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车辙 拼音:chē zhé
(1).车轮碾过的痕迹。《庄子·外物》:“ 周 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清 钱谦益 《戏咏雪月故事短歌·穆天子》:“草泽茫茫猎银海,万里 玉门 断车辙。”
(2).车道。《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 唐 白居易 《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惭无善政聊写鄙怀兼寄三相公》诗:“ 杭 老遮车辙, 吴 童扫路尘。” 老舍 《赶集·柳家大院》:“ 张二 有三个小孩,大的检煤核,二的滚车辙,三的满院爬。”词语解释:卧辙 拼音:wò zhé
东汉 侯霸 为 淮阳 太守,征入都,百姓号哭遮使车,卧于辙中,乞留 霸 一年。见《后汉书·侯霸传》。后常用为挽留去职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三年,解 丹阳 尹,领太子少傅,餘悉如故。掛服捐驹,前良取则;卧辙弃子,后予胥怨。”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解龟踰卧辙,遣骑觅扁舟。” 元 柯丹丘 《荆钗记·民戴》:“卧辙攀鞍无计策,离歌别酒众难忘。”词语解释:涸辙 拼音:hé zhé
(1).比喻穷困的境地。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宋 司马光 《西台诗二十四韵》:“涸辙犹蒙润,寒灰免附炎。” 明 张煌言 《长鲸行》:“跳梁寧復昔睚眦,涸辙应怜旧饕餮。” 叶圣陶 《穷愁》:“岂久处涸辙,贪鄙渐萌,乃欲为此一掷,以冀非分耶?”参见“ 涸辙之鮒 ”。
(2).犹搁浅。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海兽》:“海潮退后,有一兽涸辙沙滩,长八尺餘,色纯黑,毛如海虎。”
词语解释:涸辙之鲋 拼音:hé zhé zhī fù
《庄子·外物》:“ 庄周 家贫,故往贷粟於 监河侯 。 监河侯 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 忿然作色曰:‘ 周 昨来,有中道而呼者。 周 顾视车辙中,有鮒鱼焉。 周 问之曰:“鮒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 曰:“诺。我且南游 吴 越 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鱼之肆!”’”后因以“涸辙之鮒”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或物。 宋 苏轼 《乞开杭州西湖状》:“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鮒。” 鲁迅 《坟·娜拉走后怎样》:“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亦省作“ 涸鮒 ”、“ 涸辙鮒 ”。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一:“涸鮒常思水,惊飞每失林。” 唐 李白 《拟古》诗之五:“无事坐悲苦,块然涸辙鮒。” 明 张景 《飞丸记·卺合飞丸》:“仰望斗山高,一战前茅功就早。荷恩濡涸鮒,再生踊跃。” 陈三立 《过樵舍为明宁藩娄妃殉节处》诗:“至今涸鮒容泥滓,祗有轻鸥自往还。”词语解释:覆辙 拼音:fù zhé
翻车的轨迹。比喻招致失败的教训。语出《后汉书·范升传》:“今动与时戾,事与道反,驰騖覆车之辙,探汤败事之后,后出益可怪,晚发愈可惧耳。” 宋 叶适 《叶岭书房记》:“当是时, 子重 专治军事,昼夜不得休息,而余听讼断狱,从容如平常,不然,则 建康 之人,未见敌先遁,堕 建 绍 覆辙矣。” 清 顾炎武 《复张又南书》:“倘逖听不察,以为自立坛坫,以奔走天下之人,则东林覆辙,目所亲见,有断断不为者耳!”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二》:“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词语解释:一辙 拼音:yī zhé
同一车轮碾出的痕迹。喻趋向相同。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惟同大观,万涂一辙。”《新唐书·后妃传上赞》:“或称 武 、 韦 乱 唐 同一辙, 武 持久, 韦 亟灭,何哉?” 宋 真德秀 《刘氏传忠录后序》:“由祖洎孙,若出一辙。”《清史稿·诸王传六·理密亲王允礽》:“稽古史册,兴亡虽非一辙,而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词语解释:无辙 拼音:wú zhé
