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玉醴 拼音:yù lǐ
(1).甘泉。 汉 扬雄 《太玄赋》:“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 涓子 宅其阳,玉醴涌其前。” 宋 苏轼 《参寥得智果院分韵得心字》诗:“云崖有浅井,玉醴常半寻。遂名参寥泉,可濯幽入襟。” 明 王洪 《麒麟赋》:“游於山则象车垂钩,丹芝敷荣;饮於水则玉醴流香,玄珠夜荧。”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蜜液,道家谓之金浆玉体。”
(2).传说中的仙药。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朱草状似小枣……刻之汁流如血,以玉及八石金银投其中,便立可丸如泥,久则成水,以金投之,名为金浆,以玉投之,名为玉醴。服之皆长生。”《群音类选·玉如意记·月夜遇仙》:“金浆玉醴,交梨火枣,宝鸭香烟轻裊。”
(3).美酒。 唐 李白 《咏山樽》:“外与金罍并,中涵玉醴虚。” 宋 刘筠 《津园赐宴》诗:“蕙殽清萐莆,玉醴堪金甌。”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灯烛》:“列山珍海错,倾玉醴琼浆,几部鼓吹,频歌迭奏,事事皆称絶畅。”
(4).道教语。指唾液。词语解释:酒醴 拼音:jiǔ lǐ
酒和醴。亦泛指各种酒。《诗·大雅·行苇》:“曾孙维主,酒醴维醹。”《周礼·天官·凌人》:“凡外内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浆之酒醴亦如之。” 贾公彦 疏:“酒谓酒人之酒,谓三酒、五齐,举酒而言;浆人之醴谓六饮,举醴而言。” 晋 葛洪 《抱朴子·酒戒》:“宜生之具,莫先於食,食之过多,实结癥瘕,况於酒醴之毒物乎?”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酒醴、三牲,准备哭 苏秦 。”词语解释:酌醴 拼音:zhuó lǐ
酌酒。《诗·小雅·吉日》:“发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宾客,且以酌醴。” 三国 魏 嵇康 《杂诗》:“鸞觴酌醴,神鼎烹鱼。”《新唐书·礼乐志七》:“盥手洗觶,酌醴,加柶覆之。”词语解释:置醴 拼音:zhì lǐ
西汉 楚元王 刘交 敬礼 申公 、 白生 、 穆生 等。 穆生 不嗜酒,每有宴集, 楚元王 皆特为 穆生 置醴。醴,甜酒。见《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后以“置醴”为崇道尊贤的典实。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晚年务置醴,门引 申 白 宾。”词语解释:设醴 拼音:shè lǐ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 元王 每置酒,常为 穆生 设醴。” 颜师古 注:“醴,甘酒也。”后以“设醴”指礼遇贤士。 唐 黄滔 《祭陈侍御峤》:“君侯设醴以前席,里巷拜尘而如堵。”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郑时中得官》:“ 秦 亦悦其辩,设醴有加。”词语解释:醪醴 拼音:láo lǐ
(1).醪酒,甜酒。《庄子·盗跖》:“今富人耳营钟鼓筦籥之声,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沃酹醪醴,撞金伐革。” 宋 张耒 《春雪》诗之二:“田桑既有裕,醪醴亦餘溢。”《明史·张居正传》:“两宫亦各遣大璫 李绮 、 李用 宣諭,赐八宝金钉川扇、御膳、饼果、醪醴。”
(2).中药剂型之一。即药酒。《素问·汤液醪醴论》:“ 黄帝 问曰:‘为五穀汤液及醪醴,奈何?’” 张介宾 注:“汤液醪醴,皆酒之属。”词语解释:甘醴 拼音:gān lǐ
(1).甜酒;美酒。《仪礼·士冠礼》:“甘醴惟厚,嘉荐令芳。” 汉 张衡 《南都赋》:“酒则九醖、甘醴,十旬兼清,醪敷径寸,浮蚁若蓱。”《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一》:“金罍含甘醴,羽觴行无方。” 吕向 注:“甘醴,美酒也。” 清 林颐山 《经述·五齐三酒考》:“ 汉 时甜酒或称甘醴。”
(2).甘甜的泉水。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养亲献尊,则唯菊芬粱稻;聘享嘉会,则唯肴饌旨酒,而不知皆淖溺筋液,易糜速腐……岂若流泉甘醴,琼蘃玉英。”词语解释:金醴 拼音:jīn lǐ
(1).美酒。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倾 洛 公之金醴,几得销忧。” 宋 范仲淹 《欧伯起相访》诗:“鐏藏金醴迟迟进,匣锁云和特特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王梦楼 侍讲作七古一章,中有八句云: 成君 浮磬 子登 璈,金醴曾经侍玉霄。”
(2).口中津液。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形貌·口津》:“金醴,玉英。道家内经注:‘金醴、玉英,谓口中津液。’”参见“ 金浆玉醴 ”。
词语解释:金浆玉醴 拼音:jīn jiāng yù lǐ
(1).道教谓以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参阅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一说指唾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亦作“ 金浆玉液 ”。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真朋羽会,金浆玉液。”
