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逸兴逸士逸情逸志逸名逸僧逸怀逸笔
逸气逸思逸趣逸书逸妻逸踪逸马逸处
逸少逸才逸轨逸性逸游逸藻逸景逸字
逸民逸骥逸势逸句逸史逸词逸欲逸照
逸韵逸乐逸事逸身逸辔逸材逸如逸当
逸驾逸群逸想逸格逸世逸礼逸休逸杰
逸人逸翰逸客逸居逸德逸去逸叟逸艺
逸翮逸豫逸躅逸遗逸艳逸唱逸珠逸迈
逸响逸步逸态逸诗逸篇逸劳逸致逸路
逸足逸老逸调逸迹逸姿逸发逸彩逸荡

词语解释:逸兴  拼音:yì xìng
超逸豪放的意兴。《艺文类聚》卷一引 晋 湛方生 《风赋》:“轩 濠 梁之逸兴,畅方外之冥适。” 唐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明 归有光 《洧南居士传》:“视世之规规譾譾,无居士之高情逸兴,虽为官,岂能辨治哉?”《人物》1985年第4期:“窗外竹影婆娑,映得室内一碧如洗,更增添了他谈话的逸兴。”
词语解释:逸气  拼音:yì qì
超脱世俗的气概、气度。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公干 有逸气,但未遒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凡为文章,犹人乘騏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王利器 集解:“逸气,谓俊逸之气。” 唐 李白 《天马歌》:“逸气稜稜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二章第十三节:“‘齐气’是说语气的舒缓,‘逸气’是说语气的奔放,这一样也可以形成文章的风格。”
词语解释:逸少  拼音:yì shǎo
美少年。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览当今之逸少,想后来之英童。”
词语解释:逸民  拼音:yì mín
指遁世隐居的人。《论语·微子》:“逸民: 伯夷 、 叔齐 、 虞仲 、 夷逸 、 朱张 、 柳下惠 、 少连 。” 何晏 集解:“逸民者,节行超逸也。”《汉书·律历志序》:“ 周 衰官失, 孔子 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 颜师古 注:“逸民,谓有德而隐处者。” 晋 陆机 《招隐》诗:“寻山求逸民,穹谷幽且遐。” 清 孙枝蔚 《寄题范眉生幽草轩》诗:“庭户如空谷,交游半逸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我希望目前的文艺家,并没有古之逸民气。”
词语解释:逸韵  拼音:yì yùn
(1).高逸的风韵。《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晋 庾亮 《翟徵君赞》:“禀逸韵於天陶,含冲气於特秀。” 宋 陆游 《梅花绝句》:“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在深山里,崖壑幽静的泉水边,或许也更有一番逸韵沁人心脾。”
(2).美妙动听的乐声、歌声。《宋书·乐志四》:“逸韵腾天路,頽响结城阿。” 唐 李百药 《杂曲歌辞·火凤辞》:“娇嚬眉际敛,逸韵口中香。”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勒马英姿颯爽,转喉逸韵苍凉。”
(3).高超的诗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 唐 刘禹锡 《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酒酣襞牋飞逸韵,至今传在人人口。” 明 高启 《三贤堂》诗:“逸韵迈羣流,岂将文墨牵。” 清 曹寅 《游仙诗》之二十:“羡尔居然耸诗骨,洞天逸韵不嫌多。”
词语解释:逸驾  拼音:yì jià
(1).奔驰的车驾。 南朝 齐 谢朓 《冬日晚郡事隙诗》:“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邢昺 疏:“逸驾,谓奔逸之车驾也。”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十四:“翠节忽杳蔼,逸驾难追攀。”
(2).高超地驾御事物。比喻才能出众。 明 杨琏 《龙膏记·空访》:“我小姐素慕你逸驾之才,且感你更生之德。” 明 李东阳 《得文敬双塔寺和章招之不至四迭韵奉答》:“知君尚有逸驾才,我马虺隤当避路。”
词语解释:逸人  拼音:yì rén
犹逸民。《后汉书·赵岐传》:“ 汉 有逸人,姓 赵 名 嘉 。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唐 高瑾 《三月三日宴王明府山亭》诗:“逸人谈发,仙御舟来。”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后汉书二·法雄传》:“ 子真 ,在《逸人传》。逸人即逸民。 章怀 ( 李贤 )避讳,改为人字,后来追改,不及徧检,它传故或改或否耳。”
词语解释:逸翮  拼音:yì hé