没有车辙。引申为没有痕迹。形容义理抽象。 晋 道安 《〈道地经〉序》:“乃为布不言之教,陈无辙之轨。”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郊赋》:“呵五精之息肩,考正气之无辙。”词语解释:途辙 拼音:tú zhé
(1).路上之车迹。《五灯会元·智海平禅师法嗣·净因继成禅师》:“那知微笑已成途辙,纵使默然,未免风波。”
(2).喻行事所遵循的途径或方向。 康有为 《〈礼运注〉序》:“始循 宋 人之途辙,炯炯乎自以为得之矣,既悟 孔子 不如是之拘且隘也。” 李大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抑知人群演进之途辙,其最大之成功,固皆在最大牺牲、最大痛苦之后。” 郭沫若 《羽书集·青年化,永远青年化》:“那种途辙和我们民族精神的动向根本相反,我们的民族自有历史以来便是反抗那种行径的。”词语解释:轨辙 拼音:guǐ zhé
(1).车轮辗过的痕迹。喻规范、途径。 汉 王充 《论衡·自纪》:“何文之察,与彼经艺殊轨辙也。” 宋 陶穀 《清异录·僧旂佛伞》:“其造语脱落寻常轨辙,而不书谁人製撰。” 郭沫若 《雄鸡集·三点建议》:“在自己的学术岗位上或文艺岗位上实事求是地进行工作,那他的思想、立场和方法就合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辙。”
(2).车或车轮。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一水出县西山,世谓之 小陇山 ,巖嶂高险,不通轨辙。” 唐玄宗 《〈孝经〉序》:“希升堂者必自开户牖,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
(3).车两轮间的距离。《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江海方同,车书宜一,诸州轨辙南北不等。”词语解释:长者辙 拼音:zhǎng zhě zhé
显贵者所乘车辆之行迹。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 ﹞家乃负郭穷巷,以獘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后常用为称颂来访者之典实。 唐 李峤 《宅》诗:“屡逢长者辙,时引故人车。” 唐 杜甫 《酬韦韶州见寄》诗:“深惭长者辙,重得故人书。” 唐 权德舆 《奉和崔评事寄外甥刘同州》:“多逢长者辙,不屑诸公辟。” 唐 王缙 《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唐 杜甫 《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诗:“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词语解释:同辙 拼音:tóng zhé
(1).同道者。谓思想、行为一致。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 孔 门忝同辙, 潘 馆幸诸甥。”
(2).比喻统一。 唐 梁肃 《受命宝赋》:“致四海於升平,混车书以同辙。”参见“ 同轨 ”。词语解释:合辙 拼音:hé zhé
(1).车轮与车的轨迹相合。比喻彼此思想言行相一致,合拍。 宋 刘克庄 《赠施道州》诗之二:“拮据自笑营巢拙,枘凿明知合辙难。”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及至造语运思,先民之轨,何以合辙?非夫文分古今之义,乃字异古今之义也。”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七回:“他两个本是一流子,一说就合辙。”
(2).谓戏曲唱词之韵脚相合。 侯宝林 《普通话与方言》:“咱们汉语就有这种特点,就拿歌曲来说吧,唱哪一段听起来都富于节奏感,有板有眼,合辙押韵。”词语解释:前辙 拼音:qián zhé
(1).以前车轮压出的痕迹。喻以前的错误或教训。《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论》:“自 宋 受 晋 终, 马氏 遂为废姓, 齐 受 宋 禪, 刘 宗尽见诛夷, 梁武 革 齐 ,弗取前辙, 子恪 兄弟,并皆録用。” 明 徐渭 《奉答冯宗师书》:“如以为 魏公 既作法象章,又作圆三五章,则重复之病,不犯前辙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阎王》:“由是立改前辙,遂称贤淑。”
(2).喻指前人的作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虽復道极数殫,终然相袭,而日新其采者,必超前辙焉。”词语解释:穷辙 拼音:qióng zhé
(1).困顿途穷。
(2).犹涸辙。比喻穷困的处境。 唐 唐彦谦 《送樊琯司业归朝》诗:“贱子悲穷辙,当年亦擅场。”词语解释:环辙 拼音:huán zhé
乘车周游。泛指游历。 宋 岳珂 《桯史·馆娃浯溪》:“ 诚斋 则以环辙 湘 衡 ,过 颜元 碑下耳。” 元 刘詵 《送范主一宪郎》诗:“古来环辙人,往往皆才贤。”词语解释:涂辙 拼音:tú zhé
