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共662,分9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首字词组
通宵通一通侯通远通国通深通邻通时
通身通夕通德通古通夜通梦通车通才
通神通灵通流通守通行通透通门通济
通天通塞通方通中通班通潮通沟通犀
通籍通幽通经通风通波通途通谱通鉴
通津通仙通川通今通名通池通路通昔
通明通州通理通道通儒通体通晓通心
通衢通达通变通书通渠通关通贵通庄
通家通海通彻通红通明殿通贤通印通信
通玄通人通逵通水通舟通力通同通鼓

词语解释:通宵  拼音:tōng xiāo
整夜。 唐 丁仙芝 《京中守岁》诗:“守岁多然烛,通宵莫掩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佟觭角》:“家人环守,通宵抢攘不休。” 孙犁 《澹定集·致韩映山信》:“夜间大雨,我通宵未眠。”
词语解释:通身  拼音:tōng shēn
(1).全身;浑身。《陈书·高祖纪下》:“仙人见於 罗浮山 小石楼,长三丈所,通身洁白,衣服楚丽。”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听了使君之言,不觉通身汗下。” 曹禺 《雷雨》第一幕:“她通身黑色。旗袍镶着银灰色的花边。”
(2).整个物体。《北史·穆观传》:“ 明元 亲临其丧,悲动左右,赐以通身隐起金饰棺。” 张洁 《尾灯》:“那个暖水瓶通身雪白,上面还画了一枝蓝色的水仙。”
(3).完全,全部。《醒世姻缘传》第四三回:“合那刑房 张瑞风 明铺夜盖的皮缠,敢是那刑房不进去,就合那禁子们鬼混,通身不成道理!”
词语解释:通神  拼音:tōng shén
通于神灵。形容本领极大、才能非凡。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非夫通神之俊才,谁能剋成乎此勋。” 唐 李商隐 《王昭君》诗:“ 毛延寿 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马赛波尔多纪事》:“因 郎柏尔 病愈……深赞 惕庵 之能,察脉通神,为今日之 和缓 。”
词语解释:通天  拼音:tōng tiān
(1).“ 通天冠 ”的省称。《文选·张衡〈东京赋〉》:“冠通天,佩玉璽。” 薛综 注:“通天,冠名也。”《魏书·礼志一》:“既而帝冠通天,絳纱袍,临饗礼。” 唐 李白 《大猎赋》:“君王于是峨通天,靡星旃,奔雷车,挥电鞭。”
(2).“ 通天犀 ”的省称。 唐 元稹 《驯犀》诗:“行地无疆费传驛,通天异物罹幽枉。”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夜明犀,其状类通天。”
(3).“ 通天臺 ”的省称。《汉书·扬雄传上》:“是时未輳夫 甘泉 也,乃望 通天 之绎绎。” 颜师古 注:“ 通天 ,臺名也。言虽未至 甘泉 ,则遥望见 通天臺 也。”
(4).上通于天。形容极高。 唐 杜甫 《望岳》诗:“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元 刘因 《玉乳峰》诗:“旧见剑光曾犯斗,谁教箭筈亦通天。”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他们攀登上 老爷岭 的二十里乱石头通天猴路。”
(5).形容本领极大或权势极重。《四游记·龙王投奔南海》:“彼即有百万雄兵,通天本事,亦无所用其武矣。”《西湖二集·徐君宝节义双圆》:“奸臣 贾似道 当国,封为 魏国公 ,权威通天。” 李国文 《花园街五号》第一章七:“ 吕莎 目前的身分,是市委书记 韩潮 的儿媳,好多单位想把这位通天人物抢到手还来不及呢。”
词语解释:通籍  拼音:tōng jí
亦作“ 通藉 ”。
(1).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汉书·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下》:“ 房 ( 京房 )荐上弟子 姚平 、 任良 ,‘愿以为刺史,臣得通藉殿中为奏事,以防拥隔。’”《周书·乐运传》:“ 高祖 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於时者,令巨细奏闻。” 夏仁虎 《旧京琐记·宫闱》:“ 孝钦 晚年有二女友,一为枢臣 荣禄 之妻,一为礼尚 怀塔布 之母,得通籍入禁中,侍谈宴,宫中呼之为福禄寿三星。”
(2).指初作官。意谓朝中已有了名籍。 唐 杜甫 《夜雨》诗:“通籍恨多病,为郎忝薄游。”《明史·袁洪愈传》:“ 洪愈 通籍四十餘年,所居不增一椽,出入徒步。”《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兄弟从通籍到如今,不瞒老哥讲,顶戴换过多次,一顶帽子,却足足戴了三十多年。”
词语解释:通津  拼音:tōng jīn
(1).四通八达之津渡。《梁书·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灵一上人》诗:“ 西陵 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后山家始见桃花》诗:“閒宜临浅水,暖欲傍通津。”
(2).喻显要的职位。 晋 陶潜 《咏三良》:“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唐 司空图 《榜下》诗:“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
词语解释:通明  拼音:tōng míng
(1).开通而贤明。《荀子·强国》:“求仁厚通明之君而託王焉。”《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知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夫人 尉迟氏 , 敬德 之孙也,性通明彊毅。”
(2).通晓明了。《后汉书·儒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隋书·音乐志上》:“卿等学术通明,可陈其所见。”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此理全在心识通明,心识不明,虽博览多好无益也。”《发财秘诀》第十回:“ 雁士 闻言,登时满心透彻通明。”
(3).十分明亮。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前后两门,一望通明。”《九命奇冤》第四回:“説罢,起身去张罗一会,果然一霎时里外通明,如同白昼。” 管桦 《第一课》:“月亮是这样亮,连一块遮挡它的云彩都没有,天上地下都被它照得通明。”
(4).喻指明月。 峻青 《秋色赋·记威海》:“这是一座三万多人口的小城,朴素而整齐的房屋,沿着海滩,从北面的 奈古山 麓一直伸展到南面的 金线顶 山坡,逶迤十余里,形如一钩通明。”
