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万邦 拼音:wàn bāng
(1).所有诸侯封国。后引申为天下,全国。《书·尧典》:“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诗·大雅·文王》:“仪刑 文王 ,万邦作孚。” 郑玄 笺:“仪法 文王 之事,则天下咸信而顺之。”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君临万邦,万邦既化。” 唐 白居易 《贺雨》诗:“遂下罪己詔,殷勤告万邦。” 明 张居正 《恭励圣学诗》:“元后辅万邦,绥猷良不易。” 刘师培 《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古代邦国狭小, 虞 夏 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
(2).泛指众多的国家。 郭沫若 《新华颂·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我们反抗侵略,睦邻万邦,要保卫世界和平,必须有力量。”词语解释:乡邦 拼音:xiāng bāng
(1).家乡。 南朝 宋 鲍照 《还都口号》:“君王迟京国,游子思乡邦。”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乞朝见表》:“今復还父母之乡邦,逼桑榆之晷刻,解冠归老,决在此行。” 秦牧 《漫记端木蕻良》:“当时大都怀着深广的忧愤写版图的变色,乡邦的灾难。”
(2).指同乡的人。《后汉书·度尚传》:“ 徐 字 伯徐 , 丹阳 人,乡邦称其胆智。” 清 戴名世 《上刘木斋先生书》:“﹝ 名世 ﹞家累二十口,嗷嗷待哺。而乡邦之间,骨肉之际,横逆百端,迂愚固陋,莫必其命。”词语解释:经邦
治国词语解释:大邦 拼音:dà bāng
(1).大国。《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孔 传:“言天下诸侯,大者畏威,小者怀德。”《诗·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讎。” 郑玄 笺:“大邦,列国之大也。”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康拉德 ﹞领其从者,建大邦於海上。”
(2).大的州郡。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岂有身带三綬,职典大邦,而不顾恩义,生心外叛者乎!” 唐 韩愈 《河南府同官记》:“於时 河东公 为左僕射宰相,出藩大邦,开府 汉南 。”
(3).大的都会。《儒林外史》第三二回:“ 南京 是个大邦,你的才情到那里去,或者还遇着个知己,做出些事业来。”词语解释:海邦 拼音:hǎi bāng
(1).古指近海邦国。《诗·鲁颂·閟宫》:“遂荒大东,至于海邦。” 郑玄 笺:“海邦,近海之国也。” 晋 陆云 《祖考颂》:“光宅海邦,大造 江 汉 。”
(2).指沿海省分。 明 唐顺之 《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窃念岛夷为寇,海邦荐惊。”
(3).指外国。 清 姚鼐 《袁随园君墓志铭》:“名越海邦,蔼如其冲。”词语解释:南邦 拼音:nán bāng
南国;南方。《诗·大雅·崧高》:“王命 召伯 ,定 申伯 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汉 焦赣 《易林·复之大畜》:“南邦大国,鬼魅满室。讙声相逐,为我行贼。” 元 揭徯斯 《送也速答儿赤序》:“国家臣妾万邦,南邦为一,餘六十年而教化不兴,风俗日坏,奸宄屡作者,任法律而务财用也。”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南邦存亡呼吸, 向 ( 向荣 )军既不能援, 陈金綬 盛保 所带官军,尚不知行抵何处。” 刘师培 《文说·宗骚篇》:“考其职掌,是属清庙之官,列彼礼文,半杂南邦之典。”词语解释:旧邦 拼音:jiù bāng
(1).历史长久的国家;故国。《诗·大雅·文王》:“ 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声哀哀而怀高丘兮,心愁愁而思旧邦。” 王逸 注:“心愁思者,念高丘之山,想归故国也。”
(2).故都。 汉 蔡琰 《悲愤诗》:“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3). 三国 魏 鼓吹曲名。 缪袭 作。《晋书·乐志下》:“改 汉 《翁离》为《旧邦》,言 曹公 胜 袁绍 於 官渡 ,还 譙 收藏死亡士卒也。”其首句为“旧邦萧条心伤悲”,故名。词语解释:家邦 拼音:jiā bāng
