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问去声 [fèn,名分][yùn][jìn,走近,动词][名誉]忿[详注1][yùn]泿[详注2][yùn]


注1:拚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问切,音奋。埽除之名。《礼·少仪》埽席前曰拚。《疏》拚是除秽,埽是涤荡。《仪礼·聘礼》不腆先君之祧,既拚以俟矣。
注2:斤 音靳。《尔雅·释训》明明斤斤,察也。《诗·周颂》斤斤其明。《传》斤斤,明察也。
末字词组
列郡作郡监郡属郡大郡畿郡阃郡侨郡
东郡远郡股肱郡本郡近郡便郡营郡枝郡
山郡州郡剧郡旁郡雄郡乡郡乞乡郡恶郡
蜀郡边郡僻郡望郡关郡双头郡跨州连郡绝郡
六郡典郡支郡外郡都郡腹居郡连州跨郡壮郡
佐郡九郡辅郡请郡贰郡赌郡三十六郡 

词语解释:列郡  拼音:liè jùn
(1).诸郡。 汉 邹阳 《上书吴王》:“何则?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也。”《后汉书·朱浮传》:“今天下几里,列郡几城,奈何以区区 渔阳 而结怨天子?” 清 方东树 《〈刘悌堂诗集〉序》:“ 桐城 於地势尤当其秀,毓山川之灵独多,人文最盛,故常为列郡冠。”
(2).谓建置郡治。《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远跡疆埸,列郡大荒。” 李善 注:“ 班固 《汉书》述曰:‘列郡 祁连 。’”
(3).大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总领虽大, 湖 广 之尊; 南康 虽微, 江 东列郡。”
词语解释:东郡  拼音:dōng jùn
(1).郡名。 秦 置, 汉 因之。约当今 河南省 东北部和 山东省 西部部分地区。 东汉 以后,废置无常。《史记·魏世家》:“ 景湣王 元年, 秦 拔我二十城,以为 秦 东郡 。”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輙復分兵命鋭,脩完补辑,表行 东郡 ,领 袞州 刺史。” 唐 韩愈 《龊龊》诗:“ 河 堤决 东郡 ,老弱随惊湍。”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唐 杜甫 《野老》诗:“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闕秋生画角哀。” 朱鹤龄 注:“东郡,概指京东诸郡。”
(3).特指 夷陵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东郡 时题壁,南湖日扣舷。” 朱鹤龄 注:“ 夷陵郡 ,在 夔州 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 江陵县 。 钱谦益 注:“ 江陵 , 汉 旧县,属 南郡 。史记: 江陵 ,故郡都,西通 巴 巫 ,在 巴 巫 之东,故曰东郡。”
词语解释:山郡  拼音:shān jùn
指偏僻的郡县。《三国志·蜀志·刘封传》:“自 关羽 围 樊城 、 襄阳 ,连呼 封 达 ,令发兵自助。 封 达 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 羽 命。” 唐 吕温 《道州夏日早访荀参军林园敬酬见赠》诗:“山郡本来车马少,更容相访莫辞喧。” 明 李梦阳 《襄阳篇奉寄同知李公》诗:“幸且便山郡,聊游谢覊缚。”
词语解释:蜀郡  拼音:shǔ jùn
秦 灭古 蜀国 ,始置 蜀郡 。 汉 仍其旧,辖境包有今 四川省 中部大部分,治所在 成都 。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序:“﹝ 陈皇后 ﹞闻 蜀郡 成都 司马相如 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 相如 、 文君 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隶续·汉建平郫县碑》 宋 洪适 释:“ 郫 者, 蜀郡 之邑。此碑今出於 蜀中 ,名之《蚕崖碑》,当是指其地名也。”参阅《汉书·地理志上》《嘉庆一统志·成都府》
词语解释:六郡  拼音:liù jùn