(1).指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宋书·谢灵运传》:“伤粒食而兴念,眷逸翮而思振。” 唐 刘长卿 《白鹭》诗:“幽姿閒自媚,逸翮思一骋。” 清 方文 《吴静腑招同黎美周等诸子燕集》诗:“毛羽焕艸泽,逸翮升层云。”
(2).指疾飞的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翻然如畀之羽翼,追逸翮以并游;沛然如假之舟航,临长川而获济。” 清 王吉武 《读史杂感》诗:“樊笼覊逸翮,盐车因霜蹄。”
词语解释:逸响  拼音:yì xiǎng
(1).奔放的乐音。《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元 张简 《初夏偶成》诗:“鸣琴发逸响,嘉树含清辉。”
(2).指雄浑奔放的诗文。《文选·沉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缀 平臺 之逸响,采 南皮 之高韵。” 李善 注:“逸响,谓 司马相如 之文。”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一时作者,深沉鬱于泉渊,逸响振于金石,英华奋发,波澜浩荡,笔有餘力,文无竭源。”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在韵言则有 屈原 起于 楚 ,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絶一世。”
词语解释:逸足  拼音:yì zú
(1).犹疾足。 汉 傅毅 《舞赋》:“良骏逸足,蹌捍凌越。”《三国志·吴志·庞统传》:“ 陆子 可谓駑马有逸足之力, 顾子 可谓駑牛能负重致远也。” 郭沫若 《楚霸王自杀》:“马像是恨那眼前的 长江 限制了它的逸足,屹立着不断地把前蹄在石碛上蹴。”
(2).指骏马。《宋书·谢庄传》:“藴籋云之鋭景,戢追电之逸足。” 明 高启 《车过八岗》诗:“安得驾逸足,平野超飞烟。”
(3).比喻出众的才能或人才。 唐 刘长卿 《灞东晚晴简同行薛弃朱训》诗:“二贤诚逸足,千里陪征驾。” 宋 陈师道 《代祭曹令文》:“駸駸逸足,度 谢 超 鲍 。” 明 王稚登 《丹青志·逸品·两陈君》:“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下技,非可以语高流之逸足也。”
词语解释:逸士  拼音:yì shì
节行高逸之士,隐逸者。《后汉书·逸民传·高凤传论》:“先大夫 宣侯 尝以讲道餘隙,寓乎逸士之篇。” 唐 白居易 《秋日与张宾客舒著作同游龙门醉中狂歌》:“ 商岭 老人自追逐, 蓬丘 逸士相逢迎。”《红楼梦》第二回:“若坐於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 闻一多 《忆菊》诗:“啊!东方底花,骚人逸士底花呀!”
词语解释:逸思  拼音:yì sī
超逸的思想。 南朝 梁 沉约 《〈棋品〉序》:“是以 汉 魏 名贤,高品间出: 晋 宋 盛士,逸思争流。” 唐 王勃 《游庙山赋》:“驱逸思於方外,跼高情於天下。” 清 姚莹 《论诗绝句》之十:“ 大江 日夜客心悲,发语苍茫逸思飞。”
词语解释:逸才  拼音:yì cái
(1).指出众的人才。《后汉书·蔡邕传》:“ 伯喈 旷世逸才,多识 汉 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唯博学好古,旷代逸才,我乃从之。”
(2).指出众的才能。 汉 荀悦 《汉纪·宣帝纪四》:“ 益州 刺史因奏 王襃 有逸才,能为文。” 宋 刘子翚 《晚饮》诗:“醉里挥犀妙,方知有逸才。” 阿英 《明朝的笑话二》:“ 三山 士人 郑唐 ,有逸才,好讥谑。”
词语解释:逸骥  拼音:yì jì
古代称善奔的骏马。 晋 潘尼 《赠河阳》诗:“逸驥腾夷路,潜龙跃洪波。” 唐 骆宾王 《上司刑太常伯启》:“侧闻 鲁 泽祥麟,希委质於 宣父 ; 吴 坂逸驥,实长鸣於 孙阳 。” 元 陈深 《曹叔时见过索饯篇》:“威风翔高阁,逸驥腾云衢。” 明 宋濂 《王君子与之集序》:“然而駑駘恨劣,逸驥难攀,虽幸同於遗轨,竟莫继於后尘。”
词语解释:逸乐  拼音:yì lè
闲适安乐。《国语·周语中》:“今 陈国 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於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宋 范成大 《馆娃宫赋》:“惜也未闻大道,宜逸乐而志荒。”《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逸乐。” 丁玲 《韦护》第三章:“他怠惰了,逸乐了,他对他的信仰,有了不可饶恕的不忠实。”
词语解释:逸群  拼音:yì qún
亦作“ 逸群 ”。 超群;出众。 汉 蔡邕 《太尉桥公碑》:“岐嶷而超等,总角而逸羣。” 唐 韦应物 《答裴处士》诗:“况子逸羣士,栖息蓬蒿间。”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五·庆诸》:“寻传经讲,自谓为僧有逸群事业。” 明 孙柚 《琴心记·相如倦游》:“虽幸蒙知遇之隆,尚未逞逸羣之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叶生》:“古今痛哭之人, 卞和 惟尔;颠倒逸羣之物, 伯乐 伊谁?”