(1).车轮的痕迹。比喻行事的途径。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置良田以廪生徒,储典籍以馈孤陋,宽其涂辙,而严其教条。” 清 黎庶昌 《〈续古文辞类纂〉序》:“ 宋 、 元 、 明 以来,品藻诗文,或加丹黄,判别高下,於是有评点之学;本朝以经艺试士,科场定例,又有点句勾股之学:皆因时适变,涂辙百出不穷。”
(2).车轮的痕迹。犹踪迹。 清 吴汝纶 《答严几道》:“但此诸书,必高材秀杰之士,乃能治之,若资性平钝,虽无西学,亦未能追其涂辙。”
(1).路中的轮迹。引申为途径,道路。 宋 欧阳修 《与大寺丞书》:“汝昨寄文字,比旧甚进,可惜中止,已得涂辙,可以力进也。”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诗文诸体,咸依草附木,未能自闢涂辙,故无派别之可言。”
(2).犹故辙。比喻常规,老路。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絶去故常,剗除涂辙,得意一往,乃佳。”词语解释:归辙 拼音:guī zhé
指归车。谓驱车返归。 唐 丘丹 《经湛长史草堂》诗:“余即江海人,归辙青山曲。”词语解释:结辙 拼音:jié zhé
(1).辙迹交错。谓退车回驶。《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尉缭子·战威》:“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2).辙迹交错。亦作“ 结彻 ”。谓车辆往来不绝。《汉书·文帝纪》:“故遣使者冠盖相望,结彻於道,以諭朕志於单于。”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使车往还,故彻如结也。”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氏碣颂》:“年二十七,褐衣游 洛阳 ,天下名流,翕然宗仰……故蓬居穷巷,轩冕结辙。”《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词语解释:殊辙 拼音:shū zhé
不同的辙迹。指不同的途径。 南朝 宋 王僧达 《和琅邪王仿古》:“显轨莫殊辙,幽涂岂异魂。” 宋 陈傅良 《答朱翔远见别》诗:“总角相看五十年,行藏殊辙各皤然。”词语解释:改辙 拼音:gǎi zhé
更改行车的道路。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中逵絶无轨,改辙登高岗。”后用以比喻变更方针、计划或方法等。《隋书·礼仪志一》:“必有人情,将移礼意, 殷 周 所以异轨, 秦 汉 於焉改辙。” 元 杨弘道 《幽怀赠彦深》诗:“仕途得捷径,改辙归大 商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 方大章 秀才诗,初学 明 七子,后受业门下,幡然改辙,专主性灵,可谓一变至道。”词语解释:古辙 拼音:gǔ zhé
(1).昔日留下的车轮印迹。 唐 贾岛 《送陈商》诗:“君於荒榛中,寻得古辙行。”
(2).比喻前人的行迹。《艺文类聚》卷二七引 南朝 梁 丘迟 《还林赋》序:“爰自京师,言归旧岭,今风古辙,每动寸衷,因事而书,不觉成卷。”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九:“ 何 肉 周 妻业并深, 台 宗古辙幸窥寻。”词语解释:故辙 拼音:gù zhé
(1).旧辙;旧途。 南朝 梁简文帝 《中书令临汝灵侯墓志铭》:“灵檐永闃,松路方开;草茂故辙,松插新枚。”
(2).常规;旧法。 晋 陶潜 《咏贫士》之一:“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飢?”《元史·陈祖仁传》:“驭天下之势,当论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於一偏,狃於故辙。” 孙犁 《秀露集·读〈蒲柳人家〉》:“ 绍棠 写爱情,时有新意,然亦有蹈故辙处。”词语解释:宦辙 拼音:huàn zhé
指仕宦之路;为官之行迹、经历。 明 宋濂 《故民匠提举司知事许府君墓志铭》:“命书既下,州人士具壶觴以为寿。府君笑曰:‘吾秋髮种种矣,倘何情落宦辙哉?’辞弗赴。” 明 李东阳 《〈洛阳刘氏族谱〉序》:“先生尝闻之曾大母,仅得其世系名爵。又於宦辙所经,搜访遗跡,亦间有所得。惧其久而益忘,乃用 欧阳 氏例为谱图而传之。” 清 赵翼 《树斋述庵奉使秦邮别后却寄》诗:“人间朋游乐,此可入画谱。宦辙一朝分,相望万里阻。”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七:“三十华年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词语解释:遗辙 拼音:yí zhé
(1).指留下的车辙。 唐 刘驾 《古出塞》诗:“古来犬羊地,巡狩无遗辙。”
