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荣辱 拼音:róng rǔ
(1).光荣与耻辱。指地位的高低、名誉的好坏。《易·繫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唐 元稹 《寄乐天》诗之一:“荣辱升沉影与身,世情谁是旧 雷 陈 。” 宋 刘炎 《迩言》:“或问 苏文忠公 之志。曰:志在名节,故进退荣辱不足以二其心。”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我想,在一个党员热望为党贡献一切的崇高理想里,就包含着不计个人的荣辱与得失在里面。”
(2).犹褒贬。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词语解释:宠辱 拼音:chǒng rǔ
荣宠与耻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栖逸》:“ 阮光禄 在 东山 ,萧然无事,常内足於怀。有人以问 王右军 , 右军 曰:‘此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 唐 陈子昂 《夏日晖上人房别李参军崇嗣》诗:“是非纷妄作,宠辱坐相惊。”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词语解释:不辱 拼音:bù rǔ
(1).不辱没。《论语·子路》:“使於四方,不辱君命。”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出征入辅,幸不辱命。”
(2).不耻辱。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服役不辱言不讥,从我 荆州 来京畿。”词语解释:无辱 拼音:wú rǔ
(1).谦词。犹言不劳枉驾。《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请君无辱。”《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诸禰庿。辞无不腆、无辱。” 郑玄 注:“主人不谢来辱。” 贾公彦 疏:“主人不谢来辱者,此亦是不为谦虚,教女正直之义也。”
(2).不受耻辱;不受侮辱。 汉 刘向 《说苑·敬慎》:“谚曰:‘诫无詬,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三国志·魏志·何虁传》:“ 太祖 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 虁 常蓄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昭宣帝三》:“﹝ 丁会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命之勋臣,而身亦可以无辱矣。”词语解释:虚辱 拼音:xū rǔ
谓空承美意。 唐 李商隐 《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固惭非 贾谊 ,惟恐后 陈琳 。前席惊虚辱,华樽许细斟。” 宋 钱愐 《钱氏私志》:“上悦甚,令左右宫嬪各取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求诗……人人得其欢心,悉以进呈。上云:‘岂可虚辱,须与学士润笔。’遂各取头上珠花一朵,装公幞头簪。” 宋 黄庭坚 《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虽然嘉惠敢虚辱,煮泥续尾成大轴。”词语解释:耐辱 拼音:nài rǔ
能忍受屈辱。《增一阿含经》卷三:“乞食耐辱,不避寒暑,所谓 难提比丘 是。” 唐 司空图 《休休亭》:“且汝虽退,亦尝为匪人之所嫉,宜以耐辱自警,庶保其终始。”词语解释:戮辱 拼音:lù rǔ
(1).受刑被辱。《韩非子·难言》:“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汉 贾谊 《新书·阶级》:“廉丑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以繫、缚、榜、笞、髡、刖、黥、劓之罪,不及大夫。”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十一:“ 白乐天 前有《读史》云:‘ 马迁 下蚕室, 嵇康 就囹圄,当彼戮辱时,奋飞无翅羽。’”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司马迁 ﹞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
(2).指杀戮污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 侯景 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明史·陈新甲传》:“帝曰:‘他且勿论,戮辱我亲藩七,不甚於薄城耶?’”词语解释:受辱 拼音:shòu rǔ
遭受侮辱。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太上不辱先……其次剔毛髮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水浒传》第四七回:“这厮两箇把 梁山泊 好汉的名目,去偷鷄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词语解释:污辱 拼音:wū rǔ
亦作“污辱”。亦作“汚辱”。
