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释迦 拼音:shì jiā
(1). 印度 种族名。 释迦牟尼 即出生于此族。参阅《释氏要览》。
(2). 释迦牟尼 的简称。 南朝 梁 沉约 《答陶华阳》:“《难》云, 释迦 之现,近在 庄王 , 唐 虞 夏 殷 ,何必已有, 周公 不言,恐由未出。” 元 耶律楚材 《燕京大觉禅寺奥公乞经藏记既成以诗戏之》:“词源老去苦无多,强著闲文讚 释迦 。”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今诸山知识,往往互詆为魔, 释迦 之预记,胡不爽乃尔耶?”词语解释:诃宅迦 拼音:hē zhái jiā
药汁名。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下:“予尝閲《华严经》第七十八卷,有药汁名訶宅迦,人或得之,以其一两变十两,铜番成真金。有一僧举此致语。予语之曰:‘问作《华严经》者则知之。’僧笑而去。予尝以胆矾少许擦刀头,皆金也。意者訶宅迦,其胆矾之谓乎。”词语解释:阿输迦 拼音:ā shū jiā
(1).树木名。《史记·大宛列传》“其东南有 身毒国 ” 张守节 正义引《浮屠经》:“又有阿输迦树,是夫人所攀生太子树也。”
(2).即 阿育王 。详“ 阿育王 ”。
词语解释:阿育王 拼音:ā yù wáng
梵语。或译作 阿输迦 。意为 无忧王 。为古 印度 名王 旃陀罗笈多 之孙, 宾头沙罗 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阿育王 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餘…… 阿育王 于此作 泥梨城 。”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公元前三世纪中,有 阿育王 信奉佛教,供养僧徒。”词语解释:颇胝迦 拼音:pō zhī jiā
亦作“ 颇眂迦 ”。 指状如水晶的宝石。《阿毗达摩俱舍论》卷二:“又颇胝迦、瑠璃、云母水等所障云何得见。”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颇眂迦,陟尸反,亦言婆破致迦,西国宝名也。旧云颇梨者,讹略也。此云水玉或言白珠。”亦省作“ 颇胝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四天王捨金鉢,奉银鉢,乃至颇胝、瑠璃、马脑、车渠、真珠等鉢,无尊如是皆不为受。”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二。词语解释:颇视迦 拼音:pō shì jiā
见“ 颇胝迦 ”。
词语解释:颇胝迦 拼音:pō zhī jiā
亦作“ 颇眂迦 ”。 指状如水晶的宝石。《阿毗达摩俱舍论》卷二:“又颇胝迦、瑠璃、云母水等所障云何得见。”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颇眂迦,陟尸反,亦言婆破致迦,西国宝名也。旧云颇梨者,讹略也。此云水玉或言白珠。”亦省作“ 颇胝 ”。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四天王捨金鉢,奉银鉢,乃至颇胝、瑠璃、马脑、车渠、真珠等鉢,无尊如是皆不为受。”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二。词语解释:那落迦 拼音:nà luò jiā
梵语naraka的音译。地狱。 辽 希麟 《续一切经音义》卷九:“或云那落迦……此云苦器,或云苦具,谓受苦之器具,即八寒八热无间等大地狱总名也。”词语解释:楞迦 拼音:léng jiā
见“ 楞伽 ”。
词语解释:楞伽 拼音:léng jiā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词语解释:迦布德迦 拼音:jiā bù dé jiā
梵语kapotaka的音译。鸽子,白鸽。《正字通·鸟部》:“鸽……梵言迦布德迦,或迦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 因陁罗势罗窶訶山 东北,行百五六十里,至 迦布德迦伽蓝 ,僧徒二百餘人,学说一切有部。”亦作“ 迦逋 ”。《般若灯论·观如来品》:“迦逋处造阿闥毘陀,云何言无作者耶?”原注:“迦逋处, 唐 言白鸽地。”词语解释:迦梨迦 拼音:jiā lí jiā
亦作“ 迦梨郊 ”。
(1).梵语音译。衣名。
(2).梵语的音译。民族名。亦为龙名。《翻译名义集·八部》:“迦梨迦……此云黑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佛得乳糜,往 尼连禪河 浴,浴竟,于河边噉糜,竟,掷鉢水中,逆流百步,鉢没河中,迦梨郊龙王接取,在宫供养。”按,《密迹金刚力士经》有 迦隣龙王 ,或即 伽梨郊 之异文。词语解释:补落迦 拼音:bǔ luò jiā
见“ 补陁落迦 ”。
词语解释:补陁落迦 拼音:bǔ tuó luò jiā
即 普陀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补陁落迦山 自 明州 定海县 招宝山 泛海东南行,两潮至 昌国县 ,自 昌国县 泛海到 沉家门 ,过 鹿狮山 ,亦两潮至山下。”亦省作“ 补落迦 ”、“ 补陁 ”、“ 补陀 ”。 宋 陆游 《海山》诗:“ 补落迦山 访旧游,菴摩勒果隘中州。” 钱仲联 校注:“《普陀洛迦新志》卷二:‘ 普陀洛迦山 ,在 浙江 定海县 治东百里许海中,为《华严经》 善财 第二十八参 观世音菩萨 説法处。’” 金 元好问 《云岩》诗:“世外元无 种香国 ,海内真有 补陁巖 。” 清 黄宗羲 《苍水张公墓志铭》:“公之小校降,欲生致公以为功,与其徒数十人,走 补陀 ,伪为行脚僧。”参见“ 普陀 ”。参阅《普陀洛迦新志》卷二。词语解释:补陁落迦 拼音:bǔ tuó luò jiā
即 普陀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补陁落迦山 自 明州 定海县 招宝山 泛海东南行,两潮至 昌国县 ,自 昌国县 泛海到 沉家门 ,过 鹿狮山 ,亦两潮至山下。”亦省作“ 补落迦 ”、“ 补陁 ”、“ 补陀 ”。 宋 陆游 《海山》诗:“ 补落迦山 访旧游,菴摩勒果隘中州。” 钱仲联 校注:“《普陀洛迦新志》卷二:‘ 普陀洛迦山 ,在 浙江 定海县 治东百里许海中,为《华严经》 善财 第二十八参 观世音菩萨 説法处。’” 金 元好问 《云岩》诗:“世外元无 种香国 ,海内真有 补陁巖 。” 清 黄宗羲 《苍水张公墓志铭》:“公之小校降,欲生致公以为功,与其徒数十人,走 补陀 ,伪为行脚僧。”参见“ 普陀 ”。参阅《普陀洛迦新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