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凄迷 拼音:qī mí
(1).悲伤怅惘。 明 邵璨 《香囊记·寄书》:“ 衡阳 雁杳, 湘 浦鱼沉,苦道书难寄;几回魂欲断,思悽迷,梦绕关河月落时。”
(2).指景物凄凉而模糊。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凭栏徙倚三叹息,山云乱起烟悽迷。”
(1).形容景物凄凉迷茫。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赋水仙》词:“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 元 善住 《送中上人归里》诗:“野花秋寂歷,江草晚凄迷。” 清 邢昉 《江行始见芦花》诗:“一望长风夹,凄迷势更宽。”
(2).悲凉怅惘。 元 郝经 《营独山谷》诗:“中夜几回远自惜,缺壶歌罢意凄迷。” 元 周棐 《西津夜泊》诗:“何处客船歌水调,令人归思益凄迷。”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答月坡》词:“词人问我重来意,吟也凄迷,説也凄迷,载得 齐 梁 夕照归。”
(1).形容景物凄凉迷茫。 宋 陆游 《日暮》诗:“庙堧荒寂新犁地,堤草凄迷旧烧痕。” 元 张养浩 《红绣鞋·赠美妓》曲:“梨花云春淡荡,杨柳雾晓凄迷。” 明 郎瑛 《七修续稿·事物·戴进传》:“予过 横春桥 ,见其墓凄迷於苍莽之中,祀絶而将为人发矣。” 刘白羽 《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风雪那样咆哮,灯光那样凄迷,我望着那阴霾的天空,我想着未来的和平。”
(2).悲伤;怅惘。 唐 陆龟蒙 《采药赋》:“ 江僕射 之孤灯向壁,不少凄迷。” 陈去病 《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仪真刘光汉》诗:“凄迷鸞凤同罹网,浩荡沧瀛阻远游。”词语解释:低迷 拼音:dī mí
(1).神志模糊,昏昏沉沉。《初学记》卷十二引 汉 应劭 《汉官仪》:“谚曰:‘居代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既作事,復低迷。’”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 唐 戴孚 《广异记·楚寔》:“著作佐郎 楚寔 , 大历 中,疫癘篤重,四十日,低迷不知人。”
(2).迷离,迷濛。 唐 元稹 《红芍药》诗:“受露色低迷,向人娇婀娜。” 南唐 李煜 《临江仙》词:“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宋 张元干 《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清 龚自珍 《虞美人》词:“纱窗暝色低迷緑,犹未传银烛。”
(3).低回凄迷。指情感。 清 龚自珍 《浪淘沙·有寄》词:“我自低迷思锦瑟,谁怨琵琶?”词语解释:昏迷 拼音:hūn mí
(1).愚昧;糊涂。《书·大禹谟》:“蠢兹 有苗 ,昏迷不恭。” 唐 陆贽 《论淮西水损处请遣宣慰使状》:“率土之内,莫非王臣,或有昏迷不龚,是由教化未至。”《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 赵王 一向昏迷,惟 郭开 之言是听,到此危急之际,益无主持,遂依其言。”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这在文脉上十分明晰,但因为在这一问一答的中间插进了 伯夷 叔齐 的传说在里面,这把古今来的注疏家、批评家便完全弄昏迷了。”
(2).迷糊;神志不清。《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白汗交流如雨湿,昏迷不觉自嘘嗟。” 宋 苏舜钦 《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伊余昏迷中,忽若出梦寐。”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语怪》:“其人指蟒卧案下,遂携鎗执火,潜入帐内。觉又奔之,即燃鎗轰击,响震远近,其人昏迷伏地矣。”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 常飞 ﹞停了好一阵,仿佛突然从昏迷状态中苏醒过来。”
(3).沉迷,沉醉。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於其説。”《英烈传》第一回:“ 顺帝 只知昏迷酒色,那里晓得外面的灾异。”
(4).指社会政治黑暗混乱。 宋 苏舜钦 《诣匦疏》:“凡朝廷政教昏迷,下受其弊。”
(5).昏暗迷茫。《西游记》第五十回:“若遇大江昏迷,蜃现此势。”《英烈传》第二二回:“儻或雨云坠地,恍如长夜昏迷。”词语解释:沈迷 拼音:chén mí
亦作“沉迷”。
