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六铣上声 [juǎn,舒卷][xiǎn,少也][biǎn][juǎn][善恶,形词][chuǎn][音蹇。同㩃。亦拔取也。俗作𢷘。][详注1][zhàn][shàn][xiǎn][踐也][niǎn zhǎn][miǎn,黾池][xiān][详注2]弿[chuǎn][同撰]


注1:蜓 音殄。《玉篇》蝘蜓。详蝘字注。蝘蜓,《集韵》或作𧍿。
注2:刬 《集韵》侧展切,音展。刈也。《苏轼·牛戬画诗》王师本不战,贼垒何足刬。笑指尘壁閒,此是老牛戬。
共17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妙选时选清选公选真选改选廷选英选
文选初选充选铨选上选南选常选乡选
涓选历选自选青钱选良选省选应选乙选
高选搜选举选抡选四选参选人选预选
中选里选少选赴选竞选彩选瀛选双月选
精选诏选重选左选极选俊选右选博选
华选部选殊选任选推选招选诗选南北选
遴选拣选典选掌选开选邦选小选花选
更选郎选试选守选当选门选谋选茂选
脱选入选采选解选无选辰选落选膺选

词语解释:妙选  拼音:miào xuǎn
(1).精选。《汉书·刘辅传》:“妙选有德之世,考卜窈窕之女。” 唐 元稹 《沉传师授中书舍人制》:“妙选侍臣,实司耳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妙选良家子女,充实掖庭。”
(2).指中选的精品或出色的人物。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弓工女》:“其干生於 太山 之阿,一日三覩阴,三覩阳,傅以 燕 牛之角,缠以 荆 麋之筋,糊以 阿 鱼之胶,此四者,皆天下之妙选也。”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若中朝之 华嶠 、 陈寿 、 陆机 ……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花月痕》第七回:“昨者躬逢良会,遍赏名花,又读新编,足称妙选。”
词语解释:文选  拼音:wén xuǎn
(1).文官的铨选。《宋史·选举志四》:“其后,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銓,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
(2).文章的选录,多用作书名。 南朝 梁 萧统 编选 先秦 至 梁 的各体文章,取名《文选》。分为三十八类,共七百余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如:《中华活页文选》
词语解释:涓选  拼音:juān xuǎn
选择,选取。《汉书·礼乐志》:“丞相 匡衡 奏罢‘鸞路龙鳞’,更定诗曰‘涓选休成’。”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涓,除也。除恶选取美成者也。” 唐 李舒 《迎俎》诗:“盛牲实俎,涓选美成。” 宋 苏轼 《明堂赦文》:“涓选吉日,裒辑上仪。”《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涓选四月初八日,我佛诞辰,啟建道场,开佛光明。”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辞无涓选,精采襍污。”
词语解释:高选  拼音:gāo xuǎn
(1).谓用高标准选拔官吏。《后汉书·王畅传》:“是时政事多归尚书, 桓帝 特詔三公,令高选庸能。太尉 陈蕃 荐 畅 清方公正,有不可犯之色,由是復为尚书。”《新唐书·独孤郁传》:“﹝ 独孤郁 ﹞最为 权德舆 所称,以女妻之…… 宪宗 叹 德舆 乃有佳壻,詔宰相高选世族,故 杜悰 尚 岐阳公主 。” 元 吴师道 《送徐检校之浙省》诗:“羣僚极高选,吉士多蔼蔼。”
(2).指考试中高榜;高中。 宋 曾巩 《谢曹秀才书》:“始足下试於有司, 巩 为封弥官,得足下与 方造 、 孟起 之辞而读之,以谓宜在高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郑时中得官》:“吾十年前,曾许此命来春必高选,今所见乃不然。”
词语解释:中选  拼音:zhòng xuǎn
(1).被选中;合格。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中要乳母,皆选寺观婢以充之而给与其直,例多不中选。”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欧洲 诸国,中选者亦有社会民主党矣。”
(2).特指科举应试被录取。 唐 元稹 《薛公神道碑文铭》:“会两弟相继举进士,皆中选。”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景微归会嵇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仲修劝读论语》:“辛丑春,同试南宫, 仲脩 中选而某被黜。”
词语解释:精选  拼音:jīng xuǎn
仔细挑选。《后汉书·贾琮传》:“ 灵帝 特勑三府,精选能吏。” 唐 杜甫 《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诗:“射君东堂策,宗 匠集 精选。”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其实是应该由此产生一个团体,每月或每季征集作品,精选之后,出一期刊,这才可以使大家互相观摩,得到进步。”
词语解释:华选  拼音:huá xuǎn
显贵的职位。《宋书·孔觊传》:“常侍华选,职任俟才,新除 临海 太守 孔覬 意业闲素……并任为散骑常侍。” 宋 曾巩 《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文辞、讲説、制策之科,众称华选。”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四:“考中书省,地望清要, 唐 宋 以后,与翰林并称华选。”