(2).犹遗轨。比喻前人留下的法度规则等。《文选·陆机〈五等论〉》:“ 光武 中兴,纂隆皇统,而犹遵覆车之遗辙,养丧家之宿疾。” 李善 注:“言 光武 犹遵师 前汉 之失也。《晏子春秋》:‘谚曰:前车覆,后车戒也。’” 明 宋濂 《无尽灯禅师行业碑铭》:“大士 韶国师 之法嗣也,吾可不遵行遗辙乎!”词语解释:往辙 拼音:wǎng zhé
前车之辙。喻成规。 明 陈子龙 《兵垣奏议·通敌实出权宜疏》:“歷阶决事,应变无穷,不必更泥往辙,使敌谓 秦 无人耳。”词语解释:轼辙 拼音:shì zhé
宋 代文学家 苏轼 和 苏辙 的并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二:“后又言昔 仁宗 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葢 軾 辙 也。” 清 潘耒 《二姜先生祠》诗:“ 軾 辙 齐名世早知,百年忠义繫人思。” 康有为 《故候选主事亡弟广仁》诗:“平生风雨牀,亲爱古 軾 辙 。”词语解释:危辙 拼音:wēi zhé
险路。《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骏足思长阪,柴车畏危辙。” 吕向 注:“危辙,险路也。”词语解释:转辙 拼音:zhuǎn zhé
(1).车轮转动压出的痕迹。引申为车轮转动。 汉 蔡琰 《悲愤诗》:“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2).改变形势或方向。 郭沫若 《序〈志愿军一日〉》:“造成了这种局势的自然有种种因素,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 美 援 朝 的胜利总应该是起了转辙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词语解释:拒辙 拼音:jù zhé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后以“拒辙”比喻不自量力。 唐 骆宾王 《兵卫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未悟倾巢之兆,敢怀拒辙之心;独率马军,凭川转鬭。”词语解释:还辙 拼音:huán zhé
回车。谓返归。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赐环》:“欢悦!万里孤踪,十年客梦,如今甫得还辙。” 清 陈梦雷 《拟古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飞雁逐风翔,行辕有还辙。”词语解释:通辙 拼音:tōng zhé
车辆通行的痕迹。 南朝 宋 谢惠连 《咏冬》:“墀琐有凝污,逵衢无通辙。”词语解释:枉辙 拼音:wǎng zhé
犹枉驾。 唐 戴叔伦 《张评事涉秦居士系见访郡斋即同赋中字》:“軺车忽枉辙,郡府自生风。”词语解释:尘辙 拼音:chén zhé
尘轨。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超攄絶夫尘辙,驱騖迅於灭没。”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外曲徇尘辙,私心寄英髦。” 清 曹寅 《过溪》诗:“去去空尘辙,行行急暮飈。”词语解释:辕辙 拼音:yuán zhé
车迹。 清 曹寅 《赵北口》诗:“回身感旅宦,辕辙何时休。”词语解释:綦辙 拼音:qí zhé
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十:“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词语解释:复辙 拼音:fù zhé
覆辙。比喻失败。復,通“ 覆 ”。 周实 《拟决绝词》:“请决絶,如雷之奋如电掣,如机之断如帛裂,千古万古惩此復辙。”词语解释:云辙 拼音:yún zhé
(1).借指远行的车驾。 南朝 宋 鲍照 《赠顾墨曹》诗:“云辙泉分,西艫东轨。”
(2).指神仙通行的道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龟途。”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立祠》:“云辙霓旌,俯临鉴格。”词语解释:华辙 拼音:huá zhé
显贵者的车辙。引申指显贵的仕途。 南朝 梁 王僧孺 《谢除吏部郎启》:“自一遇休明,多逢渥泽,出斯沟壤,置之霄汉,清涂华辙,叨厕累仍,显职名阶,俄来倏至。” 明 归有光 《谕祭原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刘畿文》:“惟尔世族名家,接武科第,清涂华辙,荐歷寺臺。”词语解释:明辙 拼音:míng zhé
贤明者的行迹。 唐 沉佺期 《枉繫》诗之二:“今代多秀士,谁能继明辙?”词语解释:踪辙 拼音:zōng zhé
犹踪迹。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 清 龚自珍 《〈国清百录〉序》:“与同函者,《国清百録》也, 灌顶 撰,大师训言,暨大师所歷 梁 、 陈 、 隋 三朝帝王,至於緇白问答,文笔、表启、牋谢,往返踪辙,一字一句,靡不搜载。”词语解释:分辙 拼音:fēn zhé