(1).专心致志。 汉 刘桢 《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2).深深地迷惑、迷恋。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沉迷猖獗,以至於此。” 清 侯方域 《与槁木大师书》:“僕邇来世网已深,沉迷万状。” 瞿秋白 《文艺杂著·猪八戒》:“你这畜生,怎么如此沉迷不悟!”词语解释:沉迷 拼音:chén mí
深深地迷惑或迷恋。例如: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丘迟《与陈伯之书》词语解释:群迷 拼音:qún mí
佛教语。谓迷失本性的众生。《观经玄义分》:“羣迷性隔,乐欲不同。”《大日经疏》二:“追羣迷,出于火宅。”词语解释:指迷 拼音:zhǐ mí
犹解惑。谓指点使不迷惑。 宋 欧阳修 《再和圣俞见答》:“嗟哉我岂敢知子,论诗赖子初指迷。”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非吾师指迷,实不悟此。” 明 袁庆麟 《〈朱子晚年定论〉跋》:“是编特为之指迷耳。”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朱笠亭说诗》:“弁言一则,尤足为后学指迷。”词语解释:愚迷 拼音:yú mí
(1).愚昧而执迷不悟。《隋书·艺术传·庾质》:“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糜费实多。”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道兄,我看世俗之人,贪嗔爱慾,如青蝇之嗜血,似羣蚁之慕羶,只利趋前,竟忘溺死,好愚迷也。”《三国演义》第八九回:“汝兄愚迷,汝当諫之。”
(2).指愚昧迷惘之人。《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惮科禁,轻犯宪章。”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一折:“问是非海内,人我丛中,将那不晓事的愚迷劝。”
(3).愚弄迷惑。 清 方苞 《书〈太史公自序〉后》:“乃重为方士所愚迷。”词语解释:草迷 拼音:cǎo mí
指婴儿出生时无啼哭声。《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不啼》:“小儿生下不能啼,俗语名之为草迷。”注:“儿生落地,啼声即发,形生命立矣。有不啼者,俗云草迷。多因临产时生育艰难,以致儿生气闭不通,所以不啼也。”词语解释:梦迷
梦后刚醒,尚未完全摆脱梦境词语解释:痴迷 拼音:chī mí
亦作“痴迷”。
(1).沉迷不悟。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二折:“这其间枉了我再三相劝,怎当他痴迷汉苦死歪缠。”《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2).指入迷。 柯岩 《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 韩美林 是欢乐的,欢乐到一种痴迷的程度。”
(3).形容呆呆的神情。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四折:“我却待翠袖殷勤捧玉盃,覷絶时半晌痴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苗条婉媚,目所未经。二子眩惑痴迷,如作游仙之梦。” 清 袁枚 《新齐谐·鬼差贪酒》:“若婴儿然痴迷不动。”
(4).犹昏迷。 清 袁枚 《新齐谐·小婢入穴》:“婢卧其中,痴迷不醒。灌以薑汁,良久方苏。” 清 袁枚 《新齐谐·玉梅》:“灶下人见风飘红布裙一条,在柴房西角处,往寻得婢,痴迷不醒。”词语解释:行迷 拼音:xíng mí
走入迷途。《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苦 邯郸 之难步,庶行迷之易痊。”词语解释:执迷 拼音:zhí mí
(1).固执不悟。《旧唐书·王世充传》:“四海之内,皆奉正朔,惟公执迷,独阻声教。”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一折:“我员外好是执迷也,将亲兄弟教他另住,受着饥寒,今日上坟也不等他一等。”《封神演义》第九四回:“吾今奉天征讨而诛独夫,公何得尚执迷如此,以逆天时哉!”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如果 满 人始终执迷,仍然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参见“ 执迷不悟 ”。
(2).执著;着迷。 鲁迅 《坟·灯下漫笔》:“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她为什么这样任性、这样幼稚地执迷于某种不可能达到的理想呢?”