(5).方言。犹通陈。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四:“但他已向死人灵前通明了,赌了咒,人死为神,只要鉴察自己的真诚,哪里有不显应的。”
词语解释:通衢  拼音:tōng qú
四通八达的道路。 汉 班昭 《东征赋》:“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时来苟冥会,宛轡憩通衢。” 宋 叶适 《修路疏》:“出门无碍,方是通衢;著脚不牢,未为坦道。” 郁达夫 《过去》:“三面滨海的通衢里,建筑着许多颜色很沉郁的洋房。”
词语解释:通家  拼音:tōng jiā
(1).犹世交。《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 李君 通家子弟。’” 唐 卢照邻 《哭明堂裴主簿》诗:“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两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并在一寓读书。”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葛世兄 因为是世交通家,又自幼认识,彼此还说得拢。”
(2).姻亲。《宋书·颜延之传》:“妹适 东莞 刘宪之 , 穆之 子也。 穆之 既与 延之 通家,又闻其美,将仕之,先欲相见, 延之 不往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清献 赵公 , 嘉祐 六年,言 陈旭 与御药 王世寧 通家亲戚。”《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妾乃 文孝坊 薛 氏女……与郎君贤东乃乡邻姻婭,郎君即是通家了。”
(3).精通业务的行家。 赵树理 《福贵》三:“不过人家可真是通家, 福贵 跟人家学了好多本领。”
词语解释:通玄  拼音:tōng xuán
通晓玄妙之理。 汉 张衡 《东巡诰》:“皇皇者凤,通玄知时。” 唐 戴叔伦 《暉上人独坐亭》诗:“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丽质本来无偶,神机早已通玄。”
词语解释:通一  拼音:tōng yī
谓融通为一。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外内通一,则为得失。” 唐 陆龟蒙 《复友生论文书》:“《礼》《乐》二记,虽载圣人之法……未能通一纯实,故时有齟齬不安者。”
词语解释:通夕  拼音:tōng xī
整夜。《淮南子·精神训》:“病疵瘕者,捧心抑腹,膝上叩头,踡跼而諦,通夕不寐。”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若有秽恶及其所止者,则有虎通夕来守,人不去,便伤害人。” 宋 韩琦 《壬子十一月二十九日时雪方洽》诗:“万方蒙泽人人贺,通夕无风阵阵乾。” 周善培 《辛亥四川事变之我·王豹君侍郎六十寿叙》:“ 采帅 豪饮,平生未尝醉,独辛亥六月初二日大醉而哭通夕。”
词语解释:通灵  拼音:tōng líng
(1).通于神灵。 汉 班固 《幽通赋》:“精通灵而感物兮,神动气而入微。”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包山祠》:“自非通灵才,敢陟羣仙峯。”《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录籍》:“若是説好,便通灵起感应,香火繁盛起来。” 郁达夫 《为霭民先生题经公致渊画松》诗之二:“六法通灵力有餘,暮年点笔势凌虚。”
(2).善于应变;不拘泥。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回仙》:“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 郭上灶 ,第二度 赵仙姑 。 郭 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 赵 性通灵,随吾左右。”
(3).消息来得快;来源广。《娱目醒心编》卷五第一回:“ 福达 身虽有监,京中綫索却自通灵。”
(4).灵验。《天雨花》第二七回:“烧香妇女来问事,説来句句尽通灵。”
(5).灵敏。 茅盾 《子夜》十四:“厂里一有了吃醋争风那样的事,你们的耳朵就会通灵。”
词语解释:通塞  拼音:tōng sāi
(1).谓境遇之顺逆。《易·节》:“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生有脩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 唐 李商隐 《酬别令狐补阙》诗:“人生有通塞,公等繫安危。”《剪灯新话·富贵发迹司志》:“小而一身之荣悴通塞,大而一国之兴衰治乱。”
(2).通畅与阻塞。 唐 杜甫 《归梦》诗:“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宋 苏轼 《与王敏仲》之十五:“闻遂作管引蒲涧水甚善。每竿上,须钻一小眼,如菉豆大,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3).指诗文的通顺与艰涩。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诗用虚活字,时有难易;易若剖蚌得珠,难如破石求玉,且工且易,愈苦愈难,此通塞不同故也。”
词语解释:通幽  拼音:tōng yōu
(1).谓与神鬼交通。《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经 ( 王经 )为 江夏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 经 每论 輅 ,以为得龙云之精,能养和通幽者,非徒合会之才也。”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科学隐,幻术兴,天学不昌,占星代起,所谓点金通幽之术,皆以昉也。”
(2).通往幽胜之处。语出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竹逕通幽处,禪房花木深。” 明 文徵明 《寄题百花庵》诗:“旧种长松应结子,新开竹径更通幽。”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马赛波尔多纪事》:“千峰叠秀,曲径通幽,楼房点缀,松柏婆娑。” 徐迟 《牡丹》二:“在新市场盖起一座大舞台,富丽堂皇;还在它旁边布置了一座曲径通幽的园林。”
词语解释:通仙  拼音:tōng xiān
1.见"通仙"。
词语解释:通州  拼音:tōng zhōu
古州名。西魏时改万州为通州,唐因之,宋时改名达州,在现在的四川达县及邻近地区
地处今江苏省南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南通州
地处今北京通县的旧州名,俗称北通州