本指家与国,亦泛指国家。《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南朝 梁 任昉 《为萧扬州荐士表》:“臣位任隆重,义兼家邦,实欲使名实不违,徼倖路絶。” 宋 苏辙 《门下侍郎孙固乞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之一:“吾不出帷幄临御家邦,实赖股肱之良,以持纲纪之要,於其进退顾可轻听之哉!”《三国演义》第三一回:“昨朝 沮授 军中失,今日 田丰 狱内亡。 河 北栋梁皆折断, 本初 焉不丧家邦!” 续范亭 《胡公祠落成过郑一吊》诗:“将军浩气贯天日,继起何人振家邦。”词语解释:陋邦 拼音:lòu bāng
指边远闭塞之地。 宋 苏轼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 蜀 。” 宋 苏轼 《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之一:“从来 苏 李 得名双,只恐全 齐 笑陋邦。”词语解释:名邦 拼音:míng bāng
著名的地区。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君紓组於名邦,貽话言於川渚。” 清 李渔 《与某郡伯书》:“贵治之繁剧,甲於海内诸名邦。”《解放日报》1986.6.7:“ 余姚 何以称文献名邦呢?原来自 汉 以来,此地文化发达,贤达辈出。”词语解释:邻邦 拼音:lín bāng
亦作“隣邦”。
(1).相邻的国家。《韩非子·说林上》:“ 智伯 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 明 费信 《星槎胜览·东西竺》:“田瘠不宜稼穡,岁藉隣邦淡洋米穀以为食。”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若 中国 既失藩属於前,又蹙边境於后,非特为邻邦所窃笑,亦恐启远人之覬覦。”
(2).指相邻的地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工役则募之邻邦,特厚酬庸之值。” 元 吾丘衍 《送翼之回吴》诗:“ 三吴 亦邻邦,一水非远程。”词语解释:小邦 拼音:xiǎo bāng
小国;小城邑。《书·武成》:“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宋 刘过 《上袁文昌知平江》诗:“欲上 姑苏 望 虎丘 ,小邦寧有此风流?” 明 杨慎 《续百一诗》之九:“小邦得干城,强敌亦何为。”词语解释:迷邦 拼音:mí bāng
《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言 孔子 不仕,是怀其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后因以“迷邦”指不肯从政,隐居不仕。《周书·儒林传·沉重》:“若居形声而去影响,尚迷邦而忘观国,非所谓也。” 唐 刘禹锡 《故荆南节度推官董府君墓志》:“居数岁,投老於南 荆 ,迷邦纵性,委和从化。”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岂终怀宝迷邦,谩説灌园避世。”词语解释:一邦 拼音:yī bāng
古代诸侯的一个封国。亦指一方。《论语·公冶长》:“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 崔子 也。’”《晋书·礼志上》:“王者以天下为家,未必一邦,故 周平 光武 无废於二京也。” 唐 李白 《赠从孙义兴宰铭》诗之三:“化洽一邦上,名驰三江外。” 宋 张载 《横渠易说上·否》:“古之人,一邦不治,则之一邦,直至天下皆无邦可之,则止有隐耳。”词语解释:兴邦 拼音:xīng bāng
使国家兴盛起来。《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词语解释:危邦 拼音:wēi bāng
不安宁的国家。《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明 刘基 《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出入危邦,扶持庸君。” 郁达夫 《中年次陆竹天氏韵》:“叔世天难问,危邦德竟孤。”词语解释:安邦 拼音:ān bāng
使国家平安稳定。 汉 焦赣 《易林·家人之涣》:“解商惊惶,散我衣装,君不安邦。”《敦煌变文集·长兴殿应圣节讲经文》:“如来与説安邦法,故号《仁王护国经》。”《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少好於文,长习於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郭沫若 《牧羊哀话》三:“ 闵子爵 一连奏了几本,请朝廷除佞安邦,本本都不见批发。”词语解释:周邦 拼音:zhōu bāng