词语解释:逸翰  拼音:yì hàn
(1).指疾飞的鸟。《晋书·郭璞传》:“蔼若 邓林 之会逸翰,烂若溟海之纳奔涛。”《魏书·段承根传》:“野无投纶,朝盈逸翰。” 唐 高适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诗:“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2).指强健善飞的鸟翅。 唐 李白 《大鹏赋》:“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飇而长驱。” 唐 濮阳瓘 《出笼鹘》诗:“摇心长捧日,逸翰镇生风。”
(3).高超的书法。 唐 陈子昂 《祭率府孙录事文》:“ 元常 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逸翰应藏法,高辞肯浪吟?” 唐 窦臮 《述书赋上》:“ 茂度 逸翰, 景初 清规,或大言而峻薄,或寡誉而拙奇。”
词语解释:逸豫  拼音:yì yù
(1).犹安乐。《诗·小雅·白驹》:“尔公尔侯,逸豫无期。” 余冠英 注:“逸豫,安乐也。” 三国 魏 曹植 《临观赋》:“乐时物之逸豫,悲予志之长违。”《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三折:“主公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尚不肯逸豫。”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虽少逸豫者一时,而其静亦非真静,殆犹大海旋洑中心之静点而已。”
(2).舒缓貌。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笔墨》:“真措毫笔,委曲宛转,不叛散,尝滑密沾污,墨须多胶紺黟者,如此逸豫。”
词语解释:逸步  拼音:yì bù
犹快步。《晋书·文苑传·庾阐》:“方驾逸步,不以曲路期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自《九怀》以下,遽躡其蹟,而 屈 宋 逸步,莫之能追。” 前蜀 贯休 《锦沙墩》诗:“草媚莲塘资逸步,云生松壑有新诗。” 明 李东阳 《蒙岩赋》:“曳韦裳与竹杖兮,超逸步而孤探。”
词语解释:逸老  拼音:yì lǎo
(1).指遁世隐居的老人。《晋书·隐逸传·伍朝》:“﹝ 伍朝 ﹞诚 江 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访菊佳种》:“香阜位置於地宜,逸老相对与人合。” 郁达夫 《读史梧冈〈西青散记〉》诗:“逸老 梧冈 大有情,一枝斑管泪纵横。”
(2).犹养老。使老年人安乐。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 范文正 公在 杭州 时,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 洛阳 ,树园圃,以为逸老地。”
词语解释:逸情  拼音:yì qíng
(1).超脱世俗的感情。《后汉书·逸民传赞》:“远性风疎,逸情云上。” 清 吴伟业 等《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清斋幽事足,良会逸情兼。”
(2).犹闲情。 南唐 李中 《献中书张舍人》诗:“下直无他事,閒游恣逸情。” 元 顾瑛 《和马孟昭韵》:“犹有弥明叟,联诗慰逸情。”
词语解释:逸趣  拼音:yì qù
超逸不俗的情趣。 南朝 梁 沉约 《锺山诗应西阳王教》:“君王挺逸趣,羽斾临崇基。” 清 徐沁 《明画录·文嘉》:“所作山水,清远逸趣,得 云林 佳境。”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东方天边的云承着日光,反射鲜明的红色,灿烂而有逸趣,使 金小姐 时常抬起头来。”
词语解释:逸轨  拼音:yì guǐ
高洁的轨范。 晋 潘岳 《秋兴赋》:“仰羣儁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 宋 刘子翚 《建康六感·吴》诗:“风云竞追逐,逸轨谁能遵。” 清 方履籛 《欧阳文忠公画像赞序》:“往復前儒,嘅念逸轨。”
词语解释:逸势  拼音:yì shì
奔腾或飞翔的势头。 晋 郭璞 《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北齐书·卢询祖传》:“见未能高飞者借其羽毛,知逸势冲天者剪其翅翮。” 元 黄师郯 《江汉朝宗赋》:“激逸势以遄驱,送驰波於沧溟。”
词语解释:逸事  拼音:yì shì
谓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甚知的事迹。多指未经史书正式记载者。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説,为益实多。” 元 大圭 《次韵王季鸿游九日山》:“逸事传海陬,史氏闕光显。”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我今掇其逸事,贻我青年。”
词语解释:逸想  拼音:yì xiǎng