词语解释:执迷不悟 拼音:zhí mí bù wù
固执己见,坚持错误而不觉悟。《梁书·武帝纪上》:“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众一临,刑兹罔赦。”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如或执迷不悟,甘为叛人,嗾 桀 犬以吠 尧 ,詈猎师而哭虎,议当躬行天罚。”《红楼梦》第一一三回:“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接续祖宗遗绪,你只是执迷不悟,如何是好?” 巴金 《秋》四:“他暗暗地在责备这个年青人执迷不悟。”词语解释:迷迷 拼音:mí mí
(1).迷惑。《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2).模糊不明貌。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天迷迷,地密密。” 唐 司空图 《春愁赋》:“燕泥滴滴而簷坏,蛛网迷迷而帐空。”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两日迷迷不好,正在这里害酒。”
(4).依附貌。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又如 隋煬帝 夜游倾数斛萤火於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5).笑貌。迷,用同“ 眯 ”。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一:“他作举杯就口的样子,迷迷地笑着。” 沉从文 《边城》十九:“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迷迷的笑着。”词语解释:冥迷 拼音:míng mí
(1).阴暗迷茫。 宋 史达祖 《绮罗香·春雨》词:“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 明 徐渭 《雨》诗:“一雨连秋夏,无朝不冥迷。” 清 纳兰性德 《一络索·雪》词:“密洒征鞍无数,冥迷远树。乱山重迭者难分,似五里濛濛雾。”
(2).迷糊。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神智恍惚。 宋 叶适 《除工部侍郎谢表》:“臣昨承君命而趋走,遽罹家祸之悲伤。当其冥迷,仍復顾省。”词语解释:萋迷 拼音:qī mí
(1).草木盛貌。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辨正》:“ 汉 沔 之间,草树萋迷,后 苏 前 禰 ,弃掷甚众。” 明 唐寅 《和沉石田落花诗》之六:“谿水东流日转西,杏花零落草萋迷。” 高兰 《哭亡女苏菲》诗:“今年今日啊!你的坟头已是绿草萋迷。”
(2).凄凉而模糊。 宋 苏轼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之二:“闻道 乌衣巷 口,而今烟草萋迷。”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明 李梦阳 《去妇词》:“宛转流苏夜月前,萋迷宝瑟烟花里。”词语解释:色迷 拼音:sè mí
俗称贪色之人。词语解释:尘迷 拼音:chén mí
对尘世的迷恋。 明 杨慎 《黄莺儿·道情》曲:“早早破尘迷,住 蓬莱 ,西復西,五禽三鸟同游戏。”词语解释:醉迷 拼音:zuì mí
因酒醉而迷糊不清。《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若早是醉迷,又望坑而行,必见颠坠。” 宋 吴文英 《浣溪沙·陈少逸席用联句韵有赠》词:“湖上醉迷 西子 梦,江头春断倩离魂。” 茅盾 《子夜》三:“ 吴少奶奶 便像醉迷似的扑在 雷参谋 胸前,她的脸恰靠在 雷参谋 肩头。”词语解释:影迷 拼音:yǐng mí
指爱看电影到入迷的人。词语解释:狂迷 拼音:kuáng mí
(1).狂妄昏乱。《陈书·高祖纪上》:“ 大同 之末,边政不脩, 李賁 狂迷,窃我 交 爱 ,敢称大号。”
(2).迷恋之极。 宋 石孝友 《行香子》词:“你也娇痴,我也狂迷。望今生、永不分离。”词语解释:贪迷 拼音:tān mí
贪恋,迷恋。 金 王丹桂 《满庭芳·答人问缘甚出家如何修炼》词:“贪迷世梦,虚度二十春。” 金 长筌子 《醉中归》词:“羣情苦,攒攒簇簇,贪迷嗜欲。”词语解释:破迷 拼音:pò mí
解除迷惑。 唐 方干 《书法华寺上方禅壁》诗:“是非生死多忧恼,此日蒙师为破迷。”词语解释:鬼迷 拼音:guǐ mí
谓黑夜迷路。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计遣》:“明明白日鬼迷,明明青天雨下。”词语解释:竹迷 拼音:zhú mí
即竹醉日。 宋 苏辙 《次韵刘贡父西掖种竹》:“竹迷谁定知迷否,趂取滂沲好雨初。”参见“ 竹醉日 ”。