指 汉 的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六郡。《汉书·地理志下》:“ 天水 、 陇西 ,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皆迫近 戎 狄 ,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汉 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颜师古 注:“六郡谓 陇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河西 。”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儒学》:“六郡凑其衣冠,五陵穷其轨躅。” 唐 杨炯 《刘生》诗:“卿家本六郡,年长入 三秦 。”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说赴朔方军》:“闻风六郡勇,计日五戎平。”
词语解释:佐郡  拼音:zuǒ jùn
协理州郡政务。指任州郡的司马、通判等职。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佐郡 浙江 西,病闲絶趋驰。”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谢上表》:“犹蒙圣慈,曲赐容贷,尚加禄食,出佐 潯阳 ……岂意天慈,忽加詔命:特从佐郡,宠授专城。” 宋 陆游 《上二府乞宫祠启》:“白首而困下吏,久安佐郡之卑;黄冠而归故乡,輒冀奉祠之乐。” 明 何景明 《送卫进士推武昌》诗:“少年佐郡 楚 城居,十郡风流尽不如。”
词语解释:作郡  拼音:zuò jùn
指担任一郡长官,治理地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岑参 在 西安 幕府,诗云:‘那知故园月,也到 铁关 西。’ 韦应物 作郡时,亦有诗云:‘寧知故园月,今夕在西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田登 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词语解释:远郡  拼音:yuǎn jùn
远方之郡。泛指边远地区。《汉书·张敞传》:“臣 敞 愿於广朝白发其端,直守远郡,其路无由。”《晋书·杨方传》:“ 方 在都邑,搢绅之士咸厚遇之,自以地寒,不愿久留京华,求补远郡,欲闲居著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 仲 有前室女 大娘 ,嫁於远郡。”
词语解释:州郡  拼音:zhōu jùn
(1).州和郡的合称。亦泛指地方上。 汉 班固 《西都赋》:“与乎州郡之豪杰,五都之货殖,三选七迁,充奉陵邑。盖以强干弱枝,隆上都而观万国也。”《后汉书·王龚传》:“ 永和 元年,拜太尉。在位恭慎,自非公事,不通州郡书记。”
(2).指州郡的长官。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州郡闻德,虚己备礼,莫之能致。”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至於 汉 代则不然,其宗子称王者,皆受制京邑,自同州郡。”
词语解释:边郡  拼音:biān jùn
靠近边境的郡邑。泛指边境地区。《汉书·丙吉传》:“﹝ 丙吉 ﹞尝出,适见驛骑持赤白囊,边郡发犇命书驰来至。”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惟 元帝 永光 三年,岁比不登,京师穀石二百餘,边郡四百。” 清 顾炎武 《秀州》诗:“将从 马伏波 ,田牧边郡北。”
词语解释:典郡  拼音:diǎn jùn
主管一郡政事,谓任郡守。《汉书·云敞传》:“ 唐林 言 敞 可典郡,擢为 鲁郡 大尹。” 唐 李嘉祐 《送卢员外往饶州》诗:“为郎復典郡,锦帐映朱轮。”
词语解释:九郡  拼音:jiǔ jùn
犹言五湖四海。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你比 无盐 败坏风俗,做的个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词语解释:监郡  拼音:jiān jùn