超尘出世的思想。 晋 陶潜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於人寰。” 郁达夫 《碧浪湖的秋夜》三:“间或笑语停时,则一支柔橹的清音,和湖鱼跃水的响声,听了又会使人生出远离尘世的逸想来。”
词语解释:逸客  拼音:yì kè
超逸高雅的客人。 唐 王勃 《秋日游莲池序》:“少留逸客,塞雁飞鸣。” 明 唐顺之 《法慕庵六十暟之父》诗:“逸客閒相过,机心老更疎。” 明 李贽 《又观梅》诗:“ 金陵 有逸客,特地看花来。”
词语解释:逸躅  拼音:yì zhú
(1).犹捷足。 宋 王禹偁 《送朱九龄》诗:“还得便高堂,无辞縻逸躅。”
(2).逸迹;遗踪。 唐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楼台池沼雅为胜绝荒凉遗址仅有存者偶成四十韵》:“沉机发雷电,逸躅陵 尧 汤 。” 宋 周紫芝 《酹三贤赋》:“抗高风而配逸躅兮,追两轨以奚羞。” 清 顾炎武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随厨俊之后尘,步 杨 班 之逸躅。”
词语解释:逸态  拼音:yì tài
清秀美丽的姿态。 汉 陈琳 《柳赋》:“伟姿逸态,英艷妙奇。”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姿质穠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 明 顾大典 《青衫记·乐天赏花》:“迴旋宛转逐行云,轻盈,似盘中掌上,逸态生春。”
词语解释:逸调  拼音:yì diào
(1).失传的曲调、乐调。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才英》:“孑弦有逸调,空谈无与言。” 唐 王勃 《乾元殿颂》:“ 瑶山 广乐,备逸调於宫悬; 洞庭 仙奏,纳遗歌於帝府。”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二》:“二十八调但有声同者即应,若徧二十八调而不应,则是逸调声也。”
(2).超脱世俗的曲调。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倘使 陈留 逸调,下探 柯亭 之篠; 会稽 阴德,傍眷 餘溪 之蔡。则迴眸之报,不独著於前龟;清亮之音,谁专称於往笛?” 唐 黄滔 《魏侍中谏猎赋》:“故其旌逸调,赏清词,锡綵繒而甚众。”
(3).超脱世俗的格调。 唐 卢纶 《畅博士当感怀前踪有五十韵见寄辄有所酬以申悲旧》诗:“拾遗兴难侔,逸调旷无程。” 唐 陆龟蒙 《独夜有怀因作吴体寄袭美》诗:“云虯涧鹿真逸调,刀名锥利非良图。” 清 黄鷟来 《咏怀》之六:“高文存逸调,豁达远权利。”
词语解释:逸志  拼音:yì zhì
(1).超逸脱俗之志。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公瑾 卓尔,逸志不羣。” 明 王錂 《春芜记·闺语》:“那书生才高 鄢郢 ,更翩翩逸志凌云。” 清 李调元 《峨嵋山赋》:“今子逸志超尘,徧绎洞窍,心与天游,戛戛独造。”
(2).纵欲放荡之志。 唐 李群玉 《穆天子》诗:“ 穆 满恣逸志,而轻天下君。” 明 邵璨 《香囊记·讲学》:“诗以道性情,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 清 蠡勺居士 《〈昕夕闲谈〉小序》:“闻恶则深恶,闻善则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
词语解释:逸书  拼音:yì shū
(1).特指古文《尚书》。因 西汉 时出自 孔子 旧宅壁中,未立博士传之,故名。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至於 后汉 , 孔氏 之本遂絶。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宋 欧阳修 《日本刀歌》:“ 徐福 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 ,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2).泛指散佚失传的书籍。 宋 徐积 《和路朝奉新居》之九:“都无长物垂空橐,却有闲房聚逸书。” 鲁迅 《集外集·选本》:“﹝《世说新语》﹞被 清 代学者所宝重,自然因为注中多有现今的逸书,但在一般读者,却还是为了本文。”
词语解释:逸性  拼音:yì xìng
超脱不俗的性情。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瑶台小咏中》:“逸性宜书画,雏音泥管弦。”
词语解释:逸句  拼音:yì jù
(1).风格超逸的文句。 三国 魏 卞兰 《赞述太子表》:“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沉思泉涌,华藻云浮。” 宋 梅尧臣 《度支苏才翁挽词》诗之二:“高才飞健鶻,逸句吐明珠。”
(2).散失的文句。 清 吴振棫 《养吉斋馀录》卷四:“ 晋 傅咸 《污卮赋》,见 张溥 《百三家·傅中丞集》,文不全,《赋汇》外集附之逸句中。”
词语解释:逸身  拼音:yì shēn