词语解释:竹醉日 拼音:zhú zuì rì
栽竹之日。 宋 范致明 《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 宋 陆游 《葺圃》诗:“曾求竹醉日,更问柳眠时。” 清 杜濬 《后快哉行》:“今年竹醉之日得好雨,原田水深非小补。”亦称“ 竹迷日 ”。《岁时广记·夏·竹迷日》引 宋 刘延世 《竹迷日种竹》诗:“梅蒸方过有餘润,竹醉由来自古云;掘地聊栽数竿竹,开帘还当一溪云。”词语解释:目迷 拼音:mù mí
眼花缭乱。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忆昔冬烘之誚,看花已愧目迷;覩兹夏课之勤,见猎依然心喜。”词语解释:入迷 拼音:rù mí
谓喜欢或专注某种事物到了沉迷的程度。 郭小川 《山中》诗八:“我爱在那繁杂的事务中冲撞,为公共利益的争吵也使我入迷。” 柯岩 《奇异的书简·她爱祖国的明天》:“这位工人师傅,也听得入迷了,一直谈到后半夜。”词语解释:情迷 拼音:qíng mí
迷于情爱。《红楼梦》第一二○回:“但那 寳玉 既有如此的来歷,又何以情迷至此,復又豁悟如此?”词语解释:颠迷 拼音:diān mí
昏乱迷惑。 宋 苏舜钦 《符瑞》:“予惧后世拘 子厚 之作,弃天弗徵,背大道以自任,颠迷无从,靡所法则。” 宋 朱淑真 《阻雨》诗:“慳风涩雨颠迷甚,十日春无一日晴。” 明 徐渭 《启诸南明侍郎》:“某生来蠢躁,动则颠迷。”词语解释:歌迷 拼音:gē mí
因为特别喜欢听歌曲或唱歌而入迷的人词语解释:一迷 拼音:yī mí
一味;一个劲。《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不问青红与白皂,一迷将奴胡厮闹。”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小孩儿家口没遮拦,一迷的将言语摧残。”《水浒传》第三回:“ 鲁达 心慌抢路,正不知投那里去的是,一迷地行了半月之上。”词语解释:棋迷 拼音:qí mí
嗜好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 郭澄清 《大刀记》第八章:“ 门大爷 是个棋迷。一提起下棋,他困也不困了,饿也不饿了,精神头儿就上来了。”词语解释:书迷 拼音:shū mí
爱看书、爱买书的人词语解释:晕迷 拼音:yūn mí
犹昏眩。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 阿艾 在半晕迷中把初生的婴儿接了过去。”词语解释:积迷 拼音:jī mí
积久昏暗。 明 袁宏道 《第一问策》:“而或者以为积迷之阴,未可以一旦扫,则世岂有百年之暗,而不可以一炬销者乎?”词语解释:过迷 拼音:guò mí
过错,不明事理。《北齐书·文襄帝纪》:“彼当嗤僕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词语解释:蒙迷 拼音:méng mí
犹蒙昧。 明 唐顺之 《与王尧衢书》:“所恨资性蒙迷,不能深思力践於其言焉耳。”词语解释:耽迷 拼音:dān mí
犹沉迷。《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况此之天女,尽是骄奢恣意染欲之身,躭迷者定入生死,趋向者必沉地狱。”词语解释:榛迷 拼音:zhēn mí
杂木丛生,分辨不清。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一:“﹝ 云 、 贵 间﹞虽间道有二,并犬牙於 川 ,久而榛迷,交地泯矣!”词语解释:东走迷 拼音:dōng zǒu mí
《韩非子·说林上》:“ 慧子 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本谓同一行为,目的各异。后以“东走迷”谓形似实异的迷人现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为道之士,不营礼教,不顾大伦,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间……此亦东走之迷,忘葵之甘也。” 唐 李白 《赠范金卿》诗之一:“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离家未几月,络纬鸣中闺。”词语解释:财迷 拼音:cái mí
爱钱入迷的人。 赵树理 《三里湾·老五园》:“ 糊涂涂 是财迷。”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二七章:“这对老财迷……凑在灯下一捆捆、一张张在数 程济仁 给的彩礼钱。”词语解释:头迷 拼音:tóu mí
头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密蜡油,四两九钱七分五釐”自注:“三玻璃瓶,治头迷痰火病。”《三侠五义》第七四回:“只见 王凤山 説:‘不好了!我为何天旋地转?’ 倪忠 説:‘我也有些头迷眼昏。’”词语解释:阮郎迷 拼音:ruǎn láng mí