举国。《诗·大雅·崧高》:“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郑玄 笺:“周,徧也。”词语解释:异邦 拼音:yì bāng
亦作“异邦”。 外国。《论语·季氏》:“邦人称之曰君夫人……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 郭沫若 《黑猫》六:“难忘江畔语:休作异邦游!”词语解释:鲁邦 拼音:lǔ bāng
指 鲁国 。 周 朝所封的诸侯国。后用以指 鲁 地。《诗·鲁颂·閟宫》:“ 泰山 巖巖, 鲁邦 所詹。” 唐 韩愈 《奉酬天平马十二仆射》诗:“威令加 徐 土,儒风被 鲁邦 。” 何薳 《春渚纪闻·徐氏父子俊伟》引 宋 徐端崇 诗:“ 鲁邦 司寇陈义高,三閭大夫心徒劳。”词语解释:中邦 拼音:zhōng bāng
中原;中国。《书·禹贡》:“成赋中邦。” 孔 传:“成九州之赋。” 蔡沉 集传:“中邦,中国也。”《新唐书·陆贽传》:“自 禄山 搆乱, 肃宗 始撤边备,以靖中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即中邦而论, 河南 开封郡 祥符县 内多有 犹太 人。”词语解释:楚邦 拼音:chǔ bāng
指 楚 境。 前蜀 贯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诗之六:“谩有归乡梦,前程是 楚 邦。”词语解释:乐邦 拼音:lè bāng
佛教语。极乐之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释道·京师敕建寺》:“入山门即有窣堵坡高入云表,名 永安塔 ,华焕精严,真如游化城乐邦。”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千函榆欓,信地繙经,一握松枝,弥天选佛,真可以破除结习,淬练智光。号此乐邦,洵非妄尔。”词语解释:男邦 拼音:nán bāng
古代王城外六百至七百里地区内的男爵小国。《书·禹贡》:“﹝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蔡沉 集传:“男邦,男爵小国也。” 陈经 详解:“男,小国也。又其外三百里为诸侯。自此以往,皆诸侯大国,次小国也。必先采地,次男邦乃及诸侯,先小后大。”词语解释:有邦 拼音:yǒu bāng
指诸侯。亦泛指国家。《书·吕刑》:“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 蔡沉 集传:“有邦,诸侯也。”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教坊致语》:“臣闻帝 武 造 周 ,已兆兴王之迹;日符胙 汉 ,实开受命之祥。非天私我有邦,惟圣乃作神主。”词语解释:远邦 拼音:yuǎn bāng
远方;国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 穆 桓 齐 楚庄 。”词语解释:庶邦 拼音:shù bāng
诸侯众国。《书·酒诰》:“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兹酒。”《周书·苏绰传》:“庶邦百辟,咸会于王庭。” 清 方苞 《又书清庙诗后》:“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於 周 ,乃庶邦君臣受命於 周 之始。”词语解释:守邦 拼音:shǒu bāng
守卫邦国。《国语·周语上》:“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 韦昭 注:“元,善也。后,君也。戴,奉也。邦,国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册礼。” 宋 欧阳修 《谢赐庆历七年历日表》:“凡尔守邦之吏,皆蒙颁历之恩,匪以为私,盖遵彝典。”词语解释:乱邦 拼音:luàn bāng
(1).危害国家。《易·师》:“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2).动乱的国家。《论语·泰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三略·下略》:“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粟。”词语解释:东邦 拼音:dōng bāng
(1).古代泛指 齐 鲁 (相当今 山东省 )地区。 唐 许棠 《送刘校书游东鲁》诗:“内阁劳讎校,东邦忽纵游。”参见“ 东鲁 ”。
(2).指 日本 。在我国之东,故称。 郭沫若 《瓶》诗之二二:“邮差过了两遍了,送来了些东邦的时报。”
词语解释:东鲁 拼音:dōng lǔ