(1).耻辱。《管子·形势解》:“中无情实则名声恶矣,修行慢易则汚辱生矣。”《史记·刺客列传》:“ 政 所以蒙汚辱自弃於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2).指蒙受耻辱。 唐 元结 《恶圆》:“寧方为汚辱,不圆为显荣。” 鲁迅 《书信集·致黄源》:“因思《译文》与其污辱而复生,不如先前的光明而死。”
(3).卑鄙;卑污。《管子·明法解》:“行货财而得爵禄,则汚辱之人在官。” 宋 王得臣 《麈史·知人》:“ 齐桓公 行甚污辱,而为五霸之盛者,盖能用 管仲 耳。”
(4).指低下卑污之地。《淮南子·说山训》:“美之所在,虽汚辱世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贵。”
(5).玷辱;玷污。《汉书·司马迁传》:“僕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 宋 苏舜钦 《与欧阳公书》:“设有自诬者,则席宾皆遭污辱矣。”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弟既处远,势难遥度,但不至取怒於人,又不至汚辱此书,即为爱我。” 巴金 《光明·狗》:“像这样怎么能够算做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
(6).侮辱。《三国演义》第九回:“ 允 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过去我们虽然也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可是人民是被污辱被奴役的。”
(7).指奸污。《后汉书·刘盆子传》:“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 吕后 尸。”《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见合家都杀,独不害他,料必然来污辱。奔出舱门,望江中便跳。”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六指人冤狱》:“新人以新郎既死,復遭污辱,遂自縊。”词语解释:再辱 拼音:zài rǔ
(1).再次蒙受耻辱。《汉书·李陵传》:“ 陵 曰:‘大丈夫不能再辱。’”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
(2).谓两人先后受辱。《文选·刘琨〈劝进表〉》:“主上幽劫,復沉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 李善 注:“再,谓 怀 、 愍 二帝。” 李周翰 注:“再辱,谓 怀帝 先没, 愍帝 又没也。”词语解释:屈辱 拼音:qū rǔ
(1).屈节辱命。《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髠 ﹞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2).蒙受委屈和耻辱。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张子语录》卷中:“ 郑 介於大国之间,其时得以不屈辱。”《东周列国志》第九五回:“太史 敫 有女,年及笄,偶游园中,见 法章 之貌,大惊曰:‘此非常人,何以屈辱於此?’”
(3).指委屈和耻辱。 宋 司马光 《田横墓》诗:“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爱须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二:“三更后车马甚众,来至肉所,问太岁何故受此屈辱,不讐报之。” 清 吴伟业 《吾谷行》诗:“一株偃蹇踞阴崖,半死半生遭屈辱。” 沙汀 《呼嚎》:“而且,她还额外碰到过多少的纠纷和屈辱啊!”
(4).使蒙受委屈和耻辱。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礼遣》:“ 张延赏 为 河南 尹,官人有过,未尝屈辱。” 唐 牛僧孺 《齐推女传》:“彼必大怒,乃至詬駡屈辱。”词语解释:忧辱 拼音:yōu rǔ
忧痛耻辱。《孟子·离娄上》:“苟不志於仁,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北齐书·文襄纪》:“ 东魏 主不堪忧辱,咏 谢灵运 诗曰:‘ 韩 亡 子房 奋, 秦 帝 鲁连 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因流涕。”《东周列国志》第四四回:“今 晋 人索臣,臣不往,兵必不解,是臣避死不忠,而遗君以忧辱也,臣请往!”词语解释:耻辱 拼音:chǐ rǔ
亦作“耻辱”。
(1).谓声誉上所受的损害。《论语·学而》:“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耻辱者,勇之决也。” 明 张居正 《女诫直解》:“短毁不善之言,布扬於中外;耻辱不好的事,皆集於其身。”
(2).侮辱。《后汉书·循吏传·秦彭》:“吏有过咎,罢遣而已,不加耻辱。”《水浒传》第四七回:“一是与山寨报仇,不折了鋭气;二乃免此小辈被他耻辱。”
(3).羞辱,羞辱的事。如:以讲卫生为光荣,不讲卫生为耻辱。词语解释:穷辱 拼音:qióng rǔ
困穷耻辱。《战国策·秦策三》:“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词语解释:凌辱 拼音:líng rǔ