(1).比喻留恋女色,迷不知返。 唐 李冶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参见“ 阮郎 ”。
(2). 唐 教坊曲名。以 唐 女道士 李冶 诗有“莫学 阮郎 迷”句得名。 唐 崔令钦 《教坊记·曲名》:“《阮郎迷》、《牧羊怨》。” 任半塘 笺注:“此调託于神仙故事,乃道家之曲……女冠 李冶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云:‘妾梦经 吴苑 ,君行到 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亦可证。 五代 调中尚存《阮郎归》,可能创始时先‘归’后‘迷’,为故事之两段情节,两曲皆戏曲也。”
词语解释:阮郎 拼音:ruǎn láng
(1). 汉明帝 永平 五年, 会稽郡 剡县 刘晨 、 阮肇 共入 天台山 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事见《太平御览》卷四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阮郎 本指 阮肇 。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唐 刘长卿 《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诗:“应向 桃源 里,教他唤 阮郎 。”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鎞订》:“难摆脱情魔障,肯向人间魅 阮郎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配他公子千金体,年年不放 阮郎 归,买宅 桃叶 春水。”
(2).指 晋 阮咸 。 唐 李商隐 《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 阮郎 贫。”参见“ 阮家贫 ”。
词语解释:阮家贫 拼音:ruǎn jiā pín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阮仲容 ( 阮咸 )、步兵,居道南,诸 阮 居道北,北 阮 富,南 阮 贫。七月七日,北 阮 盛晒衣,皆纱罗锦綺。 仲容 以竿挂大布犊鼻褌於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復尔耳。’”后因以“阮家贫”为家境贫寒之典。 唐 司空曙 《闲园即事寄陈公》诗:“近水方同 梅市 隐,曝衣多笑 阮 家贫。”词语解释:醉梦迷 拼音:zuì mèng mí
词牌名。即《采桑子》。 宋 贺铸 词有“一枕浓香醉梦迷”句,故名。词语解释:发迷 拼音:fā mí
(1).开导迷惑。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发迷彻蔽,爱助激成, 空同子 功德我者厚矣。”
(2).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随便那一项,都有人发迷的,像这种真是发秀才迷了。”
(3).显现迷惘的神情。《白雪遗音·马头调·二月春光》:“见卿独自守罗幃,手托香腮,杏眼发迷。”词语解释:穷迷 拼音:qióng mí
犹执迷。 晋 孙绰 《喻道论》:“若穷迷而不迁者,非辞喻之所感。”词语解释:舞迷 拼音:wǔ mí
指对跳舞或观赏舞蹈沉醉入迷的人词语解释:茕迷 拼音:qióng mí
孤独迷茫。 唐 武则天 《赐少林寺僧书》:“稍宣资助之怀,微慰煢迷之绪。”词语解释:金迷 拼音:jīn mí
见“ 金迷纸醉 ”。
词语解释:金迷纸醉 拼音:jīn mí zhǐ zuì
谓居室和陈设精美华丽,使人迷恋醉心。后用以比喻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宋 陶穀 《清异录·金迷纸醉》:“痈医 孟斧 , 昭宗 时,常以方药入侍。 唐 末,窜居 蜀 中,以其熟於宫,故治居宅法度奇雅。有一小室,窗牗焕明,器皆金纸,光莹四射,金采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一霎时局已到齐,真正是翠绕珠围,金迷纸醉,説不尽温柔景象,旖旎风光。” 阿英 《“灯市”》:“金迷纸醉之中,同样的有无灯的人家,突不见烟的人家,遭受了灾荒的人家。”亦省作“ 金迷 ”。 清 陈斐之 《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词语解释:乐迷 拼音:yuè mí
对音乐有强烈爱好以至入迷的人词语解释:顽迷 拼音:wán mí
(1).愚昧迷信。 李大钊 《俄国大革命之影响》:“虽一再革命,国民不惜以头颅血肉为之保证,为之牺牲,而此辈顽迷,终难使之觉悟。”