(1).原指 春秋 鲁国 。后以指 鲁 地(相当今 山东省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世有 周子 ,雋俗之士,既文且博,亦玄亦史。然而学遁 东鲁 ,习隐 南郭 。” 李善 注引《庄子》:“ 鲁 君闻 颜闔 得道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闔 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反审之,復来求之,则不得矣。” 唐 李白 《赠武十七谔》诗:“爱子隔 东鲁 ,空悲断肠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二公表章经籍,篤古崇儒,至求淑相攸,必属之 东鲁 圣人之裔,诚不愧儒雅风流矣。” 黎元洪 《檄山东文》:“ 东鲁 开化最早,文明独先。”
(2).指 孔子 。 孔子 为 春秋 鲁 人,故称。《陈书·周弘正传》:“ 东鲁 絶编之思, 西伯 幽忧之作。”词语解释:造邦 拼音:zào bāng
创立国家。 明 方孝孺 《悯知赋哀叶廷振》:“昔 洙 泗 之啟圣兮,异才森其并出。大或僈於造邦兮,小犹易夫千室。”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时 高皇帝 造邦,法制严峻,其友復坚沮之。” 清 蒋湘南 《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三书》:“我朝造邦东土,拓界西疆,中外一家,昭回旁薄,精华全萃于 乾隆 时。”词语解释:外邦 拼音:wài bāng
(1).指地方州郡。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备名儒馆,十有三年,然而三易外邦,五回星岁。”
(2).古代诸侯国称本国以外的邦国,或泛指中原地区以外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所在地下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外邦之奇货也。见 郭璞 《穆天子传》注。”按,《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鹿,白银之麕” 郭璞 注:“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夷狄之奇货也。”
(3).指外国。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国家气运所关、所虑,一蹶不振,从此为外邦所轻。”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你为着一个异种外邦的女人,就连家庭也不顾了,亏得你平常还那样孝顺。”词语解释:故邦 拼音:gù bāng
故国;故乡。 汉 刘向 《九叹·忧苦》:“悲余心之悁悁兮,哀故邦之逢殃。” 萧三 《我又来谒列宁陵》诗:“我渡过了多少的水,我跋过了多少的山,我回到了故邦。”词语解释:联邦 拼音:lián bāng
由若干成员国或邦或州等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而 德 美 以联邦立国,尤为合国之妙术,令诸弱小忘其亡灭。” 李大钊 《平民主义》:“联邦就是一国有一个联合政府,具有最高的主权,统治涉及联邦境内各邦共同的利益,至于那各邦自治领域以内的事,仍归各邦自决,联合政府不去干涉。”词语解释:番邦 拼音:fān bāng
旧称外国。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三场:“只因番邦造反,侵犯中华,元帅调齐大兵前去抵挡。” 李广田 《活在谎话里的人们》:“连这小小农村中,经过种种传说,也知道有番邦外国来争夺 中国 的江山了。”词语解释:贵邦 拼音:guì bāng
(1).用于敬称他人的乡里。 晋 孙楚 《答弘农故吏民诗》:“每歷贵邦,仰瞻泰华,追慕先轨,感想哀嗟。”
(2).用于敬称他国。 清 朱之瑜 《安南供役纪事》:“因 中国 折柱缺维,天倾日丧,不甘薙髮从虏,逃避贵邦。”《镜花缘》第十一回:“ 吴之祥 躬身道:‘原来贵邦天朝!’” 黄兴 《复宫崎寅藏函》:“且此次对於贵邦诸多疑惑,表面上似无所可否,而黄祸之论,政客、学者中已成为流行名词。”词语解释:群邦 拼音:qún bāng
诸国,万邦。 汉 韦孟 《讽谏诗》:“摠齐羣邦,以翼大 商 。”词语解释:本邦 拼音:běn bāng
故乡;故国。《后汉书·蔡邕传》:“昔 韩安国 出自徒中, 朱买臣 出於幽贱,并以才宜,还守本邦。”《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四年》:“要当与卿共定天下,告成 岱宗 ,然后还卿本邦,世封 幽州 ,使卿去国不失为子之孝,归朕不失事君之忠。”词语解释:偏邦 拼音:piān bāng
边远小国。《三国演义》第六六回:“方逞兇谋欺弱主,又驱劲卒扫偏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 武侯 扶弱主,籍偏邦。”词语解释:三邦 拼音:sān bāng