词语解释:遴选  拼音:lín xuǎn
挑选;选拔。《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按 王隐 《晋书》载 侃 临终表曰:‘……伏愿遴选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志业。’”《新唐书·贾曾传》:“ 玄宗 为太子,遴选宫僚,以 曾 为舍人。” 雷绍性 《名说》:“其遴选代表,为国民任事,较今统领之任期为尤短。”
词语解释:更选  拼音:gēng xuǎn
改选。《中国同盟会总章》第八条:“本会设总理一人,由全体会员投票公举,四年更选一次。”
词语解释:脱选  拼音:tuō xuǎn
谓选人脱离原有的官阶。 宋 制,选人官阶为七等,只能在此中逐阶升迁,经磨勘改官方能升为京朝官。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愚谓速仕之心,人皆有之,孤寒小尉,望脱选如登天。”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 毘陵 薛季成 元功 , 绍兴 乙卯登科,再为邑令,不能脱选。”参阅《宋史·选举志四》
词语解释:时选  拼音:shí xuǎn
(1).当时的选拔。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勃 ﹞ 咸亨 之初,乃参时选。”
(2).指一时之俊。 唐 张说 《唐故左庶子赡幽州都督元府君墓志铭》:“藩邸择贤,妙尽时选。”
词语解释:初选  拼音:chū xuǎn
指选出那些准备竞选公职的候选人的选举
词语解释:历选  拼音:lì xuǎn
遍数,依序逐一地数。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伊上古之初,肇自昊穹兮生民,歷选列辟,以迄於 秦 ……纷纶威蕤湮灭而不称者不可胜数。” 唐 颜真卿 《天下放生池碑铭序》:“歷选内禪,生人以来,振古及 隋 ,未有如我皇帝者也。” 宋 王安石 《送程公闢之豫章》诗:“鄙州歷选多俊良,镇抚时有诸侯王。”
词语解释:搜选  拼音:sōu xuǎn
寻求选取。《后汉书·蔡邕传》:“太子官属,宜搜选令德,岂有但取丘墓凶丑之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子云 属意,辞义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搜选,荣路何当力荐延。”
词语解释:里选  拼音:lǐ xuǎn
古代中央命地方选荐人才的制度。《后汉书·章帝纪》:“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陈炽 《〈盛世危言〉序》:“用人则乡举而里选。”
词语解释:诏选  拼音:zhào xuǎn
(1).皇帝下诏任命。《新唐书·隐逸传·贺知章》:“ 申王 薨,詔选挽郎,而 知章 取捨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 咸平 三年十二月丁未,詔选判司簿尉充吏部流内銓南曹主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刘宗器送行诗》:“ 正统 十三年, 彭时 榜进士,詔选北士为庶吉士,命儒臣教督之。”
(2).皇帝亲自在殿廷考试取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请其从来。生对以:‘儒学进身,将赴詔选,游学连郡,访诸先觉。’”参见“ 詔策 ”。
词语解释:诏策  拼音:zhào cè
(1).即诏书。《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詔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闕北有圭碑,题云: 汉 故中常侍 长乐 太僕特进 费亭侯 曹君 之碑。 延熹 三年立。碑阴又刊詔策。” 宋 刘攽 《贺参政某侍郎启》:“伏审光膺詔策,进贰臺司,伏惟庆慰。” 章炳麟 《文学总略》:“然《七略》 高祖 、 孝文 詔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
(2).文体的一种。 晋 葛洪 《抱朴子·钧世》:“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詔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南齐书·文学传·丘灵鞠》:“时方禪让, 太祖 使 灵鞠 掌詔策。”
(3).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 元和 元年,对詔策,拜右拾遗。” 马其昶 校注:“ 元和 元年四月,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中第四第,为右拾遗。”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词语解释:部选  拼音:bù xuǎn
清 中央各部考选官吏之谓。《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宗人府》:“礼、工二部各添设题缺主事一缺,均作为宗室额缺,不归部选。”
词语解释:拣选  拼音:jiǎn xuǎn
(1).挑选。 汉 蔡邕 《幽冀二州刺史久缺疏》:“三公明知二州之要,尤宜拣选。” 唐 韩愈 《石鼓歌》:“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二刻拍案惊奇》卷七:“慢慢拣选一个佳壻与他,也完我做亲眷的心事。” 柔石 《二月》四:“假如我在路上预想一想我对你应该弹些什么曲,适宜于你底快乐的,那我断不会拣选这一个。”
