佐 遂魁辟雍,释褐第一。”
词语解释:释然  拼音:shì rán
(1).疑虑消除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由是释然,復无疑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神奇》:“释然放怀,无復蔕芥。” 鲁迅 《书信集·致楼炜春》:“先时闻謡言,多为恶耗,几欲令人相信。今见其亲笔,心始释然。”
(2).消融貌;瓦解貌。 唐 刘禹锡 《何卜赋》:“於是蹈道之心一,而俟时之志坚。内视群疑,犹冰释然。” 宋 苏洵 《几策·审势》:“久而不治,又将有大於此,而遂浸微浸消,释然而溃。” 明 刘基 《郁离子·千里马》:“ 三代 之民,犹以胶摶沙,虽有时而融,不释然离也。”
(3).形容领悟。《新唐书·杜正伦传》:“朕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諫乃释然悟。” 金 王若虚 《道学发源后序》:“明乎天理人欲之辨,始於至粗,极于至精,皆前人之所未见,然后天下释然,知所适从。” 清 恽敬 《明夷说》一:“三圣人之意盖相条贯如此,知此则诸爻之辞可释然矣。”
喜悦貌。《庄子·齐物论》:“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 成玄英 疏:“释然,怡悦貌也。” 宋 司马光 《论财利疏》:“一朝京师得雨,远方未遍,则君臣释然相庆,不復以民食为念。”
词语解释:释梵  拼音:shì fàn
(1).指 释迦 。 南朝 梁 刘潜 《平等刹下铭》:“释梵夺其声光,日车贬其轮照。”参见“ 释迦 ”。
(2).帝释和梵天。佛经中天的名称。 前蜀 贯休 《送卢舍人》诗之三:“君不见释梵诸天寿亿垓,天上人间去復来?”
词语解释:释迦  拼音:shì jiā
(1). 印度 种族名。 释迦牟尼 即出生于此族。参阅《释氏要览》
(2). 释迦牟尼 的简称。 南朝 梁 沉约 《答陶华阳》:“《难》云, 释迦 之现,近在 庄王 , 唐 虞 夏 殷 ,何必已有, 周公 不言,恐由未出。” 元 耶律楚材 《燕京大觉禅寺奥公乞经藏记既成以诗戏之》:“词源老去苦无多,强著闲文讚 释迦 。”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今诸山知识,往往互詆为魔, 释迦 之预记,胡不爽乃尔耶?”
词语解释:释手  拼音:shì shǒu
放手。前面多加否定词,表示对某事物十分爱好。 晋 刘琨 《答卢谌诗一首并书》:“损书及诗,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执玩反覆,不能释手。” 宋 陆游 《跋〈东坡书髓〉》:“ 成都 西楼下石刻 东坡 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小姐你既不识字,为何看诗不忍释手?” 徐珂 《清稗类钞·讥讽·赐水晶烟管》:“ 溧阳 史文靖 、 海寧 陈文简 两公皆酷嗜淡巴菰,不能释手。”
词语解释:释门  拼音:shì mén
佛门。《俱舍论》卷七:“不越释门,因缘正理。” 唐 张祜 《秋夜宿灵隐寺师上人居》诗:“贫知交道薄,老信释门空。”《西游记》第五三回:“我因归正释门,秉诚僧教,这一向登山涉水,把我那幼时的朋友也都疏失。”
词语解释:释菜  拼音:shì cài
亦作“ 释采 ”。
(1).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郑玄 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乡人子弟释菜於学宫。”
(2).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 郑玄 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 郑玄 注:“释菜,礼门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见 胡培翚 《仪礼正义》引 万斯大 说。
词语解释:释道  拼音:shì dào
(1).佛教和道教的并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道异恩》:“盖 宪宗 於释道二教,俱极崇信如此。”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有卷名“释道”。
(2).指僧人和道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
词语解释:释缚  拼音:shì fù
谓解开捆绑的绳索。 蔡东藩 《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五六回:“﹝ 高澄 ﹞待了半日,方见心上人儿,被军士押至……当即令军士释缚,载以良马,导入都中私第。”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普式庚 《高加索累囚行》﹞中记 俄 之絶望青年,囚于异域,有少女为释缚纵之行,青年之情意復苏,而厥后终于孤去。”
词语解释:释屩  拼音:shì juē
见“ 释蹻 ”。
词语解释:释蹻  拼音:shì jué