(1).三国。指 三苗 。《书·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惟箘、簵、楛,三邦厎贡厥名。” 孔 传:“三物皆出 云梦 之泽,近泽三国常致贡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荆州三邦》:“三邦即 三苗 也…… 荆州 之苗,在 唐虞 时三种最著,为三邦也。”
(2).指 云梦 附近地域,为今 长江 中游一带。 金 赵秉文 《谒北岳》诗:“九庙龙盘接,三邦蛇势吞。”参见“ 三苗 ”。
词语解释:三苗 拼音:sān miáo
古国名。《书·舜典》:“窜 三苗 于 三危 。” 孔 传:“ 三苗 ,国名, 縉云氏 之后,为诸侯,号 饕餮 。”《史记·五帝纪》:“ 三苗 在 江淮 、 荆州 数为乱。” 张守节 正义:“ 吴起 曰:‘ 三苗 之国,左 洞庭 而右 彭蠡 。’……以天子在北,故 洞庭 在西为左, 彭蠡 在东为右。今 江州 、 鄂州 、 岳州 , 三苗 之地也。” 唐 杜甫 《野望》诗:“云山兼五岭,风壤带 三苗 。”词语解释:晋邦 拼音:jìn bāng
指 春秋 时代的 晋国 。《韩非子·喻老》:“及公子返 晋 邦,举兵伐 郑 ,大破之,取八城焉。”《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子言 晋 邦之将 荀息 、 孙軫 之於兵也……劲将之阵也。”词语解释:殿邦 拼音:diàn bāng
安邦定国。 唐 陆贽 《李纳检校司空制》:“以殿邦之勋,参论道之职。”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奕世荷殿邦之德,举宗联命氏之荣。”词语解释:同邦 拼音:tóng bāng
同国。 汉 袁康 《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子胥 不死,又不入 荆 邦,犹未得安,为之奈何?莫若求之而与之同邦乎。”参见“ 同国 ”。词语解释:刘邦 拼音:liú bāng
(前256—前195)字季。西汉(前206—23)王朝的建立者。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故人亦称沛公。刘邦排行第三,所以有时也叫他刘三词语解释:覆邦 拼音:fù bāng
亡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胜国之女致祸》:“古来胜国妇女,多能覆邦。前人纪之甚备。”词语解释:友邦 拼音:yǒu bāng
与本国友好的国家。《书·泰誓上》:“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友邦争问年今几,天子恨无官可酬。”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一:“ 俄国 认 中国 为全世界最亲密的友邦,愿意和 中国 为同盟国。”词语解释:莲邦 拼音:lián bāng
佛教中“极乐世界”的别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鬼怪·太山主者》:“ 冯 於内典究心,平日以莲邦自许。”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莲邦纵使缘未通,他生且生 兜率宫 。”词语解释:令邦 拼音:lìng bāng
黄鼠的别名。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北令邦》:“《澠水燕谈》载 契丹国 产大鼠曰毗狸…… 浮休 《使辽録》亦谓有令邦者,以其肉一臠置之食物之鼎,则立糜烂,是以爱重。”词语解释:轓邦 拼音:fān bāng
封建时代的诸侯国。以其藩屏王室,故称。轓,通“ 藩 ”。词语解释:乌托邦 拼音:wū tuō bāng
理想中最美好的国家。本为 英国 空想社会主义者 莫尔 (ThomasMore)所著书名。书里描写了他所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后泛指不能实现的空想境界。 胡适 《井田辨·答廖仲恺胡汉民先生的信》:“《周礼》一书,我起初只承认他是 战国 末年的一部大乌托邦。” 邹韬奋 《苦闷与认识》:“倘若希望有个现成的理想的环境,那是只有到乌托邦去。”词语解释:藩邦 拼音:fān bāng
(1).即藩国。《十月》1981年第4期:“她的脸上就会浮起皇后接受藩邦进贡时的那种微笑。”参见“ 藩国 ”。
(2).旧称外族或外国。藩,通“ 番 ”。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十:“ 缅甸 、 高丽 、 琉球 之藩邦,其败亡之由,咸此而已矣。”
词语解释:藩国 拼音:fān guó
古称分封及臣服之国。《史记·吴王濞列传》:“令奉其先王宗庙,为 汉 藩国。”《汉书·武帝纪》:“於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三国志·魏志·杨阜传》:“时 雍丘王 植 怨於不齿,藩国至亲,法禁峻密,故 阜 又陈九族之义焉。”词语解释:各扎邦 拼音:gè zhā bāng