(1).犹分路,分道。 金 施宜生 《别仲翔》诗:“ 燕 南落日车分辙, 代 北春风酒满钟。”
(2).分乘两车。《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一路行则分辙,住则异室,也没甚么不方便的去处。”词语解释:隔辙 拼音:gé zhé
见“ 隔辙雨 ”。
词语解释:隔辙雨 拼音:gé zhé yǔ
夏季降雨,有时一辙之隔,晴雨各异,谓之隔辙雨,也称分龙雨。 宋 侯延庆 《退斋雅闻录·时令谚语》:“ 河 朔人谓清明雨为泼火雨,立夏为隔辙雨。”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一:“俗以五月雨为分龙雨,一曰隔辙雨。”亦省作“ 隔辙 ”。《埤雅·释天》:“今俗五月谓之分龙雨,曰隔辙,言夏雨多暴至,龙各有分域,雨暘往往隔一辙而异也。” 宋 欧阳修 《喜雨》诗:“大雨虽霶霈,隔辙分晴阴。” 明 袁宏道 《显灵宫夜归》诗:“果然隔辙分晴阴,雨师似亦相回护。”词语解释:游辙 拼音:yóu zhé
犹游踪。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上午雨止,下 雉巖寺 ,略记连日游辙。”词语解释:缓辙 拼音:huǎn zhé
指缓行的车辆。《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河流有急澜,浮驂无缓辙。” 李善 注:“言彼去河有急澜而不止,己旋驂无缓辙而不留,言相背之疾也。”词语解释:花辙 拼音:huā zhé
曲艺术语。曲艺韵文的一种押韵方式。韵文押韵每二句、四句六句即转换韵脚的,称为花辙词语解释:南辕北辙 拼音:nán yuán běi zhé
(1).要到南方去,却驾着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典出《战国策·魏策四》:“ 魏王 欲攻 邯郸 , 季梁 諫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 楚 。’臣曰:‘君之 楚 ,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 楚 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 楚 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 楚 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鋭,而攻 邯郸 ,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 楚 而北行也。” 清 魏源 《〈书古微〉序》:“南辕北辙,诬圣师心,背理害道,不可胜数。” 于晴 《批评和量文的尺》一:“用这种总结报告的内容要求于文学作品,就不免南辕北辙了。”
(2).指北来的车和南来的车。 清 赵翼 《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次日梦楼亦至,喜而有作》诗之一:“鹊噪晴簷噪有因,南辕北辙聚兹晨。”原注:“ 芷堂 自 云间 来, 梦楼 自 京口 至。”词语解释:重蹈覆辙 拼音:zhòng dǎo fù zhé
语出《后汉书·窦武传》:“今不虑前事之失,復循覆车之轨。”谓又走上翻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以往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项羽 在鸿门宴上不忍杀害 刘邦 ,终至逼死 乌江 。大帅起义至今,杀人无数,何用在一人身上动妇人之仁,重蹈 项羽 覆辙!”如:如不认真吸取教训,就难免重蹈覆辙。词语解释:蹊辙 拼音:qī zhé
行迹,踪迹。 清 龚自珍 《尊隐》:“大忧无蹊辙,大患无畔涯。”词语解释:饭辙 拼音:fàn zhé
〈方〉吃饭的门路;维持生活的门路。词语解释:千古一辙 拼音:qiān gǔ yī zhé
谓自古相同。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后村 所谓‘諂諛以求悦,揣摩以倖中’,千古一辙也。”词语解释:虫臂拒辙 拼音:chóng bì jù zhé
犹言螳臂挡车。比喻以小敌大,力量悬殊。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夫以尔之材力,而取彼之凶残,是犹以火焚枯,以石压卵,虫臂拒辙,鸡肋承拳,万万相殊,破之必矣。”参见“螳臂当车”。
词语解释:螳臂当车 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卷八:“ 齐庄公 出猎,有螳蜋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后以“螳臂当车”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劝恩臺妆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镜花缘》第十八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国民军亦称为联合军,虽出全力以为抵抗,但 介尔士 军人多炮利,众寡不敌,终有螳臂当车的势子。”词语解释:出辙 拼音:chū zhé
