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莫逆 拼音:mò nì
语出《庄子·大宗师》:“﹝ 子祀 、 子舆 、 子犂 、 子来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於心,遂相与为友。”后遂以谓彼此志同道合,交谊深厚。 南朝 梁 沉约 《七贤论》:“ 山 王 二公悦风而至,相与莫逆。” 宋 陈师道 《送秦觏》诗之二:“结友真莫逆,论才有不如。”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余同里閈之友号称莫逆者,不过三四人,皆当世知名士。” 茅盾 《幻灭》二:“所以在中学时代, 静 和 慧 最称莫逆,但也最会呕气吵嘴。”词语解释:风逆 拼音:fēng nì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词语解释:曲逆 拼音:qǔ nì
(1).古地名。 秦 置,因 曲逆水 得名。故城在今 河北省 完县 东南。 汉高祖 过 曲逆 封 陈平 为 曲逆侯 。因以 曲逆 指 陈平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曲逆 宏达,好谋能深。”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僕系出 延陵 ,心仪 曲逆 。”
(2). 夏桀 的嬖臣。《管子·轻重甲》:“ 女华 者, 桀 之所爱也, 汤 事之以千金; 曲逆 者, 桀 之所善也; 汤 事之以千金。”词语解释:顺逆 拼音:shùn nì
(1).顺正与邪逆。《管子·四称》:“循其祖德,辩其顺逆,推育贤人,谗慝不作。” 唐 杜甫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人生半哀乐,天地有顺逆。”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交战》:“但要知兵众之强弱,须察理势之顺逆,何不反邪归正,弃暗投明。” 子虚子 《湘事记》:“ 谭延闿 更派 龙璋 领兵一标为西路巡按使, 龙 至 常 ,各营以数月未给饷,辄发官钱局银四万元分给之,晓以顺逆,兵弁大悦。”
(2).指行星的顺行与逆行。行星朝东运动称为“顺行”,朝西运动称为“逆行”。《史记·天官书》:“察日、月行以揆岁星顺逆。”《后汉书·律历志下》:“金、水承阳,先后日下,速则先日,遟而后留,留而后逆,逆与日违,违而后速,速与日竞,竞又先日,遟速顺逆,晨夕生焉。”参见“ 顺行 ”。
(3).指风向或水流与行进方向相同或相反。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南康神惠庙碑》:“久之,语曰:‘吾今修行,子行归矣,当以顺风奉送。’又曰:‘风之顺逆,亦非可私,特世人弗知之耳。’” 元 萨都剌 《高邮阻风》诗:“长风破浪我亦曾,顺逆偶尔非人能。”
词语解释:顺行 拼音:shùn xíng
(1).遵循道理行动。《国语·晋语六》:“顺无不行,果无不彻,犯顺不祥,伐果不克,夫以果戾顺行,民不犯也。” 韦昭 注:“戾,帅也。以果敢帅顺道而行之,故民不犯。”
(2).逊顺的品行。《周礼·地官·师氏》:“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贾公彦 疏:“此亦施於外人行逊顺之行,事受业之师及朋友之长也。”
(3).天文学名词。行星在天球上由西朝东运动称“顺行”,由东朝西运动称“逆行”。“顺行”是行星的主要运动方向。《后汉书·天文志下》:“客星在营室,稍顺行,生芒长五尺所,至心一度,转为彗。”《史记·天官书》“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张守节 正义引《天官占》:“岁星顺行,仁德加也。”词语解释:五逆 拼音:wǔ nì
见“ 五逆罪 ”。
词语解释:五逆罪 拼音:wǔ nì zuì
(1).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亦省作“ 五逆 ”。《观无量寿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2).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五逆儿男和孝子,报应甚分明。”词语解释:同逆 拼音:tóng nì
共同叛逆。《晋书·刘聪载记》:“今 司马氏 跨据 江 东, 赵固 、 李矩 同逆相济,兴兵聚众者皆以 子鄴 为名,不如除之,以絶其望。”《南史·宋纪下》:“﹝ 泰始 元年﹞甲申, 郢州 刺史 安陆王 子绥 、 会稽 太守 寻阳王 子房 、 临海王 子頊 并举兵同逆。”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西南诸捷》:“癸未之 缅甸 大酋 莽瑞体 反,纠 陇川 酋 岳凤 同逆。”词语解释:横逆 拼音:hèng nì
(1).横流逆行。 宋 苏舜钦 《屯田郎荥阳郑公墓志》:“ 大中祥符 八年夏四月,暴雨十日不絶,山谼客水钟於 河 , 河 弗胜兼任,湓噎横逆,大决於 凝阳 。”
(2).谓突破常规。《朱子语类》卷一四○:“ 杜 诗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逆不可当,只意到处便押一箇韵。”
(1).横暴无理的行为。《孟子·离娄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赵岐 注:“横逆者,以暴虐之道来加我也。” 元 揭傒斯 《奔清甫墓志铭》:“人以横逆相加,未尝难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少年大惊曰:‘奈何邂逅相遇,輒以横逆见加?’”