地处今通县的旧市名
词语解释:通达  拼音:tōng dá
(1).通行;到达。《周礼·地官·掌节》:“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庄子·则阳》:“知游心於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 郭庆藩 集释:“人迹所及为通达。”《西游记》第七四回:“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交通工具有限,前后方的交互通达困难,作家便只能蛰居在一个范围狭小的天地。”
(2).通晓;洞达。《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后汉书·郑兴传》:“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皆师之。”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少精敏,无不通达。”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老员外是读书的君子,通达古今。” 梁斌 《红旗谱》四十:“一个好的革命干部,他需要文化知识--各方面的知识。需要通达事理,了解社会人情。”
(3).通情达理。 汉 刘向 《列女传·鲁季敬姜》:“ 文伯 之母,号曰 敬姜 ,通达知礼,德行光明。”《陈书·萧允传》:“ 允 少知名,风神凝远,通达有识鉴,容止醖藉,动合规矩。” 元 曾瑞 《一枝花·买笑》套曲:“休道是俏心肠所事儿通达,见别人有破绽着冷句儿填扎。” 沙汀 《炮手》:“为人极其通达,不拘对谁都一团和气,不拿架子。”
(4).亨通显达。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如有所穷困,其道闭塞,不得施行,及有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於琴,以抒其意,以示后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吾自南及北,未尝一言与时人论身分也,不能通达,亦无尤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一折:“待时运通达,我一笑安天下。”
(5).指畅通。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 万能 的财源越来越不通达。”
(6).沟通传达。《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四回:“喜得这护院是个风流倜儻人物,所有一切旧友,莫不略分言情的,所以差使格外好当,上下之情也易於通达。”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三回:“一切 南皮 与朝中要人往来,都托他通达消息。”
(7).指通人达士。 孙犁 《澹定集·〈幻华室藏书记〉序》:“非敢冒充渊博,不过略述管窥,就教于通达而已。”
词语解释:通海  拼音:tōng hǎi
(1).与海外交往。 唐 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郑观应 《致考察南洋商务张弼士侍郎书》:“通海以来,渐知效法泰西,开学堂、设公司、振商务、兴实业、重工艺。”
(2).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
(3).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词语解释:通人  拼音:tōng rén
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庄子·秋水》:“当 桀 紂 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 王先谦 集解:“贤人皆隐遁,非其智失也。”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博览古今者为通人。” 唐 贾岛 《即事》诗:“心被通人见,文叨大匠称。” 郭沫若 《文艺论集·批评与梦》:“我不想去把 欧洲 诸大批评家的名论卓说抬来使我这篇论文增加几分富贵气象,使读者看了五体投地,以为我是博览群书的通人。”
词语解释:通侯  拼音:tōng hóu
爵位名。《战国策·楚策一》:“ 楚 尝与 秦 构难,战於 汉中 。 楚 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汉中 。” 鲍彪 注:“彻侯, 汉 讳 武帝 作‘通’,此亦 刘向 所易也。”《汉书·高帝纪下》:“通侯诸将,毋敢隐朕。”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常闻 荆 渚通侯论,果遂 吴 都使者传。”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三:“栽花种树,扫地烹茶,絶无一点贵介通侯气态。”参见“ 彻侯 ”。
词语解释:彻侯  拼音:chè hòu
爵位名。 秦 统一后所建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中的最高级。 汉 初因袭之,多授予有功的异姓大臣,受爵者还能以县立国。后避 武帝 讳,改称通侯或列侯。 新莽 时废。后用以泛指侯伯高官。 汉 贾谊 《陈政事疏》:“令 信 越 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二十彻侯。皆 秦 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綬。”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彻侯緹帅,延饮必上座。”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长兄进彻侯,次兄拜将军。”
词语解释:通德  拼音:tōng dé
共同遵循的道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智,仁,勇,此三者天下之通德,所以行之者也。”《隋书·高熲苏威传论》:“然志尚清俭,体非弘旷,好同恶异,有乖直道,不存易简,未为通德。”
词语解释:通流  拼音:tōng liú
(1).指通行。《管子·水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本经训》:“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南史·夷貊传上·西南夷》:“水陆通流,百贾交会。”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王公墓志铭》:“开渠港五百餘里,漕輓通流,灌注一郡。”