(2). 清 代官制用语。谓在官员中选择任用。《清会典事例·吏部·满洲铨选》:“遇有 满洲 蒙古 题缺主事缺出,先由题署内拣选题升。”《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他本是个一榜,由拣选知县,在 法兰西 打仗那年, 广西 边防上得了一个保举,过了同知、直隶州班,指省到了 湖北 。”
词语解释:郎选  拼音:láng xuǎn
选任郎官的制度。《汉书·食货志下》:“入财者得补郎,郎选衰矣。”《魏书·朱元旭传》:“ 神龟 末,以郎选不精,大加沙汰。”
词语解释:入选  拼音:rù xuǎn
当选;被选中。 南朝 齐 孔稚珪 《为王敬则让司空表》:“ 王基 才勇,与声华入选。” 清 李渔 《闲情偶记·词曲部·词采》:“诗餘最短,每节不过数十字。作者虽多,入选者不多。弃短取长,是以但见其美。” 郑观应 《盛世危言·技艺》:“﹝技艺院﹞所收学生,无论何国,必文、法、算学均堪造就者,方能入选。”《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入选者既有诗坛高手,亦有无名小卒;既有公卿将军,亦有布衣寒士。”
词语解释:清选  拼音:qīng xuǎn
(1).挑选;精选。《后汉书·刘焉传》:“清选重臣,以居其任。”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凡由任子得官者,皆不获与清选。”《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愿陛下省百役,罢苛扰,简出宫女,清选百官。”
(2).指精选出来的人才。《三国志·魏志·高柔传》:“然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
(3).犹清班。《南史·庾於陵传》:“旧东宫官属通为清选,洗马掌文翰,尤其清者。”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温 上言:郎官清选不可赏能吏。”《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
(4).太常官的别称。 唐 白居易 《陈中师除太常少卿制》:“朕以立国之本,礼乐为先。今之太常,兼掌其事,贰兹职者,不亦重乎?歷代迄今,谓之清选。”
词语解释:充选  拼音:chōng xuǎn
犹入选。《后汉书·左雄传》:“有 广陵 孝廉 徐淑 ,年未及举,臺郎疑而詰之。对曰:詔书曰‘有如 颜回 子奇 ,不拘年齿’,是故本郡以臣充选。” 明 沉鲸 《双珠记·姑妇相逢》:“朝廷要宫女,本州将你小姑充选去了。”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公政府﹞但立议长,於派遣各员中公举为之,以举者多数充选。”
词语解释:自选  拼音:zì xuǎn
动作者自由的选择,或他所希望的自由行动的。例如:自选手枪五十米赛。
可任意选择的,可由自己斟酌决定的,不强迫的、不强制的。例如:自选动作。
词语解释:举选  拼音:jǔ xuǎn
(1).推举选拔。《新唐书·关播传》:“陛下虽求贤,又使举荐,然止得求名文辞士;焉有有道贤人肯奉牒丐举选邪?”
(2).指科举。 唐 韩愈 《赠侯喜》诗:“半世遑遑就举选,一名始得红颜衰。” 宋 叶适 《宋故宣教郎姚君墓志铭》:“士之一身与其父母兄弟妻子,皆繫命於举选之得失,何也?以其荣悴异焉。”
词语解释:少选  拼音:shǎo xuǎn
一会儿;不多久。《吕氏春秋·音初》:“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高诱 注:“少选,须臾。”《梁书·元帝纪》:“黔首岂可少选无君,宗祏岂可一日无主。” 唐 牛肃 《纪闻·僧韬光》:“我有少务,要至村东,少选当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少选,入城。”
词语解释:重选  拼音:zhòng xuǎn
谓兼授两种官职。《新唐书·元稹传》:“ 贞观 以来,保、傅皆宰相兼领,餘官亦时重选,故 马周 恨位高不为司议郎,其验也。”
词语解释:殊选  拼音:shū xuǎn
(1).破格的选拔。 唐 崔嘏 《授宇文临翰林学士制》:“资尔令猷,副我殊选。”
(2).特出的人选。 宋 苏轼 《杭州谢表》:“入奉禁严,出膺方面,皆人臣之殊选,在儒者以尤荣。”
词语解释:典选  拼音:diǎn xuǎn
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初,吏部侍郎 裴行俭 典选,有知人之鉴。”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赵忠毅公择言》:“太宰 陈 公 有年 典选,予为主事。”
词语解释:试选  拼音:shì xuǎn
考试选拔。《金史·选举志一》:“时太常丞 郭人杰 转对言,词赋举人,不得作别名兼试经义,及入学生精加试选,无至滥补。”《元史·选举志三》:“诸路有儒通吏事、吏通经术、性行修谨者,各路荐举,廉访司试选。”
词语解释:采选  拼音:cǎi xuǎn
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后来的选官图、升官图。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彩选格起於 唐 李邰 。本朝踵之者,有 赵明远 、 尹师鲁 。 元丰 官制行,有 宋保国 。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 刘贡父 独因其法,取 西汉 官秩陞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陞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驯。” 宋 李清照 《〈打马图〉序》:“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采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采选丛繁,劳于检閲,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