亦作“ 释屩 ”。 脱去草鞋。喻出仕。 汉 王褒 《圣祖得贤臣颂》:“﹝贤者﹞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离疏释蹻而享膏粱,剖符锡壤而光祖考。” 宋 陆游 《修史谢丞相启》:“殊邻款塞而奉琛,多士乡风而释屩。”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吴公文》:“帝开华省而进羣雅兮,翔 东华 以释屩。”
词语解释:释怨  拼音:shì yuàn
消除怨忿。 晋 潘岳 《射雉赋》:“丑夫为之改貌,憾妻为之释怨。”
词语解释:释闷  拼音:shì mèn
解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释闷琴三弄,消愁酒一巵。”
词语解释:释奠  拼音:shì diàn
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郑玄 注:“释奠者,设荐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 宋 欧阳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 孔子 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参见“ 舍3奠 ”。
词语解释:释事  拼音:shì shì
指佛事。 宋 王谠 《唐语林·品藻》:“ 休 ( 裴休 )好释事;善隶书,所在寺额皆书之。”参见“ 佛事 ”。
词语解释:佛事  拼音:fó shì
(1).佛家谓诸佛教化众生之事。《观无量寿经》:“顶上肉髻如鉢头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 宋 苏轼 《十八大阿罗汉赞》之十七:“孰知毛窍,八万四千,皆作佛事,説法炽然。”
(2).指僧尼等所作诵经祈祷、拜忏礼佛等事。《金石萃编·北齐临淮王像碑》:“遂於此所,爰营佛事。”《宋史·文苑传四·穆修》:“母死,自负櫬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饭浮屠为佛事。”《红楼梦》第七十回:“话説 贾璉 自在 梨香院 伴宿七日夜,天天僧道不断做佛事。”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六:“只是在家里请法师做佛事,超度亡魂早祓苦界。”
(3).佛士。指佛像,菩萨像。事,通“ 士 ”。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长秋寺》:“庄严佛事,悉用金玉,作工之异,难可具陈。”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献杨常侍》诗:“路穷臺殿闢,佛事焕且儼。”
词语解释:释卷  拼音:shì juàn
把书本放下。例如:他读书如痴如醉,甚至吃饭时也手不释卷。
词语解释:释劳  拼音:shì láo
消除辛劳。《文选·张衡〈东京赋〉》:“且归来以释劳,膺多福以安悆。” 薛综 注:“乃释吏士之劬劳。”
词语解释:释结  拼音:shì jié
谓解决疑难。 汉 孔融 《荐祢衡表》:“解疑释结,临敌有餘。”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能在释结,失在流宕。”
词语解释:释衔  拼音:shì xián
消除心中的怨恨愤怒。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二:“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於光曜?释衔不如雨。”
词语解释:释累  拼音:shì lèi
谓消除贪欲。《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论》:“远隙以全忠,释累以成孝。”《后汉书·西域传论》:“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遣之宗,道书之流也。” 李贤 注:“释累,谓去贪欲也。”
词语解释:释难  拼音:shì nán
(1).解除危难。《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2).解答诘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答 言偃 之絃歌,则称戏言以释难。”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不得已而忿激之,聊以释难解嘲,轻率躁妄,何尝由衷?”
词语解释:释宗  拼音:shì zōng
指佛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尔归 周 孔 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词语解释:释位  拼音:shì wèi
(1).离去本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诸侯释位,以閒王政。” 杜预 注:“閒,犹与也。去其位,与治王之政事。” 晋 陆机 《答贾长渊》诗:“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2).用为赞辅朝政之称。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故国忧赖其释位,主弱凭其翼戴。”《新唐书·李光弼传赞》:“ 光弼 虽有不释位之诛;然谗人为害,亦可畏矣!”