动作干脆迅速貌。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止有这一所宅子,还卖的五六百锭,等我卖了做本钱,您孩儿各扎邦便觅个合子钱儿。”词语解释:列邦 拼音:liè bāng
各国。《清史稿·选举志二》:“谨上溯古制,参考列邦,拟定京师大学暨各省高等学、中学、小学、蒙学章程。” 平佚 《临时政府成立记》引 孙中山 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民国 卓立於世界,为列邦所公认。”词语解释:论道经邦 拼音:lùn dào jīng bāng
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孔 传:“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司空 临川献王 懿亲明德,论道经邦。”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明公以明聪杰出之资,任馆阁清华之地,穷金匱石室之藏,豫论道经邦之略。”词语解释:五邦 拼音:wǔ bāng
商代 盘庚 之前所迁居的五个国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顾颉刚 《〈盘庚〉三篇校释译论》:“ 盘庚 以前的五迁就是:(一) 仲丁 迁 嚣 ( 隞 ),(二) 河亶甲 迁 相 ,(三) 祖乙 迁 耿 ( 邢 ),(四) 祖辛 迁 庇 ,(五) 南庚 迁 奄 。”按, 嚣 ,今 河南 荥阳 境; 相 ,今 河南 内黄 境; 耿 ,今 河南 温县 境; 庇 ,今 山东 鱼台 境; 奄 ,今 山东 曲阜 境。词语解释:唇齿之邦
非常亲密、利害攸关的邻邦词语解释:蕞尔小邦
形容地域极小的国家词语解释:父母国,父国,父母之邦
祖国词语解释:骨邦 拼音:gǔ bāng
嘴巴鼓起的样子。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一折:“那里有野鸳鸯眼秃刷的在黄金殿,则这颗木鸚哥嘴骨邦的在仙音院。”词语解释:鱼邦 拼音:yú bāng
盛产鱼的水域。 元 张可久 《柳营曲·钓台》:“客星犯半夜龙床,清风占七里鱼邦。”《雍熙乐府·斗鹌鹑》:“水国鱼邦,跳出他龙潭虎窟,顶笠披簔,隄防着斜风细雨。”词语解释:遐邦 拼音:xiá bāng
远方的邦国。《晋书·挚虞传》:“天难既降,时惟鞠凶。龙战兽争,分裂遐邦。 备 僭 岷 蜀 , 度 逆海东。 权 乃缘间,割据三江。” 宋 赵明诚 《〈金石录〉序》:“上自 三代 ,下及 隋 唐 五季,内自京师,达於四地遐邦絶域夷狄。”词语解释:边邦 拼音:biān bāng
邻邦。《元史·崔敬传》:“今乃以同气之人,置之度外,适足貽笑边邦,取辱外国。”《西游记》第三九回:“ 行者 笑道:‘我东土古立天朝,久称上国,汝等乃下土边邦。’”词语解释:上邦 拼音:shàng bāng
犹上国。《文选·左思〈吴都赋〉》:“习其敝邑而不覩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躔也。” 李善 注:“上邦,犹上国也。” 孙中山 《大亚洲主义》:“当时各弱小民族和国家,都是拜 中国 为上邦,要到 中国 来朝贡,要 中国 收他们为藩属。”参见“ 上国 ”。
词语解释:上国 拼音:shàng guó
(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词语解释:丧邦 拼音:sàng bāng
亡国。《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 宋 苏轼 《上皇帝书》:“其心本生於患失,而其祸乃至於丧邦。”词语解释:一言兴邦 拼音:yī yán xīng bāng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古所谓一言兴邦者,信哉!” 宋 《许彦周诗话》:“ 元礼 首议 太真 、 国忠 辈,近乎一言兴邦,宜得此语。”词语解释:一言丧邦 拼音:yī yán sàng bāng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朱子语类》卷十九:“圣人説话,磨稜合缝,盛水不漏,如言一言丧邦,以直报怨,自是细密。”词语解释:治郭安邦 拼音:zhì guō ān bāng
犹治国安邦。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间有古之长僕,亦有治郭安邦之功,救世保民之力,其形象概亦毁之,其意何也?”词语解释:属邦 拼音:shǔ bāng
付托国事。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春申君》:“ 女环 谓 春申君 曰:‘妾闻王老无嗣,属邦於君。’”