词语解释:公选  拼音:gōng xuǎn
谓公开选拔,公众荐举。《汉书·董仲舒传》:“广延四方之豪儁,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俢絜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宋 曾巩 《中书舍人除翰林学士制》:“非智能材諝,拔出一时,岂称公选。”《元典章·吏部六·令史》:“理问所令史未有选取定例,已后有闕,拟於各路三考司吏给由到省人内公选。”
词语解释:铨选  拼音:quán xuǎn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 唐 ,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 唐 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 清 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南齐书·百官志》:“左僕射,领殿中主客二曹事,诸曹郊庙、园陵……改号格制、莅官銓选。” 宋 沉辽 《代人献利害书》:“结髮从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选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盛京五部》:“其未设吏部者,以其地官员无多,仍由京中銓选,故不备。”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中国 向来銓选,最重资格。”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清 昭槤 《啸亭续录·褚筠心》:“先生终身不謁銓选,曰:‘此膝不为权臣屈也。’”
词语解释:青钱选  拼音:qīng qián xuǎn
(1).喻科举考试。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双双鼐鼎元,来中青钱选,论功名须是,趁此芳年。” 明 阮大鋮 《燕子笺·拾笺》:“春闈刻日青钱选,把偷香手好生磨鍊。”
(2).借指文才出众的贤才。 明 吴炳 《绿牡丹·晤贤》:“谁知暗中不识青钱选,喜得不会品作人间第二泉。”参见“ 青钱万选 ”。
词语解释:青钱万选  拼音:qīng qián wàn xuǎn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 员半千 数为公卿称‘ 鷟 ( 张鷟 )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后因以“青钱万选”比喻文才出众。 宋 晏殊 《假中示判官张寺丞王校勘》诗:“游 梁 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词语解释:抡选  拼音:lún xuǎn
选拔,挑选。《宋史·张齐贤传》:“ 太宗 擢进士,欲置 齐贤 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 明 张居正 《请重修〈大明会典〉疏》:“抡选儒臣,分局纂修。”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巴黎复友人书》:“此列国抡选使才,所由以交涉实学严加考核,庶几使馆无滥竽之辈,行人无辱命之虞。”
词语解释:赴选  拼音:fù xuǎn
(1).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给事中 陈安平 子年满赴选,与乡人 李仙药 卧。夜梦十一月养蚕, 仙药 占曰:‘十一月养蚕,冬丝也,君必送东司。’数日,果送吏部。”《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为着赴选未经得缺,同乡官面子上的应酬,也就减少了一半。”参见“ 赴銓 ”。
(2).犹赴试。《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 黄巢 一日辞了爷娘,选下了日,直往大国 长安 赴选。”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孩儿,如今黄榜招贤,试期已迫,你这般人才,如何不去赴选。”
词语解释:赴铨  拼音:fù quán
指前往吏部听候铨选。 宋 陆游 《傅正议墓志铭》:“赴銓,得通判 南剑州 而归。”《金史·宣宗纪上》:“詔 河 南、 陕西 镇防军应廕及纳粟补官者,当役如旧,俟事定乃听赴銓。”参见“ 赴选 ”。
词语解释:左选  拼音:zuǒ xuǎn
见“ 左右选 ”。
词语解释:左右选  拼音:zuǒ yòu xuǎn
宋 朝吏部铨叙官吏,以文选为左选,武选为右选。《宋史·选举志四》:“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文献通考·职官一》:“ 宋朝 典选之职,自分为四:文选二,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銓。武选二,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 元丰 定制,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掌文武官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文臣寄禄官自朝议大夫、职事官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归尚书左选;武臣升朝官自皇城使,职事官自金吾阶卫仗司以下,非枢密院宣授者,归尚书右选;自初仕至州县幕职官,归侍郎左选;自借差、监当至供奉官、军使,归侍郎右选。”
词语解释:任选  拼音:rèn xuǎn