词语解释:释帝  拼音:shì dì
梵语“释提桓因”的略称。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借如梵天之闕, 释帝 之宫,两曜城池,五云楼观。”参见“ 释提桓因 ”。
词语解释:释提桓因  拼音:shì tí huán yīn
梵语。佛教经典所称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经所说 忉利天 之主。全称 释迦提桓因陀罗 ,略称“释帝”或“帝释”。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 释提洹(桓)因 ,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释迦,云‘能仁’也;提婆,云天也;因陀罗,此云主。” 章炳麟 《无神论》:“若夫佛家之説,亦云 忉利天 宫,上有天帝,名曰 释提桓因 。”
词语解释:释家  拼音:shì jiā
佛教;佛教徒。 南朝 宋 谢灵运 《辨宗论》:“一合於道塲,非十地之所阶,释家之唱也。” 唐 沉亚之 《灵光寺僧灵祐塔铭》:“释家之法,以弟子嗣师。”
词语解释:释流  拼音:shì liú
指僧徒。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游手於道途市井者不知归,託足於军籍释流者不知反。”
词语解释:释教  拼音:shì jiào
指佛教。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外典所禁,无待释教。”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天宝 末, 扬州 僧 鉴真 始往 倭国 ,大演释教。”《西游记》第五二回:“前闻得 观音尊者 解脱汝身,皈依释教。”
词语解释:释兵  拼音:shì bīng
(1).解除军事行动。《史记·封禅书》:“乃遂北巡 朔方 ,勒兵十万餘,还祭 黄帝冢 桥山 ,释兵 须如 。”
(2).放下武器。 明 罗曰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播州》:“ 立 ( 陈立 )数责斩 兴 ( 夜郎 王)出晓其众,皆释兵降。”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文》:“昔 蜀汉 霍弋 、 罗宪 据郡不降 魏 ,及审知 后主 内附,然后释兵归命。”
词语解释:释憾  拼音:shì hàn
(1).谓借事报复以解恨。《左传·隐公五年》:“ 宋 人取 邾 田。 邾 人告于 郑 曰:‘请君释憾于 宋 ,敝邑为道。’”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 章惇 、 蔡卞 执政,谋所以释憾于 元祐 旧臣者。”
(2).消除仇怨。《旧唐书·张延赏传》:“ 晟 入朝。詔 晟 与 延赏 释憾。” 明 方孝孺 《象山王府君行状》:“府君明而能断,民趋其令。争斗相讼者,不之邑而之府君,闻一言释憾而去。”
词语解释:释放  拼音:shì fàng
(1).恢复被拘捕、关押者的人身自由。《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诛其首恶,餘皆释放,復为平民。”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即是 执中 所奏欠户,自是贫困之人,皆当释放矣。”《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大尹﹞即於狱中吊出 秋公 ,立时释放。”
(2).脱掉;解开;解除。《三国志·吴志·薛莹传》:“释放巾褐,受职剖符。”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律法,后期者当斩,喒遂释放其缚,纵令亡去。” 元 无名氏 《锁魔镜》第二折:“除免你那腹内愁,顿脱了眉上锁,释放了心头病。”
(3).散放;放出。如:原子核被高速度运动的中子撞击时,就释放出原子能。
词语解释:释驾  拼音:shì jià
(1).解下拉车的牲口。《后汉书·逸民传·韩康》:“见 康 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 康 即释驾与之。”
(2).指牲口不驾车。《淮南子·说山训》:“騏驥一日千里,其出致释驾而僵。”
(3).谓止息;归宿。 汉 徐干 《西征赋》:“过京邑以释驾,观帝居之旧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蓝摩国》:“太子夜半踰城,迟明至此,既允宿心,乃形言曰:‘是我出笼樊,去羈锁,最后释驾之处也。’”
词语解释:释冕  拼音:shì miǎn
(1).脱去冠冕。《书·康王之诰》:“羣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丧服。”
(2).引申为辞官。 晋 石崇 《思归叹》诗:“舒篇卷兮与圣谈,释冕投紱兮希 彭 聃 。”
词语解释:释侣  拼音:shì lǚ
僧侣。 宋 朱熹 《夏日》诗之二:“望山怀释侣,盥手閲仙经。”
词语解释:释儒  拼音:shì rú
指僧人和儒生。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九:“呜呼,胡不尽颁离宫赐释儒!”