越出常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魏 晋 辨颂,鲜有出辙。”词语解释:出门应辙 拼音:chū mén yìng zhé
犹出门合辙。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 中国 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词语解释:出门合辙 拼音:chū mén hé zhé
按同一规格,闭门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景德传灯录·匡悟禅师》:“问:‘如何是闭门造车?’师曰:‘活计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 长安 。’” 明 何景明 《述归赋》:“至其矩法则闭户造车,出门合辙,不烦登途比试矣。”因以比喻才学适合社会需要。 明 李开先 《自赞》:“有出门合辙之通才,为闭户养高之时贤。”词语解释:轸辙 拼音:zhěn zhé
喻指范围界限。軫,通“ 畛 ”。 宋 岳珂 《桯史·稼轩论词》:“余率然对曰:‘待制词句,脱去今古軫辙。’”词语解释:凭轼结辙 拼音:píng shì jié zhé
谓驾车回驶。《子华子·晏子问党》:“游士无所植其足,则凭軾结辙而违之。”词语解释:螳臂当辙 拼音:táng bì dāng zhé
亦作“螗臂当辙”。同“ 螳臂当车 ”。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斗促织》:“螗臂当辙横,怒蛙致凭軾。”词语解释:螳臂扼辙 拼音:táng bì è zhé
亦作“螗臂扼辙”。 犹螳臂当车。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是知真人之兴,非英雄所覬,况非英雄乎!人臣之谬思乱者,乃螗臂扼辙耳。”参见“ 螳臂当车 ”。
词语解释:螳臂当车 拼音:táng bì dāng chē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韩诗外传》卷八:“ 齐庄公 出猎,有螳蜋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御曰:‘此螳蜋也。其为虫,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后以“螳臂当车”比喻自不量力,招致失败。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解绶》:“劝恩臺妆聋做哑,休得要螳臂当车。”《镜花缘》第十八回:“谁知腹中虽离渊博尚远,那目空一切,旁若无人光景,却处处摆在脸上,可谓螳臂当车,自不量力!” 李大钊 《一八七一年的巴黎“康妙恩”》:“国民军亦称为联合军,虽出全力以为抵抗,但 介尔士 军人多炮利,众寡不敌,终有螳臂当车的势子。”词语解释:螳螂拒辙 拼音:táng láng jù zhé
犹螳臂当车。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及其申誥誓,降移檄,便称其智昏菽麦,识昧玄黄,列宅建都若鷦鷯之巢苇,临戎贾勇犹螳螂之拒辙。此所谓厚颜也。”词语解释:十三辙 拼音:shí sān zhé
指皮簧、鼓词等戏剧曲艺所用的十三个韵类,亦称十三道辙。即中东(中冬)、江阳、衣期(一七)、姑苏、怀来、灰堆、人辰(壬辰)、言前(檐前)、梭波(梭泼)、麻沙(发花)、乜邪(迭雪)、遥迢(遥条)、由求(油求)。词语解释:蹈辙 拼音:dǎo zhé
犹承袭。词语解释:跑辙 拼音:pǎo zhé
离开车辙,多比喻说话离题。例如:不说正题,老是跑辙。词语解释:偾辙 拼音:fèn zhé
覆辙。喻失败。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总论》:“坐是之故,往往有一切新法尽美尽善,人人皆知,而议论数十年不能举行者,苟漫然举之,则僨辙立见,卒为沮抑新法者所詬詈。”词语解释:邪辙 拼音:xié zhé
犹邪路。词语解释:驻辙 拼音:zhù zhé
停车。 清 彭定求 《汤阴谒岳忠武故里庙像》诗:“ 忠武 乡閭驻辙过,柏阴森列更摩挲。”词语解释:遮辙 拼音:zhē zhé
犹拦车。 宋 秦观 《贺吏部傅侍郎启》:“亟辞右辅,復践中臺;邦人遮辙以愿留,朝士举酒而相贺。”词语解释:造车合辙 拼音:zào chē hé zhé
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反观序《脩水集》造车合辙之语,则知持此论旧矣。”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於是著作章句,藉相依据,人人能通其词,虽殊方异言,可以造车合辙焉。”词语解释:螳臂拒辙,螳臂当辙,螳臂扼辙