(1).选任,委用。《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 孔 传:“官贤才而任之,非贤材不可任选。”
(2).听凭选择。 清 李渔 《意中缘·设计》:“你两箇身如席捲,遇流离,东西任选。”
词语解释:掌选  拼音:zhǎng xuǎn
主持选拔举荐。《晋书·山涛传》:“ 太康 初,迁右僕射,加光禄大夫,侍中、掌选如故。” 宋 苏轼 《宇文昌龄吏部郎祝庶刑部郎制》:“敕 昌龄 等,古之君子,以人物掌选,而士不滥进。”
词语解释:守选  拼音:shǒu xuǎn
等候选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闕通之,盖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选举志一》:“旧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试,赐出身者亦免选,於是策名之士尤众,虽艺不及格,悉赐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词语解释:解选  拼音:jiě xuǎn
谓解除所掌选拔官员的职务。《南齐书·王俭传》:“﹝ 建元 五年﹞ 俭 启求解选,不许。”
词语解释:真选  拼音:zhēn xuǎn
经过选拔的真才。 宋 曾巩 《湘寇》诗:“ 祝良 、 张侨 乃真选, 李瑑 道古徒为擒。”
词语解释:上选  拼音:shàng xuǎn
(1).精选出来的上等品。《后汉书·舆服志上》:“及 秦 并天下,揽其舆服,上选以供御,其次以锡百官。”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康熙 丁酉、戊戌之间,各种楷书,俱有翻刻……惟《醴泉铭》竟为流毒,形僻而易似,则相称而为 欧 字,可入上选,究未尝一笔似也。” 鲁迅 《准风月谈·答‘兼示’》:“但我不知道 施先生 做国文教员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作文,是否以富有《庄子》的文法与《文选》的字汇者为佳文,转为编辑之后,也以这样的作品为上选?”
(2).遴选,选拔。《后汉书·律历志中》:“太常 就耽 上选侍中 韩説 ……於太常府,覆校注记,平议难问。”
词语解释:良选  拼音:liáng xuǎn
最恰当的人选。《北史·薛寘薛憕传论》:“拟彼 徐 陈 ,惭后生之可畏;论其任遇,实当时之良选也。” 唐 封敖 《授史宪忠泾原节度使制》:“况贵拥旄鉞,荣分土疆,苟非僉谐,岂在良选。”
词语解释:四选  拼音:sì xuǎn
(1).古代对四种人的选拔。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时,时三月;王有四选,选三臣……圣人为一选,君子为一选,善人为一选,正人为一选,由此以下者,不足选也。”
(2). 宋 代铨选官员的制度。 元丰 前以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四个官署分掌铨选,故称四选。 元丰 改革官制,更名隶属吏部。《宋史·选举志四》:“ 元丰 定制而后,銓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銓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於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宋 苏辙 《论堂除太宽札子》:“庶使堂除官吏不復待闕,与四选稍异,亦旌劝之义也。” 宋 岳珂 《桯史·部胥增损文书》:“以此知四选蠹积,盖不可胜算,司衡综者,可不谨哉!”
词语解释:竞选  拼音:jìng xuǎn
为争取当选而进行的活动。如资本主义国家各政党间竞选总统、议员或某种机构、部门的领导人。某些民间社团亦常有竞选活动。
词语解释:极选  拼音:jí xuǎn
选出的最优者;最佳的选择。 三国 魏 曹丕 《与孙权书》:“此二马,朕之常所自乘,甚调良善走,数万匹之极选者,乘之真可乐也。” 宋 欧阳修 《除文彦博易镇判大名府制》:“朕惟将相之崇资,是为文武之极选。”《宋史·职官志二》:“ 绍兴 五年……用 赵鼎 言,以左史 范冲 充翊善,右史 朱震 充赞读,时称极选。”
词语解释:推选  拼音:tuī xuǎn
推举选任。《战国策·齐策四》:“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於是推选能言语者 陈留 茅季伟 候与相见。” 清 黄宗羲 《寿徐兰生七十序》:“每当有司推选,先生不行。” 刘白羽 《火光在前》第七章:“队上就把他推选做游击队的政治委员。”
词语解释:开选  拼音:kāi xuǎn
指古时开科考选士人。《后汉书·郑弘传》:“ 弘 奏以为臺职虽尊,而酬赏甚薄,至於开选,多无乐者。”《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喜闻 东京 开选,一心要去应举,特到堂中,禀知父母。”
词语解释:当选  拼音:dāng xuǎn
选举时被选上。如:通过民主选举,他以绝对优势的选票当选为代表。如:正式选举时,采用等额选举,候选人得到的赞成票超过应到会议代表的半数为当选。
合乎人选要求;合适的人选。《新唐书·高崇文传》:“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詔出,皆大惊。”
词语解释:无选  拼音:wú xuǎn
指不任贤人。《逸周书·程典》:“比事无政,无政无选,无选民乃顽,顽乃害上。” 孔晁 注:“无雋选之士在官,故顽民害上。”
词语解释:改选  拼音:gǎi xuǎn
(1).重新选授官职。《晋书·江统传》:“﹝ 江统 ﹞迁中郎。选司以 统 叔父 春 为 宜春 令, 统 因上疏曰:‘故事,父祖与官职同名,皆得改选,而未有身与官职同名,不在改选之例。’”
(2).当选人任期届满或在任期中由于其他原因而重新选举。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这次工会改选,你看,你选的上吗?”