(2).谓货物流通。《荀子·王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既免征税,而脚钱又轻,故物货通流。”
(3).往来走动,交往。 吴汝纶 《〈孔叙仲文集〉序》:“ 梅 曾 二家宾客相通流。”
词语解释:通方  拼音:tōng fāng
(1).通晓道术。《汉书·韩安国传》:“通方之士,不可以文乱。” 颜师古 注:“方,道也。”
(2).指通晓为政之道。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疏漏之失。”
(3).共通的道理。《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数子之言当世失得皆究矣,然多谬通方之训,好申一隅之説。”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庶几识古今之通方,知国家之大体。”
(4).变通;灵活。《豆棚闲话·首阳山叔齐变节》:“只因 伯夷 生性孤僻,不肯通方,父亲道他不近人情,没有容人之量。”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外国人不比 中国 人通方,你既当面同他讲了,他就得跟你当面交待。”
(5).指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这种不限于一经一论的研究方法,叫作‘通方’,即通达一切。”
词语解释:通经  拼音:tōng jīng
(1).通晓经学。《后汉书·儒林传序》:“ 东京 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録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 唐 韩愈 《潮州请置乡校牒》:“ 赵德 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三》:“而翰林院亦有秀才名色,当精选深于经术者为博士,招集天下能通经者皆隶焉。”
(2).解释经旨。《后汉书·蔡邕传》:“昔 孝宣 会诸儒於 石渠 , 章帝 集学士於 白虎 ,通经释义,其事优大,文武之道,所宜从之。” 唐玄宗 《〈孝经〉序》:“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
(3).中医指用药物、针灸等使月经通畅。 清 蒲松龄 《草木传·栀子斗嘴》:“捎元参治浮火清理咽喉,捎丹参理崩漏益血通经。”
词语解释:通川  拼音:tōng chuān
流通的河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李善 注:“通流为川而过中庭。” 南朝 宋 谢灵运 《西陵遇风献康乐》诗:“曲汜薄停旅,通川絶行舟。” 宋 苏辙 《和李公择赴历下道中杂咏·泛清河》:“何时好霖雨?是处有通川。”
词语解释:通理  拼音:tōng lǐ
(1).通晓事理。《易·坤》:“君子黄中通理。” 三国 魏 曹操 《议复肉刑令》:“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平妖传》第五回:“你儿子忒不通理,做出恁般手脚。”
(2).共通的道理。《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又论皇帝王霸豢龙之説,甚是通理。”《南史·徐羡之传》:“臣以为法律之外,尚弘通理,母之即刑,由子明法。” 宋 曾巩 《正长各举属官诰》:“盖上下之体相承,如此以周天下之务,此古今之通理也。”
(3).犹统理。 汉 荀悦 《汉纪·成帝纪四》:“臣闻天生蒸民,不能自治而立王者通理之。” 宋 王禹偁 《与冯伉书》:“今有 商於 之命,而亲友间往往相唁,诚以閤下通理是郡也。”
(4).连通的纹理。 唐 白居易 《云居寺孤桐》诗:“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词语解释:通变  拼音:tōng biàn
(1).通晓变化之理。《易·繫辞上》:“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孔颖达 疏:“物之穷极,欲使开通,须知其变化,乃得通也。”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二:“智识通变,而性极厚。”
(2).犹变通。不拘常规,适时变动。《文选·班固〈典引〉》:“通变神化,函光而未曜。” 李周翰 注:“变通神化,其光不见则难可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西游记》第一回:“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纔这般与你説了,你还不省?”
词语解释:通彻  拼音:tōng chè
亦作“ 通澈 ”。
(1).通晓;明白。《管子·明法解》:“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閒而使美恶之情不扬,闻祸福之事不通彻。”《魏书·元顺传》:“初书 王羲之 《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儒林外史》第四七回:“后来经史子集之书,无一样不曾熟读,无一样不讲究,无一样不通彻。” 清 恽敬 《〈靖节集〉书后二》:“其诗清微通澈,雄厉奋发,如其人,如其人焉。”
(2).通侯。《文选·沉约〈奏弹王源〉》:“ 源 频叨诸府戎禁,豫班通彻。” 张铣 注:“通彻,通侯也。 源 预列此官。”参见“ 通侯 ”。
词语解释:通侯  拼音:tōng hóu
爵位名。《战国策·楚策一》:“ 楚 尝与 秦 构难,战於 汉中 。 楚 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 汉中 。” 鲍彪 注:“彻侯, 汉 讳 武帝 作‘通’,此亦 刘向 所易也。”《汉书·高帝纪下》:“通侯诸将,毋敢隐朕。” 五代 齐己 《贺行军太傅得白氏东林集》诗:“常闻 荆 渚通侯论,果遂 吴 都使者传。” 清 大汕 《海外纪事》卷三:“栽花种树,扫地烹茶,絶无一点贵介通侯气态。”参见“ 彻侯 ”。
词语解释:通逵  拼音:tōng kuí
犹通途。《晋书·列女传·王广女》:“今死自吾分,不待汝杀,但恨不得梟汝首於通逵,以塞大耻。”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行》:“密亲丽华苑,轩甍饰通逵。” 宋 梅尧臣 《送王学士知亳州》诗:“金鼓鸣两旁,壶浆拥通逵。”
词语解释:通远  拼音:tōng yuǎn
通达高远。《晋书·裴秀传》:“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裴秀 ,雅量弘博,思心通远。”《隋书·高熲传》:“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无如世人好怪者多,践实者少,泥近者众,通远者无。”
词语解释:通古  拼音:tōng gǔ