使身体安闲舒适。犹养身。《列子·杨朱》:“可在乐生,可在逸身。善乐生者不窶,善逸身者不殖。”
词语解释:逸格  拼音:yì gé
超逸的格调。 唐 皎然 《诗式·明势》:“奇势雅发,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 南唐 李中 《怀王道者》诗:“閒思 王道者 ,逸格世离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徐祯卿》:“ 昌穀 才力不及 李 何 富健,而清词逸格,矫矫出羣。”
词语解释:逸居  拼音:yì jū
犹安居。《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他时功成名遂,均逸林下,乃可成书耳。请先立名曰《逸居集》。”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盖人生於世,不能逸居无教。”
词语解释:逸遗  拼音:yì yí
犹言隐居避世。 唐 韩愈 《上宰相书》:“主上感伤山林之士有逸遗者,屡詔内外之臣旁求於四海。” 清 刘大櫆 《江先生传》:“犹赖有山泽逸遗之士,穷年兀兀於其中,递相推测隐度。”亦指隐居避世的高士。 唐 宋之问 《在桂州与修史学士吴兢书》:“及高明所撰《唐史春秋》等六处,并乞逸遗事跡,不翳声尘,代业有光。”
词语解释:逸诗  拼音:yì shī
(1).指《诗经》未收的古代诗歌。见于 先秦 经传诸子中的约有数十处,多为零篇残句。《晋书·束晳传》:“昔 周公 成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觴随波’。” 唐 崔国辅 《奉和圣制上巳祓禊应制》:“逸《诗》何足对,窅作掩 东周 。”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考文》:“逸《诗》之散见经传者,附载於后。” 郭沫若 《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我们看一些子书里引的逸《诗》,就不是那么整齐。”
(2).谓诗人的一些散佚篇章,未经收入专集中,由后人发现而辑出者。《文教资料》1988年第4期:“这些诗作,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后来未能被搜辑编入诗家的专集之中,就成了集外逸诗。”
词语解释:逸迹  拼音:yì jì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犹遁迹。指隐居。 汉 王粲 《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
(2).指骏马的快步。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
(3).高超的书艺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 唐 窦臮 《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 ,毫翰云为,任兴所适。”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 廉 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遗踪;逸事。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词语解释:逸名  拼音:yì míng
(1).犹美名。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万世 唐 书中,逸名不可比。” 前蜀 曹松 《吊李翰林》诗:“ 李白 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
(2).谓失传的姓名。
词语解释:逸妻  拼音:yì qī
指有遁世隐居之志的妻室。《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一》:“ 漆园 有傲吏, 莱氏 有逸妻。” 李善 注引 刘向 《列女传》:“ 莱子 逃世,耕於 蒙山 之阳,或言之 楚 , 楚王 遂驾至 老莱 之门。 楚王 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 老莱 曰:‘诺。’妻曰:‘妾之居乱世,为人所制,能免於患乎?妾不能为人所制。’投其畚而去。 老莱 乃随而隐。”
词语解释:逸游  拼音:yì yóu
亦作“ 逸游 ”。 放纵游乐。 汉 韦孟 《讽谏》诗:“邦事是废,逸游是娱。”《汉书·五行志上》:“天戒若曰:去贵近逸游不正之臣,将害忠良。” 南朝 梁 萧统 《锺山解讲》诗:“非曰乐逸游,意欲识 箕 潁 。” 唐 沉既济 《任氏传》:“ 崟 姻族广茂,且夙从逸游,多识美丽。”游,一本作“ 游 ”。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古人以家四海为言者多矣,事虽不同,率皆以廓人主之大度而破偏狭之心,而 萧何 以之启奢靡, 姚崇 以之劝逸游。”《明史·汪元锡传》:“陛下不以宗社为重,专事逸游,岂能长保天下?”