(2).指恶势力。 郭沫若 《天地玄黄·叶挺将军的诗》:“他有峻烈的正义感,使他对于横逆永不屈服。”
(3).横暴不顺理。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吕氏 横逆, 刘氏 将倾。”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於构陷。” 清 任泰 《质疑》:“於妄人无难者,在下处横逆之道也。”
(4).犹横祸,厄运。 宋 洪迈 《夷坚甲志·芜湖储尉》:“ 芜湖 尉 储生 窜避不及,为贼党缚去, 德 自临斩之。已脱衣搦坐, 德 见其顶有毫光三道出现,乃释之…… 宣城 僧 祖胜 云:‘ 储尉 每日诵《圆觉经》一部、 观世音菩萨 千声,率以为常,以故获果报,得免横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睹子面,浊气尽消,横逆不足忧也。”词语解释:行逆 拼音:xíng nì
倒行逆施。《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急使令,罢民力……则失在上。”词语解释:叛逆 拼音:pàn nì
(1).背叛。《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 宋 苏辙 《汉景帝》:“ 吴王 濞 世子来朝,与帝博而争道,帝怒,以博局提杀之, 濞 之叛逆势激於此。” 茅盾 《三人行》:“不论你取了怎样的方式,不论你是公然决裂或是不忠实,在性质上,你这行动总是叛逆,总是反抗。”
(2).有背叛行为的人。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东诛叛逆,全军独尅。”《南史·江淹传》:“奉天子而伐叛逆。” 元 耶律楚材 《和张敏之诗七十韵》之一:“本图服叛逆,何止翦譸张。” 郁达夫 《瓢儿和尚》:“因而近朱者,便都是乱党,不白的,自然也尽成了叛逆。”词语解释:作逆 拼音:zuò nì
作乱,造反。 三国 魏 曹操 《请增封荀彧表》:“昔 袁绍 作逆,连兵 官渡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儻有此,东西数百里,必有作逆者。”《晋书·周访传》:“及 敦 作逆, 抚 领二千人从之。”词语解释:凶逆 拼音:xiōng nì
(1).凶恶悖逆。《后汉书·董卓传》:“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叙》:“是时四海既困, 中平 之政,兼恶 卓 之凶逆,家家思乱,人人自危。” 南朝 梁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 侯景 凶逆,歼我国家,天下含灵,人怀愤厉。”《北齐书·魏兰根传》:“先有 董卓 祠,祠有柏树。 兰根 以 卓 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槨材。”
(2).指凶恶悖逆的人。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幕府董统鹰扬,扫除凶逆。”《后汉书·伏湛传》:“臣 隆 奉使无状,受执凶逆,虽在困戹,授命不顾。”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李令 闻之,请全军自备资粮,以讨凶逆。”
凶恶叛逆。亦指凶恶叛逆的人。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侯与王太尉僧辩书》:“梟獍豺狼,肆逞兇逆。”《隋书·卫玄传》:“臣二世受恩,一心事主,董率熊羆,志梟兇逆。”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李令 闻之,请全军自备资粮,以讨兇逆。”词语解释:从逆 拼音:cóng nì
参与叛逆。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 回 於 华 渭 ,禽餘匪於 寧羌 城固 ,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词语解释:大逆 拼音:dà nì
封建时代称危害君父、宗庙、宫阙等罪行为“大逆”。为“十恶”之一。《战国策·楚策一》:“夫外挟强 秦 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史记·孝文本纪》:“间者诸 吕 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 刘氏 宗庙。”《唐律·名例·十恶》:“二曰谋大逆。”原注:“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闕。”词语解释:诛逆 拼音:zhū nì