整个古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宋书·明帝纪》:“良图莫荐,奇士弗闻,永鉴通古,无忘宵寐。”
词语解释:通守  拼音:tōng shǒu
官名。 隋 开皇 时设置,佐理郡务,职位略低于太守。 清 代称通判为“通守”。亦指任通守之职。 宋 苏轼 《别天竺观音诗》序:“余昔通守 钱唐 ,移莅 胶西 。”
词语解释:通中  拼音:tōng zhōng
即通中枕。 宋 王禹偁 《七夕》诗:“兀然何所营,横枕通中卧。” 宋 王禹偁 《阁下暮春》诗:“詔书稀少日何长,闲枕通中睡一塲。”参见“ 通中枕 ”。
词语解释:通中枕  拼音:tōng zhōng zhěn
空心枕头。《后汉书·锺离意传》“给帷被皁袍,及侍史二人” 李贤 注引 汉 蔡质 《汉官仪》:“尚书郎入直臺中,官供新青縑白綾被,或锦被,昼夜更宿,帷帐画,通中枕,卧旃蓐,冬夏随时改易。” 唐 白居易 《冬夜与钱员外同值禁中》诗:“连铺青縑被,对置通中枕。” 宋 王禹偁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诗:“闲就通中枕,时闻索上铃。”
词语解释:通风  拼音:tōng fēng
(1).空气流通;透气。《洞冥记》:“唯承露以饮之,置於通风之臺。” 宋 苏轼 《服地黄法》:“肥嫩地黄一二寸……掛通风处十餘日,自乾。”《西湖二集·天台匠误招乐趣》:“室中都用青布遮护,遮得不通风。” 鄢国培 《巴山月》第七章一:“他父亲的住屋太旧式了,房里光线暗淡而通风不畅。”
(2).透露消息。《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岂知贵人游戏,我们多被瞒得不通风,也是一场天大笑话。”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九:“不是他来通风,我还蒙在鼓里呢。”
词语解释:通今  拼音:tōng jīn
通晓当今的知识。 宋 周必大 《敷文阁学士李仁甫挽词》:“鸣珮 甘泉 不乏人,谁能博古復通今。” 清 彭玉麟 《广学校》:“夫所贵於儒者,贵其博古耳,通今耳。” 郑观应 《题何沃生胡翼南新政书》诗:“泥古不通今, 亚洲 成瓦裂。”
词语解释:通道  拼音:tōng dào
(1).开辟道路。《书·旅獒》:“惟克 商 ,遂通道于九夷八蛮。”《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 黄帝 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寧居。”《史记·蒙恬列传》:“﹝ 始皇 ﹞迺使 蒙恬 通道,自 九原 抵 甘泉 ,壍山堙谷,千八百里。”
(2).大路,畅通之路。《诗·齐风·〈载驱〉序》:“故盛其车服,疾驱於通道大都。”《汉书·陈汤传》:“卒以无罪,老弃 敦煌 ,正当 西域 通道,令威名折衝之臣旋踵及身。”
(3).可以通行的走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天井水 出 东陘山 西南,北有 长岭 ,岭上东西有通道,即 鈃隥 也。” 宋 苏轼 《书温公志文异圹之语》:“古今之葬皆为一室。独 蜀 人为一坟而异藏,其间为通道,高不及肩,广不容人。” 王蒙 《风筝飘带》:“我们终于走上第十四层的一个公共通道。”
(4).普遍适用的道理。《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东观汉记·杜林传》:“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荑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植,畏其易也。古今通道,传法於有根。”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之三:“自激修行,独立空旷,无累之地者,非通道也。”
词语解释:通书  拼音:tōng shū
(1).通书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嘉 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 宋 苏轼 《与曾子固书》:“ 軾 负罪至大,苟生朝夕,不自屏窜,輒通书问於故旧之门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己未,余乞假归娶, 杭堇浦 前辈,为余通书。” 曹亚伯 《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当 庇能 会议决定筹款计画后, 孙 即通书 美洲 。”
(2).历书。《西游记》第二三回:“也不必看通书,今朝是个天恩上吉日,你来拜了师父,进去做女婿罢。” 秦牧 《愤怒的海》十六:“俗话有得讲‘家家有一本难念的通书’。”
(3).旧时男家通知女家迎娶日期的帖子。《红楼梦》第九七回:“次日 贾璉 过来,见了 薛姨妈 ,请了安,便説:‘明日就是上好的日子,今日过来回姨太太,就是明日过礼罢。只求姨太太不要挑飭就是了。’説着,捧过通书来。 薛姨妈 也谦逊了几句,点头应允。”
词语解释:通红  拼音:tòng hóng
很红;十分红。 宋 苏轼 《书双竹湛师房》诗:“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雪打窗。”《九命奇冤》第八回:“ 易行 此时羞得满面通红,手足无措,只恨没有地缝可以钻得下去。” 刘白羽 《长江三日》:“早晨,一片通红的阳光,把平静的江水照得像玻璃一样发亮。”
词语解释:通水  拼音:tōng shuǐ
(1).疏通水道。 宋 苏轼 《策断三》:“而 闔庐 、 夫差 又逞其无厌之求,开沟通水,与 齐 晋 争强。” 宋 苏辙 《子瞻喜雨亭北隋仁寿宫中怪石》诗:“累石作臺秋蘚上,凿 汧 通水细渠清。”
(2).引水系统开始供水。《光明日报》1989.11.26:“引 黄 济 青 工程正式建成通水。”
(3).谓做内应,通敌。 吴天 《丝场泪》第十章:“刚才你说回来叫他去庵堂,原来是通水叫他跑了,快把人交出来。”《小说月报》1981年第7期:“这一手被看破了,一个牛高马大的渔民,在他脖颈上劈了一掌,怒喊道:‘你通水!’”
词语解释:通国  拼音:tōng guó
全国。《孟子·离娄下》:“ 匡章 ,通国皆称不孝焉。” 清 李凤苞 《巴黎答友人书》:“通国男妇,无不各勤所学。”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于是行最后之策,集通国学者,开会议之,其最要而最难得者为火药。”
词语解释:通夜  拼音:tōng yè
犹通宵。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质书》:“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 宋 苏舜钦 《和解生中秋月》:“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姚雪垠 《长夜》三二:“你做啥又熬个通夜?”