欺侮,侮辱。 唐 白居易 《论元稹第三状》:“纵有被凌辱殴打者,亦以 元稹 为戒,但吞声而已。” 宋 苏辙 《论禁宫酒札子》:“小人无知,以捕酒为名,恣行凌辱,何所不至。”《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禁子牢头都得了 赵上舍 银子,将 玉姐 百般凌辱。”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后来果然被恶人钉死十字架上,流其宝血,受尽千般凌辱,万种凄凉。” 柯岩 《她爱祖国的明天·风雨征途》:“其实,公安局当时还不如收下她呢。收下她至少少受些现在最好不再提及的各种凌辱。”
淩辱:侵犯,欺侮。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既傲很以无礼,好凌辱乎胜己者,悍人也。” 词语解释:拜辱 拼音:bài rǔ
古代宾主相见的一种礼仪。谓拜谢对方的辱临。《周礼·秋官·司仪》:“主君郊劳,交摈三辞,车逆拜辱。” 郑玄 注:“车逆拜辱者,宾以主君亲来,乘车出舍门而迎之,若欲远就之然,见之则下拜,谢其自屈辱来也。”《仪礼·乡饮酒礼》:“主人戒宾,宾拜辱,主人答拜。” 郑玄 注:“拜辱,出拜其自屈辱至己门也。”词语解释:困辱 拼音:kùn rǔ
困窘和侮辱。《战国策·秦策三》:“大夫 种 事 越王 ,主离困辱,悉忠而不解。”《史记·朝鲜列传》:“困辱亡卒,卒皆恐。”《旧唐书·忠义传下·高沐》:“虽不死,备尝困辱矣。” 清 姚鼐 《记萧山汪氏两节妇事》:“日欺陵困辱,两孺人不为动。”词语解释:毁辱 拼音:huǐ rǔ
(1).诋毁污辱。《战国策·燕策二》:“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畏亢悔而贪荣之欲不灭,忌毁辱而争肆之情不遣。”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高宗 以 义方 毁辱大臣,言辞不逊,贬 叶州 司户。”
(2).玷辱。 宋 司马光 《言拣兵上殿札子》:“国家发兵讨之,士卒或望尘奔北,或迎锋沮溃,毁辱天威,为四夷笑。” 宋 王安石 《上时政书》:“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词语解释:贱辱 拼音:jiàn rǔ
(1).低贱。 汉 徐干 《中论·贵言》:“非惟言也,行亦如之,得其所则尊荣,失其所则贱辱。” 宋 苏轼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诗:“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2).指轻视羞辱。 清 谭嗣同 《仁学》三六:“既召而役使之矣,復贱辱之,蹴踏之。”词语解释:僇辱 拼音:lù rǔ
(1).戮辱,刑辱。僇,通“ 戮 ”。《韩非子·八经》:“僇辱之人近习曰狎贼,其患发忿疑辱之心生。”
(2).侮辱。《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宾客饮者醉,更溺 雎 ,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唐 元稹 《纪怀赠李六户曹五十韵》:“僇辱徒相困,苍黄性不能。” 元 揭傒斯 《与萧维斗书》:“且言之而中,则吾之归未可期;言而不中,则僇辱所归。” 李大钊 《列宁不死》:“可见,说出真理者之遭世僇辱,自古已然。”词语解释:玷辱 拼音:diàn rǔ
(1).使蒙受耻辱;辱没。《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绍 使 河内 太守 王匡 杀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关东 诸郡,虽实嫉 卓 ,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 南朝 梁 沉约 《奏弹王源》:“玷辱流辈,莫斯为甚。” 宋 洪迈 《夷坚志补·周翁父子》:“邻里虑事或成,不惟玷辱乡风,且将貽累。” 明 杨珽 《龙膏记·祸媒》:“爹爹道我偷将金盒,送与外人,玷辱闺门。” 郭沫若 《沸羹集·向人民大众学习》:“自己倒应该努力,不要玷辱了主人的身份,不要玷辱了民众的名位。”
(2).耻辱。 瞿秋白 《萧伯纳并非西洋唐伯虎》:“他战胜着自己身上的旧社会的玷辱和污点。”词语解释:卑辱 拼音:bēi rǔ
(1).卑微屈辱。《管子·形势》:“臣下随而不忠则卑辱困穷。”《列子·杨朱》:“今有名则尊荣,亡名则卑辱。” 宋 叶适 《时斋记》:“荣宠艳丽矣,禄位酣美矣,而有甘澹泊,安卑辱以自终其身者,大则范世纪俗,小则委己顺命。” 明 薛惠 《效阮公咏怀》诗:“卑辱诚未远,祸乱岂在多。”
(2).辱没。《汉书·匈奴传下》:“ 汉 虽彊,犹不能兼并 匈奴 ,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於 汉 ,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词语解释:忝辱 拼音:tiǎn rǔ
玷污,玷辱。《后汉书·公孙瓒传》:“忝辱爵命,背违人主, 绍 罪二也。”词语解释:谤辱 拼音:bàng rǔ
责骂,辱骂。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 宋 王安石 《送子思兄参惠州军》诗:“荣华去路尘,谤辱与山积。” 清 乐钧 《耳食录·秦少府》:“近奉 秦公 约束,少妇不得外行,虑招谤辱。”词语解释:轻辱 拼音:qīng rǔ
(1).轻慢凌辱。《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虽以臣为贱人而轻辱,独不重任臣者之无反復於王邪?”《晋书·忠义传·王育》:“我府君以非罪黜降,如日月之蚀耳,小县令敢轻辱吾君!”