词语解释:南选  拼音:nán xuǎn
(1). 唐高宗 时,因 桂 广 交 黔 等地,可选任土人为官,但有时所选不当,于是就派郎官御史为选补使,去选取适当人才,称为南选。参阅《唐会要·南选》《新唐书·选举志下》
(2). 金太宗 时,选拔人才,设南北二选。至 海陵王 时,合南北选为一。参阅《金史·选举志一》
词语解释:省选  拼音:shěng xuǎn
指吏部的铨选。吏部属尚书省,故称。 唐 韩愈 《答张彻》诗:“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词语解释:参选  拼音:cān xuǎn
(1).参加选拔。《后汉书·桓帝纪》:“其令秩满百石,十岁以上,有殊才异行,乃得参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至于官员不充,省符追人赴京参选,远州皆率衣粮以相资送,然犹辞诉求免。”
(2).指参与选拔人才的工作。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旬日,迁尚书吏部郎参选。”
词语解释:彩选  拼音:cǎi xuǎn
唐宋时的一种博戏。类似后来的升官图。相传为 唐 李郃 所制。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彩选》:“《〈彩选〉序》曰:‘ 唐 之衰,任官失序,而廉耻路断。 李贺州 郃 讥之,耻当时职任用骰子之数,均班爵赏,谓之彩选。’言其无实,惟彩胜而已。” 宋 侯寘 《鹊桥仙·和蔡子周》词:“不须惆悵梦中身,这彩选输赢谁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叶子、彩选之戏,今絶不可考……叶子 宋 世已无能者,彩选 宋 晚尚能为之。”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彩选》:“按,彩选即今升官图也。 唐 时已有之。”
词语解释:俊选  拼音:jùn xuǎn
俊士和选士。古代指可以教育深造的优秀人材。《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宋 叶适 《陈民表墓志铭》:“先王择司徒俊选,使升之入太学,既有闻其辨论,皆属司马於成德达材,何速也!” 宋 张师正 《括异志·梅侍读》:“ 梅公 早预俊选,屯蹇不振,年始从欲,方遇知己。” 元 揭傒斯 《全州学记》:“君子登于俊选,野人免于刑僇,果何惮而不为哉!”
词语解释:招选  拼音:zhāo xuǎn
(1).延揽选拔。《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论》:“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汉书·刘向传》:“是时 宣帝 循 武帝 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
(2).挑造招赘。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你父亲请的三位客来……任从你意下招选一个。”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闹殇》:“禀过老爷,但是姓 梅 姓 柳 秀才,招选一箇,同生同死,可不美哉!”
词语解释:邦选  拼音:bāng xuǎn
国家的杰出人才。 唐 储光羲 《苏十三瞻登玉泉寺峰入寺中见赠作》诗:“贞信发天姿,文明叶邦选。”
词语解释:门选  拼音:mén xuǎn
根据门第高低选任官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一节:“事实上中正官只依据士人的籍贯及祖、父官位,定门第的高低,吏部尚书依据门第高低作用否的标准。这种选举法称为门选,结果自然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词语解释:辰选  拼音:chén xuǎn
犹御试。 南朝 梁 沉约 《从齐武帝瑯琊城讲武应诏诗》:“皇情咨閲典,出车迨辰选。”
词语解释:廷选  拼音:tíng xuǎn
由朝廷选任。 唐 韩愈 《故幽州节度判官清河张君墓志铭》:“﹝ 范阳府 ﹞密奏: 幽州 将父子继续,不廷选且久,今新收,臣又始至,孤怯,须强佐乃济。”
词语解释:常选  拼音:cháng xuǎn
(1).指素常选拔的精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驃骑,驃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将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絶也。” 司马贞 索隐:“谓驃骑常选择取精兵。”
(2).古代定期选举官吏的一种制度。《梁书·武帝纪中》:“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 甘颜 ,勿限年次。”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公自常选,数年遂任事于时。”《元史·张珪传》:“近侍不得巧词復奏,不该常调之人亦不得滥入常选。”
词语解释:应选  拼音:yìng xuǎn
(1).接受铨选。《后汉书·顺帝纪》:“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牋奏,乃得应选。”《梁书·文学传下·何思澄》:“ 天监 十五年,敕太子詹事 徐勉 举学士入 华林 撰《徧略》, 勉 举 思澄 等五人以应选。”