(2).比喻美酒。《北堂书钞》卷一四八引 晋 傅玄 《七谟》:“金浆玉醴,云沸渊亭。”词语解释:芳醴 拼音:fāng lǐ
香甜的美酒。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乱性者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冲觉寺》:“芳醴盈罍,嘉宾满席。” 明 刘基 《郁离子·九难》:“肆金尊,澄芳醴。”词语解释:牢醴 拼音:láo lǐ
古代祭祀用的牲品和美酒。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乃质衣於肆,以备牢醴,与 娃 同謁祠宇而祷祝焉。”《剪灯新话·牡丹灯记》:“荐以功德,祭以牢醴,庶获痊可,否则不起矣。”词语解释:天醴 拼音:tiān lǐ
指天降的甘露。亦谓天酿之醴酒。 宋 苏轼 《人参》诗:“玄泉倾海腴,白露洒天醴。”亦用为醴酒之美称。 明 夏完淳 《湘巫赋》:“託至思於羽觴兮,酌天醴而造歌。”词语解释:楚醴 拼音:chǔ lǐ
楚 地的甜酒。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 越 梅变实, 楚 醴方添。”词语解释:醇醴 拼音:chún lǐ
亦作“醕醴”。 味厚的美酒;酒味甘美。 汉 刘向 《列仙传·酒客》:“何以标异?醕醴殊味。”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劲刷理鬢,醇醴发颜。” 元 揭傒斯 《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家家屏障待新词,日日王侯置醇醴。” 闻一多 《神话与诗·说舞》:“他们所求的只是那能加强他们的生命感的一种提炼的集中的生活经验--一杯能使他们陶醉的醕醴而酷烈的酒。”词语解释:白醴 拼音:bái lǐ
酒的一种。 宋 欧阳修 《过张至秘校庄》诗:“焚鱼酌白醴,但坐且懽忻。”词语解释:冻醴 拼音:dòng lǐ
冷酒。《文选·左思〈魏都赋〉》:“清酤如 济 ,浊醪如 河 ,冻醴流澌,温酎跃波。” 张载 注:“《楚辞·小招魂》曰:‘挫糟冻饮酧清凉。’ 王逸 曰:‘冻,冷也。’” 宋 苏轼 《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饛。”词语解释:清醴 拼音:qīng lǐ
清酒。《周礼·天官·浆人》:“共夫人致饮於宾客之礼,清醴医酏糟而奉之。” 郑玄 注:“饮醴,用柶者糟也;不用柶者清也。” 三国 魏 曹植 《侍太子坐》诗:“清醴盈金觴,殽饌纵横陈。” 晋 潘尼 《琉璃碗赋》:“流景烱晃以内澈,清醴瑶琰而外见。”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属紫霄之妙质,侑玉斝之清醴。”词语解释:牲醴 拼音:shēng lǐ
(1).指祭祀用的牺牲和甜酒。《晋书·江逌传》:“案洪祀之文,惟神灵大畧而无所祭之名,称举国行祀而无贵贱之阻,有赤黍之盛而无牲醴之奠,仪法所用,闕畧非一。”《宋史·乐志七》:“乐均无爽,牲醴攸设。”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捧爵帛,供牲醴,香芹早荐。” 鲁迅 《彷徨·祝福》:“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 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2).指宴飨用的牲和醴。 宋 黄庭坚 《次韵秦觏过陈无己书院观鄙句之作》:“何因蒙赏味,相享当牲醴。”《明史·睿宗兴献皇帝传》:“王嗜诗书,絶珍玩,不畜女乐,非公宴不设牲醴。”词语解释:辞醴 拼音:cí lǐ
因醴酒不设而辞去。典出《汉书·楚元王刘交传》:“初, 元王 敬礼 申公 等, 穆生 不耆酒, 元王 每置酒,常为 穆生 设醴。及王 戊 即位,常设,后忘设焉。 穆生 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 楚 人将钳我於市。’”后因以“辞醴”指不受官爵。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楚 筵辞醴日, 梁 狱上书辰。” 仇兆鳌 注:“辞醴,谓不受伪官。”词语解释:菊醴 拼音:jú lǐ
菊花酒。 唐 于经野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桂筵罗玉俎,菊醴溢芳樽。”参见“ 菊花酒 ”。
词语解释:菊花酒 拼音:jú huā jiǔ
亦作“ 菊华酒 ”。 酒名。一种用菊花杂黍米酿制的酒。《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採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词语解释:稻醴 拼音:dào lǐ
稻米酿造的醴酒。《左传·哀公十一年》:“﹝ 辕颇 ﹞道渴,其族 辕咺 进稻醴、粱糗、腶脯焉。”《礼记·内则》:“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礼记·杂记》:“醴者,稻醴也。” 孔颖达 疏:“‘醴者,稻醴也’者,言此醴是稻米所为。”词语解释:卉醴 拼音:huì lǐ
指蜜。 唐 郑畋 《禁直和人饮酒》诗:“卉醴陀花物外香,清浓标格胜椒浆。”《云笈七籤》卷七四:“卉醴华英者,蜜也。”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蔗胎卉醴》:“糖,一名蔗胎。仙经呼蜜为卉醴。”词语解释:春醴 拼音:chūn lǐ