词语解释:释网  拼音:shì wǎng
(1).脱网。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涸鳞去辙还游海,幽禽释网便翔空。”
(2).指佛法。《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释网更维,玄津重枻。” 张铣 注:“释网、玄津,并佛法也。”
词语解释:释甲  拼音:shì jiǎ
脱下战衣。谓士无戒备。《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庆氏 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而饮酒,且观优。”亦指罢兵。 汉 陈琳 《为袁绍上汉帝书》:“虽欲释甲投戈,事不得已。” 梁启超 《新民说》:“昔 希腊 列邦,干戈相寻,一遇 波斯 之来袭,则忽释甲而相与歃血焉。”
词语解释:释怀  拼音:shì huái
(1).抒发情怀。 唐 李翱 《〈释怀赋〉序》:“读《党錮传》,哀直道之多尤不容,作《释怀赋》。”
(2).放心,无牵挂。 乔信明 《背负着方志敏同志的遗志前进》:“在监狱里,他所耿耿不能释怀的,就是党的事业, 中国 人民抗 日 救国的事业。”
词语解释:释渴  拼音:shì kě
犹止渴。 三国 魏 曹丕 《群臣论》:“ 真定郡 ,梨大若拳,甘若蜜,脆若菱,可以解烦释渴。”
词语解释:释愤  拼音:shì fèn
消除愤怒;排遣愤懣。 唐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五十韵》:“鬼神潜释愤,夷狄远输诚。” 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说得自夸一点,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那时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现在更不想和谁去抢夺所谓公理或正义。”
词语解释:释旨  拼音:shì zhǐ
佛教的宗旨。 唐 张蠙 《赠闻一上人》诗:“玄谈穷释旨,清思掩诗流。”
词语解释:释神  拼音:shì shén
释放心神,无所计较。谓抛却一切意念。《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成玄英 疏:“解释,遣荡也。”
词语解释:释种  拼音:shì zhǒng
(1).佛教创始者 释迦牟尼 是古 印度 释迦 族人,简称为“释种”。后亦泛指佛教信徒。 唐 虞世南 《破邪论序》:“既学博而心下,亦守卑而调高,实 释 种之梁栋,人生之羽仪者也。” 唐 刘禹锡 《送僧元暠南游》诗引:“万姓归佛,尽为 释 种,如河入海,无復水名。”
(2).即 塞 种。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纪以前分布于今 伊犁河 流域及 伊塞克湖 附近一带,前第二世纪前期因 大月氏 人西迁,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 罽宾 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与新侵入的 乌孙 人混合。《汉书·张骞传》“ 月氏 已为 匈奴 所破,西击 塞 王” 唐 颜师古 注:“塞,音先得反。 西域 国名,即佛经所谓 释 种者。塞、释声相近,本一姓耳。”
词语解释:释感
化解仇恨
词语解释:释去仔肩
卸掉责任;放下重担
词语解释:释情消迹
消除误会;予以和解
词语解释:释四增美
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词语解释:释厄
唐僧遭受的魔难
词语解释:释绋
解开丝带
词语解释:释冤  拼音:shì yuān
谓释放无罪被冤之人。 汉 焦赣 《易林·兑之颐》:“啟户开门,巡狩释冤, 夏臺 、 牖里 , 汤 文 悦喜。”
词语解释:释巾  拼音:shì jīn
谓换去平民头巾,开始做官。《北齐书·邢邵传》:“释巾为 魏宣武 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隋书·高祖纪上》:“释巾登仕,搢绅倾属。” 宋 欧阳修 《谢校勘启》:“早滥吹以决科,旋释巾而补吏。”参见“ 释褐 ”。
词语解释:释褐  拼音:shì hè
(1).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汉 扬雄 《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孔明 ﹞释褐中林,鬱为时栋。”《周书·李基传》:“ 大统 十年,﹝ 李基 ﹞释褐员外散骑常侍。”
(2).指进士及第授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释褐》:“ 太平兴国 二年正月十二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 吕蒙正 以下緑袍靴笏,非常例也。御前释褐,盖自是始。”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陈国佐》:“ 政和 癸巳, 国佐 遂魁辟雍,释褐第一。”
词语解释:释学  拼音:shì xué
指佛学。《北史·李同轨传》:“ 梁武 ( 梁武帝 )深耽释学,遂集名僧於其 爱敬 、 同泰 二寺,讲《涅槃大品经》,引 同轨 豫席。”