讨伐叛逆。《韩诗外传》卷一:“於是 灵公 乃与师而从之。 宋 人闻之,儼然感説,而 晋国 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史记·晋世家》:“ 郤至 曰:‘发兵诛逆,见彊辟之,无以令诸侯。’” 宋 王禹偁 《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铭》:“五月, 夏州 白狄 之戎叛,公往招诱之。至则张以军威,諭以朝旨,诛逆抚顺,蕃部便之。”词语解释:目逆 拼音:mù nì
以目光相迎。《左传·桓公元年》:“ 宋 华父督 见 孔父 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孔颖达 疏:“未至则目逆,既过则目送。俱是目也,故以目冠之。”《太平广记》卷一七二引 五代 王仁裕 《玉堂闲话·刘崇龟》:“有富商子……泊船於江。岸上有门楼,中见一姬年二十餘,艳态妖容,非常所覩,亦不避人,得以纵其目逆。”词语解释:弑逆 拼音:shì nì
指弑君杀父。亦仅指弑君。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弑逆篡盗者国有,淫纵破义者比肩。” 杨士勋 疏:“弑谓臣弑君;逆谓子弑父。”《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以 辰州 刺史 裴虔通 , 隋煬帝 故人,特蒙庞任,而为弑逆,虽时移事变,屡更赦令,幸免族夷。”《明史·外国传一·朝鲜》:“ 懌 上疏备陈世系,辨先世无弑逆事,迄改正。”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有年》:“説者谓二君弑逆,不应有年而有年,故 孔子 特笔以示戒。”词语解释:讨逆 拼音:tǎo nì
讨伐叛逆。《晋书·楚隐王玮传》:“助顺讨逆,天所福也。” 明 徐光启 《大征策》:“所患因循苟安,无讨逆之志,浸启戎心,未可测耳。”评弹《再生缘》第四十回:“讨逆怎样胜利,详细奏来,再行升赏。”词语解释:罪逆 拼音:zuì nì
(1).罪恶悖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又盛毁 灌夫 所为横恣,罪逆不道。”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万古纲常众口评跋,畅道是罪逆滔天,何时解脱!”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交搆是非,诬加 翰峰先生 嗣孙以不孝罪逆恶名,又其势之所必至矣。”
(2).旧时人子居丧中自称之词。 宋 苏轼 《与曾子固书》:“伏惟哀怜而幸诺之,岂惟罪逆遗孤之幸,抑先君有知,实宠绥之。” 宋 王安石 《上宋相公书》:“及以罪逆扶丧归葬,阁下发使吊问,特在诸公之先,而所以顾恤之尤厚。”
(3).犹罪孽。参见“ 罪孽深重 ”。
词语解释:罪孽深重 拼音:zuì niè shēn zhòng
谓罪恶极重。 清 洪昇 《长生殿·埋玉》:“罪孽深重,望我佛度脱咱。”亦作“ 罪逆深重 ”。 宋 欧阳修 《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词语解释:悖逆 拼音:bèi nì
(1).违逆;忤逆。《礼记·祭义》:“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晋书·阎缵传》:“今 遹 无状,言语悖逆。”《新唐书·宦者传下·韩全诲》:“ 全忠 虽外示顺,终悖逆,皆不可倚。” 明 朱鼎 《玉镜台记·闻鸡起舞》:“非惟不能为国分忧,且有悖逆之语。”
(2).抗命叛乱。《后汉书·班超传》:“而 焉耆 王 舜 、 舜 子 忠 独谋悖逆,恃其险隘,覆没都护。”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汉景帝 时,七国悖逆。” 沙汀 《还乡记》十:“而他这个迹近悖逆的行动,立刻把保长点燃了。”词语解释:羁逆 拼音:jī nì
羁旅远行。 明 文徵明 《送刘君元瑞守西安叙》:“始君之罢也,间关羈逆,人将不堪其忧,而君萧然自得。”词语解释:犯逆 拼音:fàn nì
违反。《后汉书·郅恽传》:“将军如何不师法 文王 ,而犯逆天地之禁,多伤人害物?”词语解释:畔逆 拼音:pàn nì