词语解释:通行  拼音:tōng xíng
(1).谓行人、车马等可以通过。《尉缭子·分塞令》:“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 唐 杜甫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诗:“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 陈良 《丝路史话》二:“ 汉 以前这条路是早已通行的,并非 张骞 才开其端。”
(2).通用;流行。《汉书·王吉传》:“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 唐 刘禹锡 《观博》:“是制也通行之久矣,莫详所祖。” 杞忧子 《苦学生》第五回:“晓得 美国 地方通行英语,便逢人问信。”
(3).行文通知。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礼部通行 顺天府 ,造金字经三部,黑字经五部,选得番僧,兼日早回,毋得淹滞。”
词语解释:通班  拼音:tōng bān
(1).通于朝班。谓显要的官职。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洪私过误,真以通班。” 唐 刘知几 《史通·忤时》:“僕少小仕,早躡通班。” 宋 陆游 《皇太子受册贺皇后笺》:“臣自去通班,久安故里。” 明 李东阳 《柳通判考满族帐词代广平作》:“名移新檄,步輟通班。”
(2).旧指官署里皂、壮、快三班。《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此时通班衙役两旁站齐,大堂上灯笼火把照耀如同白昼。”
词语解释:通波  拼音:tōng bō
(1).谓水相通。《文选·班固〈西都赋〉》:“控引 淮 湖,与海通波。” 李善 注:“与海通其波澜。”
(2).指流水。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通波竹箭水,轻舸木兰橈。” 唐 李详 《赠曹君直舍人元忠》诗:“ 閶门 飞阁架通波,四姓衰微逝景生。”
词语解释:通名  拼音:tōng míng
(1).古代称户籍。《商君书·徕民》:“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 宋 梅尧臣 《送少卿知宣州》诗:“州民还最喜,门下旧通名。”
(2).通报姓名。《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唐 颜师古 注:“上謁,若今通名也。” 宋 苏舜钦 《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诗:“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钱锺书 《围城》六:“通名之后, 方鸿渐 倒窘起来。”
(3).总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4).通用的名称。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然则露版古今通名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晋乘》:“盖‘春秋’为记事之通名,乘则一国之专名。”
词语解释:通儒  拼音:tōng rú
指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尉缭子·治本》:“野物不为牺牲,杂学不为通儒。”《后汉书·贾逵传》:“ 逵 所著经传义詁及论难百餘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 宋 苏轼 《答试馆职人启》:“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及 乾 嘉 之际,通儒辈出。”
词语解释:通渠  拼音:tōng qú
(1).开通河渠。《史记·河渠书》:“西方则通渠 汉水 、 云梦 之野……於 吴 ,则通渠三江、五湖。”
(2).畅通的河渠。 南朝 陈 张正见 《帝王所居篇》:“ 紫微 临复道, 丹水 亘通渠。”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吕梁洪》:“至 宋 元祐 间,渐成通渠,本朝遂以为运河。”
词语解释:通明殿  拼音:tōng míng diàn
传说中 玉帝 的宫殿。 宋 苏轼 《上元侍饮楼上呈同列》诗之一:“侍臣鵠立 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 玉皇 。” 金 元好问 《记梦》诗:“梦中望拜 通明殿 ,曾见金书两字来。”《天女散花》第二回:“天女告别,转身去了。仍驾云头进入天门,先到 通明殿 謁见 玉皇 。”
词语解释:通舟  拼音:tōng zhōu
通行船只。 南朝 梁元帝 《登堤望水诗》:“高岸翻成浦,曲港反通舟。”《宋史·河渠志三》:“ 佑 请疏其两端,皆可通舟。”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下》:“ 福州 省河外之 五虎门 ,潮至通舟,潮退搁浅。”
词语解释:通深  拼音:tōng shēn
深通,精通。《后汉书·郑玄传》:“初,中兴之后, 范升 、 陈元 、 李育 、 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荅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荅 何休 ,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词语解释:通梦  拼音:tōng mèng
犹托梦。《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吾想神女能通梦 楚王 ,况我同是女流,岂不托我一梦。”
词语解释:通透  拼音:tōng tòu
(1).通明透亮。 唐 韩愈 《南山诗》:“蒸嵐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宋 欧阳修 《送子野》诗:“光辉通透夺星耀,蟠潜惊奋鬭蜃蛟。”
(2).通彻透辟。《朱子语类》卷七六:“凡事见得通透了,自然欢説。” 元 尚仲贤 《单鞭夺槊》第二折:“我精神抖擞,机谋通透。”《后西游记》第四回:“我看尊颜欣欣然有喜色,莫非阴司中将生死善恶之理讲究得通透了吗?”
(3).通风透气。 宋 王令 《冬阴寄满子权》诗:“周遮覆盖不通透,錮结已厚难披燖。”
词语解释:通潮  拼音:tōng cháo
潮水流通。 清 王炳燮 《苏松水利考》:“盖下流通潮之处,浊沙淤滨,日积一钱之厚。” 诸宗元 《过京口有寄》诗:“婉晚风灯曾照梦,迢遥 江 水正通潮。”
词语解释:通途  拼音:tōng tú
见“ 通涂 ”。
词语解释:通涂  拼音:tōng tú
亦作“ 通途 ”。 畅通的大路。《墨子·迎敌祠》:“筑荐通涂。” 孙诒让 间诂:“谓雍塞通达之涂也。”《魏书·敬宗孝庄帝纪》:“其有事在通途,横被疑异。” 宋 苏轼 《中庸论下》:“不得终日安行乎通涂。”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词语解释:通池  拼音:tōng chí
护城河。《文选·鲍照〈芜城赋〉》:“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頽。” 李善 注:“通池,城濠也。” 宋 赵抃 《玉泉亭》诗:“潺潺朝暮入神清,落涧通池遶郡厅。”
词语解释:通体  拼音:tōng tǐ
(1).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训》:“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2).谓媾合。 汉 司马相如 《琴歌》之二:“交情通体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3).文章的整个体例。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少年之诗,往往有句无篇,能通体完密者最少。”