即春酒。 汉 张衡 《东京赋》:“春醴惟醇,燔炙芬芬。” 晋 潘尼 《东武馆赋》:“春醴九醖,嘉豆百籩。”参见“ 春酒 ”。
词语解释:春酒 拼音:chūn jiǔ
(1).冬酿春熟之酒;亦称春酿秋冬始熟之酒。《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毛 传:“春酒,冻醪也。” 孔颖达 疏:“此酒冻时酿之,故称冻醪。” 马瑞辰 通释:“春酒即酎酒也。 汉 制,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酎酒。 周 制,盖以冬酿经春始成,因名春酒。”《文选·张衡〈东京赋〉》:“因休力以息勤,致欢忻於春酒。” 李善 注:“春酒,谓春时作,至冬始熟也。” 宋 苏轼 《武昌西山》诗:“忆从 樊口 载春酒,步上 西山 寻野梅。” 清 方文 《田家》诗之一:“有客提春酒,相要坐水边。”
(2).指春节期间的饮宴。《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正月十二时, 娄 府两公子请吃春酒。” 沙汀 《淘金记》十七:“破五以后是私人请春酒。” 聂绀弩 《怎样做母亲》:“又是过年,可是不是除夕,大概是初三或者初五……父亲不知从谁家里吃了春酒回来,感觉得身上不舒服。”词语解释:玄醴 拼音:xuán lǐ
(1).醴泉,甘美的泉水。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玄醴腾涌於阴沟,甘露被宇而下臻。”《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激玄醴於清池兮,靡微风而行舟。”
(2).指酒。《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玄醴染朱颜,但愬杯行迟。” 张铣 注:“玄醴,黑黍酒也。”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三折:“自惭玄醴薄,能使 穆生 疎。”词语解释:蜜醴 拼音:mì lǐ
甜酒。《荀子·大略》:“兰茝、槀木,渐於蜜醴,一佩易之。”词语解释:木醴
树流出的液汁词语解释:肴醴 拼音:yáo lǐ
犹酒肴。 晋 向秀 《难〈养生论〉》:“五穀非养命之宜,肴醴非便性之物。”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迟明, 郭 将归,肴醴一无所设。”词语解释:金浆玉醴 拼音:jīn jiāng yù lǐ
(1).道教谓以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参阅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一说指唾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人一·口津唾》:“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亦作“ 金浆玉液 ”。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真朋羽会,金浆玉液。”
(2).比喻美酒。《北堂书钞》卷一四八引 晋 傅玄 《七谟》:“金浆玉醴,云沸渊亭。”词语解释:冠醴 拼音:guān lǐ
见“ 冠醮 ”。
词语解释:冠醮 拼音:guān jiào
古代行冠礼的一种仪节。行冠礼时,首加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谓之“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礼记·曾子问》:“於斯乎,有冠醮,无冠醴。” 郑玄 注:“酒为醮。冠礼,醴重而醮轻。” 孔颖达 疏:“醮之所以异於醴者,醴则三加之后揔一醴之,醮则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也。”词语解释:饩醴 拼音:xì lǐ
牺牲、美酒等祭品。 宋 苏舜钦 《启事上奉宁军陈侍郎》:“暨阁下开府,首传诲言,嗣颁餼醴,俄驱旌斾,致奠几筵。”词语解释:飨醴 拼音:xiǎng lǐ
饮醴酒。《左传·庄公十八年》:“春, 虢公 晋侯 朝王。王饗醴,命之宥。”《国语·周语上》:“王乃淳濯饗醴。” 韦昭 注:“饗,饮也。谓王沐浴饮醴酒也。”《东周列国志》第二回:“闻 虢 晋 二国朝王,王为之饗醴命宥,又赐玉五瑴,马三匹。”一说即飨礼。参阅 唐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词语解释:丹醴 拼音:dān lǐ
仙酒。 晋 王嘉 《拾遗记·洞庭山》:“来邀採药之人,饮以琼浆金液,延入璇室,奏以簫管丝桐,饯令还家,赠之丹醴之诀。”《云笈七籤》卷一○六:“嘉肴千种,丹醴湛溢。”词语解释:六醴 拼音:liù lǐ
犹六气。《后汉书·冯衍传下》:“饮六醴之清液兮,食五芝之茂英。” 李贤 注:“六醴,盖六气也。《楚辞》曰:‘餐六气而饮沆瀣。’”参见“ 六气 ”。
词语解释:六气 拼音:liù qì
(1).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鬱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 成玄英 疏:“阴、阳、风、雨、晦、明,此六气也。”
(2).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成玄英 疏引 李颐 曰:“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潄正阳而含朝霞。” 王逸 注引 陵阳子 《明经》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黄气也;秋食沦阴,沦阴者,日没以后赤黄气也;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正阳者,南方日中气也;并天地玄黄之气,是为六气也。”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管子·戒》:“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 尹知章 注:“六气,即好、恶、喜、怒、哀、乐。”