(2).谓寡廉鲜耻。《淮南子·氾论训》:“逮至当今之世,忍訽而轻辱,贪得而寡羞,以 神农 之道治之,则其乱必矣。”词语解释:羞辱 拼音:xiū rǔ
(1).耻辱。《礼记·内则》:“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将为不善,思貽父母羞辱,必不果。”《商君书·算地》:“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现在不操着党权和政权的并不是一种羞辱。”
(2).使蒙羞受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语,带水带浆的羞辱毁駡了儿子几次。”京剧《将相和》第十九场:“勒马停蹄把路挡,等他到来羞辱一场。”词语解释:陵辱 拼音:líng rǔ
欺凌侮辱。 晋 石崇 《王明君辞》:“父子见陵辱,对之慙且惊。”《宋书·五行志二》:“是年三月, 王敦 有 石头 之变,二宫陵辱,大臣诛死。” 清 陈天华 《警世钟》:“又 梁钦差 的兄弟,也被 美国 的巡捕陵辱一番,不敢作声。”词语解释:降辱 拼音:jiàng rǔ
屈身受辱。 晋 桓温 《荐谯元彦表》:“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扬雄 德败《美新》, 李陵 降辱夷虏。” 唐 李益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诗:“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词语解释:诟辱 拼音:gòu rǔ
辱骂。《新唐书·宦者传下·杨复恭》:“ 瓌 闻,怒甚,至禁中见 復恭 詬辱之,遂居中任事。”《明史·杨言传》:“ 邦奇 心怀怨望,文饰奸言,詬辱大臣,荧惑圣听。”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邢子仪》:“夫固无赖,晨夕登门詬辱之。”词语解释:危辱 拼音:wēi rǔ
危险与屈辱。《列子·说符》:“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新五代史·杂传·王师范》:“诸镇有兵,所以藩扞天子,今天子危辱,而诸镇反以兵自衞。” 明 方孝孺 《慈竹轩记》:“身不涉忧患之涂,耳目不接危辱之事。”词语解释:摧辱 拼音:cuī rǔ
摧折,侮辱。《汉书·鲍宣传》:“丞相 孔光 四时行园陵,官属以令行驰道中, 宣 出逢之,使吏鉤止丞相掾史,没入其车马,摧辱宰相。”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 魏元忠 以摧辱二 张 ,反为所构,云结少年为耐久朋。”《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盖 係旧臣,无端为所摧辱,心实恨之。” 梁启超 《论近世国民之竞争及中国前途》:“民无爱国心,虽摧辱其国而莫予愤也。”词语解释:远辱 拼音:yuǎn rǔ
敬称他人从远方来临。《韩诗外传》卷六:“ 郑伯 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大祸,使大国之君沛焉,远辱至此。’”《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曰:‘先生远辱,何以教 文 也?’” 明 冯梦龙 《万事足·访友托妻》:“今朝远辱高轩过,足见同窗意气多。”
避免耻辱。《新唐书·舒元舆传》:“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词语解释:劳辱 拼音:láo rǔ
犹劳苦。亦指劳苦之事。《韩非子·孤愤》:“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南史·张齐传》:“其居军中,能身亲劳辱,与士卒同勤苦。” 宋 苏辙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其子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閭,不避劳辱。”词语解释:跨下辱 拼音:kuà xià rǔ
《汉书·韩信传》:“ 淮阴 少年又侮 信 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 信 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於是 信 孰视,俛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后以“跨下辱”指胸有大志的人,能屈能伸,甘受小辱。跨,通“ 胯 ”。 元 耶律楚材 《和刘子中韵》:“ 子中 有大志,每甘跨下辱。” 元 耶律楚材 《和冯扬善韵》:“寧受跨下辱,不为天下先。”词语解释:殴辱 拼音:ōu rǔ