词语解释:逸史  拼音:yì shǐ
指散失、隐没的史籍或正史以外的史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鸿 始以 景明 之初,求诸国逸史,逮 正始 元年,鳩集稽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赵高》:“閲古逸史,载 赵高 为 赵 之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隐 秦 宫中,为 赵 报讎。” 郁达夫 《和李西浪〈让画诗〉原韵》:“留得艺人真逸史,大风堂下海扬尘。”
词语解释:逸辔  拼音:yì pèi
指疾驶的马车。《云笈七籤》卷九八引 晋 杨羲 《右英作》诗:“飞此逸轡轮,投彼遐人辙。”《周书·庾信传论》:“ 宋玉 ,南国词人,追逸轡而亚其迹。” 唐 韦嗣立 《自汤还都经龙门北溪赠张右丞崔礼部崔光禄》诗序:“逸轡放驱,清尘徒企。”
词语解释:逸世  拼音:yì shì
(1).指太平盛世。《宋书·刘景素传》:“今陛下尊英雄之高轨,振逸世之奇声,何至仍衰世之异议,以掩贤人之名哉?”
(2).超世,出众。 唐 韦应物 《奉和张大夫戏示青山郎》:“天生逸世姿,竹马不曾骑。” 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昨日, 唐 景 二大夫,曾举秀士一人,名为 宋玉 ,雄奇博洽,逸世超羣。”
词语解释:逸德  拼音:yì dé
(1).犹失德。《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孔 传:“逸,过也。天王之吏为过恶之德,其伤害天下,甚於火之害王。”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太宗 承之以聪武, 真宗 守之以谦仁,以至 仁宗 、 英宗 ,无有逸德。” 元 王恽 《苦热叹四十六韵》:“乾坤堕炽瓮,逸德骇天吏。” 清 方苞 《周公论》:“凡羞行暴德逸德之人,皆乘时而思逞。”
(2).谓马具有善于奔跑的品质。 宋 苏轼 《书韩干〈牧马图〉》诗:“奇姿逸德隐駑顽,碧眼胡儿手足鲜。”
词语解释:逸艳  拼音:yì yàn
犹美丽。 唐 秦韬玉 《吹笙歌》:“逸艳初因醉态见,浓春可是韶光与。” 唐 李朝威 《柳毅》:“居月餘, 毅 因晚入户,视其妻,深觉类於龙女,而逸艳丰厚,则又过之。”
词语解释:逸篇  拼音:yì piān
散逸的篇章。《魏书·刘芳传》:“《尚书》逸篇曰:太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考文》:“《论语》亦有逸篇。” 缪荃孙 《〈宋元词四十家〉序》:“復为之搜採逸篇,校订讹字。”
词语解释:逸姿  拼音:yì zī
美好的姿态。《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汉 陈琳 《鹦鹉赋》:“有逸姿之令鸟,含嘉淑之哀声。”《宋书·乐志四》:“君马丽且闲,扬鑣腾逸姿。” 清 魏源 《别陈筠心》诗之一:“鸞翮有逸姿,姑谢樊笼锻。”
词语解释:逸僧  拼音:yì sēng
游方僧。云游四方之僧。 唐 刘穆之 《洛州荥阳县头陀逸僧识法师上颂圣主中兴得贤令卢公清德文序》:“爰有 等慈寺 头陀逸僧 识法师 ,俗姓 桑 氏, 汉 丞相之后秀也。” 唐 皎然 《戛铜碗为龙吟歌》:“逸僧戛椀为龙吟,世人未曾闻此音。”
词语解释:逸踪  拼音:yì zōng
追随并超越。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习禅四·自在》:“及诸方参学,从 南康 道一禪师 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上优游。” 清 方履籛 《周箌云墓表》:“清第播华,逸踪裕范。”
词语解释:逸藻  拼音:yì zǎo
华丽的辞藻。《艺文类聚》卷八九引 晋 傅咸 《舜华赋》:“朝阳照灼以舒暉,逸藻采繁而光明。” 唐 李白 《陈情赠友人》诗:“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明 吕天成 《曲品》卷上:“ 吴叔华 逸藻出於世家。” 清 朱彝尊 《迈陂塘·赠吴天章》词:“纷纷日下柴车至,逸藻 吴郎 希有。”
词语解释:逸词  拼音:yì cí
见“ 逸辞 ”。
词语解释:逸辞  拼音:yì cí
亦作“ 逸词 ”。 美丽的词藻。《艺文类聚》卷五六引 晋 挚虞 《文章流别论》:“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 晋 陶潜 《〈闲情赋〉序》:“初 张衡 作《定情赋》, 蔡邕 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 南朝 梁 沉约 《和竟陵王抄书》:“ 汉 壁含遗篆,名山多逸词。” 唐 司马逸客 《雅琴篇》:“还将逸词赏幽心,不觉繁声论远意。”