词语解释:释急  拼音:shì jí
解除危急。《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蒙 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 蒙 保 公绩 能十日守也。”
词语解释:释尤  拼音:shì yóu
谓消除怨恨。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行乐》:“祸自天来,则可止怨释尤,以弭后患。”
词语解释:释念  拼音:shì niàn
放心;免除思念。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寓中均安, 海婴 亦好,可请释念。”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节哀释念,固莫如定命之谭。”
词语解释:释币  拼音:shì bì
古代用币帛祝告宗庙、神灵的一种礼仪。《仪礼·聘礼》:“厥明,宾朝服,释币于禰。”《仪礼·聘礼》:“释币于行。” 胡培翚 正义引 陈祥道 《礼书》:“‘覲礼,侯氏将朝王,释币于禰;聘礼,宾将受命,释币于禰于行,皆币而已,则释币犹释菜耳,牲牢酒齐不预也。’今案释币有币无牲,告而不祭。”
词语解释:释宥  拼音:shì yòu
宽赦。 前蜀 杜光庭 《贺德音表》:“魅乡迁客,俱从释宥之恩;囹圄縲囚,尽举宽明之典。”
词语解释:释绂  拼音:shì fú
亦作“ 释黻 ”。 让出官职;辞去官职。绂,系印的丝带。 汉 陈琳 《为袁绍与公孙瓒书》:“故解印释紱,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 三国 魏 曹植 《谏取诸国士息表》:“使解璽释紱,追 柏成 、 子仲 之业,营 颜渊 、 原宪 之事。”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若 质 之志,实在所天,思投印释黻,朝夕侍坐。”
词语解释:释黻  拼音:shì fú
见“ 释紱 ”。
词语解释:释绂  拼音:shì fú
亦作“ 释黻 ”。 让出官职;辞去官职。绂,系印的丝带。 汉 陈琳 《为袁绍与公孙瓒书》:“故解印释紱,以北带南,分割膏腴,以奉执事。” 三国 魏 曹植 《谏取诸国士息表》:“使解璽释紱,追 柏成 、 子仲 之业,营 颜渊 、 原宪 之事。” 三国 魏 吴质 《答东阿王书》:“若 质 之志,实在所天,思投印释黻,朝夕侍坐。”
词语解释:释蹻  拼音:shì jué
亦作“ 释屩 ”。 脱去草鞋。喻出仕。 汉 王褒 《圣祖得贤臣颂》:“﹝贤者﹞去卑辱奥渫而升本朝,离疏释蹻而享膏粱,剖符锡壤而光祖考。” 宋 陆游 《修史谢丞相启》:“殊邻款塞而奉琛,多士乡风而释屩。”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吴公文》:“帝开华省而进羣雅兮,翔 东华 以释屩。”
词语解释:释采  拼音:shì cǎi
见“ 释菜 ”。
词语解释:释菜  拼音:shì cài
亦作“ 释采 ”。
(1).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 郑玄 注:“将舞,必释菜於先师以礼之。”《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 明 归有光 《顾夫人八十寿序》:“公予告家居,率乡人子弟释菜於学宫。”
(2).君临臣丧时入门前向门神致礼的仪式。《仪礼·士丧礼》:“君释采,入门。” 郑玄 注:“释采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礼记·丧服大记》:“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 郑玄 注:“释菜,礼门神也。”一说,进门前脱去华美的外衣。见 胡培翚 《仪礼正义》引 万斯大 说。
词语解释:释缚焚榇  拼音:shì fù fén chèn
谓解开降者的捆绑,烧掉降者带来的棺材。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语出《左传·昭公四年》:“ 成 王 克 许 , 许僖公 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櫬。”《晋书·苻坚载记上》:“ 萇 至 姑臧 , 天锡 乘素车白马,面缚舆櫬,降於军门。 萇 释缚焚櫬,送之於 长安 。”
词语解释:释词  拼音:shì cí
解释词义。 陆宗达 《训诂简论·训诂的运用》:“对具体词语的释词,要想求其准确,也必须懂得训诂。”
词语解释:释跷  拼音:shì qiāo
1.亦作"释屩"。
2.脱去草鞋。喻出仕。
词语解释:释读  拼音:shì dú
谓考证并解释古代语言文字。
词语解释:释鞍  拼音:shì ān
亦作“ 释鞌 ”。
(1).谓舍马不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释鞍就穴直上,可百餘仞,石路逶迆,劣通单步。”
(2).引申为解除武备。《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论》“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张俨 《默记·述佐》:“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 凉 雍 不解甲,中国不释鞌,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词语解释:释险  拼音:shì xiǎn