(2).接受挑选。 唐 牛僧孺 《玄怪录·郭代公》:“妾此乡之祠,有 乌将军 者,能祸福人。每岁求偶於乡人,乡人必择处女之美者而嫁焉。妾虽陋拙,父利乡人之五百緡,潜以应选。”
词语解释:人选  拼音:rén xuǎn
为一定目的而挑选出来的人。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五:“他看到参加工会的职员们,就笑嘻嘻打听新工会的人选。”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三章:“ 郭祥 在指挥室正同 疙瘩李 研究出击小组的人选。”
词语解释:瀛选  拼音:yíng xuǎn
谓受到君主的遴选。 明 汪廷讷 《广陵月》第一出:“我想雕龙綉虎,虽能传瀛选于一时,不如大劒长鎗,自可觅侯封于万里。”参见“ 瀛洲 ”。
词语解释:瀛洲  拼音:yíng zhōu
亦作“ 瀛州 ”。
(1).传说中的仙山。《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中有五山焉,一曰 岱舆 ,二曰 员嶠 ,三曰 方壶 ,四曰 瀛洲 ,五曰 蓬莱 ……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史记·秦始皇本纪》:“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 蓬莱 、 方丈 、 瀛洲 ,僊人居之。”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邹林游学》:“ 瀛洲 同泛济川船,伊吾共仗屠龙剑。”
(2).借指 日本 。 章炳麟 《狱中赠邹容》诗:“ 邹容 吾小弟,被髮下 瀛洲 。”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诗》:“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 瀛洲 。”
(3). 唐太宗 为网罗人才,设置文学馆,任命 杜如晦 、 房玄龄 等十八名文官为学士,轮流宿于馆中,暇日,访以政事,讨论典籍。又命 阎立本 画像, 褚亮 作赞,题名字爵里,号“十八学士”。时人慕之,谓“登瀛洲”。事见《新唐书·褚亮传》。后来的诗文中常用“登瀛洲”、“瀛洲”比喻士人获得殊荣,如入仙境。 宋 王禹偁 《病起归思》诗之二:“四十为郎非不偶,况曾提笔直 瀛州 。” 明 沉鲸 《双珠记·廷对及第》:“朝登 瀛洲 ,暮赐莲炬。”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见“ 登瀛洲 ”。
词语解释:登瀛洲  拼音:dēng yíng zhōu
比喻士人得到荣宠,如登仙界。 唐 李肇 《翰林志》:“ 唐 兴, 太宗 始於 秦王 府开文学馆,擢 房玄龄 、 杜如晦 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给五品珍膳,分为三番更直宿於阁下,讨论坟典,时人谓之‘登瀛洲’。”《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士大夫得预其选者,时人谓之‘登瀛洲’。” 胡三省 注:“自来相传海中有三神山、 蓬莱 、 方丈 、 瀛洲 ,人不能至,至则成仙矣,故以为喻。”亦省作“ 登瀛 ”。 宋 刘克庄 《哭毛易甫》诗:“垂二十年犹入幙,后三四榜尽登 瀛 。” 清 沙张白 《再来诗谶记》:“苟昧夙因,即年少登 瀛 ,皆侥倖耳。”
词语解释:右选  拼音:yòu xuǎn
宋 代吏部四选之一。吏部侍郎分左右选,掌右选者负责武官的铨叙选授。 宋 苏辙 《辞吏部侍郎札子》:“臣准尚书省札子,已降誥命,除臣试尚书吏部侍郎。奉圣旨,令管勾右选者。”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曹 忽大怒曰:‘尔便云汉!’坐皆惘然,而 曹 肆駡不已。事闻,復还右选,除閤门官。”《宋史·职官志三》:“侍郎分左右选……右选,掌武臣之未升朝者(原注:旧自供奉官以上)。其职任自亲民官至部队将、监当官,皆掌其选授注拟之法。”《金史·石琚传》:“知人最为难事……惟 石琚 为相时,往往举能其官,左丞 移剌道 、参政 粘割斡制剌 举右选,颇得之。”
词语解释:诗选  拼音:shī xuǎn
诗的选集。(1)从个人诗作中选录的集子。如 清 陈文述 有《颐道堂诗选》。(2)从多人诗作中选录的集子。如 宋 王安石 的《唐百家诗选》; 清 陈訏 的《宋十五家诗选》等。《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可知道 赵爷 虽不曾中进士,外边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那个不晓得有个 赵雪斋 先生?”(3)别集性质的选本。如 冯至 的《杜甫诗选》; 周汝昌 的《范成大诗选》等。
词语解释:小选  拼音:xiǎo xuǎn
(1).指 唐 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以自主的铨选。《旧唐书·职官志二》:“郎中一人掌小銓,亦分为九品,通谓之行署。以其在九流之外,谓之流外銓,亦谓之小选。”《新唐书·选举志下》:“至於銓选,其制不一,凡流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自主之,谓之‘小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唐宋铨选》:“ 唐 选官有小选、东选、南选之分。小选者,凡流外,兵科礼部举人,得自主之。”