附属国。 清 薛福成 《与法兰西立约通商议》:“因其为我属邦,而与西洋诸国平行也。” 清 马建忠 《巴黎复友人书》:“ 日尔曼 王率属邦先与 瑞典 有 奥斯纳勃卢克 之约,继与 法国 復有 孟斯德 之约。”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六节:“这实际上是在 宋 军得胜的形势下,把 南宋 变成和 齐国 一样的属邦。”词语解释:治国安邦 拼音:zhì guó ān bāng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闕,常只是披霜带月似簷中。”词语解释:宗邦 拼音:zōng bāng
(1).国都。亦引申指国家。 汉 焦赣 《易林·遯之既济》:“出门东行,日利时良,步骑与駟,经歷宗邦。”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明季流寇起衅於妇人》:“馹递一裁,倚馹递为生者无从得食,相率为盗, 闯 贼得以招集之。流毒宗邦,覆灭宗社。”
(2).父母之邦,祖国。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试观南洋 英 属诸埠,其筑路之资大半为华商集股,利之所在,人共趋之。华商何厚於 英 属而薄於宗邦?”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而景教子弟,復多出入於 日斯巴尼亚 之学校,取 亚剌伯 科学而传诸宗邦,景教国之学术,为之一振。”
(3).为世界所尊仰的文明古国。 清 王韬 《弢园文录·原学》:“ 中国 ,天下之宗邦也,不独为文字之始祖,即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 中国 而流传及外。”词语解释:炎邦 拼音:yán bāng
南方炎热之国。 明 李东阳 《鲁编修铎颁诏安南》诗:“命使炎邦帝选才,状元刚去省元来。”词语解释:客邦 拼音:kè bāng
指外国。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记行〉序》:“通商,万国之所同也。客邦之利五,而主国之利十,未或以为害也。”词语解释:敉邦 拼音:mǐ bāng
安定邦国。 明 文徵明 《赞廷尉汤公》:“戡难敉邦,所至振肃。”词语解释:急并各邦 拼音:jí bìng gè bāng
象声词。 元 朱凯 《黄鹤楼》第二折:“ 瞎胖姐 在麦场上将那碓臼儿急并各邦的捣。”词语解释:急迸格邦 拼音:jí bèng gé bāng
象声词。 清 洪昇 《长生殿·合围》:“这一员会急迸格邦的弓开月满,那一员会滴溜扑碌的鎚落星寒。”词语解释:怀道迷邦 拼音:huái dào mí bāng
犹言怀宝迷邦。《晋书·董京传》:“ 楚 乃貽之书,劝以今 尧 舜 之世,胡为怀道迷邦。”参见“ 怀宝迷邦 ”。
词语解释:怀宝迷邦 拼音:huái bǎo mí bāng
比喻有才德而不为国用。语本《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朱熹 集注:“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陈书·后主纪》:“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将怀宝迷邦,咸思独善?”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庆赏》:“襄赞,看时事多艰,怎忍怀宝迷邦袖手看。”词语解释:急彪各邦 拼音:jí biāo gè bāng
象声词。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三折:“我这里急煎煎整顿了衣服,急周各支荡散了鎗竿篓,急彪各邦踏折了剑菖蒲。”词语解释:怀宝迷邦 拼音:huái bǎo mí bāng
比喻有才德而不为国用。语本《论语·阳货》:“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朱熹 集注:“怀宝迷邦,谓怀藏道德,不救国之迷乱。”《陈书·后主纪》:“岂以食玉炊桂,无因自达?将怀宝迷邦,咸思独善?”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庆赏》:“襄赞,看时事多艰,怎忍怀宝迷邦袖手看。”词语解释:洋邦 拼音:yáng bāng
外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恭录天王〈禁鸦片诏〉通令全国军民》:“本军师曾游诸洋,深悉外洋鸦片烟甚为 中国 害,且寻其各洋邦售卖实数,每年总计耗 中国 银两不下四五千万之多。”词语解释:提邦 拼音:tí bāng
犹言举国。 汉 贾谊 《新书·耳痺》:“提邦以伐 楚 ,五战而五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