监察郡县。亦指监察郡县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序》:“监御史, 秦 官,掌监郡。”《说郛》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诗谈》:“ 魏公 开宴召三人者同赏,时 王禹玉 作监郡, 王荆公 为幕官, 陈秀公 初授卫尉寺丞为过客,其后四人皆相继登台辅。” 元 虞集 《福州总管刘侯墓碑》:“﹝ 至元 ﹞二十二年,盗起其属县,监郡几陷贼手,侯破贼出之。”《剪灯新话·申阳洞记》:“ 天歷 间,父友有任 桂州 监郡者,因往投焉。”
词语解释:股肱郡  拼音:gǔ gōng jùn
指起拱卫京师作用的要地。《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河东 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三国志·魏志·杜畿传》:“顾念 河东 吾股肱郡,充实之所,足以制天下,故且烦卿卧镇之。”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东顾重关尽,西驰万国陪,还闻股肱郡,元首咏康哉。” 明 何景明 《东海太守行》:“玉食常怀股肱郡,苍生久慕循良风。”
词语解释:剧郡  拼音:jù jùn
大郡,政务繁剧的州郡。《汉书·循吏传·朱邑》:“﹝ 张敞 ﹞与 邑 书曰:‘……直 敞 远守剧郡,驭於绳墨。’” 宋 苏轼 《送钱藻出守婺州》诗:“老手便剧郡,高怀厌 承明 。”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据 江西 剧郡 洪都 ,正该省宪亲临处,愿英俊开言路。”
词语解释:僻郡  拼音:pì jùn
边远的郡。 唐 韩愈 《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人谓 韦 侯美士,考功显曹, 盛山 僻郡,夺所宜处,纳之恶地,以枉其材, 韦侯 将怨且不释矣。” 宋 韩琦 《壬辰重九即席》诗:“退求僻郡疑邀宠,甘老穷边似好权。”
词语解释:支郡  拼音:zhī jùn
(1).指 汉 代诸侯国的属郡。《汉书·晁错传》:“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颜师古 注:“支郡,在国之四边者也。”按,《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作“枝郡”。
(2). 唐 末 五代 时,各地节度使割据一方,兼领数州,称为“支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始, 唐 及 五代 节镇皆有支郡。 太祖 平 湖南 ,始令 潭朗 等州直属京,长吏得自奏事,其后大县屯兵,亦有直属京官者, 兴元 之 三泉 是也。戊辰,上纳 瀚 ( 李瀚 )言,詔 邠 、 寧 、 涇 、 原 等州直属京,天下节镇无復领支郡者矣。”
词语解释:辅郡  拼音:fǔ jùn
即畿辅。 宋 苏轼 《相州赐大辽贺正旦人使却回御筵口宣》:“卿等復理归鞍,少休辅郡。”《宋史·仁宗纪四》:“﹝ 皇祐 五年十二月﹞壬戌,以 曹 、 陈 、 许 、 郑 、 滑州 为辅郡,隶畿内,置京畿转运使。”参见“ 畿辅 ”。
词语解释:畿辅  拼音:jī fǔ
京都附近的地方。畿,京畿;辅,三辅。《南齐书·王融传》:“若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 汉 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復入 关 河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戚畹嬖倖,遍居畿辅,借应奉之名,肆诛剥之虐。”《明史·英宗前纪》:“﹝ 正统 元年正月﹞庚寅,发禁军三万人屯田畿辅。”
词语解释:属郡  拼音:shǔ jùn
所属的郡县。 唐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诗:“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方巨山争体统》:“初非总领之幕客,亦非 湖 广 之属郡。”
词语解释:本郡  拼音:běn jùn
(1).原籍所在之郡。《后汉书·章帝纪》:“夏四月戊子,詔还坐 楚 、 淮阳 事徙者四百餘家,令归本郡。”
(2).指原籍所在之郡的郡守。《南史·孙瑒传》:“昔 朱买臣 愿为本郡,卿岂有意乎?”