(2).顽固而执迷。 郁达夫 《马缨花开的时候》:“虽则医生的粗暴顽迷,仍旧改不过来……但小便中的绛黄色,却也渐渐地褪去。”词语解释:六迷 拼音:liù mí
谓作诗的六种糊涂认识。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六迷》:“以虚诞而为高古,以缓漫而为冲澹,以错用意而为独善,以诡怪而为新奇,以烂熟而为稳约,以气少力弱而为容易。”词语解释: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拼音:bàng guān zhě shěn , dāng jú zhě mí
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三:“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词语解释:鹿迷 拼音:lù mí
谓得失荣辱犹如梦幻,使人迷惑。 明 无心子 《金雀记·临任》:“正是鹿迷 郑相 应难辨,蝶梦 庄周 不易明。”参见“ 鹿梦 ”。
词语解释:鹿梦 拼音:lù mèng
据《列子·周穆王》载, 春秋 时, 郑国 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以“鹿梦”比喻得失荣辱如梦幻。 清 钱学纶 《语新》卷下:“﹝ 李遇滨 ﹞北上考得教习,行将就选,一旦中寒卒死於道,向日夫荣妻贵之冀,竟同鹿梦。” 蔡寅 《瞻园次渐庵韵》:“一代园林归鹿梦,百年风月付鹃魂。”词语解释:雾锁烟迷 拼音:wù suǒ yān mí
谓为云雾所掩蔽。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见了些 江 景凄凄。荡洪波不分一个天地,望前程尚隔着雾锁烟迷。”词语解释:魇迷 拼音:yǎn mí
犹魇昧。 清 李渔 《风筝误·惊丑》:“多应是丑魑魅,将咱魘迷,凭何计,赚出重围。”词语解释:棼迷 拼音:fén mí
迷乱。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章》:“或以隐怪为小人,或以贤知为隐怪,自《章句》之失。而后人徇之,益入於棼迷而不可别白。”词语解释:迁迷 拼音:qiān mí
改变和迷惑。 宋 晁说之 《晁氏客语》:“因物有迁迷而不知,则天理灭矣,故圣人欲格之。”词语解释:返迷 拼音:fǎn mí
谓迷途知返,改邪归正。《陈书·高祖纪下》:“西寇自 王琳 以下,并许返迷,一无所问。”词语解释:披迷 拼音:pī mí
剖析迷惑。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任贤》:“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词语解释:失迷 拼音:shī mí
(1).迷失;弄不清楚。 元 关汉卿 《哭存孝》第二折:“怕失迷了你本性,着你出姓,还叫做 安敬思 。”《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一轡头跑回来,却是失迷了路径。”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杨小梅 !快跟紧啊!一掉队就失迷了。”
(2).丢失。 梁斌 《播火记》第一卷十五:“他们缺钱找我,缺枪找我,失迷了东西找我,把我当成了什么了?”词语解释:官迷 拼音:guān mí
谓一心一意想做官的人。如:这家伙千方百计想往上爬,是个官迷。词语解释:掩迷 拼音:yǎn mí
犹蒙蔽。《新唐书·郭子仪传》:“宦竖掩迷,庶政荒夺,遂令陛下徬徨暴露,越在 陕 服。”词语解释:戏迷 拼音:xì mí
喜欢看戏或唱戏而入迷的人。 徐迟 《牡丹》三:“ 姚黄 在舞台上更红,交际生活也更繁忙。许多戏迷迷上她。” 沉从文 《大小阮》:“这学生平时除读书外毫无他务,一自本学期和 大阮 同住后,竟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了。”词语解释:淫迷 拼音:yín mí
沉迷,沉溺。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逮於酣,醟于酒,淫迷乎色。”词语解释:寖迷 拼音:jìn mí
渐渐迷失。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一:“詔曰:‘先王以道在天下,列而为事,陈而为法。人各有分然后安,官各有守然后治。 三代 以降,累世相仍。寖迷本原,遂乱名实。餘弊所积,其流及今。’”词语解释:宵迷 拼音:xiāo mí
夜间迷路。《左传·哀公二年》:“六月乙酉, 晋 赵鞅 纳 卫 大子于 戚 。宵迷, 阳虎 曰:‘右 河 而南,必至焉。’” 杨伯峻 注:“临夜迷路。”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三:“都统 刘公 宵迷 细柳 ,纵骑奔于敌营也。”词语解释:柳宠花迷 拼音:liǔ chǒng huā mí