(4).中医术语。或指寒、热、燥、湿、风、火六种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 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如何?’…… 岐伯 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5).中医术语。或指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以其本为气所化,故名。见《灵枢经·决气》。词语解释:酏醴 拼音:yǐ lǐ
酒浆。《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南朝 梁简文帝 《临城公夫人停省太子妃令》:“顷者敬进酏醴,已传妇事之则。”词语解释:麦醴 拼音:mài lǐ
麦子酿成的甜酒。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访蔡四芹溪》诗:“即焚枯鱼酌麦醴, 中郎 风味千古存。”词语解释:鸩醴 拼音:zhèn lǐ
即鸩酒。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故嗜酒者自抑于鴆醴,贪食者忍飢于漏脯。”参见“ 鴆酒 ”。
词语解释:鸩酒 拼音:zhèn jiǔ
毒酒。用鸩羽浸制,饮之立死。《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太后怒,迺令人酌两巵鴆酒置前,令 齐王 为寿。”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鴆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渊鱼之引芳饵,泽雉之咽毒粒,咀漏脯以充飢,酣鴆酒以止渴也。” 明 陆采 《明珠记·写诏》:“齎鴆酒,奉鸞缄,放心去皇陵一遍。”词语解释:楚筵辞醴 拼音:chǔ yán cí lǐ
《汉书·楚元王刘交传》载, 楚元王 礼敬 穆生 ,常为设醴。及王 戊 即位,忘设醴。 穆生 退曰:“可以逝矣!”遂谢病去。后因以“楚筵辞醴”为遭君主冷遇的典实。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楚 筵辞醴日, 梁 狱上书辰……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词语解释:黍醴 拼音:shǔ lǐ
以黍米酿制的酒。《礼记·内则》:“饮:重醴,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 陈澔 集说:“醴者,稻、黍、粱三者各为之。已泲者为清,未泲者为糟,是三醴各有清有糟也。以清与糟相配重设,故云重醴。盖致饮於宾客,则兼设之也。”词语解释:醮醴 拼音:jiào lǐ
古代冠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 章炳麟 《訄书·原人》:“虎而冠之,蝯狙而衣之,虽设醮醴,非士冠礼也。”词语解释:醹醴 拼音:rú lǐ
美酒。 清 姚范 《方颂椒山居记》:“盖食芻豢者,或思螺蛤;酣醹醴者,或沃茗蔗。”词语解释:醲醴 拼音:nóng lǐ
美酒。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曼靡在牀,醲醴在觴。”词语解释:采醴 拼音:cǎi lǐ
指树木泌出的汁液。《南史·陈纪下·后主》:“ 覆舟山 及 蒋山 栢林,冬月常多采醴, 后主 以为甘露之瑞。”词语解释:湩醴 拼音:dòng lǐ
以乳酿成的美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旧得酿法,极简易,盛夏三日輒成,色如湩醴,不减玉友。”词语解释:沈醴 拼音:shěn lǐ
深泉。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玉烛不照,沉醴不涌。”词语解释:啐醴 拼音:cuì lǐ
啐酒。《仪礼·士冠礼》:“以柶祭醴三,兴,筵末坐啐醴。”词语解释:嘉醴 拼音:jiā lǐ
甘美的泉水。《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甘露嘉醴,景曜浸潭之瑞潜。” 李善 注:“嘉醴,醴泉也。”词语解释:覆醴 拼音:fù lǐ
《战国策·燕策一》:“﹝ 苏秦 ﹞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巵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后以“覆醴”谓隐瞒真相,代人受过。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主妾覆醴,以罪受戮; 王陵 庭争,而 陈平 顺旨。”词语解释:百花醴 拼音:bǎi huā lǐ
蜂蜜的别名。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百花醴,蜜也。崖蜜,樱桃也。”词语解释:玄清卉醴 拼音:xuán qīng huì lǐ
胡麻的别名。《云笈七籤》卷七四:“云草玄波者,黑巨胜腴也,一名玄清卉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