(2).吏部郎的别名。《梁书·徐勉传》:“爰自小选,迄于此职,常参掌衡石,甚得士心。”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牓官称……吏部郎为小选。” 清 吴伟业 《梁西韩墓志》:“时以小选家居讲道。”
词语解释:谋选  拼音:móu xuǎn
优异的谋士。《文选·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衿带穷巖险,帷帟尽谋选。” 吕向 注:“ 吴国 以巖险为衿带,帷幄谋人尽其妙选。”
词语解释:落选  拼音:luò xuǎn
未被选上。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六章:“一贯搞调和主义的 王老好 ,受到严厉的批评,在支部改选时也落选了。” 何为 《第二次考试》:“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其一生就和音乐分手了。”
词语解释:英选  拼音:yīng xuǎn
卓越的人选。《礼记·礼运》“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由此其选也” 唐 孔颖达 疏:“用此礼义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 唐 李白 《送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诗:“入幕推英选,捐书事远戎。”
词语解释:乡选  拼音:xiāng xuǎn
(1).乡里选举。士人由此可应征召任职。《魏书·李孝伯传》:“﹝ 孝伯 父 曾 ﹞郡三辟功曹不就,门人劝之, 曾 曰:‘功曹之职,虽曰乡选高第,犹是郡吏耳,北面事人,亦何容易。’”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公 作 宣武 司马,属门生数十人於田曹中郎 赵悦子 。 悦子 以告 宣武 。 宣武 云:‘且为用半。’ 赵 俄而悉用之。曰:‘昔 安石 在东山,搢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2).犹乡试。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一:“﹝ 孟宗献 ﹞自乡选至於殿陛,四为举首。”
词语解释:乙选  拼音:yǐ xuǎn
谓乙科选拔。 元 耶律楚材 《兰仲文寄诗二十六韵勉和以谢之》:“科名擢乙选,制策肯宸衷。”
词语解释:预选  拼音:yù xuǎn
(1).参与考选。亦谓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周书·宣帝纪》:“八品以下,爰及流外,若欲入仕,皆听预选。”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吴渗二龙》:“﹝ 吴渗 ﹞每语人曰:‘二龙夹吾身,盖来岁龙飞策士,吾必魁天下为龙首也。’遂更名,果再预选,乃居末缀,牓首盖其叔 应龙 ,而待补小榜有 石应龙 ,遂符其兆。”
(2).选举中确定候选人的一个程序。 毛泽东 《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一是准备大会文件,二是进行中央委员会的预选。”
词语解释:双月选  拼音:shuāng yuè xuǎn
清 制,每年逢双月选任官吏,称双月选。《文明小史》第五六回:“ 余观察 其时还是双月选的知府,在 崔钦使 那边当参赞,甚么事都得问他。”参阅《清会典·吏部·双缺选法》
词语解释:博选  拼音:bó xuǎn
广泛地选择。《鹖冠子·博选》:“贤圣者以博选为本者也,博选者以五至为本者也。”《战国策·燕策一》:“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之士必趋於 燕 矣。”《后汉书·和帝纪》:“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
词语解释:南北选  拼音:nán běi xuǎn
金 代初期制定的在 辽 、 宋 降区考选人才的一种临时制度。《金史·选举志一》:“﹝ 天会 ﹞五年,以 河北 、 河东 初降,职员多闕,以 辽 、 宋 之制不同,詔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 天德 ﹞三年,併南北选为一。”
词语解释:花选  拼音:huā xuǎn
指评选出的妓女中的俊美者。《花月痕》第四三回:“传来本年花选,第一 巫云 ,第二 玉岫 伺候。”
词语解释:茂选  拼音:mào xuǎn
择优选取。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古之所以教太子,必茂选师傅,以翼辅之。”
词语解释:膺选  拼音:yīng xuǎn
应选;当选。《晋书·后妃传下·穆章何皇后》:“以名家膺选……立为皇后。” 唐 封敖 《乡老献贤能书赋》:“膺选以行,岂黄冠而是阻;策名之后,见青云而可升。” 郭沫若 《中苏文化之交流》:“以人材本位为原则,凡真正足以代表现阶段的某艺术部门的人,都得膺选。”
共17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