(1).背叛。畔,通“ 叛 ”。《史记·礼书》:“ 孝景 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 错 首名,天子诛 错 以解难。”《汉书·公孙弘传》:“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大臣奉职不称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
(2).有背叛行为的人。畔,通“ 叛 ”。《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鉞,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 清 龙启瑞 《论外臣书归书入例》:“ 晋 赵鞅 则身为畔逆,因 韩 魏 之援而得反国者也。”词语解释:捍逆 拼音:hàn nì
犹违背。 章炳麟 《四惑论》:“ 郭象 説之曰:‘自古或有能违父母之命者,未有能违阴阳之变而距昼夜之节者也。死生犹昼夜耳,时当死而横不听之,则适足捍逆於理。’此明以死为自然规则,不可旅距矣。”词语解释:噬逆 拼音:shì nì
谓反叛作乱。《陈书·高祖纪下》:“ 曇朗 噬逆,罪不容诛,分命众军,仍事掩讨,方加梟磔,以明刑宪。”词语解释:篡逆 拼音:cuàn nì
篡夺叛逆。《后汉书·鲍永传》:“ 永 因数为 諫 陈兴復 汉 室,翦灭篡逆之策。”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公问 李弘度 曰:‘卿家 平阳 何如 乐令 ?’於是 李 潸然流涕曰:‘ 赵王 篡逆, 乐令 亲授璽綬。亡伯雅正,耻处乱朝,遂至仰药,恐难以相比。’”《周书·李迁哲传》:“及 侯景 篡逆,诸王争帝, 迁哲 外御边寇,自守而已。”词语解释:恶逆 拼音:è nì
(1).奸恶逆乱。《汉书·师丹传》:“ 丹 恶逆暴著,虽蒙赦令,不宜有爵邑,请免为庶人。”《隋书·李密传》:“不追 诸葛瞻 之忠诚,乃为 霍禹 之恶逆。”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是时 瑾 ( 刘瑾 )之恶逆方炽,不闻 野亭 有所论列。”
(2).古代刑律十恶大罪之一。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的人。《资治通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 延臣 言 彦珣 杀母,杀母恶逆不可赦。” 胡三省 注:“律有十恶,杀父母者恶逆,恩赦之所不原。” 宋 苏轼 《缴进张诚一词头状》:“使诚有之,虽肆诸市朝,犹不为过。使诚无之,亦当为 诚一 辨明。缘事係恶逆不道,非同寻常罪犯,可以不尽根究。”参阅《唐律疏议·名例》。词语解释:拒逆 拼音:jù nì
违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四:“俄见一人……敕行酒,笑云:‘僕有小女,颇聪明,欲以给君箕箒。’此人知神,不敢拒逆。”词语解释:首逆 拼音:shǒu nì
旧指造反作乱的为首者。《明史·方国珍传》:“惟都事 刘基 以 国珍 首逆,数降数叛,不可赦。” 清 梅曾亮 《王刚节公家传》:“公以 临武 参将,从提督 罗思举 破贼 羊泉街 ,首逆诛。”词语解释:暴逆 拼音:bào nì
(1).暴虐,残害。《墨子·非命中》:“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使下不亲其上。”
(2).凶暴忤逆。《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 楚王 戊 暴逆无道,刑辱 申公 ,与 吴王 谋反。”《北齐书·封隆之传》:“ 尒朱 暴逆,祸加至尊。”
(3).指凶暴忤逆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武殄暴逆,文復无罪,庶心咸服。”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天子闻君王王 南越 ,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词语解释:忤逆 拼音:wǔ nì
(1).冒犯;违抗。 汉 陆贾 《新语·辨惑》:“无忤逆之言,无不合之义。”《后汉书·陈蕃传》:“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陈书·傅縡传》:“与夺之辞,依经议论。何得见佛説而信顺,在我语而忤逆?”