(1).殴打凌辱。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妇人自尽,或姑严而殴辱时加,或夫忍而寡刻相待。” 郭沫若 《南京印象》十三:“他们是为和平请愿而来,生死都已置诸度外。虽然受了狠心者的殴辱,但也并不想向法庭起诉。”
(2).犹污辱。《镜花缘》第八八回:“我职司闺秀,执掌女试大典,岂容殴辱斯文。”词语解释:呵辱 拼音:hē rǔ
犹辱骂。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词语解释:守辱 拼音:shǒu rǔ
安于卑辱的地位。语本《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归於朴。” 三国 魏 曹植 《潜志赋》:“亮知荣而守辱,匪狥天以为通。”词语解释:挞辱 拼音:tà rǔ
鞭打侮辱。《晋书·潘岳传》:“ 岳 恶其为人,数挞辱之。”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惭颜厚如甲》:“﹝ 杨光远 ﹞常遭有势者挞辱,略无改悔,时人多鄙之,皆云 杨光远 惭颜厚如十重铁甲也。”词语解释:点辱
点污;辱没。 晋 束晳 《补亡诗·白华》:“鲜侔晨葩,莫之点辱。” 宋 苏辙 《辞起居郎状》:“ 杜紘 虽才性鄙妄,点辱华要,而罪恶未著。”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六:“况摭无影之事,形於奏牘之间,媟褻至尊,点辱士类,此小辈餂刃,祇自伤耳。”词语解释:黜辱 拼音:chù rǔ
贬斥受辱;贬斥侮辱。《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让镇南徐州刺史启》:“臣乏素能,或所不任,况在忧年,必取黜辱。”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一章:“不可触犯人家的宗教,只有异教徒是不妨黜辱的。”词语解释:过辱 拼音:guò rǔ
谦词。犹言承蒙过访。 明 李贽 《答骆副使》:“乃过辱不忘,自天及之,何太幸!何太幸!寂寞枯槁,居然有春色矣。”词语解释:侮辱 拼音:wǔ rǔ
(1).以言行侮弄羞辱别人,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后汉书·张敏传》:“ 建初 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 唐 韩愈 《张君墓志铭》:“且相约: 张御史 长者,毋侮辱……无庸杀,置之帅所。” 曹禺 《雷雨》第二幕:“可是这个人不应该乱侮辱父亲的名誉啊!”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2).谓受轻慢,被欺辱。《荀子·乐论》:“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3).特指以猥亵的言行对待女性。词语解释:幽辱 拼音:yōu rǔ
(1).侮辱。《周书·文帝纪上》:“幽辱神器,弑酷乘舆。”《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洎朕纂承,益相侮慢……幽辱朕躬,凌胁孺子。”
(2).指受辱。《晋书·慕容廆载记》:“顾以皇居播迁,山陵幽辱。”《陈书·高祖纪上》:“自寇虏陵 江 ,宫闈幽辱。”词语解释:败辱 拼音:bài rǔ
(1).失败与耻辱。 唐 韩愈 《省试颜子不贰过论》:“夫行发於身加於人,言发乎邇见乎远,苟不慎也,败辱随之。”
(2).谓败坏他人名声,使遭受污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仇大娘》:“里人 魏名 夙狡獪,与 仲 家积不相能,事事思中伤之。因 邵 寡,伪造浮言以相败辱。”词语解释:廷辱 拼音:tíng rǔ
谓在朝廷上当众侮辱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盎 兄子 种 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説 盎 曰‘君与鬭,廷辱之,使其毁不用!’”《汉书·张释之传》:“既已,人或让 王生 :‘独柰何廷辱 张廷尉 如此?’”词语解释:诎辱 拼音:qū rǔ