解除危险。《易·解》“君子维有解” 晋 王弼 注:“以君子之道,解难释险。”
词语解释:释释  拼音:shì shì
松散貌。《诗·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唐 孔颖达 疏:“然则土气烝达者,谓阳气升上达出,於是耕之,故土得释释然而散也。《释训》云:‘释释,耕也。’ 舍人 曰:‘释释,犹藿藿,解散之意。’” 陆德明 释文:“泽泽,音释释。” 高亨 注:“泽泽,读为释释,土解开貌。”
词语解释:释肩  拼音:shì jiān
谓从肩上卸下重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致仕》:“士人歷官一任,得外无官谤,中无所愧於心,释肩而去,如大热远行,虽未到家,得清凉馆舍,一解衣漱濯,已足乐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 安村 外有 关圣 祠,适有稗贩客,释肩门外。”
词语解释:释罪  拼音:shì zuì
赦免罪行。《战国策·魏策四》:“ 信陵君 闻 缩高 死,素服縞素辟舍,使使者谢 安陵君 曰:‘ 无忌 ,小人也,困於思虑,失言於君,敢再拜释罪。’” 明 罗日褧 《咸宾录·南夷志二·南中诸夷》:“会有 江西 人 周宾五 者逋 猛密 ,因为 曩罕弄 计,遣人齎金宝赂政府求释罪,且请授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姊妹易嫁》:“后店主人以人命事逮繫囹圄,公为力解释罪。”
词语解释:释绖  拼音:shì dié
谓脱除丧服。绖,丧服中用的麻带。 宋 岳珂 《桯史·赵希光节概》:“余归,未释絰,而 卫公 薨,輀车西泝。”
词语解释:释获  拼音:shì huò
古代行乡射礼时,射者每中一箭,记分者放一根筹子以计算成绩。犹今之竞赛记分。《仪礼·乡射礼》:“司射遂进,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贯不释……乃射,若中,则释获者坐而释获,每一个,释一筭,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餘筭,则反委之。”
词语解释:释軷  拼音:shì bá
古代使者远行,设酒脯,祭道神的礼节。《仪礼·聘礼》:“出祖释軷,祭酒脯,乃饮酒于其侧。” 郑玄 注:“释酒脯之奠於軷,为行始也。《诗传》曰:‘軷,道祭也,谓祭道路之神。’”参见“ 軷祭 ”。
词语解释:軷祭  拼音:bá jì
祭行道之神。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武帝宴》之二:“犒兵随后拒,軷祭逐前师。”《诗·邶风·泉水》“饮饯于禰” 唐 孔颖达 疏:“軷祭,则天子诸侯卿大夫皆於国外为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差官軷祭及清道》:“禋祀与郊祀,俱差祠官軷祭。” 清 陶炜 《课业馀谈·礼》:“祖道,祖祭名,即軷祭行人,祭 黄帝 子 纍祖 也。”
词语解释:释躧  拼音:shì xǐ
丢弃鞋子。喻舍弃微末之物。《吕氏春秋·长见》:“其僕谓 吴起 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 高诱 注:“释,弃。”
词语解释:释迦牟尼  拼音:shì jiā mù ní
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 乔答摩 ,名 悉达多 。为 中印度 迦毘罗国 王 净饭王 长子,母名 摩耶 。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 耶山菩 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即在 鹿野苑 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凡四十馀年,年八十示寂于 拘尸那伽城 跋陀河 边娑罗双树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 释迦 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 大迦叶 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词语解释:释聃  拼音:shì dān
释迦牟尼 与 老聃 。亦泛指佛教与道教。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谈世事,足以闷人心,论九流,足以惑众志, 释 聃 尚虚无,尤为诞妄之甚。”
词语解释:释绶  拼音:shì shòu
犹让位。《文选·曹冏〈六代论〉》:“ 汉 宗室王侯解印释綬,贡奉社稷,犹惧不得为臣妾。” 张铣 注:“解印释綬,谓夺其位也。”
词语解释:释警  拼音:shì jǐng
解除警戒。谓安宁无事。《文选·张协〈七命〉》:“丹冥投烽,青徼释警。” 张铣 注:“青徼,东方;谓 吴 已平,释捨戍候,不用卒也。”
共11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