(2).不孝顺。《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纵痴咍。”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嗨!俺那忤逆种不认我了。” 明 沉榜 《宛署杂记·圣谕》:“三月,説与百姓每:孝亲敬长,不许忤逆,犯了不饶。” 梁斌 《红旗谱》四十:“ 冯老兰 又撺掇 张嘉庆 父亲,在衙门里告了 张嘉庆 一状,说他忤逆不考,登报脱离了父子关系。”词语解释:迎逆 拼音:yíng nì
犹迎接。 晋 法显 《佛国记》:“客僧往到,旧僧迎逆,代担衣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拘尸那揭罗国》:“婆罗门驰往迎逆,问所从至,请入僧坊,备诸供养。”词语解释:寇逆 拼音:kòu nì
(1).贼寇,叛逆。《后汉书·臧洪传》:“受任之初,志同大事,扫清寇逆,共尊王室。”
(2).指叛乱。《陈书·儒林传·沉文阿》:“及 侯景 寇逆, 简文 别遣 文阿 募士卒,入援京师。”词语解释:奸逆 拼音:jiān nì
指叛逆不忠的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姦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慄。”《周书·贺拔胜传》:“将军首举义兵,共除姦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他( 唐太宗 )使 高士廉 等撰《氏族志》,收集全国士族家谱,依据史书,辨别真假,考正世系,推进忠贤,贬退奸逆,分清高低,定为上上至下下共九等。”词语解释:可逆 拼音:kě nì
可以反向进行的。例如:可逆反应。词语解释:谋逆 拼音:móu nì
图谋叛逆。《后汉书·天文志中》:“后 广陵王 荆 与 沉凉 , 楚王 英 与 颜忠 各谋逆,事觉,皆自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宋 范蔚宗 谋逆,就刑于市。”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三幕第十场:“ 吕须 : 侯封 胆敢谋逆,立即斩首示众。”词语解释:乱逆 拼音:luàn nì
叛乱;叛逆。《秦峄山碑》:“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治人》:“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周书·杨敷传》:“先是蛮左等多受 齐 假署,数为乱逆。”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杖为首者数人,其乱逆尤甚者杖死。”词语解释:怫逆 拼音:fú nì
不如意,违背。 茅盾 《子夜》十:“虽然他目下现款紧,但扩充企业的雄图在他心里还是勃勃有势,这就减轻了其他一切的怫逆。” 艾青 《我的父亲》:“但是我怫逆了他的愿望,并没有动身回到家乡。”词语解释:舛逆 拼音:chuǎn nì
颠倒;悖逆。《汉书·贾谊传》:“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词语解释:反逆 拼音:fǎn nì
(1).相反。《史记·晋世家》:“今适庶名反逆,此后 晋 其能毋乱乎?”
(2).叛逆;谋反。《汉书·晁错传》:“ 吴王 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明史·宁献王权传》:“弟 弋阳王 奠壏 訐其反逆,巡抚 韩雍 以闻。” 郭沫若 《我的童年》二:“这大约是我的一生成为了反逆者的第一步。”
(3). 北齐 刑律有重罪十条,首为反逆,不在八议论赎之列。 隋 唐 律承 北齐 制,置十恶之条,改称谋反。参阅《隋书·刑法志》。亦指谋反犯。《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反逆既异餘犯,虽欲矜恕,如何可得?”