犹螳臂当车词语解释:弭辙 拼音:mǐ zhé
见"弭"。词语解释:铁辙 拼音:tiě zhé
铁路。 严复 《原强》:“加以电邮、汽舟、铁辙三者,其能事足以收六合之大,归之一二人掌握而有餘。”词语解释:闭门合辙 拼音:bì mén hé zhé
犹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比喻互相投合。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 山谷 云: 东坡 墨戏,水活石润,与予草书三昧,所谓闭门合辙。”词语解释:返辙 拼音:fǎn zhé
回车,返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余觉其误,復返辙而北。”词语解释:鸾辙 拼音:luán zhé
鸾车的辙迹。借指仙车。 明 袁宏道 《升天行》:“乘赤雾,鞭鸞辙,路逢 王子晋 ,玉簫已吹折。”词语解释:余辙 拼音:yú zhé
指不起作用的车道。《列子·汤问》:“心闲体正,六轡不乱,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迴旋进退,莫不中节。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餘辙,马蹄之外可使无餘地。” 张湛 注:“虽六轡之烦,马足之众,调之有道,不患其乱。故轮外不恃无用之辙,蹄外不赖无用之地。”词语解释:找辙 拼音:zhǎo zhé
找借口。例如:我实在坐不住了,赶紧找辙告辞回家。
想办法;找门路。例如:还不赶紧找辙救人。词语解释:改弦易辙 拼音:gǎi xián yì zhé
亦作“ 改絃易辙 ”。改换弦线,变更行车线路。比喻改变方向、做法或态度。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且如 杜周 ,亦以酷恶著名,而得全首领以殁,亦可谓幸免矣,使其子孙改絃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 明 高启 《送江浙省掾某序》:“子今能以所学施於时,显有成效,使皆知儒之非迂,则上之所尚有不改弦而易辙者乎?”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虽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辙,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诚不可泯。”亦省作“ 改絃辙 ”。 明 张敬修 《文忠公行实》:“第恐沿习久则玩,玩则弗震,頽靡久则壅,壅则弗行,不得不稍稍改絃辙而淬厉之。”参见“ 改弦更张 ”。
词语解释:改弦更张 拼音: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调换乐器上的弦线,并重新调音。张,将弦绷紧。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语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魏书·高崇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騑驂未调,善御执轡成组。” 金 元好问 《杨奂碑》:“ 正大 初,朝廷一新敝政,求所以改弦更张者。”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他们应当改弦更张,去掉几个老汉奸,而起用几个新汉奸。”亦省作“ 改张 ”。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夫百寻之室,焚於分寸之飇;千丈之陂,隤於一蚁之穴,何可不深防乎?何可不改张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隋书·律历志中》:“ 宋 大明 中,臣先人考古法,以为正历,垂之于后,事皆符验,不可改张。”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使仍昧于宵小,不事改张,则 特立 惟有诉之中外舆论,以待法律有效时之判断也。”
改絃更張:同“ 改弦更张 ”。孙中山 《北伐进行中之三帅令》:“盖前此大病……政府与人民之间,遂生隔膜,今者革命政府不恤改絃更张,以求与人民合作。”词语解释:改弦辙 拼音:gǎi xián zhé
见“ 改弦易辙 ”。
词语解释:改弦易辙 拼音:gǎi xián yì zhé
亦作“ 改絃易辙 ”。改换弦线,变更行车线路。比喻改变方向、做法或态度。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张杜皆有后》:“且如 杜周 ,亦以酷恶著名,而得全首领以殁,亦可谓幸免矣,使其子孙改絃易辙,务从宽厚,亦足以盖其父之愆。” 明 高启 《送江浙省掾某序》:“子今能以所学施於时,显有成效,使皆知儒之非迂,则上之所尚有不改弦而易辙者乎?”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虽始行不端,而能翻然悔悟,改弦易辙,以善其修,斯其意固可嘉,而其功诚不可泯。”亦省作“ 改絃辙 ”。 明 张敬修 《文忠公行实》:“第恐沿习久则玩,玩则弗震,頽靡久则壅,壅则弗行,不得不稍稍改絃辙而淬厉之。”参见“ 改弦更张 ”。