词语解释:逸材  拼音:yì cái
(1).谓兽畜健壮有力。《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 唐 李峤 《羊》诗:“絶饮惩浇俗,行驱梦逸材。”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仗下黄金勒,横秋号逸材。”
(2).指出众的人才。《魏书·杨大眼传》:“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
词语解释:逸礼  拼音:yì lǐ
(1).指《仪礼》十七篇以外的古文《礼经》。相传有三十九篇,今佚。古文经学家认为 汉武帝 时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 孔子 住宅的壁中,今文经学家则否认《逸礼》的发现。《汉书·刘歆传》:“及 鲁恭王 坏 孔子 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於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 宋 洪迈 《容斋四笔·诸家经学兴废》:“《古礼经》五十六篇, 后苍 传十七篇曰《后氏曲臺记》,所餘三十九篇名为《逸礼》。” 章炳麟 《訄书·清儒》:“而 仁和 邵懿辰 ,为《尚书通义》《礼经通论》,指《逸书》十六篇、《逸礼》三十九篇为 刘歆 矫造。”
(2).失传的礼仪。 唐 韩愈 《贺册尊号表》:“搜 三代 之逸礼,补百王之漏典。” 唐 耿湋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编。”
词语解释:逸去  拼音:yì qù
犹逃走。《明史·西域传一·哈密卫》:“ 进 大将 刘寧 等潜师夜袭, 牙兰 逸去,斩其遗卒,抚降餘众而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盗逸去,众合力穷追。”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伙夫阴告之,分以宝珠五枚,良马一匹,俾乘夜逸去。”
词语解释:逸唱  拼音:yì chàng
超群出众的吟唱。 唐 孟郊 《喜与长文上人宿李秀才小山池亭》诗:“更闻清浄子,逸唱颇难儔。” 清 王诒寿 《〈历朝诗录〉自序》:“ 襄陵 逸唱,实媲盛于賡扬;晨露清词,乃先轨乎比兴。” 清 费洪学 《登滕王阁》诗:“才人逸唱秋烟渺,帝子遗墟夕照红。”
词语解释:逸劳  拼音:yì láo
安逸与劳苦。《孔子家语·五仪解》:“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汉书·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何逸劳之殊也?”
词语解释:逸发  拼音:yì fā
谓神情超逸而容光焕发。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异体峯生,殊相逸发。” 宋 曾巩 《喜晴》诗:“光华逸发万物上,精气夐与扶桑通。” 清 徐沁 《明画录·赵左》:“神韵逸发,为士林所珍。”
词语解释:逸怀  拼音:yì huái
高雅飘逸的情怀。 南唐 伍乔 《僻居谢何明府见访》诗:“公退琴堂动逸怀,閒披烟靄访微才。”
词语解释:逸马  拼音:yì mǎ
奔逃的马。《净住子净行法门·检复三业门》附 南朝 齐 王融 颂曰:“邅迴六蔽,纷纶七邪,不图厥始,逸马难罝。” 宋 徐积 《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诗:“亡胡与逸马,孰为之隔限?”
词语解释:逸景  拼音:yì jǐng
(1).消逝的光阴;逾迈的日影。《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 刘良 注:“言相见恐过度光景之速。” 晋 傅玄 《日升歌》:“逸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晋书·挚虞传》:“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仰流旌垂旄猋攸襳纚。”
(2).指快马。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晞世之宝,久隐岑崯之山;逸景之迹,永縶幽冥之坂。” 唐 李白 《天马歌》:“不逢 寒风子 ,谁採逸景孙?”