(4).颠簸。 宋 苏轼 《问养生》:“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於桔橰,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词语解释:发逆 拼音:fā nì
清 朝统治者对 太平天囯 起义军的蔑称。《清史稿·文宗纪》:“ 胜保 奏:髮逆伪 英王 陈玉成 窜 店埠 、 梁园 ,直扑 定远 。”《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法华乡志·兵燹》:“先是二月初十日髮逆陷 金陵 后,各属戒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一篇:“文中有‘髮逆’字,故当为 清 咸丰 、 同治 时书。”词语解释:谗逆 拼音:chán nì
(1).诽谤他人谋逆。《后汉书·张晧传》:“﹝ 晧 ﹞退而上疏曰:‘昔贼臣 江允 ,造构谗逆,至令 戾园 兴兵,终及祸难。’”
(2).指进谗的人。《文选·潘岳〈西征赋〉》:“假谗逆以天权,钳众口而寄坐。” 吕向 注:“ 二世 假借天权与 赵高 谗贼,使贤臣钳口而自寄坐。”词语解释:诛暴讨逆 拼音:zhū bào tǎo nì
诛杀暴徒,讨伐逆贼叛将词语解释:语逆 拼音:yǔ nì
说话不合人口味。 朱自清 《民众文学的讨论》:“超自然的奇迹,有现实意味的幻想,语逆而理顺的机智,单纯而真挚的恋爱等。”词语解释:厥逆 拼音:jué nì
(1).中医学病症名。指手足厥冷。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絶。”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2).中医学病症名。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参阅《灵枢·癫狂》。
(3).中医学病症名。指久久头痛的一种。参阅《素问·奇病论》。词语解释:错逆 拼音:cuò nì
错乱反常。《后汉书·郎顗传》:“时气错逆,霾雾蔽日。” 明 李东阳 《惺惺斋记》:“如梦之魘,如疾之眩,颠倒错逆。”词语解释:重逆 拼音:zhòng nì
谓竭力迎合。《后汉书·贾逵传》:“ 建平 中,侍中 刘歆 欲立《左氏》,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义长,詆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 孝哀皇帝 重逆众心,故出 歆 为 河内 太守。”词语解释:送逆 拼音:sòng nì
(1).犹送迎。《周礼·秋官·讶士》:“邦有宾客,则与行人送逆之。”
(2).指嫁娶。《荀子·富国》:“婚姻娉内送逆无礼,如是,则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 杨倞 注:“逆,致女。逆,亲迎也。” 章诗同 注:“送逆:送,送女,送嫁;逆,亲迎,迎娶。”参见“ 送迎 ”。
词语解释:送迎 拼音:sòng yíng
(1).送往迎来。《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踰閾。”《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尝过 樊将军 噲 , 噲 跪拜送迎,言称臣。” 宋 王銍 《默记》卷中:“两州送迎,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於道。” 陈毅 《泗宿道中》诗:“畅游根据地,沿途劳送迎。”
(2).指文笔的宕开与承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其控引情理,送迎际会,譬舞容廻环,而有缀兆之位;歌声靡曼,而有抗坠之节也。”词语解释:亿逆 拼音:yì nì
逆料,测度。《东周列国志》第五五回:“此人善於亿逆,尝游市井间,忽指一人为盗。使人拘而审之,果真盗也。”词语解释:车逆 拼音:chē nì
用车迎迓。《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三揖,三辞,拜受,车送,三还,再拜。”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车逆,主人以车迎宾於舘也。”词语解释:附逆 拼音:fù nì
谓投靠伪逆集团。《宋书·臧质传》:“履安奉顺,声泰事全,孰与附逆居危,身害名丑。”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他奔到 彭泽 自首,于是便以附逆之罪被投入狱中。” 老舍 《四世同堂》四五:“现在,那些人有的已经逃出 北平 ,有的虽然仍在 北平 ,可是隐姓埋名的闭户读书,不肯附逆。”词语解释:负逆 拼音:fù nì