委屈和耻辱。《汉书·萧望之传》:“ 弘恭 、 石显 等知 望之 素高节,不詘辱。” 宋 尹洙 《故朝奉郎司封员外郎直史馆张公墓志铭》:“吾观人之情,莫不以显荣为通,詘辱为穷。”词语解释:愧辱 拼音:kuì rǔ
(1).羞辱。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宋 王安石 《涓涓乳下子》诗:“古人思慰亲,愧辱寧在己。”《清史稿·爱新觉罗允禩传》:“皇考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
(2).指遭受羞辱。《史记·龟策列传》:“还徧九州,未尝愧辱,无所稽留。”词语解释:猥辱 拼音:wěi rǔ
谦词。犹言承蒙。 唐 韩愈 《答魏博田仆射书》:“尝承僕射眷私,猥辱荐闻,待之上介。”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承示高论,实获我心,猥辱明问,相与质证。”词语解释:罪辱 拼音:zuì rǔ
处罚折辱。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近罹罪辱舌虽在,每避嫌谤口已胶。”词语解释:贬辱 拼音:biǎn rǔ
贬谪折辱。 谭优学 《唐诗人行年考·王翰》:“出为 汝州 长史,追改 仙州 别驾,盖贬辱之也。”词语解释:责辱 拼音:zé rǔ
斥责羞辱。《北齐书·高隆之传》:“时 世宗 作宰,风俗肃清, 隆之 时有受纳, 世宗 於尚书省大加责辱。”《文明小史》第八回:“因此,几个秀才,不致受他的责辱。”词语解释:诃辱 拼音:hē rǔ
大声斥责,使觉得羞耻。《晋书·陶侃传》:“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訶辱,还其所馈。”词语解释:诬辱 拼音:wū rǔ
无中生有地加以侮辱。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给文学社信》:“我自信还不至于是这样的脚色,我还能够从此跳下这可怕的戏台。那时就无论怎样诬辱嘲骂,彼此都没有矛盾了。” 送逸梅 《南社社员事略·吕碧城》:“ 襟霞阁主 所编某报上载有《李红郊与犬》一文, 碧城 认为故意影射,诬辱其人格,诉诸于法。”词语解释:诮辱 拼音:qiào rǔ
讥讽和侮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 苞 墓万古,祗彰誚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屡受誚辱,自恐不见重於闺闥。”词语解释:讪辱 拼音:shàn rǔ
讥毁羞辱。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吾先尽陈者,不欲足下如吾更訕辱,被称号,已不信於世,而后知慕中道,费力而多害,故勤勤焉云尔而不已也。”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奢侈报》:“统领官员 琦 从军於彼,每苦口諫之,反遭訕辱。”词语解释:诘辱 拼音:jié rǔ
屈辱。《后汉书·朱浮传论》:“而 光武 、 明帝 躬好吏事,亦以课覈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礼稍薄,至有诛斥詰辱之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至一官府,甚见詰辱。”词语解释:刑辱 拼音:xíng rǔ
用刑罚侮辱。《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时 楚 王戊 暴逆无道,刑辱 申公 ,无 吴王 谋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每遇其行法严刻,及刑辱建言者,輒苦口规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馀》:“自有历史以来, 中国 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词语解释:众辱 拼音:zhòng rǔ
谓当众侮辱。《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谓 灌夫 曰:‘ 程 李 俱东西宫卫尉,今众辱 程将军 , 仲孺 独不为 李将军 地乎?’”《汉书·爰盎传》:“ 盎 兄子 种 为堂侍骑,諫 盎 曰:‘君众辱之,后虽恶君,上不復信。’” 明 张居正 《乞宥言官疏》:“臣窃以皇上一向虚己受諫,今一旦众辱此人,将使居言路者,畏惧自保,而不敢正言。”词语解释:锉辱 拼音:cuò rǔ