(4).全身;浑身。 唐 韩偓 《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绿野仙踪》第十四回:“八人觉得通体鬆快,如释 泰山 。”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他们满面红光,满身绸缎,还戴着绣花的荷包与褡裢,通体光彩照人。”
(5).整个物体。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 痕都斯坦 玉盘椀,其薄如纸,而製甚佳,规矩凹凸,通体毫髮不差。” 清 张德彝 《随使法国记·使事记》:“墻厚一丈,渐减至顶厚二尺,通体坚固,海中虽有狂风巨浪,不至有撼动之险。”
(6).全部。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尤其可议的是他们的品格,通体都是矛盾。”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老程 极快的穿上衣裳,钮扣通体没扣。”
词语解释:通关  拼音:tōng guān
(1).交往联系。《史记·燕召公世家》:“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后汉书·乐恢传》:“后 永 ( 焦永 )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繫, 恢 独曒然不污於法。” 李贤 注:“为交通关涉也。”
(2).开通关禁。《汉书·晁错传》:“陛下配天象地,覆露万民……通关去塞,不孽诸侯。”
(3).谓筵席上某个人依次与在座的人豁拳喝酒。《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通桌的陪花,从主人起,五啊六啊,每人豁了一个通关。”《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四回:“ 雨堂 的拳本来不济,打了两桌十二个人的通关,倒输了八个直落五,不觉酩酊大醉。” 端木蕻良 《曹雪芹》第四八章:“那杆儿头,就是图这个脸面,要的,就是能打个通关。”
(4).中医指疏通关窍。 清 蒲松龄 《草木传·番鳖造反》:“你速去逐水府二便齐下,拿住他冬葵子破血通关。”《红楼梦》第九五回:“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
词语解释:通贤  拼音:tōng xián
通达贤能之人。 南朝 陈 徐陵 《让散骑常侍表》:“臣闻五十知命,宗师之格言;六百辞满,通贤之高概。” 唐 李翱 《与淮南节度使书》:“干辨者为良吏,适时者为通贤。” 严复 等《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人有好善恶不善之心,故于忠臣、孝子、义夫、烈女、通贤、高士,莫不望其身膺多福富贵以没世。”
词语解释:通力  拼音:tōng lì
(1).佛教谓无所不至的神力。 唐 白居易 《济偈》:“通力不常,应念而变。”
(2).一齐出力。 明 方孝孺 《与友人论井田》:“但使人人有田,田各有公田,通力趋事,相救相恤,不失先王之意则可矣。”《人民日报》1982.3.29:“只有通力协作,才能较快地把邮电建设搞上去。”
词语解释:通邻
谓互相接近。 宋 张咏 《怀张白逸人》诗:“昔年吟社偶通隣,常贵高风人格真。”
词语解释:通车  拼音:tōng chē
(1).有车往来。 宋 欧阳修 《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诗:“ 滁山 不通车, 滁水 不通舟。” 清 梅曾亮 《江亭消夏记》:“地当南城西,故为水会,今则四达皆通车。”
(2).铁路或公路等修通,开始行车。 杨朔 《木棉花》:“第二天, 广 九 路通车了。傍晚才开驶,白天恐怕遭受空袭。”《人民日报》1952.7.2:“庆贺 成 渝 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 天 成 路。”
词语解释:通门  拼音:tōng mén
(1).通行的大门。 汉 班固 《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 晋 左思 《蜀都赋》:“闢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
(2).显达之门,权贵之家。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州郡辟请,未尝答命,往来京师,委质通门。”
(3).犹同门。谓同出一师门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荐主同咨》:“二十年来,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其子弟修通门之敬亦加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士人·金华名士》:“又其邑 胡元瑞 以丙子举孝廉,乃翁与先大父己未同籍,因得与称通门,其名噪一时。”
词语解释:通沟  拼音:tōng gōu
(1).疏通沟渠。《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禹 浚川,九州攸寧;爰及宣防,决瀆通沟。”
(2).畅通的沟渠。 汉 班固 《西都赋》:“东郊则有通沟大漕。” 晋 左思 《魏都赋》:“疏通沟以滨路,罗青槐以荫涂。”
词语解释:通谱  拼音:tōng pǔ
(1).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常瓌 字 子然 , 河 朔人,本农家。一村数十百家皆 常 氏,多不通谱。”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宛平 袁明府 增 ,字 保侯 ,宰 江寧 时,与余通谱。”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通谱》
(2).异姓人相约结为兄弟。 宋 朱熹 《奉同都运直阁张文哭敬夫张兄》诗之二:“亦知游好曾通谱,却记登临唤卜隣。”
词语解释:通路  拼音:tōng lù
(1).开通道路。《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吴子 使 屈狐庸 聘于 晋 ,通路也。”
(2).通畅的路;大路。 汉 牟融 《理惑论》:“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今欲相屈,之 零陵 、 桂阳 ,假涂於通路,何如?” 晋 左思 《咏史》:“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 宋 曾巩 《题祷雨文后》:“太守率属吏士,分祷诸佛祠,迎像能致雨者,陈之通路。” 陈良 《丝路史话》二:“远古时代,海运不通,外国和 中国 交往, 新疆 与内地交往,唯一的通路是陆路。”
(3).解决问题的途径。 蒋子龙 《“维持会长”》二十:“ 乔光朴 叫 郗望北 也想了很多办法,仍旧没有打开通路。”
(4).犹对路。《醒世姻缘传》第五四回:“煎豆腐也有滋味;扞薄饼也能圆泛;做水饭,插粘粥,烙火烧,都也通路。”
词语解释:通晓  拼音:tōng xiǎo
(1).整夜;通宵。《三国志·吴志·滕胤传》:“ 胤 白日接宾客,夜省文书,或通晓不寐。”
(2).透彻地了解。《北史·邢邵传》:“ 邵 率情简素……博览坟籍,无不通晓。” 唐 韩愈 《答陈商书》:“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不能设想,一个文字不通的人,怎么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怎么能够通晓各种知识呢?”