亏欠。《新唐书·杨瑒传》:“ 瑒 始为 麟游 令,时 竇怀贞 大营 金仙 、 玉真 二观,檄取畿内尝负逆人貲者,暴敛之以佐费, 瑒 拒不应。”词语解释:临逆 拼音:lín nì
谓讨伐叛逆。《隋书·炀帝纪下》:“杖顺临逆,人百其勇,以此众战,势等摧枯。”词语解释:乖逆 拼音:guāi nì
犹乖迕。《晋书·苻坚载记下》:“卿父子干纪僭乱,乖逆人神。”《宋书·殷琰传》:“四方持疑,成此乖逆。”词语解释:蓄逆 拼音:xù nì
蓄谋叛逆。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黄伯固疏文》:“ 江西 寧藩 蓄逆已久,上不以为忧也。”词语解释:肆逆 拼音:sì nì
横行不法,背叛作乱。《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汉 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大乱兹昏,羣凶肆逆,宇内颠覆。”《晋书·郗鉴传》:“贼臣 祖约 、 苏峻 不恭天命,不畏王诛,凶戾肆逆,干国之纪,陵汩五常,侮弄祖器。”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或近臣肆逆,或远镇辜恩。”词语解释:背逆 拼音:bèi nì
背叛忤逆。《列子·黄帝》:“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 明 唐顺之 《示倭夷人等牌》:“汝等背逆天道,侵犯天朝,皇天震怒。”《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诸有隐藏,断斩无赦,背逆人道,苛暴齐民,其罪九也。” 郭沫若 《落叶》:“都还豫想着,以为我就背逆了两亲,甘就这儿下贱的生活。”词语解释:顶逆 拼音:dǐng nì
迎面对着;不顺。《林则徐日记·嘉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晴。早发,北风顶逆,午过 闽清口 ,晚泊 小箬 。”《林则徐日记·嘉庆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早发,东北风顶逆,舟本下水,反负縴而行。”词语解释:六逆 拼音:liù nì
古代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六种悖逆行为。《左传·隐公三年》:“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词语解释:内逆 拼音:nèi nì
内奸。 明 唐顺之 《阅视军情首疏》:“其有内逆与贼交通接济者,着 宗宪 多方访拏,斩首梟示。”词语解释:十恶五逆 拼音:shí è wǔ nì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乃至见他十恶五逆,亦将我心置他胸魁祸首。”参见“ 十恶 ”、“ 五逆 ”。词语解释:诈逆 拼音:zhà nì
欺诈、叛逆。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天下有道》:“星辰散乱,日月鬭蚀,诈逆萌生,灾变并发。”《后汉书·伏隆传》:“ 梁王 刘永 ,幸以宗室属籍,爵为侯王,不知厌足,自求祸弃,遂封爵牧守,造为诈逆。”词语解释:请逆 拼音:qǐng nì
谓请人往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公如 晋 ,将如 乾侯 。 子家子 曰:‘有求於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於竟。’弗听,使请逆於 晋 。”词语解释:衅逆 拼音:xìn nì
叛乱。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太原王 立功不终,阴图衅逆,王法无亲,已依正刑。”《北史·房彦谦传》:“至如 并州 衅逆,须有甄明。若 杨谅 实以詔命不通,虑宗社危逼,徵兵聚众,非为干纪。”词语解释:距逆 拼音:jù nì
违背;拒绝。距,通“ 拒 ”。《汉书·韩延寿传》:“天子恶之, 延寿 竟坐弃市。吏民数千人送至 渭城 ,老小扶持车轂,争奏酒炙。 延寿 不忍距逆,人人为饮,计饮酒石餘。”《晋书·刘舆传》:“及 河间王 顒 檄 刘乔 讨 虓 於 许昌 ,矫詔曰:‘ 潁川 太守 刘舆 迫胁 范阳王 虓 距逆詔命,多树私党,擅劫郡县,合聚兵众。’” 明 归有光 《太仓州守孙侯母太夫人寿诗序》:“侯盖亦自喜其有庇於州之人,知州之人无所致其爱,而不忍距逆其意,且以是为足以为太夫人荣也已。”词语解释:党逆 拼音:dǎng nì
(1).袒护邪逆。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有善而不以告,谓之蔽贤,蔽贤有罚;有恶而不以告,谓之党逆,党逆亦有罚。”
(2).结党为逆。《水浒后传》第三四回:“ 萨头陀 党逆首凶,敢烦严加缉获。”词语解释:通逆 拼音:tōng nì