形容媚人的春景。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拜月同祈》:“蛾眉,锁不住緑肥红瘦,柳宠花迷。”词语解释:惛迷 拼音:hūn mí
昏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惛迷,因以成病。”词语解释:明迷 拼音:míng mí
谓忽明忽暗而迷离不清。 郭沫若 《残春》四:“灯火明迷的 彦岛 与 下关 海市也隐隐可见。”词语解释:心醉魂迷 拼音:xīn zuì hún mí
形容极其迷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亦作“ 心醉神迷 ”。 李亚平 吴国梁 《九龙杯传奇》二:“ 施密特博士 又一次将九龙杯从保险柜中取出,坐在小圆桌前心醉神迷地鉴赏起来。”词语解释:心荡神迷 拼音:xīn dàng shén mí
见“ 心荡神摇 ”。
词语解释:心荡神摇 拼音:xīn dàng shén yáo
谓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亦谓情思被外物吸引而飘飘然。《金瓶梅词话》第十八回:“猛然一见,不觉心荡神摇,精魄已失。”亦作“ 心荡神怡 ”、“ 心荡神迷 ”。《隋唐演义》第三十回:“ 煬帝 看了这些佳人的态度,不觉心荡神怡。”《镜花缘》第九八回:“ 阳衍 正在心荡神迷,一闻此语,慌忙接过芍药道:‘承女郎见爱,何福能消!’”词语解释:心醉神迷 拼音:xīn zuì shén mí
见“ 心醉魂迷 ”。
词语解释:心醉魂迷 拼音:xīn zuì hún mí
形容极其迷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亦作“ 心醉神迷 ”。 李亚平 吴国梁 《九龙杯传奇》二:“ 施密特博士 又一次将九龙杯从保险柜中取出,坐在小圆桌前心醉神迷地鉴赏起来。”词语解释:歧迷 拼音:qí mí
分歧迷离。 清 方东树 《〈切问斋文钞〉书后》:“循 陆氏 之言,而证以卷中之文。将使义理日以歧迷,文体日以卑伪。”词语解释:当局者迷 拼音:dāng jú zhě mí
谓身当其事者反而糊涂。 宋 辛弃疾 《恋绣衾·无题》词:“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 元 耶律楚材 《为大觉堂疏》之三:“窃以逢人不出,出则便为人,傍观者哂;逢人便出,出则不为人,当局者迷。” 邹韬奋 《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词语解释:笑迷迷 拼音:xiào mí mí
犹言笑眯眯。《儒林外史》第三回:“説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鲁迅 《三闲集·“醉眼”中的朦胧》:“和他们已有瓜葛,或想有瓜葛的,笔下便往往笑迷迷,向大家表示和气。” 闻一多 《烂果》诗:“我的幽闭的灵魂,便穿着豆绿的背心,笑迷迷地要跳出来了!”词语解释:哀迷 拼音:āi mí
悲伤迷惘。《晋书·惠帝纪》:“昧於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 之号。”词语解释:系迷 拼音:xì mí
见“ 繫弥 ”。
词语解释:系弥 拼音:xì mí
亦作“ 繫迷 ”。 树名,似檀。一说即山楂。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辩证》:“ 陆璣 《毛诗疏》:檀木,皮似繫迷,又似駮马。人云:‘斫檀不諦得繫迷,繫迷尚可得駮马。’盖三木相似也。”《尔雅·释木》“魄,榽橀”清 郝懿行 义疏:“檕迷,一名挈橀,故 齐 人谚曰:‘上山斫檀,挈梳先殫。’是挈橀即榽橀……檕迷,一作繫弥。”词语解释:离迷 拼音:lí mí
谓心神恍惚。《再生缘》第十七回:“玉面通红眸惨淡,芳心乱颤意离迷。” 清 金人瑞 《夜宿月氏堂》诗:“头毛稀少灯亲见,心事离迷酒不知。”词语解释:纸醉金迷 拼音:zhǐ zuì jīn mí
语出 宋 陶穀 《清异录·居室》:“﹝癕医 孟斧 ﹞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憇,令人金迷纸醉。’”原比喻使人沉醉的繁华富丽的境况。后用以比喻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京师梨园》:“首善繁华之地,太平歌舞之时,几处旗亭能謳《水调》,谁家簫鼓不按《凉州》?既纸醉以金迷,復花交而锦错。”《孽海花》第七回:“船上紥着无数五色的彩球,夹着各色的鲜花,陆离光怪,纸醉金迷,舱里却坐着嬝嬝婷婷花一样的人儿,抱着琵琶弹哩。”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五章:“她叹了口气,好像她沉入了纸醉金迷的场所都是由于好剧本太少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