词语解释:通贵  拼音:tōng guì
通达显贵。《南史·沉庆之传》:“ 庆之 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 庆之 者,后见皆膝行而前。” 唐 杜甫 《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二:“班秩兼通贵,公侯出异人。” 宋 司马光 《闲居》诗:“故人通贵絶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词语解释:通印  拼音:tōng yìn
“ 通印子鱼 ”的省称。 宋 陆游 《食新有感贫居久蔬食至是方稍得肉》诗:“出波鱼美如通印,下栈羊肥抵卧沙。”
词语解释:通同  拼音:tōng tóng
(1).串通,勾结。《北史·魏纪二·高宗文成帝》:“大商富贾,要射时利,上下通同,分以润屋。为政之弊,莫过於此。”《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又使见识往隣舍家借宿一夜,却与汉子通同计较,一处逃走。” 沙汀 《淘金记》二四:“这是实在的,因为寡妇确乎怀疑他们是通同作恶,跑来打口风的。”
(2).共同。 唐 元稹 《酬孝甫见赠》诗之七:“终须杀尽缘边敌,四面通同掩太荒。”
(3).全部,通通。 明 李昭祥 《龙江船厂志》卷一:“彼此授受原无记号,又无围长丈尺,数里之间,木商辐輳,匠作通同以小易大,何从稽考。”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残春一》:“我的行李通同放在船上,我也没有功夫去取,便同他一齐进了病院了。”
词语解释:通时  拼音:tōng shí
犹顺时。《魏书·礼志二》:“且礼有升降,事有文节,通时之制,圣人弗违。”
词语解释:通才  拼音:tōng cái
学识广博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六韬·王翼》:“通才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对宾客,议论谈语,消患解结。”《宋书·孔顗传》:“夫以记室之要,宜须通才敏思,加性情勤密者。”《元史·世祖纪十》:“ 阿合 马专政时大小官员,例皆奏罢,其间岂无通才?宜择可用者仍用之。”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 吴 ( 吴承恩 )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为广泛。”
词语解释:通济  拼音:tōng jì
(1).开朗豁达。《世说新语·任诞》“ 祖车骑 过 江 时”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逖 ( 祖逖 )性通济,不拘小节,又宾从多是桀黠勇士, 逖 待之皆如子弟。”《晋书·贺循传》:“前 蒸阳 令 郭訥 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2).融通调济。《晋书·文苑传·王沉》:“痷婪者以博纳为通济,眂眂者以难入为凝清。”《新唐书·李吉甫传》:“ 大历 时,权臣月奉至九千緡者,州刺史无大小皆千緡,宰相 常衮 始为裁限,至 李泌 量闲剧稍增之,使相通济。” 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商贾贩卖……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
(3).往来通达。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太平则居 东京 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 西洛 险固之地,以守中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又於 清苑 界开 徐河 、 鸡距河 五十里入 白河 ,由是 关南 之漕悉通济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宣大二镇漕河》:“又自 怀来 运米三十石,溯流而上,竟达 古淀桥 ,则河之通济甚便。”
词语解释:通犀  拼音:tōng xī
犀角的一种。《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后宫。”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通犀,中央色白,通两头。”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岭 表珍奇,是不一类,珊瑚硨磲,明珠文贝,沉檀通犀,象齿翡翠。”
词语解释:通鉴  拼音:tōng jiàn
共通的鉴定。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史臣美 澹 而讥 邵 者,岂所谓通鉴乎?”
词语解释:通昔  拼音:tōng xī
通宵。《新唐书·逆臣传上·高尚》:“ 禄山 喜睡, 尚 尝执笔侍,通昔不寐,繇是亲爱。” 宋 范成大 《将至巫山遇雨》诗:“峡行水落惟忧雨,通昔淋浪怨行旅。”
词语解释:通心  拼音:tōng xīn
谓内心通达。 汉 刘向 《新序·善谋一》:“其为人也,通心而懦,又少长于君,通心则其言之略,懦则不能强諫。”
词语解释:通庄  拼音:tōng zhuāng
(1).通道,往来的大路。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通庄 九折 ,安步 三危 。” 唐 骆宾王 《秋夜送阎五还润州》诗:“通庄抵旧里,沟水泣新知。”
(2).指所有下赌注的人。《老残游记》第十九回:“ 陶三 上去,第一条拿了个一点,赔了个通庄。”
词语解释:通信  拼音:tōng xìn
(1).互通音信。《晋书·王澄传》:“因下牀而谓 澄 曰:‘何与 杜弢 通信?’” 唐 李德裕 《代刘沔与回鹘宰相书意》:“又恐 回鶻 与 吐蕃 通信,已令兵马把断 三河口 道路。”
(2).通报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五:“那 裴僕射 家拣定了做亲日期,叫媒人到 张尚书 家来通信。”《九命奇冤》第十八回:“哪一个不受过侄老爹大恩,谁还去通信呢?”今指用电讯设备或用书信传递消息,反映情况。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五三回:“ 华福 又奏明请颁一种密电本,以便秘密通信。”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以后我们可以常通信的。”《人民日报》1982.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3).报道消息的文章。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我现在要说的,不过那通信里的必须指出的几点。” 徐铸成 《报海旧闻》十六:“《大公报》先后刊登农村调查通信、旅行通信、旅行写生以及由 长江同志 主持的战地通信。”
词语解释:通鼓  拼音:tōng gǔ
传令击鼓。《周礼》谓一人先击鼓,众人跟着击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贾公彦 疏:“通鼓者,两司马振鐸,军将已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 孙诒让 正义:“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其一人先鼓,众人徧应之。通者,传达周徧之谓。”
共662,分9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