折辱。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拘温家属》:“今日里别雄雌,遭剉辱受灾危。”词语解释:负辱 拼音:fù rǔ
有辱;受辱。 汉 班昭 《女诫》:“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恆恐 子穀 负辱清朝。” 唐 陈岵 《上中书权舍人书》:“使吾子为主司,如君之负辱者,将为伸之乎?”词语解释:贻辱 拼音:yí rǔ
使蒙受羞辱。 明 文徵明 《太仓周氏义庄家塾记》:“弃礼犯分,貽辱前人,此岂立塾之意哉!” 清 吴锡麒 《六十生日自述》诗之一:“白首竟何补,《伐檀》惧貽辱。”词语解释:冤辱 拼音:yuān rǔ
犹屈辱。《后汉书·崔駰传赞》:“ 瑗 不言禄,亦离冤辱。”词语解释:骂辱
亦作“骂辱”。 漫骂侮辱。《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权 遣使为子索 羽 女, 羽 駡辱其使,不许婚, 权 大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词语解释:萃辱 拼音:cuì rǔ
劳苦和屈辱。萃,通“ 悴 ”。《韩非子·说疑》:“有萃辱之名,则不乐食穀之利。” 王先慎 集解:“《説文》:‘萃,读若瘁。’瘁即顇字。顇,顦顇也。”词语解释:剉辱 拼音:cuò rǔ
折辱。词语解释:蔑辱 拼音:miè rǔ
鄙弃凌辱。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五:“ 洪翰真 一离去,在 廖慧君 脸上,立刻浮现起一种遭受蔑辱后用以解嘲的笑容,俯身用铁钳子拨弄着炭盆里的火。”词语解释:顿辱 拼音:dùn rǔ
谓揪头顿地使受辱。《汉书·贾谊传》:“夫天子之所尝敬,众庶之所尝宠,死而死耳,贱人安宜得如此而顿辱之哉!”《北齐书·孝昭元后传》:“始渡 汾 桥, 武成 闻后有奇药,追索之不得,使阉人就车顿辱。”《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 嵩 ( 长孙嵩 )固争之,帝大怒,责 嵩 在官贪污,命武士顿辱之。” 胡三省 注:“顿辱,捽其首使顿地以辱之。”词语解释:胁辱 拼音:xié rǔ
胁而辱之。《新唐书·薛戎传》:“囚之它馆,环兵胁辱之。”词语解释:谇辱 拼音:suì rǔ
辱骂。《新唐书·成汭传》:“ 汭 率 存 乘二军之间攻之,二军使人誶辱 汭 。”词语解释:诋辱 拼音:dǐ rǔ
诋毁侮辱。《宋史·道学传三·朱熹》:“十数年来,以此(道学)二字禁錮天下之贤人君子,復如昔时所谓 元祐 学术者,排摈詆辱,必使无所容其身而后已,此岂治世之事哉?”词语解释:讯辱 拼音:xùn rǔ
谓逮问以羞辱之。 清 王夫之 《噩梦》:“万不获已,如 鼂错 之急於实边以紓民力,自可别立閒散秩名以酬之,免其徭役,而自杖以下,有司不得輒加讯辱。”词语解释:谴辱 拼音:qiǎn rǔ
谴责并羞辱。《南史·王弘传》:“自领选及当朝总録,将加荣爵於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词语解释:蚩辱 拼音:chī rǔ
侮辱;欺压。《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他日与 蒙 会,又蚩辱之。”词语解释:践辱 拼音:jiàn rǔ
践踏蹂躏。 北魏 崔鸿 《十六国春秋·前赵·刘曜》:“从丧乱已来, 汉 帝诸陵,咸见践辱,唯 霸陵 独全。”词语解释:衅辱 拼音:xìn rǔ
谓蒙祸受辱。《隋书·越王侗传》:“ 有穷 之在 夏 时, 犬戎 之於 周 代,衅辱之极,亦未是过。”词语解释:勤辱 拼音:qín rǔ
辛勤。《左传·成公九年》:“ 穆姜 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词语解释:遭辱 拼音:zāo rǔ
遭受耻辱。 唐 皮日休 《何武传》:“古之士事上遇谤,当职遭辱,苟其君免之,必以愤报,破家亡国者可胜道哉!”《封神演义》第七八回:“不知顺逆先遭辱,犹欲鸿钧説反盈。”词语解释:进荣退辱 拼音:jìn róng tuì rǔ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唐 刘知几 《思慎赋》序:“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此人伦之大分也。”词语解释:亲辱 拼音:qīn rǔ
谦词。犹言屈驾亲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宋 之盟,君实亲辱。”词语解释:蒲鞭示辱
以薄为鞭,薄罚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