勾结叛乱。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梦》:“ 侯君集 与 承乾 谋通逆,意不自安,忽梦二甲士録至一处……欲自首,不决而败。”词语解释:造逆 拼音:zào nì
发动叛乱。《后汉书·吕布传》:“今 袁术 造逆,宜共诛讨,奈何与贼还来伐 布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段 虽不道,尚未显然叛逆……待其造逆,那时明正其罪。” 清 姚鼐 《文正学祠重修建记》:“当其造逆之日,亦安知无仗节死难之臣於其间?”词语解释:邪逆 拼音:xié nì
邪恶逆乱。《晏子春秋·问上一》:“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之邪逆……轻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国之邪逆。”词语解释:郊逆 拼音:jiāo nì
犹郊迎。《明史·高杰传》:“ 杰 招 定国 来会,不应。復邀巡抚 越其杰 、巡按 陈潜夫 同往 睢州 , 定国 始郊逆。”词语解释:驱逆 拼音:qū nì
谓驱赶禽兽,使进入围猎圈并阻止其逃逸。《周礼·夏官·司马》:“既陈,乃设驱逆之车。” 郑玄 注:“驱,驱出禽兽使趋田者也。逆,逆要不得令走。” 孙诒让 正义:“谓禽兽奔逸在围外者,乘此车驱之,使趋所围厉禁之中也。逆,逆要不得令走者……《尔雅·释言》云:‘逆,迎也。’谓禽兽已在厉禁内者,则迎而要之,令不得走出围外也。”词语解释:遘逆 拼音:gòu nì
造反,发动叛乱。遘,通“ 构 ”。 汉 史岑 《出师颂》:“ 西零 不顺, 东夷 遘逆。”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岂知羣邪遘逆,联声嗷嗷,紫夺我朱,远诣恶土。”词语解释:倒逆 拼音:dǎo nì
犹颠倒。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三》:“所以在程序上应该先民而后士,假使在上者把这程序倒逆了,要先士而后民,那就是自己毁灭自己。” 郭沫若 《羽书集·逢场作戏》:“在这儿可以发生出一个‘价值的倒逆’来。”词语解释:恣逆
肆意篡逆词语解释:拗逆
违逆词语解释:刁逆
狡诈不顺从词语解释:魁逆 拼音:kuí nì
叛逆之首恶。《新唐书·陈子昂传》:“ 虺 贼干纪,自取屠灭,罪止魁逆,无復缘坐。”词语解释:骄逆 拼音:jiāo nì
骄横,不顺伏。《新唐书·魏知古传》:“﹝ 突厥 ﹞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彊则骄逆。” 宋 张耒 《送李端叔赴定州序》:“一旦不逊,中国震动,视其治军立国,骄逆悍鷙,岂特 河 陇 间一 羌 酋也。”词语解释:丑逆 拼音:chǒu nì
(1).丑恶悖逆。《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
(2).指叛逆的人。 南朝 宋 何法盛 《晋中兴书·济阳江录》:“我 殷侯 吏,见遇以国士,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何面目就 桓 求生乎?”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自王宫再沦于丑逆,虏马四饮于 江 沱,社稷阽危,鑾舆幽辱。”《隋书·恭帝纪》:“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词语解释:桀逆 拼音:jié nì
凶暴忤逆。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文》:“彊寇桀逆,拒围一年, 操 因此未破。”《后汉书·孔融传》:“窃闻领 荆州 牧 刘表 桀逆放恣,所为不轨。”《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前逆臣 钟会 构造反乱,聚集征行将士,劫以兵威,始吐姦谋,发言桀逆,逼胁众人。”词语解释:僭逆 拼音:jiàn nì
(1).越礼犯上。《后汉书·孔融传》:“又 袁术 僭逆,非一朝一夕。” 宋 苏辙 《历代论五·陆贽》:“臣料其间必有旁遭詿误内畜危疑而计不能止者,未必皆处心积虑果於僭逆也。”《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众议皆谓 孙权 僭逆,宜絶其盟好。”
(2).指僭逆之人。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涤僭逆於 岷山 ,羈巢处於西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补乡试》:“自庚申已后,诸僭逆以次削平,各省次第补行乡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