词语解释:逸欲  拼音:yì yù
谓贪图安逸,嗜欲无节。《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孔 传:“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孝悌慈仁,允恭节约,杜絶奢盈之源,防抑逸欲之兆。” 明 袁宗道 《乞进讲〈大学衍义〉疏》:“衍诚正,则崇敬畏,戒逸欲。” 清 朱彝尊 《杂诗》:“受豢施刀俎,逸欲乃见殃。”
词语解释:逸如  拼音:yì rú
安然。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上:“ 张知白 清剑好学,居相位如布素时,其心逸如也。”
词语解释:逸休  拼音:yì xiū
休息。 严复 《有如三保》:“夫人情乐逸休而苦劳动,利守旧而惮谋新,吾与若情一而已。”
词语解释:逸叟  拼音:yì sǒu
遁世隐居的老人。 元 卢挚 《朱履曲·访立轩上人》曲:“恰数点空林雨后,笑多情逸叟风流。” 清 顾禄 《桐桥倚棹录·第宅》:“﹝ 王人鉴 ﹞不茹荤血,面削形癯,见者知为枯禪逸叟也。” 清 李调元 《樵夫笑士赋》:“反不如山林有王佐,看 渭 滨逸叟之垂纶。”
词语解释:逸珠  拼音:yì zhū
优异的珍珠。《文选·刘琨〈答卢谌〉诗》:“竿翠丰寻,逸珠盈椀。” 李善 注:“珠,即以喻德也。逸,谓过於众类。”
词语解释:逸致  拼音:yì zhì
(1).超脱世俗的意态。 唐 张怀瓘 《书断中》:“﹝ 钟会 ﹞美兼行草,尤工隶书,遂逸致飘然,有凌云之志。”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衡山 《溪山清远图卷》,茅屋数椽,小童远远渡桥而至,极有逸致。” 叶圣陶 《灵台艳影》:“ 吴下 白生 ……作画亦楚楚有逸致。”
(2).闲适安逸的情致。 唐 白居易 《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逸致因心得,幽期遇境牵。”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草木》:“是我於花之未开,先享於无穷逸致矣。”《郁达夫游记·感伤的行旅》:“不过细雨骑驴,延着七里 山塘 ,缓缓的去奠拜 真娘 之墓的那种逸致,实在也尽值得我们的怀忆的。”
词语解释:逸彩  拼音:yì cǎi
犹神彩。 宋 崔伯易 《感山赋》:“挺逸彩之疎瞬,厉雄心之倜儻。”
词语解释:逸笔  拼音:yì bǐ
放纵自如的笔致。 宋 司马光 《闻范景仁迁居许昌为诗寄之》:“高谈金石谐,逸笔风雨奔。”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画二》:“僕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清 俞蛟 《梦厂杂著·余秋室传》:“以逸笔写生,凡丛兰修竹,花鸟禽鱼,无不入妙。”
词语解释:逸处  拼音:yì chǔ
(1).犹隐居。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女祭女戚》:“曷为水间,操鱼持俎,厥丽安在,离羣逸处。”
(2).犹安居。 宋 苏辙 《晋论》:“使之安居而能勤,逸处而能忧。”
词语解释:逸字  拼音:yì zì
(1).指草书字。《宣和画谱·刘正夫》:“ 正夫 喜书学,多作行法……晚年间作逸字,独藏于家。”
(2).谓散逸的诗文。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詔畀千金访遗逸,遗文逸字往往出。”
(3).指脱字。 胡朴安 《中国文字学史》第三编:“经典相承之字,偏旁所从,及注义及序例中之字,而不见于部中者,学者谓之逸字。”
词语解释:逸照  拼音:yì zhào
灿烂的光辉。 唐 骆宾王 《上瑕丘韦明府启》:“灵襟转璧,绚逸照於兰池;神府惊苹,韵清音於桂浦。” 唐 骆宾王 《上郭赞府启》:“鉴悬龙镜,明逸照於 咸阳 ;韵入鳬鐘,惊洪音於 长乐 。”
词语解释:逸当  拼音:yì dāng
方言。安稳,稳当。《扬州评话选·火烧博望坡》:“﹝ 刘备 ﹞眼睛是明亮的,心里是逸当的,不听人的谗言。”
词语解释:逸杰  拼音:yì jié
犹俊杰。 唐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逸杰雄姿迥,皇王雅论评。”
词语解释:逸艺  拼音:yì yì
高超的技艺。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休公 休公 逸艺无人加,声誉喧喧遍海涯。”
词语解释:逸迈  拼音:yì mài
超逸豪放。 明 方孝孺 《题宋仲珩草书自作诗》:“ 子山 善悬腕,行草书逸迈可喜。” 明 杨慎 《丹铅续录·李白墓志》:“﹝ 李白 ﹞才调逸迈,往往兴会属词,恐古之善诗者亦不逮。”
词语解释:逸路  拼音:yì lù
退路。《晋书·慕容垂载记》:“吾欲迁师 新城 ,开其逸路,进以谢 秦主 畴昔之恩,退以严击 真 之备。”
词语解释:逸荡  拼音:yì dàng
(1).淫逸放荡。《列子·杨朱》:“﹝ 夏桀 ﹞恣耳目之所娱,穷意虑之所为,熙熙然以至於死:此天民之逸荡者也。” 清 许奉恩 《里乘·甲与乙为善友》:“若使坐食偷安,反恐逸荡生事。”
(2).犹飘荡。 晋 夏侯湛 《浮萍赋》:“因纤根以自滋兮,乃逸荡乎波表。”
(3).超脱旷达。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 宋 临州 太守 谢灵运 ,其源出於 陈思 ,杂有 景阳 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唐 皎然 《读〈张曲江集〉》诗:“逸荡 子山 匹,经奇 文畅 儔。”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曾少詹 子启 ,该博逸荡,其才长於七言。”
共244,分4页显示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