词语解释:旁郡  拼音:páng jùn
(1).附近的州郡。《汉书·黥布传》:“﹝ 淮南王 ﹞阴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新唐书·窦建德传》:“踰 太行 ,入 上党 ,传檄旁郡。”
(2).别的州郡。 宋 张耒 《寓陈杂诗》之二:“故人在旁郡,书信不能屡。”
词语解释:望郡  拼音:wàng jùn
地理位置重要的郡邑;有声望的郡邑。《晋书·孝武帝纪》:“ 三吴 奥壤,股肱望郡。” 宋 曾巩 《母陈氏追封颍川郡太夫人制》:“陪京望郡,俾定新封,服我命书,尚其不泯。”
词语解释:外郡  拼音:wài jùn
京都以外的州郡。《陈书·高祖纪上》:“内难初静,诸侯出关,外郡传烽, 鲜卑 犯塞。”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前代,夜五更至黎明而终,本朝外廷及外郡悉用此制,惟禁中未明前十刻更终,谓之待旦。”《宋史·食货志上三》:“ 王珪 奏曰:‘外郡用钱四十可致斗米於京师,今京师乏钱,反用钱百坐仓糴斗米,此极非计。’”
词语解释:请郡  拼音:qǐng jùn
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宋 王安石 《知制诰沉遘知杭州制》:“比抗章而请郡,期调膳以奉亲。”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诗:“请郡东南促去程,拍堤 江 水照红旌。”
词语解释:大郡  拼音:dà jùn
面积大、人口多的郡。《汉书·元帝纪》:“﹝ 建昭 二年﹞三月,行幸 河东 ,祠后土。益 三河 大郡太守秩。户十二万为大郡。”《南史·孔靖传》:“ 晋陵 自 宋 齐 以来为大郡,虽经寇扰,犹为全实。”
词语解释:近郡  拼音:jìn jùn
(1).古谓距王城五百里之外为近郡。《汉书·王莽传中》:“粟米之内曰内郡,其外曰近郡。” 颜师古 注:“《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
(2).指邻近京城之郡。《后汉书·百官志四》:“﹝司隶校尉﹞ 孝武帝 初置,持节,掌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宋 陆游 《谢周枢使启》:“入望清光,出临近郡。”
词语解释:雄郡  拼音:xióng jùn
地势险要,辖境辽阔,人阜物丰的大郡。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 湓城 古雄郡,横 江 千里驰。”
词语解释:关郡  拼音:guān jùn
边关的郡城。 唐 韦应物 《送渑池崔主簿》诗:“暮雨投关郡,春风别帝城。”
词语解释:都郡  拼音:dōu jùn
郡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崔正熊 诣都郡,都郡将姓 陈 ,问 正熊 :‘君去 崔杼 几世?’”
词语解释:贰郡  拼音:èr jùn
古代州郡长官的副职。 宋 苏舜钦 《哀穆先生文》:“调 泰州 司理参军,牧守称其才,贰郡者恶之。” 元 朱德润 《府判铭为冯进道作》:“府判贰郡,古曰郡丞,方题别驾,车列屏星。”
词语解释:畿郡  拼音:jī jùn
京城。 宋 陆游 《秋夜有感》诗:“前年补畿郡,入对瞻玉色。”
词语解释:便郡  拼音:biàn jùn
政务清简之郡。 宋 苏舜钦 《赠太子太保韩公行状》:“或谓 贡定 不当北衝,改知 澶州 ,属以控扼之计。数以疾请便郡,移 亳州 。”《宋史·吴育传》:“﹝ 育 ﹞迁礼部侍郎,知 永兴军 ,召兼翰林侍读学士。以疾辞,且请便郡。”
词语解释:乡郡  拼音:xiāng jùn
指家乡所在之郡。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先公晚在乡郡,但寝与食外,朝夕惟处道室中静默。”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若还念臣有微劳,乡郡望安置,庶使臣忠心孝意得全美。”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往岁在乡郡, 敬 将返 江 右,而先生有 关中 之行。”
词语解释:双头郡  拼音:shuāng tóu jùn
古代由一人兼管的两个郡。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魏书二》:“ 汝阴 、 弋阳 二郡, 萧衍 置双头郡, 魏 因之。双头郡者,两郡同治,一人带两郡守也。此本 汝阴郡 地,又侨立 弋阳郡 ,《宋志》所谓帖治。”
词语解释:腹居郡  拼音:fù jū jùn