词语解释:改弦更张 拼音:gǎi xián gēng zhāng
调换乐器上的弦线,并重新调音。张,将弦绷紧。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语出《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魏书·高崇传》:“且琴瑟不韵,知音改弦更张;騑驂未调,善御执轡成组。” 金 元好问 《杨奂碑》:“ 正大 初,朝廷一新敝政,求所以改弦更张者。”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一:“他们应当改弦更张,去掉几个老汉奸,而起用几个新汉奸。”亦省作“ 改张 ”。 晋 葛洪 《抱朴子·百里》:“夫百寻之室,焚於分寸之飇;千丈之陂,隤於一蚁之穴,何可不深防乎?何可不改张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摘文乖张,而不识所调。”《隋书·律历志中》:“ 宋 大明 中,臣先人考古法,以为正历,垂之于后,事皆符验,不可改张。” 徐特立 《致张敬尧的公开信》:“使仍昧于宵小,不事改张,则 特立 惟有诉之中外舆论,以待法律有效时之判断也。”
改絃更張:同“ 改弦更张 ”。孙中山 《北伐进行中之三帅令》:“盖前此大病……政府与人民之间,遂生隔膜,今者革命政府不恤改絃更张,以求与人民合作。”词语解释:攀辕卧辙 拼音:pān yuán wò zhé
《后汉书·侯霸传》:“ 更始 元年,遣使徵 霸 ,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愿乞 侯君 復留朞年。’”又《第五伦传》:“ 永平 五年,坐法徵,老小攀车叩马,嗁呼相随。”又《循吏传·孟尝》:“以病自上,被徵当还,吏民攀车请之。 尝 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后以“攀辕卧辙”为挽留或眷恋良吏的典故。 宋 赵彦端 《念奴娇·建安饯交代沉公雅》词:“结綵成门,攀辕卧辙,何计留连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仕进》:“饯去任,当攀辕卧辙。”亦作“ 攀车卧辙 ”。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亦省作“ 攀辕 ”、“ 攀轮 ”。 唐 岑参 《送王录事归华阴》诗:“攀辕人共惜,解印日无多。”《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 江万里 去国,都民送之郭外者以千计,攀辕不忍捨去。” 王闿运 《哀江南赋》:“阳沉掩幕,雨泣攀轮。”词语解释:攀车卧辙 拼音:pān chē wò zhé
见“ 攀辕卧辙 ”。
词语解释:攀辕卧辙 拼音:pān yuán wò zhé
《后汉书·侯霸传》:“ 更始 元年,遣使徵 霸 ,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愿乞 侯君 復留朞年。’”又《第五伦传》:“ 永平 五年,坐法徵,老小攀车叩马,嗁呼相随。”又《循吏传·孟尝》:“以病自上,被徵当还,吏民攀车请之。 尝 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后以“攀辕卧辙”为挽留或眷恋良吏的典故。 宋 赵彦端 《念奴娇·建安饯交代沉公雅》词:“结綵成门,攀辕卧辙,何计留连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仕进》:“饯去任,当攀辕卧辙。”亦作“ 攀车卧辙 ”。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亦省作“ 攀辕 ”、“ 攀轮 ”。 唐 岑参 《送王录事归华阴》诗:“攀辕人共惜,解印日无多。”《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 江万里 去国,都民送之郭外者以千计,攀辕不忍捨去。” 王闿运 《哀江南赋》:“阳沉掩幕,雨泣攀轮。”词语解释:循涂守辙 拼音:xún tú shǒu zhé
亦作“ 循途守辙 ”。 遵守规矩。 宋 朱熹 《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明 归有光 《与周子和大参》之二:“今当路一似循途守辙,殊不可解。” 严复 《道学外传》:“质虽駑下,无创得之智,无远略之怀,但能循途守辙,日诵数十行,时日既多,意者亦必有可观者焉。”词语解释:更弦易辙 拼音:gēng xián yì zhé
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明史·潘埙传》:“今春秋已盛,更絃易辙,此其时也。” 清 黄宗羲 《明文案序下》:“要以学力为浅深,其大旨罔有不同,固无俟於更絃易辙也。”亦作“ 更弦改辙 ”。