位于中心地区的郡县。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方今为天下腹居郡,诸侯并臻,中外未然,心憧憧若涉大川,遭风而未薄。”按, 元 代有“腹里路”,义或本此。参见“ 腹里 ”。参阅 王利器 《盐铁论校注》
词语解释:赌郡  拼音:dǔ jùn
谓以郡官为赌注。《宋书·羊玄保传》:“﹝ 羊玄保 ﹞善弈棊,棊品第三, 太祖 与赌郡戏,胜,以补 宣城 太守。”
词语解释:阃郡  拼音:kǔn jùn
指将帅与郡守。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三》:“制置使 黄万石 ,寓治於 抚 ,閫郡不咸,竟为 黄 所挤。”
词语解释:营郡  拼音:yíng jùn
指有驻军之郡。《后汉书·陈龟传》:“自顷年以来, 匈奴 数攻营郡。” 李贤 注:“谓郡有屯兵者,即护 羌 校尉屯 金城 , 乌桓 校尉屯 上谷 之类。”
词语解释:乞乡郡  拼音:qǐ xiāng jùn
旧时官吏请调往故乡任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知諫院 蔡襄 以亲老乞乡郡。己酉,授右正言,知 福州 。”
词语解释:跨州连郡
指占有数个州、郡的意思
词语解释:连州跨郡  拼音:lián zhōu kuà jùn
谓遍及各地。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连州跨郡,迈 陶氏 之隆基;开国承家,掩 张 门之累叶。” 唐 高适 《后汉贼臣董卓庙议》:“而 山 东义旗,攘袂争起,连州跨郡,皆以诛 卓 为名。”亦作“ 连州比县 ”。《陈书·高祖纪上》:“自八紘九野,瓜剖豆分,窃帝偷王,连州比县。”
词语解释:三十六郡  拼音:sān shí liù jùn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 三川 、 河东 、 南阳 、 南郡 、 九江 、 鄣郡 、 会稽 、 潁川 、 碭郡 、 泗水 、 薛郡 、 东郡 、 琅邪 、 齐郡 、 上谷 、 渔阳 、 右北平 、 辽西 、 辽东 、 代郡 、 鉅鹿 、 邯郸 、 上党 、 太原 、 云中 、 九原 、 雁门 、 上郡 、 陇西 、 北地 、 汉中 、 巴郡 、 蜀郡 、 黔中 、 长沙 凡三十五,与 内史 为三十六郡。” 清 姚鼐 《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是已为三十九郡。至 秦 亡时,或更有分合,不知凡若干郡也。”
词语解释:侨郡  拼音:qiáo jùn
侨置的郡邑。《南史·王玄谟传》:“ 雍 土多诸侨寓, 玄謨 上言,所统侨郡无有境土,新旧错乱,租课不时,宜加并合。”《北史·寇讚传》:“进讚爵 河南公 ,加安南将军,领南蛮校尉,仍刺史,分 洛 、 豫 二州之侨郡以益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幽 冀 等州的侨人没有设立侨州,只有侨郡、侨县。”参见“ 侨置 ”。
词语解释:侨置  拼音:qiáo zhì
六朝 时南北分裂,战乱频仍,诸朝遇有州郡沦陷敌手,则往往暂借别地重置,仍用其旧名,称为“侨置”。《晋书·地理志上》:“ 元帝 渡江,亦侨置 司州 於 徐 ,非本所也。”《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 司 、 冀 、 凉 、 青 、 并 、 兗 、 豫 、 幽 、 平 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清 毕沅 《〈晋书地理志新补正〉序》:“夫 晋 世版舆,上承 三国 之瓜分,下值 南朝 之侨置。”
词语解释:枝郡  拼音:zhī jùn
指 汉 代郡国的属郡。《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鼂错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枝郡。”按,《汉书·晁错传》作“支郡”。
词语解释:恶郡  拼音:è jùn
贫瘠荒远的州郡。 唐 赵璘 《因话录·宫》:“上曰:‘但要与恶郡,岂繫母在?’”
词语解释:绝郡  拼音:jué jùn
边远的郡县。《后汉书·庞参传》:“孤城絶郡,以权徙之;转运远费,聚而近之;徭役烦数,休而息之。”
词语解释:壮郡  拼音:zhuàng jùn
大郡,大府。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徐州》:“宜改 徐 ( 徐州 )为府,以其分土为 彭城县 ,并旧属邑而五,南则益以 邳 宿 ,北则益以 邹 济寧 ,便可屹然成壮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